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進行中考歷史復習,特別是北師大版的
在最後的歷史檢測之前,區里會發一套復習卷子,老師不會直白的告訴你最後考試的題從這里出,但是只要把那上面的題都背下來,你的歷史考試就沒問題了!相信我,我去年剛考完!!!
『貳』 北師大版歷史初中筆記
不知道是不是,你可以直接搜索 北師大版歷史初中筆記, 會有收獲的,祝你成功
一、中國古代史記憶歌訣:
炎黃堯舜夏商周, 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一統,
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 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國古代史歷史分期及其特點:
(一)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時期:秦朝、西漢、東漢;
(二)政權的分立與民族融合: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隋朝、唐朝;
(四)經濟中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五代、遼、宋、夏、金、元;
(五)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明朝、清朝;
七年級(上)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1.距今約有170萬年的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定的最早人類。距今約有70萬年至約 20萬年的北京人,已經會製造和使用工具(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已經使用天然火,過著群居的生活。
2.氏族公社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時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處於母系氏族公社時期,體現了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
河姆渡遺址位於今天的浙江省,距今大約7000年,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是我國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的代表。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還用動物骨骼製作工具,他們居住的房屋是干欄式的。
半坡遺址位於今天的陝西省,距今大約6000年,主要糧食作物是粟,是我國黃河流域原始農耕的代表。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陶器是那時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他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3.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定都陽城。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繼位,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建都在亳。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把都城遷到殷。此後,後代又把商朝稱為殷。
商代廣泛使用青銅器,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青銅文明。P24商朝後期製造的司母戊鼎,是我國迄今考古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商朝的文字,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稱為「甲骨文」。.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我們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
4.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牧野之戰擊敗商軍,商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鎬,歷史上稱為西周。為了鞏固奴隸主政權,西周實行分封制和等級制。西周分封制
(1)目的:為了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
(2)內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個諸侯,稱為「授民授疆土」,由諸侯管理當地的事務。諸侯必須接受周王的領導,定期到 周室朝覲、納貢和服役,保衛周王。
(3)作用:通過逐級分封……….文化發展
5.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齊桓公最先稱霸,因為他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還提出了「尊王攘夷」口號。
6.▲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改革,秦國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變法。法令規定:編制戶口,加強刑罰;獎勵生產;獎勵軍功;承認土地私有;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以後兼並六國打下了基礎。
7.孔子是春秋末年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禮」。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為政以德」。他的教育思想有: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師焉。』(要求學生按時復習學過的知識,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注意「因材施教」。)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
8.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發表各自的主張,形成不同的學派,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當時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莊子和法家的韓非子。
★(諸子百家簡表)
學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思想觀點
儒家 孟軻 《孟子》 仁政,民貴君輕
墨家 墨翟 《墨子》 兼愛,非攻
法家 韓非 《韓非子》 「法」治,中央集權
道家 莊周 《莊子》 順應自然,無為而治
韓非的法家思想在戰國時期最有用。他提出的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法治」等思想符合當時歷史發展趨勢,又符合封建統治者建立中央集權的需要。
春秋時期, 兵家的創始人孫武寫了一部軍事著作《孫子兵法》 。
9.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守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築的都江堰,是名聞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
第三單元 大一統的秦漢帝國
10.公元前260年,秦在長平大破趙國軍隊,長平之戰後,六國再無力抵禦秦國的攻勢。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秦朝的統一,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秦始皇加強統治,鞏固統一的措施:
①政治措施:建立封建專制中央集權制度:
A、自稱「始皇帝」獨攬大權;B、在中央設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C、在地方推行郡縣制。
影響:被以後的封建王朝沿用。
②經濟上文化上: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貨幣統一為圓形方孔錢;以小篆作為標准文字);後推廣了隸書。
作用: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鞏固了國家統一。
③思想上:焚書坑儒;壓制了思想文化的發展。
④軍事上:修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目的;防匈奴。
11.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領導秦末農民戰爭。陳勝、吳廣發動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沉著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秦漢雕塑的傑出代表作是秦始皇陵兵馬俑,這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
12.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且出現了「文景之治」。
★漢武帝的大一統:★漢武帝促進西漢王朝形成強盛局面的措施:
①在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大力加強監察制度。在中央,設立司隸校尉,在地方,設刺史,負責監督地方官員。
②在思想上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興辦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③在經濟上把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歸中央,大大增加了中央財政收入。
④在軍事上派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徹底解決了匈奴威脅西漢政權的問題
漢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13.公元前138年,漢武帝為了聯合西域的大月氏夾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
評價漢武帝:漢武帝是西漢時期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在西漢初年經濟繁榮與政權鞏固的基礎上,使西漢進人全盛時期。他在位期間,西漢出現了大一統的格局。漢武帝的大一統的措施順應了建立統一國家的潮流,符合歷史發展的方向。
▲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因此有了「絲綢之路」的美稱。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這是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的開始。
14.西漢前期,人們發明了紙。東漢時候,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九章算術》成書於東漢時期,它的出現標志者以計算為中心的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
15.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候,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史學家、文學家。他寫的《史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約3000年的主要史事。(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秦漢時期,氣勢恢弘的秦始皇兵馬俑反映出秦朝雕塑藝術的高超水平,生動地展現出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它是以步兵、車兵、騎兵組成的大型地下軍陣。1987年,秦始皇兵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叄』 八年級上冊歷史 北師大版 所有知識要點歸納
第一單元 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
1.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19世紀上半期,為了開辟中國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直接原因:為了扭轉貿易逆差.
2.1839年,林則徐被道光帝派往廣州進行禁煙.6月在虎門海灘銷毀鴉片,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領導這場斗爭的林則徐,成為民族英雄,這次活動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3.1840-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42年,英國侵略者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P5)
鴉片戰爭的主要影響:①中國從封建社會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4. 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以英法聯軍為主凶,美俄兩國為幫凶,英法聯軍為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佔領北京後,火燒圓明園.
5.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佔了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P9)
6.1851-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 1851年,農民革命領袖洪秀全在廣西桂平全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 1853年建立起與清朝對峙的政權.
