㈠ 絕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公元1500年前後是人類歷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
選D
世界史,一般是指有人類以來地球上歷史的總和。
1500年前後,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內,打破了世界各大洲基本處於相容互隔絕的狀態,因此,之後的人類的歷史才被稱作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史。
狹義的歷史即人類史,是指人類社會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
A選項,只是新航路開辟的其中一個成果,美洲也是全世界,因此不選;
B選項,只提到商品貿易范圍擴大,這只是歷史的其中一個組成部分,不能完全描述世界史,不選;
C選項,我們不能說世界史就是殖民擴張,殖民擴張充其量只是世界史中的一個內容,不選;
只有D選項,才最完整地把握了世界史的真正內涵。
㈡ .很多歷史學家認為,秦漢時期是中國傳統社會最重要的塑形時期,你怎麼看請說史
戰國開始標志著我國進入封建社會。但秦朝是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
秦統一之前回,我國的經濟答思想文化都有地域的差異,秦的統一,不僅是國土的統一,也是一種國民思想的統一。
但是秦統治時間短,後來的漢繼續完成這一工作,尤其是獨尊儒術,更是在中國人民的心中扎了根。
所以,秦漢是中國傳統社會的塑型時期。
㈢ (16分)英國史學家湯因比說:「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活在中國的宋朝。」中國學者余秋雨也說:「我最嚮往
(1)表現:專業化市場得到發展:街巷店鋪林立、市坊界限打破;商品交易種類繁多、數額巨大;娛樂經濟繁榮。(4分,任答3點即可) (2)觀點:宋代是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1分) 表現:活字印刷術發明、指南針應用於航海事業和火葯廣泛用於軍事上。(2分,任答2點即可) (3)原因:通經致用,講求義理及疑古思潮的興起;宋儒諸子融匯各家,援佛入儒。(2分) 歷史影響:維系專制統治,壓抑人的自然欲求;升華抽象思辨,有利於塑造中華民族性格(人格建樹、民族氣節、道德素養、社會責任感等)。(2分) (4)文化特徵:文化的通俗化和平民化。(1分) 說明:宋詞繁榮,風俗畫流行、話本、瓦子等。(2分,任答2點即可) (5)經濟發展促進科技文化的繁榮,科技進步和文化繁榮又推動著經濟的發展。(2分)
㈣ 閱讀材料材料一:歷史學家翦伯贊認為:在我看來,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個傑出人物,我說秦始皇
()秦統一六國(秦的大一統)(1分);開創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專制制度(2分)(如學生答創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可給1分) (2)三民主義(1分);①推翻清王朝統治,結束中國兩千多年的專制帝制;②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③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答對一點給1分) (3)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1分)鄧小平;(1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分) (4)①傑出 歷史人物對 歷史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1分)②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是歷史發展的潮流。(1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㈤ 當一個歷史學家需要具備什麼
歷史學研究是創新性的工作。歷史學家要創新,必須具備某些特定的素質。歷史學青年研究人員群體是否具備當代中國歷史學家的基本素質,是一個關繫到我國歷史學科未來發展,以及在國際歷史學界地位的大問題。筆者在結合今天的實際,學習、分析、總結老一輩史學大家的基本素質時體會到,對於我們這些後來者,也許主要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培養自己的基本素質。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這里又包括四個要素,缺一不可:一是系統地閱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著作;二是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精神實質;三是具有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四是能夠正確處理堅持馬克思主義與發展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系。做到這四點,非常不容易,需要研究機構和學者本人長期不懈的努力。 二、豐富的知識積累。歷史學是一門特別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科,之所以許多歷史學家都是大器晚成,就是因為知識積累需要時間,需要漫長的時間。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對於一個希望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能夠成為史學大家的學者來說,需要積累的知識應該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歷史學知識。這里不僅僅是自己研究方向、研究領域的專門知識,比如秦漢史知識、英國中世紀史知識,而且應該包括整個歷史學研究領域的基本知識,比如中國史知識、外國史知識、考古學知識,等等。