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識點總結
哲學基礎
一 哲學的產生與存在
1哲學的智慧和思想產生於人類的生活實踐活動。
2哲學起源於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二 哲學的本義與任務
1哲學是一種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其本意就是愛智慧或追求智慧。
2 哲學的任務是尋找光明,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三 世界觀與方法論
1世界觀: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就是世界觀。
2方法論:用世界觀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論。
3二者關系: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四 具體和抽象
具體科學揭示的是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某一具體領域的規律和奧秘,哲學則對其進行新的概括和生華,從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
五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麼)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內容:
1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准。
① 存在決定思維的,就是唯物主義;
② 認為思維決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義。
2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
① 思維能正確反映存在的,就是可知論;
② 否認思維能正確反映存在的,是不可知論。
六 思維和存在(為什麼)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首先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和無法迴避的基本問題。
七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1唯物主義:
①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的,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② 唯物主義在其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三種基本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沒有科學依據;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地物質形態,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
2唯心主義:
① 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決定本原,物質依賴於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本原。
② 唯心主義把意識視為世界的本原,但由於對意識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兩種基本形態: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誇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本原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於人的主觀精神。客觀唯心主義把觀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
⊙在哲學史上,沒有游離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外的辯證法或形而上學的獨立派別。
八 哲學 政治 經濟 文化的關系:
哲學屬於思想文化的,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形態的經濟和政治決定一定形態的文化,一定形態的文化又反作用於一定形態的經濟和政治。
九 哲學對社會的變革作用
1體現在它可以通過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
2體現在它可以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未來。
3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
十 馬克思主義
1產生
①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階級基礎)
②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這三大發現和自然科學的巨大進步使人們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世界成為可能。
③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理論來源)
2特徵:實踐性 科學性 革命性
①在實踐基礎上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有機統一。
②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確立了科學的實踐觀。
十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就
1毛澤東思想
① 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
②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路線;
③ 獨立自主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立足點。
2 鄧小平理論
主題: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思想方法: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基本內容: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3 三個代表
主題: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
本質: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4 科學發展觀
① 第一要義:發展
本質核心:以人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根本方法:統籌兼顧
② 地位: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
辯證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論
一 世界的物質性原理:
1內容:
①世界是物質的世界
②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
2原因:
① 自然界是物質的
② 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
③ 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
二 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原理
1物質與意識
① 物質: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
② 意識: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起源);它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人腦的機能(生理基礎);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內容)
③ 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
2原理內容:
① 物質決定意識
② 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A能動地認識世界B 能動地改造(促進or阻礙)世界
方法論: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1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和起來
2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3反對誇大意識能動作用
4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於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三 運動和物質
1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和物質不可分。
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四 運動和靜止
1運動是無條件的、永恆的、和絕對的
2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相對的
五 規律
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1規律是客觀的
2規律是普遍的
方法論: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
六 實踐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
1實踐具有客觀性
2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
3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唯物辯證法
一 普遍聯系的原理: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1(普遍性)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2(客觀性)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要尊重聯系的客觀性,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3(多樣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
方法論: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一切事物與周圍其他事物之間、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都存在著聯系。)
二 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原理:
1 整體與部分相互區別
① 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整體居主導地位,統帥部分。
②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處於被支配地位,服從和服務於整體。
2整體和部分又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
(整體離不開部分,部分離不開整體)
② 高中政治必修四重要知識點
第一單元: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第一課:美好生活的向導
1、哲學智慧的產生與起源:
哲學的智慧產生於人類的實踐活動。哲學源於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2、哲學的本義:愛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學的任務: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與發展,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麼是哲學: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1)世界觀、方法論的含義和關系: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
關系: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
(2)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不存在脫離世界觀的方法論,也不存在脫離方法論的世界觀。
(3)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
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4)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第二課:百舸爭流的思想
※1、什麼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它包括哪些內容?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①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②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
2、為什麼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①哲學的基本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②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迴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
唯物主義: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唯心主義: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於意識,意識決定物質。
※4、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理解: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合理性——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局限性——這些觀點知識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著就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合理性——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局限性: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主觀唯心、客觀唯心
※6、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從屬於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斗爭
第三課:時代精神的精華
※1、哲學與經濟政治的關系:哲學是經濟、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為什麼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
①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時代的脈搏③正確地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時間經驗和認識成果。
3、哲學對社會變革的作用:
①通過對社會的弊端、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
4、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階級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和直接理論來源:
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
自然科學基礎:從「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學」發展為「本質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學」
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批判地吸取)]
※5、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①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唯物辨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辨證的歷史觀的有機統一。
②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6、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①毛澤東思想及其精髓與活的靈魂
②鄧小平理論及其主題
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質
第二單元: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第四課:探究世界的本質
※1、理解物質的概念:
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是與意識相比而言);根本屬性是運動(這是與物質的其他屬性相比而言)。
※2、運動與物質的辨證關系: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離開物質談運動,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
※3、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辨證關系:
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4、理解規律的客觀性及認識規律對生活和實踐的意義:
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第五課:把握思維的奧妙
※1、理解物質與意識的辨證關系,在此基礎上,掌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方法論。
辯證關系:物質世界是先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
方法論:掌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並不是否定發揮主觀能動性。它要求我們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
※1、實踐的概念與特點
概念: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2、從認識的來源、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正確與否的檢驗標准,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等角度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3、理解真理的客觀性及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真理是客觀的:客觀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屬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是具體的,真理是有條件的,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第三單元: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第七課: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
1、什麼是聯系?
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2、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和條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方法論意義:客觀性——切忌主觀隨意性。多樣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
※3、整體和部分的含義、關系及其把握二者關系的方法論意義
含義: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關系: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方法論:樹立全局觀念,重視局部作用。
4、系統的含義、基本特徵,掌握系統優化方法的意義
含義: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
基本特徵: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掌握系統優化方法的意義: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第八課: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1、什麼是新事物?什麼是舊事物?什麼是發展?(即發展的實質)
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舊事物是違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最終走向滅亡的事物。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2、發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發展的、人類社會是發展的、人的認識是發展的。
3、為什麼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這一觀點有何意義?
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2)它在克服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和腐朽的東西,吸取了舊事物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並增添了為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3)社會領域內的新事物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因而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2)人們對新事物的認可也有一個過程(3)舊事物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戰勝舊事物必然經歷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意義:在曲折的道路上問鼎事業的輝煌。既要充滿信心,鼓勵、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接受挫折與考驗。
4、量變和質變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
含義: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兩種不同的狀態。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
※相互關系:(1)事物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2)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3)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4)事物的發展就是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5、把握量變和質變關系原理的意義
做好量的積累,為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第九課: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1、什麼是矛盾?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含義及二者的關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關系: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斗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原理: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方法論: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我們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揚帆遠航,才能歷經風雨,又見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原理: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方法論意義:想問題、辦事情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分析矛盾的特點,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和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和活的靈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個性)的關系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變的,在不同的場合是可以變化的。方法論意義:(1)應該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2)掌握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科學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義及其相互聯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雙方中處於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雙方中處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8、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
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牽牛要牽牛鼻子」;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第十課: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
1、辨證否定觀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辨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辨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是實現新事物產生和促使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辨證的否定是聯系的環節,新事物產生於舊事物,它總是吸取、保留和改造舊事物中積極的因素作為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辨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
辨證的否定觀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
辯證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創新的。它要求我們注重發展,注重變化,敢於創新。
3、為什麼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
(1)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2)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3)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
第四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第十一課:尋覓社會的真諦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可以比較物質與意識、實踐與認識辨證關系的原理加以理解)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反作用於社會存在。
2、理解推動社會運動、變化、發展的兩對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上層建築要適應經濟基礎。
3、比較並理解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不同表現及解決方式
階級社會:主要通過階級斗爭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只能通過改革解決。
※4、了解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
人民群眾
※5、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
群眾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想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第十二課:實現人生的價值
6、理解什麼是人的價值,掌握評價一個人價值大小的標准
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就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麼。
7、理解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思考並深入體會價值觀的選擇與人的幸福之間的關系?
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導向作用。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導向作用。
※8、聯系社會發展的規律和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等相關知識,明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准
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9、懂得勞動及奉獻對人生的意義
創造價值,體驗幸福:在勞動中實現和證明自己的價值,促進人自由全面的發展;在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體驗人生幸福。
※10、思考為什麼強調要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的價值
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完全脫離社會的「個人奮斗」是不可能的。
11、理解自我砥礪是一種人生的修煉,是抗挫折,抵誘惑的能力
實現人生價值,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
③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四知識點總結
《生活與哲學》高考考點解析
一、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1、什麼是哲學?
(1)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2)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2、什麼是世界觀和方法論?兩者的關系如何?
(1)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2)方法論
(3)關系:一般說來,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著世界觀,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不存在脫離世界觀的方法論,也不存在脫離方法論的世界觀。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3、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是什麼?
(1)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著哲學的發展。
(2)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4、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麼?
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准;
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劃分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5、 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是什麼?他們的根本分歧是什麼?
兩大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根本分歧: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
6、 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7、 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
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於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8、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准
是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的不同回答。
9、什麼是真正的哲學?
