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習方法論文

歷史學習方法論文

發布時間:2021-02-27 17:49:42

歷史學習方法

首先是歷史記憶法: 歷史難記,容易忘記,這是同學們在學習歷史中的普遍反應。因此,要想學好歷史,必須根據歷史學科的知識特點,掌握科學記憶的方法。 1.必須在理解上下功夫。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雲。 2.善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盡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 (1)公式記憶法。在回答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路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較記憶法。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3)列表圖示法。列表圖示法是: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4)聯想法。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一歷史知識要點,使其前後連貫起來,即以某一史實為基點,既可涉及它前面發生的歷史事件,又可聯繫到後面發生的事件,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一歷史知識的前後內容。如講到《馬關條約》中日本割佔中國領土台灣時,我們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去夷洲(即台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去台灣,元設澎湖巡檢司,鄭成功收復台灣,到清設台灣府,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個結論: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再簡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日 本必須歸還侵佔的中國領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台灣才回歸祖國,日本侵佔中國台灣達50年之久。這樣將有關台灣的歷史知識就前後貫通起來了。橫向聯想法,就是把中外發生在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事件,或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初中《社會》第三、四冊,將中外歷史放在一起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以中國歷史為重點,將中外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如講中國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歐洲的拉丁文字聯系起來。 (5)串字法。對有並列關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即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順序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一內容的第一個字即可。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可簡化為「青、募、農、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內容。 3.巧記人名、地名、年代。歷史知識的重要特點是需要記憶的人名、地名、年代較多,去掉這些也就不成為歷史了。學習歷史,記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並不是光靠死記硬背,同樣有比較可行的科學記憶方法。 記人名。記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徵來加強記憶。如兩漢

