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_網路文庫
鏈接里是你所需要的,希望有幫助,請採納(‾◡◝)
⑵ 初二歷史下冊知識點
1.開國大典的時間,地點,意義。
2抗美援朝勝利的原因,意義。
3土地改革原因,時回間,意義,這答也是簡答題之一。
4五一計劃的目的和成就。
5,三大改造也比較重要。
6,是黨的左傾錯誤,這是重點。
7文化大革命是一定要考的。
8鄧小平的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國有企業改革。
9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第十五屆會議的重點內容。
⑶ 初二下期的歷史知識點
說了下學習的歷史知識點,是朱元璋的前生以及是
⑷ 人教版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一、我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雲南的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北京人生活的時間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
1、約公元前21世紀,禹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這表明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通過推舉選出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制)。
2、約公元前16世紀,湯滅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時盤庚遷都至殷並使統治穩定下來。
3、商朝製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青銅器。(記熟書P12的司母戊鼎圖)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銅器中的精品。
4、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發兵滅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實行分封制,春秋時期,分封制開始瓦解。戰國時期,分封制逐漸被郡縣製取代。秦時實行中央集權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機構:中央實行一省制: 元朝廢除三省,設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設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同時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地方實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三、春秋戰國(東周)
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時期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1、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開始到公元前476年結束。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是齊國的齊桓公,他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使國家日益強大。最後一個霸主是越王勾踐。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3、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有齊、楚、秦、燕、趙、魏、韓,史稱「戰國七雄」(各主要諸侯國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東齊、上中下是趙魏韓)。趙、魏、韓是由春秋時期的晉國分裂而來的。
4、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主要原因是實行商鞅變法,戰國時,地處最西邊的諸侯是秦國。
5、我國最早的音樂教育制度形成於西周。最早出現鐵農具的時期是春秋時期
6、戰國時,秦國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變成「水汗從人,不知飢饉」,有「天府之國」美稱。
7、漢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漢字源於甲骨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稱鍾鼎文。雕塑藝術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已發展到很高水平。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於商朝。
8、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樸素辯證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經》里;莊子是戰國時道家學派的繼承人物。
9、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詩經》,編訂了《春秋》,其言行記載在《論語》中;戰國時期的孟子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物,他們主張實行「仁政」,認為「民為貴,君為輕」,反對連年不斷的兼並戰爭。
10、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墨子,他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戰爭。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權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現實需要進行改革,以法治國。
12、孫武是春秋晚期齊國傑出的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一書;戰國時傑出的軍事家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13、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對社會變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四、秦漢時期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滅亡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割據局面。(書P44秦始皇像)。
2、秦朝規定全國規范的文字是小篆,全國統一使用的貨幣是圓形方孔錢。秦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寧。
