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草木皆兵"這歷史故事是關於誰的
關於苻堅的
草本皆兵,淝水之戰
公元316年,西晉王朝滅亡。第二年,西晉的皇族司馬睿(rui銳)在江南重新建立了漢族地主階級政權,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歷史上叫做東晉。當時北方出現了十幾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歷史上把這一時期叫做「十六國」時期。到了公元四世紀七十年代,氏族人建立的前秦國主苻(pu蒲)堅,統一了黃河流域,形成和東晉南北對峙的局面。
公元382年十月的一天清晨,天剛蒙蒙亮,長安城中前泰的文武百官,齊集在皇宮太極殿的門前,等候苻堅臨朝,召開御前會議,商討滅普大計。大臣中除了有一個名叫朱肜(r6ng容)的諂媚附和苻堅的主張外,多數人都認為東晉內外同心,君臣和睦,目前攻打東晉,時機還未成熟,沒有必勝的把握。大臣石越說:「晉國不僅上下和睦,而且有長江作為天然屏障,又得到老百姓的支持,看來不可輕視啊!」苻堅聽了,心中很不高興,不禁驕狂地說:「我的人馬這么多,只要一聲令下,大家都把馬鞭子丟到長江里,就能把江水截斷。東晉還有什麼可作屏障呢?」他堅持出兵南下。
公元383年(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八月,苻堅徵集的各州兵馬,共計有步兵六十多萬,騎兵二十七萬,羽林軍三萬,號稱百萬,浩浩盪盪地向東南地區進發。苻堅任命苻融為征南大將軍,和鮮卑貴族慕容垂一起,率領二十五萬步騎兵為前鋒;任命羌族將軍姚萇(chang常)為龍驤將軍,率領四川的部隊沿江東下;命令幽、冀等州兵馬由彭城(今江蘇徐州)南下。苻堅親率主力大軍從長安出發,一路上人喧馬嘶,旗旗遮天;大道上擠滿了前泰的軍隊,連同車輛、馬匹、糧草、輜重,前前後後足有幾百里長。
九月,苻堅率領的主力軍攻下項城(今河南項城),在這里駐紮下來。苻融的先鋒部隊經過一個多月的日夜行軍,已經到了淮河北岸的潁口(今安徽潁上縣正陽鎮),並且向淝水(淮河支流,在今安徽壽縣境內)西岸的重鎮壽陽(今安徽壽縣),展開了進攻。
前秦大軍壓境,東晉宰相謝安和將軍桓沖堅決主張抵抗。晉孝武帝任命謝安為戰時最高統帥——征討大都督。謝安胸有成竹,從容不迫地進行抗戰部署。他推派謝石代理征討大都督的職務,負責指揮全軍;謝玄擔任前鋒都督,連同青年將領謝琰(yan演)和桓伊等一起,率領八萬名「北府兵」(北府兵,東晉時軍府設在京口(今江蘇鎮江),在京都建康之北,因而稱北府;北府兵主要由流落江南的北方農民組成。)沿淮河西上;另派將軍胡彬率領水軍五千人去增援戰略要地壽陽。
苻堅依仗自己的兵多,他不等各路人馬到齊,就命令苻融向普軍發動猛烈進攻。十月,胡彬的水軍還沒有到達壽陽,苻融就把壽陽攻破了。胡彬在半路上聽到壽陽失守的消息,被迫把部隊退到一邊是河水,一邊是高山的硤石(今安徽鳳台西南),在這個地勢險要的地方紮下營來。專等謝石大軍的到來。苻融佔領了壽陽以後,一面派兵圍攻硤石,一面派梁成率領五萬軍隊控制了洛澗(即洛水注入淮水的地方,在今安徽淮南東)。梁成封鎖了淮水,阻止從東面來援的謝石、謝玄大軍。謝石命令晉軍在離洛澗二十五里的地方,駐紮下來。
