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教育國外經驗

歷史學教育國外經驗

發布時間:2021-02-28 10:52:15

Ⅰ 美國教育發展的歷史經驗主要有哪些

美國的建國先驅就曾將教育作為立國之本。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在卸任演講中說:「請大家把普遍傳播知識的機構當作最重要的目標加以重視和提高。」

歷屆美國政府均視教育為立國之本和人才培養的關鍵,並把發展教育作為國家的戰略重點,相繼通過了多部教育法案,呼籲全社會為未來儲備高素質的人才資源。

美國的全民教育投資年均增額達數百億美元,主要用於對大學特別是名牌大學的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和擴建,改善教學設施和條件,增加招生數量。高等學府是美國培養人才的基地。鼓勵創造的學風以及巨額教育投入,為美國培養大量高層次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 美國政府還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整合大學、社區學院、各類產業再培訓中心等教育資源,建立一個覆蓋全社會的職業教育網路,並促進各個機構之間的溝通,根據各產業技術發展的需要適時調整課程體系與培訓方式,使教育培訓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由聯邦政府每年向各州提供職業教育專項補助經費,並建立完善職業教育資格證書制度和資格鑒定製度。美國職業教育的發展主要依賴兩年制的社區學院。目前美國60%以上的大學都是社區學院,可以說美國有著世界上最完善的社區學院系統即大眾教育系統。社區學院為美國培養了大量訓練有素的技術人員和普通勞動者,也為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後備軍。

為從法律上保證繼續教育的發展,美國於1996年頒布了《成人教育法》,要求所有企業每年至少拿出員工工資總額1%以上的經費用於員工的教育和培訓,而聯邦政府允許企業將這部分開支列入成本,免予征稅。

此外,在美國,就業不受戶籍和地域的制約,這為優秀科技人才在美國市場上流動打下了基礎。很多精力充沛的中青年高級專業人才在院校、科研單位、企業和政府機構間頻繁流動,以選擇最適合自己、最有發展潛力的工作方向。

Ⅱ 這里有沒有在國外留學讀的是歷史系的學生我想了解一下國外大學的歷史系的教學情況,以及教育方法,想知

去韓國研究東亞史吧,去東國大學

Ⅲ 歷史上國外著名教育家有哪些

蘇霍姆林斯基

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蘇聯當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出生於烏克蘭共和國一個農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讀於波爾塔瓦師范學院函授部,畢業後取得中學教師證書。1948年起至去世,擔任他家鄉所在地的一所農村完全中學——巴甫雷什中學的校長。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8年起任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9年獲烏克蘭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功勛教師稱號,並獲兩枚列寧勛章和1枚紅星勛章等。蘇霍姆林斯基在從事學校實際工作的同時,進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論問題的研究,寫有《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帕甫雷什中學》、《公民的誕生》等教育專著。

贊可夫

贊可夫(Л·В·Ванков,1901—1977) 蘇聯著名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年輕時代,贊可夫在鄉村擔任過小學教師、兒童教養員。莫斯科大學畢業以後,從事過缺陷兒童學習特點和心理學的研究。從1950年開始,他專門從事普通教育的研究。在許多方面卓有成就,主要體現在他的教學論研究上。他認為蘇聯傳統的凱洛夫教學理論,只是放在如何使兒童掌握現成的知識及概念上,主要特點是學校至上,課堂教學至上,傳授知識至上,忽視了學生智力的發展,即忽視了學生的思維、想像、邏輯、記憶等能力的發展。因此,要對傳統的教學理論進行徹底改革,要建立新的教學理論體系。贊可夫通過實驗證明,傳統教學法使低年級(他的實驗在低年級進行)學生在發展上取得的效果是很差的,而小學生的實際學習能要比傳統教學捍衛者們想像的要高得多,換句話說,小學生的學習潛力沒有發揮出來。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是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他認為一般發展,「是指兒童個性的發展,它的所有方面的發展。一般發展也和全面發展一樣,是跟平均的、片面的發展相對立的。」一般發展既不等同於「全面發展」,也不取代「全面發展」。前者指問題的心理方面,後者指社會方面。贊可夫通過自己的實驗研究,總結出教學實驗的原則。這些原則是:(一)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二)以高速度進行教育的原則;(三)理論知識重要作用的原則;(四)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五)使班上所有的學生(包括最差學生)都得到一般發展的原則。贊可夫重視教育實驗,認為教育實驗是揭示「教學與發展」客觀規律的基本研究方法。贊可夫的教學理論對蘇聯教育有過深遠的影響,他的《教學論與生活》和《和教師的談話》等書,被譽為「廣大蘇聯教師的必讀書」。贊可夫的主要著作有:《論小學教學》、《和教師的談話》、《教學與發展》、《論教學的教學論原理》、《小學教學新體系的實驗》、《我們的意見分歧》、《小學教學的實驗體系》。他的一些著作曾被廣泛地介紹到美國、日本、中國等國。

