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初中歷史學科如何進行有效教學35230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歷史興趣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之母,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動機。因此,培養學生持續的學習興趣,是歷史教學過程 中的重要一環,可採取的方法有:
1、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積極探索多種教育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一堂課要有引人入勝的導入、豐富多彩的內容、留有韻味的回味。教學時要史論結合,注重教學情景的創設,豐富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體驗,如利用精彩的故事、電影、謎語、典故……;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形象;提出問題、設置懸念;趣聞軼事、哲理故事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上還要錘煉教學語言,做到科學性與知識性相統一,趣味性與幽默性相並存,使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深奧的問題具體化,從而不斷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加強學法指導。陶行知先生說:「與其把學生當作天津鴨兒填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動的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的寶藏。」因此學習方法得當,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並使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產生愉快的情感,學習興趣會更加濃厚;反之則產生內疚、痛苦、厭學等消極的情感,隨即降低或失去學習興趣。因此老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指導,注重拓寬歷史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進行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同時,充分發掘課程內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內涵,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熏陶,如歷史知識的記憶方法;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評價;歷史經驗和教訓的總結與吸取,教科書的閱讀、解題答題的方法等,都應進行科學的指導。
二、重視過程與情感和知識目標的統一
歷史新課程從義務教育的基礎性、普及性、發展性的特點出發,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基本的歷史知識包含重要的歷史史實和基本歷史線索兩部分。一些老師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達成的過程中,更多地關注了後兩者。對歷史教學任務的理解從課堂設計和教學過程上看,有一些教師忽略對具體知識的傳授,表現為在課堂上少講或不講新知識,或是上課一開始就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這樣一來,學生缺乏對歷史基礎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對歷史的具體感受,因而很難積極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甚至很難展開討論。教師這樣安排,可能是認為應當讓學生來建構新知識,或是認為講多了就會使學生處於被動的地位。但實際情況是,由於學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識,教學的活動難以深入,使得學生和教師都處於尷尬的被動狀態。我們知道,歷史教學的任務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課程標准中表述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歷史教學的目標無論怎樣劃分,都是整體目標的具體體現,都不應該忽視某一個方面。而且,正是由於歷史本身所包含的豐富內涵,才使得歷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識是基礎,是依託,是載體,是學生發展的雙翅,學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歷史線索和具體的歷史知識的同時,才能形成歷史學習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學會學習,才會產生愛國主義情感、正義感、社會責任感以及正確的生活態度、做人態度和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學生不掌握必要的歷史知識,一切活動都難以展開,一切能力也都難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生成也會成為空泛之談。所以,現在要注意避免對教學目標整體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確地理解歷史教學的任務。
三、在知識傳授的同時注重學習能力的培養
在貫徹整體知識結構的教學方面,教師應注意從總體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結構和發展脈絡,尤其還要對內容的深廣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規定,便於有的放矢地教學。重視學生知識結構的轉化,即將教材的基本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認知結構和學習能力。在學生的智能培養方面,要想使智能培養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應從進一步改進課堂教學入手,具體說:一是教師應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教材、思考問題,並進行思辨的討論;二是教師講授的側重點應從歷史過程為中心轉向歷史發展的邏輯聯系為中心;三是歷史教學要聯系實際,要談古論今,發揮歷史的明理、鑒今、育人的作用。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總體看在歷史課堂上落實不夠是個普遍現象,當然學科的思想教育的陣地作用也就遠未得到充分發揮。思想教育的內容籠統地講,在中國史教學中要著重突出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養;在世界史教學中主要是審美觀、世界觀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教育。
『貳』 怎麼學好初中歷史有何歷史學習方法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呢,要把歷史學好,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辦到.你每天都需要積累一些知識,背住一些歷史嘗試.從而慢慢的到了最後,把所有的課程全部都學完了,你也應該全部都記住了.那麼對於剛剛升初一的同學應該怎麼學好初中歷史呢?
歷史是屬於文科,是一種記憶性很強大的科目,一般呢,同學們都會把很難的知識點都一一記住,甚至是積了幾遍之後.隔了很久都不會忘記.
