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曲同豐的歷史事件

曲同豐的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27 19:33:45

Ⅰ 北洋軍閥的發展歷史

北洋軍閥曾是歷史書中的白臉奸臣,但隨著如今民智漸開,重新引發民間的熱議。在軍閥二字的掩蓋下,隱藏著一顆顆「愛國」、「自強」、「尊師」、「重教」的心。
1912年4月,袁世凱取得政權後,由於同盟會的內部分化,於是袁世凱便趁機拉攏部分革命黨人與之「合作」,實現了中國短暫的「穩定」與統一。1913年的「宋案」和「善後大借款」後,李烈鈞奉孫中山的命令,在江西湖口宣布獨立,組織討袁軍,「二次革命」爆發。江蘇、上海、安徽、湖南、廣東、福建等地先後獨立。由於國民黨人倉促應戰,缺乏統一領導,「二次革命」被北洋軍打敗。
袁世凱取勝「二次革命」後,便開始了發展實業的計劃,同時也加緊復辟帝制的步伐。1915年12月25日,蔡鍔在雲南宣布獨立,組織護國軍興師討袁,發動護國戰爭。隨後,貴州、廣西、廣東、浙江、陝西等省相繼宣布獨立。因為外交的壓力和財政的危機,袁世凱於1916年3月22日被迫取消帝制。
袁世凱死後(1916年6月6日),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控制皖、浙、閩、魯、陝等省;直系的馮國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及直隸等省;奉系的張作霖以日本為靠山,占踞東北三省。另外,山西的晉系軍閥閻錫山,徐州一帶張勛的定武軍,西南的滇系軍閥唐繼堯和桂系軍閥陸榮廷等,都在外國列強操縱下,爾虞我詐,爭斗不已。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職位,與在中央掌實權的段祺瑞爭權奪利,發生「府院之爭」。1917年7月,張勛應黎元洪「調停」之邀,率領五千「辮子軍」入京,復辟帝制,激起全國人民的反對。段祺瑞以「功臣」自居,重任國務總理。段祺瑞掌握政府大權後,投靠日本,企圖以武力手段統一南方軍閥。段祺瑞的武力統一行為激起南方革命派及西南軍閥的反對。
1917年8月,孫中山任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隨即討伐段祺瑞的第一次護法戰爭拉開帷幕。在北洋軍的鎮壓下,北伐軍受挫;加之軍政府內部的矛盾,1918年5月,孫中山憤而辭職,護法戰爭失敗。護法運動的失敗,再次證明了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已瀕臨絕境。

Ⅱ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的校園事件

保定軍校曾出現過兩次較大的騷動,嚴重的影響了教學質量。第一次是民國五年(公元1916 年),袁世凱稱帝失敗,作為恢復帝制爪牙的模範團被解散後,插入軍校第六期學習。因該團積怨甚多,引起在校第五期學員的反對,造成雙方武鬥。開始以拳頭、磚頭、木棍對打,後又動了刀槍,以致造成傷亡。校方雖竭力威懾,卻無濟於事。後來,北京政府派陸軍部上將蔭昌來保定,壓服雙方,才平息了沖突。
第二次是在民國九年(公元1920 年)夏,直皖戰爭爆發,皖軍前敵總指揮曲同豐(原軍校校長)在松林店被俘,皖軍十五師向直軍投降。正值放暑假時,軍校作為臨時收容營房。因十五師已欠軍餉數月,引起下級軍官的不滿,發生兵變,將軍校洗劫一空,並放火燒房,軍校只好停辦。 軍校實行的是一種野蠻的強迫教育,有的科長動輒對學生拳打腳踢,如工兵科長虞克竣成天拿著一根馬鞭監督學生,甚至到處追打學生;騎兵科長某某在收操後,還強迫學生再訓練一點鍾或半點鍾;校長或教育長不時集合全校學生在校內廣場訓話,學生立正不許動,起碼站上幾個鍾頭,有體弱耐不住而昏倒在地者。
在野外訓練時,天氣寒冷,也要集合全校學生,由校長到科長逐個講評,耗時幾個鍾頭,致學生頭上的汗水結冰也不準散隊或休息。這些強迫教育,都是他們向日本、德國學來的所謂精神教育。有的學生受不了這樣的強迫教育,以致瘋癲。如廣西省學生韓明章等患了神經病。 在飲食方面,要求學生在收操後滿頭塵土不洗面就去吃飯。吃的米不僅粗糙,而且摻沙。有一次從湖南采購的軍米不僅質量不好,還摻了不少沙子,激起了學生公憤競去放火燒倉庫,雖未成災,亦可見當時學生對伙食的不滿情緒了。這當然是校內承辦糧食采購的人員舞弊所致。行政管理人員打罵學生,負軍事教育之責的教官、助教和連排長學識太差,庶務人員的貪污舞弊等,使學生中的不滿情緒日益膨脹。在這一時期內,校長趙理泰對校務不聞不問,因此全校學生發動了一次倒趙大風潮。當風潮發生之初,學校當局即調動了當時駐防保定的新軍鮑貴卿旅,把學校四麵包圍起來,用機槍大炮指向學校相威脅,不許學生亂動。
學校當局把學生一個個地叫去審訊,壓迫學生簽字悔過。但大家都不約而同地不表示態度。審訊人員又把審訊的學生移地禁閉,在審訊處的附近放槍,表示把這個學生槍斃了,以恐嚇其他學生。但學生態度倔強,仍不屈服,又推舉代表劉文島(湖北人)赴京向大總統、副總統請願。當時全校被軍隊包圍,不能出去,乃由廁所潛出,跑到北京陳述校中風潮情形,請予援助。正在這時,陸軍部、學校當局及駐守軍校的旅長鮑貴卿見無法壓服學生,乃報請陸軍總長段祺瑞批准將全校學生解散。學生如出籠之鳥,紛紛乘火車北上,向各省駐京代表要求向袁世凱及黎元洪請願,要求解決。
當時段祺瑞企圖徹底解散學生,各回原籍。其後梁啟超向袁條陳意見,以為解散學生無異放虎歸山,如果受了國民黨利用,到處搗亂,更不易收拾,不如設法調和,將學生收容回校,加以嚴格管理,使其馴服,方為上策。袁世凱考慮再三,乃採納了梁啟超的意見,與段祺瑞商定答應了學生要求,更換校長及各級學識較差的教官與官長,並請各省駐京辦事處的軍事代表出面向學生調解,並發給川資10元,由政府派專車、軍樂隊歡迎學生回保定軍校。學生取得了勝利,皆大歡喜。 趙理泰被趕走後,由袁世凱授意段祺瑞,派蔣方震(又名百里)接任保定軍校校長職務。蔣乃日本及德國軍事學校畢業,軍學豐富,在當時的中國可算是軍事人才。他來校後,乃大加整理,把學生認為不好的教官以及各連的幹部,大加淘汰,改善校務及學生生活。校長親自到各連督促檢閱,見連排幹部有訓練指揮不好的,即當場責備。
蔣方震來校時,本與袁世凱約定兩個月後,如他整理不好,就辭職不幹;如果認為有辦法,則繼續辦下去。經過兩個月的整理,他向袁表示願幹下去,並向全校學生表示,他如果辦不好這個學校,願自戕以謝天下。學生也很感動,願好好學習。不料當時段祺瑞所掌的陸軍部不滿蔣之所為,大掣其肘,百方刁難,使得蔣方震無法辦下去。蔣為實踐前言,一天集中全體學生訓話,勉勵有加。講話達幾小時之久,他從容走進校長辦公室自戕。槍響後,大家尚不為意,他仍走出當著學生站立,其後看到他血流滿地倒下去。全校學生見此情形,人人痛哭。
他幸未氣絕,乃由當時的張教育長用電話報告北京大總統,即日由袁派高等顧問帶領醫護人員乘專車來校救護,幸而挽救了他的生命。他在校醫治了一個時期,學生輪流守衛。以後他逐漸痊癒,才離校到天津、北京各地就醫休養去了。其後由陸軍部另派了曲同豐來當校長。 軍校第八期學生為爭取早日開學,組織了復校同學會,呼籲於權貴之間。工兵科學生張照光,身穿軍校外出的軍官服,在北京大街上拉著洋車攬客。報館立即發表這一新聞,標題是 「軍官學生拉洋車」。北京各報遍登這條消息,並大肆渲染。還發表張照光對記者的談話和張的自述,做為頭版頭條新聞刊登。
張自述大意是:我在保定軍官學校讀書,志在報國, 因軍校遭兵劫破壞,無處棲身,來到北京,生活無著,隨身行裝典當一空,僅留一身軍衣不忍舍棄,為維持生計,只好拉車渡日,自食其力,於公於私,光明正大,暫忍困難,等待開學,倘軍校不開學,我還是繼續拉車。這一行動也是對北京軍閥政府的莫大譏諷。在各方面的奔走呼籲下,才於民國十年十月(公元 1921 年)開學。第九期學員 ( 即 1917 年預備軍校最後招的一批學生)亦同時入校。此時已有部分教官離校,另謀生計,又遇校長易人,拖欠教職員數月的薪金,引起索薪風潮,弄得教員不安心任教。第八、第九兩期學生勉強畢業。