謝石的大軍不能前進,被圍困在硤石的胡彬水軍就孤立了,眼看軍糧就要吃光,情況十分危急。為了迷惑敵人,胡彬命令士兵們拿著簸箕,天天在河岸上揚簸沙土,使遠處的秦軍看見,好象是在揚米,表示自己的軍糧還很充足;同時,他又給謝石寫了一封告急信,說:「現在敵軍勢力很大,這里的軍糧已經吃完,情況十分緊急,恐怕再不能和大軍相見了。」他把密信交給了一個親兵,叫他乘夜突圍出去,送給謝石。不幸這個親兵在途中被秦軍捉住,告急的密信也給搜去了。苻融得到胡彬缺糧的情報,立即派人星夜到項城去報告苻堅,說:「現在晉軍人少糧盡,正是打敗他們的好機會,應該馬上發動進攻,不能叫他們跑了。」
狂妄自大的苻堅正在為攻佔項城沾沾自喜,聽到苻融的密報,更是心花怒放。當天晚上,苻堅把大軍留在項城,悄悄地帶領八千名輕騎兵,不分晝夜地奔往壽陽。他到達後,和苻融計議了一下,決定先派朱序到晉軍去勸降。朱序原來是東晉防守襄陽的將領,襄陽失守時被俘。朱序到晉營後,不但沒有勸降,反而向謝石透露了秦軍的真實情況,並且建議謝石:應乘前秦各路兵馬還未集中,立即發起反攻,只要打敗它的前鋒,挫傷它的銳氣,秦軍是不難打敗的。謝石和謝玄等仔細地研究了朱序的密報,決定派劉牢之帶領五千名北府兵,夜襲洛澗。劉牢之是北府兵的有名勇將,他在戰斗中,斬殺案將梁成。秦軍失去主將,無心再戰,晉軍乘勝追擊。謝石率領晉軍主力渡過洛澗,在淝水東面的八公山(今安徽壽縣東北)下,紮下營寨。
洛澗方面失利的消息接二連三地傳到壽陽,苻堅心中忐忑不安,他和苻融一起登上壽陽城樓,瞭望晉軍的動靜。他向東望去,只見晉軍陣容嚴整,旗號鮮明,不由得暗自吃了一驚。他迎風向北遠望,恍惚之間,好象八公山上,漫山遍野都是晉軍。他感到十分意外,轉身對苻融說:「你看,晉軍這么多人馬,明明是強敵,怎麼能說他們是弱軍呢!」他連忙下令,要各軍嚴密防守淝水防線,沒有他的命令,誰也不許渡水出擊。其實,八公山上哪裡有什麼晉軍呢,是北風把山上的草木吹得左右搖擺。苻堅因為內心慌亂,造成錯覺,誤以為是晉軍在那裡練兵習武哩!這段史實,就是後來「草木皆兵」一句成語的來歷。
秦軍雖然在洛澗吃了敗仗,銳氣受到一些挫折,但是人數仍然比晉軍多好幾倍。晉軍只有速決,才有取勝的可能。普將謝玄派人用激將法去對苻融說:「將軍領兵深入我境,卻沿淝水布陣,這是作持久的打算,哪裡是要進行決戰呢?如果你們把陣地稍稍向後移動一下,讓出一塊地方,使晉軍渡過淝水,兩軍決一勝負,不是很好嗎?」苻融把晉使的要求報告給苻堅,苻堅不顧諸將反對,同意將陣地後撤,以便趁晉軍渡河時進行突然襲擊,一舉打敗晉軍。
到了約定的日子,苻堅傳下將令,叫秦軍拔營後退。秦軍本來內部不穩,陣勢混亂,這一撤更加造成陣勢大亂。謝玄等帶領八千騎兵乘勢搶渡淝水,展開猛烈攻擊。朱序在陣後高喊:「秦軍敗了,秦軍敗了!」秦軍後方部隊一聽,一時分辨不清是真是假,爭著選命。苻融趕快跑到陣後去阻止隊伍後退,被亂軍沖倒坐騎,死於晉軍刀朝之下。苻堅看到前線這樣大敗,嚇得喪魂落魄,慌忙跳上戰馬,混在亂軍中狼狽奔逃。晉軍乘勝猛追,秦軍人馬互相踐踏,死傷很多。倖存的秦軍官兵晝夜不停地奔跑,連頭也不敢回一下,甚至聽到隨風吹來的鶴叫聲音也以為是晉軍追兵到了。這就是後來「風聲鶴唳成語的來歷。那時候;正是十一月,天氣嚴寒,這些逃出來的秦兵,在驚慌的同時,更伴隨著凍餓,又死亡了不少。苻堅本人也中箭負傷。他逃回洛陽時,原來的幾十萬大軍,只剩下十幾萬殘兵敗卒了。
淝水之戰是東晉和十六國時期最大的一次戰爭。前秦從大舉進攻到淝水決戰,前後只有四個月的光景,就全線崩潰了。經過這一戰,東晉相對穩定的局面得到了鞏固,江南的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與此相反的是,由於苻堅的失敗,前秦政權隨之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割據混亂的局面。
2. 10個和三國兩晉南北朝歷史有關的成語,並寫出與它相關的歷史事件, 如:草木皆兵——淝水之戰 急!