初中歷史時間軸簡圖
時間呢,是有先後的,你只要把那個大事年表裡的所有重要的事情多看幾遍,自然也就記住了.而地點呢,有東南西北,你只需要認識各個地方的大概位置就行了,而人物就是構建歷史事件的最重要的主角,是誰引起了這件事情,這很好記憶的.而結果你只需要記住是誰贏了,誰輸了或者是誰被簽訂了不公平協約,被分割了多少土地等等.
上邊就是關於怎麼學好初中歷史的幾個方法和技巧.對於剛剛升初一的孩子們是很有幫助的,希望你們都可以考上好的學校.
『叄』 歷史課程標准和新教材(人教版)的特點是什麼教師使用課程標准和新教材需注意哪些
、《新課標》的十個新特點
第一,對高中歷史課課程性質的認識新。
《新課標》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它更加科學地揭示了高中歷史課程的性質和特徵:「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規定了高中歷史課的指導思想和內容;「進一步」,強調了在初中歷史學習的基礎上,繼續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揭示了高中歷史教學最終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一最高目標。
1996年起,原國家教委頒行獨立的高中歷史教學大綱,盡管後來作過多次修改,但對高中歷史課程性質的認識一直沒有多大改變:2002年4月第1版高中歷史教學大綱指出:「歷史學是認識和闡釋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與人類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活動密切相關,具有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其實,《教學大綱》對高中歷史課程性質的這一定義,是對「歷史學」性質的定義,是從學術上來描述的,它同樣適宜於大學階段的歷史課,實際上並沒有認清高中歷史課程的性質。
比較起來,《新課標》更加科學地揭示了高中歷史課開設的目的。
第二,對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目的的認識新。
歸結起來,《新課標》對高中歷史教學目的作了三個方面的描述:①知識教育與學科能力培養:「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通過重大歷史事件、人物、現象展現人類發展進程中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②強調歷史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進一步認識歷史學習的一般過程。學習歷史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同時也是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的過程。」「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學習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善於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學會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③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和價值觀:「弘揚民族精神」;「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更好地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結合《新課標》對高中歷史教學內容的規定,以及對高中歷史教學所提出的建議來理解,《新課標》對後兩者更加重視,體現出「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的新理念。
歸納《教學大綱》對教學目的的描述,也可概括為三個方面: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思想教育。結合《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的規定,以及對高中歷史教學所提出的建議來理解,《教學大綱》對更加重視基礎知識教學,體現出「以基礎知識為中心」的理念。實話說,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教學大綱》對「思想教育」目標的規定,太過於強調意識形態方面的教育,容易造成學生對「思想教育」的抵觸情緒,並沒有全面揭示歷史學在對人的價值觀形成、情感培養方面的教育功能。
總之,《新課標》對高中歷史教學目標的規定,是對《教學大綱》關於教學目標規定的重大發展。傳統的教學大綱較多以學科體系為中心來表述本學科的知識點和教學要求,對能力和教學要求往往採用「初步了解」、「理解」、「掌握」、「運用」等抽象的方式,對教師具體了解學生應達到什麼程度缺乏明確的指導。而《新課標》將對學生在知識、技能、態度、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具體化,從而明確了高中教育歷史課程教學要達到的基本標准。
第三,對高中歷史教學理念的揭示新。
《新課標》用了相當篇幅全面闡述了高中歷史教學理念: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根據歷史學科和歷史教學的特點,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尊重歷史,追求真實,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關愛人類的情操。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在體系的構建上,既注意與初中課程的銜接,又避免簡單的重復,遵循高中歷史教學規律;在內容的選擇上,應堅持基礎性、時代性,應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置,體現多樣性,多視角、多層次、多類型、多形式地為學生學習歷史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有助於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有利於教學方式的轉變,倡導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歷史教學評價的改進,形成以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的評價體系,全面實現歷史教學評價的功能。」