Ⅲ 中國第一首軍校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 簡稱保定軍校)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規陸軍軍校,位於河北保定市區東風東路,前身為清朝北洋速成武備學堂、北洋陸軍的陸軍速成學堂,陸軍軍官學堂。1912年至1923年期間,保定軍校辦過九期,畢業生有6000餘人,當中不少人後來成為黃埔軍校教官。在國民黨及共產黨內都有保定學生。若然從北洋軍學堂算起,保定訓練了接近一萬名軍官,當中超過一千六百人獲得將軍的銜頭。
保定軍校主要功能為訓練初級軍官。學習期為兩年,分步、騎兵、炮、工、輜重五科,學制章程參照日本士官學校,教官亦以日本士官學校畢業者居多。保定軍校先後任職共八位校長,其中第二任校長為民國最著名的軍事家蔣方震(字:百里)。
軍校歷史
· 1901年11月 李鴻章病逝,袁世凱到保定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小站的練兵教員跟據《辛丑條約》不準駐扎天津附近,於是亦移至保定。
· 1902年5月 於保定開辦「北洋行營將弁學堂」。
· 1903年2月 袁世凱奏請開辦陸軍小學堂、中學堂、大學堂,進行正規軍事教育訓練。之後於保定建成」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即為保定軍校前身。
· 1906年 分別在保定校址開辦:北洋陸軍部陸軍速成學堂、陸軍軍官學堂、陸軍預備大學堂。
· 1912年 袁世凱任中華民國總統後,把陸軍預備大學堂搬至北京,並更名為陸軍大學。10月,於保定原址開辦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 1920年暑假 駐扎在軍校的軍人因未得薪餉發生嘩變,搶劫軍校,之後校舍被放火燒毀。
· 1923年8月 保定軍校停辦 。
曾就讀保定的名將(包括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及其前身):熊秉琦、吳佩孚、齊燮元、孫岳、李景林、王都慶、孫傳芳、王承斌、蔣介石、張群、楊傑、陳調元、李濟深、商震、季方、葉挺、趙博生、董振堂、邊章五、季振同、張克俠、鄧演達、蔣光鼐、陳銘樞、熊式輝、陳寶倉、黃紹竑、黃琪翔、張治中、傅作義、何基灃、余漢謀、劉文輝、陶峙岳、唐生智、李樹春、楊愛源、李品仙、郝夢齡、喬明禮、羅卓英、周至柔、秦德純、顧祝同、陳誠、白崇禧、錢大鈞、劉峙、上官雲相、薛岳、陶鈞、胡宗鐸……
大事記
● 1993年保定軍校遺址被公布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同年6月成立了保定軍校紀念館籌建處;
● 1995年又在軍校遺址上建成了仿原軍校建築風格的紀念館第一期工程;
● 2002年,擴建為12畝,修復了檢閱台;
● 2002年9月,投資1.4億元建成了華北最大的保定軍校廣場對外開放;
●2003年10月保定軍校紀念館正式開館;
● 2006年5月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舊址(1912~1923年),被國務院批准成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習稱 「 保定軍校 」)前身為清朝北洋陸軍的陸軍速成學堂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所正規化高等軍事學府。1912年至1923年期間,保定軍校辦過九期,畢業生有6000餘人,當中不少人後來成為黃埔軍校教官。在國民黨及共產黨內都有保定學生。若然從北洋軍學堂算起,保定訓練了接近一萬名軍官,當中超過一千六百人獲得將軍的銜頭。造就了大批軍事人材,在我國近代史上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位於保定舊城東北5華里,總面積約一千五百餘畝。東西長兩公里多 , 南越今東風東路,北跨今五四東路兩側,南北長一公里有餘。是我國近代史上一所規模較大的正規化高等軍事學府。
這里原是一座擁有廟產千畝,殿宇百間的關帝廟,後改為兵營,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 年)遭八國聯軍焚毀。建軍校時,利用原廟產並徵用鄰近土地而建起。全校分校本部、分校(包括小教場)、大操場和靶場四部分。校本部居中心,佔地一百八十餘畝。其建築格局系仿日本士官學校建成,為一片氣象森嚴的磚瓦結構的建築群。四面有高大的圍牆,牆外有河環護,河兩岸古柳成行。軍校大門在南側,隔河有高大的照壁與之相對。門樓高大,面闊三間,氣勢之雄偉可與直隸總督府大門相比。朱漆大門飾以銅釘銅環,門楣上懸掛著書有 「陸軍軍官學校 」六個大字的橫匾。門前有石砌的高台階,階前的南路直通河岸。南路兩旁有石獅一對,高丈許。河上架一平板橋,以通大操場。校本部分南北兩院。北院是生活區。南院是軍校的中樞和教學區,又分東、中、西、三院。東、西院為教室與學生宿舍,各有十排帶長廊的青磚瓦舍,布局對稱,各排房舍之間有走廊相通,每兩排組成一個獨立的院落,院牆開月形門,每院住約一連學生,俗稱一連道子。中院有校部辦公室和尚武堂。高大的尚武堂坐北朝南,四周環以石欄,雕梁畫棟,氣勢宏偉。廳門兩側有副楹聯,上書:「尚父陰符, 武侯韜略,簡練揣摩成一廳;報國有志,束發從戎,莘莘學子濟斯望。」 堂前有長廊直達校門。尚武堂北面是個大空院。院內有兩棵並立的五丈多高的古楊,二木間懸一銅鍾。因官長常在這里訓話和發布命令,因此,這里被視為全校之中樞。校本部的東側是分校,佔地九十二 畝。靶場在分校之北,佔地三百三十餘畝。大操場成 「[「形,由北、西、南三面拱衛校本部,佔地八百八十餘畝,以西面之面積最大。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創建於清光緒二十八年 ( 公元 1902 年),停辦於民國十二年(公元 1923 年)。光緒二十六年 ( 公元 1900 年)八國聯軍侵入中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駐天津小站的練兵機構——武備學堂,被迫遷到保定。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在保定東關外創練常備軍(新軍)並設軍政司 ( 旋改督練公所 ),下設兵備、參謀、教練三處,分別由劉永慶、段祺瑞、馮國璋任總辦。經袁世凱奏准,在保定東關外創辦北洋陸軍將弁學堂,由馮國璋任總辦(即校長),光緒三十二年 ( 公元 1906 年),改由段祺瑞接任。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北洋陸軍將弁學堂改名為北洋陸軍武備學堂,又改稱北洋通國陸軍學堂、陸軍隨營學堂 。光緒三十三年(公無1907 年)更名陸軍大學堂(簡稱陸大)。民國改元後(公元 1912 年),改為陸軍軍官學校。與將弁學堂開辦的同時,在保定軍校的南面創辦北洋陸軍協和學堂,後改名陸軍速成學堂(現省精神病院至市結核病防治院一帶 ), 廢後改為兵營。人們習慣把這兩所軍校統稱 「保定軍校 」。
保定軍校重視基礎教育。清末 , 各省有一所陸軍小學(當時直隸省的陸軍小學設在定興縣姚村 ),其學生來源主要由各地駐防旗人子弟中選送,其次由每縣的高等小學中選送一名體質與學業兼優的漢族學生,他們的年齡在十四、五歲間,都享受公費待遇。陸軍小學畢業後,其優秀者升入陸軍中學。當時全國有四所陸軍中學,第一陸軍中學在北京清河鎮,第二陸軍中學在南京,第三陸軍中學在武昌,第四陸軍中學在西安。陸軍中學畢業後,編成「 入伍生隊 」, 先在保定軍校的分校過半年軍隊生活,經過嚴格的訓練之後,加以考核,合格者才能升入陸軍軍官學校。因此,軍校學生的素質較為齊整。
公元1912 年民國成立,各省陸軍小學停止招生。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重新開學,將這一年進校的學生定為保定軍校第一期。民國四年(公元 1915 年), 四所陸軍中學合並為兩所陸軍軍官預備學校(一所在北京清河鎮,一所在湖北武昌) 。民國六年(公元 1917 年), 最後進入陸軍小學的一屆學生已升了學,陸軍軍官預備學校即無新生來源。是年暑假,清河第一預備學校在普通中學(四年制) 二年級以上的學生中招收一批新學員,均經嚴格的考試後擇優錄取。民國七年(公元1918 年)春,由原陸軍小學升入保定軍校的學生已全部畢業,陸軍部改變招生制度。保定軍校直接由普通中學畢業生中招考了一批學員。先將這批學生送到各師下連隊當兵九個月,期滿後審核合格,才編入軍校學習,這是保定軍校第八期學生。陸軍預備軍官學校於民國六年及公元1917年招收的那一批學生,於民國十年(公元 1921 年)升入保定軍校,這是第九期學生,也是最後一期學生。