7.左宗棠作為欽差大臣,採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策略,收復了新疆.為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基本史實:1876年左宗棠進軍新疆,1881年中國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8.甲午中日戰爭(1894年):黃海海戰(鄧世昌壯烈犧牲,)
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失敗後,1895年4月,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地化程度。(P17)
9. 1900年6月,美、英、法、德、意、日、俄、奧八國組成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是鎮壓義和團運動的劊子手,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10.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八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P22-23)
中國是怎樣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答:開始淪為:鴉片戰爭———《南京條約》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完全淪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列強通過發動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不斷擴大侵略特權,使中國淪為其半殖民地,清朝政府成為他們統治中國的工具。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艱難起步
11. 洋務派主要代表人物:中央:奕欣;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目的:「師夷長技」,提出「自強」、「求富」的口號。性質:是封建統治階級的自救運動。)
軍事工業:①1865年,李鴻章在上海設立江南製造總局;②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成立福州船政局。民用工業:①1872年,李鴻章在上海成立輪船招商局;②1880年,李鴻章在天津設立電報總局;③1893年,唐胥鐵路通車。
1876年,中國出現的第一條正式投入運營的鐵路是淞滬鐵路。
12.評價洋務運動(第30頁內容,重點掌握)
(1)張謇是1894年科舉考試的狀元,他抱著實業救國的志向,回家創辦大生紗廠,該廠後來逐步發展成為一家較大規模的棉紡織企業。
(2)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鐵路工程師。1904年,他主持修築京張鐵路,1909年,建成通車,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和修築的第一條鐵路干線。
13. 「公車上書」(1895年,領導人:康有為、梁啟超),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其導火線是《馬關條約》的簽訂)
14.1898年6月到9月,光緒帝發布了一系列變法令,內容( P37):(1898年):①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②主要內容:經濟上:發展農工商業;軍事上:訓練新式陸海軍;政治上:創辦報刊,開放言論;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文化教育上: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今後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稱「百日維新」或「戊戌變法」
近代以來,列強入侵,國家危難,一些愛國的思想家認識到要改變現狀,必須學習西方的長處,代表人物先後有魏源和嚴復。其中魏源編著的《海國圖書》一書,系統介紹了南洋、歐美各國的歷史地理,並說明編寫的目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 嚴復是戊戌變法時期的啟蒙思想家,他翻譯了《天演論》,闡述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世道必進,後勝於今"的進步觀點。
15.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①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初步形成。②中國同盟會的成立:1905年由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在發展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革命目標:推翻清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中國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規模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16. 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發動起義,史稱「武昌起義」。
意義:(P43)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袁世凱竊取,沒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局限性:它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17.1915年, 新文化運動:①主要人物: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雜志,主張「文學革命」)、李大釗(宣傳馬列主義)、魯迅、胡適(《文學改良芻議》,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②口號:「打倒孔家店」③旗幟:「民主」、「科學」四提倡,四反對。④主要刊物:《新青年》;⑤主要陣地:《新青年》雜志和北京大學。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1918年,李大釗在《新青年》雜志上,連續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論文,頌揚十月革命。
19. 維新變法運動中設立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也是百日維新留下的唯一成果,1912年改為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發源地;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止科舉制度,科舉制度的廢除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P51)
《申報》:1872年,在上海創刊,它是中國近代第一份商業性報紙。 商務印書館:1897年,在上海創辦,它以編印新式教科書、工具書和翻譯介紹西方的學術著作為主,是中國近代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之一。
照相術:於19世紀30年代末在西方國家誕生,40年代後傳入中國。
電影:1896年,上海徐園「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戲」,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次放映電影,1905年,中國人自己拍攝了第一部影片《定軍山》,它揭開了中國電影事業的序幕。
剪發辮: 1912年,孫中山頒布剪辮令,要求留有發辮者,限期剪去辮子,去除舊俗,做中華民國新國民,它成為革命的標志。易服飾:①男士:西服、中山裝;②女士:女式高領服裝。改稱呼:革除「大人」「老爺」等前清官場的稱呼,規定民國政府的職員一律改稱職務;民間普通稱呼改為「先生」或「君」。
第三單元 新明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20. 五四愛國運動:①時間:1919年5月4日;②地點:北京;③領導者:陳獨秀、李大釗;④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⑤運動主力:6月3日以後,運動主力由學生轉向工人;⑥運動中心:6月3日以後,運動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⑦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⑧結果:迫使北洋軍閥政府釋放被捕學生,撤銷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三人的職務,並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五四愛國運動取得了初步的勝利;⑨意義:它是一次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⑩「五四」精神: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精神;追求科學與民主的精神。
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21.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的中共一大通過了黨的綱領,確定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P66)。意義:(P67)這次大會正式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
22. 黃埔軍校:1924年5月創辦,孫中山任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是國共合作後建立的一所革命軍校,作用:P70。
23. 北伐戰爭:①時間:1926年;②目的: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統治;③對象: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④先鋒:葉挺獨立團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贏得「鐵軍」稱號;⑤主要戰場:湖南、湖北;⑥戰役:汀泗橋戰役、賀勝橋戰役、武昌戰役。出師不到半年,北伐軍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 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
24.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 政變。
25.1927年4月18日,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反動統治,標志著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
26. 南昌起義:時間:1927年8月1日;領導人:周恩來,賀龍,朱德,葉挺;意義:它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是創建人民軍隊的開端(P76);每年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
27. 秋收起義:時間:1927年9月;主要領導人:毛澤東;意義:揭開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序幕。(P77)
井岡山會師: 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部隊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率領的部隊勝利會師,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後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它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堅強的部隊。(朱毛會師)