二是歷史學之外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這種跨學科知識,是構建歷史學家廣闊的思考平台,形成歷史學家開闊的學術視野的必要條件。三是當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實踐方面的知識。這要求歷史學家不要把自己鎖進象牙之塔,與世隔絕,而應該關心現實,關心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現實的發展和變化。古人雲:「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是個優良的傳統。對現實的了解和關注,是歷史學家治史的不可缺少的動力之源、靈感之源,更是治史目的正確性的重要保障。 三、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歷史學家的工作是在兩個方面創新:一是新的重要史實的發現、梳理;二是對重要問題新的、有說服力的解釋。這要求歷史學傢具有下述基本素質:(1)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做學問,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確的概念、嚴謹的表述,這是基本要求。目前,我們的教育體系缺少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系統訓練。我們有些年輕學者在這方面很欠缺,說話、寫文章邏輯混亂。(2)較強的聯想能力。歷史的舞台無限廣闊,歷史現象之間的關系無比豐富復雜。缺乏聯想能力,就難以發現紛紜復雜的事物之間的相似性與相異性,難以發現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難以產生很多靈感。知識面的寬廣,是聯想能力強的前提。(3)較強的批判精神。在學問方面,決沒有絕對的權威、絕對的正確,真理永遠是相對的。所以,歷史學家對任何已有的學術結論,在吸收其正確合理的成分的同時,還永遠應該抱批判精神,去尋找它們的不足之處。批判精神是歷史學家打破思維局限、眼界局限,確立自主意識、創新意識的前提。(4)較強的創新意識。這是學術研究最基本的意識,因為同科學技術發明一樣,學術研究的性質、目的就是創新。這一最基本、最起碼的認識,恰恰在一些人那裡被忽視了。目前,存在著大量重復勞動的學術產品。有些學者,甚至一輩子都沒有一項真正創新的成果。(5)較強的信息獲取能力。首先是善於利用各種手段,尤其是現代發達的通訊傳媒、電子網路手段查找資料的能力。其次是與國內、國際有關學者進行學術交流的能力。這種學術交流是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在學術日益國際化的21世紀,與國外學者的交流能力,將是我國歷史學任何一個學科的學者所必備的能力。這兩種能力都對歷史學家的外語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應該說,比較熟練地運用一門外語進行專業研究和學術交流,是任何一位未來的歷史學家的基本功之一;而對於從事外國歷史研究的歷史學家來說,恐怕還需要掌握不止一門外語。 如果我們在以上五個方面加強對自己的培養和訓練,必將提高我們在史學研究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良好的學風。在學風方面,我國歷史學具有優良的傳統。其中最重要的,筆者認為是以下幾點:第一是勤奮。歷史學是一門聰明的學問,需要歷史學家有非常智慧的頭腦;歷史學又是一門「笨」學問,需要歷史學家有勤奮刻苦、吃苦耐勞的精神,不但要勤於動腦,而且要勤於動腿——到處去查找資料。在很多時候,勤奮比智慧更加重要。我們常常可以發現,一些特別優秀的歷史學文章,主要得益於作者在查找資料方面所下的「笨」功夫。第二是堅韌。我們都知道,坐冷板凳,而且一坐就是十年甚至一輩子,這種描述首先是來自歷史學科的。堅韌意味著甘於寂寞,有時候也意味著甘於清貧。堅韌對立於浮躁、急功近利、沽名釣譽。堅韌意味著學者的清高,學者內心世界的充實。第三是嚴謹。所謂嚴謹,就是實事求是、誠實踏實、一絲不苟。別人的有關成果要充分了解並且承認,決不能埋沒掩蓋,當然更不能竊為己有。自己的成果要做到:字字有據——決不說空話、說主觀臆斷的話;據必求全——就是一些歷史學家提出的「竭澤而漁」,把必需而且能夠找到的資料全部找到;據必求真——就是尊重史料,不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而使用似是而非的史料,或者經不起推敲的史料。 以上幾點看法,筆者主要是用來自勉,當然,也盼望能夠獲得其他年輕的歷史學工作者的認同。
㈥ 我們為什麼需要一個過氣的歷史學家
現代科技可以把世界變得更好,但也可能引發災難。機械的使用會因操作者的不同而產生天壤之別。人類對自然的掌控是要付出代價的。1921年的歐洲戰場還沒有從這場激烈的工業時代的戰爭中冷卻下來,數百萬逝者的鮮血還沒有完全乾涸。這一切由戰爭帶來的景象能讓任何想知道的人了解到這場浮士德式的交易的條件,然而在經濟、科技迅速發展的1920年代,想知道的人寥寥無幾。 一戰之後,世界滿目瘡痍,從倫敦到莫斯科,合理化機製成為了常規操作:為了提高效率,經驗主義的方法和新技術在城市景觀、人口、腦力勞動和家庭事務中被大量運用。很多官員和活動家都相信,沒有什麼問題(無論是物質的、組織的或者社會的)不能通過科技的方法解決掉。 聽起來很熟悉吧!我們的時代也同樣自信。我們樂觀地認為科學思維可以解釋世界,相信我們所面臨的大多數問題都可以通過技術迅速得到解決。我們開始把令人苦惱的社會和政治困境視為簡單的設計失誤,而這些錯誤可以通過技術官僚治國論的思路——結合數據科學和其他輔助工具——得到修正。進步不再是一個骯臟的詞彙。倡導進步這一信念的最具影響力的人在矽谷。在這里,價值數十億美元的高科技產業講述了一個有關人類通過數碼科技獲得提升的進步主義的故事:我們即將從蒙昧的時代邁進光明的未來,邁入一個更快樂、更開放的社會,那裡的一切都會在經過測算和設計之後至臻盡善。
與歷史學家認為我們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發布:2021-03-15 14:26:09
瀏覽:2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發布:2021-03-15 14:24:30
瀏覽:22
郵政歷史故事
發布:2021-03-15 14:21:13
瀏覽:57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