保定軍校主要功能為訓練初級軍官。學習期為兩年,分步、騎兵、炮、工、輜重五科,保定軍校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是參照德國與日本的軍事教育,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制訂而成的,逐步擺脫了天津小站練兵的一套舊法。學制章程參照日本士官學校,教官亦以日本士官學校畢業者居多。第一任正式校長為蔣百里。
民國成立後,各省為培養地方勢力,先後建立 「講武堂 」 。各師為擴充軍事實力,也成立「學兵隊」 。但是 , 只有保定軍校才是設備完善、訓練嚴格的一所軍事學校。
教宮和科隊長也多聘留德、留日的學生及陸軍大學和本校的優秀畢業生擔任。歷來按兵科編隊,分別進行教育訓練。隊長為少校級,擔任生活管理和本兵科的術科教練,軍事教程由中校教官擔任;技術課為劈刺、體 操、武術等, 由技術教官(一般是上尉) 擔任,另有技術助教輔助技術訓練。至第八期,對學生編隊做了一次改革,各兵種混合編隊,一般的軍事課和生活管理均在混合隊(專科訓練除外),隊長提為中校級,伙食也改為連隊辦理。
騎兵和輜重科由騎兵科隊長兼管,減少了兵種負責人,軍事教官由中校降為少校。
課堂教育,每天至少有半天時間教授課程,除有關軍事的戰術、兵器、測繪、築壘及典範令外,並增加理化、數學、歷史、地理等,每節課為一個半小時。典範令小冊子是教練各項軍事動作的准繩。普通知識和外語是輔助教育,聘文職教員擔任,以充實學生的軍事知識, 為逐步全面學習各種軍事演習准備條件。術科訓練,先在操場進行各種制式教練,再到各教練場演習。野外演習,先由簡入繁,再逐步進入全面聯合演習。實彈射擊有打靶場,乘馬訓練有馬場,炮兵訓練有炮場,工兵有土木工作業場、架橋作業場,爆破演習則選擇不致造成危害的場所。輔助術科如體操、劈刺、武術等,都有專業教官,在大院進行。器械操在校後門外的器械操場進行。這些訓練每課多為一小時,正式出操訓練一般兩小時,野外演習至少用半天的時間,科目復雜且遠離學校時,則增加到一至數日。大演習還攜帶帳篷、炊具,在演習地組織生活。
保定軍校曾出現過兩次較大的騷動,嚴重的影響了教學質量。第一次是民國五年(公元 1916 年), 袁世凱稱帝失敗,作為恢復帝制爪牙的模範團被解散後,插入軍校第六期學習。因該團積怨甚多,引起在校第五期學員的反對,造成雙方武鬥。開始以拳頭、磚頭、木棍對打,後又動了刀槍,以致造成傷亡。校方雖竭力威懾,卻無濟於事。後來,北京政府派陸軍部上將蔭昌來保定,壓服雙方,才平息了沖突。
第二次是在民國九年(公元1920 年)夏 , 直皖戰爭爆發,皖軍前敵總指揮曲同豐(原軍校校長)在松林店被俘,皖軍十五師向直軍投降。正值放暑假時,軍校作為臨時收容營房。因十五師已欠軍餉數月,引起下級軍官的不滿,發生兵變,將軍校洗劫一空,並放火燒房,軍校只好停辦。
軍校第八期學生為爭取早日開學,組織了復校同學會,呼籲於權貴之間。工兵科學生張照光,身穿軍校外出的軍官服,在北京大街上拉著洋車攬客。報館立即發表這一新聞,標題是 「軍官學生拉洋車」。北京各報遍登這條消息,並大肆渲染。還發表張照光對記者的談話和張的自述,做為頭版頭條新聞刊登。張自述大意是:我在保定軍官學校讀書,志在報國, 因軍校遭兵劫破壞,無處棲身,來到北京,生活無著,隨身行裝典當一空,僅留一身軍衣不忍舍棄,為維持生計,只好拉車渡日,自食其力,於公於私,光明正大,暫忍困難,等待開學,倘軍校不開學,我還是繼續拉車。這一行動也是對北京軍閥政府的莫大譏諷。在各方面的奔走呼籲下,才於民國十年十月(公元 1921 年)開學。第九期學員 ( 即 1917 年預備軍校最後招的一批學生)亦同時入校。此時已有部分教官離校,另謀生計,又遇校長易人, 拖欠教職員數月的薪金,引起索薪風潮,弄得教員不安心任教。第八、第九兩期學生勉強畢業。
保定軍校盡管在末期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是總的說來學習質量還是高的,全國公認它是軍事教育的正統。它以自身較好的軍事素質,在軍事教育和參謀業務等方面受到各省軍事當局的重視,自成一個軍事學術系統。孫中山先生創辦黃埔軍校時,也以保定軍校畢業生為軍事教育骨幹。自辛亥革命至「七•七 」 事變,保定軍校畢業生擔任高級指揮官的已佔很大比重。盡管蔣介石獨裁時代極力培植自己的體系一一黃埔系,但保定軍校畢業生的學歷仍然是擔任軍事教育最可靠的保證。保定軍校自建立之日起,即標榜「軍人以保家衛國 , 服從命令為天職」,「軍人不問政治為高尚 」,形成保定軍校學生一種職業軍人的特點。
保定軍校之所以中外聞名,與人才輩出及對中國近代史影響之大分不開。僅民國改元後十一年的畢業生,即達 6553 人。其 中不少畢業生成為中國近代革命史上的知名人物,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如葉挺同志是我黨著名的軍事將領,在北伐戰爭中他率領的「鐵軍」使敵人聞風喪膽,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軍長。趙博生、董振堂烈士,是寧都起義的著名領導人,趙博生同志曾任紅五軍團副總指揮兼參謀長,董振堂同志任紅五軍團長,先後為革命事業光榮犧牲。地下黨員、原國民黨第三十三集團軍副司令長官張克俠和何基豐同志,在淮海戰役的緊要關頭,分別率領五十九軍和七十七軍火線起義,為順利地取得淮海戰役的勝利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還有何柱國、王長江等同志,也都為革命事業做出了貢獻。
該校的畢業生中也有不少人成為民主革命的骨幹,如李濟琛先生,在軍校參加了辛亥革命活動,為阻止清軍南下攻打起義軍,曾冒險去炸漕河鐵橋,解放後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季方同志在辛亥革命中曾任北伐軍敢死隊排長,又投入討袁戰爭,解放後,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第六屆副主席。駐武漢第四鎮統制張廷輔將軍 (光緒廿八年及公元1902 年入保定將弁學堂 ),辛亥革命時率兩營軍隊攻克總督府,後被暗殺;國民三軍軍長兼北京警備副司令孫岳先生,在保定軍校上學時加入同盟會,以他的宅第(在火神廟銜,今幸福街) 為軍校同盟會的秘密集會點 ,民國十三年十月及公元1924 年與馮玉祥將軍合作發動北京兵變,逮捕並囚禁了北洋軍閥政府總統曹錕,促進了中國歷史的進程。他率領的國民三軍進駐保定後,釋放了被曹錕、吳佩孚囚禁的京漢鐵路總工會委員史文彬同志、長辛店分會幹部陳歷茂、保定分會會長何立泉和副會長白月岳等參加 「 二.七 」大罷工的黨和工會的負責幹部; 何遂先生在軍校加入同盟會, 後任北洋第六鎮統制 (師長)吳祿貞的參謀,積極協助推翻清朝帝制並參與在保定建立燕晉聯軍大總督府的革命行動。解放後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委員。此外,鄧演達、耿毅、劉越西、陳銘樞、吳藝五、劉汝賢、周季展、李競容、周思誠、商震、王法勤、黃曦、沈濤、王紫齋、劉建藩、倪德勛、張文、童保暄、張璧、瓮巨卿、安溯顏、劉耀奎、錢鼎和陸軍速成學堂的方聲濤、呂公望、林知淵等 , 都曾投身於辛亥革命和討袁戰爭。還有不少人經過曲折的道路後,又投身於革命陣營,如張治中、傅作義、陶峙岳、楚溪春、劉文輝等。當然,保定軍校也有不少學生成為北洋軍閥和國民黨反革命陣營的高級軍政首要人物,如陸軍速成學堂畢業的學生蔣介石、張群(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長) 。軍官學校畢業的白崇禧(國民政府國防部長)、陳誠 (國民政府參謀總長)、李樹春(國民政府參謀本部參謀次長)、秦德純(國民黨政府國防次長),還有熊式輝、顧祝同、劉峙、薛岳、羅卓英、馬法五、周至柔等國民黨高級將領。
保定軍校停辦後,曹錕在漕河辦的講武堂移此。曹錕倒台後,該講武堂停辦,先後成為直系、奉系、國民黨等軍隊的兵營,每換一次防,校舍便遭一次破壞。 民國廿六年及1937 年「七•七」事變後,這里成了日本侵略軍在保定的重要基地。 民國三十四年及1945 年日本投降後,校舍被拆毀。保定解放後,改建為農場,又改為畜牧場。盡管保定軍校已成為歷史的遺跡 , 但是它的影響和事跡卻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

