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現代學制主要三種類型是
現代學制是由兩種結構所構成的,一種是縱向劃分的學校系統,另一種是橫向劃分的學校系統。前者叫做雙軌學制,後者叫做單軌學制。雙軌學制以西歐各國為代表,單軌學制以美為為代表。介於上述兩種學制之間的學制結構,屬中間型,叫做分支學制。因此,現代學制共有三種類型:
雙軌學制
雙軌學制是以18~19世紀特定歷史文化條件下產生的學校系統為基礎形成的。該學制系統分為兩支,即由中世紀學校演變而來的帶有等級特權痕跡的學術性現代學校和新產生的供勞動人民子女受教育的群眾性現代學校。雙軌學制的兩軌,一軌自上而下的結構是大學(後來也包括其他高等學校)→中學(包括中學預備班);另一軌自下而上的結構是小學(後來是小學和初中)→職業學校(先是與小學相連的初等職業教育,後來發展為與初中相連接的中等職業教育)。這兩軌既不相通,也不相接,最初甚至也不對應。
單軌學制
美國在獨立以前,多數地區都曾沿用歐洲雙軌學制。在19世紀後半葉的教育發展過程中,美國學制的變化與歐洲不同。原來雙軌學制中的學術性一軌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卻被在短期內迅速發展起來的群眾性小學和群眾性中學所淹沒,由此形成了美國的單軌學制。該學制自下而上的結構是:小學→中學→大學,其特點是各級學校形成一個系列、多種分段,即六三三、八四、六六、四四四等多種模式。這種學制形式有利於逐級普及教育,有更大的適應能力,因此被世界許多國家採用。
分支型學制
這是前蘇聯創造的一種學制形式。在十月革命前帝俄時代實施的是傳統的歐洲雙軌學制。十月革命後,建立了單軌的社會主義統一學校系統,在其後的發展過程中,又部分恢復了帝俄時代文科中學的某些傳統和職業學校單設的做法,由此形成了動工有單軌學制特點,又有雙軌學制的某些因素的分支型學制。這種學制上通(高等學校)下達(初等學校),左(中等專業學校)右(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互連,有其優點。
Ⅱ 中國第一個頒布的學制是什麼
1904年,清政府在張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頒行了《奏定學堂章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正式回頒答布且在全國普遍實行的學制,它的頒布以及隨後所實行的一系列措施產生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它奠定了中國現代教育的基礎,打破了儒家經典一統天下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教育行政體系,並為結束科舉制創造了條件等等.過去,我們對其多有苛責,認為它的革命性不足.其實民眾的教化是一個長期、漸進的的過程.它在開一代風氣之先方面應當得到充分肯定;在全國如此大規模地開展義務教育的做法,對中國面向現代化的作用不可低估.
Ⅲ 從1902年開始我國學制的歷史演變
清末至民國二十年(1902-1922年)學制的嬗變,從壬寅學制、癸卯學制、壬子癸丑學制至壬戌學制 。1951年壬戌學制廢除。我國目前的學制小學和中學有「六三三」,「五四三」制。
Ⅳ 中國歷史上的學制變遷
漢:太學
唐宋:國子監(宋時地位沒有唐高)
Ⅳ 中國近代學制的演變
中國近代學制的演變:
中國近代學制始於清末,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公布壬寅學制;1904—1912年,清政府頒布「癸卯」學制。
辛亥革命後,1912—1913年公布「壬子·癸丑學制。1922年施行「壬戌」學制,或稱「六三三」學制、「新學制」,一直沿用到新中國。「文革」。到80年代中期,大部分地區在新的形勢下恢復了「六三三」學制。
改革方向:
1、為了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我國的學制區域彈性和靈活。
2、為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我國規定了「九年一貫,六三分段」的基本學制。
3、為了逐步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我國正在逐步完善高中階段的教育結構。
4、為了實現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我國高等學校的類型趨於多樣化。
5、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就業的需要,我國將健全和完善職業教育體系
(5)歷史學制順序擴展閱讀
高等教育的學制:
①大學和專門學院。招收具有高中畢業文化程度的青年入學,修業年限一般為 4 年,部分專業和少數重點學校為5年;部分大專院校附設短訓班、專修班 。
② 成人高等學校。廣播電視大學招收具有相當高中畢業文化程度者入學,修業年限為4~5年;職工、農民大學修業年限一般為3~4年;高等學校舉辦的函授和夜大學或獨立函授學院,實行學年制的,修業年限一般為5~6年,實行學分制的不限。
③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按學科考試合格者,發給單科成績證明書。累積分達到專業畢業要求者,發給畢業證書。
④研究生制度。由各高等院校和有關科研單位招收攻讀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的研究生,修業年限均為2~3年;部分高等院校設有研究生院(部)。
Ⅵ 現代最早的學制
1902年,清政府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亦稱「壬寅學制」,這是我國正式頒布的第一個現代學制。但它並沒有得以實施所以說第一部公布實施的學制那就是癸卯學制
學制具體規定了學校的性質,
1.學校的制度。