⑵ 求怎樣學好歷史的文章,500字以上。是《怎樣才能學好歷史》

怎樣學好歷史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把歷史學好也並非一朝一夕所能辦到的。
歷史是一個記憶性很強的科目,大家往往會發現很難把所學的知識都一一記住,甚至記了幾遍後,隔了不久便會遺忘。其實,想要把歷史知識記住,是有規律可循的。例如,學習古代史,可分解為政治特徵、經濟特徵、民族關系、對外交往、文化五大方塊進行記憶。而對於世界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則要注重理解,因為許多歷史事件是相互交織、脈脈相承的,這樣就組成了一個較龐大的記憶網路,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這就需要理解的幫助,聯系當時的歷史背景,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就較容易將此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理清楚。
對於歷史科的復習,由於個人情況不同,側重點也會有差異。我個人認為,考前應注重書本和筆記上的基礎知識,因為30題選擇題占據半壁江山,而選擇題往往是一些基礎知識。對於材料題,是需要靠平時積累的,如老師要求我們每星期三題,就算真的不想做,也應該把材料閱讀後,對照一下答案,對材料有一個大概印象,因為材料題往往會涉及到我們沒有接觸過或書本沒有詳細說明的問題,做材料題可以擴大我們的知識面。
大家都知道,歷史是一個不需要很高思維能力的科目,但注重思維的嚴謹,所以要學好歷史就不能馬馬虎虎、得過且過,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只要樹立信心,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和解題技巧,那麼在高考考場上就無往不利了。
路就在腳下,我們一定可以走好;只要我們把握了學習的方法,我們要過就不會是有很多人害怕的獨木橋,而是上面的這座可以暢通無阻的橋。
一、產生興趣
對歷史科有興趣,成績自然好起來。如何對歷史科產生興趣呢?
首先,歷史事件和我們們息息相關。例如:香港的一九九七問題和1842、1860及1898年的中英條約有關;今天南斯拉夫的內戰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關系密切。所以,只要留意時事並探本尋源,定能鞏固書本上的知識。
其次,明白歷史的用處。歷史可以訓練思考和分析能力,使人具備求真和講證據及邏輯的實事求是的精神。歷史對做人處世幫助很大,退可以勵志,進可以建功立業----英國著名首相邱吉爾是歷史學家,已故港督尤德也是專攻歷史的。因此,各位不要因為修讀文科,尤其是歷史科而感到自卑。反而要努力學好這門學科,在學業上、個人修養上和識見土、及前途上下苦功。
二、歷史事件的要素和閱讀及記誦技巧
歷史事件的要素有四: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而事情則包括原因、經過和結果。
(1) 時間有先後,你只要把大事年表裡的重要事件多看幾遍,自然記牢了。除了重要事件要確知其發生年分(如維也納會議是1814-15年,辛亥革命是l911年),其它只須明白其大概年代,或不同事件的先後次序(如維也納會議先於凡爾賽會議),便可以了。
(2) 地點有東西南北,你只須認識各地的大概位置或相對位置便行了。最佳的方法是和地理科結合,確認各國今天的政治地圖,特別是歐洲和中日的國界.主要城市。此外,若干條約規定的領土轉變也應緊記。
(3) 人物是構成歷史事件的主角。不過,會考要求並不太高,我們祗要熟記重要的歷史人物便可以應付考試了。如自強運動的曾、左、李.恭親王、慈禧太後是必須熟記的,次要的人物如魏源、馮桂芬則略知一二,再其次的,則一律不記。不同歷史人物的生存時代和事跡也應知其大概,才不會張冠李戴。
(4) 事件由時地人三項元素構成。明白了上述的時間地點和人物,自能對重要史事了如指掌。歷史事件的相關年代要清析:先念念課題的次序;次念某課題的重要事情,如1860至1919年中國的大事包括自強運動、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瓜分運動、戊戌維新、義和團事件.晚清改革、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然後記誦某事件的其它重大情節,如自強運動分為三階段,辛亥革命分為興中會和同盟會兩個時期。至於枝節瑣事,似非會考的重點。
(5) 事件的原因和結果可分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其它方面。以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原因為例:政治方麵包括中英的政制不同、司法制度的差異;經濟層面有工業和農業經濟的不同、公行制度.貿易不平衡、鴉片貿易;社會因素如英國工商業家對政府決策的影響;文化方面如中國中心主義與英國自由思想的分歧,個人責任與集體負責制的沖突;特殊事件包括林則徐銷鴉片.林維喜事件。若能緊記這些重大事情,則對鴉片戰爭的背景有清析的概念了。總之,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其它等五方面的公式套在任何歷史事件中,即可事半功倍。
(6) 因果關系應建立於史實和邏輯上。因先於果,果後於因,兩者要合乎情理。從這一角度看,不應把歷史事件孤立來看,如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導致割讓阿爾薩斯、洛林,前者是因,後者是果;但此後法德關系惡化,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則割地是因,而大戰是果了。因此,假如能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舉一反三,則事件的因果關系了如指掌,而學習亦事半功倍了。
(7) 事件的經過祗須記重大事件,如義大利的統一運動略知1820.1830和1848革命,加富爾的改革和外交,馬志尼的思想及加里波的的貢獻便可以了。因近年會考並不強調背誦史實,故你只須知道最重要的史實便行了。
(8) 近年考試強調分析,也會要求考生就歷史學家對同一史事的不同觀點作出評論。初學者往往被矛盾的史論迷惑,不知信那一學說;同時對歷史解釋的客觀性產生懷疑。我的建議是:首先明白一種解釋分析其長短處;但同時卻抱著懷疑批判的精神,把它和相反的意見比較,得出自己的結論。
(9) 和其它科目一樣,只要課前預習,把不明白的地方記下,上課留心聽講,不明之處,向老師請教;課後復習,整理筆記,把重點記熟;多讀、多思考、多寫、多做模擬試題(在法定時間內完成);考試前重溫重點,考試時冷靜選題和作答。--能夠做到上述各點,自可獲得好成績。

⑶ 大學歷史學習方法詳述

要學會顛覆傳統!
特別是那騙小孩的教科書,你先洗腦吧

⑷ 歷史研究性學習論文!

一)

中西文化思想是人類文化思想的兩大豐碑、兩大奇觀。它們是人類在生存和發展中沿著各自生存空間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心靈寫照,它們是人類生活中兩種不同生活形態的行為准則和心理狀態。

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背景:(1)中國是一個東西南北跨度很大的國家,主要是屬於內陸性質的國家。生存在中國大地的民眾主要是靠黃土地、黑土地、紅土地養活,也就是眾所周知的小農經濟生活,即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由於這種小農生活是在一種封閉狀態的土地上生活,這給中國民眾造就出一種易於自滿自足的心理狀態,缺乏開拓意識。

