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紅軍長征的歷史
長征
[解釋]1.長途旅行;長途出征。
2.特指中國工農紅軍1934—1935年由江西轉移到陝北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紅軍長征(Long Marches)
【時間】1934~1936年間
長征准備階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長征失利階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長征轉折階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堅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階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發展鞏固和南下受挫階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大會師階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
【地點】
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的吳起鎮(今吳旗縣),行程達二萬五千里;
第二支是紅二十五軍(後編入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羅山何家沖出發,1935年9月15日到達陝西延川永坪鎮,同陝甘紅軍會師,合編為紅十五軍團,行程近萬里;
第三支是紅四方面軍,於1935年5月初放棄川陝蘇區,由彰明、中壩、青川、平武等地出發,向岷江地區西進,1936年10月9日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一萬余里;
第四支是紅二、紅六軍團(後同紅一方面軍第三十二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於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劉家坪等地出發,1936年10月22日到達會寧以東的將台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兩萬余里。
② 紅軍長征簡介
中國紅軍長征,指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以南各革命根據地向陝甘革命根據地會合的戰略轉移。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主力從閩西贛南出發開始長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紅二十五軍和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紅四方面軍分別開始長征。
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紅二、六軍團也離開根據地開始長征。
1936年6月,第二、六軍團組成第二方面軍。同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合,結束了長征。其中紅一方面軍長征歷時兩年,轉戰十一個省,最遠行程約二萬五千里。
紅軍長征的路線:瑞金→突破敵四道防線→強渡烏江→佔領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陝北吳起會師(1935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10月),宣告長征的勝利結束。
(2)紅軍長征歷史知識擴展閱讀
1935年2月23日,紅軍總政治部在《告黔北工農勞苦群眾書》中,第一次把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稱為「長征」。5月,朱德在《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中盛贊「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從而第一次提出「萬里長征」的概念。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兩年中,紅軍長征轉戰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
當年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之後,毛澤東同志曾就長征總結:「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而告終」。
胡錦濤說:「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英勇革命的壯麗史詩。」
③ 紅軍長征歷史知識競賽題
http://www.gdcyl.org/snjx/ShowArticle.asp?ArticleID=7091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知識競賽題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1683 更新時間:2006-6-30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知識競賽題
2006年
1.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轉戰來到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C)軍。
A.一 B.二 C.四
2.(C)後,將黨的支部建在連上,是黨領導和建設新型人民軍隊的重要開端。
A.古田會議 B.遵義會議 C.三灣改編
3.1929年12月鄧小平、張雲逸等領導百色起義,建立了中央工農紅軍第七軍,鄧小平任(A)。
A.政治委員和前委書記 B.軍長 C.總指揮
4.井岡山革命時期,毛澤東總結各地建立紅色政權的經驗教訓,提出了(C)的光輝思想。
A.武裝斗爭 B.土地革命 C.工農武裝割據
5.毛澤東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思想的著作是(C)。
A.《井岡山的斗爭》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反對本本主義》
