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千古奇冤」岳飛的死,真實歷史上到底是誰的罪呢
最主要的責任是昏君無能,聽信讒言。秦檜雖然是個貪慕富貴權勢的奸臣,但他本人只能污衊詆毀岳飛,卻並沒有能力殺死岳飛。
『貳』 為什麼岳飛在史書的地位很高,但很多權威的史學家在評選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將軍時,岳飛的排名往往不高
我看到的排名里都有岳飛啊。再說,如果是權威的史學家,根本不會去評選回什麼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將答軍。每個人面對的條件不一樣,對手不一樣,沒有固定的對比標准,軍事能力很難分個高下。我建議你去讀讀宋史專家鄧廣銘(20世紀研究宋史第一人)的《岳飛傳》和王曾瑜(宋史學會會長)的《岳飛新傳》,看看真正的史學家對岳飛的評價。
岳飛的軍事能力和個人品格在古代都是頂尖的,但具體排幾名的問題就沒啥意義了。
『叄』 四大史學家的他是如何貶低岳飛,結果被人罵作漢奸
呂思勉的《白話本國史》?觀點尊秦貶岳,將岳飛貶為「兵惰將驕」的軍閥,把秦專檜鼓吹為忍辱負重的屬忠臣
呂思勉(1884.2.27—1957.10.9),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芸、芸等。漢族,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嚴耕望語)。
『肆』 岳飛所受過的刑罰!急求!要有歷史依據的!
鞭打,主要是鞭打!!!當時岳飛被宋帝抓到監獄里時,即被秦燴派內人提審,要其認謀容反之罪,岳飛當然是不可能認罪的,於是被綁著受鞭刑,當衣服被打破的時候,岳飛背後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就顯了出來,當時就把審問官鎮住了,這樣將「精忠報國」四個字刻在背後的一個人怎麼會謀反?當即就不審了,回去上報秦燴,被臭罵一通,秦燴又換了個心狠手辣的審問官去審,最後被活活打死於獄中!!!
來源是中央電視台歷史教育片,具體是哪一部,忘記了,但絕對是真實的,你可以到岳飛的一些相關網站上核實,希望這個故事可以讓你們的京劇豐富一下故事情節,讓岳飛這個歷史人物更加飽滿!!!岳飛是我最佩服的人之一!!!希望編好了後能看看你們的京劇!!!還有一點《滿江紅》最近部分歷史學者認為不是岳飛所作!!!
歡迎到我空間或者HI我,與我交流!~~
『伍』 歷史上,真正害死岳飛的是皇帝趙構,秦檜充其量只是幫凶,那人們為什麼只罵秦檜而不罵皇帝
可能人們認為皇帝是聽了奸臣秦檜的話,才會害死岳飛,岳飛死的根本原因應該就是奸臣秦檜從中作梗吧
『陸』 歷史上真實的岳飛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人,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書法家、詩人、抗金英雄 ,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於北宋末年投軍,從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起到紹興十一年(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斗。靖康元年(1126年)岳飛應招在相州參加趙構為大元帥的部隊。
金軍南下江南,岳飛獨樹一幟,堅持抗金,收復建康。紹興三年(1133年),被任命為沿江制置使,他念念不忘收復中原。次年春,岳飛收復襄陽六郡。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下了伊、洛、商、虢等州,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
