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一的政治歷史基礎知識隨身記
我以抄前 讀書喜歡看《龍門專題》襲 這本書 知識點很全面,並且每個知識點只有一道例題。不像其他教材N道題一個知識點。最好的總結就是目錄
最後一句話:不妨抽出讀書時間,多學習為人處事。人20年學習,40年處事
❷ 政治、歷史知識
1
壯族:賀吉祥。居住在南方的壯族,稱春節為「新年節」。這一天,人們出門版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權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
布依族:姑娘搶挑第一擔水。居住在西南邊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守歲。天一亮,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誰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被大家認為是最勤勞的姑娘。
2 不違背原則,因為是善意的
3 不要走入歧途,結交不良少年
4 猴性難改,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5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及其後繼者就通過廢丞相、設立特務機構、八股取士、廢行省設三司等措施,極大地強化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明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明中期以後,農業生產又有新的發展,水稻產量提高,新農作物品種的引進、經濟作物廣泛種植,使農業生產超過前代水平;手工業生產各部門蓬勃興旺;商品經濟空前活躍,。
6 不清楚
7
一是佛學方面的交流,二是絲綢之路的商貿往來.
❸ 歷史基礎知識匯總
一、主要的侵華戰爭
1、鴉片戰爭(道光帝時) 時間:1840-1842年
背景:鴉片輸入目的――英為了改變中英貿易中的不利地位
禁煙運動――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虎門銷煙
結果:1841年英軍佔領香港島,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
影響: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帝時) 時間:1856-1860年
罪行: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結果:與英、法分別簽訂《北京條約》。俄國割去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3、甲午中日戰爭(光緒帝時) 時間:1894-1895年
背景:1894年日本出兵佔領漢城
經過:1894年在朝鮮開戰,鄧世昌在黃海之戰中犧牲
罪行:日軍在旅順進行大屠殺;1895年日軍佔領威海衛,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結果:1895年李鴻章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台灣愛國志士徐驤、劉永福打擊日軍,反對割台
影響: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光緒帝時) 時間:1900-1901年
背景: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威脅帝國主義在華權益
經過:1900年英俄德美日法意奧八國聯軍從天津攻入北京
結果:1901年清與英俄德美日法意奧、比利時、荷蘭、西班牙11國簽訂《辛丑條約》
影響: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在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簽訂的主要條約
條約名稱 簽訂時間 戰爭、簽訂雙方 內容 影響
《南京條約》 1842年 鴉片戰爭、中英 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 、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馬關條約》 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 兩;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增闢通商口岸。 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條約》 1901年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英、俄、德、美、日、法、意、奧、比利時、荷蘭、西班牙11個國家 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做擔保;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三、中國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斗爭(農民階級)
1、太平天國運動(反帝反封) 1851-1864年
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1853年3月佔領南京改名天京,定為都城,影響達18個省,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因此,遭到了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重要戰役:李秀成在青浦大勝洋槍隊;浙江寧波戰斗中擊斃洋槍隊的頭目華爾,這是中國人民抗擊外國侵略的典型事例。
2、義和團運動(反帝愛國) 1898-1900年
1898在山東興起;1900年與八國聯軍在廊坊交戰,表現了中國人民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最終遭到中外反對勢力的聯合絞殺。
四、左宗棠收復新疆
經過:1876年,左宗棠率清軍分三路進疆,僅半年時間就收復了北疆;1878年,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領土;19世紀80年代通過外交努力,中、俄兩國簽訂條約,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意義:左宗棠收復新疆,鞏固了中國的西北邊疆。捍衛了中國的領土及主權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探索(6-9課)
一、 洋務運動(封建統治階級的自救運動)
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代表人物:中央是奕欣,地方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內容:1、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江南製造總局(曾國藩和李鴻章)、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2、洋務運動後期,又以「求富」為口號,開辦一些民用工業。主要有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
3、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籌建了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軍。
4、興辦新式學堂。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
評價:進步性(積極作用)-1、引進了西方的科學技術,創辦了近代企業,培養了一批科技價人才,對中國的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啟動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
局限性(消極作用)-沒從根本上觸動封建制度,因而成效不大,沒使中國富強起來。
二、 戊戌變法(資產階級的改革)