6.中國共產黨在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的第一個紅色政權是(A)。
A.茶陵縣工農兵政府 B.寧岡縣工農兵政府 C.永新縣工農兵政府
7.1931年11月,在中央蘇區成立了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是(C)。
A.周恩來 B.王稼祥 C.毛澤東
8.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首府是(B)。
A.福建長汀 B.江西瑞金 C.江西於都
9.紅軍長征時期我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群眾組織是(B)。
A.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B.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C.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10.土地革命時期黨創立和領導的少年兒童的革命組織名稱是(B)。
A.勞動童子團 B.共產兒童團 C.少先隊兒童團
11.在井岡山革命時期,因何叔衡、徐特立、謝覺哉、林伯渠、董必武五位同志年齡稍大,被大家尊稱為「五老」。他們中有(B)人參加了長征。
A.3 B.4 C.5
12.從1930年10月到1933年9月,蔣介石先後(C)次調集176萬兵力圍剿中央根據地。
A.3 B.4 C.5
13.指揮紅軍粉碎國民黨對中央蘇區第四次「圍剿」的是(A)。
A.周恩來 朱德 B.毛澤東 朱德 C.毛澤東周恩來
14.在第五次反「圍剿」斗爭中,博古、李德推行王明「左」傾錯誤路線,提出的口號是(A)。
A.「御敵於國門外」,「不喪失守土」 B.「穩扎穩打,步步為營」 C.「逐次轉移,各個擊破」
15.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C)。
A.敵強我弱 B.裝備落後 C. 錯誤的軍事指導方針
16.黨內(A)在第五次反「圍剿」中的錯誤指揮,是造成中央紅軍被迫撤離中央蘇區,進行長征的主要原因。
A.「左」傾冒險主義 B.經驗主義 C.主觀主義
17.紅軍長征的原因(B)。
A.日本的入侵 B. 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 C. 北上抗日
18.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亦稱紅一方面軍)被迫從(B )撤離,開始長征。
A.福建長汀 B.江西瑞金 C.福建上杭
19.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三大主力是(A)。
A.中央紅軍,紅二,四方面軍 B.紅一,二,三方面軍 C.紅二十五,二十七軍和紅十五軍團
20.紅軍長征後,敵人先後在江西、湖南、廣東、廣西之間設置了(B)道堅固的封鎖線阻攔紅軍。
A.3 B.4 C.5
21.當中央紅軍以血肉之軀突破敵人的最後一道封鎖線時,人員已經由出發時的8.6萬銳減到(C)餘人。
A.5萬 B.4萬 C.3萬
22.1935年1月,中央紅軍主力強渡(A)天險,佔領了遵義。
A.烏江 B.湘江 C.大渡河
23.長征途中,中共歷史上具有生死攸關的轉折意義的大會是(C)。
A.兩河口會議 B.俄界會議 C.遵義會議
24.1935年1月,遵義會議解決了當時最為緊迫的(A)。
A.政治和軍事問題 B.政治和思想問題 C.軍事和組織問題
25.下列哪一項不是遵義會議的內容(C)。
A.集中全力糾正了「左」傾錯誤 B.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 C.選擇毛澤東為中共中央主席
26.遵義會議標志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主要是因為(C)。
A.排除了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的消極影響
B.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
C.共產黨開始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的重大問題
27.遵義會議取消了(C)的最高軍事指揮權。
A.王明、博古B.李德、王明C.李德、博古
28.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特徵是(B)
A.經驗主義 B. 教條主義 C.盲動主義
29.遵義會議結束了(A)在黨中央的統治,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毛澤東在紅軍的領導地位。
A.王明「左」傾冒險主義 B.張國燾分裂主義 C.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
30.1935年1月至3月,毛澤東等指揮的(A),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機動,迂迴穿插於敵人重兵之間,成為我軍戰史上的光輝典範。
A.四渡赤水 B.湘江之戰 C.婁山關之戰
31.長征途中,紅軍(b)跳出了蔣介石幾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變被動為主動。
A.強渡烏江 B.巧渡金沙江 C.四渡赤水
32.紅軍長征時經過大涼山彝族地區時,根據黨的民族政策,與當地部落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的將領是(C)。
A.朱德 B.彭德懷 C .劉伯承
33.中央紅軍長征途中,蔣介石企圖憑借天險大渡河,南攻北堵,圍殲紅軍,妄圖使中央紅軍成為(B)第二。
A.項羽 B.石達開 C.李秀成
34.強渡大渡河時,紅軍一部分先有(A)名勇士作為先頭部隊強渡成功。
A.22 B.19 C.17
35.1935年5月下旬,中央紅軍主力飛奪(A),越過了被敵人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A.瀘定橋 B.趙州橋 C.盧溝橋
36.長征路上中央紅軍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是(C)。
A.長板山 B.夢筆山 C.夾金山
37.1935年6月中旬,紅一方面軍克服了重重困難,翻過幾座大雪山,到達(A),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