凱洛夫

伊·安 ·凱洛夫(N.A.Kaiipob,1893-1978),原蘇聯著名教育家,四、五十年代蘇維埃教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主編的《教育學》一書曾對我國產生過很大影響。1983凱洛夫出生在俄羅期聯邦梁贊州一個教師家庭。 1917畢業於莫斯科大學數理系自然專業。凱洛夫基本上是在蘇維埃社會成長起來的教育家,對待教育方面的許多問題,力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論證、並大量吸收了人類教育史上的豐富遺產,實事求是地總結了二、三十年代原蘇聯教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在此基礎上出版的《教育學》,是人類教育史上第一次試圖用馬列主義觀點,闡述社會主義教育學理論的專著。該書出版後,被指定為原蘇聯高等師范院校的教科書,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對中國、朝鮮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教育事業,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凱洛夫的教育理論代表著原蘇聯教育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反映了三十年代後期到五十年代後期這一歷史時期原蘇聯教育理論的水平和特點。應當指是,凱洛夫的教育理論,在當時基本是適應原蘇聯教育發展的需求的。但是,由於世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教育理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他的一些觀點就顯得陳舊落後。如對教育對社會發展的反作用研究不夠,對於發展學生的智力重視不夠,提倡教育的「大面積豐收」,卻把因材施教,培養「尖子」斥之為資產階級的天才教育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在借鑒時需要嚴格區分的。總之,凱洛夫的教育思想與前人比較,較全面完整、系統是他的突出特色。

巴班斯基(最優化教學理論的代表)

巴班斯基(Юрий Констинович Бабанский,1927—1987),是蘇聯當代很有影響的教育家、教學論專家。1927年1月7日巴班斯基誕生於羅斯托夫一個農民家庭。衛國戰爭期間他在一所國營農場工作。戰後進頓河羅斯托夫師范學院物理數學系。1949年畢業後在中學當物理教師,其間在職進修並獲得教育科學副博士學位。後來調往羅斯托夫師范學院任教育學教研室主任、副院長、黨委書記。1971年他成為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73年獲教育科學博士學位,1974年被選為蘇聯教育科學院正式院士。1975年他調任該科學院附屬的高級教師進修學院院長,並以院士秘書身份主持該科學院教育學理論和歷史科研部的工作。1979年他擔任蘇聯教育科學院副院長,直至1987年8月9日因心臟病突發猝然去世。他生前還兼任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中央理事會會長、全蘇「知識」協會附屬心理學和教育學傳播委員會主席、蘇聯最高學位評定委員會教育科學評議會主席。巴班斯基畢生致力於教育科學研究。20世紀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他以羅斯托夫地區的普通學校為基地,潛心進行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理論的研究,形成了具有豐富內容和積極現實意義的、頗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學理論,在蘇聯和世界各國引起了強烈反響。他一生發表的著作約有三百多部(篇),代表作是《教學過程最優化——一般教學論方面》《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方法論基礎》以及他主編的《教育學》以上著作都有中譯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巴班斯基去世後,蘇聯教育科學院編纂出版了《巴班斯基教育文選》,以紀念這位為教育理論作出傑出貢獻的教育家。

誇美紐斯

誇美紐斯(1592——1670)是捷克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論的奠基者,出身於一磨坊主家庭。年輕時被選為捷克兄弟會的牧師,並主持兄弟會學校。三十年戰爭(1618——1648)爆發後數十年被迫流亡國外,繼續從事教育活動和社會活動。他尖銳地抨擊中世紀的學校教育二號召「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提出統一學校制度,主張普及初等教育,採用班級授課制度,擴大學科的門類和內容,強調從事物本身獲得知識。從適應自然秩序的原理和感覺論出發,提出了直觀性、徹底性、自覺積極性、系統性、循序漸進和量力性等一系列教學原則,編寫丁多種教科書。主要著作有《母育學校》、《大教學論》、《語言和科學入門》、《世界圖解》等。

布盧姆(掌握學習教學法)

布盧姆(B·S·BLOOM,1913~)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現任芝加哥大學名譽教授。布盧姆整個教學理論的核心內容是"掌握學習"理論。本世紀70年代初,布盧姆針對美國現行教育制度只注意培養少數尖子學生而犧牲大多數學生的弊端認為,當今教育不能再滿足於只有一小部分學生充分學會學校所教的東西;也不應有這樣的心理定勢:1/3的學生能完全掌握教師所教的知識,另1/3的學生成績一般,再1/3的學生可以不及格。布盧姆認為,解決上述問題的最好辦法在於改變我們對學習者及其學習的看法,實施"掌握學習"教學。所謂"掌握學習",就是在"所有學生都能學好"的思想指導下,以集體教學(班級授課制)為基礎,輔之以經常、及時的反饋,為學生提供所需的個別化幫助以及所需的額外學習時間,從而使大多數學生達到課程目標所規定的掌握標准。