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兀術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趙構、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岳飛班師。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入獄。
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謚武穆,後又追謚忠武,封鄂王。
岳飛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
(6)罵岳飛的歷史學家擴展閱讀:
岳飛的治軍風格
岳飛是中國古代治軍的楷模,「岳家軍」成為一時的典範。他雖然沒有軍事論著傳世,但從其散見於史書篇牘中的論述和軍事實踐,可看出岳飛嚴於治軍的主要內容。前人在總結岳飛的治軍思想時指出有六個方面:貴精不貴多;謹訓習;賞罰公正;號令嚴明;嚴肅紀律;同甘苦。 這六方面的核心便是以嚴治軍。
由於岳飛嚴於治軍、善於治軍,故「岳家軍」戰鬥力強,「皆可以一當百」,金人也贊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家軍」為當時一些將帥所嘆服,也為後世一些名將所效法。如明代名將戚繼光亦以岳飛為榜樣,練就了抗倭勁旅「戚家軍」。
岳飛在作戰中不僅強調要有勇敢的精神,而且更為重視謀略的作用。岳飛注意靈活用兵。宋王朝實行「將從中御」,將帥作戰必須依事先准備的陣圖行事,不得擅自改變。岳飛認為,陣圖有一定的局限,而作戰是千變萬化的,「古今異宜,夷險異地」,不能照搬陣圖。他提出「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思想。另外,岳飛還提出「善觀敵者逆知其所始,善制敵者當先去其所恃」的思想。
『柒』 來個歷史高手給我講下岳飛,勤學苦練的故事,
十歲跟周侗讀兵法,學武藝 岳飛幼年家境貧寒,無錢上學。但他非常好學,常在私塾窗外聽課,無錢買紙筆,就以樹枝為筆,大地為紙。私塾老師周侗免費收岳飛為學生,教育他做人的道理,每逢單日習文,雙日習武。岳飛練功十分刻苦。三九嚴寒,北風呼嘯,大雪紛飛。一大早,和岳飛住在一起的小師弟王貴、張顯、湯懷等都因怕冷不肯起床練功。岳飛卻想,功夫就要夏練三伏,冬練三九,若少年不努力,將來用什麼去報效國家呢?他一個鯉魚打挺,從被窩里躍起,穿衣提劍,迎風斗雪,揮劍起舞。早在一邊仔細觀察的周侗,看在眼裡,喜在心裡,暗暗稱贊:「小小年紀就如此刻苦練武,將來一定能成國家棟梁!」他踏著厚厚的積雪走到岳飛身後,說:「來,孩子,我再教你幾套劍法!」 師父周侗從岳飛手中接過劍舞了起來。只見那劍在飛雪中來回穿梭,猶如一根銀絲在飛舞,讓人眼花繚亂。岳飛凝神記下師父的套路,等師父練完,就憑著自己的記憶,一招一式有模有樣的練了起來。周侗見岳飛悟性很好,基本功又扎實,非常高興,說:「這就是我祖傳的劍法絕招,叫『巧女紉針』!」接著,他又教了「暗渡陳倉」「蛟龍過海」等幾套素不外傳的絕招。 天大亮了,王貴、湯懷、張顯等人才慢騰騰的出來練劍。見岳飛練得滿面紅光,汗流浹背,一個個羞紅了臉不敢吱聲。周侗師父厲聲教訓了他們幾個:「你們應該好好向岳飛學習。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呀!」後來,他們就都學習岳飛,刻苦練功了。
</p>
『捌』 岳飛的歷史評價
1)北宋末抄年,女真人入侵襲中原,流寇趁機作亂,勾結外國,岳飛並未鎮壓農民起義,而是鎮壓了一幫勾結女真人,掠奪老百姓的盜賊
2)岳飛抗金是愛國的表現,是對民族負責的表現,由於封建政權是某一家族的政權,精忠報國只能通過忠於皇帝來體現,所以,岳飛絕對不是愚忠
3)女真人披發左衽漁獵放牧,跟中國之人風俗言語皆不相通,不可能是兄弟民族,假如是兄弟就不會到處燒殺搶掠,把漢人當成畜生一樣買賣了
4)岳飛因為保護漢族不被女真人殺掠,准備營救被搶走的國家元首,而得罪了趙構和秦檜,進而被殘酷殺害,所以,都上千年了,老百姓對岳飛還是充滿了感激和同情。