A.四川懋功 B.四川安順場 C.四川甘孜
38.紅軍兩大主力會師後,分左右兩路北上,右路軍從四川松藩的毛爾蓋出發,經(C)天艱難跋涉過了荒無人煙的大草地。
A.15 B.6 C.7
39.中央紅軍(紅軍陝甘支隊)突破了天險臘子口,在甘肅宕昌縣(A),得到了陝北有劉志丹領導的紅軍和根據地的消息。
A.哈達鋪鎮 B.榜羅鎮 C.吳起鎮
40.(C)的勝利,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A.包座戰役B.突破臘子口C.直羅鎮戰役
41.由於張國燾拒絕執行中共中央北上方針,命令一部分紅軍南下重過草地而導致重大傷亡,紅四方面軍由8萬餘人減為(A)。
A.3萬餘人 B.4萬餘人 C.5萬餘人
42.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張國燾同志錯誤的決定》是在(C)。
A.兩河口會議上 B.沙窩會議上 C. 俄界會議上
43.在中共中央勸導和督促下,經過(b)及紅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的斗爭,張國燾被迫接受了中共中央北上的戰略方針。
A.朱德、葉劍英 B.朱德、劉伯承 C.陳昌浩、徐向前
44.1936年7月,紅二、六軍團到達四川甘孜地區,同(B)勝利會師。
A.紅一方面軍 B.紅四方面軍 C.紅二十五軍
45.1936年7月5日,根據中央命令,紅二軍團、紅六軍團、紅三十二軍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C)任總指揮。
A.任弼時B.關向應C.賀龍
46.紅軍長征後,項英、(A)等領導的八省游擊戰爭,在長江南北與敵人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保存了革命火種。
A.陳毅 B.楊靖宇 C.劉志丹
47.長徵到達西北根據地的第一支紅軍是(A)。
A.紅一方面軍 B.紅四方面軍 C.紅二十五軍
48.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C),勝利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
A.陝西延安 B.四川甘孜 C .陝北吳起鎮
49.二萬五千里是(A)所走的長征路程。
A.紅一方面軍 B.紅四方面軍 C.紅二方面軍
50.中央紅軍長征共經過全國(B)個省區。
A.10 B.11 C.12
51.參加長征的共和國元帥有(B)人。
A.10 B.9 C.8
52.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將中,唯一一名少數民族將領是(B)。
A、陳賡 B、粟裕 C、徐海東
53.詩詞(C)是毛澤東在中央紅軍勝利完成了長征後,行至陝北清澗縣袁家溝時寫的。
A.《七律·長征》 B.《念奴嬌·昆侖》 C.《沁園春·雪》
54.「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是毛澤東登上(B)時的詠懷之作。
A.長城 B.六盤山 C.婁山關
55.在紅軍長征中,(A)是黨中央、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出版的唯一報紙。
A.《紅星報》 B.《拂曉報》 C.《先鋒報》
56.由於叛徒告密被捕的紅軍領導人(B)在獄中堅貞不屈,寫下了《可愛的中國》、《清貧》等閃耀著共產主義思想光輝的著作。
A.葉挺B.方誌敏C.夏明翰
57.(B)在長征途中創作了24幅寫生,成為記錄長征唯一的形象史料和珍貴的藝術品。
A.廖承志 B.黃鎮 C.舒同
58.今年7月19日是《西行漫記》(《紅星照耀中國》)的作者埃德加·斯諾誕辰(A)周年。
A.101 B.95 C.90
59.長征途中,在婁山關戰斗中指揮部隊擔任主攻的南陽籍將領是(C)。
A.李雪山 B.譚政 C.彭雪楓
60.1932年10月,紅(C)方面軍被迫離開根據地向西轉移,途經南陽的新野、鄧州、內鄉、淅川等地。
A.二 B.三 C.四
61.1932年11月,紅(B)軍在戰略轉移中經過桐柏、唐河、方城、社旗、南召等縣,進入伏牛山區。
A.二 B.三 C.四
62.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退出(A)開始長征。
A.豫皖蘇區 B.湘鄂川黔蘇區 C.川陝蘇區
63.1934年11月根據中央指示,紅二十五軍從(A)何家沖開始出發長征。
A.羅山縣 B、新縣 C、光山縣
64.紅二十五軍途經南陽時,為紅軍當向導的鄂豫邊委書記是(B)。
A.郭述申 B.張星江 C.姜宗仁
65. 中央紅軍長征犧牲了約多少人?(C)
A 8萬 B 12萬 C 17萬
66.1936年10月,紅四、紅二方面軍先後在(A)和紅一方面軍會師,從而結束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長征。
A.甘肅會寧縣和甘肅靜寧縣 B.甘肅靜寧縣和陝北吳起鎮 C.甘肅會寧縣和陝北吳起鎮
67.三軍會師後,紅四方面軍主力渡黃河西進,經艱苦轉戰,一路由(B)領導,在黨中央關懷下經營救進入新疆,後回到延安。
A.董振堂 B.李先念 C.陳雲
68.為了擴大抗日根據地,1936年2月至5月,紅一方面軍以抗日先鋒軍的名義進行了(A)。
A.東征 B.西征 C.北征
69.抗日戰爭開始後,根據國共合作協議,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A)第八路軍。
A.國民革命軍 B.抗日先遣隊 C.抗日先鋒軍
70.「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出自毛澤東的(A)一文。
A. 《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B.《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C.《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
71.中央紅軍長征經過了多少省?(A)
A 11 B 12 C 14
72.中央紅軍長征結束時間?(A)
A.1936年 B.1935 C.1937
73.中央紅軍長征翻越的最後一座高山?(C)
A 棋盤山 B岷山 C六盤山
74.紅軍長征跳出敵人包圍圈的軍事行動是(B)
A四渡赤水B搶渡金沙江C遵義會議
75.「十大元帥」中誰沒參加過長征(A)
A、陳毅 B、林彪 C、彭德懷
76.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區)第( C)次反「圍剿」戰爭失敗,導致長征的開始?