3、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在大澤鄉爆發,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
4、公元前202年,劉邦(漢高祖)建立西漢,定都長安。
5、西漢初年漢高祖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文帝與景帝兩代,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重視發展農業,輕徭薄賦,減輕刑罰,提倡節儉,社會比較安定,經濟發展迅速,出現文景之治的局面。休養生息的政策實行,促進了西漢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6、漢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促成大一統局面的出現。
7、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著名學者是西漢時期的董仲舒。
8、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定都於洛陽。劉秀在位時,政局漸趨穩定,經濟狀況明顯好轉,國力日益強盛,史稱為「光武中興」。
9、西漢時的播種工具是耬車;東漢時出現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車;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內冶鐵,比歐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領冒頓單於在蒙古草原建立統一的奴隸制軍事政權,第一次實現了對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統一。
11、公元前119年,西漢時期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12、西漢時期漢元帝把王嬙(王昭君)出塞嫁給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從而密切了漢匈關系。
13、西漢武帝時期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標志,成為當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經營了30年,幫助西域各族擺脫了匈奴的奴役,恢復和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
14、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是從長安出發往西,經甘肅的河西走廊及當今的新疆地區,遠達中亞,南亞,西亞,以至地中海東岸各國和南歐、北非等地。開辟絲綢之路功勞最大是西域的使者張騫。
15、成書於西漢的《周髀算經》和東漢的《九章算術》是著名的數學著作,對世界古代數學的發展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16、東漢時期著名的醫學家有張仲景和華佗,張仲景寫的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被後代奉為醫學經典,張仲景被尊稱為「醫聖」。華佗創制麻醉劑「麻沸散」,他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術的醫生,被後世尊稱為外科鼻祖,他還編成鍛煉身體的「五禽戲」。
17、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張衡發明了能測量地震的地動儀。
18、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道教是東漢時期興起於我國本土的宗教。
19、西漢傑出的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是一部不朽的史學名著,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3000多年歷史,《史記》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20、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是我國古代藝術珍品。秦始皇陵兵馬俑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藝術寶庫,是秦漢時期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
五、三國兩晉南北朝
1、曹操以少勝多為其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戰役是官渡之戰。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同孫權、劉備的聯軍在赤壁決戰,大敗而歸,史稱赤壁之戰,而此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2、220年,曹丕建立魏國,定都在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國,史稱蜀漢;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熟記三國鼎立形勢圖中魏、蜀、吳三國的位置和都城)
3、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
5、230年,孫權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夷洲和大陸的聯系。
6、265年,司馬炎建立西晉,定都洛陽;280年,西晉統一全國,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的分裂局面;316年,匈奴首領劉淵率兵攻入洛陽,西晉滅亡。
7、公元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定都建康;383年,前秦苻堅率大軍南下進攻東晉,在淝水之戰中,東晉軍隊以少勝多,擊敗前秦軍隊。
8、南朝的四個政權依次是宋、齊、梁、陳,都城均在建康。
9、南朝時,揚州、荊州是江南生產絲織品最多的地方,涌現了建康、江陵等重要商業城市,番禺(今廣州)成為海外貿易中心,
10、東漢、魏、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南遷,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吳國境內絕大多數山越人從山區遷到平原,和漢族人民一道開發江南。農業有所發展,但仍然比不上北方。主要的少數民族有匈奴、鮮卑、羯、氐、羌(5個)
11、北朝的五個政權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12、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王朝均建都於洛陽。
13、南朝時期,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祖沖之是世界上最先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數的科學家,比歐洲早1100年。他的著作是《綴術》
14、南北朝時期,我國古代著名的農學家賈思勰,他著有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內容最完整的農書。