Ⅳ 十大軍閥簡介

1、袁世凱

袁世凱是北洋軍閥的奠基人,是中國近代最大的軍閥,他是厚黑的典型。戊戌變法中,他假裝支持變法,使「戊戌六君子」倒在血泊中,辛亥革命爆發後,他們打著「實行君主立憲」的旗號,演出一場「逼宮戲」,後又舉著贊成共和的幌子,巧取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職務。

2、段祺瑞

段祺瑞這只「北洋之虎」,皖系的巨魁,在北洋軍閥統治中國的十六年間,他三次出任國務總理,一直處於權利的核心,即使在他下台期間,仍能呼風喚雨,待機而出。他不搞陰謀,不搞謀殺,崇尚簡朴,為政清廉。

3、曹錕

曹錕1985年投奔袁世凱新建陸軍,很快成為「三洋三傑」之外的第三號人物。曹錕作為直系重要頭目之一,在直、奉、皖三大派系中左右逢源,先是圖謀副總統不成,後又拉攏奉系,打敗皖系,最終謀取了直系軍閥獨掌北京政權。

4、張作霖

張作霖出身綠林,當過胡匪,因而被稱為「胡帥」。由一個被清政府招撫的土匪頭目,升至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成為「東北王」,他還曾問鼎中原,一度控制北京政府並當上國家元首。「智深須有忍,將勇貴能謀」就是他自己的寫照。

5、吳佩孚

吳佩孚師從名儒,得中秀才,他讀了古今中外不少的書,不少的兵法,在軍事上,他長於權術,善於臨時應變,打敗了許多敵人,曾得「長勝將軍」的稱號。吳佩孚在其戎馬生涯中還做了許多的詩詞,反映他得意時,失意時,苦悶時的心情。因此他稱為秀才軍閥是恰當的。

6、閻錫山

西王閻錫山經歷清王朝末期,辛亥革命北洋軍閥。國民黨統治幾個歷史重大變革時期。不管形勢如何變化。他均能用他的權術或投靠袁世凱,或依附段祺瑞,或與中共合作,乃至與日本勾結來保全並擴展自己的地盤和勢力,因而他統治山西達38年之久,這在中國近代軍閥史上是少的。

7、張宗昌

張宗昌無知無識,人稱「狗肉將軍」,他有三不知:一不知兵有多少,二不知錢有多少,三不知姨太太有多少。他當過土匪,後又在張作霖的卵翼下發跡。竟至擁有兵數十萬成為山東的土皇帝。在他督魯的三年間為惡甚多,人民對他恨之入骨。

以擅長作戰並兼通文墨而發跡,在北伐戰爭中一路猛打猛沖過關斬將,是率軍第一個打到北京城下的北伐將領。時人稱其為「飛將軍」。在中原大戰前脫離馮玉祥投靠蔣介石,韓復榘在山東擊敗了晉軍為蔣介石鞏固了前沿戰線。

9、韓復榘

韓復榘由一個普通的士兵被提升為統帥千軍萬馬的將軍。繼張宗昌之後,他曾統治山東達七年之久。他自稱「韓青天」,到處斷案,卻草菅人命,留下不少笑話,抗日戰爭開始後,他退棄山東,成了蔣介石的替罪羊。

9、白崇禧

白崇禧是桂系新軍閥中,僅次李宗仁的第二號首腦人物。在眾多的軍閥中,白崇禧以足智多謀,滿腹經綸而聞名,有「小諸葛」之稱。

白崇禧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擔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長」,然而國民黨政府未能保住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戰果,局勢對國民黨政府愈趨不利,新桂系最終亦無法保住中華民國的半壁江山。解放軍解放中國大陸後,白崇禧逃往台灣,1966年逝於台北。

10、陳炯明

陳炯明1911參加辛亥革命,因他極喜趨新弦奇,在當時的廣東社會,就軍事上的言行十分引人注意。1933年9月22日病逝於香港,1935年4月3日,葬廣東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4)曲同豐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一、詞源出自《舊唐書·郭虔瓘傳》有著名的漢末群雄、北洋軍閥、直系軍閥、皖系軍閥等。

近代意義上的「軍閥」一詞,是由梁啟超從日本翻譯而來的。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范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

二、民國十大軍閥相關的書籍《民國十大軍閥》:

《民國十大軍閥》書籍講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成為中國現代軍閥之祖。繼之,大小軍閥粉墨登場,擁兵自重,為搶奪地盤和各自利益大打出手,混戰一團,狼煙四起,餓殍遍野,民不聊生。

