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古典詩詞的發展歷史
古典詩詞的發展簡況
為了便於大家了解詩詞的藝術特點極其體裁的分類,首先介紹一下古典詩詞的發展歷史。
在中國文學史上,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詩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詩經》,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稱《詩》或《詩三百篇》。其內容有「風,雅,頌」三個部分,這是從音樂角度上分的。在表現手法上有「賦,比,興」三種。因此前人把「風,雅,頌」和「賦,比,興」稱作《詩》的六義。在語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個字一句。
繼《詩經》之後,公元前四世紀,在楚國出現了一種新的詩體,叫「楚辭」,它的創始人是屈原。後來,漢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寫的作品編成一書,叫《楚辭》。《楚辭》突破了《詩經》的四字句,發展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個字一句)變為奇字句(五個字以及七個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而且韻律和節奏也更富於音樂性。
到了漢代,出現了為配合音樂而歌唱的詩即「樂府詩」。在語言上有四言,五言,雜言,但多數是五言的。這以後曹操父子以及陶淵明為首的文人們發展了五言詩。同時,七言詩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魏晉南北朝以前,詩的格律和聲韻還沒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律,只是由作者按照個人的內容需要和聲韻感覺來進行寫作。到了魏晉,由於受到了印度(古稱天竺)的梵音學的影響,我國的聲韻學得到了發展。齊梁的周喁和沈約總結了漢字的發音規律,提出了「四聲」「八病」之說,使詩歌創作由自然的聲律發展到講究追求聲律,出現了作詩要注意平仄和韻律的性質,形成了格律詩的主要內容。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是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在繼承前代詩歌的基礎上,唐代的詩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並且形成了固定的分類。其分類有兩種,一是古體詩,也叫古風;所謂古體詩,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傳統詩體,沒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長可短,用韻平仄都比較自由,句子的字數有整齊的,也有不整齊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體和七言古體兩種。二是近體詩,也叫今體詩(這個「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們所說的格律詩;近體詩不象古體詩那樣自由,在篇幅,用韻,平仄,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為兩種:律詩和絕句。律詩和絕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過八句的律詩稱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詩派生出新的體裁,這種體裁到了宋代最為發達,這就是詞。由於詞是由詩派生出來的,所以詞又被稱為「詩余」;另外,由於詞的句子字數長短不一,古人也稱為「長短句」。
到了元明兩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體裁,叫曲,也稱散曲。曲可以說是詞的另一體。那麼它跟詞有什麼不同呢?除了詠唱時的伴奏樂器不同以外,在語言上更加接近口語。最突出的特點是可以加襯字。如張養浩的《閑居三首之一》「昨朝楊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鴻(忒)疾苦。(不是)濁醪有味,(怎)消磨(這)日月東西。」其中括弧內的字就叫襯字。
上面簡略地介紹了中國古典詩詞的發展歷史
⑵ 中國古詩詞的發展歷程
中國古典詩歌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最突出的代表,它的產生久遠得可以追溯到沒有文字的遠古時期。《禮記》中記載了神農時代的一首祭祀歌謠:「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吳越春秋》也記載了一首反映原始人打獵的歌謠《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肉)。」這些歌都是詩、樂、舞結合的典型例子,而詩、樂、舞的結合,正是中國詩歌產生時期的重要特徵。
