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用文學理論的知識來分析一首詩
分析文學作品,可以從兩點著手,一是作者,二是作品
分析作者當然要聯系作者寫回作時的背景和思想感答情,分析作品你就要先記住文學理論,然後再把文學理論套進作品中.可以從作品的語言,結構,寫作手法等方面分析.答題時要條理清晰,有層次,可以先引用一個文學理論,在說作品中那些地方體現出了這個理論,把理論和作品結合起來.
B. 我們該如何藉助歷史品詩詞
1.用詩詞導入新課,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
「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詩詞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飽含著作者豐富的思想和感情,富於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節奏和韻律在,利用詩詞導入,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上《新民主主義革命》一課時,我用多媒體展示《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並提問詞的作者是誰?學生回答後,我引導:毛澤東詩詞是一部中國革命的壯麗史詩,從「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的少年立志,到「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候」的青年抱負,從「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豪情壯志,到「數風流人物,還看貪今朝」的英雄氣概,毛澤東詩詞記錄著中國革命的足跡,也記錄著中國共產黨成長的歷程,今天,我們就通過對毛澤東的詩詞來了解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
2.藉助詩詞,了解歷史
詩詞的產生與社會生活有著一種內在的必然聯系,大量的現實主義詩作,為研究歷史提供了旁證材料,往往被稱為「活的歷史」。如《古代中國的農業》,我們可引入《憫農二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二)「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讓學生理解在中國傳統封建社會的農業人口中,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是兩個基本階級,農民沒有土地,是被剝削階級,所受壓迫非常嚴重,即使在繁榮的唐代依然發生農民因飢餓而死的情形。《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可引用元稹《估客樂》中的「估客無住著,有利身則行。出門求夥伴,入戶辭父兄。……求珠駕滄海,采玉上荊衡。北買黨項馬,西擒吐蕃鸚。炎州布火浣,蜀地錦織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費,不計遠近程。經游天下遍,卻到長安城。」並設問:該詩中的哪些詩句表現了唐代商人商旅往來頻繁、無所不至的情形?反映了商人什麼特點?這樣學生通過閱讀詩歌就能了解到唐朝時商業發展的概況。
3.活躍課堂氣氛,強化歷史知識學習
高中歷史教材語言的生動性不夠,理論性較強,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引進詩詞教學可以增強歷史課的美感。在講授台灣人民反對割台斗爭這一問題時,可用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萬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來表達台灣人民在得知台灣被割讓後的悲憤。
上講授《紅軍長征》時,可以用毛澤東的詩歌《七律.長征》來渲染課堂氣氛。讓學生齊聲朗讀《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然後提問:「紅軍在長征中經歷了哪些艱難險阻?如此艱難險阻,紅軍什麼能夠戰勝它?從這首詩中體現了怎樣的長征精神?長征的勝利又有哪些歷史意義?」從而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在上《「一國兩制」及其偉大實踐》兩岸關系新進展時,我讓學生看視頻朗讀餘光中的《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船票/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通過朗讀學生體會到作者強烈的思鄉之情,「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教學實踐證明,將詩歌引入歷史課堂,實現文史結合,既可以增加歷史課堂的美感,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強化歷史知識的學習。
4.幫助學生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掌握
如上《中國古典文學的時代特色》一課時,講到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各自的詩歌特點。為了幫助學生深刻的理解他們的詩歌特點,可以將李白的《將進酒》、杜甫的《石壕吏》和白居易的《新樂府.紅線毯》投影出來,然後讓學生閱讀、比較,從中找出三位詩人的詩歌各自藝術特色:李白浪漫主義詩人,特點是氣勢磅礴、熱情奔放、想像豐富、手法誇張、意境深遠;杜甫現實主義詩人,詩的特點是深沉憂郁、憂國憂民、語言深厚;白居易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反映現實,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宋詞的兩大派別--豪放派和婉約派。蘇軾是豪放派的創始者和主要代表,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主要代表。豪放派和婉約派在詞的風格上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學生可能不太明白。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一問題,筆者將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和李清照的《聲聲慢》投影出來,然後讓學生閱讀這兩首詞,找出它們在詞的風格上有什麼不同。學生通過對比很快就得出答案: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詞風豪邁奔放,李清照的《聲聲慢》詞風委婉含蓄。這樣,學生不僅理解豪放派和婉約派的區別,而且從情感上體驗了它們的不同。