A.三 B.四 C.五
77.長征起始點為( A)
A.瑞金 B.湘西 C.遵義
78.長征大致時間為( B)
A.1933年至1935年 B.1934年至1936年 C.1935年至1937年
79.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時間為( A)
A.1936年10月 B.1936年11月 C.1936年12月
80.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地點為(C )
A.甘肅 B.遵義 C.陝北
81.第五次"圍剿"時間大致為(C )
A.1933年3月 B.1933年6月 C.1933年9月
82.紅軍長征開始後第一仗是( B)
A.瑞金戰役 B.湘江戰役 C.平型關戰役
83.湘江戰役紅軍人數削減了約(B )
A.2萬人 B.5萬人 C.7萬人
84.遵義會議的時間為(A )
A.1935年1月 B.1935年7月 C.1935年12月
85.遵義會議時紅軍人數約為( B)
A.1.7萬人 B.3.7萬人 C.5.7萬人
86.遵義會議後紅軍決定( B)
A.南下 B.北上 C.東進
87.紅軍共渡過(C )次赤水河
A.兩次 B.三次 C.四次
88.經過婁山關時,被山勢的雄渾和紅軍將士的英勇所感動,(B )賦詞述懷:「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A.周恩來 B.毛澤東 C.王明
89.中央紅軍北渡金沙江後,在(A )地區進行了休整,並召開了會議
A.會理 B.上海 C.瑞金
90.蔣介石妄圖利用大渡河的險峻,使中央紅軍成為"第二個(B )"。
A.孫中山 B.石達開 C.洪秀全
91.至1935年6月2日,中央紅軍主力全部由( A)渡過了大渡河。
A.瀘定橋 B.古北口 C.安順場
92.長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為(B )
A.小金山 B.夾金山 C.大金山
93.6月12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終於翻過幾座大雪山,在北進途中與紅(C )方面軍先頭部隊勝利會師。
A.一 B.二 C.四
94.6月12日,紅軍兩大主力紅軍會師後,( A)卻以種種借口延誤紅四方面軍主力北上,並以改組黨中央和紅軍總部相要挾。
A.張國燾 B.王明 C.博古
95.8月20日,中共中央局在毛兒蓋召開會議,批評了(A )的錯誤主張,決定以主力迅速佔領洮河流域地區,並以此向東發展取得陝甘。
A.張國燾 B.王明 C.博古
96.毛兒蓋會議後,紅軍進入了(B )大草原
A.上甘嶺 B.毛兒蓋 C.漠北
97.1935年9月9日,(A )背著中共中央電令陳昌浩率右路軍南下,並企圖以武力分裂和危害黨中央。
A.張國燾 B.汪精衛 C.李德
98.紅軍進入甘南的關鍵一戰是(C )
A.徐州會戰 B.四渡赤水河 C.突破臘子口
99.(B )在他的著名詩詞《七律·長征》中寫道:「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A.周恩來 B.毛澤東 C.朱德
100.( B),中共中央在此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宣告紅軍主力長征勝利結束。
A.1933年10月22日 B.1935年10月22日 C.1937年10月22日
101.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C )勝利會師,從而結束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長征。
A.吳起鎮 B.直羅鎮 C.會寧
102.( B),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從而結束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長征。
A.1934年10月 B.1936年10月 C.1938年10月
103.毛澤東同志曾說過:"(A )一仗,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A.直羅鎮 B.太原 C.徐州
104.由於中國共產黨內的(A ),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進行長征。
A.「左」傾錯誤 B.「右」傾錯誤 C.整風運動
105.(B )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確領導,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歷史的轉折點。
A.瓦窯堡會議 B.遵義會議 C.婁山關會議
106,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三大主力是( A)
A中央紅軍,紅二,四方面軍 B.紅一,二,三方面軍
C.紅二十五,二十七軍和紅十五軍團 D.紅二,六軍團,四方面軍
107,紅軍長征的原因( D )
A.日本的入侵 B.北上抗日 C.偽滿洲國的建立 D.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
108,紅軍長征跳出敵人的包圍是在( B )
A.四渡赤水河 B.渡過金沙江 C.強渡大渡河 D.翻過大雪山
109.《八一宣言》最早刊載於1935年10月1日中共在哪個城市出版的中文《救國報》第十期上?(D )
A.紐約 B.倫敦 C.莫斯科 D.巴黎
110,紅軍長征結束的標志是( A )
A.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 B.陝北會師 C.紅軍攻克遵義 D.懋功會師
111,長征途中,中共歷史上具有生死攸關的轉折意義的大會是( D)
A.兩河口會議 B.巴西會議 C.俄界會議 D.遵義會議
112,紅軍長征取得勝利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D )
A.強渡大渡河 B.四渡赤水 C.渡過金沙江 D.遵義會議的召開
113,1931年1月,遵義會議解決了當時最為緊迫的( C )
A.政治和軍事問題 B.政治和思想問題 C.軍事和組織問題 D.軍事和作風問題
114,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張國燾同志錯誤的決定》是在(D )
A.兩河口會議上 B.沙窩會議上 C.巴西會議上 D.俄界會議上
115,"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中的"難"包括 (D )
A.國民黨的圍追堵截 B.窮山惡水的自然條件 C.黨內"左傾"錯誤的影響 D.ABC都有
116,指揮紅軍粉碎國民黨對中央蘇區第四次"圍剿"的是( A)
A.周恩來 朱德 B.毛澤東 朱德 C.毛澤東 周恩來 D.朱德 陳毅
117,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 D )
