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想問一下我給的資料學習心得怎麼寫
http://www.wenmi114.com/wenmi/xinde/xuexixinde/2007-10-10/20071010123717_2.html可以去看一下 ,另外下面一篇也可以參看。《繼承優良傳統 弘揚鐵人精神 》「鐵人」王進喜的名字對於我們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說並不陌生,它曾經響遍全國,婦孺皆知,是我們新中國工人階級的優秀代表。
我對「鐵人」最初的了解來自小學課本,記得其中有很多豪言壯語,慷慨激昂。在我心中,鐵人是一位英雄,我對他充滿了敬仰、崇拜之情。參加工作以後,我成為石化戰線的一員,由於「鐵人」與石化工業的特殊淵源,使我有機會更多地閱讀、學習了一些關於「鐵人」的文章,但仍然只是通過字里行間的描述在頭腦中勾畫鐵人的高大形象,抽象而遙遠。
電影《鐵人》再現了半個世紀前的那場為保障國家石油安全而開展的大會戰歷史場景,讓我們置身於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身臨其境地感受什麼是「鐵人精神」。
那時的大慶,冰天雪地,荒涼貧瘠,卻又到處洋溢著石油大會戰的熱火朝天。王進喜和他的隊友們就在這個充滿希望的荒原上用血肉之軀和鋼鐵意志,打出了新中國的第一口油井。當時,不僅生活異常艱苦,而且裝備十分簡陋,超負荷的體力勞動,每天只有半斤定量的口糧,沒有吊裝設備,他們就用撬杠抬,用人拉、用肩扛,鐵人團隊推拉著井架,喊著整齊嘹亮的號子奮戰再奮戰!繩子斷了,鐵人一聲吼「挺起來!沒長脊樑骨啊?」,振奮了每個人的心,挺直了每個人的脊樑,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以氣吞山河、力拔千鈞之勢把高高的井架豎立在茫茫荒原。井架立起來後,沒有打井用的水,王進喜組織職工破冰取水,帶領大家用臉盆端水、木桶挑水、罐子背水,硬是靠人力保證了井架按時開鑽。
鐵人在誓師大會上的激情誓詞,無人不為之震撼,充分表現了鐵人那種真摯樸素的愛國情感,高度展示了一個共產黨員,敢於吃苦,勇於吃苦的精神境界。「以前醫生給我看病,說我貧血,這人貧血,就沒有力氣,國家貧血,也沒有力氣,就得給人家欺負,我們就是要改變我們國家的貧血,讓那些瞧不起我們的人,再也不敢欺負我們。我是共產黨員,共產黨員是什麼,是家裡的孝順兒子,是下地幹活的,不是在家享福的!」「上有老下有小,風里來雨里去……你是受苦受累的命,你就認了吧!……」這樸素的語言是鐵人肺腑之言,是他內心最真實的表達。為了國家不再貧血,不再受欺辱,他鍛打了一副鋼鐵般堅強的身軀,任憑寒風凜冽,任憑重壓在肩,他的脊樑永遠挺直,永不服輸;他磨煉了一顆鋼鐵般堅定的意志,任憑冷嘲熱諷,任憑困難重重,他的心永遠充滿力量、充滿必勝的自信。正因為如此,即使被油管砸傷了腳,他依然忍著痛堅持在第一線;正因為如此,他才會在發生井噴的危急關頭,在零下30度的嚴寒中,拖著受傷的腳,扔掉拐仗,毫不猶豫地跳進了水泥池,充當「人體攪拌機」;正因為如此,在最困難的時候大家連吃飯都沒有保障的時候,他依然沒有表現出一點退縮,依然鬥志昂揚,依然信心滿懷。
王進喜是「鐵人」,在困難面前他有鐵打的意志。但他更是普通人,在工人兄弟間他有一顆充滿仁愛的心,他總是用最朴實的語言解開同志們心中的疙瘩,激發起大家的鬥志。他全心全意愛著石油事業,愛著他的徒弟們,在最器重的徒弟承受不了那份生活苦熬當了逃兵時,他也是愛恨交加,嘴裡雖然吼著:「熬不住了就給我滾!」手裡卻把當時十分稀缺珍貴的3個饅頭和一袋干糧塞進徒弟的懷里。鐵人用自己的朴實無華詮釋了共產黨員的本質,詮釋了責任的內涵。
《鐵人》影片雖已落下大幕,但鐵人精神卻在薪火相傳。
鐵人精神是王進喜同志崇高思想、優秀品德的高度概括,是我國石油工人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鐵人精神不只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更是中國工人階級的一面旗幟,是中華民族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鐵人精神內涵豐富,無論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有著不朽的價值和永恆的生命力。
我們要向鐵人學習,學習他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高度覺悟的愛國主義精神;學習他「寧可少活20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不畏艱難險阻、戰天斗地的忘我拼搏精神;學習他為革命「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斗精神;學習他「甘願為黨和人民當一輩子老黃牛」,不計名利,不計報酬,埋頭苦乾的無私奉獻精神;學習他講究科學、三老四嚴,為事業練就一身硬工夫、真本領的科學求實精神;學習他不安於現狀,不拘於常規,奮發思變的創新精神。
鐵人精神,是我們的立業之本、力量之源,也是我們抓工作、帶隊伍的政治優勢。
我們要把學習和弘揚鐵人精神與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相結合,把「愛國」情懷體現到立足本職、胸懷全局努力維護企業安全生產、和諧穩定、科學發展上,把鐵人精神轉化為鼓舞鬥志、激發熱情、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強大精神動力,從鐵人精神的豐富內涵中汲取力量,推進工作。
我們要把學習和弘揚鐵人精神與自身的工作實踐相結合,貫徹到工作中,落實到行動上,把「創業」激情體現到奮發有為、真抓實幹上,著力解決與企業科學發展不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及制約科學發展的各種突出問題,尊重科學,埋頭苦幹,看準了、定下來的事情,要抓緊去干、搶先去干,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以昂揚向上的士氣、百折不撓的勇氣、舍我其誰的志氣,完成好各項工作任務。
我們要把學習和弘揚鐵人精神與創建「工人先鋒號」、「青年文明號」、開展「十一五建功杯」勞動立功競賽等活動相結合,把「求實」態度體現到嚴細認真、精益求精、爭創一流業績上,努力爭創「先鋒崗」、爭當「先鋒崗位能手」,學技術、練技能,結對同進,營造「比學趕幫」、「爭先創優」的良好氛圍,全面提升各個崗位的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增強企業的生機和活力。