原有的《教學大綱》沒有「教學理念」方面的內容。
學習領會這些新的教學理念,並把它貫徹到實踐中去,有利於創新教育的實施,實際上是還高中歷史教學本來的面目。
第四,開發歷史教學資源的觀念新。
《新課標》指出「凡是對實現課程目標有利的因素都是課程資源。歷史課程資源既包括教材、教學設備、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以及歷史遺址、遺跡和文物等物質資源,也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等人力資源。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水平同教學質量的高低密切相關,充分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有利於歷史課程目標的實現。」「鼓勵和提倡不同地區和學校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
據本人所掌握的資料,這是對「中學歷史教學資源」這一概念的內涵完整而准確地概括。它擴展了師生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的視野,啟迪了思路,解決了傳統意義上的「歷史教學資料」不足的問題。同時,它又為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創造性地教,學生創造性地學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第五,歷史教學內容新。
原有的《普通高中歷史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內容,從一定意義上說,實際上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重復,依然是中外「通史」教學。
《新課標》採用「模塊」加「專題史」的形式,把中外歷史分成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個方面共25個專題,定為必修課。學生通過歷史必修課程的學習,能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中全局與局部的關系,辯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系;學會從不同視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揚民族精神的目標,為其進一步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新課標》規定的歷史選修課程共有6個學習模塊: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秘、世界文化遺產薈萃。
『肆』 初中歷史新課講授這塊怎麼寫好,有什麼技巧沒
導入新課是教師講授新教材的重要環節之一,是一種教學藝術。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課堂導入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目的有準備聽課,有效引導學生集中思維,從而為整堂課的進行打好基礎。初中歷史教學中常見的有效導入新課的方法有如下幾種。一、復習導入法。復習導入屬於歷史課傳統教學中最常用的導人法。它是根據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找准新舊知識的聯結點,以舊引新或溫故而知新,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雖然這種導人法往往缺少趣味性,但是歷史課是時間連貫性很強的課程,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利用復習舊課而引入新課,有利於知識間的銜接,使學生理解歷史概念的因果聯系,從而使學生的認識更全面。如學習夏、商、周歷史時,用暴君的殘暴統治銜接導人效果會更好。夏桀的昏庸,商紂的殘忍,周厲王的專制,其結果是毀滅了一代王朝,直接或間接促使了新王朝的建立。這樣的銜接,前後照應,過渡自然,使學生容易從以前的知識中轉人即將學習的課堂上來。二、懸念導入法。在眾多的非智力因素中,興趣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礎,是非智力因素中最為活躍的一個,是入門的向導,是學生探求知識、促進思維發展的巨大動力。通過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抓住學生的內心,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在教學《「五四」愛國運動》一節時,老師就可以先通過講火燒趙家樓,痛打章宗祥的故事,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激發他們探討的願望,然後提出如下疑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也是戰勝國,為什麼在巴黎和會上被當作戰敗國被瓜分?」通過這樣的問題的設置,學生們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並急切想了解新課內容。又如在教《秦的統一》一課時,我設計了「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是誰嗎?為什麼他要稱自己是皇帝呢?為什麼秦朝要修建長城」等問題。這幾個疑問,像磁鐵一樣緊緊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地引入到新課中。所以教師在進行導入設計時要注意激發學生興趣,並有意識的設一些疑點,要讓學生意識到歷史課程的趣味性和探索性。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掌握歷史知識。回答不容易,希望能幫到您,滿意麻煩幫忙採納,謝謝!
