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中計算機的應用

歷史學中計算機的應用

發布時間:2021-02-28 05:18:20

❶ 計算機的應用領域分為哪六個方面

1、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是以資料庫管理系統為基礎,輔助管理者提高決策水平,改善運營策略的計算機技術。信息處理具體包括數據的採集、存儲、加工、分類、排序、檢索和發布等一系列工作。信息處理已成為當代計算機的主要任務。

2、過程式控制制

過程式控制制是利用計算機實時採集數據、分析數據,按最優值迅速地對控制對象進行自動調節或自動控制。採用計算機進行過程式控制制,不僅可以大大提高控制的自動化水平,而且可以提高控制的時效性和准確性,從而改善勞動條件、提高產量及合格率。因此,計算機過程式控制制已在機械、冶金、石油、化工、電力等部門得到廣泛的應用。

3、輔助技術

計算機輔助設計是利用計算機系統輔助設計人員進行工程或產品設計,以實現最佳設計效果的一種技術。CAD技術已應用於飛機設計、船舶設計、建築設計、機械設計、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等。採用計算機輔助設計,可縮短設計時間,提高工作效率,節省人力、物力和財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設計質量。

4、翻譯

1947年,美國數學家、工程師沃倫·韋弗與英國物理學家、工程師安德魯·布思提出了以計算機進行翻譯(簡稱「機譯」)的設想,機譯從此步入歷史舞台,並走過了一條曲折而漫長的發展道路。機譯被列為21世紀世界十大科技難題。與此同時,機譯技術也擁有巨大的應用需求。

5、多媒體應用

隨著電子技術特別是通信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有能力把文本、音頻、視頻、動畫、圖形和圖像等各種媒體綜合起來,構成一種全新的概念—「多媒體」(Multimedia)。在醫療、教育、商業、銀行、保險、行政管理、軍事、工業、廣播、交流和出版等領域中,多媒體的應用發展很快。

6、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網路是由一些獨立的和具備信息交換能力的計算機互聯構成,以實現資源共享的系統。計算機在網路方面的應用使人類之間的交流跨越了時間和空間障礙。計算機網路已成為人類建立信息社會的物質基礎,它給我們的工作帶來極大的方便和快捷,如在全國范圍內的銀行信用卡的使用,火車和飛機票系統的使用等。

(1)歷史學中計算機的應用擴展閱讀:

計算機的特點:

1、運算速度快:計算機內部電路組成,可以高速准確地完成各種算術運算。當今計算機系統的運算速度已達到每秒萬億次,微機也可達每秒億次以上,使大量復雜的科學計算問題得以解決。

2、計算精確度高: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尖端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高度精確的計算。計算機控制的導彈之所以能准確地擊中預定的目標,是與計算機的精確計算分不開的。

3、邏輯運算能力強:計算機不僅能進行精確計算,還具有邏輯運算功能,能對信息進行比較和判斷。計算機能把參加運算的數據、程序以及中間結果和最後結果保存起來,並能根據判斷的結果自動執行下一條指令以供用戶隨時調用。

4、存儲容量大:計算機內部的存儲器具有記憶特性,可以存儲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不僅包括各類數據信息,還包括加工這些數據的程序。

5、自動化程度高:由於計算機具有存儲記憶能力和邏輯判斷能力,所以人們可以將預先編好的程序組納入計算機內存,在程序控制下,計算機可以連續、自動地工作,不需要人的干預。