A.敵強我弱 B.裝備落後 C.鄂豫皖等革命根據地反"圍剿"失敗 D.錯誤的軍事指導方針
118,下列哪一項不是遵義會議的內容( C )
A.集中全力糾正了"左"傾錯誤 B.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
C.選擇毛澤東為中共中央主席 D.取消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
119,遵義會議標志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主要是因為( D )
A.排除了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的消極影響
B.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
C.在危機關頭挽救了黨和紅軍以及中國革命
D.共產黨開始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的重大問題
120,長征途中,紅軍變被動為主動的首次軍事行動是( B )
A.強渡烏江 B.巧渡金沙江 C.四渡赤水 D.強渡大渡河
121,在第五次反"圍剿"斗爭中,博古,李德推行王明"左"傾錯誤路線,提出的口號是( B )
A."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B."御敵於國門外","不喪失守土"
C."穩扎穩打,步步為營" D."逐次轉移,各個擊破"
122,遵義會議的最大貢獻是( D )
A.確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B.堅持了游擊戰爭順利掩護主力紅軍轉移
C.決定了紅軍繼續北上進軍陝甘寧 D.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導
123.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同紅二、四方面軍在哪裡會師?( B)
A. 西康的甘孜一帶 B.甘肅會寧 C.甘肅平涼 D.甘肅天水
124.紅軍長征被稱為什麼?(D )
A.戰略後退 B.突圍轉移 C.突圍後退 D戰略轉移
125.在哪一天,紅軍總政治部發布政治指令,提出「准備突破敵人的封鎖線,進行長途行軍與戰斗」?(A )
A.1934.10.9 B.1934.10.10 C.1934.10.1 D.1935.10.9
126. 長征時中共中央紅二、六軍團組成第二方面軍(將紅四方面軍之第三十二軍編入第二方面軍)的總指揮是誰?(A )
A.賀龍 B,劉伯承 C.任弼時 D.肖克
127. 1936年10月2日, 紅一方面軍部隊攻佔會寧城,控制西蘭大道一段,這為什麼創造了條件?( C)
A.長征勝利 B.戰略大轉移 C.大會師 D.建立革命根據地
128. 1936年10月5日,毛澤東、周恩來給誰致書,再次申明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 D)
A.蔣介石 B.楊虎城 C. 張國燾 D.張學良
129. 第一次反「圍剿」勝利後,紅二十五軍發展到三干七百人,開辟了哪個游擊根據地?(A )
A.鄂豫陝 B晉察冀. C.陝甘寧 D.冀魯豫
130.被捕後堅貞不屈,在獄中著有《可愛的中國》、《清貧》、《獄中紀實》、《死》、《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等的是誰?(B )
A.劉胡蘭 B.方誌敏 C.葉挺
131,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我軍與優勢之敵苦戰( )晝夜,終於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 )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但紅軍也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和軍委兩縱隊,已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 )萬人。( A )
A 5 4 3 B 6 3 4 C 5 4 4 D 4 5 5
132,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是毛澤東在哪個戰役時作的詞( A )
A 四渡赤水戰役 B 二渡赤水戰役 C 三渡赤水戰役
133, 1935年5月25日到6月2日,中央紅軍主力全部了,是岷江最大的支流。當年,太平天國將領就率數萬大軍進抵此河南岸,在安順場渡口陷清軍重圍,最後全軍覆沒。(A)
A 大渡河 石達開 B大渡河 李秀成 C 赤水河 石達開 D 赤水河 李秀成
134, 長征路紅軍通過的第一座大雪山是(C)
A 大銅山 B 大銀山 C大金山 D 大鐵山
135.長征開始的時候紅軍總共多少人?(D)
A.5.4萬 B.6.2萬 C.7.6萬 D.8.6萬
④ 有關紅軍長征的歷史
我們知道,紅軍先後曾有4支隊伍從不同地點參加了長征。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是其中的一支,於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吳起鎮(今吳旗縣),行程「二萬五千里」。「二萬五千里」是從哪來的呢?
1935年毛澤東在政治局會議上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12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到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二萬余里,縱橫十一個省。」毛澤東根據什麼說紅一方面軍長征有二萬余里?他是怎麼算出來的?
老紅軍李中權將軍回憶,1937年他在抗大親自聽毛澤東在大會上講的。毛澤東的演算法是從1934年10月出發到1935年10月結束,以每天走70里,共25550里,略為二萬五千里。
1937年2月編好的《二萬五千里》一書有5個附錄,其中《紅軍第一軍團經過地點及里程一覽表》專門有說明,說明指出一軍團直屬隊:「除休息外,行軍作戰時間,1934年10月12天,11月24天,12月24天,1935年1月22天,2月26天,3月24天,4月30天,5月27天,6月23天,7月10天,8月14天,9月16天,10月19天。」作戰的時間加起來共271天。如果以每天紅軍行軍70里,271天應走18970里,可是編者卻將書名定為《二萬五千里》。這是為什麼?
毛澤東在長征中並不是天天行軍。如紅軍1935年1月7日佔領遵義,中央在此停了12天。紅軍7月底到達四川松潘,到8月底才離開北上過草地,停留了近1個月的時間。這是兩次大的停留,僅這兩次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毛澤東對此是很清楚的,他為什麼計算里程時沒有將此天數扣除?