布魯納(發現法)

布魯納(Jerome Seymorr,Bruner1915-)是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是結構主義 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15年10月1日,他出生於美國紐約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1972-1978年,布魯納任英國牛津大學心理學教授。1978年退休回國。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教育過程》(1960)、《論認知》、《教學論探討》(1966)、《教育適合性》等。在教學方法上,布魯納提倡「發現學習」,他認為,兒童應該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按自己觀察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表現學科知識的結構,藉助於教師或教師提供的其他材料去發現事物。布魯納強調說,發現是教育兒童的主要手段。「人類學習中似乎有個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像發現一樣,是盡力探索情境的機會。」他還強調說:「如果我們要展望對學校來說什麼是特別重要的問題,我們就得問怎樣訓練幾代兒童去發現問題,去尋找問題。」

杜威

美國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從實用主義經驗論和機能心理學出發,杜威批判了傳統的學校教育,並就教育本質提出了他的基本觀點,"教育即生活"和"學校即社會"。杜威認為,教育就是兒童現在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他說:"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教育就是要給兒童提供保證生長或充分生活的條件。由於生活就是生長,兒童的發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長的過程,因此,杜威又強調說:"生長是生活的特徵,所以教育就是生長。"在他看來,教育不是把外面的東西強迫兒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由此,杜威認為,教育過程在它的自身以外無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過程之中。其實,他反對的是把從外面強加的目的作為兒童生長的證式目標。參考資料:

Ⅳ 外國教育史要如何學

外國教育史的復習建議您分為三條線索:
1.思想史:不同時期教育家的核心思想
2.制度史專:教育制度改革等屬
3.實踐史:教育家們的教育實踐,例如不同時期的學校
歷史的發展都是分為不同的時期,復習也要以時期為基礎,將歷史進行分段,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以上提到的三條線。復習過程中,要注重聯系和對比,將每個時期的歷史發展聯系起來,同時對比不同時期的差異性。
總而言之,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才能學好教育史

Ⅳ 簡析外國近現代教育發展的歷史經驗

美國教育的歷史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教育建設過程中,從實際出發勇於創新 美國早期教育基本上是英國教育模式的移植,但是,當傳統教育模式不能適應其政治經濟發展時,就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掀起公立學校運動,以公立小學取代教區學校、慈善學校和貧兒學校。

以文實中學取代拉丁文法中學,又以公立中學取代文實中學;自力更生發展州立大學。這些都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創舉。公立學校的普遍建立,打破了教會和教派對教育的壟斷,擺脫了歐洲雙軌制的束縛,從而建立起具有本國特色的教育體系。

2.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善於借鑒別國教育經驗 美國在發展教育的過程中,從不閉關自守而是放眼世界,它對於英國群眾興學的傳統,法國啟蒙學者的民主教育理想和教育國家性原則。

普魯士普及初等教育的經驗和高等教育重視學術研究的精 神,瑞士裴斯泰洛齊的理論和實踐,都進行了考察、研究和吸取。美國是各國教育思想的實驗場和熔爐。這是美國教育能夠迅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重要原因。

3.地方自主辦學,聯邦協調發展 美國早有移民興辦學校和管理學校的傳統。建國後逐漸確立以地方稅收維持學校的制度,公立學校成為主體,但仍然鼓勵私立學校的發展。各種教育基金會、教育認可組織和民間教育團體數量之多、力量之大是其他國家所難以比擬的。

然而過於分散也造成各州之間、各學區之間教育規模和水平都極不平衡。在這方面美國有經驗也有教訓,如何協調這三者的關系至今仍有爭論,但調動多方面辦學的積極因素,則是美國教撣礌側啡乇獨岔掃唱激育的成功經驗,這是世所公認的。

(5)歷史學教育國外經驗擴展閱讀:

在教育制度方面,美國初等教育在借鑒德國普及義務教育經驗時,又未將義務教育置於雙軌學制之下,而是保持了單軌制的特色。中等教
育在職能上既保留了歐洲中學的升學傳統,又開創了美國中學的就業新風尚,使兼顧升學與就業成為美國中學的特點。

高等教育方面,既向德
國學習,創立起注重科研的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使美國與歐洲能在學術發展上保持同步,又開創了現代研究生教育制度,使大學的科研功
能得到更充分的體現。

與此同時,面向現實的需求,美國還創辦了講求實效的農工學院、社區學院,以及強調大學功能在於面向社會服務的現
代大學。

在教育思想方面,19世紀美國以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的民主主義教育思想指導當時的公立小學教育實踐活動,與此同時又以英國教育家
斯賓塞的功利主義教育思想指導當時的中高等教育的發展。

