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初一歷史唐朝的知識點

初一歷史唐朝的知識點

發布時間:2021-02-27 23:42:39

1. 初一唐朝歷史題

反映了經過隋末十多年戰亂,使得中國當時人口急劇下降,而唐初統治者休養生息,經版過幾代君王權勵精圖治,人口上升,到玄宗是達到鼎盛,而玄宗末年至肅宗年間,先後爆發安史之亂,又使得人口劇減。
現象出現的原因:在王朝末年,諸侯割據,各種勢力相互侵伐,人民或死於戰亂,或死於飢荒,或死於天災······導致人口減少。而最終獲得勝利,建立新王朝的君主,在初期往往能看到戰亂的危害,人民的力量合重要性,注重民生,因此人口增長;經過數代以後,王朝又發展強盛,達到鼎盛,這時君王往往開始貪圖享樂,不關心民生,社會開始由繁榮穩定走向衰亡,最終再次引發叛亂,走向衰亡。
規律:遍觀歷朝歷代,基本上都符合上述規律。統治者勵精圖治,則國泰民安;統治者安於享樂,則民不聊生,這就是為什麼在中國幾千年來很多人都把希望寄託在聖明君王身上的原因。(這個規律是我自己的看法,可以肯定跟你們老師的標准答案是不一樣的,若只是要答題得分,不必採納~)

2. 初一歷史下冊的知識點總結,誰能回答我

第1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

一、南北重歸統一

1、隋朝的建立

時間: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楊堅 都城:長安

2、隋朝的統一

時間:589年

思考:聯系南北朝歷史的特點,想想為什麼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後,隋朝能實現重新統一?

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

②北方:經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縮小,為南北統一創造了條件。

南方:江南經濟的發展,南北人民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加強雙方的經濟交流;

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二、「開皇之治」

隋文帝的統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 ②發展生產 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隋朝大運河

1、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四五千里。

2、開鑿的目的:①遊玩江都; ②加強南北交通; ③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3、意義: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第2課 「貞觀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時間:618年 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 都城:長安

二、貞觀之治

1、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

2、注重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

3、崇尚節儉;

4、任用賢才、虛心納諫。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三、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為什麼歷史上稱武則天的統治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武則天當政期間,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為開元盛世開辟了道路。

第3課 開元盛世

一、開元之治

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姚崇)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

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3、商業

(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

①城市布局:

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於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布;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②人口:百萬人

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雲集,商業繁盛。

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第4課 科舉制的創立

一、魏晉以來,官員大多從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

二、科舉制的誕生與完善

人物
貢獻

隋文帝
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
誕生階段

隋煬帝
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唐太宗
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的人數
完善階段

武則天
增設殿試、武舉

唐玄宗
豐富考試的內容: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三、科舉制的影響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3、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第5課 「和同為一家「

一、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風俗習慣

①生活的地區:青藏高原一帶。

②生產:游牧為業,有的以農耕為生。

③崇尚戰功,以戰死為榮。

2、文成公主入吐蕃

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有什麼意義?

①維護了和平,增強了友誼

②密切了雙方經濟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二、唐朝周邊的少數民族

民族
活動地區
與唐朝的關系
今何族的祖先

吐番
西北
和同為一家: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尺帶珠丹與金城公主通婚。
藏族

回紇
西北
唐玄宗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
維吾爾族

靺鞨
東北
唐玄宗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車書本一家」。
滿族

南詔
西南
唐玄宗封皮羅閣為「雲南王」。
彝族白族

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

一、對外友好往來

主要的對外友好往來城市:長安、洛陽、廣州、揚州。

二、唐朝與日本的友好往來

1、遣唐使

2、鑒真東渡

3、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政治制度、文字、建築、錢幣、習俗等。

二、唐朝與新羅的友好往來

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的首位;朝鮮的音樂傳入中國,豐富了中國的文化。

三、玄奘西遊

為什麼唐朝與世界各國保持頻繁的友好往來?

1、唐朝的強盛、繁榮、先進,對世界各國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比較開放的政策和比過去發達的對外交通,給唐朝與各國友好往來提供了條件。

第7、8課 輝煌燦爛的隋唐文化

一、高超的建築水平

1、趙州橋

設計者:隋朝李春

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2、唐長安城

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二、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1、隋唐時期,已發明雕版印刷術

2、《金剛經》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三、光耀千古的詩壇

詩人
代表作
特點

李白
《早發白帝城》《蜀道難》
豪邁奔放,想像豐富。
詩仙

杜甫
「三吏」「三別」
反映社會現實。
詩聖

白居易
《秦中吟》《新樂府》
通俗易懂,反映社會現實。

四、燦爛奪目的書法和繪畫

1、書法

書體
書法家
代表作

顏體
顏真卿
《多寶塔碑》

柳體
柳宗元
《玄秘塔碑》

2、繪畫

閻立本
《步輦圖》

吳道子
《送子天王圖》
畫聖

五、藝術寶庫莫高窟

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六、盛大歡騰的樂舞

著名的歌舞大麴有歌頌唐太宗的《秦王破陣樂》、唐太宗參與編創的《霓裳羽衣曲》。

第9課 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

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907年,唐朝為藩鎮所滅。

一、遼宋西夏的並立

1、契丹的興起

(1)契丹的生活習俗:游牧為主,唐末開始逐漸有了農耕生活。

(2)契丹國的建立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

(2)杯酒釋兵權:用設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統兵大將的兵權。

3、西夏的建立

4、北宋與遼的和戰

(1)宋初,對遼用兵失敗,只好採取防禦政策

(2)宋真宗時,遼宋澶淵之盟:遼撤兵,宋朝給遼歲幣。

5、北宋與西夏的和戰

宋與西夏的和議:①元昊向宋稱臣;②宋給西夏歲幣;③雙方在邊界開放貿易。

二、金與南宋的對峙

1、金的建立

2、金滅遼和北宋

3、南宋的建立

4、岳飛抗金

5、紹興和議

南宋向金稱臣,並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河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政權
建立民族
建立時間
建立者
都城


契丹
10世紀初
遼太祖阿保機
上京

北宋
漢族
960年
宋太祖趙匡胤
東京(今開封)