興起: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公車上書」
「百日維新」:1898年6月-9月開始變法
9月慈禧太後發動政變,變法反敗,譚嗣同被殺
意義:既是一聲救亡圖存的政治變革,又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教訓: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行不通。
三、 辛亥革命(資產階級的革命)
簡介:1、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了興中會。
2、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建立了統一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選舉為總理。它的成立,大大的推動了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
3、孫中山在機關刊物《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其後各省紛紛獨立,後稱為「辛亥革命」
****成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職,定都南京。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職,建立起北洋軍閥統治
辛亥革命意義:性質-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評價:成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失敗-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竊取了,沒改變中國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
四、 新文化運動(無產階級)
簡介:1915年興起,代表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旗幟「民主和科學」;《新青年》雜志是主要陣地;後期李大釗宣傳馬克思主義。
基本內容: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意義:性質-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前期是宣傳資產階級文化,後期具有無產階級性質。
進步性-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不足-新文化運動中有對東西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這一直影響到後來。
第三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10-13課)
一、 五四運動(無產階級)
簡介: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學生為主,6月以後以上海的無產階級為主。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取消「二十一條」、「還我青島,誓死力爭」。
意義:性質-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革命階段劃分-1840至五四是舊民主主義革命(資產階級領導)
五四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無產階級領導)
二、 共產黨成立
會議名稱 時 間 地點 內 容 意 義
**一大 1921年7月 上海 1大會確定建黨,制定了黨的綱領。2確定黨成立後的中心任務,3選舉出黨的中央領導機構和總書記。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二大 1922年 上海 民主革命綱領:反帝反封
國民黨一大 1924年 廣州 國民革命的開始,標志國共第一次合作。
三、 北伐戰爭
1、黃埔軍校的建立
時間:1924年5月 地點:廣州的黃埔,中國國民黨陸軍學校
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
意義: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2、北伐進軍(1926-1927)
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 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經過:蔣介石任總司令,湖南、湖北是主要戰場。葉挺獨立團:賀勝橋戰役、汀泗橋戰役,人稱「鐵軍」;1927年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蔣介石(「四一二」政變)、汪精衛背叛革命,國民革命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
3、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27,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領導了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2、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會議,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並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
3、秋收起義: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意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始。
4、三灣改編樹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5、1928年4月,朱德與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6、瑞金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首都。中央革命根據地,就是贛南閩西根據地。
五、 長征
原因:博古等人的錯誤領導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紅軍長征路線圖:1934年10月從江西福建交界處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突破湘江四道封鎖線-強渡烏江-占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撟-爬雪山-過草地-1935年10月到到達陝北吳起鎮-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長征勝利結束。
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六、遵義會議
時間:1935年1月
內容:解決博古等到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了博古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意義: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系統分類:
歸類:八年級復習資料
❹ 政治,歷史,地理,哪科在社會中實用
如果你考試,政治個更有用,如果不考試,地理最有用。如果你要總結你的人生,歷史最有用
❺ 怎樣記住政治、歷史之類的知識
歷史有個竅門,一般問「意義」「背景」的記憶先不說,就從答題上腦子里立內刻想3方面:政治、容經濟、文化!記憶也要先記著這3個方面。有了這仨就有了最少一半了。其他的方面,比如社會、軍事等等就是因題而異,補充著記。
政治就一點,列提綱!一定要列提綱。然後記關鍵詞。政治要背的太多了,高中4冊必修,每冊方法都不一樣。最好記得是哲學,弄清原理就一切OK了。把原理順一遍,萬事好說。經濟冊要看經濟模塊,每個模塊分開按點掌握。政治冊按對象,比如政府、人民,還是黨。文化冊最枯燥,死學的人最高興了,就是死記唄,我也沒轍,最愁這個了!!!