❷ 如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

教育的現代化包括教育技術和手段的現代化。在教學中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一直是我國學校教學改革與發展的一個特點,運用現代媒體技術進行歷史教學也是當前的一個研究熱點。本文擬就現代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談一點初步的認識。
一、現代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現代化教學手段一般是指運用電子器材和技術開展教學活動,如幻燈機、錄音機、投影儀、電視機。錄像機、電影放映機等,通過這些電子設備呈現教材內容,把聲、形、色與文字材料結合起來,形成所謂電化教學。從20世紀後期起,隨著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又形成了現代信息技術,並運用於教學領域。計算機和網路這種現代信息技術,和以往的電化教學不同,大大拓展了教育和教學的資源,對學校教育和教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擴大,學習者將能把這個世界范圍的網路用作全面的參考物指南(詞典、網路全書、數字博物館)、電子顧問、傳播工具(電子郵件、有共同興趣的人的閑談會),以及獲得資源的工具(地址和網址聯結)。互聯網為青少年探索各種興趣,了解周圍精彩的世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途徑」[1](p.104)當今的社會是學習化社會,也是信息化社會,信息技術與傳統的讀、寫、算的學習方式已經融合在一起,從而構成了新式教學的平台,信息技術也「從技術上升為文化」[2] ,在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現代信息技術具有很多的優點,例如:
具有信息量大的特點,其信息存儲量超過任何其他的信息承載方式。如,一張光碟的容量,就可以裝載學校所有課程的教材。
具有檢索方便的特點,在快速搜索信息上大大勝於其他方式。運用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進行文獻檢索,速度快,效率高。
具有合成性的特點,可以把各種教學媒體相互連接,整合在一起,形成多媒體教學。各種電子設備的綜合使用,能夠大大發揮其整體的優效性。
具有虛擬情境的特點,可以模擬出需要的情景以便教學,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和真實體驗,大大拉近了學生與學習對象之間的距離。
具有智能化的特點,直接適應學生的具體學習。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加強教與學的雙向活動,通過人機互動,隨時調整教學的進程。
具有交互性的特點,人機對話的功能加強了教師、學生與教學媒體之間的互動。
具有網路化的特點,打破了地域界限,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為教與學提供了廣闊的場所,使得教學工作可以充分和廣泛地利用各種信息資源。
具有個性化的特點,適於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個性特點,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
具有延伸性的特點,可以選擇任何時間進行學習,還能夠把課堂的學習擴展到課外的學習。
現代信息技術的這些優勢功能,對於歷史教學是非常有用的。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處理好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有利於在歷史教學中創設歷史的情境,提供豐富的歷史學習材料,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加強歷史學科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這些都是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傳統的教學媒體。有學者把傳統的媒體與現代媒體的基本功能列表進行了比較[3](p.179) ,而現代媒體的新近發展,就體現在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其基本功能則更為全面。