因為他知道中央機關是紅軍中走路最少的單位。作戰部隊除行軍外還要打仗,就要不斷奔襲、迂迴。作戰部隊走的路常常是機關、後勤部隊的幾倍。這里僅舉一例:紅軍為突破第一道封鎖線,三軍團四師和先頭部隊十一團佔領古陂圩後,敵人撤退逃跑,十一團和十二團乘勝追擊,敵人繳械後,他們再返回追紅軍大部隊,一去一回起碼140里。部隊的這些行動都是奉軍委之令,毛澤東對此一清二楚。他知道在中央停留時,作戰部隊一直在運動,作戰部隊行軍的里數路線遠遠超過中央直屬隊。所以他在計算紅軍長征里數時,沒有扣除中央機關停留的時間。
最早進入陝北的斯諾,於1936年秋采訪了許多長征幹部,看到《紅軍第一軍團經過地點及里程一覽表》。他說:「紅軍自己普遍總說是『二萬五千里長征』,其實連所有的轉折和走回頭路都算起來,從福建最遠的一點到陝西的西北隅,長征軍中的某一些部隊所走的路程無疑要超過上述的數字。照第一軍團所記的一個准確的、一段一段的旅程計,顯示了全部路程兩倍於美國大陸的寬度———而且這還是主力行軍中的最小的里程。我們必須記著,在全部旅程中,都是步行的,他們這樣地跨過了世界最難走的通道,爬越了幾個最高的山嶺,橫渡了亞洲最大的河流,而且從頭到底就是一個長久的戰爭。」
重走長征路,今非昔比
李愛德、馬普安所走的路線遠比當年紅軍走得少,走得容易,除經濟發展,修了大量的公路,自然條件發生變化,環境大為改善外,還有一個原因,他們是在和平環境,得到眾人幫助,平安走完長征路的。而當年紅軍在幾十萬敵人的圍追堵截之中,為了求得生存,他們要與敵人作戰,要尋找敵人的薄弱環節。什麼地方敵人的力量薄弱呢?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在沒有路的地方開出一條路來。現在重走長征路,是為學習、體會、宣傳長征精神,首先要保證參加者的安全,不能死人,不能傷人,絕對不能讓參加者冒險。這是兩個長征的最大的不同。
70多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人們受時間、體力、交通、經費種種條件的限制,一般只能走最著名的地方,走大的村鎮、縣城,走容易到的地方。在眾多的紅軍長征路線中,只能選一條路線走。每一個人很難嚴格按照長征路走完,更不能真正沿著紅軍的腳印走。
「二萬五千里」長征,不容置疑
綜上所述,兩個外國年輕人走的長征路,只是當年紅軍長征走過路線的一部分,並不是全部,他們所說的紅軍長征12000至13000里是很不準確的。但是,沒有想到他們隨便說的一句話竟然在世界各地的報道有100篇之多,產生的影響如此之大,由此可見紅軍長征在世界影響之大,關於紅軍長征的任何一個不同的說法都會引起軒然大波。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歷史上、情感上重要的路線,紅軍長征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情感上最重要的路線,也是世界上最長、最著名的路線。紅軍長征25000里是歷史事實,是不容置疑的。紅軍長征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是空前絕後的,即便是科技發達的今天,任何人也不可能完全重走當年長征路,不可能再現當年長征的艱難險阻。(摘自《解讀長征》徐占權編著、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
相關閱讀
「長征」≠「二萬五千里長征」
提到「長征」,不少人都把它等同於「二萬五千里長征」。這是不準確的。「長征」的外延較大,是指各支隊伍的戰略行動的總稱。中國工農紅軍先後曾有4支隊伍參加長征: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北吳起鎮(今吳旗縣),行程達「二萬五千里」,因此,紅一方面軍長征又稱「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二支是紅二十五軍(後編入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羅山何家沖出發,1935年9月15日到達陝西延川永坪鎮,行程近萬里;第三支是紅四方面軍,於1935年5月初由四川彰明等地出發,1936年10月9日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一萬余里;第四支是紅二、紅六軍團(後合編為紅二方面軍),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劉家坪等地出發,1936年10月22日到達寧夏將台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兩萬余里。
由此可以看出,4支長征隊伍的總行程約六萬五千里,而「二萬五千里」只是其中的1支—————紅一方面軍的基本行程。
⑤ 誰知道紅軍長征的有關知識
紅軍長征從瑞金至陝西,從中最有代表的是大渡河的瀘定橋,烏蒙山,金沙江,岷山等地,這兒有紅軍經過的地點路線圖。你也可以看毛澤東的一首詩七律·長征。箭頭1紅一方面軍長征路線何家沖、金家寨、涇縣、旌德、陶家河、湯口、譚家橋;箭頭2紅兩方面軍長征路線分水、淳安、懷玉山、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橫峰;箭頭4紅四方面軍長征路線戈陽、古樓、慶元、福安、寧岡、寧化、井岡山、雩都;箭頭6紅六軍團西征路線長汀、全州、桂東、信豐、瑞金、寧遠、汝城、王母渡;箭頭7紅七軍團北上路線大田、良田、新田、宜章、城口、安遠、界首、盤縣、賓川;箭頭10紅1十軍團北上路線會澤、絞平渡、靖縣、黔西、遵義、威信(扎西)、西昌;箭頭25紅二十五軍西征路線婁山關、木黃、中甸、安順場、永順、大庸、桑植、漢源;紅體字為革命根據地以及游擊區瀘定、天全、名山、懋功、兩河口、爐霍、甘孜、蒼溪;
敵軍進攻方向
黑色箭頭為敵軍進攻方向巴中、毛兒蓋、阿壩、巴西、山陽、柞水、盧氏、臘子口;黑色鋸齒標記為敵軍封鎖線淳化、會寧、將台堡、延安、永坪鎮、吳起鎮、神木。主要路線:瑞金→遵義→膠平渡→安順場→瀘定橋→雪山草地→毛兒蓋→靜寧→吳起鎮→會寧
圖中有些字不清楚,請諒解,看一下大概的圖就行了。
⑥ 有關紅軍長征的資料
中央紅軍長征從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歷時13個月零2天,縱橫11個省份,長驅二萬五千里,途中總共爬過18座山脈(其中五座終年積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過入跡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過24條河流,打過大小戰斗300多次。