28.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在未能粉碎敵人第五次"圍剿"後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進行長征。 紅軍長征:①起訖時間、地點: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據地;1936年10月、甘肅會寧地區。②路線:中央革命根據地→渡湘江→強渡烏江→解放遵義(召開遵義會議)→四渡赤水河(打亂敵人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包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吳起鎮會師→會寧會師。③意義:長征的勝利,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表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29. 遵義會議召開的時間和歷史意義:時間:1935年1月;意義:①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②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P78)
30. 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同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長征的勝利,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 長征精神:(P79~80)。所經歷的省,河(P80)
第四單元 偉大的抗日戰爭
31. 「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日本炸毀柳條湖段鐵路,炮擊東北軍駐地北大營,佔領沈陽城,張學良按蔣介石命令不予抵抗,東北三省淪亡。中國開始了局部抗戰。
民族戰歌:(P87)
32.九一八事變後,中共提出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要求國民政府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①時間:1936年12月12日;②發動人:張學良、楊虎城逼蔣抗日;③結果和影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預示著團結抗日新局面的到來。之後,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意義:(P89)
33.1937年日軍向盧溝橋中國守軍發動進攻,製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的全國性抗日戰爭從此爆發。在事變中,佟麟閣,趙登禹先後為國捐軀。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以軍事演習為名,向中國駐軍發動突然進攻,挑起了全面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全民族抗戰從此開始。
34. 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又發動八一三事變,大舉進攻上海,接著又向南京進犯。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在六周時間內,屠殺中國居民達三十萬人以上。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侵略者對中華民族犯下的嚴重暴行之一。 共赴國難:(P94)
35. 台兒庄戰役(屬於「徐州會戰」):1938年春,李宗仁率領中國軍隊在台兒庄消滅日軍一萬多人。是抗戰以來國民政府取得的重大勝利。意義:(P98)
36.在全面抗戰期間,中共領導的八路軍取得"平型關大捷",這是抗戰以來第一次大捷;
為粉碎敵人的"囚籠"政策,1940年8月八路軍在彭德懷指揮下,先後組織100多個團,在華北2000多公里的戰線上,向日軍發動大規模攻擊。史稱「百團大戰」。它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的戰役。戰績表:(P99)
37. 徐悲鴻、聶耳、冼星海、侯德榜的主要成就:①徐悲鴻是中國傑出的寫實主義畫家,代表作品有國畫《奔馬圖》、《愚公移山》等。②聶耳是人民音樂家,代表作品是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成為不朽的民族戰歌。③冼星海是人民音樂家,代表作品是《黃河大合唱》,成為中華民族音樂經典。④侯德榜揭開制鹼的奧秘,他的制鹼法被命名為「侯氏制鹼法」。
36. ①時間、地點:抗戰勝利前夕,1945年4月在延安召開。②主要內容:大會主要討論奪取抗戰勝利和勝利後中國將走什麼道路的重要問題。毛澤東作了《論聯合政府》政治報告;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大會通過的新黨章規定,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大會選舉產生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領導集體。③意義:(P104)
37.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標志著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意義:(P105)
八年抗日戰爭,中國人民取得了偉大勝利,台灣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第五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38.在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在美國的支持下陰謀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為了進一步贏得准備內戰的時間,也為了欺騙人民,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在周恩來,王洛飛的陪同下,同國民黨進行談判。10月10日達成和平建國的"雙十協定"。(P113)
39. 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國民黨軍隊20多萬人,向中原解放區(宣化店)發起大規模進攻,全面內戰由此爆發。中共作戰原則: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中共作戰戰術:運動戰。 結果:粉碎國民黨全面進攻。 (P115)
40. 時間:1947年3月 中共方針:誘敵深入
(1)中共中央 毛澤東、周恩來率中央轉戰陝北,指揮全國各戰場作戰,轉戰陝北。 轉戰陝北的作用及意義:極大地鼓舞了解放區軍民的戰斗意志和勝利信心,西北野戰部隊在彭德懷等指揮下,經過五個月連續作戰,粉碎了敵人對陝甘寧邊區的重點進攻。
(2)1947年3月,蔣介石集中25萬兵力,向山東解放軍發起大規模進攻,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等指揮下,打響孟良崮戰役,粉碎了敵人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41. 時間:1947年6月,戰略反攻的開始。 部隊: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 挺進大別山威脅南京和武漢。標志:千里躍進大別山,標志戰略反攻的開始。(揭開了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爭進攻的序幕)
42.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發動了三大戰役,①遼沈戰役(解放東北全境)、②淮海戰役(奠定了解放南方各省的基礎)、③平津戰役(基本解放華北全境),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4萬人,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戰役名稱 遼沈戰役 淮海戰役 平津戰役
時間 1948年9月—11月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指揮官 林彪、羅榮桓 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 林彪、聶榮臻、羅榮桓
作戰部隊 東北野戰軍 中原、華東野戰軍 東北、華北野戰軍
作戰戰術 關門打狗 中間突破 先打兩頭,後取中間
關鍵地點 錦州 徐州 北平
著名戰役發生地 塔山、黑山 碾庄、雙堆集、陳官莊 張家口、天津
43. 時間: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向人民解放軍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分三路渡江作戰,國民黨的長江防線頃刻崩潰。
渡江戰役:1949年4月,戰線東起江蘇江陰,西至江西湖口。 戰果: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標志著統治中國22年的南京國民政府跨台;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台灣。
『肆』 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的(北師大版的)
一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1、元謀人
時間: 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地點:雲南元謀縣。(長江流域)
2、北京人
時間:距今約七十至二十萬年。
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裡。(黃河流域)
二 、原始的農耕生活
1、河姆渡人
時間 :距今約六千多年。
地點:浙江餘姚市河姆渡村
主要農具和農作物:普遍使用磨製石器和骨器。水稻和蔬菜。(我國是世界上種植水稻最早的國家。)
2、半坡人
時間: 距今約五六千年。
地點:陝西西安市半坡村
主要農具和農作物: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三、神奇的遠古傳說
1、華夏族的形成 炎帝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後來發展成華夏族,成為漢族的前身。
2、炎帝:號神農氏,教民農耕,是農業生產的創始人。「嘗百草」,給人們尋找治病的草葯。
3、黃帝——人文初祖 (後人認為黃帝是中華文明的創始者。)有許多發明創造:做兵器,造車、船、宮室,教人挖井,染五色衣裳。
4、堯舜禹:相傳繼黃帝之後,我國黃河流域傑出的部落聯盟首領有堯舜禹。當時採用禪讓制,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禪讓的依據:有德有才)
堯:節儉、樸素、愛民。
舜:吃苦耐勞,孝順父母。
禹:治水有功。
考點 2: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
知識清單—— 明確考什麼
一、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
2、政治制度:啟開始,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公天下」變為「家天下」)
二、商朝
1、建立:約 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
2、政治:盤庚遷都至殷,統治穩定。
3、滅亡: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商朝滅亡。
三、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大敗商軍。滅商後,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
2、政治經濟制度:分封制,土地國有制。
3、滅亡: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四、東周
(1)春秋爭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為春秋五霸。
齊桓公:最先稱霸:管仲改革,「尊王攘夷」,葵丘會盟。
晉文公:「退避三舍」。
楚莊王:問鼎中原。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
(2)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形勢圖) (東齊、西秦、南楚、北燕、趙魏韓在中間。)
(3)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
1、目的:富國強兵
2、內容: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耕戰;推行縣制。
3、影響:廢除了舊制度,促進了農業生產,提高了軍隊戰鬥力,使秦國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為以後兼並六國、統一中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4、啟示: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甚至付出血的代價;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終究會取得勝利。同時我們要學習商鞅勇於改革、勇於創新,和他的獻身精神。