西夏
黨項
11世紀前期
李元昊
興慶


女真
12世紀初期
金太祖阿骨打
會寧,後遷到中都

南宋
漢族
1127年
宋高宗趙構
臨安(今杭州)

第10課 經濟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1、江南農業發展的表現:

(1)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占城稻)

(2)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

(3)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

2、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1、絲織業水平的提高(蜀地絲織業「號為冠天下」)

2、棉織業的興起(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

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

4、造船業的發展(宋朝的造船業成當時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南方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開封、杭州)

杭州改為都城臨安後,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北宋時的開封。

2、海外貿易的發展

(1)聞名世界的大商港:廣州、泉州;

(2)中國商船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

(2)市舶司的設立(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

3、貨幣制度的變化(四川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第11課 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

一、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衣:宋初崇尚節儉;勞動者多穿小袖狹身的短衣;婦女纏足的陋習逐漸傳開。

食:北方以麵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為多,南宋吃魚多;

住:茅屋、瓦房、宅第。

行:牛車,驢車;乘轎,騎驢騾。

二、熱鬧的瓦子和歡樂的節日

1、瓦子: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

2、節日:春節、元宵、端午節、中秋節。

第12課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一代天驕」統一蒙古

1、馬背上的民族——蒙古

2、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1206年,蒙古貴族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成吉思汗,蒙古國建立。從此,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實現了統一。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時間:1271年 都城:大都 開國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滅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三、元朝的政治與經濟

1、元世祖恢復和發展農業的主要措施

2、水路交通運輸的發展

(1)漕運

(2)海運

3、繁華的大都

當時元朝的首都大都成為繁榮的大都市,以大都為中心,元朝的對外往來十分頻繁。

4、頻繁的中外往來

元朝時對外往來的一個著名使者就是馬可波羅。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國空前遼闊,為了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中央:中書省、宣政院

西藏——宣政院轄地

地方:行中書省 台灣和澎湖列島地區——澎湖巡檢司。

廣州——江西行省

元朝,最大的行省是嶺北行省。

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於元朝。

四、民族融合的發展

1、漢族外遷邊疆

2、邊疆各族遷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漢族融合

2、回族的形成

第13、14課燦爛的宋元文化

一、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葯的應用

1、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1)隋唐時期,我國人民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2)北宋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3)15世紀,歐洲出現活字印刷術,比中國晚約四百年。

2、指南針的應用

(1)戰國時期,製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司南;

(2)北宋,指南針開始用於航海事業;

(3)南宋,指南針廣泛用於航海事業;

(4)指南針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3、火葯的應用

(1)唐朝中期,已有火葯配方的記載,

(2)唐朝末年,火葯開始用於軍事上,

(3)宋元,火葯武器廣泛用於戰爭,

(4)13、14世紀,火葯及火葯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二、史學成就

《資治通鑒》——「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史學上的「兩司馬」

史學家
年代
著作
體例
敘事范圍

司馬遷
西漢
《史記》
紀傳體通史
黃帝到漢武帝時期

司馬光
北宋
《資治通鑒》
編年體通史
戰國到五代

三、宋詞

宋詞的代表人物:

詞人
代表作品
風格

婉約派
李清照

風格委婉,感情真摯,善於運用口語,顯得清新自然。

豪放派
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
慷慨激昂,氣勢豪邁。

辛棄疾

4、元曲

(1)由雜劇和散曲組成。

(2)最優秀的劇作家:關漢卿,其代表作是《竇娥冤》。

5、繪畫

(1)宋代繪畫,突出表現在:山水畫、花鳥畫和風俗畫的創作中。

(2)李公麟,人稱「宋畫第一」。

(3)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東京汴河沿岸的風光。

(4)趙孟頫的畫,人稱「神品」

6、書法

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第15課 明朝君權的加強

一、明朝的建立

時間:1368年 都城:應天 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秋天,明軍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

二、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1、改革行政機構,加強君主權力

在地方:廢除行中書省,設立直屬中央的三司;

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掌民政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司)——掌刑獄

都指揮使司(都司)——掌軍政

在中央:廢除丞相,撤銷中書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

2、特務統治

錦衣衛成立於洪武年間,由皇帝親自主持,負責保衛皇帝安全,偵緝官員和百姓言行,不受法律約束,可直接實行緝捕。

3、八股取士

命題范圍:四書五經。

答題要求: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能有個人見解。

文體:「八股文」。

三、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

1、明太祖的分封藩王

2、建文帝削藩

3、靖難之役

4、明成祖強化君權

(1)1421年,遷都北京,加強中央對北方的控制;

(2)削藩政策;

(3)增設特務機構——東廠。

第16課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一、鄭和下西洋

1、 鄭和下西洋的概括

人物
鄭和

時間
1405—1433

次數
7次

人數
27000多人

船數
200多艘

到達范圍
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設備
羅盤針

2、鄭和下西洋的條件

(1)明朝前期國力的強盛;

(2)指南針的廣泛使用;

(3)鄭和個人氣概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術的發達。

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強與海外的聯系。

4、鄭和下西洋的意義: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和友好關系。

二、戚繼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沿海居民稱他們為「倭寇」。

1、倭寇騷擾中國沿海

2、戚繼光抗倭

戚繼光抗倭為什麼能夠取得成功?

(1)戚繼光進行的抗倭斗爭是反抗外來侵略的正義事業,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

(2)戚繼光率領的戚家軍作戰勇敢,紀律嚴明。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1、16世紀歐洲殖民者開始侵略活動;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3、1557年後,長期居住,但澳門主權屬中國;

4、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了對澳門行使主權。

第17課 君主集權的強化

一、滿洲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

1、滿洲的興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屬奴兒干都司管轄

(2)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時間:1636年 開國皇帝:清太宗皇太極 都城:盛京

2、 山海關大戰和清軍入關

附表:滿洲發展的歷史

時間
族名
政權
建立者

唐朝
靺鞨
渤海

1115年
女真

完顏阿骨打

1616年
女真
後金
努爾哈赤

1636年
滿洲

皇太極

二、君主集權的強化

1、設立軍機處

(1)雍正帝時設立

2、文字獄

文字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從知識分子的詩詞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製造了大批冤獄。

