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選修一知識的

歷史選修一知識的

發布時間:2021-02-28 03:06:18

A. 歷史選修一復習提綱

這個你還是問老師要把。我以前也是選修歷史的,其實你把整本書的主要內容全部背出來存放在腦袋裡的話,即使沒有提綱考試也是OK的,當時我就是這么做,成績一直不錯。

B. 高中歷史選修都學那幾本都是什麼

高中人教版的歷史書一共有六本巡修,分別是:

選修一: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選修二: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

選修三: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選修四: 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選修五: 探索歷史的奧秘、選修六:世界文化遺產薈萃

高中歷史書一共有九本書,必修書有三本,選修書有六本

歷史人教版必修書分別是:

1、必修一,政治史

2、必修二,經濟史

3、必修三,思想文化科技史

(2)歷史選修一知識的擴展閱讀

學習方法

高中歷史考試特點是史論結合、知識點多而交叉,這也使得高中歷史不光靠背一背就可以了。

1、聽課方法

高中歷史必須把掌握基礎知識放在第一位,必須在掌握史實基礎上思考和回答問題。聽課效率往往決定你對基礎知識掌握效果。

教師在歷史課是除了講解知識,也會對知識進行拓展分析、知識之間的聯系分析。

高中歷史課所涉及的內容包括:

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過程等、歷史的時間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較多的。高中階段的筆記除了記錄內容提綱、基本概念、重要觀點等,還可對教師講述的內容選擇記錄,尤其是一些補充性的內容。

2、閱讀歷史資料方法

歷史資料包括歷史教科書、歷史資料、歷史讀物等。閱讀歷史材料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式之一。閱讀高中歷史書以外的課外閱讀書,也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加深知識印象。

比如一些資料中的歷史地圖、歷史圖片、歷史照片、歷史實物或模型、歷史建築等形象化的學習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感受歷史的情境和氛圍。

在閱讀課外書時,不僅要了解和分析歷史材料,而且要能夠與課本上具體的歷史事實聯系起來,對閱讀材料的內容進行辨析、歸納。

3、建立知識系統方法

每一學科都有自己的知識結構、線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對學習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清晰的認識。

比如按照朝代建立、鞏固、繁榮、衰敗等記錄為主要框架。重要事情按照事件起因(包括背景、條件、原因、目的等)、

事件過程(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口號等)、事件影響(包括性質、作用、意義、經驗教訓等)記錄為具體內容。

C. 誰有高中歷史選修一知識點總結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歷史上重大改革的規律性總結

改革指對舊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築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1.改革的分類

從改革的程度看,一種是在不觸動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進行局部的調整;一種是對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進行徹底的改革,導致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

從改革的性質看,有奴隸制度的改革、封建主義的改革、資本主義的改革和社會主義的改革。

從改革的內容看,有政治改革、經濟改革、軍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實質

改革是統治者對生產關系所進行的調整。它與社會革命不同,並不否定現存制度,而是對現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盡量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應目的

總的來講,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發生都是由於舊的生產關系或上層建築不適應新的生產力或經濟基礎的發展的需要。

具體來講,這些原因大體可以表述為:

①舊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②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或社會發展趨勢;

③統治階級面臨嚴重的統治危機,為抑制土地兼並,緩和階級矛盾,增加財政收入,實現富國強兵;

④舊制度、習俗、思想文化阻礙社會的發展

⑤民族危機嚴重

4.改革成敗原因的分析及認識

(1)決定改革成敗的幾個要素

①是否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與時俱進,因時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對比是否有利於改革,要從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兩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從內外兩方面,政治、經濟、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會損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會遇到阻力,不會一帆風順,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當時的實際,是否行之有效。

⑤當時的內外環境是否有利於改革的開展和執行。

判斷改革成功與否的標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與改革本身所達到的目標之間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

(2)成功的改革

外國:梭倫改革、宗教改革、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羅斯福新政

中國:齊國管仲改革、魯國「初稅畝」、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改革開放

思考:為什麼說這些改革成功了?