❻ 政治,歷史的知識點
★原理與方法論★
(辯證)唯物論
1.自然界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方法論】:①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②我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時候,務必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從自然。
2.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不過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①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 ②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方法論】:(1)一切從實際出發(2)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認識。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與黨的指導思想、基本路線、方針、政策、工作計劃之間的關系,即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立足於基本國情;說明社會主義既是物質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說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3. 規律的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人們既不能創造規律,也不能改變或消滅規律,但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
【方法論】:承認規律的客觀性,按客觀規律辦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一。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在各項工程、宏觀調控等工作中,要按規律辦事,否則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說明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和根本點,正是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引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從自然。
4. 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結合的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1>尊重客觀規律離不開發揮主觀能動性 <2>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
【方法論】: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實事求是;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人類各項成功的活動都是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合。如農業的發展、工業的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和消滅病蟲害、防治SARS、宇宙飛船的成功發射,衛星成功發射科學上探索發現、各種工程的興建等等。
(唯物)辯證法
一、原理與方法論
1.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事物的聯系又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人們不能否認和割斷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系,也不能主觀臆造聯系。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具體地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改變條件創造條件),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 說明我國現代化建設必須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關系,改革要配套進行;說明我國要處理好三大產業之間的關系;說明我國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處理好經濟與教育、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說明當前世界經濟聯系越來越強,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說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學生必須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
2.因果聯系原理
【原理內容】:唯物辨證法認為,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就是因果聯系,任何事物都處於因果聯系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聯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條件性。
【方法論】:這就要求我們承認因果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要求我們善於總結、善於反思找原因,提高人們實踐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的發展與人民生活的改善是一種因果關系;說明我國的農業和工業互為因果,相互促進;說明人們在學習和工作中,「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虛心、驕傲是原因,進步、落後是結果。
3.整體和部分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1)整體和部分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 (2)整體居於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當各部分以合理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就會大於部分之和。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3)整體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響。整體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部分也制約著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