目的: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

危害:(1)造成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

(2)使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從而禁錮了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第18課 收復台灣和抗擊沙俄

一、鄭成功收復台灣

1、荷蘭殖民者侵佔我國台灣(1624年)

2、鄭成功收復台灣(1662年)

3、清朝設置台灣府(1684年)

二、雅克薩之戰

1、沙俄侵佔雅克薩和尼布楚

2、雅克薩之戰

3、中俄《尼布楚條約》(1689年)

(1)《尼布楚條約》是中俄平等協商的基礎上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

(2)意義: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葉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第19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一、加強對西藏的管轄

1、確立冊封達賴、班禪的制度

(1)順治帝賜予五世達賴「達賴喇嘛」的封號;

(2)康熙帝賜予五世班禪「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

(3)以後歷世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

2、設置駐藏大臣(雍正時)

二、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亂

1、粉碎回部貴族大、小和卓的叛亂(乾隆時期)

2、設置伊犁將軍(乾隆時期)

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

三、土爾扈特重返祖國

1、土爾扈特西遷伏爾加河下游(明末)

2、渥巴錫領導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1771年)

四、清朝的疆域

清朝前期的疆域

巴爾喀什湖

西伯利亞

外興安嶺和庫頁島

蔥嶺

太平洋

南海諸島

台灣及其附屬島嶼

喜馬拉雅山

清政府鞏固多民族國家的措施:

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設置伊犁將軍

土爾扈特回歸祖國

雅克薩之戰

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

清朝中央政府

確立冊封達賴、班禪的制度

設置駐藏大臣

鄭成功收復台灣

清朝設置台灣府

第20課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一、明清經濟的發展

1、從國外引進的農產品

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

2、棉紡織業從南方推向北方

3、絲織業的發展

(1)絲織業中心:蘇州、南京

(2)絲織業的規模:南京的絲織業到清代已擁有三萬多台織機。

4、制瓷業中心:景德鎮

5、商品經濟空前活躍

(1)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北京、南京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晉商和皖南的徽商最為著名。

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最早出現在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雇傭工人。他們之間這種僱傭與被僱傭的關系,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

三、「閉關鎖國」的政策

1、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

(1)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為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

(2)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3)為抵制國家的領土主權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2、「閉關鎖國」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將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許擅自出海貿易。

(2)清朝統一後的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前階段: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並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隻的載重量作出嚴格的限制

後階段:只開廣州作為對外通商口岸,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貿易。

3、「閉關鎖國」的影響

(1)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

(2)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

(3)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礙了中國掌握世界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落伍了。

第21、22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

一、雄偉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長城

1、明北京城

2、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六千餘公里。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現

作者
著作
價值

李時珍
《本草綱目》
是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葯物學巨著,被譯為多國文字,成為世界醫葯學的重要文獻。

宋應星
《天工開物》
「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徐光啟
《農政全書》
農業網路全書,農學史上最早傳播西方近代科學知識的書籍。

三、古典小說的高峰

年代
著作
作者
題材
價值

元末明初
《三國演義》
羅貫中
三國時期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
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

元末明初
《水滸傳》
施耐庵
北宋末年宋江領導的梁山泊農民起義
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

明朝中期
《西遊記》
吳承恩
唐僧取經的故事
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長篇神話小說。

清朝
《紅樓夢》
曹雪芹

古典小說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四、戲劇的繁榮

1、明朝後期最負成名的戲劇家:湯顯祖,其代表作為《牡丹亭》。

2、京劇的形成:在徽劇、漢調的基礎上,融合吸收了其他劇種的曲調和表演方法,在19世紀中期初步形成。

五、書畫的成就

1、書法:

董其昌:兼有「顏骨趙姿」之美。

2、繪畫

山水、花鳥畫居統治地位。

徐渭:善於潑墨

「揚州八怪」

3. 初一下冊歷史知識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歸納

第1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

一、南北重歸統一

1、隋朝的建立

時間: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楊堅 都城:長安

2、隋朝的統一

時間:589年

思考:聯系南北朝歷史的特點,想想為什麼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後,隋朝能實現重新統一?

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

②北方:經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縮小,為南北統一創造了條件。

南方:江南經濟的發展,南北人民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加強雙方的經濟交流;

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二、「開皇之治」

隋文帝的統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 ②發展生產 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隋朝大運河

1、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四五千里。

2、開鑿的目的:①遊玩江都; ②加強南北交通; ③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3、意義: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第2課 「貞觀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時間:618年 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 都城:長安

二、貞觀之治

1、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

2、注重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

3、崇尚節儉;

4、任用賢才、虛心納諫。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三、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為什麼歷史上稱武則天的統治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武則天當政期間,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為開元盛世開辟了道路。

第3課 開元盛世

一、開元之治

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姚崇)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

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3、商業

(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

①城市布局:

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於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布;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②人口:百萬人

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雲集,商業繁盛。

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第4課 科舉制的創立

一、魏晉以來,官員大多從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

二、科舉制的誕生與完善

人物
貢獻

隋文帝
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
誕生階段

隋煬帝
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唐太宗
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的人數
完善階段

武則天
增設殿試、武舉

唐玄宗
豐富考試的內容: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三、科舉制的影響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3、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第5課 「和同為一家「

一、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風俗習慣

①生活的地區:青藏高原一帶。

②生產:游牧為業,有的以農耕為生。

③崇尚戰功,以戰死為榮。

2、文成公主入吐蕃

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有什麼意義?

①維護了和平,增強了友誼

②密切了雙方經濟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二、唐朝周邊的少數民族

民族
活動地區
與唐朝的關系
今何族的祖先

吐番
西北
和同為一家: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尺帶珠丹與金城公主通婚。
藏族

回紇
西北
唐玄宗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
維吾爾族

靺鞨
東北
唐玄宗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車書本一家」。
滿族

南詔
西南
唐玄宗封皮羅閣為「雲南王」。
彝族白族

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

一、對外友好往來

主要的對外友好往來城市:長安、洛陽、廣州、揚州。

二、唐朝與日本的友好往來

1、遣唐使

2、鑒真東渡

3、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政治制度、文字、建築、錢幣、習俗等。

二、唐朝與新羅的友好往來

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的首位;朝鮮的音樂傳入中國,豐富了中國的文化。

三、玄奘西遊

為什麼唐朝與世界各國保持頻繁的友好往來?