外國:

梭倫改革為雅典城邦的振興與富強開辟了道路,大大促進了農業和工商業的發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礎。

宗教改革沉重打擊了天主教在歐洲的神權統治,促進了歐洲民族意識的高漲和民族國家的發展;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否定了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農奴制改革促進了俄國農業、工業的發展。使俄國走向近代化。

改革對俄國近代化的影響:

經濟現代化:農奴制廢除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必要勞動力、資金和市場,俄國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俄國工業生產大幅度增長,農村中資本主義的成分也得到增長。

政治近代化:在政治體制方面上作了比較深層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機構。在司法制度方面,參照西方的司法制度,進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專制獨裁的俄國也出現了一些民主化的氣息。

軍事近代化: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軍事管理機構。

教育近代化:鼓勵社會和私人辦學,擴大大學自主權,允許引進西方書籍。

思想近代化: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和統治方式開始傳入俄國,越來越多的俄國人看到了差距,變革的願望日益強烈。

明治維新使日本崛起為東方強國,資本主義工業體系開始確立,重工業迅速發展;建立了一支現代化的軍隊並不斷得到加強,廢除了不平等條約,走上對外擴張之路。

羅斯福新政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危機,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避免美國走上法西斯道路,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

中國:

管仲改革實現了齊國的富國強兵,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魯國「初稅畝」取得了預期效果,魯國財政收入大幅增加,諸侯列國紛紛仿效。從稅制改革的角度看它達到了預期目的,所以可以說是成功的。

魏文侯改革:通過李悝變法,魏國在戰國諸雄中率先強盛起來。

楚國吳起變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段時間內,楚國在對外兼並戰爭中連連獲勝,成為戰國中的強國。

商鞅變法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後來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僅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更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3)失敗的改革

外國:阿里改革、蘇聯和東歐改革

中國:魏文侯改革(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

5.改革的認識和啟示

①改革的必要性。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要發展進步,必須與時俱進,敢於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國家富強的重要手段,是歷史發展的要求和產物。

②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會涉及某些人或集團的利益而遭其反對,因而具有艱巨性和復雜性,不可能一帆風順。改革和變法不會一帆風順,在勇於改革的同時,要具備堅決的斗爭精神。要堅信新事物一定能夠戰勝舊事物。

③對改革的具體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須行之有效,改革過程中要用人得當,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沒有固定的模式,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梭倫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國家產生(公元前9~前8世紀)——設立中央議事會和行政機構

貴族制國家確立(公元前8~前6世紀)——貴族專權而平民無權

2、經濟發展:農工商業以及貿易得到發展

3、階級變化: 工商業奴隸主形成,公民內部斗爭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 雅典貴族與平民長期斗爭的結果

D. 歷史選修一知識疏理

1、梭倫改革
背景:
1、政治:雅典城邦國家產生(公元前9~前8世紀)——設立中央議事會和行政機構
貴族制國家確立(公元前8~前6世紀)——貴族專權而平民無權
2、經濟發展:農工商業以及貿易得到發展
3、階級變化:工商業奴隸主形成,公民內部斗爭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 雅典貴族與平民長期斗爭的結果
改革:
1、內容:經濟上,「頒布解負令」;鼓勵發展農工商業。政治上,確立財產等級制度;恢復公民大會權力;建立「四百人會議」;設立公民陪審法庭。
2、作用:奠定民主政治基礎、促進工商業發展
3、特點:以不偏不倚的中立政策,來社會化解矛盾。
評價:
1、歷史意義:①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須具備的公民群體;②打破貴族對政權的壟斷;③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公民參與國家事務的政治權利;④大大促進了農業和工商業的發展。總之,其改革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2、歷史局限: 貴族在國家政權中占據絕對優勢,下層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權利
氏族制度殘余及貴族擁有世襲佔有土地的特權
貴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從根本上解決,社會政局動盪不安