我們要把學習和弘揚鐵人精神與我公司開展的「向章敏同志學習,爭當優秀共產黨員」的活動相結合。把「奉獻」精神體現到以國家和企業利益為重,自覺實踐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上。章敏同志是我公司優秀共產黨員,是我們泰州石化新時期弘揚 「鐵人」精神的楷模,是「鐵人」精神在泰州石化傳承的生動教材。他雖是普通員工,工作在平凡崗位,但愛崗敬業,任勞任怨,無悔奉獻,情操高尚。我們要發揚鐵人精神,學習身邊榜樣,切實改進自己的工作作風,嚴格履行工作標准,不斷提高自身的執行力和創造力,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作績效,為實現企業又好又快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B. 孔子經常教導弟子學習歷史,學習文化,還關心什麼
學而優則仕,仁者抄愛人
孔子當時襲處於禮崩樂壞,人心不古;學習歷史,是讓學生以史為鏡;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復始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為啥說還要「仁者愛人」,還是時代背景,管理者都是魚肉百姓(等級制度),視天下萬民為芻狗;一點都沒有「愛人」和「平等眾生」的思想;孔子關心時局的同時,更關心管理者的思想,號召他的弟子學習有為就出去當官,做一個仁者愛人的君子之官,給天下一個榜樣。
C. 孔子的弟子後來都做過什麼
孔子周遊列國,政治理想卻無法得到實施,但孔子之偉大在於「知其不可行而行之」,廣收弟子,大規模的開展文化教育事業,相傳教授弟子3000餘人,其中精通六藝的弟子有72人。而且有很多皆為各國高官棟梁,其中:言偃 (前506~前443)春秋時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字子游,又稱叔氏。常熟人。22歲時離鄉北上,拜孔子為師,為其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賢之一。謙虛好學,擅長文學,曾任魯國武城宰,用禮樂教化民眾,境內到處有弦歌之聲,深得孔子贊賞。後學成南歸,從游弟子無數,被譽為傳播東南文化第一人。唐代起先後被封為吳侯、吳公、吳國公及先賢言子等。清康熙間特設五經博士一員,由其後裔世襲。言偃對吳地文化的繁榮作出了很大貢獻。
顏回(前521~前490) 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淵。孔子弟子。以德行見稱。勤奮好學,篤信孔子學說,並「聞一知十」,領會深刻。為人平易謙遜,沉默寡言,才智較少外露,在行動上努力實踐孔子的理想,成為孔子最忠實、最得意的學生。孔子屢稱他品格高尚,說他「三月不違仁」,「不遷怒,不貳過」。33歲時去世。今曲阜城北陋巷街有顏廟,亦稱復聖廟。今曲阜城東11公里防山之南程庄村東北角有顏子林,為顏回及其家族的墓地。
曾參(約前505~前435) 字子輿,春秋末魯國南武城 (今平邑)人。人們尊稱為曾子。孔子弟子。樂道養親,曾仕為小吏,以孝著稱。認為"忠恕"是孔子" 一以貫之"的思想,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主張"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犯而不校(計較)」,矢志不懈地實踐孔 子學說。相傳著有《孝經》和《大學》。在孔門中被視為道統的繼承者,被後代統治者尊為 「宗聖」。《漢書·藝文志》著錄《曾子》18篇,已殘,今存《大戴禮記》中,自《立事》至《天圓》凡10篇。清阮元有《曾子注釋》。今嘉祥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有曾廟,又稱宗聖廟。
仲由(前542-前480)春秋末魯國卞(今泗水東)人。字子路,通稱季路。孔子弟子。以政事見稱。原為鄙野粗人,孔子設禮相誘,收之為徒。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藝,經常批評孔子。孔子了解其為人,評價很高,認為可備大臣之數,「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並說他使自己「惡言不聞於耳」。做事果斷,信守諾言,勇於進取,曾任衛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墮三都」之舉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後為衛大夫孔悝家宰,在內訌中被殺。
冉求(前522-前489) 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有,通稱冉有。孔子弟子。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前487年率左師抵抗入侵齊軍,並身先士卒,以步兵執長矛的突擊戰術取得勝利,又趁機說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幫助季氏進行田賦改革,聚斂財富,受到孔子的嚴厲批評。
閔損(前536-?) 春秋末魯國人。字子騫。孔子弟子。以德行見稱。相傳遭後母虐待,但為了愛護異母弟而自甘受苦,諫阻父親驅逐後母,孔子曾特別表彰他的孝行,後人將他列入"二十四孝"之中。為人謙和、清高,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祿。季氏令其擔任費宰,逃亡齊國力辭。
宰予 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我,通稱宰我。孔子弟子。以言語見稱。利口辯辭,頗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和獨到的見解,孟子稱贊他「智足以知聖人」,但與孔子有較多的思想分歧。反對為父母服喪3年的禮制,主張改為1年,被孔子斥為不仁。曾在白天睡覺,孔子把他比作"朽木"和"糞土之牆"。一說後來到齊任臨淄大夫,因與田常作亂被殺。其墓在今曲阜城東3公里古城村南約500米處。
子思(前483-前402) 戰國初思想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孫,孔鯉之子。相傳是曾子的學生。早年一度居衛,游學齊國,曾困於宋。晚年返魯,甚受魯穆公尊禮。繼承、發揮孔子的中庸思想,以「中庸」為自己學說的核心。把儒家的道德觀念「誠」說成是世界的本源,認為「誠者,物之終始」,強調「不誠無物」。孟子曾受業於他的門人,將其學說加以繼承和發揮,形成了思孟學派。後被封建統治者尊為"述聖"。《漢書·藝文志》著錄《子思》23篇,已殘。現存《禮記》中的《中庸》《表記》《坊記》,相傳均為其著作。墓在今曲阜孔林中孔子墓偏東。