1、唐朝的強盛、繁榮、先進,對世界各國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比較開放的政策和比過去發達的對外交通,給唐朝與各國友好往來提供了條件。

第7、8課 輝煌燦爛的隋唐文化

一、高超的建築水平

1、趙州橋

設計者:隋朝李春

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2、唐長安城

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二、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1、隋唐時期,已發明雕版印刷術

2、《金剛經》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三、光耀千古的詩壇

詩人
代表作
特點

李白
《早發白帝城》《蜀道難》
豪邁奔放,想像豐富。
詩仙

杜甫
「三吏」「三別」
反映社會現實。
詩聖

白居易
《秦中吟》《新樂府》
通俗易懂,反映社會現實。

四、燦爛奪目的書法和繪畫

1、書法

書體
書法家
代表作

顏體
顏真卿
《多寶塔碑》

柳體
柳宗元
《玄秘塔碑》

2、繪畫

閻立本
《步輦圖》

吳道子
《送子天王圖》
畫聖

五、藝術寶庫莫高窟

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六、盛大歡騰的樂舞

著名的歌舞大麴有歌頌唐太宗的《秦王破陣樂》、唐太宗參與編創的《霓裳羽衣曲》。

第9課 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

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907年,唐朝為藩鎮所滅。

一、遼宋西夏的並立

1、契丹的興起

(1)契丹的生活習俗:游牧為主,唐末開始逐漸有了農耕生活。

(2)契丹國的建立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

(2)杯酒釋兵權:用設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統兵大將的兵權。

3、西夏的建立

4、北宋與遼的和戰

(1)宋初,對遼用兵失敗,只好採取防禦政策

(2)宋真宗時,遼宋澶淵之盟:遼撤兵,宋朝給遼歲幣。

5、北宋與西夏的和戰

宋與西夏的和議:①元昊向宋稱臣;②宋給西夏歲幣;③雙方在邊界開放貿易。

二、金與南宋的對峙

1、金的建立

2、金滅遼和北宋

3、南宋的建立

4、岳飛抗金

5、紹興和議

南宋向金稱臣,並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河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政權
建立民族
建立時間
建立者
都城


契丹
10世紀初
遼太祖阿保機
上京

北宋
漢族
960年
宋太祖趙匡胤
東京(今開封)

西夏
黨項
11世紀前期
李元昊
興慶


女真
12世紀初期
金太祖阿骨打
會寧,後遷到中都

南宋
漢族
1127年
宋高宗趙構
臨安(今杭州)

第10課 經濟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1、江南農業發展的表現:

(1)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占城稻)

(2)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

(3)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

2、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1、絲織業水平的提高(蜀地絲織業「號為冠天下」)

2、棉織業的興起(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

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

4、造船業的發展(宋朝的造船業成當時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南方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開封、杭州)

杭州改為都城臨安後,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北宋時的開封。

2、海外貿易的發展

(1)聞名世界的大商港:廣州、泉州;

(2)中國商船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

(2)市舶司的設立(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

3、貨幣制度的變化(四川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第11課 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

一、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衣:宋初崇尚節儉;勞動者多穿小袖狹身的短衣;婦女纏足的陋習逐漸傳開。

食:北方以麵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為多,南宋吃魚多;

住:茅屋、瓦房、宅第。

行:牛車,驢車;乘轎,騎驢騾。

二、熱鬧的瓦子和歡樂的節日

1、瓦子: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

2、節日:春節、元宵、端午節、中秋節。

第12課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一代天驕」統一蒙古

1、馬背上的民族——蒙古

2、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1206年,蒙古貴族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成吉思汗,蒙古國建立。從此,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實現了統一。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時間:1271年 都城:大都 開國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滅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三、元朝的政治與經濟

1、元世祖恢復和發展農業的主要措施

2、水路交通運輸的發展

(1)漕運

(2)海運

3、繁華的大都

當時元朝的首都大都成為繁榮的大都市,以大都為中心,元朝的對外往來十分頻繁。

4、頻繁的中外往來

元朝時對外往來的一個著名使者就是馬可波羅。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國空前遼闊,為了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中央:中書省、宣政院

西藏——宣政院轄地

地方:行中書省 台灣和澎湖列島地區——澎湖巡檢司。

廣州——江西行省

元朝,最大的行省是嶺北行省。

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於元朝。

四、民族融合的發展

1、漢族外遷邊疆

2、邊疆各族遷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漢族融合

2、回族的形成

第13、14課燦爛的宋元文化

一、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葯的應用

1、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1)隋唐時期,我國人民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2)北宋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3)15世紀,歐洲出現活字印刷術,比中國晚約四百年。

2、指南針的應用

(1)戰國時期,製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司南;

(2)北宋,指南針開始用於航海事業;

(3)南宋,指南針廣泛用於航海事業;

(4)指南針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3、火葯的應用

(1)唐朝中期,已有火葯配方的記載,

(2)唐朝末年,火葯開始用於軍事上,

(3)宋元,火葯武器廣泛用於戰爭,

(4)13、14世紀,火葯及火葯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二、史學成就

《資治通鑒》——「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史學上的「兩司馬」

史學家
年代
著作
體例
敘事范圍

司馬遷
西漢
《史記》
紀傳體通史
黃帝到漢武帝時期

司馬光
北宋
《資治通鑒》
編年體通史
戰國到五代

三、宋詞

宋詞的代表人物:

詞人
代表作品
風格

婉約派
李清照

風格委婉,感情真摯,善於運用口語,顯得清新自然。

豪放派
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
慷慨激昂,氣勢豪邁。

辛棄疾

4、元曲

(1)由雜劇和散曲組成。

(2)最優秀的劇作家:關漢卿,其代表作是《竇娥冤》。

5、繪畫

(1)宋代繪畫,突出表現在:山水畫、花鳥畫和風俗畫的創作中。

(2)李公麟,人稱「宋畫第一」。

(3)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東京汴河沿岸的風光。

(4)趙孟頫的畫,人稱「神品」

6、書法

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第15課 明朝君權的加強

一、明朝的建立

時間:1368年 都城:應天 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秋天,明軍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