2、商鞅變法
一、背景: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
1、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鐵器、牛耕的使用
2、經濟基礎:生產關系的變化—私田增多 出現新的封建剝削方式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
3、階級基礎:階級關系的變化——新的階級形成 新興地主階級要求變革
4、社會條件: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繁、思想繁榮、各國競相改革變法(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
二、商鞅變法內容:
1、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
2、軍、政改革:獎勵軍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強集權、普遍推行縣制、建立嚴密的戶籍制、制定連坐法
3、文化風俗改革:「燔詩書、明法令」;改革社會風尚習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
三、評價:秦國強盛、意義深遠
1、作用:廢除舊制度,創建新制度;促使秦國成為當時先進的國家,為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表現
經濟上: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系,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這就激發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為秦國的農業生產帶來了生機
政治上: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國家機器的職能,開始建設中央集權制度
軍事上: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國軍隊的戰鬥力,為秦國下一步的戰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綜合國力:公元前343年,秦國已經成為富強之國,周天子派人送禮,各諸侯派人來稱賀
3、局限性: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加重了對人民的剝削與壓迫;未與舊的制度、文化、習俗劃清界限
4、消極影響:
推行的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導致了秦朝的暴政,對後世影響消極。
壓制工商業發展,違背了社會發展的規律,不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
倡導君主獨裁專制,選錯了政治體制的方向為後世君主專制埋下了禍根;
改革不徹底,所以在我國封建社會初期特別是秦漢時期存在大量奴隸制殘余。

