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三個深刻改變和三大歷史事件

三個深刻改變和三大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27 20:50:20

⑴ 20世紀以來中國的三次歷史性轉折分別是哪三個事件時間和意義是什麼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這是孫中山領版導的。他首先權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但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 第二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這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下完成的。經過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並且從新民主主義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取得建設社會主義的巨大成就。這是中國從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勝利,也是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的具有世界意義的大勝利。 第三次是改革開放,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這是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下開始的新的革命。在建國以來革命和建設成就的基礎上,我們黨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社會主義在中國顯示的蓬勃生機和活力,為全世界所矚目。

⑵ 三個歷史性轉變是什麼

1 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民族獨立,人民當家做主新社會的歷史性回轉變
2 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答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性轉變
3 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半封建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⑶ 中國共產黨誕生三個深刻改變是

1、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後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

2、深刻改變了中內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容和命運。

3、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

(3)三個深刻改變和三大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近代以後,由於封建統治的腐敗,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

在中華民族內憂外患、社會危機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中華民族的先進分子找到了馬克思主義,並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帶領中國人民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康莊大道,深刻改變近代以後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

中國歷史上三大改革

中國歷史上有三大改革。
第一,商鞅變法。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也是最有影響的改革。秦國從一個大家看不起的蠻夷之國,一下子變成了唯一擁有統一中國的實力的強國。商鞅的結局是悲慘的,但是其政策卻被繼承下來。秦國的文化落後,於是大批引進外國人才。以致於其後一百多年的政府首腦--丞相,基本都是外國人。經濟上,開發關西,開發巴蜀;軍事上更是無與匹敵;政治上,連荀子也認為秦國政府最具效率和最廉潔;管理上,採用的郡縣制,極大的提高了國家管理水平。這次變法,決定了此後兩千年的中國政治和文化。
第二,王安石變法。其實是兩次變法,均告失敗。其意願是好的,政策也基本沒有問題,然而卻無法推行下去。蘇軾、司馬光等人頑固守舊,不肯變通。加上宋神宗左右搖擺,又受不住老媽的眼淚,於是大宋江山從此無回天之力了。繁榮的宋朝經濟也承受不了巨大的官僚和軍隊的開銷,土地兼並,隱瞞人口和收入造成更大的財政缺口,社會矛盾終究無法緩解。列寧認為他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可惜是個失敗者。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政治改革的熱情只換來一江春水向東流。
第三,張居正改革。這是一次半成功半失敗的改革。成功,是因為在張居正當政的萬曆前十年,明朝確實實現了中興。失敗,是因為在他死後,他的學生們和同僚們都停止了這些措施。張居正的改革主要是「一鞭法」,即用錢來繳稅而不是用糧食布匹等實物。看似簡單,但是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完全採用這種方式。實物的長途運輸,勞民傷財,地方政府乘機盤剝人民,運輸時又要消耗當量不必要的人力和財力,而官府收上來的實物又很容易腐爛、破壞,而造成大量的浪費。採用這種方式則更加方便百姓和官府,減少大量的損失。萬曆十年間,國庫積攢了壹千多萬兩白銀(這些銀子後來大都用在出兵朝鮮抗擊日本的豐臣秀吉)。張居正死後,反對派興起,再加上萬曆被張老師壓抑了十年的心一下子放開,於是抄了張居正的家,改革也停止了,明朝的財政危機已經無法解決了。明末「三餉」(遼餉、剿餉、練餉)不但沒能解決財政危機,反而引發了農民起義,明朝的滅亡也指日可待了。

⑸ 20世紀的百年中國,經歷了三次巨變,產生了三位偉人。 三次巨變分別指什麼事件

1、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

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

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佔漢陽和漢口。

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武昌起義勝利後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 。

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布退位詔書。至此,2132年的帝制歷史告終結。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並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3、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5)三個深刻改變和三大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使中國由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在此後的近一百年間,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標,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後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但都屬於資產階級革命的范疇。

在整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中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革命對象和任務性質。

在近代史上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有兩個: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而前者為最主要矛盾。

但兩大主要矛盾在歷史的進程中,呈現出錯綜復雜關系和起伏狀態。

兩大主要矛盾規定了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就是要推翻外國資本—帝國主義,擺脫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壓迫,爭取民族解放,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說,近代中國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徹底反帝反封建和實現國家近代化,改變中國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⑹ 三件歷史事件

也真是懸乎!!艾!
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北瓦窯堡召開擴大會議,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博古、鄧發、凱豐、李維漢、張浩、楊尚昆、郭洪濤等十多人。討論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決定採取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會議批判了黨內長期存在著的「左」傾關門主義錯誤和革命的急性病,決定將蘇維埃工農共和國改稱蘇維埃人民共和國;改變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民族資產階級、富農、抗日的國民黨軍官以及華僑的政策:會議通過了《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這次會議是遵義會議的繼續,標志中共政治路線的重大轉變,開始扭轉「左」的傾向給中共造成的長期孤立的局面。