『伍』 初中歷史學科如何進行教材的整合和取捨
初中歷史當然要以近代史和現代史為主,古代史是高考重點,單純的中考升學考試,應果斷放棄古代史部分。近現代史尤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復習,中考答題均是重中之重。
『陸』 初中歷史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初中歷史教學常用的幾種教學方法真的是很得當,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對歷史很感興趣。所以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他們才會積極的探索,敏銳的觀察,牢固的記憶和豐富的想像。所以,教師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應成為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那在歷史教學中,老師可以運用怎樣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呢?今天小編在這分享一些初中歷史的教學方法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歷史教學方法
一、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讓其自我總結教學提綱
眾所周知閱讀教科書是獲取歷史知識、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途徑,亦是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教會學生閱讀教科書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而指導學生整理、編寫提綱,可以使學生既掌握基礎知識,又提高學習能力。因其在整理和自編提綱時,必須先仔細閱讀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識點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就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確的知識結構,知識點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識結構的枝幹上,從而使知識在學生頭腦中有了整體框架,有利於學生學習和記憶。
二、結合課本內容提出問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歷史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一直具有具有重要作用,由於一部分學生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認為歷史只需死記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論的思考和理解,以至於他們缺乏學習歷史的動力。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應十分注意利用歷史學科內容豐富、縱貫古今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從歷史知識本身提出各種具有較強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發展他們的思維。
三、讓學生理清歷史發展線索,學會抓住學習重點
歷史發展的線索就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中學歷史教材的特點是范圍廣、頭緒雜、內容多,牽扯到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導學生在這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發展線索,提示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是十分重要的。並且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重點,尤其是讓學生學會如何確定重點,這樣就比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點。
四、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提高記憶效率
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歷史教學中,採用以下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並且能取得效果良好:第一,重復記憶法。讓學生把知識點分開學習,當時看一遍,一周後再復習一遍,一個月後再重復一次,記得就會比較牢固。第二,重點記憶法。在每一課的教學中挑出重點,讓學生重點記憶。這也發揮了教師的重要性。第三,引導學生記憶綱要。
『柒』 如何有效地開展初中歷史教學
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生命。什麼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教學論專家余文森教授作過很通俗地解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簡而言之,就是最大限度的達到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怎樣在有限的45分鍾內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呢?一是要轉變教學觀念,這是前提;二是要對教學策略進行研究,這是主體。下面就是我對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策略所做的初步探索。
一、培養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葯的導火索。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
1、開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種。上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把課堂教學變成一種向知識奧秘探索的活動,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動,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的興趣勾起來。「開端引趣」的方式除疑以外,還有「謎語引趣」、「懸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開端。
