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能告訴我歷史上的今天(5月13日)世界足球的大事件
2003年5月13日 淮北蘆嶺煤礦發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 86人遇難
1998年5月13日 印尼發生有組織地迫害華專人、強奸華人婦屬女的事件
1998年5月13日 大興安嶺阿爾山發生森林大火
1998年5月13日 十五國集團首腦會議呼籲加強南南合作
1997年5月13日 英「千年大廈」高度引起爭論
1997年5月13日 世界衛生大會反對在互聯網上促銷葯品
1996年5月13日 我代表在聯合國呼籲建立公正合理世界新聞秩序
1992年5月13日 我國與克羅埃西亞建交
1990年5月13日 南斯拉夫足球賽發生大規模毆斗
1984年5月13日 蘇聯庫存導彈大爆炸
1981年5月13日 教皇在聖彼得大教堂被刺客擊傷
1956年5月13日 蘇聯著名作家法捷耶夫逝世
1954年5月13日 官廳水庫建成
1947年5月13日 孟良崮戰役開始
1840年5月13日 法國作家都德誕辰
2006年5月13日足球英格蘭足總杯決賽
㈡ 關於蒙古族的民間故事
1、一雞變千雞的故事
衛拉特方言傳說故事。流傳於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講述窮苦人想當喇嘛未果而養著千隻雞變日的故事。有一次老活佛去到窮人家時,該家的兩個兒子把唯一的一個白雞宰了招待了活佛。活佛吃過雞肉後,將吃剩的的雞骨頭一吹變成了一千隻雞。正當兩個兒子放牧著雞群的時候,他們的父親回來了。
父親了解了情況後立即趕到活佛處要求當其徒弟喇嘛。活佛要他回去殺了兩個兒子再來。父親「照搬」後活佛叫他坐在一個洞口,並交待不準朝洞里張望。
但父親按捺不住好奇心朝洞口裡張望時看見他兩個兒子和兒媳婦在照看著他們的雞。活佛見他沒有當喇嘛的誠意就讓他回了家。他回家後便和兒子媳婦們靠著那千隻雞過著平靜的日子。
2、馬頭琴的故事
馬頭琴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種傳統樂器,因在琴桿的頂上雕著一個精緻的馬頭而得名。它是蒙古族人民最喜愛的一種樂器,幾乎家家都有。
馬頭琴的聲音非常好聽,不光人們愛聽,就連駱駝聽到這琴聲都不肯走開。黃昏,晚霞慢慢染紅了草原,牧人們就會坐在蒙古包前奏起心愛的馬頭琴,圓潤、渾厚的琴聲像在訴說草原上優美、動人的故事。
從前,草原上有一個叫蘇和的牧民,和一匹聰明的白馬相依為命,形影不離。一天,白馬突然病死了,蘇和非常難過,總盼著白馬能再回來。一天晚上,他夢見白馬回來了,對他說:「你不是在想我嗎?那就用我的骨、筋、尾做把琴吧!這樣我們就可以天天在一起了。」
第二天,蘇和按夢里說的做了一把琴,並在琴桿頂部精心刻上白馬的頭。琴聲和白馬的叫聲一樣親切、動聽,後來人們便給這琴起了個好聽的名字———馬頭琴。
3、天女之惠
傳說杜爾伯特人游牧的地方,有一座高聳入雲的納德山。山頂終年積雪,雲霧迷漫,泉水泛涌而成的山湖,清澈如鏡,人們都說這是天神隱居的地方。
一天,一位年輕的獵人在山頂湖岸忽然發現一群天女在湖中嬉戲,那婀娜的身姿、動人的笑語使獵人驚羨不已。他悄悄拿來一副套馬的皮挎索隱身窺伺,天女們盡情地追逐戲耍,絲毫不覺。獵人飛來皮挎索套住其中一名天女,其他人驚慌躲入雲端。獵人向被套的天女求愛,天女應允。
但歡愛是短暫的,由於天上人間懸殊,兩人當天便分手了。後來天女懷孕,重又回到與獵人相遇的山湖旁邊,生下一個男孩。但是她不能在人間常住,將孩子放入自編的搖籃里掛在樹上,又派一黃色小鳥日夜守護,為之鳴唱,然後悲痛地回到天上去了。
這時杜爾伯特的祖先們還沒有自己的酋長,他們急切地盼望找到一名理想的首領。在一位"先知"的指引下,他們登上了納德山,並順著鳥鳴的方向,在山湖旁的樹枝上找到了這個孩子。迎接的人們說:這是上天的恩賜。
杜爾伯特的祖先們異常高興,歡天喜地地把孩子抬回部落里。後來孩子很快長成為一名身材魁梧的偉丈夫,創立了偉業,並成為綽羅斯家族的祖先。
4、麥德爾娘娘開天闢地
傳說很早以前,天將要形成,地將要生長,人將要投胎,馬將要生駒,萬物將要繁殖,整個天地經歷了一次浩劫,洪水滔滔,鋪天蓋地。不知過了多少年,神女麥德爾身跨白色神馬,視察了三千色世界,只看到藍色的天水中微露著須彌寶山的山尖。
麥德爾發現須彌山山頂有一洞穴,洞穴中住著一些人,這些人不足一尺高,馬也只有兔子那麼大。早晨生下來的孩子,晚上就騎著馬接火送火,在須彌山的山洞中來回賓士著。麥德爾娘娘騎著神馬往來賓士在藍色的水面上,神馬的四蹄踏動水面,放射出耀眼的火星。經過燃燒的塵土變成灰,撒落在水面上。
灰越積越厚,漸漸形成了一塊無邊無際的大地,大地壓著水面往下沉落,天與地慢慢地被分開,大地形成了,是一塊大大的平板,因為浮在水面上,晃動不穩,就派一隻大神龜下水,用龜背頂著大地,不能動彈,更不能離開。有時神龜太累了,舒展身體的時候,就會發生地震。