考點 3:統一國家的建立
知識清單—— 明確考什麼
一、秦朝的統治與秦末農民戰爭
(1)秦朝的統治
1、統一時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秦始皇圖)
2、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建立中央集權;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焚書坑儒,控制思想。
3、秦朝的疆域:東到東海,西到隴西,南到南海,北到長城一帶。(考圖)
4、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分裂割據,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大一統局面。秦朝時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
(2)陳勝吳廣起義
1、地點:大澤鄉(安徽)
2、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在這次起義的推動下,劉邦項羽推翻秦朝的殘暴統治。起義具有革命首創精神。
二、漢朝的統治
1、西漢
時間:前202年,劉邦建立,都城長安。
漢初:郡縣制,分封制,休養生息政策。
西漢的強盛:漢武帝統治時出現大一統局面。
2、東漢:時間:25-----220年。建立者:劉秀。都城:洛陽。
三、秦始皇,漢武帝
(一)秦始皇——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第一個皇帝。
功勞:1、實現統一,滅六國,結束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分裂割據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鞏固統一,創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影響深遠。
3、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和車軌,有利於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
4、北擊匈奴,修築萬里長城;開發南疆。
過 :統治殘暴: 賦稅繁重,刑法苛嚴,兵役徭役繁多,加速了秦朝滅亡。
焚書坑儒:摧殘了文化,鉗制了思想。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背景 :經濟繁榮,國力強盛。
措施:1、政治:頒布推恩令,削奪大批列侯的爵位。解決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
2、經濟:將地方上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3、思想: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興辦太學,大力推行儒學教育,任用儒生做官。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
4、軍事:派衛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規模攻打匈奴,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對北部邊郡的威脅。
結果:出現大一統局面。
四、絲綢之路
1、張騫通西域
西域:漢朝時,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天山南北的今新疆地區。
目的:為了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受漢武帝派遣,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影響:第一次了解西域的情況和西域人像和漢朝交往的願望。
第二次建立了西漢與西域各國的友好關系,加強了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西域的開發,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創造了條件。
2、絲綢之路
開辟時間:西漢漢武帝時。
路線: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到達中亞、南亞、西亞,再轉運到大秦。
意義: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伍』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北師大版
高一歷史
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考點、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建立:BC1046年
(1)分封制
①內容:西周時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廣大地區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諸侯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等。諸侯的權利:再分封、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過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到西周後期,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
(2)宗法制
①特點:宗法制是實行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
②內容:周天子以嫡長子世代繼承最高執政權力,其餘諸子分封為諸侯,諸侯國對於周王室處於附屬地位。周天子為天下的大宗。封為諸侯的庶子對天子為小宗,在本國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長子繼承。諸侯的庶子分封為卿大夫,他們對諸侯為小宗,在本家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長子繼承。從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樣的大宗與小宗的關系。這樣按血緣關系的親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級。
③西周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神權和政權的結合 尚未形成中央集權
★考點2、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統一:BC230-221 韓趙魏楚燕齊
(1)皇帝制度 君權的至高無上
(2)秦朝的中央機構 三公的職權范圍要注意區別,也是選擇題中經常命題的重點。三公的職責:① 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②太尉:負責全國軍務;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
(3)郡縣制 郡縣的設置的影響。郡縣制的建立: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採納李斯推行郡縣制度的建議,把郡縣制推廣到全國。郡縣制的特點在於郡縣的長官都有皇帝任免。郡縣制建立的影響: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4)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考點3、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漢初郡國並行制 郡縣制與封國制並存,封國制的存在是對中央集權的威脅
(2)唐朝三省六部制 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職權范圍、工作流程
中書省(負責決策、草擬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批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最高長官都是宰相,宰相權力一分為三。
(3)元朝的行省制度
認識到行省制的實施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是我們現在省制的開端
(4)漢到元政治制度的特點 表現為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中央不斷加強對對方的控制和管理,國家的權利不斷集中在君主手中。
★考點4、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明朝廢丞相設內閣 至此中國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廢除了,君主專制發展的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2)清朝軍機處的設置 雍正時設立,標志著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
(3)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君主專制的加強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加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但從卻妨礙了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考點40羅馬法
(1)羅馬法的主要內容:
①公民法基本上屬於羅馬及其公民的法律。它包括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及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習慣法。
②萬民法是羅馬帝國統治范圍內的國際法,適用於帝國境內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它主要調整財產關系,規定奴隸制和私有財產權神聖不可侵犯。
③羅馬法的核心之一是承認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可以購買奴隸,保護除奴隸以外自由民的權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作用。
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是為了維系和穩定羅馬帝國統治。
②羅馬法為皇帝和元老院的權力提供了法律依據,穩定了社會秩序;它維護奴隸制度,保護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③羅馬法內容豐富,體系完善,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它是歐洲歷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羅馬法是現代歐洲大陸法系的基礎。對近代歐美資產階級產生了重要影響。
七、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考點41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權利法案》
①時間:1689年。
②主要內容:國王無權廢止法律;不得侵犯議會的征稅權;不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組織常備軍;國王不得干涉議會的言論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須定期召開議會。
③目的:限制王權,擴大議會的權力。
(2)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18世紀前期,英國責任內閣制形成。
(3)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①國王是國家元首,但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只是最高權力的象徵;
②議會是國家權力的中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
③內閣行使行政權,對議會負責。內閣首相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考點42、美國共和制聯邦政體的確立
(1)1787年憲法
A主要內容:
①聯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權利大大加強,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獨立性。