投鞭斷流 肥水,草船借箭 赤壁 風聲鶴唳 肥水 轅門射戟 呂布和袁紹 水淹七軍 名字就是戰役
3. 成語草木皆兵歷史事件
草木皆兵cǎomùjiēbīng
[釋義] 木:樹;皆:全;都是。野草和樹木都像是兵士。比內喻軍隊敗退時心虛;把容草木都看成為是敵兵。亦形容極度驚恐時發出多疑的錯覺。
[語出] 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五回:「大有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之感。」
[正音] 皆;不能讀作「jié」。
[辨形] 皆;不能寫作「揩」。
[近義] 風聲鶴唳 杯弓蛇影
[反義] 若無其事 穩如泰山
[用法] 含貶義。用來形容戰敗者或畏敵者極端驚恐、疑懼;也可形容神經過敏;一有動靜就非常恐懼。一般作謂語、定語、補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見「風聲鶴唳」(310頁)、「杯弓蛇影」(47頁)。
4. 草木皆兵.的歷史小故事
就是淝水之戰的典故
前秦蒲堅發大兵90多萬討伐東晉。但其實真正調度內出發的才30多萬容。而在前線和東晉對峙的大約5萬。東晉在前線的軍隊大約八萬左右。其實論前線兵力,東晉略占上風。前線總指揮蒲容得知東晉軍隊有竊戰後撤的想法,告訴蒲堅,東晉就要後撤了,快來援兵,准備追擊。蒲堅帶數千精兵就親臨前線了。
但此時東晉投降前秦的將領朱序已經暗將前秦虛實告知了東晉。東晉沒有撤兵。反而得到增援。軍力超過前秦的前線兵力。
這種情況下,蒲堅把山上風吹草動都誤會是東晉軍隊。就是草木皆兵。但這說法是司馬光說的。司馬光都宋朝了,怎麼知道蒲堅說什麼。事實情況應該是東晉軍隊比前秦前線軍隊多,蒲堅膽怯了。
然後就是約會決戰。前秦按約定後撤,讓出戰場。蒲堅以為可以乘東晉軍渡河時發動奇襲。覺得這樣穩操勝券。就同意了。但東晉軍力強於前秦。士兵在後撤中一潰千里。東晉乘勝進兵。蒲堅自己手下許多降將乘機造反。蒲堅就輸完蛋啦。
5. 草木皆兵的歷史背景
「草木皆兵」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把草木都當成敵兵。形容極度疑懼,驚恐不安。
這則成語來源於《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統一了北方的前秦氐族霸主苻堅,率領90萬兵馬,號稱百萬南下攻伐東晉。東晉王朝任命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率領8萬北府兵精銳迎戰。
秦軍前鋒苻融攻佔壽陽{今安微壽縣}後,苻堅親自率領八千名騎近衛精騎抵達該城。他聽信苻融的判斷,認為晉兵不堪一擊,只要他的後續大軍一到,一定可大獲全勝。於是,他派一個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謝石勸降。
朱序原是東晉官員,他見到謝石後,報告了春華秋實國的布防情況豆瓣菜建議晉軍在前秦後續在軍未到達之後襲擊洛澗(今安微淮面東洛河)。 這里一場諜中諜的故事將要上演。
謝石聽從他的建議,出兵偷襲秦營,結果大勝。晉兵乘勝向壽陽進軍。
苻堅得知洛澗失陷,晉兵正向壽陽進發,大驚失色,馬上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親自觀察淝水對岸晉軍動靜,當時正是隆冬時節,又是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濛蒙的一片。仔細看去,那裡桅桿林立,戰船密布,晉兵持刀執戟,陣容甚為齊整。他不禁暗暗稱贊晉兵布防有序,訓練有素。
接著,苻堅又向北望去。那裡橫著八公山,山上有八座邊綿起伏的峰巒,地勢非常險要。晉兵的大本營便駐扎有八公山下。隨著一陣西北風呼嘯而過,山上晃動的草木,就像無數士兵在運動。苻堅頓時面如土色,驚恐的回過頭來對苻融說:
「晉兵是一支勁敵,怎麼能說他是弱兵呢/」
不久,苻堅中謝玄的計,下令將軍隊向後退,讓晉軍渡過淝水決戰。結果秦軍在後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打敗北歸。
這一戰,便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淝水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6. 草木皆兵是什麼歷史事件