孔門十哲
顏回
顏回姓顏名回,字子淵,亦稱顏淵,比孔子小三十歲,魯國人。顏回出身貧賤,一生沒有作官。孔子贊嘆說:「顏回真是難得啊!用一個竹筒吃飯,用一個瓜瓢喝水,住在陋巷裡。要是一般人,一定憂煩難受,可顏回卻安然處之,沒有改變向道好學的樂趣!」顏回敏而好學,能聞一知十,注重仁德修養,深得孔子欣賞和喜愛。因此被列為孔門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顏回才29歲,頭發就全白了,而且早逝。顏回死時,孔子哭得很傷心,說道:「自從我得了顏回以後,弟子們就更加親和向學了。」「他發了怒,很快就會消解,從不把憤怒轉移到別人身上;有了錯誤,馬上改正,決不再犯。可惜他短命死了,現在就沒有這樣好學的人了。」由於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所以至三國魏正始元年(224年)祭孔時開始以他為配享從祀之例。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年)被封為「亞聖」。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為「復聖」。《韓非子。顯學》列為儒家八派之一(顏氏之儒)。
閔損
閔損姓閔名損,字子騫比孔子小十五歲,魯國人。閔損以德行著稱,孔子特別表彰他的孝行,說他順事父母,友愛兄弟。漢代劉向《說苑》中曾記載:閔損幼年時遭後母虐待,他父親知道以後,非常憤怒,要把後妻趕走,閔損反而為後母求情。他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因為後母生了兩個孩子,如果後母被趕走了,那三個孩子就沒人照顧了。他的孝行感動了父母,也深得遠近人之贊賞。閔損守身自受,「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祿」。季氏曾派人去請他出任費邑宰,他卻要來人婉言推辭,並說,如果再來召我的話,那我就渡過汶水出國去了。閔損是孔門弟子中唯一明確主張不作官的人。被列為孔門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冉耕
冉耕姓冉名耕,字伯牛,比孔子小七歲,魯國人。以德行著稱。後來,冉耕患了麻風病,不願意見人。孔子去探望他的時候,站在窗外面握著他的手。嘆息著說:「如果沒有希望的話,這也是天命啊!這樣的好人,竟然會染上這種惡病!他被列為孔門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冉雍
冉雍姓冉,名雍,字仲弓,比孔子小二十九歲,魯國人。冉雍出身貧賤,他的父親行為不良,有人以此作為攻擊冉雍的借口。孔子駁斥說,一頭耕牛,也可以生出獻祭用的小牛來;父親不好,兒子不一定也不好。冉雍氣量寬宏,沉默後重,深得孔子的器重,認為冉雍具有人君的容度,可以做地方長官。冉雍參加做過季氏再,以德行著稱,被列為孔門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戰國時期的荀況很推崇他,把冉雍與孔子並列為大儒。
冉求
冉求姓冉名求,字子有,通稱冉有,亦稱有子,比孔子小二十九歲,魯國人。冉求生性謙退,是孔門弟子中多才多藝的人,深受孔子稱贊。冉求長於政事,尤其善於理財,曾任季氏宰。他很能帶兵打戰,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任左師統帥,以步兵執長矛的戰術打敗了齊國。趁這次得勝的機會,他說服了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後來由於冉求幫季康子聚斂民財,受到孔子嚴厲批評,但這並未影響他們師生間的關系,足見師生相知深厚。被列為孔門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唐朝開元27年(739年)被追封為「徐侯」。宋大中祥符兩年(1009年)追封為「彭城公」(後改為「徐公」)。 端木賜
端木賜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比孔子小三十一歲,衛國人。他口才很好,雄辯滔滔,又能料事。見於《論語》中的孔門弟子與孔子的問答之言,屬他最多,孔子器重他次於顏回。曾擔任魯國或衛國之相,最善於搞外交活動,曾在齊、吳、越、晉諸國間游說,使吳國攻齊,從而保全了魯國。孔子對子貢的利口巧辭,有時也加以勸戒。有一次,孔子問子貢說:「和顏回相比,你自認為如何?」子貢謙遜地答道:「我哪裡敢和顏回相比?他聽到一分,可以了解出十分;我聽到義憤,只能領悟到二分。」子貢與子路一文一武,猶如孔子的左右手,被列為孔門四科十哲(言語科)之一。子貢很善經商,家境非常富有,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富商。孔子死後,子貢守墓六年,師生之情勝過父子。
仲由
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因他曾為季氏的家臣,又被稱作季路,比孔子小九歲,魯國人。仲由出身微賤,家境貧寒。他生性豪爽,為人耿直,有勇力才藝。仲由經常批評孔子,孔子也常批評他,仲由聞過則喜,能虛心接受。孔子對他評價很高,說他有才能,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可以讓他掌理軍政大事。仲由作過魯國的季氏宰;做過衛國大夫孔悝的邑宰。被列為孔門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
仲由一生忠於孔子。孔子說:「我的道如果行不通,就乘上小木排到海外去,跟隨我的,怕只有仲由吧!」仲由保護孔子唯恐不周,不願使孔子遭人非議。孔子說:「自從我得到仲由,就沒有聽到過惡語。」
在仲由63歲時,遇到衛國內訌,他為了救援孔悝與敵人展開搏鬥。混戰中纓冠被擊斷,他想到孔子「君子雖死而冠不免」的禮儀教導,在重結纓帶時,被敵人砍死。他的死,對時年72歲的孔子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宰予
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也稱宰我,魯國人。宰予口齒伶俐,能說善辯,被列為孔門四科十哲(言語科)之一。孔子常派遣他出使各國,如「使於齊」、「使於楚」等。宰予遇事有自己的主見,常與孔子討論問題,很有獨到的見解。他提出改「三年之喪」為「一年之喪」,縮短喪期,遭到孔子的指責。宰予任齊國臨淄大夫,因參與陳恆殺君事件而被殺。唐開元27年(739年)被追封為「齊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為「臨淄公」(後又改封「齊公」)。
言偃