15、北魏時期,我國古代傑出的地理學家的酈道元,他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是《水經注》。
16、漢字書法從東漢起逐漸成為一種專門藝術:曹魏時鍾繇創立了楷書;東晉的王羲之,被尊為「書聖」,他的代表作是《蘭亭序》,此書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
17、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名人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18、石窟藝術是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南北朝時期石窟藝術中成就最高的是雲崗石窟和龍門石窟。
⑸ 給我初中歷史8年級下(人教版)的整理筆記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⑹ 八年級歷史知識總結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屬於該套教材中「我們傳承的文明」部分,在歷史教學中則屬於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近現代史。
《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的主題是工業文明的誕生和發展。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又稱為現代化。工業文明的發展進程又可以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6世紀初到18世紀工業革命前,即工業文明的早期階段。在這一階段,工業文明首先在西歐興起。第二階段是工業革命開始以後到19世紀末。在這一階段,經過工業革命後,人類真正進入了工業社會,同時工業文明從西歐擴散到全球。第三階段是20世紀上半期。在這一階段,由於工業文明的全面到來,人類社會有許多不適應,出現了巨大的震盪,也進行了調整和探索。第四階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20世紀70年代初。在這一階段,人類吸取了上一階段的經驗教訓,工業文明得到順利推進。第五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是工業文明深入發展的階段。
本冊教材規定的時間范圍是16世紀初至20世紀上半期,涵蓋工業文明歷程的前三個階段。因此,教材設立了三個單元與之對應。
按照這一指導思想,教材對以往的歷史教學的知識結構進行了篩選、重新評價和重新編排。
二、中外歷史混編
以往的歷史教學體系把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分開,分別教授。這種做法有利有弊。本教材採取了中外混編的方式。這是基於以下幾點考慮。1.初中學生不需要那麼深入細致地分別了解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2.中國歷史是世界歷史的一部分,尤其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人類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缺少了中國歷史,難以看清世界歷史的全貌。3.單獨學習中國歷史,只從中國內部自身的發展考察歷史,不利於正確了解世界發展與中國發展的互動關系。尤其是在工業社會來臨之後,世界逐漸連成一個整體,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受到整體世界的制約。採取中外混編的方式,可以把中國的文明進程放在世界文明進程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從而更深刻地了解中國歷史。
中外混編不是簡單的世界史和中國史的拼盤,而是要把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需要正確地在世界文明進程中給中華文明定位。
作為工業文明,它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產生途徑,因此各國的發展道路也有很大區別。一般認為,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有兩種類型,即內發型和傳導型。西歐是工業文明的發源地,是由內部因素逐漸積累自發地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稱為內發型現代化。北美也屬於這一類型。世界上其他大多數國家是在內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受到以歐美為代表的工業文明的沖擊,為了挽救民族危機,開始改革,向西方學習,從而走上現代化道路的,這稱為傳導型現代化。中國屬於這一類型。
從社會制度來看,在進入20世紀以前,已經步入工業文明階段的國家無一例外的都確立的是資本主義制度,傳導型現代化國家也模仿的是資本主義現代化。可以說,一直到19世紀末,工業文明表現為資本主義的一統天下。進入20世紀以後,這種情況發生了根本改變。俄國十月革命創立了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土耳其經過凱末爾革命和改革創立了落後民族的現代化模式。中華民族在經歷了長期摸索之後,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並取得了成功。
因此,本冊教材劃分的和工業文明進程相一致的三個單元中,分別有機地融入了中國歷史的部分。第一單元描述了工業文明興起於西歐時,中國仍然在農業文明的軌道上運行,達到了相當高的農業文明的水平。第二單元描述了歐美經過工業革命,中國明顯落後,在西方的沖擊下,一邊反抗侵略,一邊開始探索現代化道路。第三單元描述了中國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並取得成功的過程。
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共同趨勢,但每一個民族在這一轉變中採取的具體類型不同,選擇的社會制度不同,則顯示出了文明的多樣性。
三、工業文明中的全球化進程
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一個重大區別就是工業文明打破了各民族各地區封閉孤立發展的狀態,使世界連成一個整體,世界各個國家相互聯系,相互依賴,即全球化。當前,全球化迅猛發展。從人類文明的角度追溯全球化的歷史進程,對於深刻理解現實是十分必要的,也構成本冊教材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本冊教材涉及的歷史時期內,與工業文明的三個發展階段相對應,全球化也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單元敘述了新航路開辟後,整體世界即全球化的開始。第二單元敘述了工業革命後,在尋求市場力量的推動下,整體世界最終形成。第三單元敘述了整體世界形成後,西方列強爭奪殖民地引起的災難性後果——世界大戰。