紅二方面軍長征從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歷時11個月,轉戰九省,行程一萬六千里,進行大小戰斗110次;紅四方面軍長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歷時長達18個月,轉戰數省,行程八千餘里,進行過大小戰斗千百次。
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的吳起鎮(今吳旗縣),行程達二萬五千里。
(6)紅軍長征歷史知識擴展閱讀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兩年中,紅軍長征轉戰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
眾所周知,從1934年開始到1936年結束的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整整兩年的時間裡面,紅軍輾轉十四省,突破幾十萬敵軍的包圍封鎖,唱響戰略轉移的凱歌,是人類近現代戰爭史上,凡人譜寫的英雄史詩。
惠於中華文明熏陶的華夏兒女,以孔孟之道、儒家學說等為基礎的民族精神,除了作為修齊治平的政治理念外,還作為一種傳統、一種信念存在於每一個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況下就會自覺不自覺的表現出這種精神的力量。
⑦ 紅軍長征歷史資料
中央紅軍長征從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歷時13個月零2天,縱橫11個省份,長驅二萬五千里,途中總版共爬過18座山脈(權其中五座終年積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過入跡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過24條河流,打過大小戰斗300多次。
紅二方面軍長征從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歷時11個月,轉戰九省,行程一萬六千里,進行大小戰斗110次;紅四方面軍長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歷時長達18個月,轉戰數省,行程八千餘里,進行過大小戰斗千百次。
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的吳起鎮(今吳旗縣),行程達二萬五千里。
⑧ 關於長征的知識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紅軍368天的長征期間,幾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戰,總共有15天進行大決戰,235天用於白天行軍,18天用於夜間行軍,期間只休息了44天,平均每走114英里休息一次。
中央紅軍平均每天行軍71華里,共進行了380餘次戰役戰斗,攻佔62座縣城,紅軍陣亡營以上幹部多達430人,他們平均年齡不到30歲,擊潰政府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無人煙的草地、翻過五座連綿起伏的雪山。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基本路線:
瑞金→突破敵四道防線→強渡烏江→佔領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陝北吳起會師(1935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10月),宣告長征的勝利結束。
相關會議:
通道會議: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湖南通道召開臨時緊急會議。會議聽取了毛澤東的意見,改變了原定的去湘西同二、六軍團會合的路線,而取西入貴州。
黎平會議: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黎平縣召開會議,再次接受了毛澤東的意見,放棄了北上與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而改向黔北的遵義進軍。
猴場會議: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甕安縣猴場鎮召開會議,通過了在川黔邊展開戰略反攻,建立新的蘇區的決定。
⑨ 紅軍長征有哪五個重要的歷史事件
1、紅一方面軍
紅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1934年10月初,博古等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領導人決定放棄中央蘇區,將中央紅軍主力及中共中央機構向西轉移至湖南西部與紅二、六軍團會合,這一決定未經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
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主力紅一、三、五、八、九軍團及機關直屬隊共七萬五千至八萬一千人,從長汀、古城向西轉移,由此開始了中央紅軍歷時兩年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紅二十四師和地方部隊共1.6萬餘人則被留下在項英、陳毅等人領導下進行游擊戰,開始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2、紅四方面軍
紅四方面軍是工農紅軍主力之一,由張國燾、陳昌浩、徐向前領導,1931年11月7日成立於鄂豫皖蘇區。1932年5月遭受國民黨軍圍剿,於9月突圍西行五千里,於12月過大巴山入川北,1933年1月佔領通江,建立川陝根據地,這是第一支長征的紅軍。
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張國燾戰略配合紅一方面軍,發起嘉陵江戰役,令紅四方面軍放棄川陝根據地,強渡嘉陵江,向西挺進,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副總指揮王樹聲。5月中旬佔領了茂縣、理番。6月,抵達岷江以西的懋功與紅一方面軍會師。