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對歷史教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直接影響到課程的內容、教材呈現的方式,也影響到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影響到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的創新,影響到教學活動的形式和內容,甚至影響到教學的檢測與評估。
正是由於現代信息技術對教學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也就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教學領域,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例如,在我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中,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成為一個重點。如,在教育部制訂的初中歷史課程標准中就提出:「要努力創造條件,利用多媒體、網路組織教學,開發和製作歷史課件,開展歷史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4](p.35)在高中的歷史課程標准中,也提到要利用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在更大的范圍內共享高質量的教學資源[5](p.33) 。世界上的很多國家也是這樣,如在英國的歷史課程標准中,就專門提到信息傳播技術的運用,要求提供給學生機會使之發展運用信息傳播技術的能力,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活動和完成作業,如對資料進行選擇、綜合和判斷,提高作業的質量,通過電子媒體交換和共享資料,檢查、修改和評價作業等[6](p.36)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不僅是教育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注重的問題,也是教師和學生關注的問題。
下面,主要談談多媒體教學和網路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一)多媒體教學
這里所說的多媒體教學,實際上包含了三層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運用的類型,這就是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多媒體教學(Multimedia Instruction)和超媒體教學(Hypermedia Instruction)。計算機輔助教學是指運用計算機設備呈現教材內容,以及進行展示資料、模擬情境、提出問題、評定答案等教學活動。多媒體教學是指運用多種媒體設備展開教學,把影像、動畫、聲音、圖形、文字等各種信息綜合在一起以傳遞教學內容,開展教學活動。超媒體教學則不僅包括多種形式的信息,而且與學習活動連結起來,提供瀏覽檢索工具,提供學習的方法和技巧,並可以使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創建自己的學習系統,以及進行相互交流。這三種類型實際是反映出計算機等電子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發展過程,即由單機演示發展到各種設備的聯機操作,進而發展到運用電子技術創建編輯環境,形成所謂智能型計算機輔助教學(Intellectual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簡稱ICAI),使學習者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選擇性。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將教師、學生和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結合起來,構成三者互動的教學方式,其基礎設備是計算機,其關鍵是計算機課件的編制。在編制歷史課件時,要確定教學課題及其重點內容,選擇各種教學資料和素材,編輯課件腳本,設計界面圖形、連接方式、流程式控制制等,還要在製作完成後進行預演操作以便驗證、加以修改和補充,並熟悉課件演示的方法和過程。
歷史的多媒體課件從信息傳遞的角度,可以分為很多類型,例如史料提供、圖片展示、圖示說明、影像播映、情境模擬、動畫顯示、要點歸類、練習鞏固等。這些類型往往是經過有機的整合,形成教學的實用材料,在課堂上即時使用;或把教學課件改編成學習課件,提供給學生,以便學生在課下自學。當前也有一些計算機公司製作和發行歷史教學的軟體,如備課系統、教學課件等,在使用時要注意進行再編制,以適應教學實際的具體情況。
(二)網路教學
20世紀末和本世紀初,網路技術發展迅猛,對學校教育和教學的影響越來越大。運用網路技術進行教學,已經成為現代信息傳播技術對教學改革的一大促動。現在的教學改革,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教學方式的轉變,由單純傳授、機械記憶型的教學方式轉變為啟發引導、實際探索的教學方式,提倡開展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比較廣泛的教育資源的背景下,所開展自主的、開放的、探究式的學習」 [7]。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改變了傳統的課堂學習方式,形成了基於各種信息資源進行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對信息的收集、掌握和運用,而網路技術正是提供了這樣的資源平台。更為重要的是,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已深入到當今社會的各個領域,掌握和運用網路技術已成為當代人所必備的素質之一,也是學會學習、終身學習的重要途徑。網路教學的研究和實驗,雖然剛剛起步,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我國,一些中學歷史教師也在進行著網路教學的探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運用網路技術進行歷史教學,可以有很多方式的。例如:
1.網上參觀。向學生提供有關的歷史博物館、紀念館、歷史遺址、名勝古跡的網站或網頁,引導學生進行網上瀏覽,近距離觀察歷史文物和歷史場景,了解真實的歷史原貌。利用網路技術縮短時空距離,藉助網路進行「現場」參觀和考察,使學生通過自己的眼睛直接觀察歷史的事物,掌握更多的歷史信息。
2.網上閱讀。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利用互聯網的功能,找到相關的資料,進行在線閱讀。也可以在課堂上即時檢索到相關的閱讀材料,投放在大屏幕上,對材料進行解讀和展開相應的教學活動。
3.網上搜索。結合教學內容和重點,選定關鍵詞,利用網路技術強大的搜索功能,進行和歷史教學有關的內容搜索。網上搜索要有具體的目的,但無論是進行資料查尋、匯集,還是進行資料加工處理,都是把網路的搜索作為工具,是為開展進一步的學習活動。「對於學生來說,最有價值的不是存取大量的信息,而是為了理解信息而對其熟練地進行組織和處理。在歷史課堂中能夠存取和檢索信息是較低水平的能力(即使在處理網路搜索的能力上也是如此)。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歷史理解,使他們在存取信息後有夠進行分析和整理」 [8](p.103) 。
4.網上討論。這是把網路的交流功能引入學習討論的方式。利用有關網站的聊天室,或是校園網的論壇,組織學生圍繞有關的學習主題,以發貼和跟貼的方式開展網上討論。這種方式有一個好處,在這種虛擬的網路論壇的平台上,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是使不善言辭的學生也加入到討論中,甚至容許學生以化名登錄,在討論時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
5.網上展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網路技術展示教學的內容,學生可以展示他們的學習和研究的成果,現場在線介紹和交流他們運用網路進行學習的情況。