麥德爾的馬蹄燃起大火,燒得藍色的大水不停地蒸發,這些水汽在天空飄動,形成了雲彩。馬蹄踏水濺起的火星,飛上高空成了星星。麥德爾娘娘憐惜須彌山上那些矮小的人,就派了神男、神女每天給他們照明。神男白天值班,發熱發紅光,這就是太陽;神女晚上值班,發白光,這就是月亮。
他(她)們兩個每天按照麥德爾娘娘的指示環繞須彌山,神男轉到山後,就成了黑夜,他(她)們兩個從來也不能見面。麥德爾娘娘的化身每年三次視察大地,三次時間是正月十五、四月十五、七月十五三天。這三天是衛拉特蒙古的節日,殺牛宰羊,舉行祭把恭請麥德爾娘娘視察大地。
5、冰天大戰
在比太古還古的時代,天地不分,世界一片混沌,似浮動的雲霧,漂盪的脂膏,輕輕蠕動。不知過了幾千幾萬年,產生了明暗清濁的物團。於是,輕清之物上升為天,重濁之物下凝為地。天上出現了以"多倫敖登騰格里"(即"七星天")為中小的東、西、南、北諸神共九十九尊天神。
在這些天神下還有幾千萬個"布日汗"(星神),從此天上呈現出一派光輝燦爛的景色。
但是,地界還處在一片漂浮的狀態,土地不凝固,無草木生物。於是諸神加固土壤,使土地變得平平整整,並從天上撒下草木,把照天神模樣造的人送到地上,從此地上有了人類,有了草木生靈。人們游牧為生,沒有罪惡和災難,日日過著安寧幸福的生活。
後來天庭內部發生爭戰。北天一隅有位車格爾,策布吉克(即策根察布登,意為冰空或北極)天神(下稱冰天)不受任何天神主宰,對其歸屬問題,東方最高神特勒昆查乾的長子霍爾穆斯塔(天帝)和北方神阿岱烏蘭天神發生爭奪,並發展到訴諸武力,阿岱烏蘭首先發難一舉佔領冰天。
霍爾穆斯塔之幼子格斯爾寶格都為了替出門未歸的父親雪恥,領兵直搗冰天,除奪取冰天外,槍刺阿岱烏蘭,將其摔至下界,又將他的部下一個個踢碎踏爛,扔到人間。從此阿岱烏蘭變成了"沙爾魔汗",他的部下變成了"芒嘎泰"這樣一批惡魔。
這些惡魔給人間帶來了冰雪嚴寒、病魔劫難、蟲獸吞噬人的生命的嚴重災難。人們不得已向上天祈禱,請求速降天神消滅惡魔。最高天神知悉此情,便舉行諸天會議商討決定,令格斯爾寶格都降生人間,除災滅魔。
㈢ 阿爾山的歷史
阿爾山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興安盟西北端,地處大興安嶺脊中段,被呼倫專貝爾、錫林郭勒、屬科爾沁、蒙古四大草原所環抱。東鄰扎蘭屯市,西與錫林郭勒盟及蒙古國接壤,北與呼倫貝爾新巴爾虎左旗、鄂溫克旗毗鄰,南與興安盟科右前旗相接,地理坐標為北緯46°39』~47°39』,東經119°28』~121°23』。總面積7408.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2005年總人口47198人,人口密度6.37人/平方公里。總面積7409平方千米,總人口5萬人(2004年)。
由於地質年代第四紀的多次火山噴發,形成了阿爾山以火山遺跡為主的奇異地形地貌。天然的火山博物館。中科院和中國地質大學專家在科考活動中認定,阿爾山有近十座高位火山口湖、百餘火山堰塞湖、600平方公里熔岩台地,是目前亞洲保持最完整、面積最大的火山地貌景觀。其中最有價值的是四座活火山及其形成的熔岩台地,地貌清晰,基本上沒有風化,具有極高的科普觀賞價值有極高的科有極高的科有極高的科有極高的科有極高的科有極高的科.
㈣ 阿爾山路不拾遺神話故事經典句子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常常形容說明國家安定,人們思想品德高尚,社會風氣回很好。
描寫的是答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時期的社會情況。「貞觀之治」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鼎盛的歷史時期,是唐太宗李世民勵精圖治,全國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
出處
《資治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示例:明朝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7回「兩川之民,忻樂太平」。
㈤ 蒙古大草原的故事有多少
1:蒙古草原第一寺——莫力廟的傳說
2:蘇和與白馬---那些生長在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們世世代代與馬相濡以沫:遷徙、流浪、遠征、歸鄉,馬匹是他們賴以遠足的工具,並承載起牧民們的全部輜重。這種從不聒噪卻偶有悲鳴、為主人負重疾馳的生靈,成為游牧人生命里忠誠的伴侶。而情深意重的草原民族則將他們內心的感激之情託付給了那些沉默無語的馬,所以才產生了象蘇和與白馬這樣動人的傳說,馬頭琴也就成為草原民族的獨特樂器。
3:草原上搖籃曲的故事
4:草原上的狼與蒙古族的故事--狼早就得到了人類祖先的崇敬,蒙古族的圖騰就是蒼狼和白鹿,傳說成吉思汗的祖先是受天命而生的蒼色狼.