總之,民間對岳飛的評價就是,四個字「民族英雄」,而且是超級的哦
『玖』 哪位北宋名將比岳飛還冤枉,因為一本小說被罵了好多年
岳飛是我國古代的著名將領,他在兩宋之交的國破家亡之際保家衛國、抗擊外敵,一舉克復了被金兵取得的許多城池,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不過,縱然他勞苦功高,但卻被主和派的秦檜所陷害,再加上宋高宗為人懦弱,一心想和金人議和。
最終,他被因"莫須有"的罪名而處死,令世人扼腕。其實,除了岳飛,宋朝時還有一位慘遭冤枉的名將。
楊家將是宋朝時著名的武將家族,光是這一家族,便為北宋王朝輸出了楊業、楊延昭等優秀將領,而在後世創作的小說中,他們更是被極度美化,成為了忠勇的象徵。在《楊家將》的系列小說裡面,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反派,那便是潘仁美,他也正是今天筆者要說的,被冤枉的名將。為什麼說他的冤屈堪比岳飛呢?且聽筆者在此道來。
不過,因為間接導致了楊業的戰死,民間對潘美十分不滿。等到小說興盛後,人們一方面贊揚楊家將的勇猛和忠義,另一方面則要找到一個很有權勢的奸臣來反襯楊家將們的高潔。最終,潘美因官爵顯赫,又曾導致楊業身死,便被選中成了小說中的潘仁美,受到世世代代的指責和厭惡。
潘美本是一代名將、功臣,卻成了書中的大反派。岳飛雖然當時身死,但死後留下美名,受到歷代的懷念,而潘美則是雖然善終,但死後卻受到唾罵,他所蒙受的冤屈,也算是很大了。
『拾』 為何有人會詆毀岳飛的滿江
《滿江紅》是不是岳飛的作品?——解開歷史謎團
岳飛的詩詞,雖留傳較少,但這首氣勢磅礴、悲壯深沉的《滿江紅》卻深為人們喜愛。岳飛寫《滿江紅》詞時,中原大地正遭受金人鐵騎的踐踏。岳飛矢志抗金,反對投降,代表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他執著地追求收復失地,報仇雪恥,反映了廣大人民的心聲;他戰功赫赫,治軍嚴謹,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和戰略家;他自奉菲薄,廉潔奉公,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發揚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所以,《滿江紅》一詞,和岳飛的高風亮節一起,一直作為愛國主義的絕唱,唱徹神州。
《滿江紅》是在明朝的前期才廣泛傳播開來的,在宋、元兩代極少或根本不見於記載。然而,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前,所有的人都相信它是岳飛的作品,沒有人懷疑過它的作者是不是岳飛。讓人始料不到的是,三十年代學者余嘉錫在《四庫提要辨證》一書的《岳武穆遺文》一篇中對《滿江紅》一詞的作者提出質疑,從此江湖多事,數十年來關於此詞的作者是不是偽作,爭論不斷。
持「偽作說」者,認為《滿江紅》是明朝人偽作的贗品,此派以余嘉錫、夏承燾為首,如果不計分量不足的「小人物」,則李敖是後期最有影響的一個。持「非偽說」者,認為《滿江紅》的確是岳飛的作品,中堅力量是歷史學家鄧廣銘、學者唐珪章。下面,咱們來介紹兩派學者和他們的論據論點。
(一)質疑者的論斷
首先對《滿江紅》的作者提出質疑的,是近代學者余嘉錫。他在《四庫提要辯證》中的《岳武穆遺文》條下,提出了兩點質疑:
一、這首詞最早見於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徐階編的《岳武穆遺文》,是根據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浙江提學副使趙寬所書岳墳詞碑收錄的。趙寬未說所據何本,因而來歷不明。而且趙寬碑記中提及的岳飛另一首詩《送紫岩張先生北伐》經明人考證是偽作。在此之前,此詞亦不見於宋、元人的著述,為什麼突然會出現在明中葉以後?深為可疑。