是自己時代精神上的精華:(1)是時代精神的總結和升華 ;(2)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10、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
(1)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
(2)自然科學基礎: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
(3)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1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1)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過程中產生的偉大理論成果;(2)鄧小平理論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
二、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1、辨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
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2、世界的本質是什麼?世界的本質是物質。
3、為什麼說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物質性?
(1)自然界是物質的;
(2)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具有客觀的物質性;
(3)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
(4)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於它的物質性。
4、什麼是運動?
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5、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1)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2)世界上不存在脫離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6、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1)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和永恆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和暫時的;
(2)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3)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7、什麼是規律?
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8、規律客觀性的表現
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9、規律普遍性的表現
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
10、規律客觀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是什麼?
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而不能違背規律。一旦違背客觀規律,人們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但人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
11、人與規律的關系是什麼?
(1)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是客觀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
(2)但是,在客觀規律面前,人並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
12、意識的本質是什麼?
(1)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2)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3)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13、意識的作用的表現有哪些?
(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①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②意識活動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①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②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
14、什麼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指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15、為什麼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是我們做好各種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和要求。
16、怎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1)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2)既要反對誇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於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17、 什麼是實踐?具有哪三個特點?
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一、實踐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二、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成現實的存在。
特點:(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2)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3)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18、 為什麼說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19、什麼是真理?什麼是謬誤?
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謬誤是與客觀對象不相符合的認識。
20、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什麼?
客觀性是其最基本的屬性。
21、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體現在哪裡?
(1)真理都是有條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2)真理都是具體的。 真理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3)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22、為什麼說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1)認識具有反復性;
(2)認識具有無限性;
(3)認識的發展過程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過程。
23、怎樣認識和發現真理?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恆的使命。
24、聯系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總特徵。
三、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1、什麼是聯系?聯系的特徵是什麼?
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特徵:(1)聯系具有普遍性 (2)聯系具客觀性 (3)聯系具有多樣性
2、聯系的普遍性是什麼?
聯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聯系
3、聯系的客觀性及其要求是什麼?
(1)含義:聯系的客觀性是指聯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2)要求:一、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二、但是,聯系是客觀的,並不意味著人對事物的聯系無能為力。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
(3)根據聯系和實踐的關系,聯系可以分為:自在事物的聯系和人為事物的聯系。
4、聯系的多樣性及其要求是什麼?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多種多樣;
(2)聯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客觀條件,又要恰當運用自身的主觀條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內部條件,又要關注事物的外部條件;既要認識事物的有利條件,又要重視事物的不利條件。總之,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5、什麼是整體和部分?它們之間的辨證關系是什麼?
(1)含義:整體是指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
(2)關系:(1)區別:整體居於主導地位,整體統帥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於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於整體;
(2)聯系:整體由部分構成,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
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為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
6、掌握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有什麼重要意義?
(1)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
(2)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7、發展的普遍性是什麼?
(1)自然界是發展的。整個自然界經歷了一個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從無生命物質到生命物質,從生命物質到人的漫長的前進和上升過程;
(2)人類社會是發展的。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表明,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3)人的認識是發展的。認識沒有終點,任何理論都在不斷發展。人的認識的積累都會經歷一個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的過程,對事物的認識也都有一個由淺到深的過程。
8、發展的實質是什麼?
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9、判斷新舊事物的標準是什麼?
根本標志在於是否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相符合。
10、為什麼說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1)新事物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而舊事物違背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因而,最終會走向滅亡;
(2)新事物克服舊事物中消極、腐朽和過時的東西,汲取了其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並增添了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因而具有舊事物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
(3)在社會歷史領域,新事物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4)因此,新事物必然代替舊事物。
11、為什麼說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新事物的發展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
(2)新事物本身存在弱點和不完善的地方;
(3)人們對新事物的認可也有一個過程;
(4)舊事物在開始時往往比較強大,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
(5)所以,新事物戰勝舊事物要經歷一個漫長和曲折的過程。
12、事物發展的方向是什麼?
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13、事物發展的狀態是什麼?
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的兩種狀態。
14、什麼是量變和質變?
(1)量變:指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統一、相持、平衡、靜止都是量變過程中呈現的狀態)
(2)質變:指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統一的分解、平衡和靜止的破壞都是質變過程中呈現的狀態)
15、量變和質變的辨證關系是什麼?要求我們怎麼做?
(1)關系:一,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二,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
(2)要求:一、做任何事情都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質變創造條件;二、當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時,要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的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16、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什麼?
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矛盾。
17、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辨證法的根本觀點。
18、什麼是矛盾?它有哪兩個基本屬性?
(1)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2)基本屬性:斗爭性和同一性。
19、矛盾的普遍性是什麼?有何要求?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1)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2)矛盾貫穿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時時有矛盾。
要求:(1)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2)對任何事物,我們都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20、什麼是矛盾的特殊性?它的表現是什麼?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表現:(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不同的矛盾構成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本質;(2)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如何?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即矛盾的共性和個性,個別和一般的關系,是關於矛盾問題的精髓;
(2)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
(3)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一事物總是和同類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
(4)在一定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則為特殊性,反之亦然。
2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證關系指導意義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證關系原理,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努力探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特殊規律的過程,就體現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23、什麼是主次矛盾?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
(1)主要矛盾指: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
(2)次要矛盾指: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
(3)關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4、什麼是矛盾主次方面?他們之間的辨證關系如何?
在一個矛盾中的兩個方面,必有一方處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此即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另一方則處於被支配地位,此即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5、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法,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的認識方法
(1)要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法,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2)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3)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4)辯證法的兩點論是有重點的兩點,不是均衡論;重點論是兩點中的重點,不是一點論。
26、什麼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並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27、為什麼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事物內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質的事物區分開來;
(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只有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28、辨證否定的含義及本質?
(1)含義:辨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
(2)辨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克服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舊事物中積極合理的因素。
29、實現新事物的產生和促進舊事物的滅亡的根本根本途徑是什麼?
根本途徑是辨證的否定。
30、辨證否定觀的要求是什麼?
(1)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2)不僅尊重書本知識,尊重權威,還要立足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
31、辯證法按其本質說是什麼?為什麼?
辯證法按其本質來說,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
因為(1)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2)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從不斷運動中,因而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3)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
32、辯證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維的要求是什麼?
(1)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們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破除落後的思想觀念;
(2)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們注重研究新情況,善於提出新問題,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
33、唯物辯證法與行而上學的分歧是什麼?根本分歧是什麼?
(1)分歧:辯證法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而行而上學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
(2)根本分歧: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四、認識社會和價值選擇
1、什麼是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
(1)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內容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2)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類社會中各種精神生活現象的總稱。
2、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之間的辨證關系是什麼?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包括歪曲虛假的社會意識歸根到底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麼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麼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2)社會意識反作用於社會存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3、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什麼?
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它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決定著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
4、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什麼?
(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
(2)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
5、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什麼?
是生產力的生產關系的矛盾。
6、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
(2)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7、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什麼?通過什麼途徑實現的?
(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過程是曲折的。
(2)途徑:①在階級社會,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②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通過改革完成的。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8、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根本動力、強大動力、直接動力各是什麼?
(1)社會發展的動力是創新;
(2)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
(3)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是改革;
(4)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是階級斗爭。
9、為什麼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
(2)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他們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3)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精神財富形成的源泉,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精神財富;
(4)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10、什麼是人民群眾?
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傑出人物。人民群眾具有歷史性,但其主體是勞動群眾。
11、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12、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13、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什麼?
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眾路線。
14、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意義是什麼?
(1)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
(2)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並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15、什麼是哲學意義上的價值?
指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和功能。
16、什麼是人的價值?它包括哪些方面?
(1)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2)人的價值包括:①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②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
17、評價一個人有無價值的標準是什麼?
主要是看他的貢獻,即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
18、什麼是價值觀?
指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價值觀實質上是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
19、價值觀的導向作用體現在哪裡?
(1)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①價值觀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②價值觀影響著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
(2)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是我們能否擁有美好生活的航標。
20、怎樣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1)遵循社會發展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2)當個人利益同人民群眾的利益發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選擇;當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當個人的利益與社會、集體和他人沒有沖突時,要把個人、集體、社會三者的統一作為自己的選擇標准。
21、為什麼說在勞動和奉獻中才能創造價值?
(1)一個人在勞動中創造的財富越多,則對社會和人民的貢獻就越大,自身的價值就越大;(2)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自由地彰顯和發揮自己的智力和體力,從而實現和證明自己的價值。社會主義社會,勞動是創造人類美好生活、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
(3)積極投身於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
22、怎樣才能在個人和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1)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完全脫離社會的「個人奮斗」和「自我實現」是不可能的;
(2)強調在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個人的價值,並不否認追求人的個性發展。個性表現在對他人和社會的獨特的貢獻方式。
④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識點總結有哪些
一、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1、什麼是哲學?
(1)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2)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2、什麼是世界觀和方法論?兩者的關系如何?
(1)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2)方法論
(3)關系:一般說來,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著世界觀,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不存在脫離世界觀的方法論,也不存在脫離方法論的世界觀。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3、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是什麼?