《民國十大軍閥》對民國時期形成的十個主要軍閥進行梳理描述,全面介紹了這些軍閥逐漸壯大,擁兵自重的歷史,展現了這群風雲人物的個性風格和傳奇故事。這十大軍閥為:張作霖、段祺瑞、吳佩孚、孫傳芳、陸榮廷、龍雲、劉湘、盛世才、馬鴻逵、馬步芳。

《民國十大軍閥》其分十章,每一章集中敘述一個軍閥人物。敘述脈絡清晰,描寫細致全面,史料運用准確,講述生動活潑。通過對民國十大軍閥的描述,讀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這些軍閥們的興衰歷史,更加深刻地了解中華民國的變遷歷史。

Ⅳ 歷史上曲姓的名人

一、曲環(726年制-799年9月28日),陝州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人,唐朝中期名將。

二、曲承裕(Khúc Thừa Dụ,-907年),中國唐朝末期,被授為靜海軍節度使,管轄今越南北部一帶,為日後越南脫離中國獨立建國打下基礎。

三、曲珍字舍洛,西平酒泉人也。壯勇善騎射。以帳內從高祖晉州,仍起義,所在征討。武定末,封富平縣伯。天保初,食黎陽郡干,除晉州刺史。武平初,遷豫州道行台、尚書令、豫州刺史,卒,贈太尉。

四、曲端(1091年—1131年),字正甫,一字師尹,鎮戎軍(今寧夏固原)人,南宋名將。高宗建炎初年,任涇原路經略司統制官,屯兵涇州,多次擊敗金兵。

五、曲樞,西土人。曾祖達不台,祖阿達台,父質理花台,世贈功臣,追封王爵。曲樞七歲失怙恃。既壯,沉密靜專,為徽仁裕聖皇太後宮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曲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曲承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曲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曲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曲端

Ⅵ 1912山東發生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

1月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23日,孫中山任命胡瑛為山東軍政府都督;清政府免胡建樞山東巡撫職,命張廣建署理。
1月濟南金聲牧場成立,飼養乳牛9頭。
1月天主教濟南教區德國修士康汝從德國進口印刷機,用濟南教區總堂房舍創辦華凈書局,承印濟南教區主辦的外文版宗教雜志及各區教堂經本。
1月為懲儆張廣建、吳炳湘等人的淫威,革命黨人劉梅五、徐炳炎、邵滄瀾、姜華亭等人挾炸彈設伏於桿石橋邊,伺吳炳湘路過時,擲彈暗殺,未中,僅炸傷其衛卒2人。邵滄瀾、姜華亭負傷,劉梅五等乘亂撤離。
2月12日清帝下詔退位,授袁世凱全權組織臨時政府。
同日《濟南日報》登載清軍張勛所部擾民消息,山東巡警道吳炳湘下令查封。後改為停刊7日。
2月17日山東各府代表在濟南開會,公舉胡瑛為本省臨時都督,並議決未到任前由柳成烈暫代。
2月19日山東軍政府代表3人應張廣建之邀,由煙台抵濟南協商政事。張佯推胡瑛為都督,暗地圖謀自立。次日,將3名軍政府代表押解出境,並派兵包圍咨議局,佔領濟南電報局。
2月21日張廣建派兵包圍商會,捕殺革命黨人數十名。
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開始。15日,張廣建奉袁世凱令改稱山東都督,前朝文武各官照舊供職。
3月18日夏繼泉、潘復等人在濟南富貴園開會,宣布建立中國統一黨山東支部,夏繼泉任正部長,潘復、庄陔蘭任副部長。因該黨黨員多是各級在職官僚,被世人稱之為「官僚黨」。大事記(1912年)
3月28日袁世凱將張廣建調離山東,命周自齊為山東都督。
4月1日《齊魯民報》創刊(又名《新齊魯公報》),被查封的《齊魯公報》主持人王訥、趙心如分別擔任社長、主筆。1919年「五四」運動中該報支持學生愛國運動,發表了一些激勵人心的文章。
4月17日由同盟會會員王朝俊等人發起,山東省臨時議會在濟南成立,推舉張映竹為議長,劉恩錫、王訥為副議長。
4月21日同盟會活動由秘密轉為公開,是日在濟南公開成立「同盟會山東支部」,選舉蔣洗凡為會長。領導人還有徐鏡心、劉冠三、丁惟汾等。
4月民主黨山東支部在濟南成立,於銘閣為主持人
5月27日山東省臨時議會舉行復選。次日,選定張映竹為議長,王善謨、周慶恩為副議長。
5月山東布政使王丕煦等人在濟南建立御用黨派「共和黨山東支部」。
5月外交部山東交涉司在濟南設立,地址經四路小緯六路。
6月13日晚9時許,駐守山東機器局的第六營防兵,因欠餉嘩變。當晚聯合第二、第四、第七營部分兵士,圍攻東關。翌日黎明,嘩變士兵攻入城內,沿途搶掠商店鋪戶,縱火焚燒房屋,並圍攻都督府及各衙署。第五鎮統制馬龍標帶兵會同巡警分頭堵擊。午後,嘩變士兵敗退,火勢亦適遇大雨被同時澆滅。此次兵變,被劫被焚店鋪住戶各數百家,嘩變士兵死亡百餘名。
7月山東都督周自齊頒發剪發辦法三條,令各衙署局所職員僕役於一個月內、各衙署書吏差役於兩個月內剪除發辮,至期不剪者除名;人民未剪發者,停止其選舉權、被選舉權暨訴訟權。
7月國民毛巾廠創辦於濟南馬跑泉畔,資本2000元,工人20餘名。(一說1909年創辦)
8月5日山東官銀號改組為山東銀行,是日開張。總行設濟南,設分行於青島。翌年8月17日並入中國銀行山東分行。
8月7日共和黨山東支部機關報《大東日報》在濟南創刊。翌年共和黨改組為進步黨後,成為黨內派系「誠社」的機關報。1928年「五三慘案」後停辦。(一說本年6月創刊)
8月8日濟南商務總會在山陝會館投票選舉本會總理、協理。大有銀號領事石丕緒當選為總理,泰來棧號東姬鍾岳當選為協理。
8月山東商務總會在濟南成立,總理張肇銓,協理崔盤夷。
9月26日孫中山在北京與袁世凱磋商國事後離京,是日由天津乘火車於下午2時抵達濟南,省城各界代表至車站歡迎。
9月27日孫中山在濟南舉行記者招待會,提出鐵路批歸外國人承辦,限期無償收回,藉助外資修築鐵路的主張。同日上午,孫中山赴辛庄營垣檢閱陸軍第五鎮官兵,下午在山東省議會接見各界人士並游覽大明湖。
9月28日孫中山離濟赴青島視察。
10月10日歷城等各縣按《山東州縣暫行分科治事章程》規定,即日起設總務、民政、財政、司法四科,在知縣監督下管理本縣事務。
10月各縣奉省令將所有驛站裁撤,信件公文統交郵政局寄遞。
10月濟南模範森林局成立,局址設城南十六里河,劃玉函山、六里山為林場。1929年10月改稱山東第一林區事務所,1932年9月改為林務局。
秋同盟會山東支部改組為國民黨山東支部,徐鏡心任理事長,丁惟汾任黨務主任。
秋陸軍第五鎮改編為陸軍第五師,師長靳雲鵬。師部和第九旅、騎兵團、炮兵團、工兵營、輜重營駐濟南辛庄軍營。
11月16日津浦鐵路濟南黃河大橋建成,是日舉行落成典禮。津浦鐵路全線貫通。
11月26日各縣知縣遵令改稱縣知事。
11月胡少芝、劉長慶合資在濟南緯北路創辦濟安蓄冰公司,向市場供應冰塊。1920年6月注冊,資本8000元。
本年苗杏村在濟南商埠經一路緯四路設立恆聚成糧棧,開辦資本1萬元。
本年英商老公茂保險公司在濟南設立代理處,開辦保險業務,地址商埠經三路緯五路。美國美孚石油公司在濟南設立機構。德國太隆、又利洋行分別在濟南設立,主要經營發網和五金、百貨用品等。
本年濟南中等工業學堂與高密中等工業學堂合並,在濟南中等工業學堂原址(趵突泉街)成立山東工業專門學校。同年,山東商業專門學校在濟南南關創辦,校長葉春墀。
本年山東保姆養成所在濟南南關全勝街創辦。翌年改名為山東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校。
本年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將濟南濟美學館改稱濟美中學,在其西鄰又設立翰美女子中學。
本年至翌年,省城24所官立小學堂陸續改為省立小學校。
本年俊英體育社在濟南設立,主持人王兆廷、王兆林,以發展便民體育,健身防敵為宗旨,系愛好武術的回族青少年自由結合的民間團體。1937年停止活動。
本年濟南濼口信誠醬園生產的食醋,獲巴拿馬國際物品博覽會銀質獎。