公元前6世紀,《詩經》被編定成書,包括地方土樂的十五國風160篇,朝廷正樂的大雅31篇、小雅74篇,祭祀之樂的頌40篇,共305篇,另有6首樂譜失傳的笙曲。產生地域包括現在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湖南北部。《詩經》中有反映宴會享樂的詩,如《小雅·鹿鳴》;有反映戰爭的詩,如《小雅·六月》;愛情詩的名作如《鄭風·子衿》;有諷刺現實的《魏風·伐檀》;還有一組反映周朝開國歷史的大型周王族史詩《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
四言為主、重章疊句的《詩經》顯示出我國抒情為主的民族文學特色,從它開始,我國詩歌走上了一條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詩也成為了我國詩歌的主要形式。《詩經》里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道德意識、真摯積極的人生態度,被概括為「風雅」精神,成為我國詩歌的最基本最深遠的傳統。
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中國詩歌史上第一位偉人屈原出生。西漢末年的劉向把屈原宋玉等的作品編成《楚辭》一書,當中收錄肯定為屈原所作的《離騷》、《九歌》(11篇)、《天問》、《九章》(9篇)、《招魂》共23篇。其中的《離騷》,以忠君愛國為主題,以香草美人為象徵,以纏綿悱惻的感情,反復迸發的憤慨,塑造出一個堅貞高潔的主人公形象。
屈原的詩歌創造了一種新的詩歌樣式,直接影響漢賦的產生。又大量運用楚地方言,如「些、只、羌、紛,誶,謇,傺」,帶有濃郁地方性色彩。楚辭突出表現浪漫的精神氣質,影響後世的李白、李賀、韓愈等詩人。香草美人的象徵傳統源遠流長,影響一直綿延到清代《聊齋志異》。
繼《詩經》、《楚辭》之後,漢代的樂府詩登上詩壇,這些詩歌由西漢的樂府機關和東漢的黃門鼓吹署在民間搜集而來。樂府詩長於敘事,《羽林郎》敘當壚美女反抗強暴,《陌上桑》敘羅敷拒絕太守追求,《艷歌行》敘妻子為遊子縫補衣服而引起丈夫猜忌,著名的《孔雀東南飛》敘一個凄美的愛情悲劇。詩人的筆觸各自深入各自的階層,合起來就充分反映出整個社會的真實面貌,既勸諫富貴又同情疾苦。漢代的樂府詩實現了四言詩向雜言、五言的過渡。
東漢的時候出現了文人群體創作的詩歌,五言取代傳統的四言成為新的詩歌樣式,甚至產生完整的七言詩。現存最早的東漢文人詩是班固《詠史》,而他的《竹扇賦詩》是比較早的完整的七言詩。最著名的文人詩是沒有留下作者姓名的《古詩十九首》,寫的是遊子羈旅和思婦閨愁,因此鄉情和戀情就融匯在一起。同時當中涉及很多人生哲理,討論永恆和短暫、人的心態和生命周期、悲傷和歡樂等問題。文人詩長於抒情,語言爐火純青、一字千金,直接影響曹植和陶淵明。
東漢末年建安時代到曹魏前期,三曹、七子並世而出。古直悲涼的曹操、便娟婉約的曹丕、身兼父兄之長的曹植,以及作為羽翼的「建安七子」,完成了樂府民歌向文人詩的最後轉變,開辟了五言詩的廣闊道路。著名的有曹操《短歌行》,曹丕柏梁體《燕歌行》,曹植《贈白馬王彪》、《白馬篇》。建安詩人中曹植最受推崇,這是由於他文采華美,對五言詩發展有重大影響,他不幸的身世又引起後世文人的共鳴。
「建安風骨」,就是建安文學特別是五言詩中的鮮明爽朗、剛健有力的文風,它以作家慷慨飽滿的思想感情為基礎,形成志深筆長、梗概多氣、悲涼慷慨的特點。鮮明的個性色彩和時代特色成為建安詩風獨具魅力的標志。
曹魏後期正始年間,司馬氏掌權,一批文人不滿司馬氏的統治,隱逸山林,以阮籍、稽康為首的七人,稱「竹林七賢」。阮籍的代表作是《詠懷詩》82首,開創中國文學史政治抒情組詩的先河,詩中充滿孤獨苦悶,但政治高壓之下又不敢直言,借比興、象徵來寄託懷抱。嵇康的詩以四言成就最高,追求自然,高蹈獨立。總體來說,正始詩風轉變為詞旨淵永、寄託遙深,體現出獨特的藝術面貌。
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西晉。西晉詩壇呈現出的藝術特色稱為「太康詩風」,表現為講究形式,描寫繁復,辭彩華麗,詩風繁縟。陸機的《擬古詩》就是華麗藻飾的代表作。太康詩風代表人物是三張(張協、張載、張亢兄弟)、二陸(陸機、陸雲兄弟)、兩潘(潘岳、潘尼叔侄)。他們詩中山水描寫成分大量增加,為謝靈運、謝朓等人的山水詩人的先導。同時期的左思憑著《詠史》八首開創借詠史以詠懷的道路,成為後世詩人效法的範例。
東晉建立後一百年間,詩壇被玄言詩占據,詩歌藝術的發展脈絡中斷了。一直到中國詩歌史上第二位偉人陶淵明出現,才使這個脈絡重新接上。他的詩歌源於《古詩十九首》,得阮籍之遺音而協左思之風骨,魏晉詩歌甚至中國古代詩歌的古樸作風在他手上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他作為結束一代詩風的集大成者,成為了一座里程碑。他開創了田園詩,如《歸園田居》、《飲酒》等,寫躬耕生活的感受,平淡質朴的語言中不露痕跡地表達對人生的哲學思考。陶淵明是追求人生藝術化的魏晉風流的代表人物,又是中國士大夫的精神歸宿之一,為後世文人築起一個精神的家園。