草木皆兵」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把草木都當成敵兵。形容極度疑懼,驚恐不安。這則成語來源於《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公元383年,基本上統一了北方的前秦皇苻堅,率領90成兵馬,面下攻伐東晉。東晉王朝任命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率領8萬精第一代迎戰。秦軍前鋒苻 融攻佔壽陽{今安微壽縣}後,苻堅並自率領八千名騎馬抵達這座城池。他聽信苻融的判斷,認為晉兵不堪一擊,只中他的後續大宮一到,一定可大獲全勝。於是,他派一個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謝石勸降。朱序原是東晉官員,他見到謝石後,報告了春華秋實國的布防情況豆瓣菜建議晉軍在前秦後續在軍未到達之膠襲擊洛澗(今安微淮面東洛河)。謝石聽從他的建議,出兵偷襲秦營,結果大勝。晉兵乘勝向壽陽進軍。苻堅得知洛澗第一代幾,晉兵正向壽陽而耿,大驚失色,馬上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親自觀察淝水對岸晉軍動靜,漢時正是隆冬時節,又是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 的一片。仔細看去,那裡桅桿林立,戰船密布,晉兵持刀執戟,陣容甚為齊整。他不禁暗暗稱贊晉兵布防有序,訓練有素。接著,苻堅又向北望去。那裡橫著八公山,山上有八座邊綿起伏的峰巒,地勢非常險要。晉兵的大本營便駐扎有八公山下。隨著一陣西北風呼嘯而過,山上晃動的草木,就像無數士兵在運動。苻堅頓時面如土色,驚恐的回過頭來對苻融說:\「晉兵是一支勁敵,怎麼能說他是弱兵呢\/」不久,苻堅中謝玄的計,下令將軍隊向後退,讓晉軍渡過淝水決戰。結果秦軍在後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打敗北歸。這一戰,便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淝水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7. 歷史有關的成語,並寫出與他它相關的歷史事件,例如: 草木皆兵——淝水之戰
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回。應聲便為詩:『煮豆燃答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偃旗息鼓
【出處】三國志蜀志趙雲傳註:「偃旗息鼓,曹軍疑有伏兵,引去。
初出茅廬
【出處】據三國演義所載,諸葛亮初出茅廬,佐劉備用兵,觀與張飛不服,行事諸多困難。
刮目相待、吳下阿蒙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處】司馬昭在曹髦在位時,為大將軍,專管國政,自封為相國,不久封為晉公,昭還假裝不接受。髦很生氣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才高八斗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如魚得水
【出處】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風聲鶴唳、投鞭斷流——淝水之戰
8. 草木皆兵的歷史典故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內、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容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9. 成語草木皆兵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草木皆兵」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把草木都當成敵兵。形容極度疑懼,驚恐不安。
這則成語來源於《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統一了北方的前秦皇苻堅,率領90成兵馬,面下攻伐東晉。東晉王朝任命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率領8萬精第一代迎戰。
秦軍前鋒苻 融攻佔壽陽{今安微壽縣}後,苻堅並自率領八千名騎馬抵達這座城池。他聽信苻融的判斷,認為晉兵不堪一擊,只中他的後續大宮一到,一定可大獲全勝。於是,他派一個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謝石勸降。
朱序原是東晉官員,他見到謝石後,報告了春華秋實國的布防情況豆瓣菜建議晉軍在前秦後續在軍未到達之膠襲擊洛澗(今安微淮面東洛河)。
謝石聽從他的建議,出兵偷襲秦營,結果大勝。晉兵乘勝向壽陽進軍。
苻堅得知洛澗第一代幾,晉兵正向壽陽而耿,大驚失色,馬上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親自觀察淝水對岸晉軍動靜,漢時正是隆冬時節,又是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 的一片。仔細看去,那裡桅桿林立,戰船密布,晉兵持刀執戟,陣容甚為齊整。他不禁暗暗稱贊晉兵布防有序,訓練有素。