5:二子湖傳說
6:二子山的傳說
7:金代邊壕的傳說--在滿洲里市區東北部,有一道形若巨蟒的金代邊壕從今俄羅斯境內蜿蜒而入。這是當年金朝為防禦蒙古騎兵的沖擊而修建的。然而,這些邊壕並沒能擋住以成吉思汗為首的統一蒙古草原的進步勢力,蒙古鐵騎在一陣陣沖鋒的號角聲中,毫不猶豫地沖過了邊壕。隨著蒙古鐵騎揮戈南下身影的消失,這道邊壕在歷史的風風雨雨中逐漸頹為一道土壕。但是,關於金代邊壕的傳說卻流傳了下來。
8:成吉思汗的板指與銀杯--相傳,成吉思汗有兩件心愛的寶物。一件是象牙做成的板指,套在右手大姆指上作為射箭時鉤弦之用。另一個是雕花銀酒杯,每次飲酒時都使用它。沒想到,成吉思汗的這兩件寶物,在一次與他自小結義的兄弟扎木合聚會時,卻救了他的命。由此引出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傳說。
9:聖水靈泉的傳說 ---靈泉在史籍上被稱為「阿爾山布拉格」。「阿爾山」蒙古語意為「聖水」,「布拉格」為「泉」。傳說當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時曾在此地征戰。有一次被敵人戰敗,只剩下十幾人,便退到呼倫湖畔。有一天,他們在人餓馬乏之時,看見幾只黃羊在呼倫湖畔游盪,便彎弓獵取。幾經圍追堵截,素有「草上飛」的黃羊在他們的視線里逐漸消失。疲勞的戰馬任憑主人怎樣揮鞭催促,也無濟於事。追到一處凹地里,黃羊不見了,卻見這里泉水汨汨,清風習習。成吉思汗等人跳下戰馬,來到泉水旁,人馬共飲,頓時疲勞即消,渾身力氣倍增。於是成吉思汗便命令在此安營紮寨,休養生息,養精蓄銳。他們在此招集舊部,列陣操練,昔日荒涼之地,一時人喧馬嘶;泉水周圍,帳幕排排,氈包座座。一汪泉水使成吉思汗的騎士人強馬壯。成吉思汗便賜此泉名為「阿爾山布拉格」。當實力增強後,成吉思汗便率部由此殺出,東征西戰,完成了統一蒙古草原的宏業。從此,這個山野里無名的泉眼有了名稱,「聖水靈泉」也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12:鐵木真打虎的故事--扎滿老漢把鐵木真打虎的事編成好來寶,在那達幕會上彈著馬頭琴,激動地說書唱詞,在蒙古草原上一傳十,十傳百。。。。。。
13:安代舞--這是蒙古族民間的舞蹈,產生於明末年間,發祥地為哲里木盟庫倫旗,有一個傳說,講安代是精靈的名字,酷愛歌舞,常常附在心情苦悶的婦女身上,引起各種疾病,眾人必須以歌舞為病人祈求解脫,基於這種傳說,跳安代舞有祈求驅魔保平安的含義。
14:拴馬樁與八駿馬的傳說---傳說,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在這里休息時,曾在這里訓練兵馬,把他心愛的八匹駿馬拴在這個柱石上,所以,稱此柱石為"成吉思汗拴馬樁",那柱石上的道道條紋,給草原上的人們留下一個個流傳千古的傳說。
15:草原薩日朗花的傳說 --據說很久以前,松嫩草原綻放的薩日朗花兒原本都是白色的,至於後來為什麼會變成紅色,這里曾長期流傳著一段美麗動人的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北方蒙古草原上最富有的是白音王爺,他膝下無子,唯一使他能感到欣慰和幸運的是他還有一位如花似玉的愛女,名叫烏蘭琪琪格。。。有權有勢的哈布圖瞬間便成了王爺府的明星人物。而另一個便是與烏蘭琪琪格從小一起長大的牧馬奴隸圖力古爾。。。後來,二人終於被王府的馬隊捉了回來。雄壯的圖力古爾被王府用點燃的火酒活活灌死。。。 格格哭泣了一番後便拔刀自刎了。殷紅的鮮血一滴一滴灑在了薩日朗花兒上,潔白的薩日朗花兒漸漸的由白變紅,一會便染紅了整個草原。從此,北方蒙古族草原上的薩日朗花兒就變成了人人喜愛的紅色。只可惜,昔日紅紅的薩日朗早就離開了現代人的生活而悄悄遠去。
16:神樹的傳說--相傳鐵木真統一了草原各部後,大本營逐漸向南移,躍馬直驅西夏……遠征之前,鐵木真將巴爾虎草原這塊風水寶地封給了他的大弟弟哈薩爾管轄。當時,二卡地區生活著蒙克察罕諾顏部落。哈薩爾為了使自己的封地不受其它部落侵犯挖溝設防。蒙克察罕諾顏部落有兩個小夥子為了挖溝死在了高蘇布格,一個叫薩黑古樂森毛都,另一個叫巴顏岱青洪果爾諾顏。他們的忠魂始終守護著巴爾虎草原。傳說東壕成吉思汗溝邊上的這兩棵老榆樹就是由他們的精魂幻化而成的。它們是崇敬的象徵,它們是忠誠的象徵。
17:呼倫湖瑪瑙灘的傳說--在遼闊的呼倫湖東岸草原上,有一個被人們稱為"瑪瑙灘。的地方,大大小小,五顏六色的瑪瑙石散落在鮮花綠草中,在陽光的照耀下,象寶石一樣不時折射出續紛的色彩。附近的草原路也因為來往車輛的碾壓,路面上鋪滿了一層色彩斑讕大小幾乎相等的瑪瑙石。盛夏時節,遊人們至此,都驚喜地走進草原,按照自己的愛好尋找瑪瑙石。在遊人們滿載而歸的時候,還會聽到一個關於瑪瑙灘的古老而又動人的傳說呢!。。。。 星移斗轉,滄海桑田,歷史的煙雲早已散盡,可是在古戰場的呼倫湖畔草原上,卻遍布著顏色象鮮血一樣紅的瑪瑙石。老人們說,這些石子就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大戰塔塔爾時,海蘭神鵰用鮮血染成的…
㈥ 求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名勝古跡。
歷史事件
上海:春秋時屬吳國東境,春秋末年入於越,戰國時屬楚國,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貫穿現代上海的黃浦江也稱春申江,故上海別稱為「申」。公元四、五世紀時的晉朝,松江(現名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從陸家嘴鳥瞰浦西迷人夜景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所以,松江 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上海」因位於松江(吳淞江)下游支流「上海浦」而得名。唐代中葉始置華亭縣,位置在今天松江區,是上海地區建縣之始。宋末置上海鎮。1292年,元朝設上海縣,縣治在今天上海市中心黃浦江沿岸,一般被視為上海市歷史的起點。明朝時,上海逐漸興盛,1553年,為抵倭寇築上海城(在原南市區,現與黃浦區合並),歸屬南直隸松江府管轄。松江府轄境為全國最大的棉紡中心,除華亭縣外,另有青浦縣(今青浦區)、金山衛(今金山區)等。清朝沿襲明制,歸屬江南省松江府,設江海關。