6.網上答疑。教師利用網路的論壇和電子信箱,對學生進行答疑,尤其是可以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和輔導。學生也可以向老師發電子郵件,匯報自己學習的情況。這樣就使電子郵件具有了教學互動和教學反饋的功效,成為師生聯系的又一通道。
7.網上課堂,即「空中課堂」,利用網路實現課堂教學。這種方式是將教師的課堂講授進行錄像,然後通過網路傳播,或是在網上同步進行。網上課堂既可用於遠距離教學,實現異地、異校的課堂教學,也可以在校內進行,向學生提供更多的課堂教學資源,如各種選修課的教學。
以上所舉的這些網上教學的方式,既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也可以在課外學習中運用;既可以用於集體學習,也可以用於個人學習。
另外,教師的備課、上課、教研、進修等活動,是可以充分利用網路技術和資源進行的。例如,歷史的教師開展網上備課,可以使不同學校的教師,甚至是不同地區的教師,在網上進行集體商議,互相切磋,交流材料,合成教案。現在有不少省市的歷史教研機構已經建立了教學網站,匯集各種歷史課件,提供給教師進行備課,這樣就利用網路技術使得計算機輔助教學由過去的「人自為戰」,轉變為「大兵團作戰」,大大提高了運用信息技術的效益。
二、歷史教學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應注意的問題
在歷史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畢竟還是一個新生事物,需要教師不斷學習、研究和實踐。在教學設備和技術日趨成熟的情況下,教師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的積極性和實踐能力是最關鍵的。從目前的情況看,幾乎沒有教師反對在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但教師在這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卻是參差不齊。有調查顯示,目前大多數教師能夠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和進行文字處理,但能夠進行數據、圖形處理,利用和編輯網路教學資源的還只是少部分[9]。在教學實際中,我們也會看到這樣的情況:教師在操作設備和演示課件時手忙腳亂,遇到技術障礙時束手無策,講述與演示不協調甚至脫節等。這些都說明,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問題上,我們應該採取學習、學習、再學習和實踐、實踐、再實踐的態度。教師在使用現代信息技術上,應有清醒的認識,要不斷跟上教育教學的發展,「對於歷史教師來說,信息技術不再是僅供選擇的和非必要的,你必須發展在課堂上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你要盡可能熟練地、廣泛地運用新的技術,不斷取得進步[10] 。
如前所述,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對課程、教材、教學過程、教學組織、教學方法、教學活動、教學評估等都會產生相當的影響,尤其是對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帶來了很大沖擊。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學習和進修,加強實踐和總結。這里,談談在歷史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應注意的問題。
1.明確目的。任何手段和方法,都是為了達成一定的目的服務的,使用現代信息技術亦是如此。我們不是單純地為使用新技術才使用,而是為了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果。為此,就要在備課的時候,進行全盤的考慮,既要備教材,也要備方法和手段。對於運用多媒體教學或網路教學,首先是要明確如何圍繞教學的整體目標,怎樣為整體目標的實現服務。特別是要考慮到運用信息傳播技術對學生的學習有什麼功效,對他們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學會學習以及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提高會起到什麼作用。國外的學者認為:「歷史教育應在幫助學生有理解地掌握信息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信息傳播技術的性質對這一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我們充分重視信息傳播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潛力,就要對之有清晰的思考和有效的傳播。清晰的思考之一,就是認識到歷史教育不只是填滿學生的硬碟空間,而是要幫助他們發展成為有能力的和理解力強的信息處理者。[11](p.111)總之,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應更有利於教師的教授和學生的學習。
2.合理設計。無論是單一課件的編制,還是多媒體和網路教學的設計,都要做好事先的准備,把設計工作做得科學而合理。在設計時,要考慮到實用性原則,要能夠有利於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要簡明清晰,而不是繁瑣,如文字編排不宜過長、過密和字體過小,圖像不要模糊不清,錄像不宜冗長拖沓等。每一設計都應該考慮到實際操作時所用的時間,爭取在最短的時間里呈現有效的信息。
3.重點突出。信息技術的運用,主要應該圍繞教學的重點問題,使之能夠幫助師生在教學中突破重點,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特別是在信息資源的利用上,如果過於偏離教學重點,很容易造成學生新的學習負擔。所以,無論是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圖像和音像的編輯和播放,還是上網進行教學活動,都應該是緊扣學習主題和研究課題,圍繞重點內容和重點問題進行,這樣才能提高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實效。
4.綜合使用。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是萬能的,也沒有一種教學技術是萬能的,重要的是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和技術。如果只是一味地使用某種電教手段(如用一節課的大部分時間播放影視),那對學生實際上也是一種被動灌輸,只不過是從教師的「滿堂灌」變為「電灌」。所以,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要與常規的、甚至是傳統的教學方法(如講述法、講解法、談話法等)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體現出整體的功效。
5.調動學生。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要能夠盡可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於開展各種學習活動,有利於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的體現。教學實際也反映出現在的學生在運用計算機等技術上是學得快、用得活的,有些方面甚至超過了老師。作為教師,要鼓勵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
6.教師引導。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並不能由於使用新的技術手段而削弱,更不能被取代。其實,技術越是先進,手段越是新穎,教師在教學中的指導作用就越是重要。因為教師不僅要駕馭教材,還要駕馭這些技術和手段,並且能夠控制技術和手段的實際操作,以及引導學生在新技術條件下或新的學習條件和情境中進行學習。從教學理論方面講,在教學關繫上,學生、教材、教具、教師等這些因素中,教師的作用是關鍵性的。所以,在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更要加強教師的引導、指導和輔導。
現代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其發展速度是很快的,我們的歷史教師在這方面也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只要我們勤於學習,敢於探索,勇於實踐,善於總結,就一定能夠開創出新的局面,使歷史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