接著,苻堅又向北望去。那裡橫著八公山,山上有八座邊綿起伏的峰巒,地勢非常險要。晉兵的大本營便駐扎有八公山下。隨著一陣西北風呼嘯而過,山上晃動的草木,就像無數士兵在運動。苻堅頓時面如土色,驚恐的回過頭來對苻融說:
「晉兵是一支勁敵,怎麼能說他是弱兵呢/」
不久,苻堅中謝玄的計,下令將軍隊向後退,讓晉軍渡過淝水決戰。結果秦軍在後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打敗北歸。
這一戰,便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淝水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10. 10個和三國兩晉南北朝歷史有關的成語,並寫出與它相關的歷史事件如:草木皆兵—淝水之戰
呆若木雞
紀渻子是春秋時訓練斗雞的行家,由於他的名聲太響亮了,於是齊王也把他找來訓練斗雞。
十天之後,齊王問他:「斗雞現在訓練得怎樣了?」紀渻子回答說:「雞的性情高傲,時候還不到。」十天後齊王又來問他:「這回斗雞該訓練好了吧?」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它現在還不能沉住氣呢。」一個月後齊王已經等得不耐煩了,可是紀渻子還是搖頭說不行。又過了十天後,紀渻子告訴齊王斗雞訓練好了,那隻斗雞非常厲害,別的雞一見到它就嚇得像木頭一樣呆住,可見它真是天下無敵的斗雞!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據《戰國策·趙策一》記載,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落到智、趙、魏、韓四卿手中,晉定公實際上成了傀儡(kuǐ lěi)。公元前458年(已進戰國時期),晉定公派使者去請求齊、魯兩國出兵討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後,聯合出兵攻打晉定公。定公無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後,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智卿智伯獨攬了朝政大權,成為晉國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別向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了土地。當他要求趙襄子割地時,遭到了嚴厲拒絕。智伯非常惱怒,立即派人傳令給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他們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趙襄子。
趙襄子估計智伯會攻打他,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談建議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晉陽,趙襄子發現能夠打仗的武器很少。張孟談勸道:「這里的圍牆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銅鑄的,這些都是製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由於魏、韓不願為智伯賣命,智伯無法取勝。
晉陽被被智伯水淹,圍困了整整三年,由於地面積水,老百姓都在樹上搭起棚子來居住,城裡糧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凍餓成病,軍心也開始動搖了。一天,張孟談面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准備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趙襄子聽了非常高興,連連拱手錶示感謝。
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事成之後平分智氏之領地。到了約定的那一天,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軍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為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心離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趙襄子只好惋惜地答應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隱居到負親丘去,在那裡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後人將「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改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成語,提醒人們記住過去的教訓,以作後來的借鑒。