北京:西周時成為周朝的諸侯國之一的燕國的都城。自元朝起,開始成為全中國的首都。元朝國都。元大都,或稱大都,由於忽必烈是蒙古大汗國的大汗,蒙古文稱為「汗八里」(Khanbaliq),意為「大汗之居處」。元大都其城址位於今北京市市區,北至元大都城遺址,南至長安街,東西至二環路。 北京有著3000餘年的建城史和850餘年的建都史。自秦漢以來北京地區一直是中國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名稱先後稱為薊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師、順天府、北平、北京等。
天津:四千多年前,天津所在的地方慢慢露出海底,形成沖積平原。現在天津處於的位置原來是海洋,黃河改道前由泥沙沖積形成,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寧河縣附近入海,西漢時期在黃驊縣附近入海,北宋時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時黃河南移,奪淮入海,天津海岸線固定。漢武帝在武清設置鹽官。 隋朝修建京杭運河後,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今金剛橋三岔河口),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唐朝在蘆台開辟了鹽場,在寶坻設置鹽倉。 北宋歸遼國管轄,在武清設立了「榷鹽院」,管理鹽務。 南宋金國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在今天後宮附近已形成街道。是為天津最早的名稱。 元朝改直沽寨為海津鎮,這里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 明建文二年(1400年),鎮守北京的藩王朱棣為了同他的侄子明惠帝爭奪皇位,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後來朱棣作了永樂皇帝,為了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歷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衛是軍事建制,而不屬於地方行政區劃。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清朝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並為天津衛,設立民政、鹽運和稅收、軍事等建置。 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 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分別是天津縣、靜海縣、青縣、南皮縣、鹽山縣、慶雲縣、滄州。 晚清時,天津作為直隸總督的駐地,也成為李鴻章和袁世凱興辦洋務和發展北洋勢力的主要基地。 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天津被迫開放,列強先後在天津設立租界。 1900年07月,八國聯軍攻打天津,天津淪陷。 1901年,由八國聯軍組成的天津都統衙門下令拆除城牆。
重慶:重慶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重慶古稱江州,以後又稱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時,巴郡改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為渝州,重慶始簡稱「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餘年。明玉珍(1331~1366),因崇信明教改姓"明",湖廣行省隨州(今湖北省隨州市)人。1357年,明玉珍西征,四月攻佔重慶,剿除四川元軍,確立對四川大部分地區的統治。至正二十一年七月,明玉珍在重慶稱隴蜀王,仍奉"宋"為國號。至正二十三年(1363)正月,在重慶稱皇帝,國號"夏",改元"天統",以重慶為國都,正式建立了大夏政權。歷時9年,1371年被大明政權所滅。 1937年至1945年,日本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1937年11月20日,中華民國政府發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12月1日正式在重慶辦公,重慶成為中華民國戰時首都。1940年9月6日國民政府明確規定重慶為中華民國陪都。重慶是當時全國抗日戰爭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揮部,世界著名的反法西斯中心,中國大後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山東:以在太行山之東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南道;宋設京東路,後分京東東、西路;金更名山東東、西路,為山東得名的開始;元設山東東西道;明置山東省,後改山東布政使司;清改山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後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南:以在黃河之南而得名。