【方法論】:(1)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2)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樹立整體觀念和全局思想,從整體著眼,又要搞好局部;說明在我國的改革和建設這些重大問題上,要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思想;說明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要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必須維護國家整體利益和中央的權威,又充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說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既要發揮各地區的經濟潛能,又要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
4.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原理
【原理內容】: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發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1>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 。<2>要明確事物處於怎樣的階段和地位。 <3>要堅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看待一個人應當堅持變化發展的觀點;說明我國的改革事業是新事物,要用創新精神擁護和支持改革,積極投身到改革事業中去;說明必須用發展的觀點認識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不同制度,看到兩種社會制度的不同前途,看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說明要用發展的觀點對待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認識到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階段,是毛澤東思想的最新成果,是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在對待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態度上,做到與時俱進,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5.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即對立統一。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貫穿於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方法論】: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敢於承認矛盾、揭露矛盾;善於全面分析矛盾,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堅持兩分法、兩點論,反對片面性、一點論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必須處理好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的關系;說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貫徹鄧小平一系列「兩手抓」的思想: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犯罪,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說明在我國經濟生活中,要正確處理市場與宏觀調控、速度與效益、效率與公平、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產與消費、經濟與教育、經濟與人口、經濟與資源、經濟與環境等矛盾;說明在我國政治生活中,要正確處理民主與法制、民主與集中、自由與紀律、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等矛盾;在社會生活中,要正確處理謙虛與驕傲、先進與落後、成績與問題、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批評與自我批評等矛盾。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做到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統一。
3樓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矛盾的特殊性表現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矛盾的雙方各有其特點。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萬別的內在原因。
【方法論】: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不能混淆不同性質的事物,因為「萬物莫不相異」;說明我國農村在致富的過程中,不同的地區狀況所走的路子不相同;說明我國城市企業在改革中,企業自身現狀不同,經營方式、改革方式也不同;說明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與宏觀調控相結合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在不同的地區、領域、部門、行業和不同的時期,二者相結合的范圍、程度和形式也應有所差別;說明在我國社會生活中,必須區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不同性質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決。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相互聯結的。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沒有的。二者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在這個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到另一場合則變為特殊性。在這個場合為特殊性的東西,到另一場合則變為普遍性。
【方法論】:這一原理對於我們正確地認識事物,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一原理也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原則的哲學基礎,也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即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與矛盾特殊性結合起來。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要堅持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工作方法;說明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要堅持社會主義的共同特徵和基本原則,如生產資料公有制、按勞分配、共產黨的領導等,又要立足於本國的實際,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說明鄧小平理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徵的辯證統一;說明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僅具有社會主義的一般特徵,而且具有中國特色,適合中國國情。