言偃姓言名偃,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歲,吳國人。言偃長於文學。他曾在魯國做官,出任武城的邑宰,極力推行禮樂教化。有一天,孔子路過武城,聽到琴瑟歌詠的聲音,很高興,就微笑對著他說:「殺雞何必要用宰牛的刀?」言偃聽了回答說:「從前我常聽老師說『在位的學了禮樂之道,就能愛民,普通人學了禮樂之道,就很容易聽從教令,好治理』,我現在就是實行這樣的教化啊!」孔子聽後,對隨行的弟子們說:「你們聽聽,他講得很對。我剛才說殺雞豈用牛刀,只不過是跟他開開玩笑罷了。」言偃被列位孔門四科十哲(文學科)之一。其後學者在戰國時形成一個較大的學派。
卜商
卜商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歲,衛國人。子夏是孔子門高足,擅長文學。有一次,他問孔子說:「古詩上『美人輕盈微笑時酒窩多俏麗,黑白分明的眼睛顧盼多動人,在用素粉增加她的美麗啊』。這三句詩是指什麼?」孔子說:「這是說,要畫畫,得先把底子打好,然後再加上色彩。」子夏說:「這不就是說,人先得具有忠信的美德,然後再用禮加以文飾嗎?」孔子說:「啟發我心志的要算卜商了,像這樣,就可以根你談《詩》了。」子夏被列為孔門四科(文學科)之一。他提出的「學而優則仕」的論點。對後世儒生產了很大的影響。孔子去世後,他就在西河教學,當時的魏文侯曾奉他為師,向他請教國政之事。子夏的兒子先他而死,他哀慟過度,把眼睛都哭瞎了。著有《詩序》、《易傳》。唐開元27年(739年)追封為「魏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增謚為「東阿公」,後又改謚「魏公」。
D. 孔子及其弟子在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上有哪些觀點選擇其中一點談談你的體會
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至今影響著後人,主要表現在哪,目前來說,孔子的思想總體來說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但因為時代的局限性等也有消極影響,由此為後人帶來了積極和消極兩大影響,每個時代其實要求人的思想是不同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對於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是博愛、厚生、公平、正義、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和法治等德道思想,很多東西一直到現在都還是很有道理的。
總結: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至今影響著後人,主要表現在哪,孔子的思想總體來說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但因為時代的局限性等也有消極影響,由此為後人帶來了積極和消極兩大影響,孔子的「大同」社會、「小康」社會理想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後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內容的憧憬藍圖和奮斗目標,意義深遠,但同時也因為它的思想滿足感的局限性的存在,讓人們不思進取,安於現狀,可以說優缺點都有。
E. 史上最神秘世外奇人 鬼穀子的徒弟都有誰
歷史上最神秘的世外奇人就是鬼穀子,他原名王詡,號玄嶶子。他是橫跨多學科多門派的曠世奇才。
鬼穀子的四位高徒同他的老師一樣富有迷人的傳奇色彩。他們就是歷史上聲名顯赫的蘇秦、張儀、孫臏、龐涓。
F. 孔子生平事跡分類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儒家學派是崇奉孔子學說的學派。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各個時期的儒家總是適應封建統治階級的需要,從孔子學說中演繹出各種應時的儒家學說。至五四運動前後,儒家學說隨著封建社會的沒落,逐漸喪失其作為正統思想的地位。
政治主張:
孔子提出「仁」的學說,涵義十分寬泛,「仁」包含一切美德。孔子強調,仁既是人的內在心理感情和自覺道德意識,也是最高的道德標准。仁者必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在上述倫理觀念的基礎上,孔子針對春秋時弊,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減輕剝削和刑罰,「為政以德」,反對暴政虐民,斥責「苛政猛於虎」。
教育成就:
(!)創辦私學,廣收門徒:
孔子之前,「學在官府」,學校專為奴隸主貴族子弟而設,平民沒有受教育的權利。春秋晚期,隨著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地主階級需要大量知識分子為其服務,民間聚徒講學的風氣日漸興盛,孔子也開始興辦私學,廣收門徒。他主張「有教無類」(類,指貧富貴賤的等級區別),只要「自行束 (十條干肉)以上」就收為門徒。這樣,比較貧寒的平民只要交得起束 的都可以接受教育,從而突破了「學在官府」的限制。孔子一生教授的門徒多達三千多人,比較出名的有72人。
(2)採用「因材施教」、啟發學生思考的教學方法:
孔子是我國第一個主張「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承認學生個性的差異和程度的高低,主張在統一的培養目標之下,應注意因材施教。平時,孔子非常注意觀察,了解每個學生的愛好、個性和程度,熟記在心,在教學中,給於不同的指導。
在教學發展史上,我國春秋末期的孔子與古希臘的教育家蘇格拉底被公認為中外啟發式教學的鼻祖。《論語》中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還沒有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深思暝想而苦思不得時,教師不要去開導他;當學生未達到若有所悟又無從說起時,教師不要給他啟發誘導。)是體現孔子啟發式教學的經典語錄。
(3)強調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
孔子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語文課中學生已學過《論語》十則,啟發學生思考:對待學習,應抱有怎樣的學習態度?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得出:要有謹慎謙虛的學習態度,不要盲目誇大自己的本領和知識。
啟發學生思考:語文學過的《論語》十則,還指出應有什麼樣的學習態度?