西漢即有河南郡,為河南得名的開始。唐大部分屬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設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設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後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北: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北道,為河北得名的開始。宋設河北路,後分河北東、西路;金分河北東路設大名府路;元設燕南趙北道;明設北平省,後廢省,所有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北直隸;清改直隸省;1929年民國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後設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屬江南東道、淮南道和山南東道;宋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為湖北得名的開始;元設江南湖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為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後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為廣西得名的開始;元設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省,後改廣西布政使司;清改廣西省;民國仍之;建國後改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黑龍江:以黑龍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將軍置黑龍江將軍,清末改黑龍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遼寧: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唐屬河北道;遼置東京路;金仍之;元置遼陽行省;明為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後改奉天將軍,再改盛京將軍,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國改遼寧省,為遼寧得名的開始;偽滿復改奉天省,1945收復後仍改遼寧省;建國初分遼東省和遼西省,後合並恢復遼寧省,省名至今未變。
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浙江省,為浙江得名的開始,後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安徽: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元屬江東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安徽省,為安徽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後合並恢復安徽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江蘇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行署,後合並恢復江蘇省,省名至今未變。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江南東道,後設福建觀察使,為福建得名的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後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
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關內道和隴右道;宋時東部屬宋秦鳳路,西部屬西夏;金分秦鳳路為秦鳳、臨洮、慶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甘州路),為甘肅得名的開始,後改寧夏行省為甘肅行省;明為陝西行都司;清分陝西省恢復甘肅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後設江西觀察使,為江西得名的開始;宋置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明置江西省,後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雲南:以在雲嶺之南得名。漢即設雲南縣,為雲南得名的開始。唐為六詔,後為南詔;宋為大理國;元置雲南行省及雲南諸路道;明置雲南省,後改雲南布政使司;清改雲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貴州:以貴山得名。唐為黔中道;宋屬夔州路;元屬湖廣行省;明置貴州土司,是為貴州得名的開始,後置貴州布政使司;清改貴州省,省名至今未變。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註: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並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屬吐蕃;元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明屬朵甘都司等;清初為衛藏地,後分設西寧辦事大臣,又稱青海辦事大臣,為青海得名的開始;民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後屬甘邊寧海鎮守使,之後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變。
