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有關民心的歷史事件

有關民心的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28 17:08:14

⑴ 有關法律權威得民心的故事

你好,可以在網路上找。

⑵ 歷史上因為民心不向滅亡的例子有哪些

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項羽滅秦,勾踐稱霸

烽火戲諸侯 周幽王亡西周

酒池肉林 商紂王

⑶ 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歷史例子

秦末時期,原來的楚國貴族項羽趁亂起兵,依靠自己的軍事天才和貴族的優回勢成為各個反秦答獨立勢力中最強大的一個。而且項羽力大無窮,身材高大,在注重外表的古代更容易取得威信。另外一個勢力是劉邦,此人從小不學無術,游手好閑,打仗敗多勝少,而且用語粗俗,根本沒有王者風范。但是項羽在初期取得成功以後,隨便屠殺諸侯,殺死各路義軍的總統帥楚懷王。對民眾苛刻,連投降的四十萬秦朝士兵都殺得一個不剩。對謀士的建議充耳不聞,剛愎自用。 反而劉邦從小和平民生活,愛惜民力,對人寬厚,而且自己知道自己沒有太大本事所以十分尊重人才,對投降士兵願意留下的收編,不願意的就讓他們回鄉下,十分受人愛戴。最終項羽因為殘暴不仁而眾叛親離,而劉邦則得到許多人的幫助和擁護,在長達五年的戰爭中,雖然劉邦多次失敗,但是仍然不斷收到群眾的支持所以能夠不斷的反撲。然而項羽在被劉邦打敗以後,就眾叛親離,所有的軍隊在一夜之間都離他而去,最後被劉邦徹底打敗,被迫自殺。而劉邦因為得到全國人民愛戴而最終登基稱帝,開創了統治中國長達412年的漢朝。

⑷ 請列舉出兩個歷史(中國歷史世界歷史)上的例子以證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觀點

春秋時齊國的大夫田家祖上很有錢田家借給百姓糧食大斗出小斗進給百姓小恩小惠百姓都反對齊王而喜歡田家後來田長殺了齊簡公作了齊王

⑸ 歷史上哪些有皇帝得民心者得天下

李世民,即復唐太宗(626年—649年在制位),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陝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後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⑹ 歷史上因為民心不向滅亡的例子有哪些

明清就是主要的例子啊明朝因為崇禎帝的無節操和東林宦官的爭斗導致百姓生活困苦而起義晴朝因為對外無能對內高壓而導致辛亥革命時各省 獨 立

⑺ 歷史上有哪些人是因為失民心而失天下

秦始皇 秦二世
秦始皇施行殘暴統治,大量征發勞役,大建宮室園林和陵墓,坑殺儒生回,燒答毀書籍。始皇末年,全國人民已在普遍怨恨和不滿聲中。
始皇死後,二世昏庸,在趙高的操縱下,其暴政比始皇時有過之無不及。二世元年(前209)七月,終於爆發了以戍卒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起義烽火迅速蔓延。

周幽王
為博得褒姒高興,數次烽火戲諸侯,從而喪失了政治上的誠信。後來戍人真的來時,已然無人來救。最終幽王被殺於驪山之下,為天下人所恥笑。

隋煬帝 楊廣
荒淫奢侈,急功好利,慘酷猜忌,遠征高麗,開鑿運河,賦役繁苛,終激亂敗國,為宇文化及弒於江都。

⑻ 關於「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歷史故事

1、秦末時期,原來的楚國貴族項羽趁亂起兵,依靠自己的軍事天才和貴族的優勢成為各個反秦獨立勢力中最強大的一個。而且項羽力大無窮,身材高大,在注重外表的古代更容易取得威信。

另外一個勢力是劉邦,此人從小不學無術,游手好閑,打仗敗多勝少,而且用語粗俗,根本沒有王者風范。但是項羽在初期取得成功以後,隨便屠殺諸侯,殺死各路義軍的總統帥楚懷王。對民眾苛刻,連投降的四十萬秦朝士兵都殺得一個不剩。

對謀士的建議充耳不聞,剛愎自用。 反而劉邦從小和平民生活,愛惜民力,對人寬厚,而且自己知道自己沒有太大本事所以十分尊重人才,對投降士兵願意留下的收編,不願意的就讓他們回鄉下,十分受人愛戴。

最終項羽因為殘暴不仁而眾叛親離,而劉邦則得到許多人的幫助和擁護,在長達五年的戰爭中,雖然劉邦多次失敗,但是仍然不斷收到群眾的支持所以能夠不斷的反撲。

然而項羽在被劉邦打敗以後,就眾叛親離,所有的軍隊在一夜之間都離他而去,最後被劉邦徹底打敗,被迫自殺。而劉邦因為得到全國人民愛戴而最終登基稱帝,開創了統治中國長達412年的漢朝。