2、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們為什麼會「迷」呢?因為這里有競爭。如果直接參與競爭更能入迷,競爭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因而能調動積極性。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中參加競爭。可以是學生分組競賽,也可以評選課堂最佳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刻意求新,同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徵。我們的學生最煩教師教得千篇一律,課堂每次是一樣的,讓學生感覺到沒有變化。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結合教學內容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方式方法要盡量多一些,活一些。活動交替進行,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多樣的方式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4、聯系生活實際,拓寬知識,發展學習興趣。人的興趣是推動人們去尋找知識和從事活動的心理因素。學生一旦發現學過的知識能解決許許多多的實際問題,學習的慾望便會愈來愈強烈。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適當拓寬知識來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
5、精心設疑,激發學習興趣。好奇心是學生的天性,在教學中要以設疑巧妙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產生興趣,又帶著疑問探究知識,樂在其中,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為後續課程打下了埋伏,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6、創設優化的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歷史教學的情境環境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一個突出特點。舉例來說,中國近現代史主要講述的是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落後和所受到的屈辱以及中國人民是如何抗爭並一步步走向近代化走向繁榮的。整段歷史的學習是要通過社會發展進程的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激勵學生為國奮斗的精神。所以,在上《鴉片戰爭》這一課時通過課件的展示、電影《林則徐》《鴉片戰爭》的經典片段、再加上簡短的語言渲染。很快就將學生帶到了一個清政府腐敗落後,列強恃強凌弱的情境中,很快,通過對史實的認識分析後學生自己就認識到了「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運用多樣的課堂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和課堂效率
1、與實踐結合。歷史學習由於學科和時代的特點往往讓我們現在的學生產生一種歷史無用論的思想,從而影響了歷史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我們還要講究歷史教學與實踐的結合。例如,在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這一學習內容時,事先布置學生因地制宜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一些文革史料,在此基礎上再上課。課下,學生們有的上網查詢文革的史實和各方對文革的認識,有的從親戚朋友那找到了文革期間的傳單,徽章、紅衛兵證等,有的在圖書館查詢資料,有的還觀看了有關的電影電視,有的向自己的爺爺奶奶詢問他們在文革期間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課堂上學生代表展示著自己的所獲非常興奮,同學們聽的也非常專注,最後教師將這些史實結合書上的內容進行了條理化,整個文革的面貌、原因、評價等就呈現在了同學們面前並且引起了他們的思考。這堂課就做到了歷史與實踐的結合,不僅拉近了歷史與同學們的距離,提高了興趣,更加鍛煉了學生的各項能力,教學效果自然好。
2、教學手段多樣。在一堂課的教學之中,要從學生的實際和教材的內容出發,多角度多手段達到最佳教學效果。拿鴉片戰爭這節課來說,根據課程標准和學生特點採取資料介紹、觀看影片片段,課本劇、辯論賽等多種手段達到不同的教學效果。但這里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手段運用要適當不可過多過濫,本末倒置。
3、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策略。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動手,這就要求教學過程應當成為師生共同建構知識和人生的生活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把師生的生活、經驗、智慧、理解、問題、困惑、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因素能夠真實地引入教學過程,教師才會充滿激情地組織教學活動,學生才會充滿智慧地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才有可能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積極創設學生學習的情境,確保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思考、提問和討論,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4、針對差異性,實施分層教學策略。新課程要求「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有差異的學生」。為此,從課程目標到教材都體現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多樣化,允許學生發展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評估標准,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面對有差異的學生,應當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的潛能實施有差異的教學,進行教學目標分層、教學過程分層、布置作業分層、教學評估分層。讓全體學生都可以體驗成功感,有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能力的發展。
5、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探究式學習的策略。小組合作交流、探究式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利於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使小組合作學習成為師生間、學生間探究式的合作性交流主要形式。尤其是新教材給合作學習提供了最好的舞台。小組合作交流、探究式學習給學生提供了積極主動參與的機會,增強了學生的自尊、自信、集體榮譽感、責任感,以及與他人的交際能力、合作協調能力。但是,也不是所有的課題都要進行合作交流學習。在不需要合作交流時也進行合作交流,既影響教學的有效性,同時也對學生的合作教學起著一個反作用。