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在復雜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善於抓住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堅持兩點論和一點論的統一;說明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把經濟建設作為全黨全國工作的中心,其他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於這個中心,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說明在經濟建設中,要把農業放在重要地位,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又要抓好糧食生產,糧食是基礎的基礎;說明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心環節,是轉換國有企業的經營機制;說明國有企業改革要集中力量抓好國有大中型企業和企業集團,進一步放活國有小企業。
9.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在事物內部居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處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一定的影響。二者在一定條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方法論】:要求我們看問題時既要全面,又要善於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質。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在我國現階段,要堅持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說明對待股份制,不能籠統地判定它的性質,國家和集體控股,股份制就有明顯的公有性質;說明國有企業從現狀上看,絕大多數向著提高經濟效益的方向發展,但也確有少數企業面臨困境和問題;說明建國後特別是二十年來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取得顯著成績,這是主流,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在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著不少矛盾和困難;說明實行「一國兩制」以後的中國,國家的主體是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所以我國的國家性質仍然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說明我國絕大多數黨員幹部是奉公守法、廉潔自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這是主流,但是也確有極少數黨員幹部以權謀私、貪污腐敗,所以要加強廉政建設;說明青年的絕大多數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註:主次矛盾的關系原理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關系原理結合起來就是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之中的重點)
10.內因和外因辯證關系原理和方法論
【原理內容】:<1>事物變化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2>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3>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4>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方法論】: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又要進一步擴大開放,處理好二者的關系;說明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關鍵要靠自身努力,同時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說明企業發展既要轉換內部經營機制,又離不開一定的外部環境;說明個人的成長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觀努力,同時也不能忽視外在條件的作用。
11.量變和質變相互關系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內容】:<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狀態<2>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3>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方法論】: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1>堅持適度原則,控制量變的限度<3>在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3>要重視量的積累,為質變創造條件。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對待有益的事情要重視量的積累,促成飛躍,而對於某些事情則必須堅持適度原則,防止盲目蠻乾的思想和行為;說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去實現戰略目標和戰略部署;說明青年要把理想和苦幹精神結合起來,從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才能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說明我國農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並沒有明顯改變勞動力、土地和生產工具的數量,但是改變了勞動組織形式、具體分配形式和經營管理方式,就實現了農村經濟的巨大飛躍,從而證明了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了變化,也能引起質變的道理。有進有退,對國有企業進行戰略性結構調整,提高國有企業的活力也體現了上面的原理。
12.事物發展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原理和方法論
【原理內容】: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發展的道路則是迂迴曲折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進,是一切新事物發展的途徑。