2、三國時期隸屬於蜀漢政權的南中地區,包括今天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一帶,古稱「夷越之地」。由於東漢統治者的「賦斂煩擾」,激起了南中各族人民的反抗,殘酷的鎮壓使得人民掀起更大規模的反抗。

而一部分少數民族奴隸主和漢族豪強地主,時刻都在尋機激化矛盾,以便達到他們割據白雄的目的。由於上層分子雍閩、孟獲等的造謠和煽動宣傳,不少人受騙加入叛軍,叛亂幾乎遍及整個南中地區。

公元225年3月。經過近兩年的「閉關息民」,在把內政外交各方面安排好後,諸葛亮感到出兵平定南中叛亂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親自統領大軍南下平叛。諸葛亮採用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策略來平定南中之亂。

諸葛亮採取反間計殺了叛亂首領雍閩、朱褒,全殲高定部後,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開始征討孟獲。孟獲收雍閩等人的余部,繼續與蜀軍對峙。作為少數民族的首領孟獲在南中為「夷漢所服」,是當地一位很有影響和威望的人物。

諸葛亮決定收服孟獲,然後使他從心裡臣服蜀漢政權,在西南少數民族中造成影響,以便長期穩定南中局勢。孟獲在蜀漢大軍到來時,聚集三洞元帥討論,後派三位洞帥各領兵5萬,分左、中、右三路來迎戰。

諸葛亮用激將法,使趙雲、魏延兩位老將軍殺奔敵軍營寨,大敗蠻兵,斬了敵軍中路元帥,左方兩路敵軍元帥從山路逃跑時被埋伏的蜀軍擒獲。諸葛亮命人解去兩位洞主元帥的繩索,賜給酒食衣服,讓兩人各自歸去。

孟獲聞知兵敗,大怒,遂率兵進發。諸葛亮使王平詐敗,引誘孟獲軍進入埋伏圈。孟獲見蜀軍旌旗四起,隊伍雜亂,即生輕敵之意,驅兵追擊王平。正追殺時,蜀將張嶷、張翼兩路兵馬突然殺出,截斷後路。

王平領兵殺回,趙雲、魏延從兩側夾擊,孟獲抵擋不住,被魏延生擒活捉。諸葛亮讓人解去被俘蠻兵的捆綁,安撫說:「你們都是好百姓,不幸被孟獲蠱惑。今受驚嚇了。我想你們的家人一定倚門而望,我今天全放你們回去,以安各自家人之心。」

蠻兵深感其恩,哭著拜謝歸家。諸葛亮對孟獲不殺不辱,反而加以款待,讓他觀看蜀軍的營壘和陣容。孟獲並未服氣,聲稱自己是因為未知虛實而中了埋伏,並說再戰必勝。諸葛亮便笑著放他回去,讓他整頓軍馬再來交鋒。結果孟獲又一次兵敗被捉。

可是他還是不服氣,於是諸葛亮又把他放回去。就這樣,一捉—放,前後共七次。孟獲第七次被捉住的時候,諸葛亮微笑著說要放他回去,這時孟獲終於心悅誠服地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返矣。」

3、春秋時期第一位稱霸的諸侯是齊桓公,而托起這一代霸業的高人則是名相管仲。知人之外尚須善用之,否則必不成大業。齊桓公能委管仲以立國之大任,可以說是一個知人善任的君主。在齊桓公拜管仲為相時,他的影響力可以說是微乎其微,這也是他本身才能稟賦所決定的。

齊桓公之賢,在於能將治國大任交付給管仲。而從管仲的立場看來,齊桓公的確需要他煞費苦心,才能由一個平庸之君,搖身一變,成為天下之霸主。他曾經用盡方法來開導桓公,使他具備霸者的風范與能力。

這種君主教育,往往是良相所不可缺少的能力。管仲在剛開始的時候,雖然被任用為相,卻始終不得人心。為了使國政上軌道,得到全國上下的支持,就想方設法博得齊桓公的青睞和眾人的信賴。管仲任職不久,有一天,桓公與他交談,桓公問他:「現如今,國政怎麼樣?」

管仲答道:「小臣出身貧寒,沒有辦法讓名門豪族聽順於我。」桓公聽罷,即刻封他為「上卿」。過了一段時期,國政依然如此,桓公便再度召來管仲,問道:「我已經封你為上卿,但是國家仍無發展,理由何在?」管仲答道:「微臣貧無立錐之地,如何驅使富豪之家?」