6、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課堂教學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陣地。教師要進行開放式教學,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在時間、空間和學習方法上體現一個「放」字,確保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更多,自主選擇學習方法。
7、加強學法指導,提高學生學習效益。學生掌握了科學方法將終身受益,而且科學方法還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橋梁和紐帶。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教師的學法指導滲透在學生認知過程中的各種思維活動里,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學法,且「會學」。
(1)學會讀書,這是任何一門學科知識的學習都應具備的一種能力,是培養學生自我獲取信息能力的起點。魏書生老師在教學中即把對學生的讀書訓練納入教學過程。指導學生通過閱讀,理解其中關鍵的詞語,然後理解並歸納其中的主要內容,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教師提出一些思考題,引導學生去解決教師提出的思考題,訓練學生的閱讀方法,如標準式、批註式、摘錄式、概要式、選讀式、速讀式等。
(2)指導學生學會觀察。要求學生集中精力觀察,力爭做到看準、看細,避免感知信息的片面性,同時還要善於帶著問題去觀察,抓重點,抓本質,
(3)指導學生學會思考。思考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一是教學中要給學生留有質疑的思維時空,鼓勵學生勇於發問,敢於求異;二是培養學生掩卷而思,富於聯想的習慣;三是要學生形成先思後問,問後多思的思維習慣。實踐表明,只有經過學生獨立思考而獲取的知識,才是最深刻的,才是容易轉化為學生的能力。要千方百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盡可能多的讓學生多思考。
(4)指導學生學會探究。在教學過程中,不宜把結論直接告訴學生,而應合理創設情景,指導學生自己去參與,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尋找問題,解決一些疑難。通過探究活動,學生體驗到解決問題要深入實踐,綜合運用各方面的知識。要調查研究、收集資料、動手實踐和分析思考。探究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和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了集體主義和團隊精神,錘煉了戰勝困難的意志。探究活動的開展,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到了新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擴大了視野和知識面。
(5)指導學生學會創新。在教學實踐中,應不失時機地指導學生學會創新。首先,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創新機會,即在思維上為學生留有「空白」,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勇於發現,特別在進行一項探索性的活動中,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實踐,去思考,去創新;其次應指導學生掌握創造思維的方法,它包括發現規律的系統思維,反面分析的逆向思維,由點到面的概念思維,全面考慮的辯證思維,直覺思考和頓悟思維和求異尋同的斂散思維等。
8、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益。通過計算機進行多媒體教學,使文字、圖形、動畫、影片等多種信息來幫助教師呈現教學內容,提供輔助信息,充分發揮聽、視覺感知活動的作用,激發並強化學生的各種心理活動,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在教學中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常常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
三、 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效益的高低,教師的素質是一個關鍵。因此,也應該努力提高我們自身的素質。
1、轉變教育觀念,樹立現代教學思想。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和提高自己的理論和教育教學水平,這樣才能在教學中突破傳統思想的束縛,進行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2、增強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掌握創造性的教育教學方法。作為教師,自己不光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還應具備較高的創新能力。只有創新型的教師進行創新型的教學活動,才能培養出創新型的學生。
3、自我反思,提高教學能力,促進課堂教學的效益。
(1)教學目標的反思。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學習實際來制定和修正,以免目標過高不能實現或目標過低不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或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教學效率低下,不能達到培養學生能力的要求。在上課的過程中要根據教學實際中出現的情況及時的進行反思和修正。
(2)對教學內容的反思。在教學中對教學內容進行兩方面的反思。其一是對教學內容的深度反思。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只停留在課本上的一些內容,有些知識可以涉及或拓寬,使學生能人人都吃飽,同時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其二是對教學內容廣度的反思。根據課改的要求,學生除了課本內容外,還有拓展型、探究型的學習內容,以及校本教材,教師選用教學內容的餘地進一步擴大。對於課本中的教學內容,教師也可根據實際情況,挖掘教材的教育內涵,或對教材順序做適當的調整。
(3)對教學方法的反思。「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說明了沒有適合所有教學對象、教學內容的方法,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教訓、自己的教學水平、學生的基礎對教學方法作適當的調整。教師只有善於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並做出適當的調整,才能不斷提高教學的效率。
(4)教師反思的方式:
① 寫教後記。在每一節課結束後,及時記錄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學生中存在的誤解或難點,並努力尋找解決的辦法;對自己比較成功的做法也記錄下來,及時反饋,不斷完善。