【方法論】:既要堅定信心,又要准備走曲折的路。要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遇到的困難。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既要堅定信心,又要准備走曲折的路;說明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在其發展前進的道路上會有這樣那樣的困難,但是,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真正的歷史大趨勢;說明要站在發展的立場上,支持改革等新生事物,促進其發展壯大;說明要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堅信光明的前途,才能滿懷信心地戰勝困難和挫折,向著正確的人生目標邁進。
5樓
★關鍵要點★
▲唯物論:
1.物質的概念: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放映的客觀實在叫物質。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也是根本特性、本質屬性),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2.有了人腦不一定就有意識,意識的內容來自於客觀存在。
3.意識能動作用包括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和意識對客觀事物具有反作用兩個方面。
4.意識能否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主觀因素:立場,世界觀、人生觀、思維方法,知識構成。
5.①什麼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
②為什麼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a.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
b.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起碼要求;是無產階級政黨正確地制定和執行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
③怎樣才能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
a.反對主觀主義;b.要堅持全面地、整體地、發展地看「實際」
6.主觀和客觀「具體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要符合當地的實際,主觀和客觀「歷史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要符合當時的實際。
7.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是,承認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是,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意識,不濕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二者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展開的。
8.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中的兩個基本派別。
▲聯系和發展(唯物辯證法的兩個總的特徵):
1.聯系是有條件的,必須是存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才叫聯系。不是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聯系。聯系是客觀的,所以人們不能否認聯系,不能主觀臆造聯系。但人們可以改變條件創造條件,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2.「四面八方」橫向的聯系是指空間上一事物與周圍事物的聯系;「前後相繼」縱向的聯系是指時間上前後事物之間的聯系。
3.因果聯系兩個必備條件:一是先行後續,二是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
4.原因和結果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一種情況是,某一現象在這一關系中是原因,在另一關系中則是結果;另一種情況是,在同一關系中,兩種現象互為因果。
5.當各部分以合理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就會大於部分之和。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部分對整體的影響:部分會制約整體,關鍵部分甚至在一定的條件下起決定作用。
6.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觀點,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觀點。
7.發展是變化,但變化不一定是發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進的進步的變化才是發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也就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判斷新舊事物的客觀標準是看是否符合客觀規律,是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前途。
8.本質和現象的關系。區別:現象是外在的,人能直接感知的;本質是內在的,必須要經過抽象思維才能得出。聯系:現象是本質的表現形式,本質要通過現象才能表現出來,現象是規律的向導。
9.規律和規則、法律條文、規定的關系。(參考書本P76頁)
10.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含義及二者關系(參考書本P80頁)
▲矛盾(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
1.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為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2.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對立是無條件的,而統一是有條件的。「統一「是指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矛盾雙方依據一定條件相互轉化。
3.矛盾是客觀的,不能製造也不能消滅,但可以解決,解決矛盾只是把矛盾的激化狀態轉化成緩和狀態,並不是消滅矛盾。
4.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地位: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5.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重要性:首先在於它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還在於它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6.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多數」與「少數」的關系。
7.認識事物的秩序: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
8.事物的主次矛盾轉化了,我們的工作中心也隨之轉移。
9.矛盾的主次方面轉化了,事物的性質也隨之改變了。
10.明確主要矛盾與矛盾的主要方面
(1)深刻理解含義:
a.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它強調的是在復雜事物發展過程中,許多矛盾的地位和作用不平衡,其中必有一種矛盾是主要的。
