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中共黨史中,哪些事件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自我革命精神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抗日戰爭。人民解放戰爭。
⑵ 1927年,中國發生了哪些歷史事件
1月日上海公共租界會審公廨收歸國有。 同日,廣州的國民政府遷到武漢。漢口爆發反英怒潮。1月3日漢口爆發「一·三」事件,中國政府宣布收回漢口英租界。1月7日——中國國民政府接管漢口、九江的英國租界。
2月6日龍雲發動雲南政變。2月12日翁文灝首次提出「燕山運動」的概念。2月18日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裝起義失敗。
3月21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取得勝利。3月24日 南京事件。佔領南京的國民革命軍攻擊外國機構,打死金陵大學美籍副校長文懷恩等人,英美軍艦炮擊南京城。鎮江英領事將鎮江英租界管理權交還中國。3月31日康有為在青島去世。
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4月18日 蔣介石另立南京國民政府。4月19日武漢國民政府舉行第二次北伐誓師大會。4月27日 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舉行。
5月5日馮玉祥出師潼關,直系軍閥覆沒。5月10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到會代表60餘人,代表團員5萬多人。會議選出新的團中央局,任弼時當選為書記。
7月3日 台灣爆發了「第一次中壢事件」。
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8月7日 中共在漢口召開「八七會議」。8月25日 武漢政府宣布遷都南京,並改組「國民政府」。
9月9日 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
12月11日 中國共產黨發動廣州起義。
⑶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的重大革命的重大歷史事件都有哪些
1、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進行了一次猛烈的掃盪,促進了中國人民特別是知識青年的覺醒,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也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做了思想准備。
2、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從形式上是中國學生的愛國運動,但從整個社會背景社會發展來說,它的影響遠遠不止於此,除了波及中國思想文化,政治發展方向,社會經濟潮流,教育,亦對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它對現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社會亦有著不可低估之影響。
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性質),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始;青年學生起了先鋒作用;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傳播了馬克思主義。
3、第一次國共合作
第一次國共合作,即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的第一次合作,從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歷時三年半。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民黨改組的完成和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
但是,革命統一戰線僅維持了三年半時間,在革命形勢一片大好,即將取得國民革命勝利之時,國民黨右派卻突然叛變革命,1927年,蔣介石製造四一二政變,汪精衛製造七一五政變,瘋狂屠殺共產黨員,革命群眾和國民黨左派,國共合作宣告破裂。
雖然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國民大革命失敗 ,但它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4、抗日戰爭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5、解放戰爭
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國民黨方面稱為「動員戡亂」 ,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國共內戰第二階段。
1947年7月,解放軍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接著連續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主力。1949年4月,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覆滅
。1949年10月1日,在解放軍向全國進軍途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到1950年6月,殘存在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戰場上的國民黨軍被全部殲滅,僅有少量逃往台灣。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至此,解放軍完成了解放全國大陸和近海島嶼的任務,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第二次國共內戰勝利,統一了中國大陸。
⑷ 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中,有哪些可以體現自我革命的品格
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中,體現自我革命的品質就是最主要的進行自我批評。
⑸ 哪些歷史事件體現了我們黨的自我革命
一、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今興業路76號)舉行,後來由於會場受到暗探的注意和外國巡捕搜查,會議的最後一天(7月31日)改在浙江嘉興南湖的遊船上舉行。
大會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規定黨的奮斗目標是:"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採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斗爭的目的--消滅階級", "廢除資本私有制",大會確定了黨成立後的基本任務。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一大選舉了由陳獨秀、張國煮、李達三人組成的中央領導機關--中央局。
二、遵義會議
1935年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縣城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的目的是總結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教訓,糾正軍事指揮上的"左"傾錯誤。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和中國革命事業,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偉大轉折點。
三、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舉行。這次大會距1928年召開的黨的六大已有17年。
七大是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夜召開的,大會正確分析了形勢,指明抗戰的前途和任務,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把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優良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即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作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大會通過的黨章,第一次明確規定以毛澤東思想作為我黨的一切工作的指針。七大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它以"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載入史冊。
四、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
1949年3月5日--13日,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舉行。
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勝利後舉行的第一次中央全會,也是解放戰爭勝利前夕極為重要的一次中央全會。全會提出了促進革命迅速取得全國勝利和組織這個勝利的各項方針;闡明了在全國取得勝利後,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規定了黨在全國勝利後,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應當採取的基本政策,提出了使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總任務和主要途徑。這次全會為促進和迎接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為保證中國革命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作了政治、思想和理論上的准備。
五、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1956年9月15--27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這是我們黨在全國執政以後第一次召開的全國代表大會。
大會分析了我國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的形勢,對國內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學的論斷,明確指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八大的路線是正確的,但由於當時黨對於全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思想准備不足,沒有能夠在後來的實踐中堅持下去。