教師總結:「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師言;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向弟子傳授有效的學習方法:
孔子要求學生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按一定的時間實習或演習所學內容,不是很快樂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兩者不可偏廢。
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中「因材施教」的小字和關於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的原始資料,使課堂教學生動充實,做到論有所依,論從史出。
編寫的典籍:
孔子是春秋末期人,他逝世之後,弟子們將平時聽講的東西匯集起來,匯集起來之後就是聽講的記錄了,古代給它一個名詞,叫「論」。我們今天有論文、論說,將這些言論集中起來,就叫做「論」。學生們系統的整理孔子平時的話,學生也發揮孔子思想,大體上孔子逝世之後,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時間,整理出一個定型的東西,即《論語》。
孔子晚年根據魯國歷史資料編訂《春秋》一書,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約在二十歲之後,孔子做過兩次小官,一次是做會計的委吏(管糧倉),一次是做乘田(管牛羊)。
步入中年,私人講學
孔子三十歲左右時,學問已經達到了比較成熟的地步,他要把自己的主張公諸於世,於是,他開辟了一條私人講學的道路,開創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私人講學事業。
他所用的教材是選取以前已有的材料而整理改編而成的,所以他說「述而不作」。他所教的科目包括禮樂射御書數。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德行,陶冶性情,以便擔負起濟世的重任。在教學方法上,他堅持「不憤不啟」、「有教無類」的宗旨。因此,在此後的幾十年中,形成了一個對社會影響極大的儒家學派。
這一年,齊景公與晏嬰來到魯國,孔子曾與齊景公對答。景公聽了他的話很高興。
離開魯國
魯國自宣公之後,政權就掌握在以季孫氏為首的「三桓」手中(即魯桓公的後代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後來魯昭公失敗後,孔子對季孫氏的越禮行為很不滿,發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聲。他看到魯國如此混亂,根本沒有從政治國的機會,所以,就在公元前517年(34歲)離開魯國,到齊國去了。到了齊國,他做了高子的家臣,想要藉此與齊景公通上關系。在齊國他向齊景公談了著名的正名思想,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齊國,他與齊國太師談論音樂,聽到《韶樂》,並且深入學習,竟然入迷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景公想給孔子封地,但是遭到晏嬰的反對,而且把孔子當成了季氏的間諜,甚至齊國大夫想要加害於他,孔子未能成功,只好離開齊國,回到了魯國。
回魯授徒
齊國回到魯國之後,孔子便專門從事教育事業。此時,他的知識已相當淵博,但是,因為「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於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他的學說更加成熟完善。在他47歲時,陽虎曾多次請他出來做官,但他都沒有答應。
此時,「公山不狃以費畔季氏,使人招孔子。孔子循道彌久溫溫無所試,莫能己用,」,想要前往,欲仿效周文王和周武王之作為。子路很不高興,阻止孔子,不知什麼原因,孔子終究未前往。
仕宦生涯
在51歲那年,孔子正式出任中都(今山東汶上縣)宰,由於政績突出,升為小司空(主管工程),52歲任大司寇(主管司法)。後來,又以相禮的資格參加齊魯兩國的「夾谷大會」,在大會之上,孔子處處「以君子之道輔其君」,完全按照禮數辦事,使齊景公深感慚愧,歸還了魯國的三個城池,創造了魯國外交史上多年未有的成就。從《孔子世家》所記的這次大會的情況可以看到,孔子不僅看重禮樂,而且注重文武並重、禮法並重。
此後,孔子曾經和魯定公談論治國方略。孔子說:「臣無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並任命仲由(子路)為季氏宰,對三桓採取了實質性的措施,即「墮三都」,攻下了叔孫氏的封邑郈和季孫氏的封邑費,欲攻孟孫氏的封邑成,未成功。從《史記》的這一段記載可以看到,孔子不僅善於用禮樂,而且善於用兵。
五十六歲時,孔子「由大司寇行攝相事」,「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參與治理國政三個月,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以至使「齊人聞而懼」,認為「孔子為政必霸」。從此可見孔子的治國才能決不是紙上談兵,而是非常實用的。
「墮三都」招致了三桓的極力怨忿因而也招致了他們對孔子的極力排斥。再說,孔子的政績引起了齊國的忌妒和擔憂,於是,齊景公一面離間魯國的內部關系,一面又送了八十名美女,「皆衣文衣而舞《康樂》,文馬三十駟」,季孫氏和魯定公欣然接受了,並且三日不理朝政,對孔子的態度也怠慢了,孔子知道治國大計無法實施,於是懷著沉重的心情,率領眾弟子離開了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的十四年的生涯。