東晉被宋取代,之後宋、齊、梁、陳交替,四朝偏安江南。南方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充裕的經濟條件使南朝的民歌呈現清麗纏綿的風格,代表作是長詩《西洲曲》,四句換韻,用連珠格,聲韻回環婉轉。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碩果,《敕勒歌》雄渾壯闊,是千古絕唱;代表作《木蘭詩》清新剛健,寫出一個女英雄的英風豪氣。
從南朝宋代的謝靈運開始,文人詩風發生轉變。他開創山水詩,特點是鮮麗清新,注重描寫刻劃物象,但由於精心琢磨,穠麗之極反若平淡,如《登池上樓》。他是開啟一代新詩風的首創者,影響著南朝整代的詩風。齊梁陳三代是新體詩形成和發展的時期,特徵是講究聲律和對偶。沈約等人創立音韻嚴格的「永明體」,規定了四聲八病,主張要講究詩歌的音韻美。「永明體」代表詩人謝朓,繼續寫山水詩,避免了大謝的晦澀,情景融合,深婉含蓄,又講究永明聲律,音調流暢和諧。齊梁兩代形成蕭子良、蕭衍、蕭統三個文學集團,詩歌創作都是以宮體艷情詩為主,但南方詩人庾信滯留北方,把南方文風帶到北方的同時,自己詩風也集合了南北之長,窮南北之勝。南方的清麗和北方的勁健的結合,為唐代新詩風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備。
唐詩是中國詩歌的標志。初唐四傑、陳子昂初唐詩人在永明體的基礎上創造了新體詩——律詩,五律在宋之問、沈佺期手上最後定型。盛唐國勢強大,中國詩歌史第三位偉人李白登上詩壇,他以其絕世才華,豪放飄逸的氣質,把詩寫得行雲流水又變幻莫測,如《蜀道難》、《將進酒》等詩,骨氣端翔,無跡可尋又含蘊深厚。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的《燕歌行》、《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把邊塞生活寫得瑰奇壯偉、豪邁慷慨。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則把山水田園的靜謐秀麗表現得清麗空遠。
公元775年,爆發安史之亂。中國詩歌史上第四位偉人杜甫以動地的歌吟寫戰火中的人間災難,「三吏」「三別」把深沉的抒情融入敘事,是詩歌表現方法的一大轉變,標志著詩歌從盛唐詩風轉向中唐詩風。杜甫是一個承前啟後的人物,其緣事而發開中唐元稹、白居易;文字奇崛開韓愈、孟郊、李賀、苦吟詩派;其七律律法開晚唐李商隱,成為後世典範。
中唐白居易有傷感蒼涼的《長恨歌》、《琵琶行》,韓愈有狠重粗豪的《石鼓歌》、《陸渾山火》,引出中唐詩歌高潮。但是到了晚唐,詩風再變,杜牧的詠史詩注入了深沉的歷史感慨。李商隱《籌筆驛》(七律)沉鬱頓挫,絕類杜甫,而其《錦瑟》《無題》等朦朧詩深入心靈世界,幽深窈渺,形成凄艷渾融的風格,成為唐代最後一位詩壇大家。
參考資料:http://yyh904.home.sunbo.net/show_hdr.php?xname=BRR8D01&dname=JHNAD01&xpos=3
⑶ 中國詩歌發展史
發展階段如下:
1、先秦啟蒙
詩歌在中國源遠流長,綿延數千年。早在西周至春秋時代,我國詩歌就已產生了大批輝煌篇章,其標志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出現。
戰國後期,在南方的楚國產生了一種具有楚文化獨特風採的新詩體——楚辭(騷體)。楚辭句式長短參差,以六言、七言為主,多用「兮」字。
《詩經》和楚辭,是後世詩歌發展的兩大源頭,在文學史上並稱「風騷」,共同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並駕齊驅、融匯發展的優秀傳統,並垂範於後世。
2、漢代興起
漢代前期,文人詩壇相對寂寥,民間樂府頗為活躍。「樂府」原指國家音樂機構,後代將樂府所收集與編輯的可以配樂演唱的歌辭也稱為「樂府」。漢樂府民歌是漢樂府的精華。
在漢樂府的影響下,文人五言詩逐漸發展成熟,其標志是東漢末年出現的《古詩十九首》。
3、魏晉成熟
三國、西晉時期留下的詩歌不多,僅有嵇康等人的詩歌作品。東晉詩歌漸多,產生了大量文辭絢麗的作品,而陶淵明獨以其清新的詩風為後世推崇。南朝文風絢爛,詩歌靡麗,大量用典,以齊梁的詩歌為盛。北朝詩歌樸素、有風骨,以《木蘭辭》為最好。
這段時期產生了大量的詩歌評論,對詩歌的內容、思想、鑒賞產生了巨大作用。南朝文人提出四聲說、八病說,對後來的詩歌創作、鑒賞產生巨大影響。
4、隋唐興盛
隋唐時期,詩風極盛。唐前期以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陳子昂為最。李白、杜甫為盛唐詩歌最好的作者,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等作品,杜甫的《兵車行》等作品為盛唐的天空增加了許多雲彩。