20世紀杜威建立起民主主義與實用主義相結合的具有美國特色的教育思想體系,給
美國教育予全方位的影響,並由此確立起與歐洲傳統教育思想相異的現代教育思想流派。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教育發展重心由普及數量向提
高質量的轉移,巴格萊的要素主義教育思想;赫欽斯的永恆主義教育思想。

以及布魯納的結構主義教育思想等所謂新傳統派教育思想又主導了
各級學校旨在提高教育質量的各項教育改革運動。 總之,從實際出發,在借鑒中創新,是美國教育能紮根本土的真正原因。

Ⅵ 近代歐美國家教育發展中有 哪些經驗(不少於兩種)值 得借鑒

01

以色列——質疑式教育

以色列是一個偉大的國家,在多年的戰亂、長期的漂泊中不僅沒有倒下,還奇跡般地在軍事、教育、科技等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很多人把以色列稱為「教育王國」,就是因為他們比其他國家更重視教育。而在我看來,以色列「質疑式」的教育方法,尤其值得中國借鑒。

以色列人非常重視「提問」。其前教育部部長夏伊·皮隆就曾說過:「在以色列,人們不喜歡沉默,喜歡問問題,喜歡對話和爭辯。每天不提出新問題的人是沒有資格睡覺的。鼓勵學生踴躍提問,這是教育至關重要的一點。我們不會規定標准答案,問題的答案往往不止一個,有的甚至無解。」

據說,以色列孩子放學回家,媽媽問的第一句話不是「你今天學到什麼,考了幾分?」而是「你今天問了老師什麼問題?」在以色列人看來,問題比答案重要得多。

為什麼以色列人如此重視提問題?這是因為,提問等同於挑戰權威,等同於獨立思考。這種「勇敢追求真理」的精神,恰恰是猶太人性格的最好體現。

質疑教育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推動了創新思維的發展。雖然以色列的人口不足900萬人,但卻堪稱世界創新強國,在短短幾十年時間全面崛起,被譽為「創業與智慧的國度」。

這種跨學科教學打破了學科之間的界限,教師不再「孤立」地教,學生不再「孤立」地學,不僅有利於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辯證思維方式,而且也有利於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當然,這樣的教學方式對於教師的素質有著極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充分掌握各種跨學科知識。而這一點,中國教師恐怕較難做到。

雖然如此,但這種打破學科壁壘的教學理念依然值得我們學習,在一些有可能實現的領域我們也可以大膽嘗試。例如,人大附小就曾有過三科老師一起上《長城》課的經歷。《長城》這篇課文,對於語文來說,是一篇說明文,但其中有涉及到長度單位和重量單位轉換的數學知識,還涉及到了摩擦問題的物理知識。該校大膽地讓三位老師同上講台,將文章中冰冷的語言轉換成具體的形象感知,在讓學生印象深刻的同時,更有助於學生整體多向思維的發展。

Ⅶ 美國教育發展的歷史經驗主要有哪些

美國教育的歷史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教育建設過程中,從實際出發勇於創新
美國早期教育基本上是英國教育模式的移植,但是,當傳統教育模式不能適應其政治經濟發展時,就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掀起公立學校運動,以公立小學取代教區學校、慈善學校和貧兒學校;以文實中學取代拉丁文法中學,又以公立中學取代文實中學;自力更生發展州立大學。這些都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創舉。公立學校的普遍建立,打破了教會和教派對教育的壟斷,擺脫了歐洲雙軌制的束縛,從而建立起具有本國特色的教育體系。
2.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善於借鑒別國教育經驗
美國在發展教育的過程中,從不閉關自守而是放眼世界,它對於英國群眾興學的傳統,法國啟蒙學者的民主教育理想和教育國家性原則,普魯士普及初等教育的經驗和高等教育重視學術研究的精
神,瑞士裴斯泰洛齊的理論和實踐,都進行了考察、研究和吸取。美國是各國教育思想的實驗場和熔爐。這是美國教育能夠迅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重要原因。
3.地方自主辦學,聯邦協調發展
美國早有移民興辦學校和管理學校的傳統。建國後逐漸確立以地方稅收維持學校的制度,公立學校成為主體,但仍然鼓勵私立學校的發展。各種教育基金會、教育認可組織和民間教育團體數量之多、力量之大是其他國家所難以比擬的。然而過於分散也造成各州之間、各學區之間教育規模和水平都極不平衡。在這方面美國有經驗也有教訓,如何協調這三者的關系至今仍有爭論,但調動多方面辦學的積極因素,則是美國教育的成功經驗,這是世所公認的。

^_^望採納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教育國外經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