(1)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著哲學的發展。
(2)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4、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麼?
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准;
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劃分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5、 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是什麼?他們的根本分歧是什麼?
兩大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根本分歧: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
6、 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7、 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
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於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8、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准
是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的不同回答。
9、什麼是真正的哲學?
是自己時代精神上的精華:(1)是時代精神的總結和升華 ;(2)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10、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
(1)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
(2)自然科學基礎: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
(3)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1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1)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過程中產生的偉大理論成果;(2)鄧小平理論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
二、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1、辨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
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2、世界的本質是什麼?世界的本質是物質。
3、為什麼說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物質性?
(1)自然界是物質的;
(2)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具有客觀的物質性;
(3)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
(4)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於它的物質性。
4、什麼是運動?
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5、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1)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2)世界上不存在脫離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6、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1)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和永恆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和暫時的;
(2)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3)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7、什麼是規律?
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8、規律客觀性的表現
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9、規律普遍性的表現
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
10、規律客觀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是什麼?
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而不能違背規律。一旦違背客觀規律,人們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但人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
11、人與規律的關系是什麼?
(1)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是客觀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
(2)但是,在客觀規律面前,人並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
12、意識的本質是什麼?
(1)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2)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3)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13、意識的作用的表現有哪些?
(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①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②意識活動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①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②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
14、什麼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指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15、為什麼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是我們做好各種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和要求。
16、怎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1)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2)既要反對誇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於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17、 什麼是實踐?具有哪三個特點?
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一、實踐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二、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成現實的存在。
特點:(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2)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3)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18、 為什麼說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19、什麼是真理?什麼是謬誤?
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謬誤是與客觀對象不相符合的認識。
20、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什麼?
客觀性是其最基本的屬性。
21、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體現在哪裡?
(1)真理都是有條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2)真理都是具體的。 真理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3)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22、為什麼說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1)認識具有反復性;
(2)認識具有無限性;
(3)認識的發展過程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過程。
23、怎樣認識和發現真理?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恆的使命。
24、聯系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總特徵。
三、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1、什麼是聯系?聯系的特徵是什麼?
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特徵:(1)聯系具有普遍性 (2)聯系具客觀性 (3)聯系具有多樣性
2、聯系的普遍性是什麼?
聯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聯系
3、聯系的客觀性及其要求是什麼?
(1)含義:聯系的客觀性是指聯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2)要求:一、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二、但是,聯系是客觀的,並不意味著人對事物的聯系無能為力。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
(3)根據聯系和實踐的關系,聯系可以分為:自在事物的聯系和人為事物的聯系。
4、聯系的多樣性及其要求是什麼?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多種多樣;
(2)聯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客觀條件,又要恰當運用自身的主觀條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內部條件,又要關注事物的外部條件;既要認識事物的有利條件,又要重視事物的不利條件。總之,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5、什麼是整體和部分?它們之間的辨證關系是什麼?
(1)含義:整體是指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
(2)關系:(1)區別:整體居於主導地位,整體統帥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於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於整體;
(2)聯系:整體由部分構成,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
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為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
6、掌握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有什麼重要意義?
(1)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
(2)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7、發展的普遍性是什麼?
(1)自然界是發展的。整個自然界經歷了一個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從無生命物質到生命物質,從生命物質到人的漫長的前進和上升過程;
(2)人類社會是發展的。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表明,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3)人的認識是發展的。認識沒有終點,任何理論都在不斷發展。人的認識的積累都會經歷一個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的過程,對事物的認識也都有一個由淺到深的過程。
8、發展的實質是什麼?
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9、判斷新舊事物的標準是什麼?
根本標志在於是否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相符合。
10、為什麼說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1)新事物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而舊事物違背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因而,最終會走向滅亡;
(2)新事物克服舊事物中消極、腐朽和過時的東西,汲取了其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並增添了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因而具有舊事物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
(3)在社會歷史領域,新事物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4)因此,新事物必然代替舊事物。
11、為什麼說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新事物的發展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
(2)新事物本身存在弱點和不完善的地方;
(3)人們對新事物的認可也有一個過程;
(4)舊事物在開始時往往比較強大,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
(5)所以,新事物戰勝舊事物要經歷一個漫長和曲折的過程。
12、事物發展的方向是什麼?
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13、事物發展的狀態是什麼?
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的兩種狀態。
14、什麼是量變和質變?
(1)量變:指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統一、相持、平衡、靜止都是量變過程中呈現的狀態)
(2)質變:指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統一的分解、平衡和靜止的破壞都是質變過程中呈現的狀態)
15、量變和質變的辨證關系是什麼?要求我們怎麼做?
(1)關系:一,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二,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
(2)要求:一、做任何事情都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質變創造條件;二、當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時,要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的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16、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什麼?
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矛盾。
17、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辨證法的根本觀點。
18、什麼是矛盾?它有哪兩個基本屬性?
(1)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2)基本屬性:斗爭性和同一性。
19、矛盾的普遍性是什麼?有何要求?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1)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2)矛盾貫穿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時時有矛盾。
要求:(1)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2)對任何事物,我們都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20、什麼是矛盾的特殊性?它的表現是什麼?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表現:(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不同的矛盾構成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本質;(2)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如何?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即矛盾的共性和個性,個別和一般的關系,是關於矛盾問題的精髓;
(2)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
(3)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一事物總是和同類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
(4)在一定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則為特殊性,反之亦然。
2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證關系指導意義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證關系原理,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努力探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特殊規律的過程,就體現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23、什麼是主次矛盾?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
(1)主要矛盾指: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
(2)次要矛盾指: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
(3)關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4、什麼是矛盾主次方面?他們之間的辨證關系如何?
在一個矛盾中的兩個方面,必有一方處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此即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另一方則處於被支配地位,此即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5、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法,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的認識方法
(1)要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法,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2)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3)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4)辯證法的兩點論是有重點的兩點,不是均衡論;重點論是兩點中的重點,不是一點論。
26、什麼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並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27、為什麼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事物內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質的事物區分開來;
(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只有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28、辨證否定的含義及本質?
(1)含義:辨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
(2)辨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克服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舊事物中積極合理的因素。
29、實現新事物的產生和促進舊事物的滅亡的根本根本途徑是什麼?
根本途徑是辨證的否定。
30、辨證否定觀的要求是什麼?
(1)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2)不僅尊重書本知識,尊重權威,還要立足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
31、辯證法按其本質說是什麼?為什麼?
辯證法按其本質來說,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
因為(1)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2)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從不斷運動中,因而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3)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
32、辯證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維的要求是什麼?
(1)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們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破除落後的思想觀念;
(2)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們注重研究新情況,善於提出新問題,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
33、唯物辯證法與行而上學的分歧是什麼?根本分歧是什麼?
(1)分歧:辯證法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而行而上學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
(2)根本分歧: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四、認識社會和價值選擇
1、什麼是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
(1)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內容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2)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類社會中各種精神生活現象的總稱。
2、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之間的辨證關系是什麼?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包括歪曲虛假的社會意識歸根到底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麼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麼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2)社會意識反作用於社會存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3、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什麼?
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它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決定著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
4、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什麼?
(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
(2)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
5、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什麼?
是生產力的生產關系的矛盾。
6、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
(2)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7、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什麼?通過什麼途徑實現的?
(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過程是曲折的。
(2)途徑:①在階級社會,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②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通過改革完成的。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8、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根本動力、強大動力、直接動力各是什麼?
(1)社會發展的動力是創新;
(2)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
(3)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是改革;
(4)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是階級斗爭。
9、為什麼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
(2)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他們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3)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精神財富形成的源泉,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精神財富;
(4)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10、什麼是人民群眾?
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傑出人物。人民群眾具有歷史性,但其主體是勞動群眾。
11、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12、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13、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什麼?
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眾路線。
14、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意義是什麼?
(1)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
(2)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並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15、什麼是哲學意義上的價值?
指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和功能。
16、什麼是人的價值?它包括哪些方面?
(1)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2)人的價值包括:①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②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
17、評價一個人有無價值的標準是什麼?
主要是看他的貢獻,即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
18、什麼是價值觀?
指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價值觀實質上是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
19、價值觀的導向作用體現在哪裡?
(1)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①價值觀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②價值觀影響著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
(2)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是我們能否擁有美好生活的航標。
20、怎樣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1)遵循社會發展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2)當個人利益同人民群眾的利益發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選擇;當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當個人的利益與社會、集體和他人沒有沖突時,要把個人、集體、社會三者的統一作為自己的選擇標准。
21、為什麼說在勞動和奉獻中才能創造價值?