Ⅶ 北洋軍閥的統治有何特點

北洋軍閥統治的特點

北洋軍閥的統治有如下特點:

(一)北洋軍閥各派系都有一支軍隊,並視其為私產。他們靠著這支軍隊起家走上中國政治舞台,繼而又靠擴充軍隊去實現更大的政治野心。「有兵則有權,兵多則權大」成為這一時期最鮮明的政治特色。

(二)北洋軍閥各派系都各自占據著一塊地盤。這期間雖然中央政權被袁世凱、皖、直、奉四派軍閥輪番控制,但全國實際上始終都由若干個軍閥分別占據著。大小軍閥都在自己控制的地盤內自製法律,自定稅收,任意搜刮和奴役人民,軍閥割據地區形成「獨立王國」,軍閥則是這「王國」的「土皇帝」,它的存在是這一時期中國分裂的基礎。

(三)北洋軍閥各派系都有帝國主義作為靠山。帝國主義為擴大對華侵略,竟相在中國扶植軍閥勢力。各派軍閥為求得帝國主義「主子」的支持,都不惜出賣國家主權和各種權益,充當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代理人」。軍閥之間的爭斗往往反映出他們各自所依靠的不同的帝國主義國家爭奪中國的矛盾沖突。

(四)北洋軍閥各派系都是封建主義者。軍閥們在政治上代表了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在文化上大搞封建復古主義,在思想上表現出濃厚的封建地方主義、宗族主義、皇權主義色彩。在他們的軍隊和政權機構中,大小文武官員概由其同系、同僚、同學、同鄉以及族人、親戚、朋黨來充任。靠這種封建裙帶關系,他們圖謀建立自己的「家天下」,想做「土皇帝」。

(五)北洋軍閥的統治方法都極端殘暴而且愚昧。各派軍閥依恃武力,實行軍事獨裁統治。他們橫征暴斂,草菅人命,窮兵黷武,爭城奪地,罔聞國計民生,不顧人民死活。他們也曾借用「民意」喊過「民主」,但都是為專制之所用,實際上實行的是專制統治。

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不得人心,自始至終處於人民反抗怒潮的包圍之中。正是人民的大革命,摧毀了北洋軍閥在南方的統治,使它們在北中國的統治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南方國民黨政府順適了歷史潮流終於摧毀它的殘余勢力,把它趕下歷史舞台。但不幸的是,由於產生軍閥的社會基礎並未改變,於是國民黨新軍閥便代之而起。

Ⅷ 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軍官學校的名稱是( )。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簡稱保定軍校,創建於1902年,停辦於1923年,是中國近代史上專第一所正規陸軍屬軍校,校址在河北保定市,前身為清朝北洋速成武備學堂、北洋陸軍速成學堂,陸軍軍官學堂。民國後改稱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校的最初負責人是馮國璋,當時稱總辦(即校長),1906年,改由段祺瑞接任。其後,軍事專家蔣百里、第二次直皖戰爭中任皖軍總指揮的曲同豐等都先後擔任過校長。
若從民國元年(1912年)算起,保定軍校辦過九期,畢業生有6000餘人。若從北洋武備學堂算起,保定軍校訓練了近1萬名軍官,其中1600多人獲得將軍頭銜。這些人遍布當時的軍界和政界,在中國近代的政治舞台上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Ⅸ 我想問,您對等系軍閥形成是什麼時候,又是如何發展的

北洋軍閥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特殊的軍事集團,是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產物。從1912年袁世凱竊取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位,到1928年張學良「改旗易幟」,北洋軍閥在中國的反動統治達17年之久。