②中央政府的構建體現了三權分立的原則:最高行政權屬於總統;最高立法機構是國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最高司法機關歸最高法院。
B特點:體現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
C作用: ①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
②憲法體現了"制約與平衡"的原則,避免了絕對權力的出現,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資產階級民主;
③憲法一定程度調和了各方面的矛盾,為美國的長期穩定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D局限性:沒有廢除南方的奴隸制度;打上了種族歧視的烙印。
(2)聯邦制的權力結構
在中央權力加強的同時,各州還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擁有一些州權。這既避免了中央集權的弊端,又可以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恰到好處地協調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
★考點43、法國共和制和德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主要內容
①1875年憲法賦予總統極大的權力。總統任職7年,是國家元首和軍隊的最高統帥,有權任命文武官員、締結條約、實行大赦等;經眾議院同意有權任命內閣,經參議院同意,有權解散眾議院。
②議會採取兩院制,參議院通過間接選舉產生,有權否決眾議院通過的法律,內閣要對參議院負責。
(2)評價:法國共和政體的確立是法國工業革命完成後進入工業資本主義發展時期的必然結果,而總統和參議院的權力很大則是保皇派和資產階級共和派相妥協的產物。
★考點44、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1871年)
(1)內容:憲法確定了君主立憲政體,規定:"聯邦主席由普魯士國王擔任,稱為德意志皇帝",是國家的元首,擁有任命官吏、創製法律、統率軍隊、決定帝國對外政策以及主宰議會等大權。宰相只對皇帝負責。議會由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兩部分組成。聯邦議會是帝國的最高機構。帝國議會由普選產生,但作用很小。
(2)評價:憲法的頒布,是德國邁入資本主義時期的標志,德國資本主義經濟得到十分迅速的發展。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不徹底、不完善。
八、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考點45《共產黨宣言》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①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發表,揭示了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同樣是不可避免的客觀規律,闡明了無產階級偉大的歷史使命、無產階級專政的基本思想。《共產黨宣言》最後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②《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考點46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條件和重大意義
(1)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
①經濟條件: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同時也暴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②階級條件:歐洲三大工人運動的興起即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標志歐洲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台。
③理論條件:19世紀三大優秀理論成果--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德意志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
④實踐條件: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
(2)意義: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使工人運動有了科學理論指導,從此國際工人運動蓬勃開展起來,開創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形成了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考點47巴黎公社運動
(1)巴黎公社的成立
3月18日革命成功,3月28日,在市政廳廣場舉行巴黎公社成立大會。
(2)革命措施:公社廢除了資產階級反動軍隊,代之以國民自衛軍。公社委員會是經普選產生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下設執行、軍事、公安、司法、財政、教育等十個委員會,行使政府所屬各部門的權力。公社委員和工作人員都由選舉產生。
(3)巴黎公社的經驗教訓
巴黎公社缺乏統一的革命政黨的領導,沒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更沒有前人可供借鑒的經驗。
(1)俄國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8日(俄歷2月23日)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政體,性質上屬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范疇。二月革命勝利後,形成了兩個政權並存的特殊局面。
②《四月提綱》列寧認為,當前形勢的特點和無產階級革命的任務是:從革命的第一階段過渡到革命的第二階段。
③彼得格勒武裝起義
④十月革命勝利的意義。
國內意義: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為把俄國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強國和實現國家現代化創造了重要前提。國際意義:十月革命的勝利沖破了世界帝國主義陣線,在一個大國推翻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為國際無產階級樹立了斗爭的榜樣,開辟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它同時也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實踐指導力量。
九、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考點48雅爾塔體制
①內容:討論結束戰爭、處理戰爭遺留問題、戰後和平等問題,實質是美蘇劃分自己的勢力范圍
②影響:確立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的國際新的體系,奠定了戰後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
★考點49美國"冷戰"政策
(1)含義: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採取了除武裝進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
(2)實質:"遏制"共產主義,遏制蘇聯
(3)措施
①政治上:杜魯門主義;
②經濟上:馬歇爾計劃;
③軍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考點50蘇聯對抗美國冷戰政策的措施
①經濟上:1949年,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
②軍事上:1955年,在波蘭的首都華沙簽署《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同年成立華沙條約組織,影響:歐洲出現了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形成。
★考點51"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
①德國分裂:1949年德國分裂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②朝鮮半島分裂:1948年分裂為北部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南部的大韓民國
③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7月,蘇聯向古巴運送導彈並建設導彈基地,最後,蘇聯被迫撤走導彈,表明當時美國占據優勢。
★考點52走向聯合的歐洲
(1)背景
二戰使歐洲喪失了世界政治經濟中心的優勢地位,西歐各國聯系日益密切,為保障自身的安全與發展。
(2)過程
①1950年,法國外長舒曼提出西歐國家實現聯合的"舒曼計劃"。
②1951年,法、意、荷、比、盧、聯邦德國簽訂了決定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巴黎條約》。
③1957年,西歐六國在羅馬又簽訂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統稱《羅馬條約》。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正式成立。
④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並,歐洲共同體成立。
(3)影響:增強同美蘇抗衡的實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對比發生變化
★考點53迅速崛起的日本
(1)經濟恢復(1945年-1955年)原因:
消除生產關系中封建落後因素、美國扶植、朝鮮戰爭提供的契機。
(2)高速發展(1956年-1973年)
①原因:制訂合乎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引進先進技術、重視教育;發展外向型經濟
②表現:1955年,日本戰後經濟恢復大體完成。1956年到1973年,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到20世紀80年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3)謀求政治大國:20世紀80年代提出"政治大國"目標
★考點54不結盟運動
①1956年,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埃及總統納賽爾和印度總理尼赫魯舉行會談,提出了不結盟的主張。
②正式形成:1961年在貝爾格萊德召開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斗爭目標:奉行非集團、不結盟的政策。
③1973年第四次首腦會議,將正式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作為不結盟運動的行動綱領。
④20世紀七八十年代,把反對霸權主義作為重要任務;從成立之日起就把經濟領域的斗爭作為中心內容之一
⑤歷史意義:加速了殖民體系的崩潰;致力於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斗爭
★考點55東歐劇變
(1)含義:東歐各國執政黨執政黨紛紛喪失政權,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
(2)表現:
①波蘭劇變:發生於1989年,第一個發生劇變的國家
②德國統一:1990年民主德國並入聯邦德國,兩德統一
(3)劇變原因
①歷史根源:照搬蘇聯模式,長期受制於蘇聯
②內部原因:經濟發展緩慢,導致經濟危機;政治上忽視民主與法制,脫離群眾,導致政治危機
③外部原因:蘇聯的戈爾巴喬夫改革思想的影響;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等政策的推行
★考點56蘇聯解體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方向。
②外部因素: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實行"和平演變"戰略
(2)過程
①戈爾巴喬夫改革以人道的社會主義代替了科學社會主義,導致政局動盪,民族分離活動愈演愈烈;
②公布《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把蘇聯變成一個鬆散的邦聯;
③"八一九"事件改變了蘇聯國內政治力量的對比,蘇共和俄共被停止活動,蘇共被排擠出政權,國家政權性質發生根本變化;