3、王安石變法
一、變法的原因
(一)經濟上:冗官,冗兵,冗費——造成積貧局面
1.出現背景:趙匡胤為防止割據分裂,將地方行政權、財權和軍權收歸中央,加強集權,弊端也明顯。
2.弊端表現:
⑴冗兵:①從趙匡胤開始每逢災年將流民編入軍隊。②從全國各地挑選強壯士兵編入禁軍。③為防止
遼和西夏侵擾,在邊防大量屯兵。
⑵冗官:①為削弱官員的權力,實行一官多職。②每年通過科舉制和恩蔭賞賜方法大量授予官職。③官吏因循苟且,相互牽制,效率低下,龐大官僚機構日益糜爛。
⑶冗費:①龐大軍費官俸(冗官,冗兵)。②大興土木,修建寺院。 ③皇室開支不斷增大。 ④每年給遼夏「歲幣」(冗費)。
3、產生危害:「三冗」導致國家財政危機,形成積貧局面。
(二)軍事上:策略失當,對遼夏戰爭失敗——造成積弱局面
1、策略失當:
⑴軍事部署:實行「守內虛外」政策,一半禁軍駐守京師及附近,造成邊境相對空虛。
⑵頻繁調動:實行禁軍輪流駐守京師,形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局面。
2、對遼夏作戰失敗:(外患)
⑴對遼作戰:太宗被動防禦,1004年澶州之戰勝利卻訂立屈辱「澶淵之盟」,歲幣銀十萬兩,絹20萬匹
⑵對夏作戰:屢敗和議,給西夏「歲幣」白銀7.2萬兩,絹15.3萬匹,茶3萬斤。
⑶戰爭結果:不僅沒有解除遼、西夏的威脅,還是人民飽受戰爭之苦。
(三)階級關繫上——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和統治集團矛盾尖銳(內憂)
1.原因:⑴北宋縱容土地兼並,使北宋中期大量土地被官僚和豪強兼並。
⑵官僚豪強變相增加苛捐雜稅,拚命壓榨農民。
2.影響:造成階級矛盾激化,各地起義此起彼伏,給北宋統治者以強烈震撼和沉重打擊。
(四)揭開序幕——「慶歷新政」(人物:宋仁宗、范仲淹、富弼)
1、背景:對西夏戰爭慘敗後,社會危機和民族危機迅速加深,有遠見的官僚要求宋仁宗革新弊政。
2、方案:《答手招條陳十事》。
3、中心:整頓吏治。
4、結果:歷時僅一年多,於1045年失敗。(范仲淹被罷官後創作《岳陽樓記》)
5、原因:⑴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反對。(根本原因)
⑵宋仁宗逐漸動搖,下詔罷廢新法。
6、影響:改革雖然失敗,但它揭開了北宋革新除弊、變法改革的序幕。
二、變法目的和性質:
1、時間:1069年。 2、人物:宋神宗、王安石。
3、中心:富國(理財)。 4、目的:挽救危機,富國強兵,鞏固和加強封建統治。
5、性質:在不觸動封建所有制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局部調整;是地主階級挽救統治危機改革。
三、變法措施:
(一)富國之法(理財之法)
1、思想和策略:
⑴對社會問題認識:①認為國家貧困的症結不在於開支過多,而在於生產過少。
②農民貧困是由於官僚豪強兼並土地,由於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農民身上。
⑵變法的指導思想:民不加賦而國用饒(依靠農民積極開發自然資源,積極開源而不是消極節流)
2、具體舉措:(商業措施:均輸法、市易法。農業措施:青苗法、役免法、農田水利法)
⑴均輸法:①內容:發運使須了解各地生產情況和北宋宮廷需要情況,就近采購,以節省價款、轉運的勞費。②作用:A.政府的物資需求和東南財富的物資供應得到較好的配合;B.納稅戶許多不合理負擔有所減輕;C.節省運費和購價,增加財政收入,也避免囤積居奇。
⑵市易法①內容:A.政府出資在開封設立「市易務」,平價收購商販不易脫售的貨物,等市場短缺時再賣。B.商販向市易務繳納抵押品,可成批賒購官府倉庫里貨物到各地出售,半年出一分利息。
②作用:限制大商人對市場的控制,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⑶青苗法①內容:各州縣在每年青黃不接時,兩次借錢或糧食給農民,收獲以後償還,加收20%的利息。②作用:使農民免受高利貸盤剝,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⑷募役(役免)法①內容:廢除以前按戶等輪流充當州縣官府差役的辦法,改由州縣出錢募人充役,按戶等徵收所需募役的費用。②作用:減輕了農民的差役負擔,保證了生產時間,擴大了生產。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⑸農田水利法①內容:規定各地興修水利工程,其工料由當地居民按照戶等高下分派。②作用:各地農田水利有了很大發展,大量薄地變良田,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⑹方田均稅法①內容:政府重新清丈土地,根據土地肥瘠劃分等級,作為賦稅負擔的依據。②作用:克服官僚地主隱產逃稅,田賦不均的弊病,增加了國家的賦稅收入。
(二)強兵之法
⑴將兵法①內容:A.對原來禁軍進行精簡裁並,淘汰老弱,對整編後軍隊進行訓練;B.在全國各路設置專門負責操練軍隊的將官,分別教閱戍守當地的軍隊。②作用:改變了更戍法中兵將脫節、戰鬥力薄弱的局面,提高軍隊戰鬥力。
⑵保甲法①內容:A.每十家農戶為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B.農閑時保丁按時集合、練習技藝,夜間則輪流值班巡查,維持治安。②作用:使各地壯丁受到軍事訓練,並和正規軍相參為用,使國家養兵費用日漸減少,國家財政負擔有所減輕。
⑶保馬法①內容:廢掉依靠政府的牧馬監,推行民戶代養官馬的辦法;同時以優惠政策,使民戶踴躍養馬。②作用:節約朝廷開支,降低馬匹死亡率。
⑷設軍器監①內容:在開封內設置軍器監,專門管理武器製造,依其製作的精粗進行賞罰。②作用:軍器的製造逐步改善;產量提高,數量足夠十年之用。
(三)育才之法
1、改革科舉制度(王安石認為科舉的變更是除舊布新的開端)
⑴內容:廢除原來的科舉考試,改以經義取士,在《詩》《書》《易》《周禮》《禮記》中選一經。
⑵作用:選拔大量能夠從事實際事務的有用人才。(也是目的)
2、改革學校制度
⑴認識:要統一思想,培養改革派人才在於教育制度的變革和發展。(也是目的)
⑵原因:①太學作為全國最高的學府,長期以來是高官子弟裝飾門面的地方,已徒有虛名。②太學被保守派所把持,成為反對變法的輿論陣地。(甚至以「王莽變法」考題攻擊王安石)
⑶內容:整頓太學,把改革派編纂的《詩義》《書義》《周禮義》(合稱《三經新義》)作為必讀教材,也使科舉考試的依據。
⑷作用:使學校成為變法造輿論、育人才的地方。
3、育才之法的影響: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廣泛傳播,直到北宋末年仍在太學中流傳。
四、改革的結果和認識(短暫的變法)
1、變法的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積貧積弱局面
⑴改變積貧局面:政府財政收入大幅增長,社會經濟很大發展,國庫積蓄夠20年之用。
⑵抑制兼並,人民負擔減輕:方田均稅法,限制隱田漏稅行為。
⑶改變積弱局面:扭轉西北邊防屢戰屢敗局面,1072年王韶拓地千里,是北宋軍事空前大捷。(強兵措施)
2、改革的失敗
⑴失敗標志:司馬光任宰相,新法被相繼廢除。