(1)一個人在勞動中創造的財富越多,則對社會和人民的貢獻就越大,自身的價值就越大;(2)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自由地彰顯和發揮自己的智力和體力,從而實現和證明自己的價值。社會主義社會,勞動是創造人類美好生活、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
(3)積極投身於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
22、怎樣才能在個人和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1)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完全脫離社會的「個人奮斗」和「自我實現」是不可能的;
(2)強調在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個人的價值,並不否認追求人的個性發展。個性表現在對他人和社會的獨特的貢獻方式。
⑤ 求文檔: 高中政治必修四的第四單元知識點
歷史唯物主義人生觀----第十一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
43.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1)以往社會歷史理論陷入唯心主義的原因
(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A.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的發展起推動作用。
B.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從根本上說,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但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具有不同步性,有時會落後於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有時又會先於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
方法論要求:①從客觀存在的社會實際出發 ②樹立正確的社意,抵制和克服錯誤的社意。
(3)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是打開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
44.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45.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A.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
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B.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表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46.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A.什麼叫經濟基礎: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
B.什麼叫上層建築: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社會的各種思想觀點和社會意識形態,即上層建築。
C.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
(2)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體現了兩者之間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47.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
48.理解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的性質和根本目的
(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2)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
(3)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4)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但是,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它不是通過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階級斗爭的方式解決,只能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加以解決。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49.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人民群眾含義: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勞動群眾是其主體)
(2)為什麼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的主體?
A.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B.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C.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D.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50.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1)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
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2)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3)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保證,也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並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物財的創造者,是精財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原理)這就要求我們堅持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做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方法論)
歷史唯物主義人生觀----第十二課 實現人生的價值
51.哲學意義上的價值
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是指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和功能。它涵蓋了各個不同領域事物的價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52.人的價值的內涵與評價
(1)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就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
(2)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主要是看他的貢獻。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在今天,人的貢獻主要是對工人階級為代表的廣大人民群眾的貢獻。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麼。
53.價值觀含義
價值觀是人們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54.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1)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
(2)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一方面,價值觀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另一方面,價值觀影響著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
(3)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方法論要求:樹立和堅持正確的價值觀,發揮正確的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55.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客觀依據
(1)價值判斷含義: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滿足的程度作出的判斷叫做價值判斷。
(2)價值選擇:在價值判斷基礎上作出的選擇叫價值選擇。
(3)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不是憑空產生的,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
(3)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客觀依據
A.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
B.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我們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准,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
56.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和階級性
(1)隨著時空的推移和條件的改變,一定事物的價以及人們關於它的價值觀念也會發生變化。因此,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這就是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特徵。
(2)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在階級社會,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
57.價值沖突和評價標准(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集體利益的關系)
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總是由各方面的具體利益構成的。最重要的是必須首先考慮並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當個人利益與人民群眾的利益發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進行選擇;當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善於從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當個人利益與社會、集體和他人沒有沖突時,要把個人、集體、社會三者的統一作為自己選擇的標准,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衡取其輕。
58.人生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1)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
A.勞動著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創造價值。
B.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實現和證明自己的價值。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是創造人類美好生活、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
C.努力奉獻的人是幸福的。
積極投身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
(2)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人的生存條件和發展條件、享受條件和工作條件都是由社會提供的。
我們強調在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個人的價值,並不否認追求人的個性發展。但是,我們要正確認識和追求個性發展。
(3)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A.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
B.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
C.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綜合探究:(1)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一個人有了崇高理想,就有了堅定正確的方向,就能夠把個人的前途和國家的命運、人類的幸福結合起來,從而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實現人生的價值。(2)個人和社會是統一的,社會發展是個人發展的基礎,社會發展也離不開個人的發展。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
⑥ 求高中歷史選修3和政治必修4的復習提綱。
歷史選修三《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
1、背景
(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
世界的瓜分是按照國家實力進行的。19世紀下半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這種發展不平衡導致資本主義國家的實力發生了變化:課文表格。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速度緩慢下來,美、德經濟發展迅速。與實力對比變化相反,各帝國主義對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佔有狀況未變,還都是按照原來的力量對比劃分的,這樣矛盾就產生了。新崛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按照新的國家實力重新瓜分世界。由此引發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戰爭。
19世紀下半期,工業革命發展,資本主義列強尋求海外市場禾原料產地,掀起掠奪、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19世紀末,整個世界基本被西方列強瓜分完畢,世界最終連成一個整體,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成為其資本主義發展的附庸。
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列強殖民擴張的目的與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擴張有何不同?
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擴張主要目的是直接掠奪貴金屬和財富(資本原始積累階段);19世紀下半期以來的資本主義列強殖民擴張的主要目的是搶占海外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輸出剩餘資本的場所。
(2)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
在歐洲列強的激烈爭斗中,主要有三對基本矛盾:法德矛盾、英德矛盾、俄奧矛盾。
三國同盟的形成:德國首要目的是防範法國。德法矛盾:爭奪歐洲霸權。歷史宿敵。
1879年,德國與奧匈帝國簽訂同盟條約(這是德國構築同盟體系邁出的第一步,反俄性質)
1882年,德、意、奧締結《三國同盟條約》(標志著以德國為首的第一個歐洲大陸軍事同盟集團的形成)
三國協約的形成
1892年,法、俄簽訂了《法俄軍事協定草案》(標志著歐洲大陸的另一個軍事同盟集團的初步形成)
1904年,英、法簽訂《英法協約》
1907年,英、俄簽訂了《英俄協約》(標志著英、法、俄三國軍事同盟的最終成立)
(3)戰爭的催化劑
科技進步成果被運用於軍事領域:潛艇、飛機、坦克、電報、電話、無線電(殘酷性,世界性,世界范圍內指揮戰爭,突破地域限制)
軍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泛濫
2、經過
(1)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
(2)戰爭進程
第一階段:1914年。馬恩河戰役徹底打破了德軍想在六周內打敗法國的計劃「施里芬計劃」。馬恩河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首次重大戰役。它宣告了速戰速決夢想的破滅,開始了曠日持久的塹壕戰。
第二階段:1915——1916年。主要的戰役: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日德蘭海戰
凡爾登戰役: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持續時間最長、最為慘烈的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傷亡人數近100萬。首次使用毒氣。
索姆河戰役:英軍首次使用坦克。
日德蘭海戰:海上戰場。德國對英國發出挑戰。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大的一次海戰。英國艦隊損失慘重,但英國海軍仍然掌握著制海權。
第三階段:1917——1918年。發生兩件大事:一是俄國的十月革命;二是美國的參戰。這兩件大事對大戰的結束產生了重大影響。
3、結果
同盟國(德奧集團)的失敗而告終。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保加利亞。(義大利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同盟國集團失敗的原因:實力。
4、性質: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性質的戰爭。
主要看交戰方的目的,這個目的應該貫穿在戰爭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中,。一戰的爆發是因為交戰的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重新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戰爭過程中各國戰爭目標和行動也都是為了爭奪霸權和瓜分領土,明顯顯現了戰爭的侵略掠奪性;戰爭的結果也不是正義和公理的勝利,而是戰勝的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沒有根本上解決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為二戰爆發埋下伏筆。
分析戰爭性質還要注意區別整體與個別,全局與局部的關系。一戰中,塞爾維亞和比利時是為了保衛自己的主權和獨立而戰,是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性質。但這不能從整體改變一戰的非正義性。
5、影響
(1) 西歐相對衰落;美日的崛起:美國戰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資本輸出國,國際金融中心開始從倫敦專向紐約。(世界第一經濟強國);日本一戰期間擴展在中國勢力,企圖獨霸中國;經濟實力大增(債權國)。
(2) 嚴重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力量,摧毀了俄羅斯、德意志、奧匈等帝國,英、法、意等帝國主義國家被削弱。封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解體。
(3) 取得十月革命的勝利,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4) 革命與獨立浪潮:歐美各國工人運動高漲;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高漲。沉重打擊了西方列強的殖民統治,奠定了二戰後摧毀殖民體系的基礎。
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凡爾賽體系的建立——巴黎和會(1919年)
(1)實質:戰前列強爭奪的繼續。是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
(2)主要內容
重新劃定德國疆界;限制德國軍備; 賠款問題;瓜分海外殖民地: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英法日分割,充分說明了帝國主義戰爭的本質(爭奪殖民地,爭奪霸權)。巴黎和會的性質是帝國主義分贓會議。
中國山東問題: 大國強權政治下,英法美操縱的巴黎和會同意滿足日本的要求。中國爆發五四運動,中國代表團最後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弱國無外交。
由和約內容分析得出和約、和會的實質:凡爾賽和約是在犧牲弱小民族的基礎上,宰割德國的掠奪性條約,反映了巴黎和會帝國主義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贓性質和帝國主義強權政治的實質。(如中國山東問題)
(3)凡爾賽體系的構成
構成:協約國集團與奧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和土耳其等戰敗國簽訂的一系列和約;《凡爾賽和約》、國際聯盟盟約結為一體,構成協約國列強建立戰後以歐洲為主的國際關系新秩序的基本框架,即凡爾賽體系。
巴黎和會上最大的贏家:英國、法國。
(4)凡爾賽體系下的重重矛盾
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戰勝國之間的矛盾(暫時緩和);戰勝國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協約國對蘇維埃俄國的極端敵視,准備武裝干涉。將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排除在體系之外。