於是,桓公把一年的國稅收入賜給了他。又過了一段時期,國政仍然未見起色,桓公心急如焚,又問管仲:「我已經屢次依你所願,國政卻依然如故,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管仲答道:「君主您還不完全信任我,我不可能控制您身邊的人。」

桓公聽了,就在他的名號上加了一個「父」字,要求國人皆稱仲父,不得稱其名夷吾。有事,先告知仲父,再秉明君主。管仲得到身份、財產、稱號之後,便無後顧之憂,立即大力推展國政,使齊國國力大增。同時,也巧妙地利用各種機會,對桓公施以機會教育。

一次,桓公去打獵,在追逐一隻鹿,不知不覺深入一片荒山之中。眼前突然出現一個溪谷,溪谷前站著一位老者,桓公便上前問道:「請問此溪谷為何名?」「愚者之谷。」老者恭敬地回答。桓公覺得這個名字奇怪,便問其原因:「前輩看起來聰明得很,怎麼會是愚者呢?」

「我曾經養了一頭母牛,它生下小牛之後,我就賣了這匹小牛,買一匹馬回來。這時,遇到一個惡徒,他認為母牛絕不可能生出小馬,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將我的小馬奪走了。鄰居知道了這件事,就稱我為愚者,我經常來這山谷,所以稱它為愚者之谷。」

桓公感到很吃驚,心中暗自想道:「自己買來一匹馬,居然任人奪走,真是愚者。」於是第二天便將此事告訴給管仲。誰知管仲聽了,立刻整其衣冠,正襟而拜,隨後說:「此乃臣之錯。堯為天子時,有名相咎繇輔佐,如果是那個時候,絕對不會有人搶那位老者的小馬。

即使真有這種不肖之徒,只要政治能上軌道,這種現象是不會出現的。那位老者深知我國政治腐敗,無清廉之官,無奈才會忍受鄰人的嘲笑。我們必須立刻改革朝政,否則是不能使百姓信服的。」通過這件事,管仲趁機給桓公上了一課,使桓公能耳濡目染,明白為君應有的作為。

又過了一段時間,桓公對管仲抱怨說:「本國地域不廣,資源貧乏,眾多朝臣奢靡無度,寡人很想根除臣下浮華之風,不知你意下如何?」管仲答道:「難得君主能想到。依臣所聞,下臣的衣食車行,都是以君王為模仿對象。

如今大王吃的是上等美味,穿的是綾羅綢緞,難免臣下會如此。大王若想根除臣下的奢侈之風,必須以身作則才行。」後來,桓公就改穿樸素的朝服上朝聽政,這樣不到一年,齊國的風氣一新,奢靡之風從此銷聲匿跡。

有一天,齊桓公召管仲前來,問道:「那些亡國之君,到底犯了些什麼錯誤,以至於連國家都亡了呢?」管仲答道:「那些亡國之君,只是一味地充實自己的庫藏,搜刮百姓的財產,而且四處征討,企圖奪他人的領土,根本不知怎樣取得其他諸侯的支持;只會不斷加重賦稅,完全不知道如何贏得民心。

他們老是事後急於求得他人的支持而未果,又不肯承認錯誤,只會一味責怪他人。這就是他們的三種過錯。如果犯了其中之一,便會喪失領土,犯了全部的話,就免不了滅亡的命運。

其實說起來,他們也不想使國家亡在自己手上,只是由於不懂得為君之道,不知不覺地陷入了泥淖之中,而難以自拔的。」

管仲經常找機會對君主施以教育,而齊桓公也能虛心接受,努力實踐。桓公一直都很信任管仲。桓公能夠如此虛心學習,實在需要有相當的克己功夫。也就是因為桓公能有如此的心胸,才能最後登上霸主的地位。

4、明朝末年,朝廷腐敗,民不聊生。闖王李自成帶領農民在陝西米脂起義,要打過黃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統治。當時正值初冬時分,黃河水還未結冰,而只有河水凍成了堅冰大軍才能順利通過。怎麼辦呢?闖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須頭發在一夜之間全都白了。

第二天一清早,有兩人來報:「黃河已經凍得結結實實的了。」闖王大喜,急忙傳令三軍趕快渡河。到了河邊一看,河水還「嘩嘩」地流得正歡呢,根本就沒結冰。可是上面卻起了一座寬大的浮橋,船連船,板連板,四平八穩,正適合大軍渡河。

闖王納悶極了,正要下馬察看,忽然從河裡爬上來兩個人,向闖王一抱拳,朗聲道:』大王,我們是黃河的船夫。聽說您要渡河,為民謀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這坐浮橋,就請大軍上路吧。」

