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家劉子政

歷史學家劉子政

發布時間:2021-02-27 14:52:06

A. 我國漢朝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是誰

漢代文學家:1)賈誼:西漢初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世稱賈生、賈長沙,33歲死。 賈誼的回著名散文有:《過秦論答》、《論積貯疏》、《陳政事疏》 。賈誼的著名辭賦有:《吊屈原賦》,《 鳥賦》 。賈誼共有文章58篇,西漢劉向將其編訂為《新書》。 2)司馬相如:字長卿,四川南充蓬安人,漢時文學家。有《子虛·上林賦》3)班固:《兩都賦》4)劉向: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曾主編《楚辭》《戰國策》《新書》5)楊雄:楊雄 西漢著名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曾作《太玄》、《法語》,主張儒家的倫理學說有名賦《甘泉賦》6)張衡:有《二京賦》7)蔡邕:有《述行賦》8)劉安:(公元前179--前122),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是西漢知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奉漢武帝之命所著《離騷體》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後劉安和眾門客著成《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

B. 劉的歷史和現狀研究報告

劉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之中排第位。在中國歷史上,劉姓是登基為帝人數最多的一個姓氏。在中國古代有「劉天下,李半邊」說法,而在中國北方則有「張王李趙遍地劉」的說法。劉姓在韓國亦有分布。另外,根據日本可查檔案記載日本第三大姓高橋氏出自中國劉姓,為劉邦後裔。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劉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