❸ 計算機主要應用於哪些領域

計算機主要應用的領域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一、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是以資料庫管理系統為基礎,輔助管理者提高決策水平,改善運營策略的計算機技術。信息處理具體包括數據的採集、存儲、加工、分類、排序、檢索和發布等一系列工作。信息處理已成為當代計算機的主要任務。是現代化管理的基礎。據統計,80%以上的計算機主要應用於信息管理,成為計算機應用的主導方向。信息管理已廣泛應用與辦公自動化、企事業計算機輔助管理與決策、情報檢索、圖書館里、電影電視動畫設計、會計電算化等各行各業。
計算機的應用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正在日益改變著傳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方式,推動著社會的科學計算
科學計算是計算機最早的應用領域,是指利用計算機來完成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中提出的數值計算問題。在現代科學技術工作中,科學計算的任務是大量的和復雜的。利用計算機的運算速度高、存儲容量大和連續運算的能力,可以解決人工無法完成的各種科學計算問題。例如,工程設計、地震預測、氣象預報、火箭發射等都需要由計算機承擔龐大而復雜的計算量。
二、過程式控制制
過程式控制制是利用計算機實時採集數據、分析數據,按最優值迅速地對控制對象進行自動調節或自動控制。採用計算機進行過程式控制制,不僅可以大大提高控制的自動化水平,而且可以提高控制的時效性和准確性,從而改善勞動條件、提高產量及合格率。因此,計算機過程式控制制已在機械、冶金、石油、化工、電力等部門得到廣泛的應用。
三、輔助技術
計算機輔助技術包括CAD、CAM和CAI。
1、計算機輔助設計(ComputerAidedDesign,簡稱CAD)
計算機輔助設計是利用計算機系統輔助設計人員進行工程或產品設計,以實現最佳設計效果的一種技術。CAD技術已應用於飛機設計、船舶設計、建築設計、機械設計、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等。採用計算機輔助設計,可縮短設計時間,提高工作效率,節省人力、物力和財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設計質量。
2、計算機輔助製造(ComputerAidedManufacturing,CAM)
計算機輔助製造是利用計算機系統進行產品的加工控制過程,輸入的信息是零件的工藝路線和工程內容,輸出的信息是刀具的運動軌跡。將CAD和CAM技術集成,可以實現設計產品生產的自動化,這種技術被成為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有些國家已把CAD和計算機輔助製造(ComputerAidedManufacturing)、計算機輔助測試(ComputerAidedTest)及計算機輔助工程(ComputerAidedEngineering)組成一個集成系統,使設計、製造、測試和管理有機地組成為一體,形成高度的自動化系統,因此產生了自動化生產線和「無人工廠」。
3、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AidedInstruction,簡稱CAI)
計算機輔助教學是利用計算機系統進行課堂教學。教學課件可以用PowerPoint或Flash等製作。CAI不僅能減輕教師的負擔,還能教學內容生動、形象逼真,能夠動態演示實驗原理或操作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為培養現代化高質量人才提供了有效方法。
四、翻譯
1947年,美國數學家、工程師沃倫·韋弗與英國物理學家、工程師安德魯·布思提出了以計算機進行翻譯(簡稱「機譯」)的設想,機譯從此步入歷史舞台,並走過了一條曲折而漫長的發展道路。機譯被列為21世紀世界十大科技難題。與此同時,機譯技術也擁有巨大的應用需求。
機譯消除了不同文字和語言間的隔閡,堪稱高科技造福人類之舉。但機譯的譯文質量長期以來一直是個問題,離理想目標仍相差甚遠。中國數學家、語言學家周海中教授認為,在人類尚未明了大腦是如何進行語言的模糊識別和邏輯判斷的情況下,機譯要想達到「信、達、雅」的程度是不可能的。這一觀點恐怕道出了制約譯文質量的瓶頸所在。
五、多媒體應用
隨著電子技術特別是通信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有能力把文本、音頻、視頻、動畫、圖形和圖像等各種媒體綜合起來,構成一種全新的概念—「多媒體」(Multimedia)。在醫療、教育、商業、銀行、保險、行政管理、軍事、工業、廣播、交流和出版等領域中,多媒體的應用發展很快。
六、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網路是由一些獨立的和具備信息交換能力的計算機互聯構成,以實現資源共享的系統。計算機在網路方面的應用使人類之間的交流跨越了時間和空間障礙。計算機網路已成為人類建立信息社會的物質基礎,它給我們的工作帶來極大的方便和快捷,如在全國范圍內的銀行信用卡的使用,火車和飛機票系統的使用等。可以在全球最大的互聯網路——Internet上進行瀏覽、檢索信息、收發電子郵件、閱讀書報、玩網路游戲、選購商品、參與眾多問題的討論、實現遠程醫療服務等。