⑵失敗原因:①變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強烈反對(主要原因);②指導思想上偏重於理財,且新法實行過於急進。③宋神宗在變法的後期動搖及其死後司馬光任宰相,廢除了新法。
④在變法過程中,用人不當,出現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現象。⑤指導思想有誤,違背經濟發展規律。
⑶失敗教訓:改革是艱辛的,必然會充滿阻力,改革者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而且要注意用人。
3、改革評價:
⑴變法不足:①它是地主階級挽救統治危機的改革運動,沒有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從根本
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②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的改變,負擔
依然沉重。
⑵進步意義:①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加強了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變法促進了經濟發展,客觀上有利於社會進步。③王安石大刀闊斧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他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⑷改革啟示:見探究一的認識部分。
【探究一】比較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的異同點,並談談你對改革的認識。
(1)相同點:①直接目的都是為了富國強兵。②變法都得到王權的支持。③個人命運基本相同。
④變法內容觸動了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⑤變法都對生產關系調整。
(2)不同點:①背景不同:商鞅變法發生在新舊交替的社會大變革時期;王安石變法則發生在北宋中
期統治危機四伏時。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變法要從根本上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變法則是為了挽救北宋統治危機,部分調整生產關系。③性質不同:商鞅變法是一場封建化的運動;王安石變法則是對封建社會內部矛盾進行局部調整的改革。④結局不同:前者成功;後者失敗。
(3)認識:①改革必然會遭到舊勢力的阻撓,不可能一帆風順,要充分考慮到改革復雜性和艱巨性。
②改革成敗關鍵要看其積極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維持,不以改革者個人命運為轉移。③改革措施要針對實際情況,行之有效,推行改革過程中要用人得當。④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4、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一、背景:
1、俄國農奴制的建立
2、農奴制下的社會關系
(1)封建地主擁有土地和農奴。 (2)農奴是封建地主的私有財產,可隨便處理,生活悲慘。
(3)自由農民耕種公地,向國家納稅、不準離開土地。
3、19世紀中葉的俄國農奴制危機
(1)19世紀中期,農奴反抗斗爭不斷,農奴制危機加劇。
(2)俄國工業步履維艱:特點:發展緩慢、落後。表現:①仍然處在工場手工業階段。②蒸汽動力很少。③工業生產的各個部門遠遠落後於英法。原因:農奴制度的嚴重阻礙
(3)反對農奴制的新思潮:十二月黨人和知識分子激進派
基本主張:都反對沙皇專制,主張廢除農奴制產生背景:都受西方社會進步影響
不同點:主要活動內容不同。十二月黨人為推翻沙皇封建專制統治,廢除農奴制而發動武裝起義;知識分子激進派活動主要是集中在對革命思想的宣傳上。
(4)克里米亞戰爭失敗:俄國發動戰爭目的:①擴大地在中海和西亞的勢力②轉移國內矛盾。俄國失敗原因:英、法勢力強大、制度先進;俄國政府腐敗、社會落後,根源是農奴制。對俄國國內影響:加劇了農奴制危機,推動了農奴制改革的進行;使俄國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動搖歐洲大陸霸權地位。
二、改革:
1、改革的醞釀
(1)背景: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國內:局勢動盪。國外:國際地位下降。(2)特點:緩慢而謹慎
(3)表現:通過輿論減輕阻力;先秘密後公開;成立委員會。(4)原因:阻力大;借鑒以前改革失敗教訓。(5)結果:通過了改革法案
2、內容: 「二一九法令」
①政治上:農奴從法律上獲得人身自由 ②經濟上:土地仍舊歸地主所有,農民可獲得塊份地;農民需繳納高額贖金贖買份地 ③組織管理:強化村社對農民的管理④時限安排:規定前兩年是改革過渡期
三、改革的進步性與局限
1、性質:資產階級性質改革
2、進步性: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使俄國走向資本主義道路。
3、局限性:農民很大程度上還被束縛在土地上;實際上對農民的一次大規模掠奪。原因:①封建地主主持下進行的②目的是鞏固沙皇專制統治
四、改革對俄國近代化的影響:
1、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
原因:農奴制改革①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②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表現:19世紀80年代資本主義農業成為俄國農業主要組成部分
主要工業部門完成了從手工工場向機器工廠的過渡,產量大幅增加
特點:落後於西歐;對外國資本嚴重依賴;發展不平衡
2、推動政治緩慢變革
目的:使沙皇專制制度適應資本主義發展需要,以維護其統治
主要措施:政治體制方面改革:設立選舉產生的城市和地方自治機構,但有財產限制。
司法制度方面改革:廢除等級審理制,實行公開審理制,但農村照舊。
軍事、教育方面:略
反映的問題:農奴制改革實際上動搖了封建統治基礎,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
影響:推動了俄國由封建君主制向資產階級君主制的轉變;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步伐
3、推動矛盾向深層次發展——亞歷山大二世遇刺
原因:改革保留了大量農奴制殘余
表現:阻礙了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農民貧困,反抗斗爭不斷
民粹派—基本主張:反對農奴制和沙皇專制;不滿意資本主義制度;否認工人階級的先進性
活動:到農村發動農民革命被鎮壓;暗殺亞歷山大二世。

