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的館刊介紹
1976年4月,該館創辦了館刊《井鹽史通訊》,內部發行,不定期出版。到1985年底,共回出刊14期。
1986年,隨著研答究成果不斷涌現,館刊《井鹽史通訊》受到多方面的重視,故改名為《鹽業史研究》,公開發行,不定期出版。
1988年改為季刊,定期出版,向國內外公開發行。主要欄目包括:專題研究、地區鹽業、鹽業科技、鹽業經濟、國外鹽史、等。
1996年被評為四川省社科一級期刊。到2000年底止,共出刊53期。
『貳』 自貢鹽業歷史
您好,很榮幸能為您回答以下問題,望我的答案能夠幫助到您,也希望您能選我為滿意答案: 四川自貢,自古以來就以盛產井鹽而馳名中外。據史書記載,早在秦孝王時(公元前250年),蜀郡太守李冰就領導人民鑿井汲鹵制鹽,東漢章帝時期,經魏晉南北朝時漸具規模,唐宋時期已經聞名於世。明清時期進一步發展,到清咸豐同治年間趨於鼎盛,成為全國井鹽的中心,共有2000多年的歷史。世界上最早的深井也出在自貢,南宋初年,這兒鹽井的深度已鑽到250米~300米,井口卻只有碗口大。並有世界第一口超千米鹽井「燊海井」。自貢因鹽而設市,因鹽而繁榮。自貢的貢井區,就是因為這兒所產的鹽要向歷代朝廷進貢而得名。由於舊中國沒有什麼民族工業,制鹽業也就成了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而備受重視,1939年國民黨政府設立了自貢市,使之成為四川省繼成都、重慶之後的第三個省轄市。據說,產鹽高峰時,自貢承擔了全國40%的食鹽生產任務。解放以後,自貢制鹽業也為國家作出了很大貢獻,累計上交稅收30多億元。而且,作為化工原料,自貢鹽業及天然氣還支撐了一批化工企業。 然而,輝煌已成過去。不幸的是,如今的自貢,制鹽業已衰落到幾乎無可救葯的境地。2000年,自貢市分管工業的副市長顧偉在接受某報道時說:「現在,影響自貢工業發展速度、經濟效益,以及社會穩定、地方財力的都是鹽。」 導致自貢井鹽衰落的直接原因是海鹽和湖鹽的低價沖擊。因成本高,部分工業鹽銷售價格倒掛,目前只生產80~90萬噸。5大鹽廠全面虧損,資產負債率最高的達到270%。
不過在幾經調整後,自貢鹽業開始進步,「千年鹽都」之名名副其實。參考網站: http://ke..com/view/112739?tp=4_01 若我的回答有不足之處,請您提出意見,我將繼續努力,謝謝。
『叄』 准備去自貢玩一天,我家在富順。想去恐龍博物館,鹽場老街和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江姐故居還有逛街
首先到自貢汽車站,然後搭10路在沙灣下,可以步行幾分鍾去鹽業歷史博物館,然後搭十版一路去大安,去第權一口超千米的井那裡,接著可以轉35路去恐龍博物館,江姐故居那裡沒有公交車去,而且也沒什麼好看的,你可以去恐龍博物館旁邊的皮革城轉轉。
『肆』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門票是多少博物館簡介
票價5元
簡介: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位於四川省自貢市中回心,建於1959年,是中答國博物館發展歷史上最早建立的專業博物館之一,目前仍是中國唯一的鹽業史博物館。
建館四十多年來,本館在收藏、研究、陳列、保護以井鹽為主的中國鹽業史文物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為中國現有近2000座博物館中的佼佼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博物館》季刊,曾對本館做過專題介紹。本館館址由兩座古建築組成,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秦會館及其附屬建築,佔地6303m2;一是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王爺廟,佔地705m2。
本館基本陳列為《井鹽生產技術發展史》,並可同時舉辦1-4個臨時展覽;常年對外開放,每年接待遊人約20萬人次。
『伍』 自貢的鹽業歷史