戰國時代,魏國老是受到秦國的侵略。魏國的安厘王即位後,秦國加緊了進攻,魏國連連戰敗。安厘王元年,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失去了兩個城鎮;第二年,魏國又失去了三個城鎮,不僅如此,秦國的軍隊當時還直逼魏國的都城,形勢十分危急。韓國派兵來救,但也被秦軍打敗。魏國沒有辦法,只得割讓了土地,才算了結了戰爭;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國又發動進攻,強佔了魏國的兩個城鎮,並殺死了數萬人。第四年,秦國更把魏、韓、趙三國的軍隊,一起打得大敗,殺死兵士十五萬人;魏國的大將芒卯也因此失蹤。
魏國軍隊的接連敗北,使安厘王坐卧不安。此時,魏國軍隊的另一位大將段乾子也十分恐懼,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罷兵議和,安厘王本來就對秦軍的進攻十分害怕,以為割讓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著段乾子的話做了。
當時有個叫蘇代的,是一貫主張"合縱抗秦"的蘇秦的弟弟,他也極力主張各諸侯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蘇代得知魏國割地求和的事後,就對安厘王說:"侵略者貪得無厭,你這樣用領土、主權,想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只要你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侵略者的慾望。這好比抱著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麼能撲滅呢?柴草一天不燒完,火是一天不會熄滅的。"但是,安厘王不肯聽從蘇代的話,仍然一味屈膝求和,這樣過了沒多少年,魏國終於被秦國滅亡。
毛遂自薦:在戰國的時候,有權有錢的人很喜歡供養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強自己的勢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見的時候,就讓他們策劃謀略,替自己解決問題。這樣的人被稱做食客,也叫門下客。
趙國的宰相平原君勢力龐大,家中養了幾千名食客。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沒有什麼別的貢獻,平原君雖然覺得很奇怪,卻也沒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
後來,趙國的國都邯鄲被秦軍包圍,情勢非常危急。於是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勸說楚王和趙國合作,共同出兵對抗秦國。平原君回家後,准備從食客中選出二十鑫奈淙?諾娜艘煌?巴??墒茄±囪∪ブ揮惺?湃撕細瘢?共鉅桓鋈恕F皆???四越睿??焱蝗蛔呱杴岸雲皆??擔骸拔沂親釷屎系娜搜。?敢飧?庸?憂巴?!逼皆??擔骸壩脅拍艿娜嗽諶巳褐校?禿孟笠話遜胬?淖蹲臃旁詿?永錚?⒖嘆突崬┢拼?櫻?月斗婷ⅰ6?閽諼藝餿?輳?疵揮薪艹齙謀硐鄭?銥茨慊故橇糲擄桑 泵?旎卮穡骸拔沂竅衷誆乓??氪?永錚?蝗晃藝獍炎蹲釉緹痛┢拼?櫻?月凍鏊?姆胬???伊?侗?家?┏齟?恿恕!逼皆??南耄?湊?皇敝?湟艙也壞絞屎系娜搜。?謔瞧皆??痛?琶?斕榷??爍賢????
見到楚王,平原君說明了局勢和利害得失,費盡口舌,卻都無法說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沒有辦法、想不出好點子。正當大家不知到該怎麼辦才好,毛遂這時候手按寶劍,走到楚王前面說:「大王的性命現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國有幾百萬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戰役中卻被秦國幾萬人的軍隊打敗,奪去了許多城池與土地,連我們趙國都替你們感到羞憤。趙國提議兩國聯合抗秦,是在替你們楚國報仇。」楚王聽了覺得毛遂說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著寶劍威脅,就同意結盟,訂下和約。並立刻發兵支持趙國,解了邯鄲之圍。
從此,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把他當作上賓招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