5、明治維新
一、歷史條件:
(1)幕府統治危機(內憂外患);
內憂:政治上,國內階級矛盾尖銳;
經濟上,幕府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形成並得到發展;改革力量形成:中下級武士、新興地主、商人、資本家)
外交上,閉關鎖國落後於世界大趨勢。
外患:1853黑船事件,各國簽約(通商、領事裁判權和協定關稅),日本淪為半殖民地。
(2)武裝倒幕成功;
(3)明治政府建立;
二、明治維新:
1、明治維新措施簡表:
項目 內容 目的
政治 (1)廢藩置縣(2)四民平等 加強中央集權
經濟 殖產興業 拓展海內外市場 發展資本主義
文化 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派遣留學生,社會生活習俗「西化」 發展近代教育
軍事 實行徵兵制 為對外擴張創造條件
2、1889年日本憲法:
內容:
①天皇神聖不可侵犯,是國家最高的統治者,集行政、立法、司法和軍事統帥權於一身。
②臣民有選舉和被選舉等權利和自由,但必須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和不違背臣民義務的前提下
③議會由貴族院和眾議院組成,貴族院議員任期分別為終身和7年;眾議員選舉產生任期4年
④內閣只對天皇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法官由天皇任免。
性質:它是一部具有日本特色的、基本上屬於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
特點:①同西方的資產階級憲法相比,卻又極其保守,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局限性)
②天皇被賦予了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力;
③議會、內閣和法院只是輔佐天皇行使權力的機構,實際上並不能獨立地行使自己的權力
進步性:憲法承認了人民享有選舉權、擔任政府官員權,居住、通信、宗教信仰權等權利。
3、日本工業化特點和局限:
①特點:依靠政府的扶持和保護,實行自上而下的產業革命和工業化,壟斷組織較早地產生
②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局限及影響
局限:①自然資源比較匱乏,島國面積較小,國內市場十分狹小,還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殘余。
②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水平和工業生產集中程度都遠不及西方列強。
影響:由於不及西方列強,採取軍事手段為國內的壟斷資本獲取市場和原料產地。
三、成功原因:
①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 ②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統治 ③倒幕派建新政權後進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 ④列強集中侵略中國,客觀上為日本提供了相對寬松的國際環境
四、歷史影響:
進步性:內:使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資本主義道路);
外:擺脫民族危機,成為東方強國。為亞洲國家的仁人志士提供了改革的經驗。
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突出表現:掌權多是原屬統治階級的武士階層)。
推行軍國主義,開始了對亞洲鄰國的侵略擴張。
五、日本近代化的表現:
1.經濟: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實現了由落後農業國向先進工業國的轉變。
2.政治:實現了由早期中央集權向後期立憲政體的過渡,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憲國家。
3.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傳播,社會面貌發生深刻變化。
4.影響:擺脫了民族危機,躋身世界強國行列;為亞洲近鄰提供了啟迪和經驗。
總之,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資本主義)道路的標志。
◆從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的不同結局中可以得到什麼啟示?
第一,要有高水平的領導集團。
明治維新的領導集團注意國際和國內形勢的變化,並聯合了一切反幕府的力量。
戊戌變法的領導集團卻沒有掌握實權,缺乏斗爭經驗,沒有爭取廣大人民的支持。
第二,要掌握領導改革的實權。
日本改革的領導者大多是從舊大名、武士中分化出來的,他們掌握著改革的領導權,
中國主要是具有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所依靠的皇帝沒有實權,國內的頑固勢力很大。
第三,要重視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
日本明治維新非常重視對教育的改革,建立完備的學校體制,提高國民素質,注重培養人才。
中國的戊戌變法雖進行教育改革,但仍未充分接受西方先進的技術,培養出屬於自己的人才。
第四,要樂於接受和消化外來先進文明。
日本非常重視並接受消化外來先進文明,充分利用了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中國卻固守自己的傳統,自大、保守,漠視外來先進文明。
第五,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
日本在廢除不平等條約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實現了民族獨立。
中國正值列強在中國的爭奪白熱化,各國進行聯合,扶植反動政權,維新派失去有利時機。
第六,應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