6月17日,張國燾、陳昌浩反對向東向北發展的川陝甘方針,復電中共中央,認為「北川一帶地形給養均不利大部隊行動」,「敵已有準備」、不宜過岷江東打。提出向西發展,「組織遠征軍,佔領青海、新疆」。
不久,張國燾率左路軍穿過松潘草地到達阿壩後,拒絕繼續北上,南下再過草地,希望能在西康創建根據地,但屢遭挫折,部隊損失嚴重。
3、紅二方面軍
紅2、紅6軍團長征,同缸四方面軍在甘孜地區會師1935年9月,國民黨軍130多個團對湘鄂川黔蘇區進行新的「圍剿」。
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軍委分會決定,紅軍轉到外線尋求機動,創建新蘇區。11月19日,紅2、紅6軍團共1.7萬餘人從湖南省桑植地區出發,退出湘鄂川黔蘇區,開始長征,向南渡過澧水和沅江,於11月底進占淑浦、辰溪、新化、藍田地區。
1935年11月19日南下湖南桑植劉家坪開始展開長征,於1936年4月在雲南麗江渡過金沙江,翻越玉龍雪山。1936年7月2日到達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
1936年7月5日,奉中央軍委指示,紅二軍團、紅六軍團與紅三十二軍組成紅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政治委員關向應。在紅四方面軍左縱隊之後跟進,1936年10月22日在甘肅靜寧縣將台堡(今屬寧夏)與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會師,行程近兩萬里。
4、紅二十五軍
紅二十五軍1931年10月成立於鄂豫皖蘇區,1934年10月按照中共中央指示,紅二十五軍主力和鄂豫皖省委從河南省羅山縣向西轉移,進入陝南,11月創建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此時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參謀長戴季英、政治委員吳煥先、政治部主任鄭位三。
1935年7月,為策應中央紅軍,西進甘肅東部,9月到達陝甘蘇區,與劉志丹陝北紅軍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會師會於延安附近,成立第十五軍團,共約七千人。在紅一、三軍團到達陝甘蘇區後,與之合編為紅一方面軍。
5、三大主力會師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保存了力量約3萬人。
同年年底,紅四方面軍部分主力(約一半)加上紅一方面軍紅五軍團組成「西路軍」,約兩萬人,在虎豹口度過黃河之後,向甘肅河西地區前進,打通對蘇聯的國際交通線失敗,全軍僅剩四百餘人,在李先念等人的帶領下,到達新疆星星峽,被新疆軍閥盛世才繳械投降。
中共中央對紅二、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表示極大的欣慰和關懷。7月22日,中共中央指示紅二、紅四方面軍,「以迅速出至甘南為有利」,「取得三個方面軍的完全會台,開展西北偉大局面」。
27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局,任命張國燾為書記,任弼時為副書記,統一領導紅二、紅四方面軍的北上行動。
8月5日,紅二、紅四方面軍先後從包座地區出發繼續北上,通過臘子口,擊潰國民黨軍的攔阻進入甘南,於9月中旬控制了漳縣、洮州、淚源、通渭、成縣、徽縣、兩當、康縣_8座縣城及附近廣大地區。這時,紅一方面軍主力由寧夏的豫旺堡地區南下,接應紅二、紅四方面軍北上。
9月21日,張國燾違背中共中央關於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會師,爾後向寧夏發展的決定,命令紅四方面軍撤離通渭等地西進,擬從蘭州以西之永靖、循化間渡過黃河,單獨向甘北發展。27日,中共中央電令張國燾率紅四方面軍北上,迅速實現3個方面軍會師。
30日,紅四方面軍折返北進,10月9日在會寧同紅一方面軍會師。10月4日,紅二方面軍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從兩當、徽縣、成縣、康縣地區開始北移,22日在靜寧以北的將台堡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至此,長征勝利結束。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由於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又名華夫,原名奧托·布勞恩,德國共產黨黨員),先是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後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禦戰略,致使紅軍屢戰失利,蘇區日漸縮小。
1934年4月,中央紅軍(1月,由紅一方面軍改稱)在江西省廣昌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損失嚴重,形勢危殆。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軍第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挺進,建立新的蘇區。
命令紅軍第6軍團從湘贛蘇區突圍西征,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中革軍委派出兩個軍團分別北上、西征,意在調動國民黨「圍剿」軍,以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但未能達到目的。
10月初,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的中心區域進攻,迅速佔領了興國、寧都、石城一線。紅軍的機動迴旋餘地更加縮小,在蘇區內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已無可能,於是被迫退出蘇區,進行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