(2)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基本上是在一種大一統的狀態中進行的,這使得人們的思想缺乏變革意識,往往是按照既有的思想和方法去思考去辦事就行了。
西方傳統文化形成的背景:(1)西方國家(主要是歐洲國家)大多數是靠海國家(如英國就是個島國),因而西方民眾其生存土壤極其有限,也就是其可耕地有限,這就使得他們的社會生產結構不是小農經濟式的生產結構,而是不斷地向外擴張的商業經濟式的生產結構,這就造成了他們不易滿足、勇於開拓的心理狀態。(2)西方各國是由統一的歐洲帝國分裂而成的,西方各國的歷史猶如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它們發展了各自的歷史,又相互吸收,這樣人們的思想不再保守而具有變革意識,就能按照自己的思想、思考去辦事,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就是這種變革意識的結果。

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有儒、道、釋三家文化所構成,儒家文化可以說是一種北方文化,它誕生在中原地帶,它的特點就是入世思想,它認為人是社會的一分子,不可能超越社會而生存、而生活,認為人只能按照社會所制定的規章制度辦事,這樣才能生活、生存得好,否則就難以活得好;道家文化可以說是一種南方文化,它誕生在漢楚地帶,這一地帶保留著許多未開化的習俗、民情、觀念、思想,它的特點就是出世思想,認為現實社會不盡人意,人只有回到自然的懷抱,才能得到真我,人要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佛家文化是來自印度的一種外來文化,但佛家文化到了中國,就被中國化了,它的特點就是就是人必須依附佛祖,人應斷絕自我的七情六慾,人的幸福不在於現世而在於來世,不在於此岸而在於彼岸。

西方傳統文化主要是由希臘羅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所構成,前者是一種不斷積極進取的文化,它認為人的一切只有在行動中才能獲得,人的生命價值也只有在行動中才能體現出來,後者則是一種自我贖罪的文化,認為人應該愛一切東西,包括愛自己的仇敵,以無限的博愛和寬恕精神去引導人們生活。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人的生命在靜態中的體驗與感受,西方傳統文化則注重人的生命在動態中的體驗與感受。

(二)

中西文化思想在人類文化思想發展進程中是處於一種互補的狀態,它們各自有如下的特徵:

一、中國文化主要關注人的內在世界,而西方文化則主要關注人的外在世界

中華民族生存在一個相對封閉、固定的空間里,不論是在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的混亂時代,還是在秦漢唐宋元明清的相對穩定時代,中華民族的內在矛盾和發展都是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內進行的,都是在中華大地這個大空間里進行的;中華民族的生存方式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生存方式,這導致中國民眾缺乏濃烈的商品意識、競爭意識,安居樂業、安分守己成了中華民族的一大生活准則;中華民族的生活范圍往往是一種封閉式的,注重家庭、家族,注重本鄉本土,常常是父母在不遠游,與外界做很少的聯系;以上諸種因素造就了中國文化關注的焦點主要是人的內在世界,這表現在:(一)內心世界的平衡。這種平衡體現在知足常樂和精神勝利法的心態上。(二)注重自我道德完善。不論這種道德完善是否合情合理,只知「吾日三省吾身」,有時以致達到自我個性的泯滅。

西方民族雖然同屬於歐洲大民族,他們的生存空間卻是由許多小空間整合而成大空間的,西方各民族是相互聯系的,彼此很少處於隔絕狀態,西方民族的內在矛盾與發展都是西方各國之間相互進行的,西方民族的生存方式,他們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不斷開拓事業是西方民眾的一大生活准則,西方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種開放式的,注重社會交往,注重自我個體在社會中的角色和地位,傾向於與外界做更多的聯系;以上諸種因素造就了西方文化關注的焦點主要是人的外在世界,這表現在:(一)注重自我生存空間的發展。西方民眾的性格是外向型的、激進型的、熱情型的、開放型的,他們總是不滿足所已有的生存空間,總是想方設法去開拓、發展自己的生存空間,這可以從西方民眾的生活住所、工作地方的自由流動大見到,這也可以從當今西方跨國公司多得到印證;(二)注重自我價值在社會中的體現。西方民眾並不是在自我沉思的世界中求得對自我價值的肯定而是通過自我在社會中的活動,也就是不斷開拓進取來求得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達到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在西方民眾心目中,人的價值只有在社會上取得地位、發揮作用,才能獲得認同。