奉系軍閥的發展歷史如下:
1909年,奉天軍隊改為中、前、左、右、後五路,張作霖升任中、前兩路統領。1912年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張作霖所部改編為陸軍第二十七師,張作霖升任該師中將師長。除二十七師外,當時奉天還有馮德麟的二十八師,而奉天督軍則是段芝貴。
張作霖早就想獨霸奉天,第一步,他要想辦法趕走督軍段芝貴。1916年,袁世凱稱帝,遭到全國人民的聲討。段芝貴是帝制的積極支持者。張作霖與馮德麟密商,彼此配合,用威逼恐嚇手段將段芝貴趕走。馮德麟先讓軍隊在夜間在城內放槍,然後張作霖親自跑到督軍府告訴段芝貴說,馮德麟把二十八師開過來,要懲辦帝制禍首。段芝貴嚇得渾身發抖,懇求張作霖想辦法。張作霖勸他出走。段芝貴立即電請中央到天津養病,並從銀行取出公款200萬及軍火若干,調專車離奉。張作霖即致電馮德麟,讓他派兵攔截段芝貴的專車,沒收其公款及軍火。段芝貴到北京後,大罵馮德麟是土匪,當即向袁世凱提出辭職,並推薦張作霖作奉天督軍。於是,袁世凱發布命令,任張作霖為奉天督軍,任馮德麟為軍務督辦。
驅段是張作霖和馮德麟共同密商行動的,馮德麟還出了大力,皆因他唱黑臉,張作霖唱白臉,結果督軍一職讓張作霖撈去,馮德麟當然不甘心,兩人又開始了明爭暗鬥。1917年7月,張勛在北京搞起復辟。張作霖得知後,便與謀士袁金鎧商量,決定讓馮德麟以奉天全權代表身份前往北京與張勛接洽。張作霖的打算是,若復辟成功,自己是有功之臣;倘若失敗,便把責任推到馮德麟身上,正好除去一個心腹之患。馮德麟不知是計,欣然前往。結果,張勛復辟失敗,張作霖馬上發電擁護共和,而馮德麟在京則以「背叛共和罪」被免職罷官。張作霖假意為他說情,替他在北京謀了個總統府軍事顧問的閑職。馮德麟的二十八師被張作霖控制,張作霖獨攬奉天的大權。
張作霖獨攬奉天大權後,加緊投靠日本帝國主義,加緊與段祺瑞相勾結,1918年9月,段祺瑞任命張作霖為東三省巡閱使,使他的權力又提高了一步。吉林督軍孟恩遠,素與張作霖不和,張作霖為了達到由奉系統一全東北的目的,千方百計促使北京段祺瑞政府罷黜孟恩遠。1919年7月6日,北京政府下令調孟恩遠赴京供職。孟恩遠拒不服從調動。張作霖以武力相威脅,派軍隊分四路討伐吉林。孟恩遠的部將、吉林督軍總參謀長兼第一師師長高士儐等軍官,堅決抵制北京政府的命令的張作霖的軍事進攻,率吉軍萬餘人集結在長春、農安、伊通一帶與奉軍對抗。7月19日,日本駐軍故意在吉軍駐地寬城子挑起武裝沖突,雙方互有傷亡。事件發生後,日軍即以此為借口,要吉軍撤離長春三十里以外。吉軍被迫撤出長春。接著,日本公使又向北京政府提出抗議。段祺瑞立即下令將孟恩遠、高士儐免職。高士儐還想繼續抵抗,但吉軍中許多官兵已被奉系收買,整個事軍陷於崩潰狀態。孟恩遠、高士儐不得不先後卸職,離開吉林。寬城子事件是日本帝國主義支持奉系軍閥張作霖稱霸東北的一個重大事件。在日本帝國主義的幫助下,張作霖不戰而勝,趕走了孟恩遠,奪取了吉林的政權,進而控制黑龍江,完成了稱霸東北的事業,成了名副其實的「東北王」。
張作霖雖已成為獨霸東三省的大帥,然而他還心猶未足,他還想進取中原,主政北京,只不過在當時,直、皖兩大軍閥正在激烈爭斗,而以他為首的奉系軍閥,暫時還只能充當配角。張作霖原來是追隨皖系段祺瑞的,後來皖系聲名狼藉,張作霖也見風使舵,加入反皖的行列。尤其是1919年6月徐樹錚出任西北籌邊使兼西北邊防軍總司令,控制了西北地區以後,對奉系構成了直接的威脅。於是,1919年底到1920年初,張作霖與曹錕組織了北方八省反皖同盟。
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看到皖系已聲名狼藉,便拋棄皖系,大力扶持奉系,指使奉系聯直倒皖。7月13日,張作霖以張景惠為關內奉軍司令,自己親率大軍入關,並發布《討伐段祺瑞檄》,指責段「排除異己,把握政權」,「弄權賣國,殘民黷武」,「窮其罪狀,罄竹難書」。7月14日,戰爭正式爆發。7月17日,直軍吳佩孚在西路涿州一帶大獲全勝,俘虜皖軍西路指揮曲同豐。同日,張作霖指揮奉軍第二十七師、第二十八師分駐馬廠和軍糧城一帶配合直軍作戰,皖軍東路指揮徐樹錚不戰而逃。7月19日,段祺瑞被迫通電辭職。7月23日,直奉兩軍進駐京都。張作霖終於實現了入主北京的願望,與直系曹錕共同把持了北洋軍閥政府。
張作霖在直皖戰爭中聯直倒皖,奉系乘機派兵入關,把勢力擴張到京山鐵路沿線和內蒙古等地。直皖戰爭結束後,直奉兩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權。但是,這個北京政權實際上是英美日三國的共同侵略工具。由於帝國主義相互間的矛盾,又迅速導致了直奉兩系的矛盾和斗爭。雙方為了爭奪更多的勢力范圍,各不相讓。長江流域各省,是兩系爭奪的焦點。爭奪的結果,是奉系的擴張計劃屢遭失敗,直系勢力日益膨脹。
1926年6月,吳佩孚、張作霖以黃土鋪地的儀式進入北京,直奉合作,把持了中央政權。吳佩孚、張作霖互換蘭譜,結為兄弟。但是,就在此時,廣東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很快攻克湖南,直指湖北,吳佩孚不得不於3月22日乘車兼程南下,指揮堵擊北伐軍。
北伐軍在兩湖和浙贛節節勝利,吳佩孚退入河南,孫傳芳又重新投靠張作霖,與張作霖化敵為盟友。1926年11月,孫傳芳親到天津見張作霖,並與張宗昌等提議,為了便於對抗北伐軍,宜組織一支統一的軍隊,由張作霖出任最高軍事首領。於是,12月1日,張作霖出任安國軍總司令,張宗昌、孫傳芳為副司令,楊宇霆為總參議。12月27日,張作霖再次以黃土鋪地的儀式進入北京。他想以「臨時總統」或「大元帥」的名義於元旦在北京主政,迫不及待地嘗一嘗當「元首」的滋味。但楊宇霆卻極力反對,勸他在軍事上沒有把握之前,不要過早行事,以免到處樹敵。張作霖聽從了勸導,但心有不甘,說:「我終究非干一次不可。」
1927年4月,馮玉祥部及閻錫山部亦改稱國民革命軍,和北伐軍一起夾擊奉軍,張作霖的統治已搖搖欲墜。然而,張作霖還未忘實現自己的「元首」美夢。1927年6月,孫傳芳、張宗昌等人按張作霖的意圖,推戴張作霖為「大元帥」。6月18日,張作霖在懷仁堂就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就職儀式冷冷清清。張作霖有氣無力地念了就職「誓詞」後,孫傳芳、張宗昌、吳俊升、張作相等向他三鞠躬,就這樣,「大元帥」就算上任了。這是北洋軍閥的末代政府,稱中華民國軍政府。一般俗稱安國軍政府。在《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令》中,規定大元帥率陸海軍;代表中華民國行使最高統治權;軍政府置國務員輔佐大元帥政務;國務院設總理及各部總長。就這樣,張作霖在行將滅亡之前,終於爬上了他夢寐以求的最高寶座。他和段祺瑞一樣,雖無「大總統」之名,而行「大總統」之實。只不過,張作霖的末日高升,只是一陣迴光返照而已。
6月20日,內閣組成:潘復為總理、王蔭泰為外交部總長、何豐林為軍事部總長、沈瑞麟為內政部總長,閻澤溥為財政部總長,姚震為司法部總長,張景惠為實業部總長,劉向清為農工部總長,劉哲為教育部總長,潘復兼任交通部總長。潘復內閣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第四十六屆內閣,也是最後一屆內閣,同時,也是張作霖統治時期唯一的一屆內閣。
1927年4月以後,國民黨右派實行「清黨」,另外,蔣介石與汪精衛、李宗仁、胡漢民等派系爭權奪利,阻滯了北伐的進程,給北洋軍閥尤其是奉系軍閥以喘息的機會。1927年秋冬,馮玉祥、閻錫山聯合討奉,遭到奉系的有力還擊。尤其是奉軍張學良與晉軍傅作義的涿州爭奪戰,雙方動用了坦克、飛機和毒氣等各種武器,激戰了三個多月,其強攻固守聞名全國,成為張學良和傅作義的成名之作。馮玉祥、閻錫山面臨張作霖的沉重壓力,為解北方之危,呼籲國民黨各軍共進聲援,全力討奉。
1928年1月,蔣、馮、閻、桂四派為了共同完成對奉系軍閥的北伐,暫時取得妥協。2月,蔣介石將其嫡系部隊改編為第一集團軍,自兼總司令;改國民革命聯軍為第二集團軍,馮玉祥為總司令;改北方國民革命軍為第三集團軍,閻錫山為總司令;將兩湖各軍改為第四集團軍,李宗仁為總司令,准備共同北伐。對此,張作霖也作了部署:決定對京漢、津浦路採取攻勢防禦;對正太路、魯西大名一帶採取攻勢。任張宗昌為津浦路總指揮,孫傳芳為魯西大名方面總指揮,張學良為正太、京漢方面總指揮,張作相為京綏路總指揮,出動兵力約六十萬人對抗國民革命軍七十萬之眾。
4月9日,蔣介石下達總攻擊令,國民革命軍與奉軍展開激戰。不久,張宗昌軍與孫傳芳軍即遭受重創,損失了山東大部。4月30日,張宗昌、孫傳芳棄濟南而逃。當北伐軍進占濟南,准備繼續北進時,日本政府決定進行武裝干涉,製造了震驚中外的濟南慘案。北伐軍對日採取妥協讓步方針,決定繞道北進。5月中、下旬,張作霖丟失了邯鄣、保定、石家莊、大同、張家口等地。張作霖不得已向南京方面發出「息爭議和」通電,蔣介石也有心與張作霖妥協,因馮玉祥堅決反對,只得作罷。張作霖又想勾結英美,以取得支持。但英美等見張作霖大勢已去,不願與之交往,就連長期與張作霖勾結的日本帝國主義者,也准備除掉張作霖,以乘亂進占東北。
6月1日,北伐部隊佔領滄州、河間後,分三路由津浦、京漢、京綏等線大舉向京津全面推進,逼近北京郊區。張作霖見大勢已去,6月3日,命張學良留守北京,當夜帶著吳俊升等乘專車離開北京,同時下達總退卻命令。6月4日五時三十分,張作霖乘坐的專車行至沈陽附近的皇姑屯時,被日軍埋設的炸葯炸毀。吳俊升當場被炸死。張作霖受重傷,被急救回帥府,於上午九時三十分死去。這就是震動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皇姑屯事件發生時,張學良正與南京政府的代表在北京舉行和平談判,接到奉天督署「立即返奉」的電報後,即化裝乘車馳返沈陽。6月19日,在奉軍元老的推戴下,張學良出任奉天軍務督辦。7月4日,張學良出任東三省保安司令,兼東三省巡閱使,年僅二十七歲的陸軍上將張學良,從此開始主政東北,人稱「少帥」。
張作霖被炸死後,奉軍全線向東北撤退,集結於灤河以東,東北局勢一片混亂。自張學良回東北以後,東北局勢初步得到穩定。但東北地區何去何從,則是擺在張學良面前的一件必須立即解決的大事。張學良鑒於皇姑屯事件的教訓,國恥家仇集於一身,他決定不顧日本的軍事、政治、經濟的壓力,通電宣布與南京方面停止軍事行動,謀求國家統一。
日本帝國主義原本企圖乘皇姑屯事件後的混亂之機,攫取東北更多利益,誰料張學良竟能平靜無事地繼續大業,穩定局勢。日本見無機可乘,便改變手法,引誘張學良在東北建立一個獨立的政權,與南京政府對抗,但遭到張學良的斷然拒絕。張學良派出王樹翰、邢士廉、徐燕謀為代表與蔣方聯絡,於是南京和沈陽之間信使往來。日本力圖阻止中國南北統一,干涉東北易幟,派出原駐華公使林權助赴沈陽向張學良施加壓力,聲言「如東三省蔑視日本警告,率行易幟,日本將採取自由行動。」張學良義正詞嚴加以駁斥,不管日本威逼利誘,均未動搖他易幟和統一的決心。
東北易幟,不僅外受日本阻撓,奉軍內部也不一致。老派的張作相,新派的楊宇霆等,都擔心易幟後,日本會進行武力干涉;奉軍也會受南京政府吞並,失去自主地位。張學良苦口婆心,曉以大義,取得內部的一致。
1928年10月,張學良代表邢士廉第三次赴寧,終於與南京方面達成四點協議:(一)東北設邊防司令長官公署,以張學良為司令長官,張作相、萬福麟為副司令長官。(二)設置東北政務委員會,委員人選須經中央同意。(三)東三省及熱河省委員人選,由張學良推薦,中央明令任命。(四)易幟不能待至民國十八年元旦,應提前數日辦理。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與張作相、萬福麟聯名通電,宣布服從南京國民政府,東三省、熱河省同時「改旗易幟」,即將過去時東北懸掛的五色旗取消,改懸南京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
至此,北洋軍閥統治結束。