② 觀摩與分析。可採用微格教學,把自己的教學過程拍攝下來,反復揣摩。積極參加校內或區、市舉行的公開課、示範課,評價別人,反省自己。也可以與其他教師互相觀摩彼此的教學並交換意見,以求共同進步。
③ 行動研究。利用行動研究進行反思性教學,其具體步驟為調查研究、明確問題、建立假說、驗證假說、解決問題、再反思。行動研究與教學同步進行,不僅能改善教學,而且能在教師中間形成調查研究的氛圍,提高教學能力,促進課堂教學效益。
總之,自我反思在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每一個教師都應積極展開自我反思,進行反思性教學,使教學質量上一個台階。
4、開展「教師合作」,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通過合作備課,協同施教,加強集體備課,並常聽課評課,使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識結構、認知風格的成員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實現思維智慧上的交流與碰撞。而「資源共享」使全體歷史教師不斷進步,共同提高,特別是促進了教學質量和效益的提高。
『捌』 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歷史課堂如何進行有效教學
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是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魂。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歷史教師把握好課堂教學的這塊主陣地,以自身精湛的教學素養感染學生,以現代媒體為手段吸引學生,以創設情境營造和諧環境,以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令學生快樂輕松學習, 讓歷史這門古老的學科煥發出強大的生命活力。
關鍵詞:新課程 歷史課堂 有效教學
歷史課堂教學低效或無效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課堂教學枯燥乏味。那麼如何通過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來進行有效教學呢?以下是我根據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膚淺的認識。
一、精心設計導語,創設情境。例:用「千年第一思想家」視頻讓學生感悟學習馬克思的偉大思想;通過播放《七子之歌》感受「七子」之思痛。觀看《南京大屠殺》電影激發學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民族責任、感使命感。這種導入方式,把教學內容情景化了,學生的動機也被激發了。「學習動機的激發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變為活動狀態,形成學習的積極性。」 因此,教師應該設法激發學生心中求知的慾望,從而使學生很好地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體作用。
二、增強趣味性,激發興趣。「在歷史教學中,還應該注意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所謂非智力因素,一般是指那些不直接參與認識過程,但又對認識過程起直接制約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氣質、性格等等。首先,教學過程中適時補充史料,可以增強趣味性。在講《鴉片戰爭》時,分析中英貿易狀況時,我講到外國商品最初在中國沒有被各個消費階層所接受,引用了學生非常熟悉的《紅樓夢》中劉姥姥進賈府這個情節,學生興趣盎然。
三、測試鞏固,反饋提高。學習的目的在於運用,設計習題反饋是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方面。我在實踐中是這樣做的:1.設計有層次的習題當堂鞏固,使不同學生都能嘗試成功以樹立其自信;2.布置作業自主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創新能力。3.設計單元、期中期末檢測彌補教學中的不足,做好試題講評分析,並要求學生自我反思,寫答卷分析和改進目標、計劃,以提高學習效率。
四、授人以漁,豐富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走向自學和學會學習是我們教學的目標。我們必須創新教法以實現教學有效性。下面是我常採用的教法:1.小組合作法:它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這種「開放型」、「交往型」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創造寬松愉悅的學習情境,人人參與,人人發言,人人做主人,是一種極富創意與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實施中應注意:應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原則科學結組;精心設計適宜於小組合作的問題;堅持先自主學習後合作交流相結合;教師在合作中做好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引導學生友善互助,創設良好的合作對話關系,規范同學的合作行為;做到科學評價激勵合作更成功。2.史政結合法:例在復習三次科技革命時,我讓學生對「科技是一把雙刃劍」舉例說明,有關科技的負面影響,學生就提出了地球溫室效應、生態環境惡化、日本海嘯、核泄漏等事例,關於怎樣解決,還很自然地說出應該趨利避害,也認識到了自己的歷史責任,突出了學以致用。3.競賽法:例布置預習問題課堂上小組競賽;單元復習時,令各組准備題目,進行對抗比拼;學到《西安事變》時組織學生針對「殺、放蔣」的辯論賽等。實踐表明:競爭狀態時的學習效果要比平時的學習效果好得多。4.文史融合法。人說文史不分家,我也嘗試把一些語文教法運用於歷史教學。例:單元大意、學習主題歸納,使學生迅速把握單元特徵、教材重點;撰寫論文,指導學生辯證分析、評價歷史事件、人物,明確論點,找出論據、指導論證,一片小論文水到渠成。5.參觀調查法:帶學生去參觀歷史的遺跡、遺址和各類博物館、紀念館以及歷史悠久的人文景點――滿城漢墓、清西陵、狼牙山、冉庄地道、保定總督署等可將課堂教育的范圍擴大化,寓教於樂,使學生在游歷中學習歷史、了解歷史、感悟歷史,生成濃濃的歷史情感。6.巧記法:如朝代順序歌――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秦統兩漢,三分魏蜀吳,貳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王朝至此完。喜聞樂見的形式提高了學生記憶效率。
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是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魂。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歷史教師把握好課堂教學的這塊主陣地,以自身精湛的教學素養感染學生,以現代媒體為手段吸引學生,以創設情境營造和諧環境,以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令學生快樂輕松學習, 讓歷史這門古老的學科煥發出強大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