二、文化注重人的生命在靜態中的體驗,而西方文化注重人的生命在動態中的感受

中華民族是個好靜的民族,追求田園般的詩意化生活,陶淵明的桃花源往往成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追求的一種生活境界,那種安分守己、安居樂業的生存方式使得中國人的生命律動只是處在一種相當靜止平穩的狀態中,中國人也就此喜歡在靜態中品味人生的酸甜、體驗生命的律動,並追求一種物我無間、天人合一的審美化的生命境界。

西方民族則是個好動的民族,他們追求一種不斷創造的生活,他們的這種追求典型地體現在浮士德式的那種進取心,那種不斷開拓、不斷求新的生存方式,這使得西方人的生命律動只是處在一種不斷運動的狀態中,西方人也就此樂於自己在動態中品味人生的酸甜、體驗生命的律動,並追求一種力的體現和真的發現的生命境界。

三、文化注重對事物的整體性和總體性的把握,西方文化注重對事物的局部性和個體性的把握

中華民族是不傾向於做抽象的思辯。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任何事物都是一個完整的實體,如果對其進行肢解,也就破壞了這一事物的完整性,就很難認識、理解這一事物的全貌和本質。因而中國人傾向於對事物做整體性的理解和把握,常藉助直覺思維去把握事物的實質和核心,這種對事物的認識和把握典型地體現在中醫學、詩歌、哲學等上面,而這種直覺性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卻妨礙了中國科學技術向深度上發展。

西方民族是傾向於抽象的思辯,而不象中華民族傾向於感性的直覺,他們注重對事物做個別、局部的細致剖析,喜歡刨根問底,以從中探求事物的內在本質和功效,這種對事物的把握方式發展出西方思辨性哲學、與理論性、實用性較強的科學技術。

在當今社會里,中西方的交流越來越頻繁,而中西方文化思想也進入了的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全新時代,中西方文化思想都為對方所認識,所借鑒、所吸收,特別是中國更是認識到西方文化思想可以是攻破中國文化思想不足之處的他山之石。

⑸ 關於怎樣學好歷史的論文

歷史課上的困惑

這幾年上歷史課時很不舒服,內容大、課時短幾乎難以完成教學任務。部分的原因可能因為自己水平有限造成的,部分原因可能於吃不透新教材思想造成的,但的總有個疑問就是新教材據說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程度,也便於教師進行指導,依這樣編出來的教材種類不少。但似乎有一個問題在今天猶如雜貨鋪、超市一樣的教材采購市場,各種版本的教材表面看起來內容豐富,形式也很自由,可就是沒有形成教材的版本體系,每一科教材與其它科的教材之間缺少聯系、缺少支持,於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

舉個例子前幾年學生在學習歷史的同時,學生也在接觸相似的或是能有所幫助的支持性知識,如初三(九年級)學生在接觸工業革命的時候,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從政治課本上、歷史教材上進行學習,這樣的理解自然就要深一點。在教師上課的時候,面在的歷史教材中老是要崩蹦出許多的政治學、經濟學、哲學上的名詞,這些名詞好多都是不能三言兩語能打發的,總是要拿出許多的時間去處理,但好像在初中階段的課時比較緊張,並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搬掉這個攔路的石塊。比如最簡單的資產階級、資本、地主階級、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樣最基本的歷史名詞學生到底能理解多少、但是類似這樣的玩意太多了,我們的教材幾乎是用政治化的語言寫成,很抽象、很概括,很難理解。以前統一版本的教材還能有一個體系進行解決,在學科之間進行穿插處理、或是以不同的角度出現在不同科的教材中,最起碼讓學生能有多方面的理解。如果說早期版本的教材在這方面做的不好,而現在獨立做戰的各個軍團根本就沒有去做這樣的工作。

歷史是一門綜合程度較高的學科,需要的是多種知識系統的支持,如哲學中的歷史唯物主義,許多經濟學和政治學的東西,並不只是簡單的去了解什麼古代的掌故,所以要麼你要在歷史中進行解決,要麼要和其它的教材形成一個教材體系,而不是只進行版本大戰,極力的搶奪市場。可惜我們在這方面用的力少,在市場動作方面用的力大。

二、歷史教材本身好像並沒有多少東西,可這些教材上所設置的許多問題好可怕,課後他們也開了很多的書單和網站名稱,似乎這樣可以滿足一般學生的需要,也便於有興趣的學生深入的研究。