G. 【急】西方哲學史的學習心得!!
論到文化,哲學為先,說希臘多麼牛,無非是出了單傳的三代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若再扯上一個牛人,亞歷山大也算一個後繼者。往往就有外國人認為這三代相傳的比中國的孔孟兩代的相傳總強些吧,可是假如代代相傳反而越來越昌盛的話,中國的歷代太祖皇帝都要從墓中蹦出來痛斥自己的傳世後代不爭氣了。先生有言,蘇格拉底一介牛人鼓吹民主一輩子最後還是坦然接受了不公正的毒酒,柏拉圖的戀愛實在沒有前途了就夢幻出柏拉圖式的戀愛觀,自以自娛,更把老師的語錄出版為理想國騙取名利,(倒與孔子的徒弟相似)以致不惜建立名利場學院來維持生計,亞里士多德更以「我愛我師,但我更愛真理」來堵塞後人挑戰其權威的嘴,致使幾千年來沒人敢指出他的諸多錯誤,此最為歹毒貽害,更別說唆使弟子亞歷山大縱橫侵略,塗炭天下了。但是單論其哲學成就,著實厲害:西方的哲學家們與中國的最大不同是他們一般脫離政治束縛,只專心哲學問題,躺在天井裡看星星不理路過的君王,思考的是宇宙的根本問題,代表是犬儒的智者們,因而產生的是現代所謂的純種的哲學;中國的一開始就接近政治和君王,希望哲學可以為國家和社稷服務,孔子周遊列國,何嘗不想士大夫為官做宰,造就了中國人的求官仕途之風,儒家提倡以禮仁治國就是為此。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很多,因為這個時代的哲學兩者俱是對後代留下了最深刻的影響,因而也就造就了兩個不同的心態的民族,東方和西方的沖突由此凸現凸顯了,原因很多,其骨子裡的價值觀卻是根本的原因,而這一時期的哲學,加劇了這種差距,也就必然要產生後來的悲劇,是後話。
H. 歷史上的狄仁傑有徒弟嗎。是徒弟。不是學生或者桃李什麼的。
這幾年,電視劇《神探狄仁傑》引起了廣大群眾的關注,收視率居高不下。人們無不為狄仁傑高超的斷案能力而嘆服。在歷史上,狄仁傑確實是位斷案高手,只不過,這僅是其傳奇一生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
唐貞觀四年(630年),狄仁傑出生於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的一個庶族官僚家庭。祖父狄孝緒,任太宗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官至夔州長史。他從小就受到嚴格的封建教育,及長,通過明經科考試及第,出任汴州判佐。初步仕途不久,時任工部尚書的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傑被吏誣告,閻立本受理訊問。訊問期間,狄仁傑直言據理,申訴冤情。最後,閻立本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不可多得的人才。謂之「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推薦狄仁傑作了並州都督府法曹。
顯慶五年(660年),高宗李治攜皇後武則天出遊汾陽宮,途經並州太原。並州長吏李沖玄,因去汾陽官路經境內妒女祠,深恐武後遭妒女之嫉,發生不測,使征發吏民數萬新築御道,取悅武後。狄仁傑卻竭力反對,據理力爭地說:「天子之行,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避邪?」 李沖玄聽後方才作罷,免去了一場勞民傷財的繁重勞役。高宗聽到這個消息後,稱贊狄仁傑「真丈夫矣」。
儀鳳元年(676年),狄仁傑擢升為大理丞,掌管國家刑法之權。到任第一年,便親躬審案,處理前任積案無數,牽涉人命17000多件。他明察善斷,循律准確,拆訴冤獄,頗得時人稱贊,一時名聲鵲起。狄仁傑的這段傳奇經歷,經後世文人的藝術創作,成就了狄公的「神探」之名。
這年九月,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范懷義兩位將軍,因誤砍唐大宗昭陵的柏樹,引得皇帝大怒,命令將他們處死。仁傑接到高宗斬殺兩將的詔命,據理奏道:「國家法度已明,二人罪不當死。」』高宗聞奏憤怒地說:「詔命已出。」狄仁傑犯顏直諫:「今誤伐一拍,便殺兩將,若盜一撲,何以處之?不當殺而殺,是法不信於人。我不能奉詔陷陛下於不道,恐後世議論陛下何為人主乎?」高宗聞言頓覺有理,遂收回成命,改處流刑。
後來,狄仁傑卸任大理丞之職,放任地方,出任寧州刺史。寧州地處隴右之西,為漢戎雜居之地。狄公到任後,體察民情,撫如戎落,內外相安,甚得當地吏民歡心,人們紛紛贊頌他的德政,並勒碑銘記。直至狄仁傑離任寧州重人朝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撫使。寧州百姓仍「歌狄刺史者盈路」。
垂拱四年(688年)六月,武則天任命狄仁傑為江南巡撫大使,巡視吳、楚之地。狄仁傑針對當時吳、楚多淫詞的弊俗,奏請焚毀祠廟1700餘所,唯留大禹、吳太伯、季札、伍子胥四祠,減輕了江南人民的負擔。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沖起兵反對武則天當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響應,武則天平定了這次宗室叛亂後,派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當時,受越王株連的有六、七百人,籍沒者多達5000人。狄仁傑深知大多數百姓都是被越王強拉的壯丁,因此,上疏武則天說:「此輩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詿誤。」武則天聽從了他的建議,特赦了這批死囚,改殺為流,安撫了百姓,穩定了豫州的局勢。當時,平定越王叛亂的是宰相張光輔,將士居功自傲,大肆勒索。狄仁傑怒斥張光弼殺戮降卒,以邀戰功。他說:「亂河南者,一越王貞耳。今一貞死而萬貞生。」「明公董戎三十萬,平一亂臣,不戢兵鋒,縱兵暴橫,無罪之人,肝腦塗地。」「但恐冤聲騰沸,上徹於天。如得上方斬馬劍加於君頸,雖死如歸。」狄仁傑義正辭嚴,張光弼無言可對,但懷恨在心,還朝後奏狄仁傑出言不遜。狄仁傑被貶為復州(今湖北沔陽西南)刺史,入為洛州司馬。