全球化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全球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了歷史的進步。人員的流動,物種的傳播,商品的交換,文化的交流,有力地促進了世界各民族各地區的發展,尤其是全球化把首先在西歐興起的工業文明傳播到世界,使亞非拉民族走上現代化道路。另一方面,全球化是以西方殖民擴張為載體的,伴隨著侵略與掠奪。全球化過程,特別是早期全球化過程,又是亞非拉地區殖民化的過程。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殖民體系瓦解,發達國家依然居於全球化進程的中心主導位置,建立了對發展中國家不利的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本教材力圖全面把握全球化的這兩重性,在第一和第二單元中分別做了敘述,既揭露全球化進程中西方殖民擴張的血腥,也肯定全球化的進步和積極作用。
四、若干具體問題的處理
1.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關系。
在工業文明的歷程中,物質文明起到決定性作用,物質文明的變遷帶動了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建設。第一單元和第二單元分別敘述了工場手工業階段和大機器生產階段的物質文明及其帶來的全面社會變遷。
2.工業革命。
以往歷史教學中把工業革命分為兩次,包括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從工業文明的宏觀歷史進程來看,第一次工業革命僅僅是工業文明全面到來的開始,直到第二次工業革命後才完成。因此,本教材把兩次工業革命作為整個工業革命來處理。
3.社會變遷問題。
與農業文明相比,工業文明意味著全面的社會變遷,而不僅僅是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變遷。與以往歷史教學體系不同,本教材增加了工業文明全面到來後,全球范圍和中國的工廠制、社會結構、都市化、社會生活等內容,以便全面反映工業文明的面貌,同時也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
4.俄國十月革命的性質問題。
以往的教學體系中,給俄國十月革命的定位是開辟了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新紀元。按照本教材的主題,從工業文明的角度來看,俄國十月革命還有另一個偉大的歷史意義,那就是在此前資本主義工業文明一統天下局面下,十月革命開辟了新型的發展道路,即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從而也證明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歷史必然性。
⑺ 求 初中歷史8年級下(人教版)的整理筆記````````````
第一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第1課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 解 第一屆中國人民協商會議、開國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識要點
掌 握 新中國建立的主要標志(施政方針、國家機構、國旗、國歌、首都、公元紀年等)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閱讀資料概括表達 毛澤東為人民英雄紀念碑所題文字的歷史含義和現實意義,開國大典的盛況,祖國大陸統一的實現
對比鑒別 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首次會議的異同
討論探索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和新中國建立的歷史意義、基本經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愛國情感 新中國是在經歷了百餘年的屈辱、抗爭和探索之後,才建立起來的。我們一定要熱愛祖國,把她建設得越來越繁榮富強
民族團結 新中國在維護民族團結方面做了許艱苦細致的工作,實現了西藏的和平解放,這個大好局面是必須加以珍惜的
教學重點 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開國大典
教學難點 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首次會議的聯系與區別;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前一學期的知識線索,按第2頁「資料•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梳理下列「綱要信號」:
民主主義革命
上溯到1840年→ 30年以來(新民主主義革命)————————→ 3年以來
舊民主主義革命 國民革命(北伐) 土地革命 抗日戰爭→ 解放戰爭 解放戰爭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三大戰役勝利不久,中國共產黨就在河北平山的西柏坡村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為建立新中國做好了思想上、理論上的准備。今天我們接著了解,當年怎樣在組織機構上完成建國工作。(安排學生先閱讀全文,作讀書標記;然後探索、交流、討論、練習)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學生根據第1頁「導入框」,討論回答:
•毛澤東和周恩來所說的「進京趕考」指的是什麼?(指的是新中國的建立、鞏固、建設和發展,包括政治、軍事、外交、民族、文化、經濟等各方面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任務是經濟建設。因為新中國建立之前,中國共產黨為了替人民打天下,主要從事政治和軍事的斗爭,在經濟建設方面還缺乏經驗。)
•教師指出:進京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新中國的國家政權機構。
開國大典
1 讓學生觀看第2、3頁記載開國大典盛況的4幅插圖,開展「接力講述開國大典盛況」的活動。(可以按照時間、地點、人物、重要講話、慶典議程等基本要素分解提問、回答)
•教師過渡(設問並回答):在開國大典上,人們聽到國歌、看到了國旗,這些新中國的象徵是怎樣確定下來的呢?是在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確定下來的。
2 這一屆政治協商會議與1946年在重慶舉行的政治協商會議有什麼聯系和區別?(1946年在重慶舉行的政治協商會議是共產黨首先倡議並得到多數民主黨派的支持後,由國民黨政府召開的,其任務原本是要准備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所以通過了有利於人民的決議,但是很快就被國民黨政府撕毀。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在解放戰爭獲得基本勝利、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已經結束的歷史時刻舉行的,其任務就是要正式建立新中國的國家機構,決定新中國的國家象徵,產生國家政權機關——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及其主要領導人等。)
3 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重要文件簡稱什麼?他起了什麼作用?[提醒學生看課文註解](簡稱《共同綱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
4 會議還決定了新中國哪些國家象徵?(國旗——五星紅旗,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國都——北京,紀年方法——公元紀年。)