陝西:以陝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屬京畿道和關內道;宋初設陝西路,為陝西得名的開始,後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延、?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陝西五路經略使;元設陝西行省和陝西漢中道;明置陝西省,後改陝西布政使司;清改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吉林: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唐屬東北民族地;遼屬東京路;金屬上京路;元屬遼陽行省;明屬奴兒干都司;清設吉林將軍,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
寧夏:以西夏安寧得名。唐屬關內道;宋時屬西夏;元滅西夏後以舊地設西夏行省,不久改寧夏行省,治所為寧夏路,為寧夏得名的開始,後改行省為甘肅行省,遷甘州路。明屬陝西省,改寧夏路為寧夏衛;清改寧夏府,屬甘肅省,並設寧夏將軍;民國初設甘邊寧夏護軍使,後置寧夏省;建國後撤消並入甘肅省,後設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海南:以海南島得名。唐屬嶺南道;宋屬廣南西路;元設海南海北道,是為海南得名的開始;明屬廣東省;清仍之,正式稱瓊崖為海南島;民國仍之,後設海南特別行政區,仍屬省;建國後設海南行政區,仍屬省,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台灣:以台灣府得名。唐宋均為化外地;元在澎湖設巡檢司,兼管台灣漁民;明為荷蘭所佔,明末鄭成功收復,設東寧省及承天府;清鄭氏,設台灣府及台廈道,是為台灣得名的開始,並正式稱台灣島,後改台廈道為台灣道;清末設台灣省,後為日佔,仍稱台灣;民國收復,恢復台灣省,省名至今未變。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為吐蕃;元屬宣政院;明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初稱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後藏;後正式定名為西藏,為西藏得名的開始;清設西藏辦事大臣;民國初西藏地方;建國後仍之,後改西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內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為突厥地;宋時出現蒙古部落;後建元朝,其地直屬中書省及嶺北行省;明分達靼韃及瓦剌;清統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內地稱內蒙古,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並屬理藩院。民國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別區,後均改省;建國前中共以今內蒙古東部設內蒙古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新疆:以其為新辟疆土而稱新疆。唐宋為西域;元明為察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地;清統一其地,其北部稱回部、南部稱准部,合稱回疆,設伊犁將軍,又以其為新辟疆土而稱新疆(其時貴州新辟疆土亦稱新疆);清未設新疆省,是為新疆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後改新疆維吾兒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名勝古跡
1、北京:北海 景山 圓明園 頤和園 天安門 北京名園 長城
2、天津:呂祖堂 大沽口炮台 霍元甲故居和陵園 盤山 翠屏湖
3、上海:東方明珠 外灘 老城隍廟 上海海洋水族館 黃浦公園 龍華烈士陵園
4、重慶:豐都鬼城 石寶寨 張飛廟、白帝城、巫山神女十二峰 金佛山
5、河北:避暑山莊 外八廟 北戴河 野三坡 蒼岩山
6、山西:山門重樓、戲台三座、獻殿、後土大殿、配殿鍾鼓樓
7、遼寧:彌勒大佛 張學良碑 王子洞 將軍湖 清泉寺 秦漢遺址 碣石宮
8、吉林;玄天嶺 保安睡佛 聖母山 將軍墳
9、黑龍江: 八女群雕 牡丹江 龍塔 斯大林公園
10、江蘇:花果山 水簾洞 獅子山西漢楚王陵 虞山公園 茅山風景名勝區
11、浙江:西湖 富春江 新安江 雪竇山 雁盪山
12、安徽:琅琊山 黃山 雲海
13、福建:武夷山 鼓浪嶼 桃源洞 金湖
14、江西:弋陽龜峰 廬山 三清山 白鹿洞書院 石鍾山 井岡山 滕王閣 景德鎮 鄱陽湖 龍宮