[編輯本段]主要來源
1 出自祁姓陶唐氏,帝堯(伊祁放勛)之後,受封於劉(今河北省唐縣),建立祁姓劉國,後裔因以為氏。裔孫劉累,能馴化龍,侍奉夏後,被夏朝第十三帝孔甲賜為御龍氏。此為祁姓之劉。史稱劉氏正宗。 2出自祁姓士氏,西周初,武王崩,成王立(公元前1021年),周公輔政,唐國國君(劉累後裔)協同殷國武庚一起作亂,被周公誅.把唐國國君改封到杜原(今陝西西安市南杜陵)建杜國,最後一任國君杜伯周宣王時無罪被殺,杜伯之子杜隰叔逃到晉國,隰叔子杜蒍在晉國任士師之職,後以官職為氏,稱士氏。其孫晉國大夫士會因國內動亂出奔到秦國,士會後來又回到國內,但有兒子留在秦國,留在秦國的後裔恢復劉姓。 3出自姬姓。其源頭有二:一說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後裔,西周初年,周成王封王季之子(周成王叔祖父)於劉邑(今河南偃師西南劉聚,相傳為劉累故居,因得名),其後裔以邑名為氏,形成姬姓之劉。另說是:東周時期,周匡王姬班封其小兒子到劉邑建立劉國,號稱劉康公。其後代亦以國為氏,是為姬姓劉的又一來源。這兩支姬姓劉氏後代均無顯族。
[編輯本段]其他來源
一、賜姓劉氏,
據史書記載: (1)出自姒姓婁氏,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得到劉邦的重用,劉邦稱帝後,賜姓劉氏,劉敬後人也繁衍成劉姓一大支脈。 (2)出自羋姓項氏,漢高祖劉邦登基後,為感謝項伯救命之恩,封其為射陽侯,賜姓劉;項伯遺族受劉邦封侯的有三人,也皆賜姓劉。其後代繁衍成劉氏一大支脈。 (3)東漢舞陽人王常,平王莽立大功,被更始帝劉玄賜姓劉。 (4)宋真宗繼位後,賜皇後劉娥前夫(一說表兄)龔美姓劉,認其為弟。
二、改姓劉氏:
(1)王朗冒名漢成帝之子劉子輿,自立為帝。 (2)安定三水人盧方,詐稱武帝曾孫劉文伯,自立為帝,據平涼等地。 (3)三國蜀將劉封,原姓冠。為劉備義子,改姓劉。 (4)西晉義陽(今河南新野)人丘沈冒稱漢宗室後裔,改姓劉名尼。被擁立為帝,建年號為神鳳。 (5)出自柳姓,為唐朝文學家柳宗元之後,因柳宗元和當時朝政大臣不和,招惹很多皇室親信,其後人恐遭陷害,逃荒到山西的洪桐縣,改姓為劉。很多年後因當地遭水災,他們紛紛遷移到河南的周口、安徽的亳州(、山東的曹縣一帶代 (6)唐宦官俱文珍,冒姓劉,名貞亮。 (7)北漢君主劉繼恩,原姓薛,因是劉承鈞的養子,改姓劉。劉繼恩之弟劉繼元,本姓何,亦改姓劉,後繼帝位。 (8)元末陳友諒敗亡後其後代有改姓劉的。 (9)明代宦官劉瑾本姓談(音dan),冒姓劉。 (10)留氏改劉氏:後坡劉氏為永春留氏族裔,於宋末元初的動盪中易姓為劉;另《清源留氏族譜》載:第三十九世留天祿,泉州路錄事,因軍情嚴重,不仕,復入永春,居留安故地,改留為劉,為本支始祖。 (11)明朝嘉靖年間著名大將軍都督劉顯原姓龔,為報人知遇之恩,改姓劉。
三、少數民族劉姓: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長期以來的民族融合,也反映在姓氏的演變上,劉姓是頗為典型的一例。 1.西漢初年,匈奴部族強盛,漢高祖劉邦採取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於冒頓(音mo 墨讀)為妻,冒頓姓攣 (音luan di鑾低)。按匈奴習俗,貴者皆從母姓,所以有以劉為姓者。十六國時期的漢國建立者劉淵、前趙國建立者劉曜、大夏國建立者劉屈孑(即赫連勃勃)、襄國劉顯都是匈奴貴族。 2.獨孤部原為匈奴劉氏的一支,因與鮮卑拓跋部世代相婚,關系很深,是拓跋聯盟的重要成員。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採取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將大部分獨孤氏恢復劉姓,(另一部分仍保持獨孤姓,如李淵和楊廣的外祖父獨孤信)成為當時北魏鮮卑貴族最顯赫的八姓之一。 3.稽胡,又稱山胡、步落稽,源於南匈奴。北魏時期稽胡首領劉蠡升、其孫北周時期稽胡首領劉沒鐸等曾先後稱帝,建立割據政權。 4.離石胡是山胡的一支,隋末唐初,離石胡人劉龍兒、劉季真,劉苗王曾建立割據政權。 5.沙陀劉氏: 唐德宗時,沙陀人內附,定居於今山西大同一帶,長期與漢族雜居,不少人改漢字姓。沙陀劉氏兩度建立政權:後漢(劉知遠建立)和北漢(劉崇建立)。後雖國亡,但以其帝王之尊,皇族後世散居北方各地,成為劉姓又一支脈。 6.契丹劉氏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大遼之後,因為追慕漢高祖皇帝,便將自己的耶律氏兼稱劉氏,《遼史·後妃傳》「序」:「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兼稱劉氏。以乙室、拔里比蕭相國,遂為蕭氏。」《金史》記載「移剌曰劉「。(「移剌氏」即契丹國姓「耶律氏」)因此耶律後代有改為劉姓的。比如遼國於越(官名)耶律屋質之四世孫名劉家奴,曾官至節度使。當代天津市郊區寶坻縣耶律各庄村中劉姓村民較多。當地人說,這個村劉姓村民多為坐地戶,是當年隨蒙古軍隊來到這里定居的,劉姓是由耶律姓衍轉過來的。 7.