6、戊戌變法
一、變法的歷史根源:
1、社會根源——甲午戰爭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加深。
2、經濟根源——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初步發展原因:帝國主義侵略加劇,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擴大;愛國工商人士「實業救國」主張的推動;清政府調整工商政策,放鬆限制,允許民間設廠;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積極投資新式企業。
3、階級根源——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4、思想根源——早期改良思潮出現:
時間: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
代表人物:王韜、薛福成、鄭觀應等
目的:解救民族危難和緩和社會矛盾
主張思想:(兼采西學,變法自強。)
經濟:振興工商業,發展資本主義,通過「商戰」同外國資本主動脈義進行競爭
政治:學習西方先進的社會政治制度,設立議院。
影響: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形成社會思潮,為維新變法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百日維新:
內 容 進步性和局限性
政治 上書辦報裁冗員 進步:有利於資產階級參政精簡機構,提高效率
局限:沒有涉及實行君主立憲等政治主張
經濟 投資廠路開礦產 進步: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有利於增加財政收入。
局限:沒有觸動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軍事 裁汰綠營西法練 進步:有利於西學的傳播,有利於培養維新人才
文教 廢八留學改書院 進步:有利於加強軍隊戰鬥力,抵抗外來侵略
三、變法失敗原因與歷史意義
1、失敗原因
(1)根本原因:資產階級的局限性。表現在①缺乏堅持的組織領導②脫離廣大人民群眾,依靠皇帝③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④企圖用「和平」「合法」的手段
(2)維新派採取的方式和手段缺陷。(3)客觀:封建頑固勢力強大。
2、歷史意義
⑴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啟蒙運動。維新思想使國人心態隨之改變,學習西方成為一種時尚,變革成為一股潮流,清末新政沿用維新方案是例證。客觀上也有利於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
⑵是一次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維新變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點燃了愛國、民主的火炬,喚起近代民族意識,促進民族覺醒和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
⑶是一場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政治上主張君主立憲制,經濟上主張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符合歷史發展趨勢。
3、性質:既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啟蒙運動,又是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