b.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內部居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它強調的是同一矛盾中,矛盾雙方有主次之分,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一方是主要方面。
(2)把握關鍵性詞語:
a.主要矛盾常常用這樣的詞語:中心、關鍵、重點、重中之重等。
b.矛盾的主要方面常常用這樣的詞語:性質、本質、主流、方向、主體等。
(3)明確命題旨意:
a.主要矛盾一般適用於「辦事情」,解決問題。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怎樣集中力量找出問題的關鍵,抓住重點,解決矛盾,推動事物的發展。
b.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適用於「看問題」,認識事物。在事物存在的利與弊、優與劣、功與過、長處和短處等方面,針對事物的性質作出評價與判斷,強調對這個事物當前狀況的認識。
▲發展的原因、狀態和趨勢:
1.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源泉(根本原因、根本動力),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外因對事物的發展起加速和延緩作用,只能是影響。
2.量變引起質變的兩種情況,一是數量上的增減會引起質變,二是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的變化也會引起質變。
3.量變是在一定質的基礎上進行的,在一定范圍和限度之內不會發生質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引起質變。
4.適度原則是要保持事物原有的性質,促成飛躍是要改變事物的性質。
5.質變不一定是發展,但發展一定是質變。
6.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分歧: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矛盾,主張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是否認矛盾,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看問題。最根本的分歧在: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源泉。
7.唯物論與辯證法是統一的。辯證法建立在唯物論基礎上,唯物論貫穿著辯證法的思想。
❼ 歷史政治的知識點都要要背么
無論是政治還是歷史,都需要用書上知識點分析材料。要求在理解基礎上加以版背誦,進一權步會分析運用。
重點要被。但是其餘一些細節知識點,小的知識點也必須要掌握。因為有很多重點知識點和其餘知識點是密切聯系的。不掌握全部無法全面的分析問題。而且高考從來沒說只考哪些重點。
背誦政治歷史都要求掌控全局,也就是說必須掌握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提綱挈領的背誦,如果是零散的一個個一句句背誦,基本是背前忘後,背後忘錢。全背了也全亂了。到時候不會用。
❽ 中國政治史常識
中國古代地方政治制度
中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歷代政權的地方行政區劃、地方政權機構及其職官設置等制度。中國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沿革演變,可分為分封、郡縣、州郡、道路、行省五個時期。其制度既相互繼承,又各有發展。
分封制指夏、商、西周三個奴隸制王朝實行的地方政治制度。史載夏王朝為當時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諸侯、建藩衛」進行統治。商承夏制,西周發展為全面的層層分封。當時已出現中央與地方的統屬關系,有的都邑直屬中央政權,有的都邑則由諸侯國管轄,西周還有「六鄉六遂」制度。但這個時期的地方政治制度尚不成熟,史書所載也互有出入。
郡縣制這是古代較完整的地方政治制度,出現於春秋戰國之際。最初的郡縣互不統屬。後因經濟開發,人口增殖,中原各諸侯國北部邊境的郡開始分縣而治,中原腹地的縣逐漸劃小,數目增多,於是在縣上置郡,形成郡縣兩級政區。至戰國後期,各諸侯國除都城外已普遍置郡。秦統一六國時,將各國都城改為郡治。這樣,除秦都咸陽設內史管轄外,郡縣制行於全國。
秦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使地方分權而治。郡設郡守主行政,郡尉主軍事,中央派駐各郡的監御史負責監察。郡守官秩相當於中央九卿,郡尉略低,均置丞作為助手。萬戶以上的縣置縣令,不滿萬戶者設縣長。有縣丞掌文書及倉獄,另有縣尉主治安。縣以下設鄉、亭、里。其中,鄉置三老主教化,嗇夫主訴訟和賦稅,游徼主治安;鄉轄亭,亭置亭長;亭轄里。郡縣兩級地方政府均有下屬辦事機構與職能部門。辦事機構稱門下,置門下主簿,下設文書檔案、侍從警衛、財務出納和謀議等機構。職能部門稱列曹,有掌民政的戶曹、田曹,理財政的倉曹、金曹,主兵政的兵曹、尉曹,管司法的賊曹、決曹。縣還設負責營造交通的司空、將作、橋津、傳舍等部門。各部門主管稱椽史和嗇夫。這樣,形成寶塔式的嚴密統治機構。
兩漢承秦制,但因片面總結秦亡教訓而大封同姓諸侯王以為藩輔,實行郡國並行的雙軌地方行政制度。即將當時全國60個郡的3/4分封給諸侯王,中央直轄僅15個郡。於是重蹈戰國時割據之勢,終於爆發吳楚七國之亂。平叛後,西漢朝廷損黜王國官制及其職權,並以「推恩令」分割王國封地,縮小其轄境。從此,諸侯王唯得衣食租稅,郡國並行制名存實亡,實際已恢復秦的郡縣制。
州郡制指東漢末形成的州、郡、縣三級地方政治制度。州起源於漢武帝所建部刺史監察制度。由於十三監察區借用儒家經典內古代州名,故當時即以「州」作為監察區的俗稱。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後,東漢朝廷派中央九卿出任各地州牧,集中一州所轄各郡之軍、財、民力鎮壓起義民眾。從此,州由中央監察區變為地方行政區,實行州、郡、縣三級地方政治制度,各州均置行政機構和長史、司馬、東曹椽、諸校尉等官屬僚佐。由於州牧、刺史手握重兵,並以此為割據資本,使中央集權陷於瓦解,導致三國鼎立割據局面。
魏晉南北朝期間,各王朝大體皆沿東漢末年的州郡縣制。自永嘉之亂後,東晉南朝還出現僑州郡縣這一特殊制度。當時因北方戰亂,大批北人舉族南徙長江中下游定居避亂,其聚居區仍沿用北方原籍的州郡縣舊名,於是各地出現大量僑州、僑郡、僑縣,造成地方政治制度混亂。後經長達二百年的九次「土斷」,才基本解決這一問題。與此同時,南北兩朝政權還多次濫設州郡。至北周大象二年(508),北方已有221個州、508個郡、1124個縣;梁大同五年(539)時,南方也有州107個、郡586個。不少地區出現有州而無可轄的郡,郡無可轄的縣;有的兩州同在一地或一地有兩個郡名,使地方政治制度陷於極度混亂境地。隋立國後,對地方政治制度大力整頓。其措施有:①撤銷郡級機構,以州轄縣;同時裁並濫設的州郡,全國並為311個州。隋煬帝即位後改州為郡,進一步並縣,使全國有郡190個,縣1255個。②地方人事權收歸中央。規定五品以上官員由皇帝下詔除授,六品以下由吏部任命;並提倡科舉考試選官,替代魏晉以來「九品中正」薦舉任官制度。③恢復地方軍政分治,並規定郡縣長官由外地人擔任,縣令以下官吏三年一調,不得連任。④仿漢監察制度,設司隸台大夫、別駕、刺史等監察大員,分別巡察各地,也按六條問事。至此,地方政治制度重新走上正常軌道。