中唐詩歌有大歷十大才子等人創作,白居易為中國詩歌的又一高峰,代表作《長恨歌》、《琵琶行》。唐朝晚期,杜牧、李商隱的詩歌成就很大,詩歌創作多憂國傷時。
唐朝中期,詞定型。唐中晚期產生了不少詞作,大量寫詞的有溫庭筠。
5、宋元繁榮
五代好詩較少,北宋詩歌以蘇軾為最好,黃庭堅及其「江西詩派」影響很大。南宋前半期,楊萬里、范成大、陸游、尤袤詩作極多,成就很大。
五代十國時期,詞興起,馮延已、李煜為極好的詞作家。北宋詞成就極大,代表人物歐陽修、蘇軾、柳永、晏幾道、李清照等。
6、明代的「復古」與革新
明代初期,詩歌復興,代表作家劉基、高啟。明朝中期,台閣體、前七子、後七子相繼興起,作品多為歌功頌德、復古、學習古人等。明後期詩歌成就不高。
7、清代的虛假「中興」
清朝詩歌作品、作者數量巨大,濫作之多,觸目驚心,代表人物,乾隆帝。後期有龔自珍等人,詩作不佳。
8、近現代的虛大與危機
近代詩歌初,沿習古制,但產生了黃遵憲等怪胎。詞作有王國維等,然作品不佳。
新文化運動之後,新詩興起,即現代詩。民國現代詩除新月派外,多是自由詩,格調不高、不押韻、內容貧乏、矯揉造作。
新中國建立以後,詩歌創作一度陷於停滯。1978年後,十年內朦朧詩大為盛行,代表人物北島等。20世紀開始以後,網路詩歌興起,雖然水平錯落,但是佳作頻多。
(3)中國的詩詞發展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現代(當代)詩歌的主要流派:「五四」詩歌、新月派、現代派、湖畔派、九葉派、朦朧詩、第三代、中間代、70後,80後等。
1、新國風
新國風即國風精神在新時代的體現。新國風的基本定義是:秉承「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傳統精神,站在民眾的立場,用凝練的語言、流轉的韻律、表達抒發自己對於當代生活的切實感悟,並力求達到曉暢明白卻又內蘊深厚的藝術效果。
2、「五四」派
現代詩歌是「五四」運動以來的詩歌,其主體是用白話寫作,以打破舊詩詞格律為主要標志的新詩。代表初期新詩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義詩人郭沫若,他的《女神》中大部分作品寫於1920年前後,傳達著五四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開一代詩風。
3、新月派
現代新詩史上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該詩派大體上以1927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報副刊·詩鐫》為陣地,主要成員有聞一多、徐志摩、朱湘、饒孟侃、孫大雨、劉夢葦等。
他們不滿於「五四」以後「自由詩人」忽視詩藝的作風,提倡新格律詩,主張「理性節制情感」,反對濫情主義和詩的散文化傾向,從理論到實踐上對新詩的格律化進行了認真的探索。
⑷ 中國古代詩詞的演變史
中國古代的史學家和文學家早已注意到文學的發展與變遷,並作了許多論述。 這些論述散見於史書、目錄學著作、詩文評、文學總集或選集的作家小傳中;在 一些序跋、題記及其他文章中也有所涉及。
就現在所能看到的資料而言,史家的記述是比較早的。司馬遷的《史記·屈 原賈生列傳》不但為屈原、賈誼這兩位文學家立傳,而且筆墨涉及宋玉、唐勒、 景差等屈原之後賈誼之前的辭賦家,已經算是有了文學發展過程的初步描述。此 後,(東漢)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贊》中對司馬遷《史記》以前史官之文的 發展過程有簡單的追述;齊梁時的沈約在《宋書·謝靈運傳論》中,回顧了南朝 宋以前詩歌的發展歷程,可以看成是關於詩歌史的比較詳細的論述。(南朝宋) 范曄撰《後漢書》,始創《文苑傳》,將22位文學上有成就的人的傳記合在一 起,按時代先後排列,提供了文學發展的線索。此後,一些正史中的《文苑傳》 或《文藝傳》,大都沿襲《後漢書》的體例。在目錄學著作方面,斑固在劉歆 《七略》的基礎上撰成《漢書·藝文志》,其中的《詩賦略論》對詩和賦的發展 有初步的描述。此後,一些目錄學著作,如《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 志》、《新唐書·藝文志》大都繼承《漢書·藝文志》的傳統,在著錄書目的同 時考辨源流。(清)幻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可算是這類書中的集大成者。在 詩文評方面,(梁)劉勰《文心雕龍》中《明詩》以下20篇論及許多文體的形 成過程,《時序》等篇也有關於文學發展的精彩論述。(梁)鍾嶸的《詩品序》, 對文學的發展作了相當詳細的論述。此後,在一些詩話、詞話,以及詩紀事、詞 紀事之類的書中,也有關於詩詞發展的論述。