闖王感動得熱淚盈眶:「我一定不辜負百姓們的厚愛,一定要讓大家過上好日子!」說罷,驅馬上橋,領兵東去了。

5、湯又名成湯,甲骨文中稱為太乙,是黃河下游的一個部落商的首領。夏王朝歷經四百多年,到公元前16世紀,夏桀即位,但夏桀非常殘暴,大肆壓迫百姓,還大興土木,用於建造宮殿,生活荒淫奢侈無度。

成湯決心滅夏,先後滅掉附近幾個部落,暗地裡不斷擴展勢力。湯的勢力發展起來了,但卻沒有引起夏桀的注意。成湯妻子的陪嫁奴隸中,有一個名叫伊尹,湯發現伊尹與其他奴隸不一樣,湯與其交談後才知,伊尹是有裝扮陪嫁奴隸來找湯的。

伊尹向湯談了許多治國的道理,於是,湯把伊尹提為助手。成湯根據伊尹的建議,他突然停止了對夏桀的朝貢,以試探夏桀的反應。果不其然,夏桀大怒命令九夷發兵攻打商湯。伊尹一看,夷族還服從夏桀的指揮,趕緊讓商湯向夏桀請罪,並恢復了朝貢。

一年之後,夷族中大部分部落忍受不了夏桀的壓榨,紛紛叛離夏朝,伊尹一看,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決定大舉進攻夏朝。公元前1600年,商湯作了誓師動員,他歷數夏桀的種種罪狀,說明自己是替天行道,號召各部勇敢作戰,以消滅夏桀的黑暗統治。

他說:「我不是敢進行叛亂,實在是夏桀作惡多端,上天的旨意是要我消滅他,我不敢不聽從天命啊。」兵臨城下,夏桀再也顧不上尋歡作樂,他連忙召集軍隊,設下一道道的防線,試圖阻止商湯的進攻。

但是,由於夏桀長期以來的荒淫無度,壓榨百姓,使得他不得人心,軍隊軍心渙散,根本無法作出有效的抵抗。夏桀只得帶著軍隊退回鳴條(今山西運城安邑鎮北)大戰一場,夏桀的軍隊被打敗。鳴條之戰後,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省縣西南),被湯截住,最後流放在南巢,一直至死。

⑼ 項羽失民心 其有關民心重要性名言

1得民心者得天下。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4能馬上得天下,焉能馬上治天下。
這些都 天天說,沒查出處。
5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孔子
6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祖以時,然而早干水溢,則變置社稷。——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盡心下》
得土地易,得人心難。—— 元朝末期政治家,軍事家 脫脫
以上這些都出自於高中歷史課本。。。

下面還有些網搜的。

保國之大計,在結民心
不貴異物賤用物,人乃足
不仁之人騁其私智,可以盜千乘之國,而不可以得丘民之心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土地易,得人心難
敵國相觀,不觀於其山川之嶮、土馬之眾,相觀於人而已
服民之心,必得其情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
可懷以德,難屈以力
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婦之心
民安土重遷,不可卒變,易以順行,難以逆動
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民心動搖,棄本逐末
民心說而天意得
民心所歸,大事可成;民心所離,立見滅亡
人心不搖,邦本自固
人之命在元氣,國之命在人心
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
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失民而得財,明者不為
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
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
王者所以得天下者,以得民也。得民者,以得其心也
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
先順民心,故功名成
休道朝中太師威如火,更有路上口似碑
以得為在民,以失為在己;以正為在民,以枉為在己
用百人之所能,則得百人之力;舉千人之所愛,則得千人之心
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為心
有為之君,不敢失萬民之歡心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治天下者當用天下之心為心
眾心日墮,危機將發
誅一鄉之奸,則一鄉之人悅;誅一國之奸,則一國之人悅
自古天下離合之勢常系民心

⑽ 為什麼說「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歷史上有什麼樣的例子

《孟子·離婁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夏朝是奴隸制王朝,主要的社會矛盾體現在奴隸與奴隸主之間,而夏朝的奴隸主要來源於戰場所獲的俘虜。在某些部落被夏朝討伐後,其組織形式依然會被保留,但是,其成員整體會淪落為奴隸。比如:夏啟在討伐扈氏一族後,將其族人罰作“牧豎”,說到底就是:放牧的奴隸。

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商朝就此建立。另外,商湯還建立商都斟鄩,為鞏固政權、兵權,商湯集合重臣在斟鄩並對他們嚴加看守,其目的,也是謹防夏朝後裔作亂。

一朝一代,都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的進步在不斷地更替,不斷地變化,但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不管到什麼時候,擁有民心的君王,他的王朝肯定會長久很多。

有道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主張君王執政應以民為本,民心所向即為天下趨勢,這在先秦時代,可以說是十分先進的思想了。

閱讀全文

與有關民心的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