如講科舉制,可通過引入詩句:「太宗皇帝真長策,賺的英雄盡白頭!」「五十少進士,三十老明經。」「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讓學生體會科舉制的影響。
5.有助於學生確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新課程主張通過學習掌握歷史知識,「培養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揚民族精神,進一步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從屈原那憂國傷時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到愛國詩人陸游的「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張載的「國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的「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國家生死以,敢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主義情感,這些都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崇高人格的寫照,課堂上通過介紹這些詩文可以對學生健全品格的形成,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毛澤東的「少年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何處青山不埋人」抒發了立志求學報效國家的赤子之情、「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奮斗精神、「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6.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古典詩歌用極具風格的邏輯結構組織排列極簡單、極鮮明的事實,表達最深刻的思想或最強烈的情感,古典詩歌引入教學有利於提高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如上《宋明理學》朱熹與陸九淵心學的分歧在哪裡?我通過課件打出兩人的詩,用欣賞詩作,來品味其人。
材料一「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材料二「墟墓興衰宗廟欽,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滴到滄溟水,拳石崇成泰華岑」——陸九淵
材料三 朱熹:敵機來了,他會教弟子爬到書架上翻查飛機種類、性能以及防空方法。陸九淵:應該讓弟子們閉目靜坐,泰山崩於前而目不瞬,不為機聲所懾。
問題:①朱熹的這首詩你一定很熟悉,現在你能站在理學的角度再欣賞它一次嗎?②讀陸九淵的詩,你能從中找出「變」與「不變」的是什麼?③朱熹和陸九淵求理的途徑各是什麼?
通過這樣就可以讓學生理解朱熹求理的途徑是格物致知,陸九淵求理的途徑是「發明本心」,也就是注重內心的體驗和反省。陸九淵不僅詩中頌「心」、治學依「心」、求理問「心」,他對整個世界的認識也是一個「心」字:「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順利解決了這節課的難點問題。
為了使所引詩詞在運用上達到最佳效果,引入詩歌要顧及到中學生的程度,學生現階段的知識積累、能力結構,要注意所引詩詞的做到精要、簡明,但切忌斷章取義。引入教學的古典詩歌必須有較高的思想性,在思想上必須是能揭露統治階級的荒淫、社會的黑暗,抨擊社會的罪惡和不公平,頌揚革命精神和英雄事跡,這樣才有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C. 如何運用文學理論的知識來鑒賞詩歌
鑒賞詩歌要先看作者是誰?哪個流派?甚麼風格?再看詩歌背景,是在甚麼條件下寫成的,理版解權詩人當時身處何種環境,以及詩人的情緒如何。然後根據詩句細細揣摩詩人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和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鑒賞詩歌最重要的就是詩人的想法,最好將自己化身成詩人,去體會詩人的情感流露。
D. 有關詩歌的文學常識(起源,特點,如何鑒賞)
一:詩歌的起源和勞動有關系。 有充分資料證明,文學誕生於以勞版動為中心權的人類生存活動,最早的文學樣式是原始勞動歌謠。
二:詩歌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一般統稱為詩歌。它按照一定的音節、韻律的要求,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三: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E. 如何運用文學理論的知識來鑒賞詩歌
問題太寬泛太寬泛了啊。不過我不同意讀古書,太晦澀了,但是很多文人都會為專一些詩集屬做注,結合文人的評析看詩歌才有意義。
文學理論是大宗,是鑒賞一切文學作品的基礎。不推崇帶著「一定要鑒賞什麼」的態度讀文學理論書,最好是先耐心讀,靜下來思考。把理論培養成一種涵養。然後讀詩就有自己的見解了。
F. 用文學理論知識怎樣 文學作品怎樣分析
可以從以下幾來方面來分析:1、作者自。作者寫作的動機?主題?作者的心理和經歷在作品中留下哪些烙印?作者在作品中表達了他的什麼思想?