(5)維系國際機構:國際聯盟:1920建立,英法操縱(1946年解散)
2、華盛頓體系的建立——華盛頓會議(1921.11.12)
(1)根本原因:日本在中國和太平洋地區的擴張威脅美英利益。(美日矛盾)。目的:調整列強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利益分配問題。
(2)內容
《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九國公約》
華盛頓會議(三個條約)上,美國成了最大的受益者,美國獲得哪些利益?抑制了日本在亞太地區隊擴張和海軍力量的增長;取得了與老牌海軍強國英國相等的制海權;在中國實現了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政策。
《九國公約》實質上是「又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中國山東問題的解決:
解決原因
①中國人民堅持斗爭的結果;(弱國無外交)
②美英和日本的矛盾。美英反對日本獨佔中國的野心,對日本施加一定的壓力。(主)
一戰改變了帝國主義力量的對比——帝國主義戰勝國重分世界殖民地,建立新的國際秩序——「凡-華體系」調整了帝國主義在歐洲和東方的關系——構成了20-30年代帝國主義新的國際關系
3、戰後遺留問題解決:德國賠款問題;歐洲安全問題。
(1)道威斯計劃:影響:34頁(德國賠款問題)
(2)《洛迦諾公約》:1925年。影響:34頁。
(3)《非戰公約》:1928年。影響:積極、局限。35頁。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
1、背景(原因)
(1) 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加劇。20世紀20年代相對穩定,隨著德、日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它們對英、法、美主宰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日益不滿。
(2) 30年代大危機對二戰爆發起了催化的作用。經濟危機引發政治危機,德日建立法西斯專政,形成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因此大危機使世界走向戰爭。
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標志:1931年「九一八事變」
歐洲策源地形成標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
(3) 法西斯蓄意發動侵略戰爭是局部戰爭擴大為全面戰爭的主要原因。
(4) 英法推行綏靖政策(頂點《慕尼黑協定》),美國推行中立自保政策(西班牙內戰不幹涉政策),蘇聯避戰自保(《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客觀上促進了大戰的爆發。
2、經過
(1)局部戰爭: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的對外侵略擴張
意埃戰爭(1935年)
德、意干涉西班牙內戰(1936年):性質:西班牙內戰既是一場西班牙人民反對國內反動保守勢力的革命戰爭,同時也是一場有國際力量捲入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戰爭。是30年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爭的一個典型,被稱為「小二戰」,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預演。
日本全面侵華:1937.7.7七七事變
德國吞並奧地利:1938年
德、日、意法西斯結盟:1936-1937年期間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建立「柏林-羅馬-東京」三國軸心,以反對共產主義為名義結成同盟,
(2)戰爭的全面爆發:1939年進攻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英國。不列顛之戰:德國遭到發動侵略戰爭以來首次失敗。
(3)戰爭的擴大
1941.6.22蘇德戰爭爆發:莫斯科戰役:打破了德軍陸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標志著「閃電戰」的破產,極大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爭的決心。
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本偷襲珍珠港:1941.12.7。二戰真正成為全球性的戰爭。
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原因
根本原因:美日在亞太地區爭奪的結果。
直接原因:美英等國宣布對日實行貿易禁運。
(3)戰爭的轉折
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1942年1.1《聯合國家宣言》簽署
三大轉折性戰役
1942—1943年。在二戰的三大戰場:蘇德戰場、太平洋戰場、北非戰場,盟軍分別取得了扭轉戰局的決定性勝利。三次關鍵性戰役:蘇德戰場:斯大林保衛戰;太平洋戰場:中途島海戰;北非戰場:阿拉曼戰役。
法西斯國家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反法西斯同盟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最終取得勝利。
(4)戰爭的勝利
諾曼底登陸:1944.6.6——開辟歐洲第二戰場
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
德日投降時間:1945.5.8德國投降;1945.8.1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 2,正式簽訂無條件投降書。至此,二戰正式結束。
日本投降的原因:主要由哪些因素促使其投降?哪個最為主要?
中國全面反攻(最主要作用):中國是抗日主戰場,中國軍民艱苦卓絕的14年抗戰,最終拖垮了日軍主力,沒有中國軍民的英勇抗日,就沒有反法西斯戰爭的全面、輝煌的勝利。
美國投放原子彈
蘇聯出兵東北
後兩個非決定性因素,起加速作用。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原因
(1) 戰爭的正義性(法西斯國家發動的是侵略戰爭,它們把戰爭強加給各國人民,遭到各國人民的反對,戰爭的非正義性,決定了它們必然失敗)。
(2) 人民是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力量。
(3) 世界反法西斯國家和力量的聯合。
3、性質: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為什麼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反法西斯戰爭?
二戰同同樣是由重新瓜分殖民地和爭奪世界霸權引起的,參加國有美英等許多帝國主義國家,但始終是一場反法西斯戰爭。
主要矛盾:三四十年代世界主要矛盾是法西斯勢力擴張與反法西斯力量間的斗爭,打敗法西斯是當時世界政治的中心問題。在這場戰爭中,盡管參加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國家,有著各自不同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代表著各自不同利益和要求,但是,在徹底打敗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的共同的目標下,它們「求大同,存小異」,互相援助,共同抗擊敵人,取得勝利。
英美對德戰爭雖有爭霸因素,但客觀上是為了保衛自由民主制度和民族獨立,摧毀納粹暴政而戰,客觀上有利於歐洲人民和世界人民,有利於世界和平和健康發展,其主導方面是發法西斯正義戰爭。
4、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
人類的勝利,民主戰勝專制,正義戰勝邪惡。理性得到張揚,民主、人權與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納粹殘殺猶太人),聯合國誕生。
改變世界格局:德意日法西斯被徹底打敗;英法被削弱,美蘇崛起;社會主義國家;殖民體系徹底瓦解;西歐衰落,世界重心轉移。
二戰期間的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戰後新科技革命的興起。原子彈——和平運用:核電廠。
世界歷史進入一個新階段。
四、雅爾塔體制
1、雅爾塔體制:二戰結束後,世界大國按照雅爾塔等國際會議(德黑蘭會議、波茨坦會議)確立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建立新的國際關系格局,這就是所謂的雅爾塔體系。
(1)主要內容
(2)評價
積極:有利於加速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程,體現出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它將蘇聯與美蘇兩國不同的社會制度的和平共處納入國際關系體系)共處與合作以共同維護戰後戰後和平的精神,反映了世界人民對和平與安全的渴望,具有一定進步性。
消極:建立在美蘇戰時實力均勢的基礎上,劃分了美蘇的勢力范圍,美蘇兩國根據自己的戰略需要安排戰後世界兩分天下,使雅爾塔體制打上了大國強權的烙印。
實質:美蘇兩國根據自己的戰略需要,對世界格局做出的兩分天下的劃分,它深深打上了大國強權的烙印。
雅爾塔體制標志著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關系格局的結束,為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二戰後初期表現為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全球對峙局面;20世紀60年代以後逐漸被美蘇爭霸局面所代替)
美蘇兩國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不同,全球戰略矛盾對立。美國為了稱霸世界,挑起了針對弈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冷戰」。主要斗爭方式。
2、冷戰的形成
(1)「冷戰」的概念
(2)「冷戰」序幕——1946.3丘吉爾的「鐵幕」演說
(3)「冷戰」的全面開始——1947.3杜魯門主義提出
政治上對抗:1947.9成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
經濟上對抗:馬歇爾計劃1947.6:根本目的:穩定和控制西歐,遏制蘇聯。(「共產主義」)是杜魯門主義的延續和擴大。
經濟互助委員會(經互會)1949.9
軍事上對峙: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北約)
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華約)——標志著戰後歐洲正式出現了兩個敵對的軍事集團。隨著美國遏制政策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全面展開,到1955年,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的「冷戰」對峙局面最終形成。
(4)美蘇爭霸(20世紀60年代以後逐漸被美蘇爭霸局面所代替,美蘇爭霸日益成為「冷戰」的主旋律)
美蘇爭霸的原因:
美蘇實力對比的變化;
蘇聯外交戰略的變化;——推行霸權主義政策(主要原因)
決定事件發生發展的是內因,蘇聯外交戰略的變化是主要的(同時也是主觀原因),而雙方實力對比變化是客觀因素,可能性。
第一階段:20世紀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
爭霸態勢:緩和與緊張並存,以緊張為主,爭霸的優勢的美國。
表現:緩和:外交上「和解」——戴維營會議
緊張:軍事上的對抗——第二次柏林危機(「柏林牆」的修築)
古巴導彈危機(戰略優勢在美國)
美蘇爭霸第二階段:20世紀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爭霸態勢:蘇攻美守,優勢在蘇聯方面。
美國:尼克松主義(緩和政策)——材料
蘇聯:積極進攻戰略(力爭軍事優勢的軍事戰略和麻痹西方的緩和戰略)
緩和:
(1)1972年尼克松訪蘇(緩和高潮)
(2)1975年,歐安會召開,簽署《赫爾辛基宣言》
對抗: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
美蘇爭霸第三階段:20世紀80年代。
爭霸態勢:美攻蘇守,優勢在美國方面。
對抗:1980年「卡特主義」提出:重新強調實力和軍事遏制
1981年裡根新遏制政策:對蘇聯採取強硬態度,星球大戰計劃,逼蘇聯搞軍備競賽,以此拖垮經濟實力相對落後的蘇聯。
緩和:標志:1987年《消除中程導彈條約》簽署(標志美蘇關系進入一個新的有限緩和時期,即所謂「第二次緩和」)
(5)、冷戰結束——蘇聯解體
1991.12.8,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三國簽署明斯克協定,宣布成立「獨立體」。(初步解體)
1991年12月21日,俄羅斯等11國簽署《阿拉木圖宣言》,獨聯體擴大到蘇聯絕大部分加盟共和國。蘇聯作為國際法一個主體停止存在。蘇聯完全解體。
東歐劇變原因
內因:
歷史原因:襲用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經濟政治原因:改革成效不大——經濟政治危機
外因
蘇聯因素:戈爾巴喬夫政治改革的影響
西方因素:西方的「和平演變」戰略。
西方的「和平演變」戰略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項長期基本戰略,其目標是使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經濟私有化、政治多元化、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西方化,最終使社會主義國家演變為資本主義國家,實現以美國為領導的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
蘇聯劇變和最終解體的原因
歷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 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長期得不到糾正,積累了許多社會問題和民族矛盾。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背離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和方向的政治體制改革。
外部原因: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
五、二戰後的局部戰爭(大國干預與插手):原因、影響理解
1、「冷戰」中的「熱戰」(冷戰產物,美蘇兩國和兩種社會制度的較量)
(1)朝鮮戰爭(1950-1953):朝鮮半島的分裂:二戰結束受降區造成。
(2)越南戰爭(1961-1973)
2、中東戰爭(一定程度上中東地區戰爭頻繁是美、蘇冷戰對峙、爭奪世界霸權的產物;領土爭端、宗教、民族矛盾)
3、發展中國家的局部戰爭(領土爭端、宗教民族矛盾)
(1)印巴戰爭
(2)兩伊戰爭
4、高科技下的局部戰爭
(1)海灣戰爭
(2)伊拉克戰爭
六、爭取世界和平的努力
1、聯合國
2、反戰和平運動:三次高潮、特點、作用
政治必修4《生活與哲學》
第一單元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一、哲學是什麼
1、哲學的作用
(1)哲學與我們的生活的關系、哲學的智慧產生於人類的實踐活動,源於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2)哲學具有的作用。
①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
②從哲學的本義、愛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學就是一門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
③真正的哲學可以使我們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地變化與發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實踐,正確對待社會進步與個人發展,正確對待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正確對待進與退、得與失、名與利,從而為生活和實踐提供積極有益的指導。
④從哲學的任務上看,哲學能在人類生活的路途上點起前行的明燈,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3)真正的哲學對社會變革的作用
①體現在可以通過對社會的弊端,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可以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
③總之,任何反映時代的歷史人物和客觀要求的哲學,都可以成為這一時代社會變革的先導,推動時代的步伐,指導社會的變革。
全發的話字數不允許,我用郵箱發給你哦~
⑦ 高中必修4政治知識點
(辯證)唯物論
1.自然界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方法論】:①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時候,務必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否則就要遭到自然的懲罰。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從自然。
2.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意識依賴於物質,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①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②意識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則會使人悲觀、消沉,喪失鬥志。
【方法論】:(1)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做到主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2)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認識。
【錯誤傾向】:既反對誇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論、主觀主義,反對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又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於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應用范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說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加強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又如: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就業觀、價值觀;弘揚長征精神、航天精神、感動中國人物的感人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等
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P41(略)
3.規律的客觀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原理
【原理內容】:(1)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人們既不能創造規律,也不能改變或消滅規律。違背規律必然要受到懲罰(2)但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在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方法論】:(1)承認規律的客觀性,要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不違背客觀規律。
(2)同時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在各項工程、宏觀調控等工作中,要按規律辦事,否則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說明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和根本點,正是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引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從自然。應用這一原理,說明人類各項成功的活動都是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合。如農業的發展、工業的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和消滅病蟲害、防治SARS、宇宙飛船的成功發射,衛星成功發射科學上探索發現、各種工程的興建、科學發展觀、價值規律等等。
【錯誤觀點】:反對片面誇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否認規律的客觀性、盲目蠻乾的唯心主義錯誤;也要反對片面誇大規律的客觀性,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無所作為的機械唯物主義錯誤。
(唯物)辯證法
1.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聯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每一個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
聯系的客觀性: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不能主觀臆造聯系。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國現代化建設必須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關系,改革要配套進行;說明我國要處理好三大產業之間的關系;說明我國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處理好經濟與教育、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說明當前世界經濟聯系越來越強,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說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學生必須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
2.客觀聯系面前人有主觀能動性
【原理內容】: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事物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方法論】:具體地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改變條件創造條件),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四大工程、建立互聯網等中人的能動性。