A.根據第5頁「自由閱讀卡•國旗的誕生」回答:國旗的象徵意義是什麼?(紅色象徵革命,大五角星象徵中國共產黨,小五角星象徵各行各業革命人民,小星圍著大星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
B.根據第3頁「動腦筋」回答:為什麼把《義勇軍進行曲》定為國歌?(它是抗日救亡運動中誕生的革命歌曲,由聶耳作曲、田漢作詞,旋律激昂,飽含著強烈的愛國情感。新中國成立後,面臨著艱巨的民族復興任務,需要不斷振奮民族精神。《義勇軍進行曲》能夠永遠警示我們勿忘國恥,激勵我們在各自崗位上卧薪嘗膽,為民族的復興、祖國的崛起而努力不懈地學習和工作。)
•教師聯系舊課提醒學生,近現代中國首都的變遷:清政府以北京為首都,但曾經分別在1860年和1900年淪於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之手。國民黨政府以南京為首都(抗戰時則以重慶為「陪都」),改北京為「北平」,其中南京也曾在1937年淪於日寇鐵蹄之下,被屠殺30萬人以上。新中國決定以北平為首都,從建國起,恢復名稱為北京。
•教師聯系舊課提醒學生,古今中國紀年方法的變化:「夏歷」→帝王「謚號」(人死後由後代追封)→漢武帝之後的皇帝「年號」(在位自定)→「民國」紀年→新中國的公元紀年
5 會議怎樣產生新的國家機構和領導人?(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還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等人為副主席。然後在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的首次會議上決定以《共同綱領》為政府的施政方針,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
•教師指出: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為新中國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備,政治協商成為新中國政治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的首次會議則是根據政治協商會議的決定召開的,除了時間先後承繼外,會議內容也是先後承繼的——前者是「綱領性」的,後者是具體「執行性」的。
6 組織學生完成第4頁「練一練」:應選A(這是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的決定)。
7 組織學生進行第5頁「活動於探究•2」:如何理解「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A.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為了表示對先烈的崇敬和緬懷,還做出了什麼決定?(在首都天安門廣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B.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歷史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使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的政治地位和經濟文生活水平從此可以得到切實保障並不斷提高起來。)
C.新中國的成立使世界歷史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教師小結、過渡:新中國的建立確實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國在名義上「統一」,實際上分裂的狀態,由於西藏的和平解放而發生了重大變化。
西藏和平解放
1 西藏在什麼時候和平解放?(1951年)
2 西藏的和平解放有什麼歷史意義?(使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實現了各族人民大團結。)
3 根據第5頁「活動與探究•2」:毛澤東兩邊的西藏代表分別是誰?(左邊穿深色袈裟的是啊沛•阿旺晉美,右邊穿淺色袈裟的是班禪額爾德尼•卻吉堅贊。)
•教師總結:新中國建立起來了,祖國大陸也實現了統一。但是,國內外敵人並不甘心失敗,必然要處心積慮進行破壞活動。所以,年輕的政權必須經受住各種各樣嚴峻的考驗,才能生存和鞏固下來。下一節課就是講這方面內容的,建議同學們預習之
練習鞏固
1 完成作業:填充圖冊第2——3頁。
2 提醒學生預習第2課《最可愛的人》。
⑻ 求 初中歷史8年級下(人教版)的整理筆記。急~~~~~
考點:1949年9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舉行,會議通過了《共同綱領》,大會決定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以北平為首都並改名北京,採用公元紀年。
1949年10月1日,隆重舉行開國大典,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國大陸獲得統一。
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同朝鮮軍民一起抗擊美國侵略者。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此,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
鄧小平理論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黨和政府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實行民族區域自治,這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為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開辟了途徑。20世紀80年代,中國先後同英國,葡萄牙簽署了中英關於香港問題,中葡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聲明規定1997年中國恢復對香港的行使主權,1999年中國恢復對澳門的行使主權。在1997年、1999年香港、澳門前後順利回歸祖國。
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會議主題是「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這次會議是中國迄今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1946-1970年,我國「兩彈一星」研製成功,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袁隆平被國際農學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1986年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到2000年,全國基本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1990年,中國首次成功地舉辦了亞洲運動會。
⑼ 給我初中歷史8年級下(人教版)的整理筆記
http://..com/question/52819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