武周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武則天終於醒悟,她偏信了張光輔的誣告,使狄仁傑蒙受不白之冤。遂立即把狄仁傑調回京師,委以重任,任命他為地官(戶部)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狄公開始了他短暫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職,狄仁傑謹慎自持,從嚴律己。一日,武則天對他說:「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譖卿者乎?」狄仁傑謝曰:「陛下以臣為過,臣當改之;陛下明臣無過,臣之幸也。臣不知譖者,並為善友。臣請不知。」武則天對他坦盪豁達的胸懷深為嘆服。
長壽元年(692年)春,武則天為鞏固武周的政權,消滅反對勢力,濫用酷吏,大興告密之風,對李唐舊臣及李氏宗室,橫加誣陷,大開殺戒。受到寵信的酷吏來俊臣,為了「邀功」便羅織罪名,誣告宰相狄仁傑、任知古、裴行本和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等人「謀反」。狄仁傑等人既以「謀反」之名獲罪,遂立即遭到逮捕。仁傑被捕下獄後,女皇仍對狄仁傑等人謀反之事心存疑惑。她親命給事中李嶠、大理寺少卿張德裕等調查落實,詳察謀反之事是否屬實。豈知張德裕、李嶠,因懼怕得罪酷吏,明知狄仁傑等清白無罪,被誣含冤,卻仍附和來俊臣的誣陷之詞。依據當時所定法條,如不認罪,即遭毒刑。來俊臣審問狄仁傑時,狄公一問即招:「大周建國,萬物維新,我是唐室舊臣,謀反是實。」仁傑一刑未受,即承認謀反之罪,於是獄卒不再對他嚴加防備,等待的只是「報有司徒刑」。那知仁傑機敏過人,他趁看守鬆懈,乘機從衣服上撕下一塊綢布,寫好申冤之狀,密藏於棉衣之中。然後把棉衣交給獄吏說:「時天方熱,請轉告家人去其棉。」他的兒子狄光遠,為父拆洗棉衣時,發現了申訴狀,遂持狀上告。女皇聞告後,立即召見狄仁傑,並問:「既無反事,何故又招反是實?」狄公回答:「不承認,則吃於鞭笞拷掠。」於是,武氏下令釋放與仁傑一案牽涉之人,免於死罪,或貶為地方官,或流放充邊。狄仁傑雖免於身死,卻從一朝宰相之尊,貶為彭澤縣令。
在彭澤(今江西彭澤)令任內,狄仁傑勤政愛民。赴任當年,彭澤乾旱無雨,營佃失時,百姓無糧可食,狄仁傑上奏疏要求朝廷發散賑濟,免除租賦,救民於飢饉之中。
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入侵冀州,河北震動,朝野皆驚。武則天起用狄仁傑為魏州刺史,鎮守北邊,抵禦契丹。仁傑到任後,收拾民心,悉放被迫進城守備的農民歸返家園。一反前任驅民入城,繕修守備,墨守城規的挨打戰略。很短時間內軍民振奮,百姓歡悅。契丹引兵來攻,發現情況不妙,遂引兵北退,使魏州不戰自守。武則天聞仁傑兵不血刃,契丹自退,遂擢升仁傑為幽州都督,親賜紫袍、龜帶,親筆在紫袍上寫了「敷政術,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12個金字,以示表彰。第二年十月,調狄仁傑回朝,初為鸞台侍郎,旋升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恢復了宰相之職,成為輔佐武則天掌握國家大權的左右手。這時,狄仁傑已年老體衰,力不從心。但他深感個人責任的重大,仍然盡心竭力,關心百姓利益和國家前途,提出一些有益於百姓和國家的建議或措施,對以後幾年社會政治生活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聖歷元年(698年),武則天的侄兒武三思、武承嗣,數次使人游說女皇,爭立已為太子。狄公素知「二武」之心,遂以國家前途為重,從中阻止,對女皇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甚至直諫:「你為元首,我為宰相,立太子是國家之本,豈能不預知乎?」他還以傳統的人倫之情勸武則天說:「姑侄與母子那個親?陛下若立廬陵王,則千秋萬歲常享宗廟;而要立侄,沒聽說過侄為天子,而姑於廟者也?」狄仁傑語重心長的勸告,終於使女皇省悟,召廬陵王李顯回宮,立為太子。粉碎了「二武」妄想爭當太子的美夢,防止了一次動亂。
聖歷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騷擾河北。武則天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狄仁傑為副元帥討伐突厥。時太子無能,武則天命狄仁傑知元帥事,親自給狄仁傑送行。突厥默啜可汗盡殺所掠趙、定等州男女萬餘人退還漠北,狄仁傑追之不及,武則天改任他為河北道安撫大使。面對戰亂後的凋敝景象,狄仁傑採取了四條措施:一、上疏請求赦免河北諸州,一無所問,使被突厥驅逼行役的無辜百姓樂於回鄉生產。二、散糧運以賑貧乏。三、修驛路以濟旋師。四、嚴禁部下侵擾百姓,犯者必斬。很快恢復了河北的安定。
狄仁傑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舉賢為意。一次,武則天讓他舉薦一名將相之才,狄仁傑向她推舉了荊州長史張柬之。武則天將張柬之提升為洛州司馬。過了幾天,又讓狄仁傑舉薦將相之才,狄仁傑曰:「前薦張柬之,尚未用也。」武則天答已經將他提升了。狄仁傑曰:「臣所薦者可為宰相,非司馬也。」狄仁傑的大力舉薦,使張柬之被武則天任命為秋官(邢部)侍郎,又過了一個時期,升位宰相。狄仁傑還先後舉薦了桓彥范、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數十位忠貞廉潔、精明干練的官員。他們被武則天委以重任之後,朝風為之一變,朝中出現了一種剛正之氣。之後,他們都成為唐代中興名臣,為開元盛世的開創作出了貢獻。對於少數民族將領,狄仁傑也能舉賢薦能。契丹猛將李楷固曾經屢次率兵打敗武周軍隊,後兵敗來降,有關部門主張處斬之。狄仁傑認為李楷固有驍將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節,於是奏請授其官爵,委以專征,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果然,李楷固等率軍討伐契丹余眾,凱旋而歸,武則天設宴慶功,舉杯對狄仁傑說「公之功也」。狄仁傑有知人之明,有人對狄仁傑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