3.聯系的多樣性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
【方法論】:聯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因此,我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客觀條件,又要恰當運用自身的主觀條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內部條件,又要關注事物的外部條件;既要認識事物的有利條件,又要重視事物的不利條件。總之。要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4、整體和部分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整體和部分是相互區別的。(含義不同)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地位、作用和功能相同)整體和部分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體居於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於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於整體。
聯系:整體和部分又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
【方法論】:(1)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2)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樹立整體觀念和全局思想,從整體著眼,又要搞好局部;說明在我國的改革和建設這些重大問題上,要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思想;說明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要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必須維護國家整體利益和中央的權威,又充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說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既要發揮各地區的經濟潛能,又要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如:和諧社會、「全面達小康,建設新江蘇」等
5、系統優化的方法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內容】: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系統的基本特徵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方法論】:(1)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要著眼於事物的整體性,要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2)系統優化的方法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既要著眼於事物的整體,從整體出發認識事物和系統,又要把事物和系統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聯系起來進行考察,統籌考慮,優化組合,最終形成關於這一事物的完整准確的認識。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1、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原理內容】: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能指導人們提出實踐活動的正確方案,因而對於人們的實踐活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首先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還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做到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2、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
【原理內容】: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但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任何真理都是相對於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方法論】:(1)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要求我們,如果不顧過程的推移,不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過去的認識,或者超越歷史條件,把適用於一定條件下的科學認識不切實際地運用於另一條件之中,真理都會轉化為謬誤。(2)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們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錯誤。
3、認識反復性和無限性
【原理內容】:認識具有反復性,由於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的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方法論】:真理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歷史唯物主義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要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這就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有促進作用,不科學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阻礙作用。
這就要求我們注意形成科學的社會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生產力、生產關系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
3、經濟基礎、上層建築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
4、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
[原理內容]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
5、人生價值
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就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對一個人價值的評價主要看他對社會、對人們的貢獻。
6、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
[原理內容]不同的價值觀對個人與社會有著不同的導向作用。
[方法論]我們一定要樹立和堅持正確價值觀,發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7、正確價值觀
正確的價值觀必須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必須符合人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就要求我們樹立正確價值觀,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8.價值判斷具有社會歷史性和主體特徵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
9。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⑴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積極投身於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
⑵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
⑶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①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③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⑧ 求高中政治必修四冊的知識點總結
生活與哲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歸納
(一)辯證唯物論:物質、意識、規律
1.世界物質性統一性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主觀符合客觀,反對主觀主義。
2.意識的指導作用原理
【原理內容】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方法論】我們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舉例: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就業觀價值觀;弘揚航天精神、感動中國人物的感人精神)
3.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
【方法論】我們要處理好主觀和客觀的關系,既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又要重視意識的作用。(舉例:家庭實際消費、自身實際就業、省情制定發展戰略等)
4.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內容】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是不可違抗的。規律是普遍的,事物在運動變化發展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
【方法論】我們要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5.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的關系
【原理內容】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只有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認識、掌握和利用客觀規律。
【方法論】我們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
6.物質和運動相互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物質和運動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是運動的主體;離開物質談運動或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
【方法論要求】我們要用運動、變化、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7.運動和靜止相互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永恆的;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暫時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任何事物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方法論】要求我們用運動、變化、發展的觀點看問題,還要看到事物相對靜止的存在,反對割裂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
(二)認識論(2個)
唯物主義認識論:實踐、認識
1.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真理性的認識對實踐有推動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堅持理論聯系實際。
2.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原理
【原理內容】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方法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三)辯證法(16個)→核心觀點:矛盾
唯物辯證法:聯系、發展、矛盾、創新
1.普遍聯系原理
【原理內容】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
【方法論】我們必須堅持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對事物的聯系進行具體地分析,反對形而上學孤立地看問題。
2.聯系的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聯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在事物和人為帶事物的聯系都是客觀的)
【方法論】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舉例: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3.聯系的多樣性原理
【原理內容】事物的聯系是多種多樣的,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方法論】聯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做到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4.整體和部分相互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整體和部分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密不可分。
【方法論】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舉例:和諧社會、「全面達小康,建設新江蘇」、「八個統籌」等)
5.世界是永恆發展的原理(發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是運動、變化、發展著的,整個世界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發展是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方法論】我們必須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6.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原理(事物發展趨勢)
【原理內容】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事物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迂迴的。
【方法論】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鼓勵支持新事物的成長;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與考驗。
7.量變、質變辯證關系原理(事物的發展狀態)
【原理內容】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的兩種狀態。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方法論】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另一方面,要果斷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8.對立統一規律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過程中,矛盾的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推動著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方法論】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堅持矛盾分析法這一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
9.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內容】事物自身包含的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貫穿於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處處有矛盾,時時有矛盾,矛盾是普遍的、客觀的。
【方法論要求】這就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敢於承認矛盾、揭露矛盾,善於分析矛盾,積極尋找解決矛盾的正方面確方法。
10.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它規定了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本質)
【方法論】我們要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它們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
【方法論】我們必須把兩方面辯證統一起來,反對只看到矛盾普遍性,忽視矛盾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間的差別;又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視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事物的聯系。
1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在復雜事物的很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這就要求我們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善於抓住重點,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學會統籌兼顧,不能忽視次要矛盾。
13.矛盾主次方面相互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他們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方法論】這要求我們看問題時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1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的原理
【方法論要求】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法,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
(看問題,主體、主流、性質、本質、方向等。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不會改變我國經濟制度,一國兩制不會改變我國的國家性質)
15.辯證否定觀原理[新]→核心是對立統一原理
【原理內容】否定是事物內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和聯系的環節,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
【方法論要求】辯證的否定觀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 實。同時要尊重書本知識,尊重權威,還要立足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
16.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根本對立原理
【原理內容】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前者主張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而後者則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焦點和根本分歧在於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方法論要求】要求我們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逐步學會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切忌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看問題。
(四)社會歷史觀(2個)
注意點:(唯物論中意識、認識論中認識、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中社會意識、價值觀)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原理內容】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注意形成科學的社會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原理。
【原理內容】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體現在:人民尊重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要求我們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黨、國家的政策、方針,關注民生)
3.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關系。
①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②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