但這一些教材的編撰者可能忘記了在我國還有更多的學生身處窮困落後的地區,既沒有圖書館的支持,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有網路的支持。即使有的學校有圖書館,但由於沒有編制,缺少人員去運作,教師備課都不能支持,還談得上什麼借閱。學生的學習只能靠這樣一本概括性極強的課本,但好多的東西卻很難在這些課本上找到,翻來復去,都只有那麼一點的內容,所以對於這門課也就稀哩糊塗了。不知從何時起歷史成了最難學的課程之一,我想教材的編制是不是有一點問題。

如果教材課本上能夠讓學生自學的內容或多或少的印製在上面,對於那些設置的問題也有部分的資料進行補充,然後再加上一些故事性的東西,想來這樣的話效果要好許多。

⑹ 歷史論文要怎麼寫

歷史小論文寫作要領

一、立論。立論就是確定歷史小論文的中心論點。即作者贊成什麼,反對什麼,歌頌
什麼,批判什麼。或對某一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表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在考慮中心論
點時應注意:
1.立論的科學性
所謂立論的科學性就是作者的觀點和搜集的資料信息要有理論根據和事實依據。即作
者的觀點要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要有利於社
會主義事業,講述的史實要有依據或明確的出處,不可以想當然,更不應該憑空臆造。
只有這樣的立論才有價值。
2.立論的前衛性
立論的前衛性就是超前意識。
立論要新,就是要寫沒有人寫過或很少有人寫過的題材。
這就要求學生對近幾年的學術動態應該有大致的了解,以免撞車,還有人雲亦雲之嫌。
3.立論的指導性
立論的指導性又稱立論的實用性。論文出來是給別人看的,作品要能給讀者以啟迪,
對讀者有所幫助、有所鼓舞、有所收獲。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這就是論文的價值。如果有人反其道而行之,去歌頌義和團運動的盲目排外,或者為反
面人物歌功頌德,這類文章即使寫得再好,也是不可取的。
二、命題論文的中心論點決定以後,給論文定一個新穎、明確、有吸引力的題目,用
來表達文章主題是十分重要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論文的命題比論文寫作更難。
1.題目要新
在重視科學性的前提下,論文命題要新,要有創意,切忌平淡無奇,要力爭做到語不驚人死不休。
2.題目要奇
命題要奇,不是指搞文字游戲或故弄玄虛,而是要用科學的態度,實事求是的態度為
自己的論文命題,以達到文章能引人入勝的效果。
3.題目要小
歷史論文題,宜小不宜大。特別是剛剛學習寫作的中學生更是不要選大題目,選大題
目的結果不是大而空,就是大而亂。想把文章寫得面面俱到,卻往往因為自身能力和水平限制會一面都不到。
三、布局
1.開頭、結尾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論文開頭十分重要,第一段應該力求開門見山,直接接觸
主題,明確地提出自己的觀點,贊成什麼,反對什麼。最好還要有點懸念,引起讀者的
注意和追求。結尾要提綱挈領,發人深思,餘味無窮。所以有些有經驗的作者在論文的
開頭和結尾上是很下功夫的。
2.編寫提綱
論文寫作提綱是文章的設計方案。首先提出論點(包括總論點和分論點),然後提出
論據。論據包括歷史史實、名人名家論述。最後是明確的結論。至於有幾個分論點,引
用哪些論據,先寫什麼,後寫什麼,一般視作者自身習慣而定。如果有必要,或文章篇
幅較長,也可以加上小標題,以求取得一目瞭然的效果。
四、定稿
歷史小論文的寫作,包括起草、修改、定稿三個步驟。
起草就是寫初稿,要深思熟慮,一氣呵成。修改時,要對史料、觀點、語言一一檢查,
以提高文章的質量。還可以徵求老師和同學的意見,對文章加以補充,最後定稿。