E. 歷史選修1知識梳理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識結構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改革
第4課 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
背景 政治:宗法分封制遭破壞,新的階級關系產生。
經濟:井田制遭破壞,土地私有制確立.
軍事: 爭霸戰爭需要富國強兵
思想文化:出現百家爭鳴局面, 科技文化也取得了較快發展
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直接動力: 稱霸天下的慾望.
目的: 富國強兵.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發展封建經濟
內容 春秋 齊桓公: 管仲 「相地而衰征」根據土地多少和田質的好壞徵收賦稅
魯國: 前594 「初稅畝」。規定不論公田和私田,一律「履畝而稅
戰國 魏文候: 李悝 實行「盡地力之教」、推行「平糴法」、制定《法經》
楚悼王: 吳起 主張限制和削弱貴族勢力、整頓吏治和改良社會風氣
影響: 管仲改革:實質上承認了私人對土地的所有權。管仲改革調動了土地所有者經營土地的積極性,推動了生產的發展,為齊國的強大奠定了物質基礎
魯國改革:公開承認了土地私有,實質是廢除奴隸社會的井田制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李悝改革:魏國在戰國諸雄中率先強盛起來
吳起改革:楚國經過改革,成為了戰國中的強國
評價:①從背景來看: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變法運動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
②從改革的內容來說: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舊貴族的特權,經濟上破壞了井田制,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法經》維護了社會秩序、穩定了政局,軍事上,獎勵軍功,提高軍隊戰鬥力。
③從改革的作用和效果看:因為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內部階級力量的差異,其效果是不同的。魏國的變法效果較為顯著,迅速崛起,成為戰國前期最強大的國家。總起來看,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擊了奴隸主貴族,使新興地主階級的地位得到強化,為日後秦帝國的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第5課 商鞅變法與秦的強盛
背景 ①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盪、大變革和大發展時期
②秦國比中原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後
③秦國的歷史機遇:晉國分裂,士人、說客追求建功立業
④君權較集中;法家學說得到認同;當地民風質朴、尚武精神充斥等
⑤秦孝公求賢若渴。商鞅來到秦國,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變法。
目的:富國強兵
時間:公元前356年
指導思想:法家理論
內容 ①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廢井田、開阡陌;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統一度量衡
②加強集權的政治改革:嚴格什伍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 普遍推行縣制; 制定秦律
③提高戰鬥力的軍事改革: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廢除「世卿世祿制
④加強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 「燔詩書而明法令」
⑤改革舊俗:
結果 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
敗因 ①商鞅變法觸動了舊貴族的既得利益
②商鞅實行的酷刑也加劇了舊勢力對商鞅的仇恨
③秦孝公死後,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④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礙,最終為變法而獻出自己的生命
成功:順應了時代的發展,順應了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變革,是對整個生產關系的變革,使封建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得以進一步的確立與發展,變法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後來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因此,商鞅變法是成功
成功的原因:①順應了歷史潮流。
②變法的內容已經深入人心。
③法家思想奠定了變法的思想理論基礎.
④商鞅同守舊派貴族的論戰, 掃除了變法的思想障礙。
⑤秦孝公有變法圖強的決心,對商鞅支持、重用
影響 積極作用: ①沉重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
②發展地主經濟,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農業及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③壯大了軍事力量;
④是戰國時期最徹底的變法,收富國強兵之效。
⑤它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對後世的發展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消極作用 ①輕罪重刑, 輕視了教化;連坐法加重了對人民的壓迫。法律嚴苛,容易造成統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壓政策不利於思想文化發展;
③重農抑商,造成封建社會對商業和商人長期歧視,阻礙了商品經濟發展。
性質:地主階級的改革
特點①商鞅變法的核心內容可概括為「農戰」和「法治」。
②商鞅變法是實行最徹底、對舊貴族打擊最嚴重、變法措施最全面、為期最久、影響最深遠的改革。
③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發展封建經濟,增加政府收入富國強兵,建立新型地主階級的統治。
④商鞅變法的許多措施,不僅為秦國完成統一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與國家政治基礎,對日後中國歷史的發展也有重大影響。
第6課 北魏孝文帝改革與民族融合
背景 ①鮮卑族拓跋部的崛起與強大
②北魏統一北方黃河流域,結束了多年分裂混亂
③各民族相互融合的歷史趨勢出現
④鮮卑貴族早期統治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
⑤馮太後與孝文帝改變社會落後現狀,學習先進漢文化的堅定態度
目的: 緩和民族對立和社會矛盾,發展生產,鞏固統治
內容: 經濟:均田制: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 ;受田農民納租、納調;受田農民服徭役和兵役
政治: 三長制 ;整頓吏治; 遷都洛陽; 採用漢族統治階級的封建統治政策
文化: 漢化政策:採用漢姓; 改穿漢服;學說漢話; 提倡與漢族通婚; 遷都洛陽
作用 ①促進了北魏社會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發展
②吸取了漢族先進政治制度與文化,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性質: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變北魏社會面貌的封建化改革運動

F. 歷史選修1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知識點

根據課程標准,主要學習1、3、4、5、6、9、12、13、14、15課。知識點主要是依據課專程標准 走向民主政屬治(主要是索倫改革)一、背景:貴族制下,平民與貴族矛盾尖銳,平民准備以暴力推翻貴族制二、索倫改革1、時間2、內容:1)經濟領域:2)政治領域:3、影響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一、時代背景:二、春秋時期的變法 1、管仲改革 措施: 影響:2、春秋時期的變法特點三、戰國時期的變法 魏文侯變法1、措施2、影響3、戰國時期的變法特點商鞅變法與秦的強盛一、背景二、措施三、影響

閱讀全文

與歷史選修一知識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