此外,(東漢)鄭玄《詩譜序》追述詩歌的起源,歷數周文王、周武王、周 成王以至懿王、夷王、厲王、幽王時政治的變遷與詩歌的關系,從政治的角度對 詩歌的發展作了較細致的描述。(西晉)摯虞的《文章流別論》從文體流變這個 新的角度,論述了文學的發展。(唐)白居易的《與元九書》對《詩》、《騷》 以來詩歌發展的歷程作了總結。(宋)李清照的《詞論》追述了詞的發展概況。 (元)辛文房的《唐才子傳》為398位唐代詩人作傳,間有評論,從中可以看 出唐詩發展的因革流變。(明)張溥所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的題辭,已經 勾勒出漢魏六朝文學發展的脈絡。(清)錢謙益的的《列朝詩集小傳》,對明代 詩人一千六百餘家作了評述。清代所修《全唐詩》,為唐代詩人逐一作了簡介, 從中可以看到唐代詩歌的發展線索。
毫無疑問,上述種種著述都是我們今天撰寫文學史應當借鑒的。然而,這些 還不能算是對文學發展過程的系統完整的論述,因而還不是專門的文學史著作, 更不能說已經建立了獨立的文學史學科。中國學者所寫的文學史著作,是20世 紀初受了外國的影響才出現的,一般認為林傳甲在京師大學堂編寫的講義《中國 文學史》為濫觴之作。謝無量的《中國大文學史》、胡適的《白話文學史》上卷、 鄭振鐸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劉大傑的《中國文學發展史》、中國科學院文 學研究所的《中國文學史》、游國恩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分別代表了20 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學史著作所能達到的成就。王國維的 《宋元戲曲史》、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在分體文學史中是最早的、最有影 響的著作。
由此我們可以說,進入20世紀以後,特別是二三十年代以後,文學史才成 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然而,各家對這門學科的理解並不相同,因此文學史的寫法 也有很大差異。只要是嚴肅的學術研究,因不同的理解與不同的寫法而形成各自 的特色,都可以從不同的方面豐富和完善文學史這門學科。即使現在或將來,也 不可能只有一種理解、一種模式、一種寫法,而只能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那麼,我們對文學史是怎樣理解的呢?我們認為:文學史是人類文化成果之 一的文學的歷史。
這是一個最朴實無華的、直截了當的回答,意思是強調:文學史是文學的歷 史,文學史著作要在廣闊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學本身演進的歷程。它包括以下幾 方面的意思:
⑸ 中國的古詩詞的發展史
的是兩言詩,
,
,
,代表作是
和戰國後期的
。兩漢的漢
,代表作是
和《
.魏晉時期以「
」父子和
等「
」為中心組成
,即後世稱道的「
」。還有「
」。代表作有
的82首《
》,東晉末年
的
,對唐代
有直接影響。南北朝時期,南方的代表詩人有
、
等。
清麗婉轉,代表作是《
》;
粗獷剛健,代表作是《
》。 唐代是
上的
,。「
」,盛唐時期首先出現兩大詩歌流派:一是以王維、
等為代表的
,
山范水,抒寫
,風格清新自然;二是以
、
、
等為代表的
,多寫邊塞風光和
生活,或慷慨悲壯,或雄奇瑰麗。接著李白、杜甫
,被稱為我國詩歌史上雄視古今的「
」。
後,進人中唐時期,經過短期的過渡,
呈現第二次繁榮。以
、
為代表,倡導了一場
。他們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創作了《
》、《
》等
的
。
的
、《
》是古代長篇歌行名篇,以韓愈、
為代表的
崇尚險怪,以散文手法作詩。此外各具藝術個性的詩人還有
、
等。中晚唐之交出現的「
」
,其詩冷艷深幽,恢奇
,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晚唐之世,詩風趨於卑弱,感傷色彩較濃,惟杜牧、
成就最高,有「
」之譽。杜牧擅
,
懷古、抒情寫景,無不
,風姿絕代。
工七律,風格深情綿邈,綺麗
,尤其是「無題」詩,更是意蘊雋永,興寄深微,沉博絕麗,獨擅勝場。
總體成就不如
,宋初詩人
、
等學
,號
。
俘、
、
等反對
,反對只講
與缺乏社會內容的
,奠定了
健康發展的基礎,
倡導詩文革新運動,恢復關注現實的傳統,北
壇影響最大的是「蘇黃」。即蘇軾和蘇軾,南宋詩人的傑出代表是「
」(陸游、
、
、
)。到宋末,有
、
。金代最傑出的詩人是
。
元代出現了
。前期代表作家是
、
,後期代表作家是
、
。
的
《
,
》、
的
《般涉調·
》是代表作。
明初,
、
等人的詩歌較有社會現實內容,但接著興起以朝廷
大臣為首的「
」詩派,
,空廓浮泛。明中葉以後,以
、
為首的「
」和以
、
為首的「
」,先後發起復古運動,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但他們盲目尊古,一味模擬,受到有識者的批評。先有以
為代表的「
」起而矯之,繼有以
為代表的「
」,主張「獨抒
,不拘格套」,極大地沖擊了