⑺ 歷史學習方法有哪些

學文課的,應來該比較源喜歡文學吧
把歷史就當小說看就是了,從秦開始讀小說,文科不需要你記什麼,方法其實很簡單,你對什麼感興趣就一直發展下去。
比如,我喜歡讀宋史,多讀宋史,然後去解決你突然想到一個問題,比如南宋是蒙古滅的,那麼世界上有哪些比較有名的草原民族。
問題想到漢朝的時候匈奴給大漢王朝帶來不少麻煩,但在漢武帝的時候給匈奴人重大的打擊,為什麼會這樣
問題延續到經濟決定軍事勢力,打仗就是打錢么,誰有錢誰就能豪到最後,那三國是不是這樣的?
東漢被三分後開始攻勢最積極的是蜀漢,因為諸葛亮的經濟策略得當,後來姜維打仗已經不考慮經濟了……就這樣,不要給自己任何思維的范圍,想到哪就把問題解決到哪,這樣你解決的問題都是你感興趣的,比死看書好多了~

⑻ 有關學習方法的論文2000字 高中...........

* 學英語就要無法無天,要天不怕地不怕。
* 學外語,要眼尖,耳明,嘴勤,手快。只要多讀,多記,多講,多寫,自有水到渠成之日。
* 學習外語,從事語言學研究的人不要把自己圈在只讀洋文的狹小天地里,一定要具備良好的國學基礎。
* 光學幾句乾巴巴的英文不行....不要總是把閱讀的目的放在提高英文上,閱讀首先是吸收知識,吸收知識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吸收了語言。
胡壯麟
* 我認為學好英語在一般情況下可用如下規則描述:「動因+興趣「---決心---持之以恆----見效。
* 既要珍惜課堂教學和老師指導的學習機會,也要抓住「習得」英語的機會,後者指學會自己主動聽廣播聽錄音,看電視看錄像,讀書報讀小說,與操英語者用口語和書面語交流。
* 模仿英美人的語音語調,但不必一味追求洋腔洋調,重點應放在發音正確,吐字清楚,表達自然。大膽張口,有時不免背誦,以至自說自話。
* 閱讀時對那些不影響全句全篇大意的新詞,多查詞典,了解其意義和用法。
* 做任何事都要掌握其規律,學英語也一樣,因此,看一兩部淺易的語法書何樂而不為?
王佐良
* 通過文化來學習語言,語言也會學得更好。
* 語言之有魅力,風格之值得研究,主要是因為後面有一個大的精神世界:但這兩者又必須藝術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語言表達力同思想洞察力又是互相促進的。
* 文體,風格的研究是有實際用途的,它可以使我們更深入地觀察英語的性能,看到英語的長處,短處,以及我們在學習英語時應該特別注意或警惕的地方。因為英語一方面不難使用,一方面又在不小心或過分小心的使用者面前布滿了陷阱。
周珏良
* 對於翻譯的步驟我有以下看法;
(1)。先逐字逐句譯出,不要少掉什麼東西,不避免某些翻譯腔。
(2)。拋開原文,只看譯文,依原文風格(簡練,沉鬱,俏皮等)修改譯文文字。這時會發現好多問題,往往是上下文呼應聯系問題和整體風格問題。
(3)。再對原文,看看走了意思沒有。(4)。放幾天甚至幾星期後再看。這時對原文的記憶已經模糊了。在上述第二階段修改文字時曾因為原文還大都記得,覺得還順當的許多地方,現在都通不過了,需要再修改文字。這時往往要加些字或減些字才能使意思清楚。經過這一次修改,一般說譯文就可以拿出去了。
* 要理解一國的文化就要讀些歷史,文學,包括詩和散文作品。我國古時兒童入私塾讀書,開始讀《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此外還要讀〈〈千家詩〉〉或〈〈唐詩三百首〉〉,也就是要蒙童及早地接觸我國傳統文化的意思。我們讀點英詩,目的與此類似。
何其莘
* 用英文思維是許多英語學習者都希望達到的一種境界,因為這是用英語流暢地表達思想的基礎。對於一個生活在非英語環境中的中國學生來說,要做到部分或全部用英文來思考確有很大難度,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從自己學習英語的經歷中,我體會到堅持大量閱讀是實現這一目標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 首先要選好難易程度適中的原文書籍:一般以每頁(大32開)不超過八個生詞為宜。
其次是閱讀方法:要像讀中文小說那樣快速瀏覽,不默讀,不查字典,更不通過翻譯來理解原文的意思。遇見不認識的生詞,要根據上下文來推測。第三是要堅持天天都讀,而且要給自己規定每天必須完成的閱讀任務。只要堅持下去,幾個月,半年之後,肯定會看到成效。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習方法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