武則天晚年,日趨昏憒,奢侈無度,但信任狄仁傑愈重。久視元年(700年),擢升狄公為內史。是年夏,女皇求佛僧為其制不老之葯,有胡僧邀請她觀看安葬舍利(佛骨),篤信佛教的武則天答應了。狄仁傑以國家興亡為重,不惜跪於馬前諫曰:「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下之主」。武則天遂中道而還。是年秋天,女皇欲奉佛教為國教,並准備修築大佛像並巨寺,預計費用多達數百萬,宮不能足,於是詔令天下僧尼日施錢以助。狄仁傑上疏諫曰:「如來設教,以慈悲為主。豈欲勞人,以在虛飾?」「比來水旱不節,當今邊境未寧。若費官財,又盡人力,一隅有難,將何以救之?」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罷免了其役。武則天常稱仁傑為「國老」,「仁傑好而引廷爭,太後每屈意從之」。狄公也曾多次以年老告退,女皇從不應允。狄公每入見,則天「常止其拜」,並說:「每見公拜,朕也身痛。」這年秋九月,狄仁傑病故,享年71歲。武氏則天悲慟異常,失聲嘆道:「朝堂空矣!」「天奪吾國老何太早矣!」遂贈仁傑為文昌右相,並宣布廢朝三日,以示哀悼。逮至唐睿宗時,又追封仁傑為梁國公。
額呵呵,狄仁傑是否有徒弟我沒法考證,不過生平倒是找到了,請採納。
I. 拜師學藝,史上第一祖師爺四徒弟來歷是什麼
一、《史上第一祖師爺》四徒弟來歷
1、林鋒的掌門大弟子蕭焱原型《專斗破蒼穹》主角蕭炎
屬2.、林鋒第二弟子朱易原型《陽神》主角洪易
3、林鋒第三弟子汪林原型《仙逆》王林
4、林鋒第七弟子石天昊原型《完美世界》石昊
二、內容簡介
「你叫石天昊?天生至尊,卻被族兄謀奪,現在被生父寄養在一個小山村裡?來來來,跟為師走,咱們讓那些人知道一下,欠下的公道,必須還!」
「你叫蕭焱?昔日天才,現在廢柴,你的未婚妻還上門打臉退婚?來來來,跟為師走,咱們讓那丫頭知道一下,什麼叫莫欺少年窮!」
「你叫朱易?侯府庶子,被父親壓制,母親是昔日聖女卻被人害死了?來來來,跟為師走,咱們讓你爹知道一下,什麼叫天大地大,拳頭最……不對,是道理最大!」
J. 關於文學的知識
元末明初,我國的小說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尤其是章回體小說步入日臻完善的階段。中國的第一部流傳最廣、影響最深、成就最高、氣魄最大的章回體古典小說《三國演義》,即《三國志通俗演義》,就是通過生活在這一歷史時期的、傑出的小說大家——羅貫中的椽筆誕生並風行於世的。他在我國的文學發展史上,建樹了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同時,為世界文學的寶庫,也增添了燦爛的光彩。
羅貫中,名本,別號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詳。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縣),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羅仲祥後唐時仕青州(即今清徐)。後因原籍水災且路遠途遙。落籍太原清源,遷居城西白馬山(今白石溝)寺溝村。其父羅錦生有六子,貫中行居第二。
大約是羅氏先祖為仕宦出身的緣故吧,後世羅氏家族很重視對後代進行「水源木本」的家族歷史教育,一直保持了「耕讀傳家,詩禮教子」的家風。在這種家傳的影響之下,貫中從小喜愛讀書,博洽經史,為後來的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貫中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復雜的時代。元朝蒙古貴族的殘酷統治和壓榨,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統治的斗爭如火如荼。各方義軍,諸如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不僅與元軍奮戰,而且還進行著相互的兼並。據說,步入青年的羅貫中,就在這個歷史大動盪的影響下,浪跡江湖,參加了張士誠領導的起義軍,並入其幕府,充任幕客。而且,王圻的《稗史匯編》就說他「有志圖王」,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這一點從他後來所著的《三國演義》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羅貫中從事小說稗史的創作,似乎應得益於他政治上的失意。正是由於此,他才有時間和有可能致力於文學創作,成為我國文學史上首先用全力從事小說創作的作家。他有許多的著作傳世,諸如《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和雜劇《宋太祖龍虎風雲會》等。相傳,他還寫過十七史通俗演義,並曾參與了《水滸傳》的撰寫。尺蠖齋評釋的《西晉志傳通俗演義》序文就說:「羅氏生不逢時,才郁而不得展,始作《水滸傳》,以抒其不平之鳴。」
貫中的長篇巨制《三國演義》,大約是他後期的作品。這部古典文學名著,描述了從東漢中平元年(18年)的黃巾起義,到西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元年( 280年)統一中國的將近一個世紀中,魏、蜀、吳三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歷史。他依據陳壽《三國志》提供的歷史線索和歷史人物,博採裴松之對《三國志》補缺、備異、懲妄、論辯,所保存拇罅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