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按時間順序整理高中所有的歷史知識點的筆記 特別
國內的和國外的,
政治,經濟,思想
一個朝代或者一個國家來分類
B. 歷史中考重點。
1、我國古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階段(重點)
秦統一的時間
秦朝鞏固統治的措施
秦朝鞏固統治措施的歷史作用:這些措施奠定了兩千多年來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有利於國家的統一,有利於各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對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我國古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階段(重點)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61年,鄭成功率領將士,從金門橫渡台灣海峽,向佔領台灣的荷蘭殖民軍發動進攻。1662年初,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台灣回歸祖國。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清朝設立台灣府: 1684年,清朝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台灣府的設置,加強了台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
冊封「達賴」、「班禪」和設置駐藏大臣:清朝順治帝正式賜予西藏佛教首領達賴五世「達賴喇嘛」的封號;康熙帝賜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此後,歷世達賴和班禪,都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1727年,清朝開始設置駐藏大臣。後來,清朝明確規定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
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和設置伊犁將軍: 清朝乾隆帝出兵平定了回部上層貴族小和卓和大和卓發動的反清叛亂。清朝為此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從而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專題二 科舉制的發展歷程(重要)
1、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
隋唐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
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撥官員; 隋煬帝:正式設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唐太宗:擴充國學規模,重視人才培養和選撥;武則天:開始殿試和武舉; 唐玄宗:把詩賦作為進士科考試的主要內容。
2、科舉制的演變
明初加強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
明太祖:思想文化上,實行八股取士,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
3、科舉制的廢除
科舉制度的廢除: 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在1905年(清朝末年)被廢除。
專題三 我國古代對外關系(重點)
1、主動。開放
張騫通西域: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兩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密切了中原地區和西域地區經濟文化的聯系。
絲綢之路:
張騫通西域後,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它溝通了中西交通,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絲綢之路是貿易之路、友誼之路、和平之路、文明之路。
評價唐太宗:
對外關繫上——採取了比較開明的政策,鼓勵外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對外關系呈現出和睦、開明、開放的景象。
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
唐朝貞觀年間開始,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學習唐朝的制度和文化。遣唐使回國後,以唐朝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大化改新)。
唐太宗貞觀年間,高僧玄奘從長安前往天竺,學習佛法。後攜帶大量佛經回國並翻譯,還寫成《大唐西域記》。該書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唐玄宗時,高僧鑒真第六次東渡日本才成功,他設計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
作用:遣唐使的到來、玄奘西行、鑒真東渡密切了唐朝和日本、印度等國的文化交流。表明唐朝對外交往的開明、開放政策。
鄭和下西洋: 1405年,明成祖派遣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到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
意義:鄭和七下西洋,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體現了主動外交、和平外交。
2、閉關鎖國
原因:①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具有封閉性和保守性,清朝統治者認為不需要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②(現實的原因)清朝統治者擔心開放會使國家的領土主權受到外國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影響:「閉關鎖國」政策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曾經起過一定的作用。但是,清政府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
專題七 新中國的建立、鞏固與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重要)
1、新中國的建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五星紅旗為國旗;《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北京為首都。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100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國內意義)。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國際意義)。
2、西藏和平解放
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席代表的代表團到達北京,與中央人民政府談判,雙方達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協議,西藏獲得和平解放。標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
3、抗美援朝