的復古主張。稍後的「
」
、
等人,主張與「
」相仿,但追求幽深孤峭的詩風。清初,遺民詩人
、
、
等人的詩歌具有強烈的民族感情和愛國思想。
、
等在清初詩壇影響很大。
提倡「
」說,成為當時詩壇領袖。清中葉以後,
風盛極一時,影響到詩壇,遠離現實、重視形式和以學問為詩之風大熾,唯鄭燮反映民情之作、
直抒性情之作、
獨寫哀怨之作較有特色。道光、
年間,內憂外患日益嚴重,
以詩為武器,揭露社會黑暗,抒發報國大志,成為
史上開一代風氣的第一位大詩人,贏得了「三百年來第一流」的稱譽。
詞是配合
演唱的
體,起源於民間,
是現存最早的民間詞。中唐之後文人填詞者漸多,
、
、
、
等在作詩之餘間或作詞。晚唐
是文學史上第一個大力作詞的人,他確立了詞體規范,開
風,被稱為「花間
」。五代時,
和南唐成為詞的創作中心,第一部文人詞集
問世。
名列花間,詞與
齊名,並稱「溫韋」,以清麗疏朗見長。南唐
注重刻畫人物內
,抒寫個人生活感受,「開北宋一代風氣」(
語)。五代詞人中成就最高的是
,他以詞寫自己的人生
和真實性情,寫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不事雕飾,緣情而行,語言樸素自然而又流轉如珠,
評雲:「詞至
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土大夫之詞。」
詞在宋代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成為一代文學的主要標志。宋初詞家如
、
等,主要還是沿襲晚
風,寫的多半是個人的
。
詞中的某些詞作開始呈現境界開闊、格調蒼涼的風格,給宋初時期的詞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期的
對
進行了第一次革新,創制並寫作了大量的
,以寫相思
見長,多用鋪敘和
的手法,語言俚俗,富於平民色彩,產生了「凡有
飲處,即能歌柳詞」的廣泛影響。詞至蘇軾而又一變,蘇軾打破詩詞界限,擴大了詞的題材,提高了詞的意境,豐富了詞的
,開創了
派,使詞擺脫了
的束縛而成為獨立的
體。北宋後期詞壇主流又復歸婉約,代表人物為
、
、
。秦詞柔婉清麗,情辭兼勝,被奉為
正宗,與
並稱「秦七黃九」。
筆調多變,
。詞至
再一變,體現了
的深化與成熟。
精通
,善作
,以思力取勝,詞風典麗
,對南宋
、風雅派詞人影響極大。南北宋之交出現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女詞人
,創言淺意深、
的「
」。她善於
煉意,擅長
,令慢均工。前期詞多寫
相思,清俊曠逸;後期詞抒身世之感、家國之思,蒼涼沉鬱。南宋初期詞人如
、
、
等,多親歷
,故以詞為武器,抒發愛國情懷,上承蘇軾,下啟辛派。
是南宋最偉大的愛國詞人,主承蘇軾但取徑更廣,使
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達到了光輝的高度,在詞的藝術
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發展。辛詞風格多樣,或
、豪氣逼人,或纏綿哀怨、清新活潑,尤能寓剛柔為一體。在
的影響下,
、
和稍後的
、
等人形成了一個陣容強大的辛派愛國詞人群體。
在
對峙、政局相對穩定的南宋後期,出現了以
、
、
、
、
等為代表的
。其中突出者要數
、
,他們同是
周邦彥,但姜詞清空騷雅,吳詞工緻密麗。
詞至元明走向衰落,在清代呈中興氣象。清初,
效法蘇、辛之豪放,開「
」;
推崇姜、張之清空,開「
」;
善作
,長於
,以情取勝,風調酷似後主
。清中葉後,以
、
為代表的「
」糾
之偏,論詞主
寄託,重視詞的社會作用,其影響直達近代。
⑹ 古詩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古詩的發展歷程是:詩經、楚辭、樂府、賦、辭、唐詩、宋詞、元曲。
最早的詩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詩經》,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一共305篇,其內容有「風、雅、頌」三個部分,這是從音樂角度上分的。在表現手法上有「賦、比、興」三種。因此前人把「風、雅、頌」和「賦、比、興」稱作《詩》的六義。在語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個字一句。
繼《詩經》之後,公元前四世紀,在楚國出現了一種新的詩體,叫「楚辭」,它的創始人是屈原。後來,漢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寫的作品編成一書,叫《楚辭》。《楚辭》發展為五言句,七言句。
到了漢代,出現了為配合音樂而歌唱的詩即「樂府詩」。在語言上有四言,五言,雜言,但多數是五言的。