12月27日,毛澤東根據瓦窯堡會議精神,在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報告分析了「九 -一八」事變和華北事變以來中國內部階級關系所發生的新變化,指出:不但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要求抗日,民族資產階級也有參加抗日的可能,即使其右翼也有由動搖而採取中立態度的可能,就是地主買辦營壘也可能發生分化。報告指出,反革命力量暫時還大於革命力量,黨的基本策略方針是「組織千千萬萬的民眾,調動浩浩盪盪的革命軍」,建立起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77年12月25日,喜劇大師卓別林在瑞士科西耶逝世

查理- 卓別林是馳名世界的喜劇大師,也是默片時代的巨星。他所創造出來的流浪漢夏洛特的形象是家喻戶曉,他擅長塑造小人物,通過他們的遭遇來諷刺生活的現實。他在<<淘金記>> 大獲成功後, 又自編自導自演了<<馬戲團>> ,<<尋子遇仙記>> , <<摩登時代>> ,<<大獨裁者>> 等等, 他與眾不同的是把喜劇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的喜劇不但引人發笑,而且引人深思,有強烈的現實感, 深刻的內涵。他後期的<<凡爾杜先生>>, <<舞台生涯>> 等同樣出色。這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由於政治觀點的不同, 受美國麥卡錫主義的迫害, 被迫移居到瑞士, 但他對電影事業的傑出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他在1971 年被美國四十四屆奧斯卡授予榮譽獎, 也是對這位大師的致敬

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發表電視講話正式宣布辭職。當日18時32分,在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69周年即將來臨之際,在克里姆林宮頂上飄揚的蘇聯鐮刀和錘子國旗徐徐下降; 19時45分,一面俄羅斯的紅、藍、白三色族升上克里姆林宮。從此,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歷史宣告終結。

「8-19事件」後,所謂「新奧加廖沃進程」實際上已難以繼續,蘇聯加速走向解體。10月初,除波羅的海三國外,蘇聯的1 2個加盟共和國領導人在阿拉木圖共商經濟協議。經過緊張激烈的討價還價,10月18日,蘇聯總統和八個加盟共和國領導人在莫斯科簽署了主權共和國經濟合作條約,亞塞拜然、喬治亞、摩爾多瓦和烏克蘭沒有參加簽約,條約規定要保留盧布作為統一貨幣系統的共同貨幣的作用,參加國要履行蘇聯所有的對外經濟義務並奉行協調一致的經濟政策。但由於條約缺乏政治約束力,很快就成為一紙空文。

11月16日,俄羅斯領導人葉利欽宣布了10項總統令,接管了包括貴重金屬生產部門在內的一系列屬於中央財政金融部門的權力,剝奪了聯盟的重要財源,並停止向中央約80個部提供資金。稍後,葉利欽又宣布由俄羅斯中央銀行接管蘇聯國家銀行和對外經濟銀行,掌握了聯盟的貨幣大權。

進入12月,圍繞著蘇聯命運的斗爭進一步加劇。西方國家看到戈爾巴喬夫大勢已去,開始把原來對共和國與中央一視同仁的 「雙軌政策」逐步過渡到支持各共和國獨立的「一邊倒」政策。 12月1日,烏克蘭共和國就脫離聯盟和選舉總統問題舉行全民公決,美國在投票前放風說,如果烏克蘭投票的結果表明要獨立於聯盟,則美國會盡快地予以承認。美國這一立場變化對烏克蘭的投票起了很大作用。結果99.85%的選民贊成獨立。原烏克蘭最高蘇維埃主席克拉夫丘克當選為首任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在就職講話中明確表示,烏克蘭將不參加戈爾巴喬夫倡議的主權國家聯盟。人口近5200萬,國民生產總值佔全蘇25%的烏克蘭的獨立,對於戈爾巴喬夫組建新聯盟的計劃是一次致命的打擊。

12月8日,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三國領導人背著戈爾巴喬夫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會晤。會晤後三方發表的公報稱,三國已共同簽署了由三個國家組成的「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協議。其中宣稱,「蘇聯作為國際法的一個主體和一種地緣政治現實已不復存在」,蘇聯的法律和一切准則在三國已不再適用。

這三個斯拉夫國家的總人口、總面積和經濟實力在聯盟中占絕對優勢。三國的決定使戈爾巴喬夫簽訂新聯盟條約的努力最終成為泡影。

明斯克會晤公報發表後,原蘇聯中亞五個國家--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和土庫曼的領導人於12月13日發表聲明,表示願意成為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平等創建國。