二、岳飛的孫子岳珂所編《金佗粹編》中的《岳王家集》也沒有收錄這首詞。岳珂平生富於收藏,精於鑒賞,他與父親岳霖搜訪岳飛遺稿不遺餘力。但是,從南宋嘉泰三年(1203)他為《岳王家集》作序到南宋端平元年(1234)重刊此書,共經歷了三十一年,仍未收錄這首詞。因此,這首詞可能不是岳飛所作。
繼余嘉錫之後,詞學家夏承燾於1961年也寫了一篇《岳飛〈滿江紅〉詞考辨》的文章,他除了贊同餘氏的懷疑外,又提出了「賀蘭山」地名有誤。主要論點有:
一、岳飛伐金要直搗的「黃龍府」,在今吉林省境內,而賀蘭山卻在今內蒙古河套之西,南宋時屬西夏,在明代則是北方韃靼人常常入侵之地,距離岳飛伐金之地數千里之遙,且並非金國土地,若此詞果真出岳飛之手,「不應方向乖背如此」。
二、賀蘭山不同於前人泛稱的「玉門」、「天山」之類的地名,它是實指。賀蘭山在漢、晉時期還不見於史書,到北宋時才有記載。唐、宋時人們以賀蘭山入詩,都是實指。直至明代中葉以後仍是如此,因此,以「泛稱」解釋岳飛的「乖背」,似也不通。
三、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明將王越在賀蘭山抗擊韃靼,打了第一個大勝仗。因此「踏破賀蘭山缺」,「在明代中葉實在是一句抗戰口號,在南宋是決不會有此的」。所以,《滿江紅》不可能寫於宋代,而是作於明代。
四、明朝的王越和他的同僚們,才可能是《滿江紅》詞的作者。這首詞刻在杭州岳廟中的時候,正是明朝打敗韃靼五六年之後。王越是進士及第,不僅武功蓋世,「身率三軍,決勝千里」,而且博學能文,長於詩賦,戎馬疆場之餘,作詩、詞、賦、文數百篇,後人輯有《王襄敏公集》。這樣的奇才,有了爭奪賀蘭山的閱歷,自然會寫出《滿江紅》這樣不朽的詩詞。
1980年,台灣學者孫述宇也發表了《岳飛的〈滿江紅〉?一個文學的質疑》,對詞的作者也提出了兩點疑問。
一、《滿江紅》詞中用了岳飛的事跡和典故,如「三十功名」、「八千里路雲和月」等等,根據這些盡人皆知的材料,一個偽作者是很容易寫出這樣一首詞的。
二、《滿江紅》詞的格調,與已證實的岳飛另一詞《小重山》風格迥異:前者是慷慨激昂、英氣颯颯的英雄詩;後者格調低沉、宛轉惆悵的憂憤詩,兩者「格調差得太遠」,因而認定,「《滿江紅》是一首有事跡、有心志,但沒有閱歷的詞」,是後人假借岳飛名義而作,「什九不是」岳飛的作品。
總結起來,質疑《滿江紅》為岳飛所作的論據就是:《岳王家集》未收,賀蘭山方向乖背,前後詞風格不同,宋元著述未見。
對於以上這些質疑者的觀點,鄧廣銘、唐珪章、李安、陳非等學者進行了有力的駁斥。(二)「《家集》未收」辨
《金佗粹編》中的《岳王家集》未收《滿江紅》,其原因在於:
一、岳飛被賜死時,其家存文件全被查封沒收,後來雖蒙准發還,也散失很多,並不齊全。
公元1142年,岳飛遇害時,其家被抄,家存文稿也被查封,家人難以妥為保管。此後,秦檜及其黨羽把持南宋朝政近二十年,期間又屢次大興文字獄,岳飛的文稿進一步散失。
公元1162年,宋孝宗為岳飛平反昭雪。此後,在各方的幫助下,岳飛三子岳霖(1130—1193年)開始收集與其父岳飛相關的各種資料,但是歷經近二十年「秦禍」,與岳飛相關的許多資料文稿多有散失,故雖經過岳霖與其子岳珂(1183~1240年)兩代人的努力,卻仍然不能收集到岳飛的全部遺文,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而在南宋滅亡後,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統一了中國。作為抵禦外侮的愛國英雄,岳飛的聲名受到了蒙古統治者的壓抑,很少大張旗鼓地宣稱岳飛,直到明朝建立以後,事情才有所改觀。這一歷史事實,造成了《滿江紅》基本上不見於宋、元人的著錄,而到了明朝才開始出現,並在社會上流傳。
歷史上,因多種原因,有一些作品湮沒多年,過了很久又再次出現,這一情況也不乏其例。如唐朝末年詩人韋庄的《秦婦吟》一詩就被湮沒了九百多年,之後又重見於世,但人們並沒有因此而懷疑其真實性。——須知古代私人的一些孤本藏書,往往視為珍寶,不肯輕宣洩外人,因而某些作品手稿在經歷了一段年月之後方才重新出現的情況,也並不稀奇。