黃繼光、邱少雲:抗美援朝戰爭中,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捨身堵槍眼的黃繼光;為嚴守紀律,紋絲不動,最終被大火吞噬的邱少雲。
4、土地改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的意義:
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准備了條件。
5、工業化的起步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6、三大改造: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7、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是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
王進喜、鄧稼先、焦裕祿:大慶石油工人,有「鐵人」之稱的王進喜;科學家,被譽為「兩彈元勛」的鄧稼先;被稱為「黨的好乾部」的縣委書記焦裕祿等。他們成為全國人民的楷模。
8、文化大革命
全國大動亂局面的出現: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全國出現大動亂的局面。
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 1971年9月13日,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1976年10月,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文化大革命」這場內亂。
專題八 走向輝煌的現代中國(重點)
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年,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它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思想基礎。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內容: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經濟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先從農村開始。安徽鳳陽小崗村的農民首先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特區的建立: 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經濟特區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國有企業改革: 從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開,重點是國有企業的改革。1992年,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國有企業改革深化。
鄧小平理論: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是鄧小平。鄧小平關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逐漸形成了鄧小平理論。1997年,中共十五大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2、新中國偉大成就
(1)民族團結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全國已建立五個省級民族自治區。
(2)和平統一 「一國兩制」: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一國兩制」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台灣、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一個中國的原則是「一國兩制」的根本前提。「一國兩制」是新時期祖國統一的指導思想。
香港、澳門回歸: 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海峽兩岸的交往日益密切: 二十多年來,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指引下,兩岸人員往來以及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蓬勃發展。海峽兩岸經濟上互相促進、互補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3)外交成果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此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准則。
我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
中美關系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美國承認只
世界格局的演變經歷了四個
工業革命的影響: 19840年前後革命。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革世界的統治,、東
序。華盛頓體系、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凡爾賽——
3、兩極格局的形成
杜魯門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蘇冷戰和兩極格局的結束。主義民主,健全法制,穩定政治局勢。在經濟上,針
C. 中考復習學霸筆記和提分筆記哪個知識點全,有利於復習
一、回歸課本為主, 找准備考方向
學生根據自己的丟分情況,找到適合自己的備考方向。 基礎差的學生,最好層層追溯到自己學不好的根源。 無論哪個學科, 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層層關聯的, 希望基礎不好的同學以課本為主,配套練習課本後的練習題,以中等題、簡單題為輔、 逐漸吃透課本,也漸漸提高信心。只要把基礎抓好, 那麼考試時除了一些較難的題目, 基本上都可以憑借能力拿下,分數的高低僅剩下發揮的問題。
二、循序漸進,切忌急躁
在復習的時候, 由於是以自己為主導, 有時候復習的版塊和教學進度不同,當考試時會發現沒有復習到的部分丟分嚴重。導致成績不高。 但是已經復習過的版塊,卻大多能夠拿下。這就是進步,不要因為用一時的分數高低做為衡量標准,復習要循序漸進,不要急躁。復習就像修一 條坑坑窪窪的路, 每個坎坷都是障礙,我們只有認真的從起點開始,按照順序慢慢推平。哪怕前面依舊溝整,但是當你回頭的時候,展現在你眼前的是一條康莊大道。基本上, 如果純做題的話, 1 -2個月時間就能把各科的試題從第一章節到最後一個章節摸得差不多。
三、合理利用作業試題、 試卷
簡單題、中等題一方面可以印證、檢驗自己的基礎知識體系, 又一方面可以提升我們復習的信心。在選擇作業上,簡單題、中等題尤其是概念理解應用題一 定要自己動手做,還要進行總結。 難題可以參考答案, 但要認真思考其中的步驟推導思想和轉化思想,這些都是高考所考察的。語文要充分利用試卷,其中的成語、病句要注重收集,文言文虛實詞記得要摘錄。英語單詞注意把正確選項帶人念熟。 同時思考閱讀、完型題是如何找到有效的原文信息,他們有何特點和提示點? 要這么去利用每一次作業和試卷,那麼成績將會短期內提高。
四、建立信心, 不計一時得失
有些學生自認為自己是差生, 無可救葯了。但是事實上往往不是這樣。有些學生認為自己天生比別人笨, 不如別人聰明。也許在某一方面上確實是有自身的缺陷,但是卻忽略了自己的優勢所在。為了自己心中那份或許並不是十分確定的夢想,一定要打起精神。前面也說過,考試不要記一時得失,而是要不斷的總結歸納。中等生,只要你不放棄,找到自己的缺陷,嚴格給自己定下復習要求並認真執行,獲取600分,只需要2-3個月,就能達到。
D. 中考歷史要怎麼復習
中考也是一次選拔性考試,對知識的理解、運用和分析能力要求也比較高。那麼該如何去復習呢?