15、山東:泰山 孔子故里 爆突泉
16、河南:少林寺,二七紀念塔 雲台山 白馬寺 韓愈陵園 龍門石窟
17、湖北:黃鶴樓 荊州古城 睛川閣 紀南城遺址 古琴台 華容道 盤龍城遺址 弘化禪寺 五祖寺
18、湖南:雲麓宮 嶽麓書院 六朝松 禹王碑
19、廣東:鼎湖山 鎮海樓 六榕塔 丹霞山 佛山祖廟 肇慶七星岩
20、海南:五指山 瓊台書院 蘇東坡居瓊遺址 五公祠 蘇公祠 南海觀音 天涯海角
21、四川: 蘇東坡塑像 蜀南竹海 九寨溝 黃龍 峨眉山 樂山大佛 青城山
22、貴州:飛雲崖 萬峰湖 馬嶺河峽谷 紅楓湖 古佛洞 洗缽池
23、雲南:石林 驛古鎮 麗江 大理的銀蒼玉洱 西雙版納 魁星樓 鍾樓 老君樓
24、陝西:王順山森林公園 華山 兵馬俑 大雁塔
25、甘肅:靈台 北石窟寺 郎木寺 貢唐寶塔 蓮花山 八角城
26、青海:神山 天峻石林 雅丹林 萬丈鹽橋 納赤台清泉 格爾木胡楊林 可可西里
27、台灣:龍山寺 大岡山 鄭成功廟 阿里山 日月潭
28、廣西:平天國金田起義遺址 大藤峽 東塔 桂平西山 嶺南名剎南山寺 桂平東塔 貴港九凌湖
29、內蒙:阿爾山 玫瑰峰 鹿鳴湖 赤峰 雲崗石窟
30、西藏:巴松措 珠穆朗瑪峰 米林南伊旅遊景區 林芝神山色季拉 娘蒲溝 雅魯藏布大峽谷
31、寧夏:北武當山 沙湖風景 固原涇河源 回鄉風情園
32、新疆:喀納斯湖景區 神鍾山 杜拉特岩畫 紅山嘴口岸 齊德哈仁細石器遺址 白山布杜南拜墓
33、香港:青馬大橋 香港淺水灣 西貢 金紫荊廣場 香港南丫島
34、澳門:盧廉若公園 聖老楞佐堂 馬禮遜教堂 大三巴牌坊 媽祖閣 黑沙海水浴場、澳凼橋
㈦ 關於內蒙古大草原的故事50字
第一天我們乘車赴希拉穆仁草原,(呼和浩特—希拉穆仁草原90KM約2小時)
抵達草原後,接受蒙古族最崇高熱情的迎客方式---敬獻下馬酒!美麗的蒙古族姑娘端著斟滿醇酒的銀碗,唱著悠揚的歌聲,為您洗去一路風塵!午餐品嘗民族特色食品——手扒羊肉,餐後騎馬漫遊美麗的草原,祭拜敖包,在草原上離天最近的地方感受蒙古族祭天祭祖的神聖、聆聽敖包相會的傳說並體驗敖包相會的樂趣);訪問牧民家庭,親臨蒙古族家庭了解他們的生活、品嘗牧民自做的蒙古白食——奶製品;體會青山峻嶺草茁壯,雲淡天地好景象,草原情歌美絕倫,牧民幸福樂無邊!感受馬背民族成長的搖籃;觀看 「蒙古男兒三藝」中的賽馬及摔跤表演,體驗蒙古男兒豪放的英雄魅力。餐後觀看民族歌舞表演,參加篝火互動晚會,感受蒙古族的深情與豪放! 住在蒙古包里(傳統蒙古包一般住4-6人;豪華蒙古包住2個人 ,裡面有衛生間)
第二天早起觀恢弘的草原日出,(大約早上5點左右起床)享受蒙古式早餐後,乘車赴中國三大響沙之一的庫布其沙漠(門票30元/人)(從希拉穆仁草原—庫布其沙漠大約335KM約3小時車程)一路觀賞濁流婉轉,奔騰不息的母親河----黃河。抵達景區後看茫茫大漠、沙丘滾滾,聽這里的沙子唱歌,體會西部特有的遼闊和蒼涼,真正感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黃沙漠南起,白日隱西偶的自然奇觀(游覽約1.5小時);也可自費參加滑沙、騎駱駝等活動。 然後驅車往鄂爾多斯( 60KM,車程1小時)住在東 勝
第三天早餐後乘車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祭祀之地氣勢壯觀的更具民族特色的國家4A級景區——【成吉思汗陵】(新陵門票90元/人),(鄂爾多斯——成吉思汗陵90KM行車約1個小時)這里藍天如碧,蒼松翠柏,牧馬嘶鳴,以自然美獨樹一幟,以其世界性,歷史性,神秘性著稱。陵宮金碧輝煌,氣勢恢宏,充分展示了成吉思汗這位世界偉人長眠之地的無窮魅力!相信精彩的壁畫定會讓您對曾歷經寒風冷雨、嚴寒酷熱的草原人民有全新的了解,感受蒙古人那堅強不屈的性格,帶您步入涓涓的歷史長河!了解這位聞名世界的蒙古大汗的戎馬一生的蒙古史。自由活動後返回呼和浩特市。
(成吉思汗陵—呼和浩特350KM行車約4小時 住在呼和浩特
第四天早餐後. 市內參觀明清時期內蒙古地區最早建立的喇嘛教寺廟也被譽為「銀佛寺」的藏傳喇嘛召廟——大召(門票30元/人),銀佛,壁畫,龍雕堪稱「大召三絕」。青城繁華首府,聞聽晨鍾暮鼓,感受宗教帶給我們的神秘與魅力! (游覽約40分鍾),後參觀將軍衙署(門票25元/人)領略清代一品封疆大吏的威武氣勢以及武官衙署的建築風貌,體會呼和浩特的歷史前沿和風俗(游覽約30分鍾)!!參觀蒙亮
㈧ 蒙古草原上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蒙古草原第一寺——莫力廟的傳說 。
蘇和與白馬---那些生長在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們世世代代與馬相濡以沫:遷徙、流浪、遠征、歸鄉,馬匹是他們賴以遠足的工具,並承載起牧民們的全部輜重。這種從不聒噪卻偶有悲鳴、為主人負重疾馳的生靈,成為游牧人生命里忠誠的伴侶。而情深意重的草原民族則將他們內心的感激之情託付給了那些沉默無語的馬,所以才產生了象蘇和與白馬這樣動人的傳說,馬頭琴也就成為草原民族的獨特樂器。
草原上搖籃曲的故事
草原上的狼與蒙古族的故事--狼早就得到了人類祖先的崇敬,蒙古族的圖騰就是蒼狼和白鹿,傳說成吉思汗的祖先是受天命而生的蒼色狼.
二子湖傳說
二子山的傳說
金代邊壕的傳說--在滿洲里市區東北部,有一道形若巨蟒的金代邊壕從今俄羅斯境內蜿蜒而入。這是當年金朝為防禦蒙古騎兵的沖擊而修建的。然而,這些邊壕並沒能擋住以成吉思汗為首的統一蒙古草原的進步勢力,蒙古鐵騎在一陣陣沖鋒的號角聲中,毫不猶豫地沖過了邊壕。隨著蒙古鐵騎揮戈南下身影的消失,這道邊壕在歷史的風風雨雨中逐漸頹為一道土壕。但是,關於金代邊壕的傳說卻流傳了下來。
成吉思汗的板指與銀杯--相傳,成吉思汗有兩件心愛的寶物。一件是象牙做成的板指,套在右手大姆指上作為射箭時鉤弦之用。另一個是雕花銀酒杯,每次飲酒時都使用它。沒想到,成吉思汗的這兩件寶物,在一次與他自小結義的兄弟扎木合聚會時,卻救了他的命。由此引出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傳說。