③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④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⑤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⑥生產力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
(五)人生觀、價值觀(4個)
1.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
【原理內容】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
【方法論】我們一定要樹立和堅持正確價值觀,發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2.個人和社會相統一的原理。
【原理內容】社會發展是個人發展的基礎,社會發展也離不開個人的發展。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
【方法論】要求我們要在與社會統一中實現個人的價值,正確處理好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3.人生價值的實現原理。
【原理內容】人要在勞動和奉獻中體現和創造價值,要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方法論】要求我們要在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個人的價值,同時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個人素質,埋頭苦幹,要有頑強奮斗精神,充分利用好客觀條件。
4.理想與現實的辯證關系的原理
【原理內容】①理想來源於現實。②理想高於現實。③理想可以轉化為現實。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必須把理想植根於現實之中,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對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順應歷史發展的要求;又要符合自己的實際,從自己的實際條件出發。
(六)辯證唯物論與唯物辯證法的區別:
①內涵不同。
辯證唯物論的內容:是關於世界的物質性學說,是關於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的學說,是關於世界的本原是什麼的學說。
唯物辯證法的含義:唯物辯證法是關於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人的思維領域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研究世界的運行狀況、形態、發展規律,回答客觀世界怎麼樣的問題。
②對應的哲學范疇不同。
唯物論與唯心論對立,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對立。
③基本觀點不同。
辯證唯物論的基本觀點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系的,又是變化發展的,聯系與發展是辯證法的總特徵。
④方法論的要求不同。
唯物辯證法要求我們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贊同8| 評論(1)
⑨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識點總結,詳細一點兒,謝謝啦!!!!
重點符號特殊記憶。
第一單元: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第一課:美好生活的向導
1、哲學智慧的產生與起源:
哲學的智慧產生於人類的實踐活動。哲學源於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2、哲學的本義:愛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學的任務: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與發展,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麼是哲學: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1)世界觀、方法論的含義和關系: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
關系: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
(2)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不存在脫離世界觀的方法論,也不存在脫離方法論的世界觀。
(3)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
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4)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第二課:百舸爭流的思想
※1、什麼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它包括哪些內容?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①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②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
2、為什麼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①哲學的基本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②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迴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
唯物主義: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唯心主義: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於意識,意識決定物質。
※4、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理解: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合理性——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局限性——這些觀點知識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著就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合理性——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局限性: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主觀唯心、客觀唯心
※6、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從屬於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斗爭
第三課:時代精神的精華
※1、哲學與經濟政治的關系:哲學是經濟、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為什麼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
①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時代的脈搏③正確地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時間經驗和認識成果。
3、哲學對社會變革的作用:
①通過對社會的弊端、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
4、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階級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和直接理論來源:
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
自然科學基礎:從「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學」發展為「本質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學」
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批判地吸取)]
※5、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①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唯物辨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辨證的歷史觀的有機統一。
②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6、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①毛澤東思想及其精髓與活的靈魂
②鄧小平理論及其主題
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質
第二單元: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第四課:探究世界的本質
※1、理解物質的概念:
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是與意識相比而言);根本屬性是運動(這是與物質的其他屬性相比而言)。
※2、運動與物質的辨證關系: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離開物質談運動,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
※3、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辨證關系:
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4、理解規律的客觀性及認識規律對生活和實踐的意義:
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第五課:把握思維的奧妙
※1、理解物質與意識的辨證關系,在此基礎上,掌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方法論。
辯證關系:物質世界是先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
方法論:掌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並不是否定發揮主觀能動性。它要求我們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
※1、實踐的概念與特點
概念: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2、從認識的來源、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正確與否的檢驗標准,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等角度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3、理解真理的客觀性及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真理是客觀的:客觀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屬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是具體的,真理是有條件的,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第三單元: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第七課: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
1、什麼是聯系?
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2、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和條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方法論意義:客觀性——切忌主觀隨意性。多樣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
※3、整體和部分的含義、關系及其把握二者關系的方法論意義
含義: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關系: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方法論:樹立全局觀念,重視局部作用。
4、系統的含義、基本特徵,掌握系統優化方法的意義
含義: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
基本特徵: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掌握系統優化方法的意義: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第八課: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1、什麼是新事物?什麼是舊事物?什麼是發展?(即發展的實質)
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舊事物是違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最終走向滅亡的事物。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2、發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發展的、人類社會是發展的、人的認識是發展的。
3、為什麼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這一觀點有何意義?
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2)它在克服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和腐朽的東西,吸取了舊事物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並增添了為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3)社會領域內的新事物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因而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2)人們對新事物的認可也有一個過程(3)舊事物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戰勝舊事物必然經歷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意義:在曲折的道路上問鼎事業的輝煌。既要充滿信心,鼓勵、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接受挫折與考驗。
4、量變和質變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
含義: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兩種不同的狀態。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
※相互關系:(1)事物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2)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3)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4)事物的發展就是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5、把握量變和質變關系原理的意義
做好量的積累,為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第九課: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1、什麼是矛盾?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含義及二者的關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關系: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斗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原理: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方法論: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我們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揚帆遠航,才能歷經風雨,又見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原理: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方法論意義:想問題、辦事情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分析矛盾的特點,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和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和活的靈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個性)的關系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變的,在不同的場合是可以變化的。方法論意義:(1)應該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2)掌握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科學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義及其相互聯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雙方中處於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雙方中處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8、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
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牽牛要牽牛鼻子」;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第十課: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
1、辨證否定觀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
辨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辨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是實現新事物產生和促使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辨證的否定是聯系的環節,新事物產生於舊事物,它總是吸取、保留和改造舊事物中積極的因素作為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辨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
辨證的否定觀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
辯證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創新的。它要求我們注重發展,注重變化,敢於創新。
3、為什麼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
(1)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2)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3)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
第四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第十一課:尋覓社會的真諦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可以比較物質與意識、實踐與認識辨證關系的原理加以理解)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反作用於社會存在。
2、理解推動社會運動、變化、發展的兩對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上層建築要適應經濟基礎。
3、比較並理解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不同表現及解決方式
階級社會:主要通過階級斗爭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只能通過改革解決。
※4、了解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
人民群眾
※5、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
群眾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想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第十二課:實現人生的價值
6、理解什麼是人的價值,掌握評價一個人價值大小的標准
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就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麼。
7、理解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思考並深入體會價值觀的選擇與人的幸福之間的關系?