到了魏晉,由於受到了印度的梵音學的影響,我國的聲韻學得到了發展。齊梁的周喁和沈約總結了漢字的發音規律,提出了「四聲」、「八病」之說,使詩歌創作由自然的聲律發展到講究追求聲律,出現了作詩要注意平仄和韻律的性質,形成了格律詩的主要內容。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是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其分類有兩種:一是古體詩,也叫古風,所謂古體詩,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傳統詩體,沒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長可短,用韻平仄都比較自由,句子的字數有整齊的,也有不整齊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體和七言古體兩種。
二是近體詩,也叫今體詩,即格律詩。近體詩在篇幅,用韻,平仄,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基本上可分為兩種:律詩和絕句。律詩和絕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過八句的律詩稱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詩派生出新的體裁,這種體裁到了宋代最為發達,這就是詞。由於詞是由詩派生出來的,所以詞又被稱為「詩余」。由於詞的句子字數長短不一,古人也稱為「長短句」。
到了元明兩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體裁,叫曲,也稱散曲。曲可以說是詞的另一體,除了詠唱時的伴奏樂器不同以外,在語言上更加接近口語,最突出的特點是可以加襯字。
(6)中國的詩詞發展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詩歌按題材內容可分為:
1、山水田園詩
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形成了一個重要詩派——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們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生機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2、別塞戰爭詩
邊塞詩派指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形成的一個以反映唐朝邊疆戰爭生活為主要內容的詩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煥、王翰等,這些詩多以描寫邊塞山川景物、風土人情。
3、詠史懷古詩
詩人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詠嘆,一般融進了詩人獨到的見識,以史詠懷,以史頌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
4、詠物言志詩
古人很喜歡詠物,自然界中的萬物,大至山川河嶽,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歌詠的對象。他們在細致描摹的同時,寄託自己的感情。
5、贈友送別詩
這類詩歌主要抒寫離別之情,借對送別情景的描寫,表達達依依不捨的離情別緒,或留戀、或安慰、或囑咐、或祝願;有傷心、有惆悵、有期望等。
6、閨怨詩
閨怨詩以女性心態為描寫對象,有濃重的感傷色調,細膩的心理描寫。從創作特色上說,閨怨詩從整體而言,都呈現出一種婉約纏綿幽怨感傷之美,悠長含蓄,有無盡之味。閨怨詩都以女性為描寫對象,「怨」是這類詩的基調。
⑺ 中國古典詩詞的發展歷史上著名的人物及故事
、孔子——大成至聖先師,孔老二。
2、老子——老子(原名李耳,生下來就81歲),老聃(耳大)。
3、孟子——亞聖。
4、莊子——南華真人(唐玄宗封)。
5、屈原——三閭大夫(官爵)。
6、韓愈——韓昌黎(郡望),韓十八(行第),韓吏部(官至吏部侍郎),韓文公。
7、蘇軾——東坡居士(曾在黃州城東一坡地自耕),詩神(詩揮灑自如),蘇趙郡(郡望),蘇學士(官名)。
8、王安石——半山(曾隱居江寧半山),王文公(謚號),王臨川(籍貫),王荊公(爵名)。
9、李白——詩仙(雄渾奔放),青蓮居士(曾住四川青蓮),李謫仙(才氣橫謚),李十二(行第)。
10、杜牧——杜紫薇(曾寫過《紫薇花》),小杜(有別於杜甫)。
11、賀知章——詩狂(秉性放達),四明狂客,賀八(行弟),賀秘監(宮至秘書監)。
12、王維——詩佛(佛教意味),王右丞(官名)。
13、白居易——白二十二(行第),白司馬(官名),詩魔(寫詩刻苦),白香山(地望),香山居士。
14、秦少游——秦七(行第)秦學士(官名)山抹微雲君(山抹微雲)。
15、黃庭堅——黃八(行第),涪翁(貶為涪州別駕),山穀道人(讀於潛山縣山谷寺),貧樂齋。
16、柳宗元——柳八(行第)柳河東(山西永濟,地望)柳柳州(官地)。