聖水靈泉的傳說 ---靈泉在史籍上被稱為「阿爾山布拉格」。「阿爾山」蒙古語意為「聖水」,「布拉格」為「泉」。傳說當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時曾在此地征戰。有一次被敵人戰敗,只剩下十幾人,便退到呼倫湖畔。有一天,他們在人餓馬乏之時,看見幾只黃羊在呼倫湖畔游盪,便彎弓獵取。幾經圍追堵截,素有「草上飛」的黃羊在他們的視線里逐漸消失。疲勞的戰馬任憑主人怎樣揮鞭催促,也無濟於事。追到一處凹地里,黃羊不見了,卻見這里泉水汨汨,清風習習。成吉思汗等人跳下戰馬,來到泉水旁,人馬共飲,頓時疲勞即消,渾身力氣倍增。於是成吉思汗便命令在此安營紮寨,休養生息,養精蓄銳。他們在此招集舊部,列陣操練,昔日荒涼之地,一時人喧馬嘶;泉水周圍,帳幕排排,氈包座座。一汪泉水使成吉思汗的騎士人強馬壯。成吉思汗便賜此泉名為「阿爾山布拉格」。當實力增強後,成吉思汗便率部由此殺出,東征西戰,完成了統一蒙古草原的宏業。從此,這個山野里無名的泉眼有了名,「聖水靈泉」也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㈨ 蒙古草原上的傳說和故事有哪些
蒙古草原上的傳說和故事:
1、蒙古草原第一寺——莫力廟的傳說 。
2、蘇和與白馬——那些生長在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們世世代代與馬相濡以沫:遷徙、流浪、遠征、歸鄉,馬匹是他們賴以遠足的工具,並承載起牧民們的全部輜重。這種從不聒噪卻偶有悲鳴、為主人負重疾馳的生靈,成為游牧人生命里忠誠的伴侶。而情深意重的草原民族則將他們內心的感激之情託付給了那些沉默無語的馬,所以才產生了象蘇和與白馬這樣動人的傳說,馬頭琴也就成為草原民族的獨特樂器。
3、草原上的狼與蒙古族的故事——狼早就得到了人類祖先的崇敬,蒙古族的圖騰就是蒼狼和白鹿,傳說成吉思汗的祖先是受天命而生的蒼色狼。
4、金代邊壕的傳說-——在滿洲里市區東北部,有一道形若巨蟒的金代邊壕從今俄羅斯境內蜿蜒而入。這是當年金朝為防禦蒙古騎兵的沖擊而修建的。然而,這些邊壕並沒能擋住以成吉思汗為首的統一蒙古草原的進步勢力,蒙古鐵騎在一陣陣沖鋒的號角聲中,毫不猶豫地沖過了邊壕。隨著蒙古鐵騎揮戈南下身影的消失,這道邊壕在歷史的風風雨雨中逐漸頹為一道土壕。但是,關於金代邊壕的傳說卻流傳了下來。
5、成吉思汗的板指與銀杯——相傳,成吉思汗有兩件心愛的寶物。一件是象牙做成的板指,套在右手大姆指上作為射箭時鉤弦之用。另一個是雕花銀酒杯,每次飲酒時都使用它。沒想到,成吉思汗的這兩件寶物,在一次與他自小結義的兄弟扎木合聚會時,卻救了他的命。由此引出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傳說。
5、蒙古族神話傳說常以馬為主題,而且馬的故事傳說特別豐富、精彩。如在「七十頭紅牛」中出現的八條腿的黃膘馬,為其主人戰勝妖魔發揮了重要作用。
6、馬頭琴的傳說:是主人公巴特爾和他心愛的馬「畢力貢和熱」在比賽時戰勝官老爺的馬而慘遭不幸的故事。而在《鄂爾多斯民間故事選》中,故事情節是主人公巴特爾和他的銀鬃馬大戰「蟒古斯」的故事。主人身負重傷,銀鬃馬為救主人而犧牲自己,巴特爾淚如泉涌,形成貝加爾湖;銀鬃馬托夢給巴特爾,用其股骨、鬃尾和皮做成馬頭琴。巴特爾日夜彈唱思念銀鬃馬的歌曲,感動了上蒼,銀鬃馬復活,銀鬃馬和巴特爾最終戰勝了蟒古斯。這一傳說情節更具神化性、原始性。神話中貝加爾湖的出現,說明神話最早是從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發源地產生。
7、蒙古族神話傳說——狼圖騰
狼養育幼兒長大成為偉人者,除北方民族史有記載外,蒙古民間也流傳著狼童的傳說。其故事如下:從前,一群獵人在克魯倫河畔狩獵,發現一隻母狼帶領一個三四歲的男孩奔於荒野,獵人們趕走了狼,帶回了男孩,不知他為何人所生,便起名為"沙魯"。及其能言,沙魯能聽懂各種動物語言;及壯應征入伍,隨成吉思汗征戰。一次宿營,沙魯聽到狼嚎,便告訴頭領有洪水之災,必須易地扎營。果然夜間風雨交加,原營地被洪水淹沒。從此,凡夜間宿營,頭領問沙魯便知吉凶。從上述歷史記載和民間流傳的狼童傳說看,蒙古人存在著狼圖騰崇拜的觀念顯而易見。
拓展資料:
內蒙古草原是指以北部呼倫貝爾為中心的大興安嶺西麓林緣草甸草場,也是目前中國最佳的天然牧場之一,更是一處旅遊勝地。西部是黃沙浩瀚的戈壁荒漠地帶,高原上的大漠駝影,與草原的翠綠草色相映成趣。其位於我國北邊中部,東經97°12』至126°04』,北緯37°34』至53°23』,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三。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多草原(6大草原)和湖泊(1000多個)。氣候:內蒙古屬半干濕的中溫帶季風氣候,東部為半濕潤地帶,西部為半乾旱地帶。最主要的特點是晝夜溫差較大,一般可達10度左右,所以到這里旅遊要多帶衣服。內蒙古的災害性天氣有春旱和冬季暴風雪 內蒙古從東至西可分作兩大氣候區: 草原氣候區,從東端呼倫貝爾盟至陰山河套平原一帶,冬季冰天雪地,歷達半年之久,平均氣溫為攝氏零下28°C左右。夏、春、秋幾乎相連,五月至九月氣候溫和,是旅遊草原最佳季節。 沙漠氣候區,從陰山以西阿拉善沙漠高原至巴丹吉林沙漠,春日(四月中至五月底)多風暴,夏日酷熱,冬日奇寒。最佳旅遊時間:秋季(八月中至九月底,約40天)氣候溫和,是涉足沙漠最佳季節。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 約占國土面積的12.3%。 西部是黃沙浩瀚的戈壁荒漠地帶,高原上的大漠駝影,與草原的翠綠草色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