二、岳霖、岳珂兩代岳家後人沒有搜集到此詞,只能說明他們在這方面有遺漏。根據現有的史料看,岳霖父子也確有遺漏的實證。例如南宋學者趙與時《賓退錄》記載的岳飛的「雄氣堂堂貫鬥牛,誓將直節報君仇。斬除頑惡還車駕,不問登壇萬戶侯」一詩,就不見於岳珂編的《家集》中,因此,我們不能根據他們父子當時有沒有收集到來斷定作品的真偽。
三、據岳珂在《家集序》中所說,其父岳霖對於搜集岳飛的各類作品,確實是做過極大的努力,而岳珂本人在這方面卻沒有做過什麼工作,只是加以編次刊印而已。其原文雲:
先父臣霖蓋嘗搜訪舊聞,參稽同異,或得於故吏之所錄,或傳於遺稿之所存,或備於堂札之文移,或紀於稗官之直筆。掇拾未備,嘗以命臣,俾終其志。臣謹匯次,凡三萬六千一百七十四言,厘為十卷,闕其卷尾,以俟附益。異時苟未溘先犬馬,誓將搜訪,以補其闕而備其遺。
這篇序文寫於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到端平元年(1234年),岳珂又把《金佗粹編》(《家集》即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和《金佗續編》重行匯合刻印,距《家集》之初次刊行已達三十一年之久,他在序言中所說「闕其卷尾,以俟附益」者,卻仍是一句空話。
即如收錄岳飛詩《題新淦蕭寺壁》的《賓退錄》,在南宋嘉定末(1224)或寶慶初(1225)即已印行,岳珂卻並未采輯。刊行於南宋開禧二年(1206)的《雲麓漫鈔》所載岳飛寫在宜興縣張大年家的那段《題記》,較之岳珂收在《家集》中的那篇《五嶽祠盟記》文字多些,也更翔實些。岳珂也置若罔聞,沒有取相參訂,這也足見岳珂對於搜訪岳飛遺文,是不夠辛勤認真的。(三)「王越託名」辨
所謂「明朝將領王越託名創造《滿江紅》之說」根本不能成立,原因如下:
一、王越不具備寫出此詞的才力。據《中國文學》,王越並未躋身「明代詩人」行列,但岳飛卻榮立「宋代詞人」之林。細檢《王襄敏集》,殊屬平庸。就選入《明詩別裁集》那僅有的一首《與李布政彥碩馮僉憲景陽對飲》(七律)說,也實在是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由前後兩半合成。「青山」和「黃葉」同在,難道真是「久歷邊陲」的王越所見?而「雁度西風白草新」也只有在南方才能見到吧!無怪乎《四庫提要》說王越:「詩文有河朔激壯之音,而往往傷於粗率」該集與《遺文》相距不可以道里計。再看湯陰岳廟中王越所題《謁岳王祠》,似抒情言志的小賦,但內容上表現上貧弱拙劣,辭不達理未舉,而只剩下了冗長。王越焉能出此絕妙好詞?!
二、王越生於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一說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也實在太遲了。至於在王越登進士第(景泰二年,即1451)前後,由於種種可想而知的原因,他作偽的可能性小到沒有;而明代任何人即使作偽,也不能一手遮天。因為到這時,岳飛《滿江紅》(怒發沖冠)已經在民間流傳300餘年了!
三、王越死得太快了。據《明史》本傳記載:明朝成化十一年(1475),王越因奸人韋英勾結勢傾中外的宦官汪直,孜孜以求擢升;十九年(1483),「直得罪,言官並劾越。詔奪爵除名,謫居安陸」。「弘治七年(1494),越屢疏頌冤,詔復左都御史。」「復結中官李廣,以中旨召掌都察院事」,被言官「交章論,乃寢」。十年(1497)冬,起用王越總制延綏、寧夏、甘肅三邊。十一年(秋),「越以寇巢賀蘭山後,數擾邊,乃分兵三路進剿。斬四十三級,獲馬駝百餘」。「會李廣得罪死,言官連章劾廣黨,皆及越。越聞憂恨,其冬卒於甘州(今甘肅張掖)。」
王越作偽的最大可能在進剿賀蘭山前後,但是,卻比《精忠錄》成編(1455年)晚了40多年!——這對王越、對明代任何人來說,有心作偽也無力回天!!
四、王越幕僚無暇代筆。「越在時,人多咎其貪功。及死,而將餒卒惰,冒功糜餉滋甚,邊臣竟未有如越者。」王越為人,「既躁於進取,依附攀援」,「與群小關通」,「為朝議所齮」,「為禮法士所疾」 ,又死得極不光彩。而上行下效,其幕僚「早勵良規,自求多福」尚且不暇,焉能為他代筆?並且,有識之士以其卑劣可鄙,與岳飛不能望其項背,也不屑於為他代筆!