道路制指唐代的道制和宋代的路制。唐初有州328個、縣1573個,為加強管理,按山川地形分全國為10道,後增至15道。設道之初僅由中央派監察大員不定期赴多事地區視察,未成定製。至開元時始置各道采訪使,以六條檢察非法,如漢刺史。後因邊患頻增,為加強邊帥權力,使邊境節度使兼任道采訪使,且兼轄州縣事務,重演東漢末年外重內輕的局面,最後導致安史之亂。平叛後節度使制已行於全國,形成道(方鎮)、州府、縣三級政區。割據之勢已成,尾大不掉,又出現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府建於唐開元時,相當於州。當時凡屬京師、陪都或本朝帝王駐蹕地,皆建府以顯示其特殊地位。府的行政長官為府牧、府尹、少尹,其下屬機構府、州大致相同,均置司錄、功曹、倉曹、戶曹、兵曹、法曹、士曹、府(州)學等,但府屬官吏的品秩比州高。從五代至宋、元,建府地區逐漸擴大。到明代,全國已普遍建府,取代唐以前的州。
唐代地方機構還有都督府與都護府。都督的名稱始於東漢,魏晉以後常兼駐地所在州的刺史。北周改稱總管,至唐復為都督。景雲後凡持節的都督改稱節度使,都督的名稱遂名存實亡。都護府源於漢的西域都護。唐代沿襲該制於四境置六都護府,成為管理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最高地方行政機構。都護府下屬機構與內地府州大致相同。
北宋統一中原後,為改變「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的局面,除收軍權於中央外,地方行政機構採取分路而治,成為路—府、州、軍、監—縣三級政區。路以水陸轉運使為行政長官,又置安撫使、刑獄使、常平使,分掌兵、刑、市場平□與鹽鐵專賣,恢復秦漢以來地方分權而治的狀況。府州機構沿襲唐代。軍原為五代時的軍區,後因兼理民政而成為行政區,仍保留軍的舊名。監多半設於工礦地區,以加強礦產開發的管理。為進一步控制地方,北宋朝廷常派京師供職官員到州縣執行中央政令,其職銜為知府、知州、知縣等。同時在各府州置通判,規定一切政令須經通判副署,通判並可隨時向朝廷奏報府州情況。於是各級官吏層層牽制,事事聽命於朝廷,地方無主動性可言,並使機構臃腫,冗官充塞,行政費用猛增。縣以下行政機構,隋唐為鄉里制,北宋一度推行保甲制,但因新舊黨爭而時行時廢。
在宋代,與宋王朝並存的遼、金、西夏、大理等少數民族政權的地方政治制度均受中原文化影響,或仿唐,或學宋,同時保留其原有制度。如遼仿唐制置五京道,為道—府、州、軍城—縣三級政區。道屬行政機構,又仿宋制,置都總管府、處置使司、轉運使司相互牽制;契丹族原有的頭下軍州、斡魯朵等機構也予保留。金早期仿遼制置五京道,入主中原後仿宋制分路而治,仍保留女真族的猛安、謀克制度。
行省制源於魏晉時的行台,當時為中央政權處理軍國大事時的臨時派出機構。金朝曾在邊境廣置行台尚書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時仿金制,設行尚書省統轄一個大區的路府州縣,演變成地方最高政治機構。元世祖中統年間,尚書省並入中書省,地方機構也改稱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從此,地方政治制度進入劃省而治的階段。
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參知政事,其行政機構名稱和官吏品秩與中樞相等,凡一省軍國大事無所不領。行省轄區不僅地域遼闊,且省界犬牙交錯,使其無山川險阻可依,北向門戶洞開,形成以北制南的軍事控制局面。因這一措施有助於防止地方割據,故為明、清所繼承。元行省所轄路府州縣無固定統屬關系,隨意性很大。有些行省與路之間還設道,屬監察性質。為加強控制,元在路府州縣均設蒙古事務官「達魯花赤」,監督各級官吏,執掌最高權力。縣以下設村社和里甲,常由蒙軍駐村社實行軍事統治。里長通常為蒙古人、色目人,衣食用度悉由居民供應,成為當地的最高主宰。由此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更加激化,導致元末農民大起義。
明立國後為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對元的行省制加以改革:①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廢除與中樞相同的機構與官名,降低其品秩等級。②地方分權,相互牽制,由布政使司掌民政、財政,另設都指揮使司主兵政,按察使司主刑獄,三機構互不統屬,各直隸中樞,凡遇重大政事便共同商討。③整頓地方機構統屬關系,實行布政使司、府和直隸州、縣和一般州三級統屬。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廢中書省與丞相制,原由中書省直轄地區更名直隸,歸六部管轄。從此,「省」的機構不復存在,只因各布政使司轄境與原行省相同,習慣上仍以行省稱之。但自永樂以後,鑒於地方分權無法應付農民起義與邊患,不得不派部院大臣擔任巡撫奔赴出事地點,總攬軍政大權,相機處理。明中葉後還加派更高官秩大臣出任總督,跨省區統一指揮。但明朝廷嚴格規定督撫為中央派遣大臣,限制其插手地方政務,督撫轄境、治所盡量避免與布政使司重合。布政使司雖聽從督撫指揮,仍為一省的行政首腦。明代縣以下為里甲制,110戶為一里,置里長;10戶為一甲,置甲首,以當地丁糧最多者擔任。城區、近郊置坊和廂。後又改里甲為保甲制,保轄10甲,甲轄10牌,牌轄10戶,分置保長、甲長和牌頭,負責徵收賦稅並維護治安。
清承明制,在內地設18行省。省置巡撫,總攬軍政;撤銷都指揮使司,降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為省屬機構,使巡撫成為一省之長。同時置8總督,統轄除魯、豫、晉3省以外的行省。其中,直隸、四川為一省一總督,兩江總督轄3省,余皆各轄2省。督撫治所除江蘇外,皆在省城。同治後經逐步調整,凡督撫同在一城的省,存總督而廢巡撫;非總督駐節的省,巡撫可全權處理軍國大事,只江蘇一省因督撫治所不同仍維持原狀。至此,行省制臻於健全。辛亥革命後仍沿襲,只將督撫更名為督軍、督辦、省長而已。清行省以下機構大都承明制,但其長官稱知府、知縣。後因省區太大,政務日繁,又在行省與府、直隸州廳之間置道,作為省政府的派出機構,稱道台,設四品道員1人。辛亥革命後廢府存縣,道台演變成省府派駐各地區之行政專員公署。
清代邊疆地區政治制度因地制宜,因民族而異。北部設奉天、吉林、黑龍江、烏里雅蘇台、伊犁五將軍,分別統轄從東北到新疆的少數民族地區,大都保留各少數民族原有制度。光緒時還改設奉天、吉林、黑龍江、新疆4行省。西藏地區由當地宗教領袖達賴、班禪與清駐藏大臣三方共同協商政事,保留其原有地方行政機構。西南民族地區沿襲元明土司制,並通過改土歸流納為地方行政機構。這些因地制宜、因民族而異的地方政治制度既保留當地民族習慣,又能統一於中央政令之下,故能為邊疆各民族所接受,對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曾起過積極作用。
❾ 政治歷史重點必考復習知識點在哪裡
1政治考試愈發重視知識的整合、遷移滲透。政治復習應該緊扣大綱,並且熟悉時事熱版點,權真正的把自己所學到的政治知識與時事熱點結合起來,全面提升應試方法、解題思路、語言表達等綜合能力。尤其需要注意對於時事熱點,不能僅僅局限於了解、「知道」,而是要深入的分析,尤其國家層面重大戰略的話題,要有一定深度的思考。
2歷史的知識點較多,一定要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系統,提高利用歷史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於新近發布的四個復習重點,應該高度重視,把這四個方面的相關知識點徹底掌握住,並進一步提高答題技巧,抓住得分點。比如,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考查,考生應注意以下考點:中國古代儒家思想重視道德修養,明清晉商、徽商的誠信經商理念;中國近代史上農民階級、地主階級、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派、激進派為了中國的富強夢、獨立夢、民主夢作出的努力探索;中國現代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
3在准備高考的過程中,許多的高三文科生重視數學、英語、地理,也很重視語文,但對於歷史、政治,花費的學習時間則不多。客觀上,歷史、政治不像是數學、地理,有許多需要理解的內容,也不像是英語、語文,是主科,但是,在高考中,歷史、政治同樣是不可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