[南朝宋]范泰《請建國學表》:「學制既下,遠近遵承。」《北史·刁沖傳》:「雖家世貴達,及從師於外,自同諸生。於時學制,諸生悉日直監廚, 沖 雖有僕隸,不令代己,身自炊爨。」[宋]曾鞏《勸學詔》:「故更制博士,而講求所以訓厲之方,定著於令,以為學制。」
2.國家對各級各類學校的組織系統和課程、學習年限的規定。[1]
分類
學制:是學校教育制度的簡稱,在現代教育制度的形成過程中,最先形成和完善起來的是學校教育系統,最初的教育制度就是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學制已經不只是學校教育制度的簡稱,而是各種施教機構系統的總稱,指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它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學習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縱向和橫向關系。
三種基本類型:雙軌制(一軌是學術教育,另一軌是職業教育)、單軌制、分支式學制。
歷史
演進
中國近代學制始於清末,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公布壬寅學制;1904—1912年,清政府頒布「癸卯」學制。辛亥革命後,1912—1913年公布「壬子·癸丑學制。1922年施行「壬戌」學制,或稱「六三三」學制、「新學制」,一直沿用到新中國。「文革」。到80年代中期,大部分地區在新的形勢下恢復了「六三三」學制。
改革方向
1為了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我國的學制區域彈性和靈活。
2為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我國規定了「九年一貫,六三分段」的基本學制。
3為了逐步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我國正在逐步完善高中階段的教育結構。
4為了實現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我國高等學校的類型趨於多樣化。
5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就業的需要,我國將健全和完善職業教育體系。
學校的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和學校之間的關系。
Ⅶ 學制的歷史
1為了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我國的學制區域彈性和靈活。
2為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回我國規定了「九年一貫答,六三分段」的基本學制。
3為了逐步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我國正在逐步完善高中階段的教育結構。
4為了實現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我國高等學校的類型趨於多樣化。
5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就業的需要,我國將健全和完善職業教育體系。
Ⅷ 壬戌學制的歷史沿革
追尋1922年壬戌學制的提出、起草以及整個議決過程時,會發現一個十分值得關注的現象:新學制是由全國省教育會聯合會提出草案、最終形成決議並通過的。
全國省教育會聯合會(又稱全國教育聯合會)是一個由各省教育會及特別行政區教育會推派代表組成的全國性民間教育組織,即今天所謂的「NGO」,1915年由江蘇省教育會副會長黃炎培等人發起成立,1925年解散。其間一共召開11次會議,歷次會議都對教育界重大問題提出大量議案,表達教育界的主張。
1919年10月,全國省教育會聯合會在山西太原召開第五屆年會,開始討論新的學制系統。1920年第六屆年會,又有安徽、奉天、雲南、福建諸省教育會提出改革學制提案。年會要求各省教育會成立學制系統研究會,「以研究結果製成議案,分送各省區教育聯合會,及第七次全國教育聯合會事務所)」。
1921年10月,全國省教育會聯合會第七屆年會在廣州召開,以討論學制改革為中心議題,其中有廣東等11個省區的代表提出了11件學制改革議案。經會議討論,議決以廣東省提案為大會討論藍本,提出了新的學制系統草案。
這里有必要說明一下以廣東提案為藍本的緣由。按1920年第六屆年會議決,廣東省教育會為此組成了一個陣營龐大的學制系統研究會,由下列人員組成:省教育會正副會長及評議員共30人、小學校以上各校長18人、大學及專門學校畢業曾研究教育者9人、教育行政人員14人,共計71人。並從中選出40人,按照學制對應學段,「計分初等教育部十人、中等教育部十人、師范教育部十人、高等專門大學部十人」,共4個小組,同時參酌各國學制分部研究。最後將研究結果製成草案,提交省學制大會討論通過。對此1922年《新教育》雜志第4卷第2期《廣東省提出學制系統之經過及其成立》一文有詳細介紹。其程序之民主、組織之合理、研究之詳備、態度之審慎、效果之切實,令筆者折服,足以資今人寫作「調研報告」的範本。故此,廣東草案被作為討論藍本。
繼第七屆廣州年會後,各地教育界紛紛開會討論新學制,許多教育雜志還專辟了學制改革研究專號,一時形成舉國上下討論新學制的熱潮。當時的北洋政府教育部迫於形勢,於1922年9月在北京召開「學制會議」,邀請教育專家和各省行政負責人對「新學制草案」進行審訂、修改。
Ⅸ 我國教育史上有名的幾個學制
中國近代學制始於清末,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公布壬寅學制;1904—1912年,清政府頒布「版癸卯」學制。辛亥權革命後,1912—1913年公布「壬子·癸丑學制。1922年施行「壬戌」學制,或稱「六三三」學制、「新學制」,一直沿用到新中國。「文革」。到80年代中期,大部分地區在新的形勢下恢復了「六三三」學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