事實上,現存河南湯陰岳廟的《滿江紅》刻石立於明英宗天順二年(1458年),上面清楚地寫著「右《滿江紅》詞,乃宋少保岳鄂武穆王作」。這說明,《滿江紅》詞的出現要早於余嘉錫所說的明朝弘治年間(1488年—1505年)。
不僅如此,湯陰的岳廟是在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至二年(1451年)間經徐有貞提倡、湯陰縣學諭袁純負責創建的。廟宇落成後,袁純又編輯了《精忠錄》一書,記載這一經過,並且選錄了岳飛的部分詩文,其中就有這首《滿江紅》。該書編成於景泰二年、三年間,比徐階於明世宗嘉靖十五年所編輯的《岳集》之刊行則早了八十多年。
由此可知,《滿江紅》這首詞的出現至遲不晚於15世紀50年代初期。這個時間,也遠早於王越抗擊韃靼的時間,王越及其同僚所作之說不攻自破。
有許多學者還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王越在賀蘭山擊敗韃靼,事在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年)。而據學者張璋編選的《歷代詞萃》所收岳飛《滿江紅》後評箋中,河南湯陰發現一塊《滿江紅》詞碑,下注《滿江紅》詞乃宋少保岳鄂武穆王作,天順二年春,庠生王熙書。而河南浚縣的縣志也記載湯陰庠生王熙於天順二年(1458年)書寫《滿江紅》並刻石立於岳王廟之事。
明朝天順二年(1458年),比王越在賀蘭山打勝仗的弘治十一年(1498年)早了四十年,而且詞碑出土於岳飛故里,應該比較可靠。湯陰庠生王熙不能於四十前書刻四十年後才寫出的作品,這是任何人都能理解的常識。可見,《滿江紅》詞為王越幕府所作之說,不能成立。
至於以靖康之恥與岳飛的冤獄影射「土木之變」和於謙之死,有點牽強。「土木之變」,發生在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早於王熙書碑9年。即算「土木之變」情況與靖康之恥有某些類似,王熙何故遲至9年之後才書刻一首無根據的岳飛詞來類比呢?更何況王熙書碑時明英宗已放歸八年(1450年),與靖康恥猶未雪詞意不符。於謙被殺是1458年,正是王熙書碑之年,《滿江紅》詞是指要抗金收復失地,與於謙之死,對不上號。因此,武斷地認為《滿江紅》詞是明代人為王越攻賀蘭山、土木之變、於謙之死等事而作,顯然牽強附會,與史實不符。(四)「賀蘭山」辨
對於「方向乖背」的指責,大多數駁斥者認為:
一、《滿江紅》詞中的「賀蘭山」應為泛說,而不是實指。正如詞中的「胡虜肉」、「匈奴血」指廣義的敵人,而未曾實指女真人一樣。既然把斗爭對象稱做「匈奴」,則不但在河套地區的賀蘭山可以入詞,就連陰山以及更西邊的祁連山也同樣可用。似不應因此而責備作者「方向乖背」。
二、此句之上是「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諸句,如只就「賀蘭山」句而斷言其為明人所作,則勢必把「靖康恥,猶未雪」等句斷為「泛指」。而「靖康恥」是特定的歷史災難,不可以泛指的。明代雖有「土木之變」,但不久明英宗即被放回,且奪門復辟,不能稱之為「猶未雪」;在明朝統治期內,中原與河朔地區從未被韃靼人長期佔領過,因而也不能產生「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的豪情。
三、就南宋的地理位置而言,金人控制著北方,其東西兩端即南宋人眼裡的東北和西北;就漢唐以來的歷史版圖而言,整個西北部的大片土地都曾被少數族佔領。因此,有不少南宋詞作說到金兵時,常用「西北」和西北方向的歷史典故。
如與岳飛處同一時代的南宋名臣趙鼎在他的《花心動》詞中寫道:「西北欃槍未滅,千萬鄉關,夢遙吳越」;稍晚於岳飛的南宋詞人辛棄疾,在他的《稼軒詞》中,既有「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之句(《水調歌頭》),又有「袖裡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補天西北」之句(《滿江紅》);另一位與岳飛處同一時代的詞人張元干在他的《賀新郎》中也說:「要斬樓蘭三尺劍,遺恨琵琶舊語!」他們的「樓蘭」、「琵琶」,特別是常常提到的「西北」方位,顯然,都指的是當前的敵人金國女真人。我們能指責他們「方向乖背」嗎?