1、通讀課文,夯實基礎知識。
我們學習歷史,目的不僅是掌握歷史知識、開闊視野,而且要學會歷史的分析方法,這樣就能系統地從歷史事實出發,用歷史的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要知道,掌握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過程、結局、影響等基本概念、基本史實是提升能力的基礎。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以課本為材料,教會學生閱讀和理解,幫助學生分析歷史知識的前因後果,引導學生全面准確地理解每個知識點,尤其是主幹知識點,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准確記憶。形成歷史知識的結構體系,這對融會貫通歷史知識,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很重要。
2、加強主題練習,培養基本能力。
由於學習知識的增多,很容易將一些相近的知識點記錯、記混淆。因此,學生在夯實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把所學的知識進一步分成主題進行復習鞏固。在加強主題復習時,要注重知識的縱橫聯系和前因後果的分析,要引導學生宏觀把握歷史知識,最好是讓學生把前後知識聯系起來,使前後所學知識相互遷移,形成新的主題,新的認知結構,從而提升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每一主題復習完後,要通過專題練習,特別是材料題的練習,來培養學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學會從文字材料中找出關鍵字、詞、句和前言、引文出處中的信息。
3、模擬測試,規范答題。
為了使教學得到可持續發展,每年的中考題都會保留一些上年中考的知識點,題型不變,難度變化不大。這為我們依照《中考歷史考試說明》,結合《中學歷史課程標准》,《中學歷史教師用書》和歷史教材,參照以前的中考試卷模式,出幾套中考模擬考試題,來完善學生的答題技巧和方法,適應中考的要求。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盡量減少失分,使自己升學不受影響。
(1)、提升學生答題的審題能力。通過仔細閱讀該題的題乾和材料,學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出關鍵性字、詞。認真鑽研材料下面的問題,讓學生明確應該回答哪些問題,每一問題又涉及到什麼事件、是這一事件的哪些方面、回答到什麼程度、在什麼范圍內作答。
(2)、增強學生答題的有效性。教會學生對不同的答題語、不同的疑問詞作答時的採用不同的語言風格,增強答題的有效性,教給學生不同的思維方式。
(3)、加強學生答題的規范性。教會學生答題時做到要點化、序列化和段落化。答題的內容找到了,那麼就要看分答題。有幾分,就要答幾點。特別是一個問題裡面有幾個小問題,在回答時更應該注意。每一小問題要分開答,不要一氣呵成,洋洋灑灑地寫了一大段,讓閱卷老師去找答案,因為沒找到答題要點而失分的可能性很大。我們的學生應該一個小問題寫一個小段,有幾分,答幾點,自己容易復查,老師也好閱卷,也不容易因為沒找到答題要點而失分。
(4)、提煉學生答題的語言組織能力。通過訓練,培養學生如何按題目的要求取捨和重組知識。學生要用教材上和材料上的知識來進行取捨,不要憑自己的感覺不寫。
E. 梧州市2011年中考歷史答案
把題目發來.給你答案
F. 歷史筆記應該怎麼記啊
我筆記都記在書上抄。。襲。。。。。。
老師上課講的重點都會強調,用一隻熒光筆劃下重要的句子就行了,補充的知識就記在段落的旁邊。實在要記的話,可以這樣做。
歷史書有標題對不,標題記下來,整個一小節的內容就是標題的拓展。每一部分下面有很多零散的知識點,不要全記,只要把強調的重點當中的關鍵詞記在本子上。舉個例子,比如如何加強中央集權,就在本子上記「加強中央集權「標號書的頁碼——隔一行再記下一個重要知識點。這樣避免了摘抄句子浪費時間。抄一遍記不進腦子的,很浪費時間又抓不住重點。
記筆記想要有條理是鍛煉出來的。別人無法用文字完全解釋出來。
有歷史大綱就背那個吧,我想老師應該會整理的。(就是考綱)沒有的話去網上查,初高中的歷史考綱一般都有,按那個再套書上的知識背就比較好了。
G. 關於初中歷史知識點——課外的
一般中考歷史很簡單的,尤其是開卷,我從來不聽都可以及格
H. 高中歷史筆記怎麼整理
本人原創總結
我們班一個女同學,高一的時候50多人的班級里排在倒數後十名里,高二努力開始奮起直追,78十人的班裡排了十幾名,高三九十多人的班級里進入前五,高考考上廈門大學的分數線。勵志吧。高考後,她說了一句話:天道酬勤。
下面是我總結的一些方法:
對文科的六學科來說,文綜是最好提高成績的:
一、歷史:
這個學科的最大難點還是需要記憶的量太大,如果你記不住、背不下來,很難說怎麼才能學好,尤其是對歷史沒有興趣的人,想考好成績,更是難上加難。沒興趣,也就記不住,你連記都沒記住,怎麼理解,做題的時候,怎麼對應作答。
所以,學好歷史的關鍵在於在堅持學習和記憶的同時逐漸培養形成興趣,這就需要一個小計劃。
建議:
1、放長線釣大魚,不要緊盯眼前進度和考試,你的唯一考試就是高考,把幾本歷史書做個規劃,每天背熟一兩節內容即可,內容少或學有餘力可適量增加,學習好歷史就是一個慢慢積累記憶量的過程。一輪背完再被第二輪、第三輪。周末時間可酌情復習。看書的時候,不但要把勾勾畫畫的看了,小故事、名言、圖片也要看,這是一個放鬆解悶的不錯途徑,也是積累冷知識點的好辦法。
2、不要注重做題,說實話歷史作業寫都不用寫,沒記住,照著答案抄沒一點用。把時間放在背上。考試成績不取決於你做了多少題,而在於你腦子存了多少貨。
3、學校一定會給你們發很多復習資料,就一個好處,肯定有分好類歸納好的知識點,看看,爭取記住。如果現在沒有,你可以自己簡單的做一個分類提綱,比如水利,比如文學作品等。記住只是提綱。只用於面對提綱,回憶知識點用。
4、千萬不要花費大把大把的時間在筆記整理上,長個心眼,充分利用輔導材料整理好的,也可以接好同學的。
5、多看答題,分析問題的知識要點。
二、政治學科相對簡單 需要背誦的少 記住不難 此外 多看看材料分析題 掌握答題技巧就行
三、地理學科很活 但首先還是得背 只不過地理更注重歸納和實用。而且腦子里一定要有一個「地球儀」。
重點:結合書本看地圖冊啊
1、中國區域地理、世界區域地理。
各個區域的特點,經緯度,海洋,洋流,島嶼,山脈,河流位置,交通,重要城市,港口,資源,地貌,氣候,植被等等要素。
2、課本理論,比如地方時,公轉自轉,地轉偏向力,上弦月下玄月,大氣環流,洋流分布,氣旋反氣旋,鋒面,等高線,等壓線等等基礎知識。
3、各種氣候、地貌、自然環境問題形成原因。
建議:
1、按章節進行知識歸納整理並記憶,可參考歷史建議1;
2、充分利用地圖冊,對應章節進行區域地理經緯位置、地形、氣候、城市交通、資源等等要素的觀察和記憶;
3、多做區域分析題。
4、家裡掛個世界地圖和中國地圖,有時間就看看。
四、對於數學,我的方法是堅持每天做一張卷子,半張也行,課後題也好,以基礎題為主,特別有難度的可以放過,做一個類型就保證一個類型,高考基礎題很多,個別幾個難度大的不會也能120左右。如果基礎不是很好,最好准備一個錯題本,把有價值、有代表性的錯題、難題記下來,偶爾看看,很有幫助,就是高考前也能作為數學的復習資料。
如果有餘力,再把個別難題好好鑽研下,其實也就幾個類型而已。
五、語文和英語怎麼說呢 同樣需要背 語文的基礎知識點 英語的片語固定搭配等。
英語語法最好有一個系統的整理,可以讓老師給找本書或者,做好筆記,或者復印同學筆記。
另外,不要注重名次的進退,只檢討自己腦子里記住的是否越來越多。把所有的大小考試都作為查缺補漏的機會,成績短期不提高也要堅持,不要急於求成或自暴自棄。
I. 中學歷史學習中做筆記的幾種基本方法
學會做筆記是學會學習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做歷史筆記就是將課本上要掌握的知識加以整理;就是將自己對課本的理解加以整理。做歷史筆記的過程就是閱讀歷史教材的過程;對歷史歷史教材的內容加以歸納、概括、提煉的過程;所以也就是記憶、理解的過程;培養自己學習能力的過程。通過對歷史教材內容的多次整理,對自己思維的不斷整理,最終達到把教材看透,使教材在自己頭腦中變薄、變簡單,使自己對教材的理解不斷加深,對歷史事件的認識不斷加深的目的。所以中學生要學會做筆記,做歷史筆記。我認為做歷史筆記的基本方法有以下三種: 1、提綱法。這是做歷史筆記的最基本方法。這種方法就是根據教材的原有編排體系對知識點加以概括、歸納、整理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最適用於對教材的初步整理。它常見的格式是:一、背景 1、政治 2、經濟 3、文化 4、軍事……二、經過 1、發生(或序幕、或導火線) 2、前期(第一階段) 3、後期(第二階段,後面可能還有第三、第四階段) 4、結束 [也可能是:二、內容 1、政治 2、經濟 3、文化 4、軍事…… 也可能是:二、措施 1、…… 2、…… 3、……]三、影響 1、政治 2、經濟 3、文化 ……(或1、國際 2、國內 或國際、國內中還分別分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 用這種方法整理知識點,首先就是要理解課文編者的思路,然後用概括性的語言,把有關內容寫下來。具體步驟是:首先是閱讀教材,閱讀教材時要圈、要畫、要寫。要圈出關鍵詞語,畫出能回答問題的語句,前面寫上「背景」、「經過」、「影響」、「政治」、「經濟」、「文化」、「性質」、「特點」等字眼,然後再把有關內容寫到筆記本上。[好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