六、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年12月18--22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全會結束了1976年10月以來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開始全面、認真地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充分肯定了必須完整地。准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這次全會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七、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982年9月1日--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
大會是在經歷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又經歷了十一屆六中全會完成了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之後召開的。鄧小平在開幕詞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是十二大的指導思想,也是整個新的歷史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指導理論。大會提出了新的歷史時期的總任務,提出了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步驟,同時提出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體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性,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
八、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
十三大系統地闡述了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規定三步走的經濟發展戰略部署,提出了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和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全會高度評價了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對黨的理論、路線的形成和發展所作出的貢獻。
九、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
十四大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了新的概括,分別從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完成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戰略構想等九個方面,作了系統的論述。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會向全黨提出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的戰略任務。
十、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
1997年9月12日--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
大會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這次大會的靈魂,就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它以這一點為標志載入史冊。大會通過的黨章修正案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這次大會闡明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我們整個事業和各項工作的指南。大會進一步論述中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並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強調把我們的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就是要抓住機遇,開拓進取,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經濟體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體制改革要繼續深入,精神文明建設要切實加強,各方面相互配合,實現經濟和社會全面進步。這次大會是本世紀最後一次黨代表大會。
十一、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黨的十六大是我們黨在新世紀召開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也是我們黨在開始實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部署的新形勢下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會。大會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道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提出了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大會批准了江澤民同志代表十五屆中央委員會所作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報告,批准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靈魂。確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寫入黨章,是十六大的一個歷史性貢獻。
十六大的主題: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斗。
⑹ 中國發生過哪些革命和重大的歷史事件(包括古代和近代)
很著名的革命有: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北宋末期的農民起義,水滸傳的故事。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還有每個朝代的建立都是大事件!
⑺ 革命歷史事件有哪些
有:平型關大捷、南昌起義、百團大戰、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七七事變等。
1、平型關大捷
平型關大捷(又稱平型關戰斗、平型關伏擊戰),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
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
該戰是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率領所部,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臨危出征,與日本號稱「鋼軍」的板垣征四郎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及輜重車隊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戰勝利。
有力配合了閻錫山負責的第二戰區正面戰場的防禦作戰,遲滯了日軍的戰略進攻,打亂了敵人沿平綏鐵路右翼迂迴華北的計劃,是八路軍出師以來打的第一個大勝仗。
2、南昌起義
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的武裝起義。
起義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譚平山領導。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3、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
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4、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連雲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庄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指揮中華民國國軍五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及一個綏靖區共55.5萬人被消滅及改編,解放軍總共傷亡13.4萬人。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
淮海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的第二個戰役。
5、平津戰役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將國民黨軍傅作義集團抑留於北平、天津、張家口地區,予以各個殲滅的戰略決戰性戰役。是解放戰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
平津戰役(中國大陸稱作平津戰役,台灣稱作平津會戰)是國共內戰「三大戰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開始。
1949年1月31日結束,共64天。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劉亞樓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共100萬大軍,以北平、天津為中心,以傷亡3.9萬人的代價,消滅及改編中華民國國軍3個兵團,13個軍50個師共計52.1萬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內的華北大片地區。
平津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個戰役。
⑻ 1911年革命是那一歷史事件
辛亥革抄命吧。辛亥革命雖襲然推翻了封建王朝,但是試一次不徹底的反帝運動。
第一:因為先天不足所以在革命綱領中沒有明確反帝這一歷史使命,當時國內的最大矛盾還是民族矛盾而不是階級矛盾。
第二: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王朝,但是任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比如願意保留皇帝每年供養,是一種妥協。
第三:沒有自己的獨立武裝,辛亥革命的後期不再是由城市暴動為主導時,由於缺乏獨立自主的武裝力量所以不得不藉助袁世凱,導致最後革命未能取得完全成功。
第四:忽視了廣大農民在革命中的作用,沒有明確的土地綱領並沒有解放廣大的人民群眾,所以導致革命思想傳播很慢。
第五:最終要的一點是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的國情,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主義社會,中國依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