④俄羅斯等在1991年底年簽署《阿拉木圖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獨聯體,蘇聯解體
(3)影響: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解體,世界多極化的趨勢加強。
考點57多極化趨勢的加強及其影響
(1)特點:呈現"一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趨勢發展
(2)多個力量中心的存在和發展:
①美國:當今世界惟一的超級大國;
②歐共體:1993年歐盟成立,1999年歐元正式啟動;
③日本:加快謀求政治大國的步伐;
④俄羅斯:擁有與美國匹敵的軍事武器,經濟形勢好轉;
⑤中國:國際地位與影響日漸提高。
『陸』 求初中歷史(北師大版)所有復習重點
1樓
專題復習一 商鞅變法
1、商鞅變法的主要措施:(1)承認土地私有;(2)獎勵耕戰;(3)建立縣制
2、商鞅變法使秦國產生哪些變化?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廢除了奴隸制,建立了封建制,形成了全國上下崇尚耕戰的風氣,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軍隊戰鬥力,很快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大的封建國家,為100多年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3、有人說,「商鞅最終為變法而獻身,不值得。」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闡述你的理由。
商鞅為變法而獻身的事跡,說明新的先進事物要戰勝舊的落後事物,並非一帆風順就能成功,這中間充滿了各種尖銳矛盾和斗爭。
以商鞅變法為代表,各諸侯國相繼進行了變法或改革,確立封建制度,從而使地主階級統治最終取代了奴隸主階級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至此,我國封建社會形成。
4、商鞅最終被誣告遭受車裂而死,商鞅變法失敗了嗎?請簡單說明理由。
我認為商鞅變法是成功的。
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的標准,不在於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於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商鞅變法由於變法內容符合地主階級的要求,順應了封建制發展的歷史趨勢,加上新法已推行多年,「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所以商鞅雖死,變法內容還繼續推行。商鞅變法的成功,使原來比較落後的秦國一躍成為戰國後期最先進的強國,為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
5、啟示:認識商鞅為變法不怕流血犧牲的無畏精神,自覺增強戰勝困難,勇於進取的意識。通過分析商鞅變法的意義,使學生認識順應歷史發展的改革是促使國家強大的根本原因。
專題復習二 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和秦統一
1、秦始皇被稱作千古一帝,其主要功績有哪些,請簡要評述。
(1)結束春秋戰國數百年割據混戰的局面,實現了大統一,有利於社會生產的進行和人民生活的安定。(2)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一整套中央集權制度,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3)修建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成為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和智慧的象徵。(4)統一貨幣,不僅利於經濟的發展,而且為以後歷代鑄造貨幣提供榜樣。(5)統一文字,利於經濟文化的交流,更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創造條件。
2、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
秦朝建立後,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強中央集權:
政治方面: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包括三個內容:
(1)秦王嬴政採用「皇帝」稱號,並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
(2)在中央,設立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國家政事)、太尉(掌管軍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他們互不統屬,都對皇帝負責。
(3)在地方,廢除以血緣紐帶為基礎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二級地方行政機構。
經濟方面:「車同軌」,拆除一切路障,統一車輛形制。統一全國貨幣,以秦國貨幣圓形方孔錢為標准樣式。又規定統一度、量、衡。
文化方面:「書同文」,即規定以小篆作為標准文字,頒行天下,後來又推行一種新的字體「隸書」。思想方面:焚書坑儒。為了加強思想統治,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下令史官燒掉記載秦國以外各國歷史的史書。民間除了醫葯、占卜、種樹等書籍以外,所有《詩》、《書》和百家著作,一律燒毀。並且活埋了400多背後議論他的儒生。
民族關系方面:御匈奴、築長城,修建西起臨洮、東到遼東,全長一萬余里的萬里長城。南征越族,開鑿靈渠。
3、意義:(1)秦國從公元前230年滅韓開始到公元前221年滅齊為止,前後十年,就完成統一六國的事業,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國長期割據爭戰的局面,開創了新的統一格局。秦統一後,人民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進行生產。(2)秦王朝推行了許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強了各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這些措施沿襲了兩千多年,為我國的長期統一奠定了基礎。長期以來,中國封建社會以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來侵略,保持國家的獨立,這與秦統一的開創之功,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聯系。
2007-3-1 21:19 回復
幻澍
5位粉絲
2樓
專題復習三 漢武帝大一統和評價漢武帝
1、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
思想文化方面:(1)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排斥和抑制其他學說,把儒家學說定為治國的指導思想。從此,儒家學說被確立為專制王朝的正統思想,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2)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長安設立太學,教授儒家經典。
政治方面:(1)削弱封國勢力: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了讓自己的嫡長子繼承王位外,還可以推「私恩」,把王國封地分給其他子弟,皇帝封這些子弟為侯。新封的侯國歸中央直接統轄的郡管理。原來的王國被分割成許多的小侯國,而得到封地的諸侯國子弟, 自然對皇帝感恩戴德。漢武帝不費一兵,不損寸土,就巧妙地削弱諸侯王封國勢力。(2)強化監察制度:在中央,設立司隸校尉,監督和檢舉京師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為。在地方,將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域,稱為「十三州郡」,每個州部派刺史一人,負責監督地方官員,並抑制和打擊地方豪富。刺史雖然官品很低,卻可以監察郡國長官,可直接奏報皇帝,加以制裁。
經濟方面: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五銖錢,抑制大商人,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財政收入。
軍事方面:漢武帝起用衛青、霍去病等將領,發動三次大戰役,擊敗匈奴,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民族關系方面: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同西域之間的聯系,打通了中西交通要道---絲綢之路。
結果:漢武帝時,西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了大一統,進入鼎盛時期。
2、評價漢武帝
既要看到漢武帝順應歷史潮流,變革圖新,發奮建國,發展和鞏固大一統的事業的歷史功績,同時也要認識到漢武帝統治畢竟是封建統治者,其目標是為了維護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從更深更遠的層面維持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統治。
功: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封建皇帝,他雄才大略,開拓創新,不拘一格重用人才。他還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在位期間能夠順應歷史潮流,變法圖強,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等方面採取一系列措施。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頒布「推恩令」、強化監察制度等措施在鞏固大一統方面所起的作用。在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而採取的措施中,「推恩令」是收到了顯著效果的重要政策,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做法,使儒家思想成為專制王朝的正統思想,並逐步成為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思想基礎。「秦皇漢武」成了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象徵。
過:他好大喜功,濫用民力,殘酷殺戮。
專題復習四 絲綢之路(附示意圖)
1、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一條橫穿歐亞大陸的著名古代陸上商貿通道。西漢漢武帝時期張騫開通的。西域開通後,當時貫穿東西的交通線,是從長安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西亞,直到歐洲。中國精美的絲綢是這條交通線上運輸最多的商品。因此,這條橫穿歐亞的陸上通道就有了「絲綢之路」的美稱。
作用:(1)沿著這條道路,中國的絲織品以及冶鐵、鑿井、造紙等技術相繼西傳,西方的毛皮、漢血馬、瓜果以及佛教、魔術、音樂、舞蹈、雕塑等也紛紛東來。「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2)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有力地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中國人民與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對促進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在我國當今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仍然發揮著重大作用。
專題復習五 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促進民族融合的內容:
(1)494年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2)實行漢化政策:改穿漢服、學習漢語、採用漢姓、提倡同漢人通婚等。
2、意義: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遷都洛陽,加強對中原地區的控制,也有利於接受漢族先進文化。而實行漢化政策,使少數民族在語言、服飾、風俗習慣上逐漸與漢族趨同;同時,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豐富和發展,胡食、胡服、胡床和胡樂、胡歌、胡舞等,逐漸融入漢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2007-3-1 21:19 回復