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200多年前人工開鑿了第一口千米深井。欲詳細了解自貢的鹽業歷史,燊海井和西秦會館這兩個地方不要錯過。
『陸』 自貢鹽業歷史發展是什麼
四川省自貢市是以盛產井鹽著稱。自貢開采井鹽已有 2000年的歷史。據記載,歷代鹽工在自貢先後鑽井13000多口,有的 井深達1000米,即使以平均300米計,等於鑿穿了400多座珠穆朗峰。
鹽業從鑿井、汲鹵、輸鹵到煎鹽,分工很細,工序繁難,工程費用和設備投資頗多。每開一井,一般需要一二年至四五年,最多的需十餘年乃至數十年;鑿井投資,淺者以千兩計,深者以萬兩計,甚至有費至三四萬兩而不見功者。經營井灶的企業主,大多數湊資朋充,採取合夥制度,以使資力雄厚。在富榮產區,投資者(稱客人)和地主以租佃和合股的形式做井,有「年限井」(或稱客井)和「子孫井」之分。道光朝以前多為「年限井」,即鑿井成功後,投資者按照比例只享有一定年限的股份及其收益,屆期將井及其設施全部無償地交還地主;「子孫井」在開鑿成功後,由投資者與地主長期共同擁有所有權。隨著鑿井技術的提高,井深相應增加,投資者付出的墊支資本數額持續上升,改變了股份結構中投資者與地主原來分佔的比率,「年限井」逐步過渡為「子孫井」。一般情況下,地主在井成投產後,佔有股份的六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不等,稱「主日份」、「地脈日份」或「地脈鍋口」;其餘大部股權歸投資者所有,稱「工本日份」,「客日份」或「開鍋水份」;在有承首人(集資鑿井的發起人或組織者)的情況下,還需從地脈日份或鍋口中撥出部分股份,作為給承首人的報酬,稱「乾日份」、「團首日份」或「開鍋水份」。
井鹽產區的投資者,主要是商人,其中尤以陝西、山西商人為多。他們多以鹽商和經營典當起家,首先從控制川鹽運輸領域入手,以「租引代銷」手法,獲取大量利潤,繼而進一步控制廣大川鹽銷售口岸,在各地開設鹽店,積累巨額財富;最終多與當地土著合夥,將商業資本投向鹽業井灶,轉化為產業資本。
汲井燒灶的鹽業勞動者,多系喪失生產資料的農民,以論工受值的方式出賣自身的勞動力。他們之中既有當地土著,又有來自全川各縣者,而來自貴州、江西、陝西、雲南等地的流民,傭工井灶藉以營生者,尤不可勝計。
由於井鹽生產過程中需要分工協作,故而井、灶、筧中都需有各類專門工匠,如鑿井、治井的有山匠,煎鹽的有燒鹽匠,設鹵筧的有筧山匠,安火筧、置火圈的有灶頭,運鹵的有擔水匠,按照專業程度和不同工種取得工資;灶頭、山匠頗受井主重視,甚至山匠具有招工權,以利井灶生產的正常進行。清末富榮鹽場按井、灶、筧生產過程的粗略估計,勞動分工達四五十種。在井、灶、筧中,分別置有掌櫃、經手、管事、外場等管理人員,並有較為完善的管理體系,採用「龍門帳」的固有復式帳法,代表了當時中式會計的最新水平。在此基礎上,19世紀後期,形成了一些大的鹽業手工工場,如富榮鹽廠號稱「四大家族」之首的王三畏堂,極盛時擁有黃、黑鹵井數十眼,各灶天然氣鍋七百餘口,常年僱工達一千二百餘人。20世紀初,四川井鹽業中某些手工工場一度使用機器汲鹵,向近代化工業過渡,但未獲成功。
『柒』 鹽業歷史博物館是在哪裡啊
自貢市來鹽業歷史博物館位於四自川省自貢市中心,建於1959年,是中國博物館發展歷史上最早建立的專業博物館之一,目前仍是中國唯一的鹽業史博物館。2017年5月18日,晉級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授牌。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是中國科技史專業博物館。位於四川省自貢市市中區龍鳳山下的釜溪河畔。1959年建。館址為修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的西秦會館。這是一座由陝籍鹽商集資修築的同鄉會館,融明清兩代宮廷和民間建築風格於一體。保存完好的碑文、木雕、石刻、泥塑,是研究鴉片戰爭前清代社會生活、經濟狀況、宗教藝術的實物標本。
『捌』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怎麼樣