2、作品。作品本身在語言上、結構上有什麼特徵等。
3、環境。作品和它的時代有什麼關系?怎樣體現當時的社會制度、風俗人情等外部因素?
4、史論。作品具有哪些文藝流派、思潮的特徵?對當時和以後的文藝有怎樣的影響?他人對此作品評價怎樣?讀者如何接受該作品?它的具體傳播影響情況如何?
5、理論。研究者有無基於自己的學科背景所建立的理論框架?在這個層次,盡量表述自己的藝術觀、價值觀,甚至人生觀和世界觀。
G. 如何用文學理論的知識分析文學作品
分析文學作品復,可以從兩點著手,一制是作者,二是作品
分析作者當然要聯系作者寫作時的背景和思想感情,分析作品你就要先記住文學理論,然後再把文學理論套進作品中。可以從作品的語言,結構,寫作手法等方面分析。答題時要條理清晰,有層次,可以先引用一個文學理論,在說作品中那些地方體現出了這個理論,把理論和作品結合起來。
H. 如何用文學理論相關知識來評論一首詩歌
不知道你的詩歌是個在哪裡呢?專(屬Ywww.gushiwen.org/gushi/)
I. 怎樣用文體學理論來分析這首英文詩歌
我猜,我們屬於同一個學校,同一個專業,同一個老師。呵呵
周三不是都考過了嘛,同學,考得咋樣?
J. 怎樣用文學理論的框架去分析文學作品,舉例說明
分析文學作品,可以從兩點著手,一是作者,二是作品
分析作者當然要聯系作者寫作時的背景和思想感情,分析作品你就要先記住文學理論,然後再把文學理論套進作品中。
可以從作品的語言,結構,寫作手法等方面分析。答題時要條理清晰,有層次,可以先引用一個文學理論,在說作品中那些地方體現出了這個理論,把理論和作品結合起來。
例如以魯迅先生的作品為例子,則可以這樣分析:
1918年9月,魯迅先生在《新青年》雜志上首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了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它奠定了中國的新文學運動,推進了現代文學的發展。這篇小說,凝聚了魯迅從童年時起到那時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體驗和對於中華民族現代命動的全部痛苦思索。
它通過「狂人」之口,把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專制的歷史痛斥為「吃人」的歷史,向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么」的嚴厲質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在魯迅先生的筆下,我們看到了一種正義的力量。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魯迅先生的文字無疑道出了許許多多愛國人士的心聲,同時,這樣的文學,自然也是一道「集結令」,召喚著廣大愛國之士團結起來,為了偉大祖國的復興而努力奮斗。
其實,魯迅先生的小說作品數量並不算多,可是,其作品卻有著十分重大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魯迅先生在文學創作的過程中,始終堅持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而這,也是與魯迅先生的創作目的分不開的。
當用文學理論來分析魯迅先生的作品時,我們能夠看到一位愛國志士以文字為武器,與那些欺害中國人民的人們展開殊死搏鬥。
同時,魯迅先生也在通過自己的文字,讓更多的中華兒女能夠覺醒,從而激勵著大家能夠緊緊地團結起來,為了偉大祖國的復興而努力奮斗,為了中華民族的翻身解放而努力奮斗。雖然魯迅先生的文字是那麼的犀利,但是,也更表達他十分強烈的愛國情懷。
(10)如何用歷史學理論知識來分析詩歌擴展閱讀:
文學理論研究作為上層建築、意識形態的文學所具有的質的規定性,其中包括它與其他上層建築、意識形態以及一切藝術所共有的普遍性,也包括它區別於其他藝術的特殊性;
研究作為社會現象的文學所具有的社會功能和所起的社會作用,其中包括它與其他社會現象共有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區別於其他社會現象所獨具的功能和作用。
研究文學作品的內容、形式及其相互關系;研究文學本身的不同形態(抒情的、敘事的、戲劇的)的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滲透和由此而形成的各種文學種類、體裁;研究文學的創作過程及其規律,其中包括方法、風格和流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