幻澍
5位粉絲
3樓
專題復習六 貞觀之治和評價唐太宗
1、「貞觀之治」的含義
唐太宗統治期間(627-649年),政治較為清明,農民佔有一定的土地,賦役負擔相對較輕,生產時間有所保證,經濟因此得到發展,國力逐漸強盛。唐太宗的年號為「貞觀」,故稱「貞觀之治」。除政治和經濟兩方面外,還應包括這一時期和睦的民族關系、頻繁的中外交往和繁榮的科技文化。
2、「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
(1)隋朝創建的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和經濟的繁榮為唐朝中央集權的加強和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如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的創立;長安、洛陽等地修建了許多大糧倉,到隋文帝末年,全國糧食、布帛的儲備可供朝廷幾十年的開銷,工商業也得到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這些都為唐初社會經濟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2)隋末農民戰爭推翻了隋煬帝的暴政,有力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唐初統治者吸取隋朝速亡教訓,調整了統治政策。這是唐太宗能輕徭薄賦、提倡節儉的思想根源,也是「貞觀之治」出現的根本原因之一。
(3)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他個人的作用也是「貞觀之治」局面出現的重要因素。
(4)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是社會繁榮、經濟發展的基礎。
3、「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
A、政治方面:(1)知人善任,虛心納諫。用人和納諫是唐太宗取得政治成就的兩個主要原因。唐太宗認為「治安之本,惟在得人」,很重視選官用人。魏徵、房玄齡、杜如晦、李靖等左右大臣都是一時之俊。選官得人,這是貞觀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的一個重要原因。唐太宗還重視納諫。他曾問魏徵:「人主何為而名,何為而暗?」魏徵回答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唐太宗鼓勵群臣犯顏直諫。魏徵、王硅、馬周等都是直諫之臣,魏徵上諫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鏡子。(2)沿用隋制,推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始於隋而發展,完善於唐。唐太宗增加了宰相人數,一方面有利於防止宰相專權,加強了皇權;同時又能集思廣益,減少政策的失誤。(3)合並州縣,精簡機構。隋末群雄割據,都擁有一方土地。唐朝建立後,許多割據豪強相繼來降,唐高祖為了安置這些歸降的割據者,便多設州縣,以致州縣比隋時多出一倍,「民少吏多」、人浮於事的現象日益嚴重。對此唐太宗合並州縣,大力精簡機構。精簡機構不僅有效地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還節省了行政開支,提高了行政效率。
B、經濟方面:輕徭薄賦,提倡節儉。唐太宗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一方面輕徭薄賦,多次減免租稅,並分給農民土地,採取措施保證農時。農業生產因此得到恢復和發展。另一方面大力提倡節儉,不準修建台閣,禁止地方官進貢奇珍異寶。這是與輕徭薄賦互為表裡的措施。應該說「貞觀之治」的出現與此無不關系。
C、教育方面:完善科舉制,大興學校。為了廣開選官途徑,唐太宗繼承並發展了隋朝開創的科舉制,使之成為唐代最重要的選拔人才的制度。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為一般地主提供了做官的途徑,籠絡、吸收了人才,擴大了唐朝統治的階級基礎,對排除當時門閥地主的殘余勢力也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D、法律方面:在《隋律》的基礎上多次修訂法令,編撰《唐律疏議》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的法典。
4、評價唐太宗(如何評價歷史人物要注意兩點:a、要歷史地看問題;b、要論從史出。)
(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任賢、納諫,進一步調整統治政策,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整頓吏治,發揮國家機關的效能,大興學校,發展科舉。這些開明政策和措施,促成了政治清明、經濟初步發展繁榮、民族關系融洽、社會太平的「貞觀之治」。所以說,他是古代傑出的政治家。
(2)但也必須指出,作為封建帝王,唐太宗同樣對人民進行剝削和壓迫,在晚年,他的驕矜情緒和享樂思想逐漸滋生。他自己曾說:「吾居位以來,不善多矣,錦綉珠玉不絕於前,宮室台閣屢有興作,犬馬鷹 無遠不致,行游四方供頓煩勞。」
2007-3-1 21:19 回復
幻澍
5位粉絲
4樓
專題復習七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
1、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歷法、書法藝術、建築技術以及生活習俗等帶回日本,對日本的生產、生活與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2、玄奘西行:貞觀初年,玄奘從長安出發,前往佛教聖地天竺,求取佛經。到達天竺後,玄奘用大約十七年的時間研習佛法。玄奘從天竺帶回大量佛經回長安,專心翻譯佛經,他還把《老子》翻譯成梵文,介紹到天竺。玄奘及其弟子還根據旅途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玄奘是第一個系統地把天竺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記錄下來並介紹到中國的人。
3、鑒真東渡:唐玄宗時,鑒真接受日本學問僧的請求,東渡日本弘揚佛法,還把中國的醫葯、建築、雕塑、文學、書法、繪畫等技術知識介紹到日本,對中日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4、唐朝中外交流
唐朝中外交流是雙向的,一方面,唐朝的經濟文化對日本、天竺等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另一方面,唐朝也在頻繁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成為一個開放的國家,進一步促進自身經濟、文化的發展。
唐代的繁榮與開放在很大程度上與中外交流的發展有關,「遣唐使」和「鑒真東渡」通過中國高僧到日本教授,日本留學生到中國學習儒家文化,表明唐代對外開放,向海外弘揚中國文化;而「玄奘西行」則通過中國僧人到印度取經的故事,表明中國人學習外國文化的開放意識和刻苦精神。玄奘西行求法和譯經活動是對中國文化乃至東亞和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5、唐代中外交流的歷史啟示:(1)一個國家只有經濟、文化先進發達,才能對國外產生巨大的輻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乃至仰慕;(2)一個國家在確保主權獨立的前提下,只有對外開放,鼓勵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進步;(3)國家和民族不論大小強弱,均有所長。一個國家只有積極開放,虛心學習,才能充分吸取別人的精華,豐富自己的文化。
專題復習八 清朝的「閉關鎖國」
1、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
(1)清朝統治者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2)由於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定,他們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這是造成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根本原因。(3)當時西方殖民者正向東方擴展勢力,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的領土主權受到外國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於是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2、主要表現:清朝在和西方各國的交往中基本採取了閉關政策。 閉關並非完全斷絕往來,而主要表現在對貿易進行嚴格的限制上。如限定通商口岸,對進出口貨物的限制,提高關稅,抑制進口,實行行商制度,壟斷對外貿易等。
3、影響:清朝實行閉關政策有防禦西方殖民勢力的一方面,但同時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嚴重的惡果。它限制了我國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閉關自守最終不能扭轉中外力量的對比,不能從根本上抵擋殖民勢力的侵略,反而進一步導致閉塞、停滯、倒退,使中國更加遠離世界發展的潮流,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4、啟示:(清閉關鎖國政策與改革開放對比帶來的啟示)
文明是否能夠健康地走向進步,主要決定於它是否能夠接受外來文明的啟迪,是否能夠以一種開放的心態與外界的文明進行交往。古代世界無數真切而確鑿的史事明白無誤地昭示給我們這樣的經驗和教訓:開放寬容導致文明繁榮,保守狹隘致使文明衰落。當今社會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社會,只有保持終身學習, 終身發展的心態,才不會被這個社會所淘汰。
專題復習九 四大發明對世界的貢獻
造紙術、印刷術、火葯、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
1、造紙術:西漢前期用麻做的紙是目前世界已知最早的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擴大了造紙原料來源,降低了造紙成本,提高了紙的產量和質量。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多是我國直接或間接傳去的。造紙術的發明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它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的進程(作用)。
2、印刷術: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初年。唐朝末年,印刷術已經相當發達,成都、洛陽等地都是著名的印刷中心,世界上現存標有確切日期(亨通九年,即686年)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的《金剛經》。
北宋時期,畢升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節省雕版費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又為近代印刷術奠定基礎(作用)。中國的活字印刷術要比歐洲早四百年。
3、火葯:我國在唐朝就發明了火葯。唐末,火葯開始用於軍事上。宋元時期,火葯武器廣泛用於戰爭,主要有突火槍、火箭、火炮,後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對歐洲社會資本主義戰勝封建主義產生巨大影響(作用)。
4、指南針:是我國人民的偉大發明。戰國時期,人們利用天然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製成司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北宋時,製成了指南針,並開始用於航海事業。南宋時,指南針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為後來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作用)。
5、例題:
根據《自然科學大事年表》的統計,從公元前6世紀到1000年,中國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佔比例達50-70%,公元1000年後的宋元時期幾項重大發明對促進文明的發展與進步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但自16世紀後,歐洲出現了近代科學,而中國卻未能出現類似的近代科學。
(1)你認為中國古代科技長期領先於世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答:經濟繁榮、政治穩定、教育發達。
(2)宋元時期對世界文明產生重大影響的發明有哪些?