17、李清照——易安居士(盼望生活安定,住處為易安室)。
18、司馬光——司馬溫公(爵名),遷叟,淶水先生(籍貫)。
19、陶淵明——五柳先生(宅邊五柳)靖節徵士(謚號)陶彭澤(官地)。
20、陸游——龜堂病叟,陸放翁(憂世憤俗),海棠顛南(寫過大量海棠詩),小李白。
21、辛棄疾——稼軒居士(重視農業,寓居江西上饒築稼軒)。
22、杜甫——杜拾遺,杜工部(官名),詩聖(境界廣闊),少陵野老,杜少陵(地望)。
23、歐陽修——一六一居士(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一老翁),歐陽文忠(謚號),醉翁(寄情山水),歐九(行第)。
24、范仲淹——範文正(謚號),范大將軍。
25、金心農——出家庵粥飯僧(個人旨趣)。
26、唐伯虎——六如居士(人生如幻、如夢、如泡、如影、如露、如電),江南第一風流才子。
27、蘇詢——蘇老泉。
28、陸羽——桑萱翁,倚松老人(間攜經卷倚松立)。
29、楊萬里——楊誠齋(齋名,抗金名將張浚以正心誠意勉勵他)。
30、姚鼐——姚惜抱、惜抱先生(齋名惜抱軒)。
31、蒲松齡——聊齋先生,柳泉(故鄉柳泉又名滿井)。
32、元稹——元九(行第),威明。
33、袁枚——隨園老人(在江寧小倉山建隨園),簡齋。
34、蘇轍——穎濱遺老,蘇欒城(居住地)。
35、王昌齡——七絕聖手(善寫七絕),詩家天子(音旨微茫),王江寧(地望),王龍標(曾任龍標尉)。
36、岑參——岑嘉州(地望)。
37、左光斗——左忠毅(謚號)。
38、史可法——史忠烈(謚號)。
39、李煜——李後主(五代時南唐國主)。
40、王勃——詩傑(流利婉暢)。
41、孟浩然——孟襄陽(籍貫)。
42、李漁——笠翁(漁翁常戴蓑笠)。
43、關漢卿——已齋叟。
44、陳子昂——詩骨(風格高峻)。
45、賈島——賈長江(官地),詩奴(以作詩為命)。
46、劉長卿——劉隨州(地望),五言長城(擅長五言詩)。
47、賈誼——賈長沙(官地),賈太傅(官爵)。
48、孔融——孔北海(官地)。
49、李商隱——玉溪生,樊南生。
50、文天祥——文山(故鄉文山山莊),履善(景仰先賢),宋瑞(此天之祥,乃宋之瑞),浮休道人、三了道人(視死如歸),文丞相(官職),文信國(封號)。
51、駱賓王——駱臨海(官地),算博士(詩中多用數字)。
52、岑參——岑嘉州(官地)。
53、徐光啟——徐文定(謚號)。
54、諸葛亮——諸葛武侯(封武鄉侯),卧龍。
55、謝靈運——謝康樂(爵名)。
56、紀昀——紀文達(謚號),紀大煙袋。
57、白樸——蘭谷先生(明志)。
58、米芾——海岳外史(卜居海岳庵),鹿門居士,米顛(性格孤傲),襄陽漫士,米襄陽。
59、曹植——曹七步(曾七步成詩),陳思王(封陳王,謚思)。
60、王羲之——王右軍(官名),澹齋。
61、柳永——柳屯田(官名),柳七(行弟)。
62、劉禹錫——劉賓客(官名),詩豪(詩沉穩凝重)。
63、馮夢龍——顧曲散人,墨憨齋主人。
64、戴震——杲溪,皖派宗師。
65、張九齡——張曲江(籍貫)。
66、阮大鋮——百子山樵。
67、朱熹——朱文公(謚號),晦庵,紫陽。
68、湯顯祖——湯臨川(籍貫),若士,海若。
69、顧炎武——顧亭林(籍貫)。
70、馬致遠——東籬。
71、溫庭筠——溫鍾馗上(容貌醜陋),溫八叉(八叉手即成八韻)。
72、周敦頤——濂川先生(尊稱)。
73、嵇康——嵇中散(曾宮中散大夫)。
74、阮籍——阮步兵(曾為步兵校尉)。
75、王士禛——王桐花(妾似桐花鳳),漁洋山人。
76、謝道韞——柳絮才(未若柳絮因風起)。
77、崔珏——崔鴛鴦(因賦《鴛鴦詩》別具一格)。
78、歸有光——震川先生(尊稱)。
79、石濤——苦瓜和尚,道濟,原濟。
80、班超——班定遠(封定遠侯)。
81、謝逸——謝蝴蝶(曾作蝶詩三百首)。
82、張繼——張祠部(官名)。
83、曾鞏——曾文定(謚號),南豐先生(籍貫)。
84、劉傳馨——愛蓮居士。
85、班固——班蘭台(曾任東漢蘭台令史)。
86、司馬遷——太史公。
87、曹雪芹——芹圃、芹溪。
88、蔡邕——蔡中郎(官爵)。
89、趙孟頫——甲寅人(甲寅年生)。
90、朱耷——八大山人(八大草皮寫哭之,寄託故國之思),雪個,個山,傳綮,人屋,驢屋。
91、張岱——陶庵(仰慕陶淵明)。
92、吳趼人——我佛山人(曾居廣東佛山)。
93、劉鶚——洪都百煉生。
94、王詡——鬼穀子(隱居清溪之鬼谷)。
95、鄭板橋——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之齋;徐青藤門下走狗(徐渭別號青藤道士,崇拜之)。
96、王夫之——南嶽賣姜翁,姜齋,船山先生(尊稱)。
97、吳承恩——射陽山人(籍貫)。
98、羅貫中——湖海散人(籍貫)。
99、孟郊——詩囚(作詩苦心孤詣),寒酸夫子(際遇凄涼)。
100、李賀——詩鬼(詩馳騁想像),長爪郎(手指奇而長),昌谷。
⑻ 中國詩詞發展歷程
中國詩歌發展到今天,大致經歷了八個階段。
北島、顧城、舒婷、芒克、王小妮、海子……
偉大領袖也是現代詩的傑出代表,主席詩詞「湖海盪波瀾,全無斧鑿痕」。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