二、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1、改革行政機構,加強君主權力

在地方:廢除行中書省,設立直屬中央的三司;

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掌民政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司)——掌刑獄

都指揮使司(都司)——掌軍政

在中央:廢除丞相,撤銷中書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

2、特務統治

錦衣衛成立於洪武年間,由皇帝親自主持,負責保衛皇帝安全,偵緝官員和百姓言行,不受法律約束,可直接實行緝捕。

3、八股取士

命題范圍:四書五經。

答題要求: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能有個人見解。

文體:「八股文」。

三、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

1、明太祖的分封藩王

2、建文帝削藩

3、靖難之役

4、明成祖強化君權

(1)1421年,遷都北京,加強中央對北方的控制;

(2)削藩政策;

(3)增設特務機構——東廠。

第16課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一、鄭和下西洋

1、 鄭和下西洋的概括

人物
鄭和

時間
1405—1433

次數
7次

人數
27000多人

船數
200多艘

到達范圍
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設備
羅盤針

2、鄭和下西洋的條件

(1)明朝前期國力的強盛;

(2)指南針的廣泛使用;

(3)鄭和個人氣概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術的發達。

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強與海外的聯系。

4、鄭和下西洋的意義: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和友好關系。

二、戚繼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沿海居民稱他們為「倭寇」。

1、倭寇騷擾中國沿海

2、戚繼光抗倭

戚繼光抗倭為什麼能夠取得成功?

(1)戚繼光進行的抗倭斗爭是反抗外來侵略的正義事業,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

(2)戚繼光率領的戚家軍作戰勇敢,紀律嚴明。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1、16世紀歐洲殖民者開始侵略活動;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3、1557年後,長期居住,但澳門主權屬中國;

4、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了對澳門行使主權。

第17課 君主集權的強化

一、滿洲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

1、滿洲的興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屬奴兒干都司管轄

(2)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時間:1636年 開國皇帝:清太宗皇太極 都城:盛京

2、 山海關大戰和清軍入關

附表:滿洲發展的歷史

時間
族名
政權
建立者

唐朝
靺鞨
渤海

1115年
女真

完顏阿骨打

1616年
女真
後金
努爾哈赤

1636年
滿洲

皇太極

二、君主集權的強化

1、設立軍機處

(1)雍正帝時設立

2、文字獄

文字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從知識分子的詩詞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製造了大批冤獄。

目的: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

危害:(1)造成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

(2)使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從而禁錮了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第18課 收復台灣和抗擊沙俄

一、鄭成功收復台灣

1、荷蘭殖民者侵佔我國台灣(1624年)

2、鄭成功收復台灣(1662年)

3、清朝設置台灣府(1684年)

二、雅克薩之戰

1、沙俄侵佔雅克薩和尼布楚

2、雅克薩之戰

3、中俄《尼布楚條約》(1689年)

(1)《尼布楚條約》是中俄平等協商的基礎上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

(2)意義: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葉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第19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一、加強對西藏的管轄

1、確立冊封達賴、班禪的制度

(1)順治帝賜予五世達賴「達賴喇嘛」的封號;

(2)康熙帝賜予五世班禪「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

(3)以後歷世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

2、設置駐藏大臣(雍正時)

二、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亂

1、粉碎回部貴族大、小和卓的叛亂(乾隆時期)

2、設置伊犁將軍(乾隆時期)

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

三、土爾扈特重返祖國

1、土爾扈特西遷伏爾加河下游(明末)

2、渥巴錫領導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1771年)

四、清朝的疆域

清朝前期的疆域

巴爾喀什湖

西伯利亞

外興安嶺和庫頁島

蔥嶺

太平洋

南海諸島

台灣及其附屬島嶼

喜馬拉雅山

清政府鞏固多民族國家的措施:

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設置伊犁將軍

土爾扈特回歸祖國

雅克薩之戰

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

清朝中央政府

確立冊封達賴、班禪的制度

設置駐藏大臣

鄭成功收復台灣

清朝設置台灣府

第20課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一、明清經濟的發展

1、從國外引進的農產品

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

2、棉紡織業從南方推向北方

3、絲織業的發展

(1)絲織業中心:蘇州、南京

(2)絲織業的規模:南京的絲織業到清代已擁有三萬多台織機。

4、制瓷業中心:景德鎮

5、商品經濟空前活躍

(1)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北京、南京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晉商和皖南的徽商最為著名。

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最早出現在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雇傭工人。他們之間這種僱傭與被僱傭的關系,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

三、「閉關鎖國」的政策

1、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

(1)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為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

(2)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3)為抵制國家的領土主權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2、「閉關鎖國」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將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許擅自出海貿易。

(2)清朝統一後的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前階段: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並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隻的載重量作出嚴格的限制

後階段:只開廣州作為對外通商口岸,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貿易。

3、「閉關鎖國」的影響

(1)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

(2)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

(3)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礙了中國掌握世界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落伍了。

第21、22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

一、雄偉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長城

1、明北京城

2、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六千餘公里。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現

作者
著作
價值

李時珍
《本草綱目》
是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葯物學巨著,被譯為多國文字,成為世界醫葯學的重要文獻。

宋應星
《天工開物》
「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徐光啟
《農政全書》
農業網路全書,農學史上最早傳播西方近代科學知識的書籍。

三、古典小說的高峰

年代
著作
作者
題材
價值

元末明初
《三國演義》
羅貫中
三國時期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
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

元末明初
《水滸傳》
施耐庵
北宋末年宋江領導的梁山泊農民起義
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

明朝中期
《西遊記》
吳承恩
唐僧取經的故事
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長篇神話小說。

清朝
《紅樓夢》
曹雪芹

古典小說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四、戲劇的繁榮

1、明朝後期最負成名的戲劇家:湯顯祖,其代表作為《牡丹亭》。

2、京劇的形成:在徽劇、漢調的基礎上,融合吸收了其他劇種的曲調和表演方法,在19世紀中期初步形成。

五、書畫的成就

1、書法:

董其昌:兼有「顏骨趙姿」之美。

2、繪畫

山水、花鳥畫居統治地位。

徐渭:善於潑墨

「揚州八怪」

4.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 第1課 隋的統一與大運河 ⒈隋朝的建立:581
年,楊堅(隋文帝),年號開皇。隋文帝的繼任者是隋煬帝(楊廣) ⒉589
年,隋朝滅掉了南方的陳。這是繼秦朝之後,中國又一次完成了統一。 3.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統治。 4.大運河:3+4+5=1。3點
即是:中心洛陽、東北到涿郡、東南到餘杭;4段
即是:永
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5大水系
即是: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和長江、
錢塘江五大水系。1
即是:大運河是一條貫通南北的動脈,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第2課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⒈隋煬帝不惜民力,酷虐殘暴,導致農民起義。隋朝二世而亡。 2
.李淵於
618
年建立唐朝,定都長安,他就是唐高祖。 3
.唐太宗的年號是「貞觀」。被唐太宗比喻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鏡子的大臣是魏
征。 4
.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被譽為「貞觀
之治」。 5
.唐太宗認真吸取隋朝興亡的經驗教訓,在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
新措施。我們把這些措施總稱為「貞觀新政」。 (1
)、經濟上:改革賦役制度、輕徭薄賦(減少百姓服勞役天數,並規定可用交納實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縛逐漸鬆弛。) (2)、政治上:虛心納諫,選賢任能,
完善制度(沿襲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完善科舉制度。)(「三省」指的是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其中,尚書省下設六部。) (3
)、法律上:修改法令,編纂《唐律疏議》。(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的法典,在歷史上對亞洲各國產生了重大影響。) (4)、民族關繫上:
密切與少數民族的聯系。 第3課 氣度恢弘的隆盛時代
⒈武則天登上帝位後,改國號為「周」,她是我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5. 初一歷史知識點歸納:唐與天竺的關系──玄奘西遊

唐朝建立後,中國和天竺交往頻繁

玄奘西遊,訪天竺;他回到長安帶回大量佛經,並潛心鑽研;他根據親身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這部書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6. 初一年歷史 地理的重點知識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考綱知識點
一、商鞅變法:(七上P35-36)
1、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2、內容——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響:①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②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
(各國的變法: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其中最徹底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例:材料「春秋以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一些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土地的人們成為農民。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比較徹底的。」
1)商鞅變法的目的是什麼?
答: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使國家變得富強。
2)商鞅變法取得勝利的原因:
答:A:順應了封建制發展的歷史趨勢;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C:敢於同舊勢力作斗爭。

二、百家爭鳴:
1、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時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②教育——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他要求學生按時復習學過的知識,「溫故知新」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D:溫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主張「民貴君輕」的思想,實行「仁政」。反對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再利用。這反映了他的可持續發展觀。
2、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時期的人,著有《道德經》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並且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具有樸素辨證的思想。
3、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張「兼愛」「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七上P46),主張改革,提倡法治;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例:材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
1)該材料是誰說的?答:是孔子
2)是什麼學派的創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張什麼?有何影響?答: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貢獻?答: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例:材料:「我那堅硬的牙齒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軟的舌頭卻還在!」
(1)體現了誰的主張?是什麼意思?體現了什麼思想?
答:體現了老子的主張。意思是堅硬的東西未必結實,柔可以克剛,體現了他樸素辯證的思想。
(2)這種思想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認為有用的話,能不能舉出一個實例加以說明?
答:我認為有用。如:在解放戰爭中,裝備人數上超過解放軍的國民黨軍隊最終是被打敗了。

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七上P51)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1、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2、中央政府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劃分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制度為後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四、1、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二)經濟——秦統一後,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後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
(四)思想——焚書坑儒(P52)
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五)軍事——北築長城、南修靈渠(P53)
(1)秦朝統一後,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並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2、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1)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3)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4)修築了著名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鞏固祖國的邊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對後世產生了影響?
答:1、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3、全國推行郡縣制;
4、統一了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5、修築了長城; 6、開鑿了靈渠。
例:材料「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統一法度、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誰實施的?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實施的,主要措施有:實行郡縣制,統一了度量衡、文字、貨幣。
(2)實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麼?答: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作用是:有利於鞏固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

五、評價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封建皇帝。他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他建立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意了全國的度量衡、貨幣、文字,促進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過:秦始皇又是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後,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兵役和徭役、嚴酷的法律,給人民帶來了無比的痛苦和極大的災難;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農民起義爆發。
功過相比,秦始皇功大於過。

六、漢武帝的大一統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P62)
2、經濟: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P63)
4、文化: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太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P63)
5、軍事:多次反擊匈奴,取得勝利;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西漢與西域各國的聯系。(P79、P82-83)
6、意義: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護的設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說明新疆地區在歷史上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八、絲綢之路:(七上P78)
1、陸地: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引進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從廣東的港口出發,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島。
3、作用:溝通中西交通,促進中國與中亞、西亞和歐洲的經濟文化交流。
4、歷史價值: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富有創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質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有利於弘揚我國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於當今旅遊事業的發展和考古工作的開展。

九、造紙術:(七上P81)
1、中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的麻紙。
2、東漢蔡倫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做原料,改進造紙術,稱「蔡侯紙」。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

十、張衡(東漢)地動儀:世界上最早的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七上P82)

十一、司馬遷與《史記》:(七上P88)
生活在漢武帝時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創立了紀傳體的體例;既是一部歷史學著作,又是一部文學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
1) 這是誰說的?寫在什麼書上?答:司馬遷;《史記》。
2) 他生活在什麼朝代?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答:西漢。這句話是:人當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卻死得比鴻毛還輕。
3)這部書內容如何?答: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4)這部書地位如何?答:《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5)魯迅怎樣評價這部書?答:「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十二、赤壁之戰:(七上P95-96)
208年,孫權、劉備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操,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輕易南下。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軍南下,想消滅孫權、劉備統一天下,孫、劉聯軍利用曹軍不習水戰、連鎖戰艦的弱點,用火攻打敗曹軍。」
材料二:引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1)這是描述的中國歷史上哪次著名戰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戰。
2)你從他們的勝敗中得到了什麼啟示?答:驕兵必敗;團結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3)要更詳細的了解這次戰役的情況,應從哪裡去查詢或查找資料?