答:指南針、火葯、印刷術等。
(3)中國為何在16世紀後未能產生與歐洲相似的近代科學?它產生了什麼後果?
答:原因是封建專制統治的壓制,思想控制的加強和閉關鎖國不思進取。後果導致了中國落後於西方。
(4)你認為上述材料留給我們怎樣的思索?
答:重視教育科技文化,對外開放等。
(⊙o⊙)…
好不容易找到の
『柒』 北師大版初三歷史 知識點總結
「蒸汽時代」的到來(九上P88-90) 1、珍妮機:18 世紀60年代,織布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一種稱為「珍妮機」的手搖紡紗機。珍妮機的發明標志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 2、瓦特與蒸汽機:1785年以後,瓦特改進的蒸汽機首先在紡織部門投入使用。改良蒸汽機的出現標志著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3、汽船:美國人富爾頓製造。 4、火車的誕生:英國工程師史蒂芬孫發明了火車機車。1825 年,這列名為「旅行者號」的機車在英國試車成功. 5、工業革命完成:19 世紀上半期 6、工業革命的影響: 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 九、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九上P107-108) 1、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 2、《共產黨宣言》 ①時間:1848 年 ②起草人: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 ③作用:《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國際工人運動進人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十、美國南北戰爭或美國內戰(1861-1865)(九上P111-114) 1、根本原因: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北方資本主義經濟和南方種植園經濟)即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2、林肯:林肯一生的主要活動就是領導了南北戰爭,頒布了《解放黑人奴 隸宣言》和《宅地法》,解放了黑人奴隸,為廢除奴隸制而獻身。林肯為維護國家統一和解放黑人奴隸做出了重大貢獻,為美國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是美國歷史上的著名總統。 3、《解放黑人奴隸宣言》1862年頒布。規定從1863年元旦起,廢除叛亂各州的奴隸制,並允許奴隸作為自由人參加北方軍隊。宣言的發表,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廣大黑人歡慶解放,踴躍報名參軍,北方軍隊因此獲得雄厚的兵源。 4、性質: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5、影響:經過這場戰爭,美國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大障礙。為以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十一、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九上P117-118) 1、時間 :1861年 2、沙皇: 亞歷山大二世 3、性質 :是沙皇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4、影響:①農奴制的廢除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改革雖然留下了大量封建殘余,但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③是俄國近代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十二、日本明治維新(九上P118-120) 1、內容:①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②經濟方面: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 ③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即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 2、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3、意義:①使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 ②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 ③日本強大後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十三、人類邁入「電氣時代」(九上P124-127) 1、「電氣時代」的到來:19世紀70年代,人類歷史進人了「電氣時代」。 2、「發明大王」愛迪生:1879年研製成功耐用碳絲燈泡。 「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 3、汽車:德國人卡爾•本茨在1885年試制汽車成功,被稱為「汽車之父」。汽車的大量使用,增強了人們的生產能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田,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4、飛機:1903年12月美國的萊特兄弟製成飛機,並試飛成功。 十四、兩大軍事侵略集團(九上P131-134) 1、 形成時間:19世紀末20世紀初 2、 形成原因: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發展不平衡 3、 「三國同盟」由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組成; 4、 「三國協約」由英國、法國、俄國組成。 5、 形成後果:兩大軍事集團展開瘋狂的擴軍備戰,世界大戰一觸即發。 十五、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1、 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發展不平衡 2、 戰爭的性質:帝國主義國家的掠奪戰爭 3、 導火線:1914年的薩拉熱窩事件 4、戰爭的結束:1918年11月,德國投降,一戰結束。 5、戰爭的影響: 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規模空前。戰場由最初的歐洲擴大到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先後有三十多個國家捲入戰爭。 ②這場帝國主義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參戰各國共死傷二干多萬人,其中被戰爭、飢俄、疾病等奪去生命的人超過一千萬。 十六、啟蒙思想家伏爾泰(九上P138) 1、18世紀的法國 2、主張:反對封建專制制度,主張開明的君主執政,強調資產階級的自由和平等。 十七、啟蒙思想的影響(九上P139) 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為新興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貴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進了歐洲的社會進步。許多啟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紹到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促進了這些國家的思想解放。 十八、牛頓力學理論體系(九上P139) 1、英國科學家牛頓是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2、牛頓在天文學上的主要貢獻是在17世紀下半期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3、在數學上主要的貢獻是微積分的創建; 4、在力學上,牛頓建立了完整的力學理論休系。其中,力學三定律,也稱「牛頓三定律」,對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影響最大。 十九、達爾文與「進化論」(九上P140) 1、英國科學家達爾文 2、著作:《物種起源》 3、思想:他提出了「進化論」思想。指出自然界是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法則中發展的。 4、作用:這部著作的問世,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物種起源》的出版,在歐洲乃至整個世界沉重打擊了神權統治的根基。 二十、愛因斯坦與相對論(九上P140) 1、出生在德國的科學家,是20世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2、一生中最重要的貢獻:20世紀初提出的相對論。 3、作用:相對論的創立推動了整個物理學理論的革命,為原子彈的發明和原子能的應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