Ⅹ 北洋軍閥時期中國有幾大軍閥

勢力分布:

1、直系軍閥:分布在黃河、長江中下流域及直隸,頭目是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孫傳芳,靠山是美國、英國

2、皖系軍閥:分布在安徽、浙江、山東、福建、陝西,頭目是段祺瑞、徐樹錚、王永泉、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靠山是日本

3、奉系軍閥:分布在奉天、黑龍江、吉林,頭目是張作霖、張學良,靠山是日本

北洋軍閥內部為了權力分配而各樹派系。他們利用幕僚、門客、同鄉、同學、師生、姻親和結義拜盟等封建關系,結合在一起,相互依附,進行種種爭權奪勢的活動,正如馬克思所說:「一切宗派的特點都是彼此依附和進行陰謀活動」。(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卷4,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6頁。)

北洋軍閥集團在創建時期就有北洋武備學堂學生的糾集,顯示其舉足輕重的作用,至民國以後,除車慶雲一人外,這一夥人都得到了省長的位子(註:陳志讓:《中國軍閥派系詮釋》,見《中國現代史論集》五,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版,第20頁。)

這是同學關系的結合,但是,這種關系並非絕對牢不可破,往往隨著權力的不斷再分配而使原有的關系發生變化,並形成派系間的傾軋,如段祺瑞與曹錕是保定軍官學校同學,但分別是直皖兩系的首腦,在矛盾趨於尖銳時,甚至可以兵戎相見,直皖與兩次直奉戰爭都是明顯的例證。

直皖戰爭中,曲同豐以老師之尊被他的學生吳佩孚所俘而成為階下囚。不過,當損及整個集團的根本利益時,又可重修舊好,如奉直的「反赤」聯合。北洋軍閥集團內部各派系都奉行「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信條。一人得道,雞犬飛升;一朝失勢,樹倒猢猻散。

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正是北洋軍閥集團派系勢力消長的真實寫照。如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集團內部派系明顯分立。段祺瑞以資深繼起,權傾中外,門生故吏、親信爪牙無不飛黃騰達,竊居要津,平步青雲,不可一世,而被目為皖系軍閥。

但當直皖戰爭後皖系失敗,直系登上北洋政府舞台,於是直系人物沐猴而冠,彈冠相慶;而皖系要員如徐樹錚、吳光新、曲同豐、曾毓雋、段芝貴、丁士源、朱深、王郅隆、梁鴻志、姚震、李思浩、姚國楨等則被明令通緝,身等罪犯,狼奔豕突,聲名狼藉,幾無立足之地。

(10)曲同豐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背景

民國軍閥的地域性最早來自於清朝末年,其中央軍隊八旗和綠營戰鬥力低下,在征討太平天國等勢力時,不得不依靠地方團練,比較著名的有湘軍和淮軍。隨著清廷的衰落及日益腐敗,地方團練的勢力也日趨擴大,已經可以影響到中央的政策決定。民國軍閥無不於這些地方團練有千絲萬縷的瓜葛。

清朝末年,由於義和團事件清廷受到嚴重打擊,慈禧太後體認到面對西方勢力的沖擊訴諸傳統武力乃毫無作用,因此開始主導新政執行。其中一環乃新軍建立,此新軍之核心部隊由袁世凱建立,史稱「小站練兵」,乃日後的北洋六鎮。此新軍計劃原先預定擴展至全國建立36鎮約五十萬正規軍,並成為全國主要武力核心。

新軍的計劃本身就有極大的問題。由於當時中央為了庚子賠款之財源籌措已經阮囊羞澀,除了北洋六鎮之新軍之外清廷根本拿不出經費來建設各地新軍,因此各地新軍之經費籌措基本上是各省自行辦理。

這種方式雖然可以減少中央財政負擔,但顯而立見的負面影響就是這些新軍基本上都是地方自籌自招自練,中央根本無法掌握其控制權,在這種情況下已經註定了各地軍閥出現之必然定局。

除了各地自籌之新軍以外,位於中央的北洋六鎮在忠誠性問題上對於清廷也是極大的隱憂,北洋新軍在核心架構上是以袁世凱於小站練兵時所訓練的軍官做為軍隊骨幹,對於袁世凱的效忠性還比清廷來的大。

此點清廷並非不知情,因此袁世凱在光緒皇帝及慈禧太後相繼去世後失勢,基本上就是為了削弱袁世凱對新軍之影響力,不過此作法完全失敗,辛亥革命發生時,北洋六鎮雖接獲清廷的討伐命令,但是卻抗命沒有進行任何動作,清廷不得已重新重用袁世凱以求抵抗革命的力量,這些原來效忠清廷的北洋新軍就成了後來的北洋軍閥。而地方新軍則成為各地軍閥之骨幹。

中華民國成立之後推派各省都督進行治理,都督在各省掌握了政經大權之地位,成為了軍閥養成之溫床。護國戰爭之後,各地軍閥正式成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洋軍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民國軍閥

閱讀全文

與曲同豐的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