12月23日,葉利欽來到克里姆林宮,同戈爾巴喬夫進行了8 小時的會談,要他交出武裝力量的最高指揮權、發射2.7萬個核彈頭的「核按鈕」、克里姆林宮總統府等。戈爾巴喬夫還把一批珍貴的檔案材料交給了葉利欽。葉利欽保證戈爾巴喬夫辭職後享有包括國家別墅、汽車、警衛人員在內的優厚待遇。

12月24日,戈爾巴喬夫同他的工作人員,包括雅科夫列夫、謝瓦爾德納澤等人舉行了告別會,大家依依惜別。:

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簽署了他的最後一道總統令:辭去武裝力量最高統帥職務,將武裝部隊和「核按鈕」的控制權移交給葉利欽。

晚上19時,戈爾巴喬夫在總統辦公室,面對著攝像機、向全國和全世界發表了辭去蘇聯總統職務的講話。他說:「鑒於獨立國家聯合體成立後形成的局勢,我停止自己作為蘇聯總統職務的活動。作出這一決定是出於原則性考慮。」「我堅決主張各族人民的獨立自主,主張共和國擁有主權;同時主張保留聯盟國家,保持國家的完整性。但是,事態卻是沿著另一條道路發展的,肢解和分裂國家的方針佔了上風,對此我是不能同意的。」「我還對我國人民失去一個大國的國籍感到不安,它會給所有的人帶來十分沉重的後果。」戈爾巴喬夫表情嚴肅,但他以樂觀的預言結束了演說:「我相信,我們的共同努力遲早會結出碩果,我們的人民將生活在繁榮昌盛和民主的社會中。」

19時20分,戈爾巴喬夫把「核按鈕」通過「獨聯體」武裝力量臨時總司令沙波什尼科夫交給了俄羅斯總統葉利欽。

19時38分,克里姆林宮上空印有鐮刀和斧頭圖案的蘇聯國旗降下,俄羅斯白藍紅三色旗升上了旗桿。

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以履行蘇聯終止存在的法律手續。不足百人的會場十分冷清,主席台上只有共和國院主席阿利姆扎諾夫一人就座。慣用的電子表決器也不用開動,連到會人數的登記亦未進行。

大會代表以表決方式通過一項宣言。宣言說:「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確認,隨著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建立,蘇聯作為一個國家和國際法的主體即將停止其存在。」但是必須指出,並不是所有的代表都贊同此宣言,有的認為它毫無意義,因為蘇聯解體已成既定事實;有的認為由共和國院宣布蘇聯停止存在不合法律,這類決定只能由蘇聯人民代表大會來決定。

宣言通過之後,阿利姆扎諾夫對代表們說:「共和國院堅持到了最後。我們完成了自己的公民和代表職責,沒有辜負主權共和國的信任。」「既然蘇聯總統已經向全體人民宣布辭職,既然蘇聯國旗已經降下,我們今天有完全的權利以憲法途徑平靜地完成我們的工作——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在此之前,蘇聯最高蘇維埃聯盟院已於12月23日作出決定,聯盟院不再舉行任何會議。於是,阿利姆扎諾夫宣布蘇聯議會從此解散,代表們互相告別,各奔東西。一個昔日的超級大國一一一蘇聯已經成為歷史。

⑺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三大事件

1、南昌起義。

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宣告了中國共產專黨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屬堅定立場和堅強決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前仆後繼的革命精神,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樹立了一面革命武裝斗爭的旗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人民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偉大開端。

2、秋收起義。

意義:為後來各地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大規模發展奠定了基礎。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道路,是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思想的起點。

3、井岡山會師。

意義:

1、壯大了革命武裝力量。

2、保存、培養和鍛煉了紅軍事幹部。

3、開創了革命根據地的嶄新局面。

(7)三個深刻改變和三大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秋收起義:毛澤東在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即紅軍)舉行的一次武裝起義。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控制下的武漢國民政府公開宣布「分共」,背叛了革命。

中國共產黨從此轉入地下,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決定在群眾基礎較好的湘鄂粵贛四省發動農民舉行秋收起義。

⑻ 求「三件有意義的歷史事件,要三者之間有關聯的」。謝謝。

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中國綜合國力增強,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正常化,間接導致1972年中日建交。

⑼ 中國共產黨的三個偉大歷史事件及意義

1、南昌起義。
意義:抄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立場和堅強決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前仆後繼的革命精神,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樹立了一面革命武裝斗爭的旗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人民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偉大開端。
2、秋收起義
意義:為後來各地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大規模發展奠定了基礎。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道路,是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思想的起點。
3、井岡山會師
意義:1:壯大了革命武裝力量
2:保存、培養和鍛煉了紅軍事幹部:
3:開創了革命根據地的嶄新局面

閱讀全文

與三個深刻改變和三大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