事實上,南宋詞人辛棄疾曾經在其詞中將長安(今西安)比作東京開封,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曾經在其詩中將天山比作宋金對峙的前線戰場,這些並不能說明他們犯了地理常識方面的錯誤。況且,西夏與北宋向來有戰事,甚至在南宋初年,金人入侵中原的情況下,宋軍也曾與西夏作戰。
四、據黃拔荊教授考證,河北省磁縣也有一座賀蘭山,與岳飛及其軍事生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宋朝時期的磁縣當南北官道要沖,為兵家必爭之地,岳飛在這里練兵、與金人交戰,前後達六年之久。據此,則《滿江紅》中的「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是岳飛抒發抗金殺敵的壯志,陳述自己的戰略設想的實寫了。
有了「賀蘭山」這一句,則《滿江紅》詞非岳飛莫屬了。(五)「風格」辨
所謂風格,指的是作家或藝術家在他長期的寫作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特色。
其一,岳飛並非專門詞家,留下的詞作甚少,並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因而既有宛轉低回的《小重山》,也有慷慨激昂的《滿江紅》。它們寫於不同時間、不同心境,當然就會風格迥異。
其二,即使是詩詞大家,也並非一「格」到底,兩種風格兼擅的作家在文學史上並不少見。如蘇東坡,既寫過「大江東去」這樣雄渾豪放的名篇,也寫過「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這樣的幽怨纏綿之作。如李清照,既寫過「尋尋覓覓,冷冷清清」這樣的幽怨纏綿的名篇,也寫過「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樣雄渾豪放之作。因此,以《小重山》為岳飛詞作的風格坐標,來否定《滿江紅》為岳飛所作,顯然有以偏概全之嫌。
其三,從《滿江紅》反映的思想內容來看,這首詞與岳飛其他詩文的內容是一致的。如「誓將直節報君仇,斬除頑惡還車駕」詩句,正是「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寫照,而「不問登壇萬戶侯」,就是「三十功名塵與土」的注腳。此外,還有「掃清胡虜」,「立奇功,殄丑虜」,「白首為功名」,「深入虜庭,縛賊主,喋血馬前,盡屠夷種」等等雄文,其用詞與內涵顯然與《滿江紅》是一致的。
事實上,《滿江紅》詞中的一些思想和筆法,在岳飛的其他作品中也曾有所反映。如岳飛《五嶽祠盟記》文中有「深入虜庭,縛賊主,蹀血馬前,盡屠夷種」,與《滿江紅》中的「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如出一轍。岳飛《題新淦蕭寺壁》詩中的「不問登壇萬戶侯」,也可以說是「三十功名塵與土」的注腳。《題新淦蕭寺壁》一詩:「雄氣堂堂貫鬥牛」也與「怒發沖冠」、「壯懷激烈」異曲同工。
再比如,建炎四年(1130年),岳飛駐軍宜興縣,因事到附近的廣德軍去公幹,在其地金沙寺的牆壁上寫了一段《題記》中的「俟立奇功,殄丑虜,復三關,迎二聖,使宋朝再振,中國安強,他時過此,得勒金石,不勝快哉!」與《滿江紅》中的「帶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內容基本一致。顯然,《滿江紅》詞是岳飛內心真實思想感情的流露,後人不必糾纏於一些瑣碎的枝節。
特別是唐圭璋先生所編之《全宋詞》中,收有岳飛之另一首《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該詞有岳飛之手書墨跡,並有謝升孫、宋克、文徵明所寫的跋。其下闋雲:「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其氣勢、思想內容、遣詞用語,與《滿江紅?寫懷》如出一轍。如果肯定《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為岳飛所作,能說《滿江紅?寫懷》不是岳飛的作品嗎?(六)「宋版」《滿江紅》確證