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導向作用。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導向作用。
※8、聯系社會發展的規律和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等相關知識,明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准
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9、懂得勞動及奉獻對人生的意義
創造價值,體驗幸福:在勞動中實現和證明自己的價值,促進人自由全面的發展;在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體驗人生幸福。
※10、思考為什麼強調要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的價值
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完全脫離社會的「個人奮斗」是不可能的。
11、理解自我砥礪是一種人生的修煉,是抗挫折,抵誘惑的能力
實現人生價值,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
⑩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學知識點總結
哲學原理、方法論及其運用
(辯證)唯物論
1.自然界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方法論】:這就要求我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時候,務必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從自然。
2.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1)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①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 ②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方法論】:(1)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2)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認識。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與黨的指導思想、基本路線、方針、政策、工作計劃之間的關系,即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立足於基本國情;說明社會主義既是物質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說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3. 規律的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人們既不能創造規律,也不能改變或消滅規律。
【方法論】:承認規律的客觀性,按客觀規律辦事。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在各項工程、宏觀調控等工作中,要按規律辦事,否則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
【注意】:(1)凡是講到人們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過程中取得了成功(或遭到了失敗),一定是遵循(或違背)了某種客觀性(如:自然界的客觀性、聯系的客觀性、規律的客觀性);如果人們科學辦事,同樣堅持了實事求是原則。(2)把握例詞:實事求是、遵循和依據規律、因為人的活動而造成某種消極後果、拔苗助長、根據生產力調整生產關系、面向市場、「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生態失衡。
4. 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結合的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方法論】: 規律是客觀的,但並不意味著人在規律面前無能為力,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人類各項成功的活動都是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合。如農業的發展、工業的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和消滅病蟲害、防治SARS、宇宙飛船的成功發射,衛星成功發射科學上探索發現、各種工程的興建等等。
【注意】:把握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例詞:努力、艱苦奮斗、決心、頑強、百折不撓、「兩軍相遇勇者勝」、「有志者事竟成」等。
(唯物)辯證法
1. 聯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 說明我國現代化建設必須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關系,改革要配套進行;說明我國要處理好三大產業之間的關系;說明我國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處理好經濟與教育、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說明當前世界經濟聯系越來越強,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說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學生必須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
【注意】:把握例詞:離不開、有利於、相關動詞(導致、造成、引起等)
補充:聯系的可變性(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從而建立起新的、具體聯系。)
2.聯系的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方法論】: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3、聯系的多樣性原理
【原理內容】:【方法論】:聯系具有多樣性,這就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
4.整體和部分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 (1)整體居於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整體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2)部分也制約著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
【方法論】:(1)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2)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樹立整體觀念和全局思想,從整體著眼,又要搞好局部;說明在我國的改革和建設這些重大問題上,要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思想;說明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要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必須維護國家整體利益和中央的權威,又充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說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既要發揮各地區的經濟潛能,又要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
【注意】:把握例詞:(1)整體處於統帥的決定地位,具有局部根本沒有的功能→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例詞:從全局著眼、國家利益、整體系統地看問題等;(2)任何整體都是由部分組成的,部分的變化影響整體的變化,甚至對全局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 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例詞:在國民經濟中搞好某一產業、搞好某些地方(振興東北、開發西部、中部崛起、海峽西岸)、調整經濟結構、人的某一器官對健康的影響、集體的某一部分
5.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原理。
【原理內容】: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發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看待一個人應當堅持變化發展的觀點;說明我國的改革事業是新事物,要用創新精神擁護和支持改革,積極投身到改革事業中去;說明必須用發展的觀點認識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不同制度,看到兩種社會制度的不同前途,看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說明要用發展的觀點對待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認識到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階段,是毛澤東思想的最新成果,是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在對待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態度上,做到與時俱進,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黨的先進性教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注意】:把握例詞:創新、與時俱進、科技進步、經濟效益提高、因人的努力而使境況(經濟、學習、環境)變好
56、發展的趨勢
【方向、總趨勢】: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這就要求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熱心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的成長。
【道路曲折】: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迴的。這就要求我們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與考驗。
7、量變、質變
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這就要求我們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
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積累到一定階段必然會引起質變。這就要求我們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8.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貫穿於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方法論】: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敢於承認矛盾、揭露矛盾;
善於全面分析矛盾,堅持一分為二。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必須處理好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的關系;說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貫徹鄧小平一系列「兩手抓」的思想: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犯罪,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說明在我國經濟生活中,要正確處理市場與宏觀調控、速度與效益、效率與公平、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產與消費、經濟與教育、經濟與人口、經濟與資源、經濟與環境等矛盾;說明在我國政治生活中,要正確處理民主與法制、民主與集中、自由與紀律、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等矛盾;在社會生活中,要正確處理謙虛與驕傲、先進與落後、成績與問題、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批評與自我批評等矛盾。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做到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統一。
【注意】:把握例詞:既---又----、同時、但也要,即有又有,對立統一;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向相反方向轉化 例詞:好心辦成了壞事
9.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具有特殊性,這就要求我們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不能混淆不同性質的事物,因為「萬物莫不相異」;說明我國農村在致富的過程中,不同的地區狀況所走的路子不相同;說明我國城市企業在改革中,企業自身現狀不同,經營方式、改革方式也不同;說明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與宏觀調控相結合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在不同的地區、領域、部門、行業和不同的時期,二者相結合的范圍、程度和形式也應有所差別;說明在我國社會生活中,必須區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不同性質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決。
【注意】:(1)如果材料中所指出的事物(或矛盾)有不同特點,或材料中存在不同的矛盾,這則材料體現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材料中有與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三條內容分別相符的情況,則分別體現矛盾特殊性原理的相關內容。(2)把握例詞:因地制宜、同病異治、針對**、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方法、手段
1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相互聯結的。(1)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2)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沒有的。
二者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在這個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到另一場合則變為特殊性。在這個場合為特殊性的東西,到另一場合則變為普遍性。
【方法論】:這一原理對於我們正確地認識事物,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一原理也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原則的哲學基礎,也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即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與矛盾特殊性結合起來。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要堅持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工作方法;說明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要堅持社會主義的共同特徵和基本原則,如生產資料公有制、按勞分配、共產黨的領導等,又要立足於本國的實際,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說明鄧小平理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徵的辯證統一;說明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僅具有社會主義的一般特徵,而且具有中國特色,適合中國國情。
【注意】:把握例詞:(1)只要材料中存在共性與個性的關系或一般與個別的關系,就包含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2)如果材料中有普遍都適用或都要堅持的東西,而且,這些東西要與具體情況相結合,也體現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
1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
主要矛盾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善於抓住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這就要求我們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堅持兩點論和一點論的統一;說明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把經濟建設作為全黨全國工作的中心,其他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於這個中心,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說明在經濟建設中,要把農業放在重要地位,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又要抓好糧食生產,糧食是基礎的基礎;說明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心環節,是轉換國有企業的經營機制;說明國有企業改革要集中力量抓好國有大中型企業和企業集團,進一步放活國有小企業。
【注意】:把握例詞:中心、核心、重點、重中之重、要害、關鍵、著力、首要、要務、牛鼻子、節骨眼—抓主要矛盾
1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居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這就要求我們看問題要著重抓主流,弄清事物的性質。
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一定的影響。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條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這就要求我們看問題時要全面,不能忽視矛盾的次要方面。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在我國現階段,要堅持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說明對待股份制,不能籠統地判定它的性質,國家和集體控股,股份制就有明顯的公有性質;說明國有企業從現狀上看,絕大多數向著提高經濟效益的方向發展,但也確有少數企業面臨困境和問題;說明建國後特別是二十年來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取得顯著成績,這是主流,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在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著不少矛盾和困難;說明實行「一國兩制」以後的中國,國家的主體是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所以我國的國家性質仍然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說明我國絕大多數黨員幹部是奉公守法、廉潔自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這是主流,但是也確有極少數黨員幹部以權謀私、貪污腐敗,所以要加強廉政建設;說明青年的絕大多數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注意】:(1)把握例詞:公/私、優/缺點、利/弊、好/壞、成績/問題、把握事物的主流、主題、本質,保持事物不改變性質、把握事物的發展方向等—矛盾主次方面
註:主次矛盾的關系原理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關系原理結合起來就是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之中的重點。但注意:只有既強調主要矛盾又不忽視次要矛盾或既看到矛盾主要方面,又看到矛盾次要方面,才體現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如:
著力學好語數外,也要學好政地—兩/重(不同矛盾)
戰爭的危險存在,但和平是主流—兩/重(矛盾雙方)
註:現實中,看到不同問題或同一問題的不同方面而未強調某一方,則不體現重點論
既要學好語數外,又要學好政地—兩點論(不同矛)(無重點)
光明和黑暗總是相伴而生—兩點論(矛盾雙方)(無重點)
內因和外因辯證關系原理和方法論(了解)
【原理內容】:①事物變化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②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③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④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方法論】: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應用范圍】:應用這一原理,說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又要進一步擴大開放,處理好二者的關系;說明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關鍵要靠自身努力,同時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說明企業發展既要轉換內部經營機制,又離不開一定的外部環境;說明個人的成長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觀努力,同時也不能忽視外在條件的作用。
【注意】:把握例詞: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既自力更生、又對外開放;自身努力,他人幫助;順境、逆境與自身素質;發展外貿與擴大內需;近朱近墨;不怨天尤人等。
13、創新
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是事物發展的環節,聯系的環節。辯證否定既不是簡單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簡單地否定一切,而是即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認 識 論
1、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原理。
[原理內容]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准。
[方法論]要求我們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原理。
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推動作用。這就要求我們注重學習科學理論,形在正確的認識。
3、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原理
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這就要求我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歷史唯物主義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要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這就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有促進作用,不科學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阻礙作用。
這就要求我們注意形成科學的社會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生產力、生產關系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
3、經濟基礎、上層建築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
4、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
[原理內容]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
5、人生價值
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就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對一個人價值的評價主要看他對社會、對人們的貢獻。
6、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
[原理內容]不同的價值觀對個人與社會有著不同的導向作用,
[方法論]我們一定要樹立和堅持正確價值觀,發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7、正確價值觀
正確的價值觀必須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必須符合人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就要求我們樹立正確價值觀,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