十三、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到達夷洲,加強了內地與台灣地區的聯系。(七上P98)
(這是台灣與內地的最早記錄。)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統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權:鮮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後孝文帝遷都洛陽。
3、改革的內容——漢化政策:
即:說漢語、改漢姓、穿漢服、通漢婚、用漢律、學漢風。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

十五、數學成就:(七上P110)祖沖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以後的第七位數字,比歐洲早近1000年。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考綱知識點
一、大運河的開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將杜之轉輸,其為利耶博哉!」
隋朝隋煬帝時開鑿的大運河是隋朝對後世最重要的貢獻。
1、目的: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2、開鑿時間:605-610年。
3、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開鑿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兩千多公里。(沿途經過江蘇的揚州、常州、無錫、蘇州 )
4、作用: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評價大運河的開鑿:大運河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同時運河的通航也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的發展。但隋煬帝濫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總的看來,大運河的開鑿,是隋對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

二、「貞觀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有所發展,國力逐漸強盛,因為唐太宗的年號為貞觀,故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善於用人和納諫,沿用和發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發展科舉,重視教育; ③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房玄齡、杜如晦、魏徵)

三、「開元盛世」(七下P10)
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繁榮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這一時期的年號叫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是:唐玄宗統治前期①任用賢能 ②整頓吏治 ③重視農業生產 ④統一安定的社會環境及勞動人民的安居樂業

四、科舉制:隋創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長策,賺足影響盡白頭。」「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
1、含義: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的標准。
2、誕生:(七下P15)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
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3、完善:(七下P16)唐朝科舉中常設的主要科目有明經和進士。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唐太宗擴充國學規模;武則天首創殿試和武舉;唐玄宗時將詩賦作為考試內容。
4、發展:明清的科舉制改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變成為朝廷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脫離現實生活,無法培養人的實際能力,使科舉考試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才智。
5、結束:清朝末年。1905年張之洞奏請停止科舉考試,清政府擬定《奏定學堂章程》。
6、作用: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五、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七下P21)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強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

六、以遣唐使、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等史實為例,說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他們全方位學習中國,使唐文化對日本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呂)。
2、鑒真東渡:(七下P28)唐玄宗時,鑒真第六次東渡日本成功。對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3、玄奘西行:(七下P29)唐太宗時,玄奘西去天竺取經,回國後整理成書《大唐西域記》。這部書,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術:(七下P32)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製的《金剛經》

八、藝術寶庫莫高窟:(七下P38)
甘肅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開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畫和彩色塑像,如飛天、仙女等。

九、交子:(七下P53-54)
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十、鐵木真統一蒙古:(七下P61)
1206年,鐵木真完成蒙古統一,建立蒙古國,被尊稱為成吉思汗。從此,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十一、行省制度(七下P63)
1、目的:對全國實行有效統治
2、內容:①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的行政機構;②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③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和台灣(當時稱琉球);
④設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區的政務。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域。
3、作用:①是秦朝郡縣制的重大發展;
②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統治,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③為後來明清所沿用。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於元朝。

十二、活字印刷術:(七下P67)
北宋的畢升發明的陶活字,進行排版印刷。既經濟又省時,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後陸續傳到世界各地。15世紀歐洲才有,比我國晚約400年。

十三、指南針:(七下P68)
1、戰國時期,叫「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
2、北宋時,製成指南針,開始用於航海事業。
3、南宋時,廣泛用於航海,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4、作用:為後來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

十四、火葯:(七下P68-69)
火葯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唐朝中期已有配方,唐朝末年開始用於軍事;宋元時期,火葯武器廣泛用於戰爭。13、14世紀,火葯和火葯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十五、《清明上河圖》:(七下P74)
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東京汴河沿岸的風光和繁華。

十六、司馬光與《資治通鑒》:(七下P71)
北宋的司馬光,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這部書按年代順序,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

十七、八股取士:(七下P80)「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於咸陽之郊……」
1、目的:為了選拔聽命於皇帝的官吏
2、考試范圍:四書五經 3、形式:八股
4、後果:只顧讀書,不求實際學問。考中做官後,大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僕。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了人們的聰明才智。

十八、明朝鄭和下西洋:(七下P86)「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
1、目的: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成祖)
2、時間:1405-1433年
3、經過:1405年,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率龐大船隊從劉家港出發。到1433年,鄭和前後航海七次,經歷了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4、歷史意義: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

十九、戚繼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七下P87)
明朝戚繼光率戚家軍取得台州九戰九捷,肅清了倭寇(日本)的騷擾。被稱為「民族英雄」。

二十、軍機處的設立:(七下P91)
1、目的:加強君主專制
2、時間:雍正帝設立軍機處。
3、作用: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

二十一、鄭成功收復台灣及台灣府設立(七下P94-95)「開辟荊榛逐荷夷」
1、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中收復台灣,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1684年,清政府在台灣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台灣府的設置,加強了台灣同內地的聯系,促進了台灣的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海防。

二十二、達賴、班禪冊封制度 駐藏大臣的設置(七下P99-100)「國家百餘年昇平累洽,中外一家。」——《須彌福壽之廟碑記》
1、順治帝時冊封「達賴喇嘛」;康熙帝時冊封「班禪額爾德尼」。
2、1727年,清朝設立駐藏大臣,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 。

二十三、伊犁將軍的設置:(七下P101)
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說明新疆等地區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二十四、土爾扈特部回歸:(七下P101)
1、原因: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壓迫
2、時間:1771年(乾隆帝) 3、首領:渥巴錫
4、意義: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篇章。渥巴錫成為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二十五、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七下P107)
1、出現時間:出現在明朝中後期;
2、萌芽地區:在蘇州、松江等江南和東南沿海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
3、典型表現:「機戶(手工工場主)出資,機工(僱傭勞動者)出力」,機戶就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工人,他們是僱傭與被僱傭關系。
4、影響:標志我國封建社會開始走向衰落。