簡介: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位於四川省自貢市中心,建於1959年,是中國博物館發展歷史上內最早建立的專業容博物館之一,目前仍是中國唯一的鹽業史博物館。2017年5月18日,晉級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授牌。
注冊資本:58萬人民幣
『玖』 2011年寒假,5名學生志願者到四川省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恐龍博物館和彩燈博物館參加接待工作,每個博
5名志願者分到三個博物館,每個博物館至少一人,則①分版為3,1,1的分配方法有C 5 3 A 3 3 =60種,②分權為2,2,1,分配方法有
記「甲乙兩人被分到同一博物館」為事件A,則A的結果C 3 1 C 3 2 A 2 2 +C 3 1 C 3 1 A 2 2 =36 由古典概率的計算公式可得,P(A)=
故選:B |
『拾』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的是怎樣建成的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於1959年建立起來的,是中國唯一的鹽業博物館,在這個博物里專門陳列收藏及研究中國的井鹽資料,搜集了不少中國鹽業歷史文物並珍藏及展出了我國唯一一套中國古代井鹽鑽治井的工具。這套鑽治井工具共有一百三十餘種,大約四百多件,它們的形態各異,輕重、長短比例懸殊,但是它每一種工具都有獨特的用處,來處理鑽井過程中,井下錯綜復雜的情況。
自貢鹽業歷史悠久,自貢市的名字也是因鹽而得名的,自貢其實就是自流井和井兩個著名產鹽區的合稱,它的產鹽歷史也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紀東漢章帝時期,自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產鹽區域,所以在自貢鹽場數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直接或間接從事鹽業生產的人。如今鹽業博物館的館址就建在了一個古建築物裡面,叫西秦會館,這個會館是乾隆年間,由陝西的商人共同耗資數萬兩白銀共同合資修建的,當時叫「同鄉會館」。由此呢就可以想像的出來,當時自貢鹽業的發展是相當的繁榮。
在我們拍攝這個博物館的時候導游就告訴我們,自貢因為它的地下有著豐富天然氣資源,所以這里這里都是以打井資源為主的,打井資源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呢是要鑿井,第二是提取地下的鹽鹵,第三才是制鹽;這個過程說起來輕巧,聽起來也簡單,但這個過程對古代勞動人民在沒有任何機械化的年代,他們都是用雙手和一些簡單的工具來完成打井制鹽的全部過程。我在拍攝過程中還聽到了一段有關打井治鹽的真實故事,因為它過於沉重,所以我在做節目的時候沒有加進去,在這個館里有一套古時鑽井所用的工具實物。它是利用了足踏的方式,帶動銼頭上下運動,利用銼頭在運動中形成的動力來沖擊岩石和破碎岩石的,而當時的鹽工所站的踏板只有六七米厘米的寬度,因為在他們的腳下就是萬丈深淵,所以鹽工們隨時都會有墜入深淵的危險,當時鹽商們為了鼓勵鹽工們的勞動就規定了如果鹽工們在上面踏幾腳就給幾個銅板,所以在當時把這種做法稱為「腳腳紅」它的意思就是說每踩一腳除了會得到銅板之外,每一腳過後,都在踏板上留下鮮紅的血印。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他們就用這種方法鑽鑿了一口千米深井,這在世界上也是舉無先例的,這口千米井現在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果現在到自貢去旅遊,一定要去看一下這口千米井,因為它不但代表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同時也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血與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