❹ 電子計算機的最早應用領域是什麼

科學計算。

科學計算是計算機最早的應用領域,是指利用計算機來完成科內學研究和工程容技術中提出的數值計算問題。

計算工具的演化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不同階段,例如從「結繩記事」中的繩結到算籌、算盤計算尺、機械計算機等。它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了各自的歷史作用,同時也啟發了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研製思想。

(4)歷史學中計算機的應用擴展閱讀:

在現代科學技術工作中,科學計算的任務是大量的和復雜的。利用計算機的運算速度高、存儲容量大和連續運算的能力,可以解決人工無法完成的各種科學計算問題。例如,工程設計、地震預測、氣象預報、火箭發射等都需要由計算機承擔龐大而復雜的計算量。

計算機不僅能進行精確計算,還具有邏輯運算功能,能對信息進行比較和判斷。計算機能把參加運算的數據、程序以及中間結果和最後結果保存起來,並能根據判斷的結果自動執行下一條指令以供用戶隨時調用。

❺ 計算機技術與應用屬於哪類專業

屬於工科專業科類別。

學科門共有12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版學、理學、工學、農學、醫權學、軍事學、管理學。

計算機應用技術在一級學科分類中屬工學類,在二級學科分類中屬計算機科學類分支學科。

拓展資料:

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培養適應計算機技術在企事業單位中發展、應用的需要,具有扎實的計算機基礎知識、計算機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計算機辦公自動化、資料庫等常用軟體應用能力、計算機網路基本應用能力,能夠在企事業單位相關部門從事計算機辦公自動化和計算機軟體應用等計算機相關應用工作,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計算機專業高等應用型人才,實現「一張文憑,多種證書,一技之長,一專多能,品學兼優」的培養目標。

❻ 計算機應用的發展歷程

1.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
計算機應用主要是科學計算、工程設計等數值應用,這一階段使用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數字機和模擬機),硬體體積龐大,運算速度慢,系統維護需要較高的技術,軟體尚未形成系統,應用程序編制耗費大量人力。主要應用於國防尖端武器的研製、生產和使用。
2.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
開始向非數值應用方面發展。這一階段使用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除繼續用於科學計算外,主要用於數據處理、工商業事務處理、企業信息管理。60年代後期出現小型機後,硬體逐步形成系列,介面設備和外圍設備品種增多,組塊式的軟體設計使軟體的編制趨於工程化,並應用於生產過程的實時控制。
3.70年代
計算機應用普及到社會經濟更多的領域。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具有良好的性能價格比和可靠性,它促進了計算機的推廣應用。隨著微處理機的迅速發展,計算機廣泛應用於工業、農業、文化教育、衛生保健、服務行業、社會公用事業等。家用電器採用微處理機後使計算機應用深入到家庭生活和娛樂之中。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的結合,使計算機網路得到發展。信息服務業的興起使社會信息資源得到更廣泛的利用。
4.70年代至今
此時軟體越來越豐富,出現了資料庫系統、可擴充語言、網路軟體等。而且隨著微型計算機和網路的出現,其應用領域已經涉及各個領域,在辦公自動化資料庫管理、圖像識別、語言識別、專家系統及家庭娛樂等眾多領域中大顯身手。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中計算機的應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