二十六、清「閉關鎖國」政策(七下P108)
1、原因:1、清朝政府對內堅持「重本抑末」的傳統政策,壓制、打擊工商業,束縛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定,清政府認為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3、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主權受到外國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統治。清朝實施了閉關政策。
2、主要表現:在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實行禁海政策,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特許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貿易。)
3、影響:1、清朝實施閉關政策對西方的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
2、清政府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3、它限制了我國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4、啟示: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
七年級下期地理復習提綱
亞洲與歐洲
1、地理位置
亞洲 歐洲
海陸位置 北臨北冰洋、東臨太平洋、
南臨印度洋、西連歐洲。
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西南隔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相鄰 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
南臨地中海、東連亞洲
西北隔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南隔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與非洲相望
亞歐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
半球位置 大部分在北半球、東半球;
小部分在南半球、西半球 全在北半球;
幾乎全在東半球
低中高緯度位置 地跨低、中、高緯度帶 地跨中、高緯度帶
五帶位置 地跨熱帶、北溫帶、北寒帶 地跨北溫帶、北寒帶
面 積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洲 面積居第六位的大洲
在地圖上找圖 半 島 阿拉伯半島--世界上最大的半島
印度半島、中南半島、朝鮮半島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
亞平寧半島、巴爾干半島
島 嶼 台灣島、海南島、斯里蘭卡島 愛爾蘭島、大不列顛島
群 島 日本群島、馬來群島(最大) 不列顛群島
海 域
(海峽) 阿拉伯海、波斯灣、孟加拉灣
挪威海、北海、波羅的海、比斯開灣、地中海、黑海、土耳其海峽、直布羅陀海峽、英吉利海峽
2、地形
亞洲 歐洲
特點 1、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居第二
2、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
3、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1、以平原為主,平均海拔最低
2、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兩側
3、冰川作用對地形的影響大

找圖

著名的地形區 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圖蘭平原、青藏高原(世界最高的高原)、帕米爾高原、蒙古高原、德干高原、天山山脈、昆侖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世界最高的山脈)
珠穆朗瑪峰(8848米)-----世界最高峰
死海(-400米)-----世界陸地最低點 西歐平原、波德平原、東歐平原
斯堪的納維亞山脈、阿爾卑斯山脈
3、氣候
亞洲 歐洲
特點 1、氣候類型復雜多樣,但沒有溫帶海洋性氣候
2、大陸性特徵顯著
3、季風氣候世界分布最廣泛、最典型
(因為亞洲地處世界最大的大洲,瀕臨世界最大的大洋,海陸差異特別大) 1、以溫帶氣候為主,海洋性特徵顯著
2、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分布最典型
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歐洲西部;特徵:終年溫和濕潤)
地中海氣候(分布:地中海沿岸;特徵: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4、河流和湖泊

亞洲 歐洲
河流特徵 1、 大江大河眾多,2、 尤其多外流河
長江、黃河、湄公河-----太平洋
恆河、印度河、幼發拉底河----印度洋
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北冰洋
2、多發源於中部的高原、山地,順地勢呈放射狀向四周入海
3、 內流區面積廣大
(阿姆河、錫爾河-----鹹海) 1、河網稠密,水流平緩
2、河流短小,水量豐富
3、航運價值高
多瑙河:發源於德國西南部山地,向東流經九個國家,注入地中海,是歐洲流經國家最多的國際河流,具有重要的航運價值。
萊茵河:發源於瑞士阿爾卑斯山脈,向北流經德國魯爾工業區,注入北海,也是航運便利的國際河流。
湖泊 貝加爾湖----世界最深的湖泊
裏海---世界最大的湖泊
死海---世界湖面海拔最低,鹽度很高的湖泊
巴爾喀什湖---一半鹹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眾多(冰川作用)
5、人口與國家

亞 洲 歐 洲
人口 數量 36.72億-----世界第一 7.27億----世界第三
分布 東部,南部----稠密
西部,北部-----稀疏 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大洲
自然增長率 1.5%---世界第三 0.2%-----世界最低
(甚至負增長)
≥1億以上的國家 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 俄羅斯
國 家 約50個 40多個
二、非洲
1、地理位置
非洲
海陸位置 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與歐洲相望,
東北與亞洲之間隔著蘇伊士運河和紅海
半球位置 東半球的西部;地跨南北半球
低中高緯度位置 絕大部分在低緯度
五帶位置 大部分在熱帶
面 積 第二位

找圖 國家 54個――――世界國家最多的大洲
(二戰前獨立的國家只有:埃及、衣索比亞、賴比瑞亞三個)
半 島 索馬里半島―――非洲最大的半島
島 嶼 馬達加斯加島―――非洲最大的島嶼
海域 幾內亞灣―――非洲最大的海灣
莫三比克海峽―――非洲最大的海峽

2、地形

非洲

特點 1、以高原為主―――有「高原大陸」之稱
三大高原:衣索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
2、地勢東南高,西北低
乞力馬扎羅山,海拔5895米――非洲最高峰
衣索比亞高原,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非洲屋脊」
阿薩勒湖,海拔-153米――非洲最低點

特殊的
地形

7. 初一歷史唐朝對外關系復習資料

對外友好往來
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以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人稱中國人為「唐人」。
一、唐與日本的關系──遣唐使和鑒真東渡
1、隋唐時,中日兩國交往密切。貞觀年間,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學生和留學僧來唐學習。
2、遣唐使回國後很受重用,他們以唐朝的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還參照漢字創制了日本文字,在社會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風尚。
3、唐朝赴日本的使節和僧人中,最有影響的是鑒真,曾六次東渡日本,在日本傳播唐朝文化。
二、唐與新羅的關系
1、方式:①派遣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②新羅商人來中國經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
2、表現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採用科舉制選官吏、引入了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就。
三、唐與天竺的關系──玄奘西遊
唐朝時中國與天竺交往頻繁,最傑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貞觀初年,他從長安出發,前往天竺。回國後,專心翻譯佛經,還寫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記》。這部書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思考:根據所學知識,結合教材內容,說說唐朝時期對外交往的特點嗎?促使唐朝對外交往活躍的因素有什麼呢?今天的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時期,唐朝的對外交往情況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特點:①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乃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②唐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允許他們長期居住。③長安、洛陽、廣州、揚州等地都有頻繁的外貿活動。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
因素:①國家安定統一;②經濟文化繁榮;③對外開放政策;④對外交通發達。
啟示:第一,必須有穩定的政治局面,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質,努力發展經濟文化。第三,學習唐朝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在傳播先進文化的同時,要善於吸取其精華,為己所用。

閱讀全文

與初一歷史唐朝的知識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