許多專家認為,岳飛作《滿江紅》之說首見於明代,而不見於宋、元版本,也不完全是事實。因為年代久遠,許多宋、元刊本早已失傳;如能披微索隱,許多後代作品輾轉引用的宋、元作品中,仍能找到岳飛作《滿江紅》的記載。
《藏一話腴》為南宋後期學者陳郁所著。郭光先生使用的清沈雄《古今詞話》和康熙《御選歷代詩餘》中所引的《藏一話腴》文字,比之通行的《豫章叢書》本,多了如下一段重要文字:「(武穆)又作《滿江紅》,忠憤可見。其不欲等閑白了少年頭,可以明其心事。」可見,南宋後期刊行的《藏一話腴》的另一版本,有岳飛作《滿江紅》之記載。
清人潘永因編訂的《宋稗類鈔》是輯錄宋代的各種筆記小說,分類編排而成的書。其卷三《忠義》也有如下一段文字:「武穆家謝昭雪表雲:青編塵乙夜之觀,白簡悟壬人之譖。最工。武穆有《滿江紅》詞雲:怒發沖冠朝天闕。」
全詞除「壯志飢餐胡虜肉」之「胡虜」改為「仇恨」外,其餘與流傳於世的《滿江紅》詞全同。而「胡虜」之改,顯然是怕觸犯了清代統治者的忌諱。
今查南宋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三《謝昭雪表》的前一句與此段引文幾乎全同,唯有「最工」作「甚工」,開頭多一「岳」字。據此,則大致可以判定,它是《鶴林玉露》的另一版本。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的寫作年代是南宋「淳祐辛亥」(1251年),其成書年代與《藏一話腴》相近,都在南宋端平元年(1203年)之後,自然是反映了在《金佗粹編》、《金佗續編》成書後的新發現。
既然如今尚得以見到南宋後期有兩處記載,則《滿江紅》詞為岳飛所寫,應無可疑。
1995年,陳非先生展示了有關岳飛《滿江紅》詞的新發現。
據介紹,1986年在浙西江山縣發現了一部《須江郎峰祝氏族譜》,其卷十四之《詩詞歌賦》集中載有岳飛於紹興三年(1133)贈抗戰派大制參祝允哲的《滿江紅》詞及祝允哲的和詞。須江是江山縣的古地名,郎峰祝氏是唐宋望族,祝允哲曾任大制參,提督荊襄軍務,曾上疏高宗,願以全家七十多口乞保岳飛,由此證實他們關系非同一般。岳飛題為《滿江紅?與祝允哲述懷》,其詞雲:
怒發沖冠,想當日,身親行列。實能是、南征北戰,軍聲激烈。百里山河歸掌握,一統士卒搗巢穴。莫等閑,白了少年頭,勵臣節。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金城門闕。本欲飢餐胡虜肉,常懷渴飲匈奴血。偕君行,依舊奠家邦,解郁結。
祝允哲的和詞題為《滿江紅?和岳元帥述懷》,其詞雲:
仗爾雄威,鼓勁氣,震驚胡羯。披金甲,鷹揚虎奮,耿忠炳節。五國城中迎二帝,雁門關外捉金兀,恨我生,手無縛雞力,徒勞說。
傷往事,心難歇;念異日,情應竭。握神矛闖入,賀蘭山窟。萬世功名歸河漢,半世心志付雲月。望將軍,掃盪登金鑾,朝天闕。
很顯然,流行於世的《滿江紅?寫懷》是岳飛在自己所作的《滿江紅?與祝允哲述懷》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祝允哲詞中的部分詞語、意境,修改後的定稿。其中,祝作「徒勞說」,在岳詞中演繹為「空悲切」;祝作「賀蘭山窟」,在岳詞中改作「賀蘭山缺」;祝作「萬世功名歸河漢,半世心志付雲月」,在岳詞中演繹為「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祝作「朝天闕」,在岳詞中直接搬用,把原作低沉的「解郁結」結尾,改得奮發昂揚。
岳飛本非詞家,他寫詞只是在一定場合里抒懷言志,並沒有自成一家、流傳千古的非分之想,因此反復修改、使用自己的舊作,和把他人的詞語、意境融入自己的新作,都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修改後的《滿江紅?寫懷》,慷慨激昂,氣壯山河,成為了抒發愛國情懷的千古絕唱。
這兩首原汁原味的《滿江紅》的發現,足以掃除一切怪論,而成為《滿江紅》定為岳飛所作的鐵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