魏晉時烏桓部族有劉姓者; 8.據《舊唐書·南蠻傳》所載,唐代南蠻有劉姓者; 9.回族劉姓 中國回族形成於宋元之間,初無固定姓氏,入居中原後,回、漢雜居,很多人使用漢字姓。劉姓是從古蘭經經名譯音"遼艾遼艾"(漢語義為珠寶)轉音而來。明初以後,隨著回漢民族間人文交融,內地回民普遍使用漢字姓,其中劉姓不少。元朝漢族將領劉哈喇不花,子孫後裔也有融入回族的。 10.蒙古族劉姓 ⑴.元朝蒙古族中劉氏出現在公元1285年,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後來有位蒙族人名呼圖克特穆爾的名士,酷愛漢族書籍和文化,他的母親是漢人,姓劉。有一天,這位名士拜見元仁宗皇帝,談論中,元仁宗對他的漢學水平加以贊賞,並為他起了個漢人的名字,叫劉漢卿。從此,劉漢卿的後代就形成了一支劉氏家族。 ⑵.蒙古族鄂爾果諾特氏,滿語為Ergonote Hala,亦稱鄂柳特氏,本蒙古族姓氏,世居喀爾喀,後多冠漢姓為劉氏。 ⑶.蒙古族劉佳氏,亦稱留佳氏,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Lingiya Hala,世居李佳和羅、瓦爾喀、烏喇、輝發、松花江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劉氏、雷氏(蒙古留佳氏世居察哈爾)。 ⑷.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稱赤穆特氏,世居察哈爾,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uijuk Hala,多冠漢姓為崔氏、劉氏。 11.滿族劉姓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烏庫理氏,亦稱烏色里氏,滿語為Ukuri Hala,漢義「細鱗鯪魚」,滿族最古老的姓氏,源於金國時期女真「烏古倫」,世居黑龍江,後多冠漢姓為商氏、劉氏、烏氏、李氏、訥氏、桑氏等。 ⑵.滿族寧古塔氏,滿語為NinggutaHala,漢義「六」,既清六祖世居地。以地為氏,所冠漢姓為寧氏、劉氏,世居寧古塔、綏分、琿春、訥殷和佟吉等地。元朝時女真人烏古倫氏遷居到中原,改姓劉氏,其後裔中有位劉國傑,英勇善戰,成為湖廣行省的要官,後又升任光祿大夫。還有一支女真人寧古塔氏也遷居到中原,改姓寧和劉,寧為寧古塔氏的頭一個字;而「寧古塔」按滿語的意思是「各六」或「每六」,其實就是「六」,「劉」與「六」同音,故姓氏為劉。 ⑶.滿族鈕圖氏,亦稱寧武圖氏,滿語為Niotu Hala,世居哈達。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後多冠漢姓為鈕氏、劉氏。 ⑷.滿族喜塔喇氏,亦稱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是滿族大姓,滿語為SitaraHala,漢義「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俄國學者史祿國認為,它與瓜爾佳氏,滿語為同屬「闊雅里滿洲」。另考,《龍飛御天歌》有哈蘭都達魯花赤姓「奚灘」,乃明時女真望族,曾冠漢姓為「劉」,有學者認為喜塔拉即其演變而來。世居尼雅滿山、蜚優城、長白山蓋吉、佛克順等地,所冠漢姓為管氏、趙氏、圖氏、祝氏、文氏、齊氏、孫氏、希氏、奚氏、喜氏、線氏、祁氏等。 ⑸.滿族伊喇氏,亦稱伊拉喇氏,滿語為Ilan Hala,漢義「三」,滿族最古老的姓氏,源於金國時期女真「移喇」(即契丹國姓「耶律」),世居三姓,後多冠漢姓為劉氏、王氏、肖氏、蕭氏、李氏、黃氏、白氏。 ⑹.滿族紐塔氏,亦稱努他氏,滿語為Nunta mongu,老滿洲部族,人數很多,有四個分支。滿語NINGUTA為遠祖之意,推想表示其遠祖來自寧古塔,後多冠漢姓為劉氏。 ⑺.滿族查佳氏,滿語為Cagiya Hala,是滿族脫譜姓氏之一,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的滿族同胞中有此氏,後改漢姓為劉氏。 (8)鈕祜祿氏(多改漢姓為鈕或郎,改姓劉的不多) 其他還有伊里氏、伊拉齊氏、劉佳氏、以及隸屬各旗本為漢族的劉氏和朝鮮族劉氏。 12.維吾爾族劉姓 維吾爾族劉姓形成於元末明初。元代在河南為官的維吾爾族人刺真海牙,曾孫名叫忽都海牙,明初隨祖母姓劉,名仲琛,隱姓埋名,作為普通百姓繁衍生息下來。劉姓維吾爾族人現居河南澠池縣尚有5 0 0 餘人,一小部份移居到西安等地。 13.高山族劉姓 高山族人本無固定姓氏,清乾隆二十三年,朝廷賜給高山族七個姓(衛、金、錢、廖、王、潘、黎)。從日本侵佔台灣到台灣重回中國期間,高山族人多依託當地漢族人,認其姓為己姓,據統計共有7 9 個姓,其中有劉姓。 14.傣族、景頗族劉姓 明初屯田戍邊的漢族官兵,其子孫後代與當地民族通婚,逐漸演化為少數民族,但保留原有的漢姓氏。據近年雲南騰沖劉氏收集到的3 5 1 個族譜中發現,有七支劉姓演變為傣族、景頗族。 15.朝鮮族劉氏。朝鮮族人口近百萬,居住在吉林省延邊自治州的鮮族人有80萬,其中劉姓人口數量位居30左右。據了解,在韓國有200多個姓氏,其中劉姓人數排在第三十四位。 16.京族劉氏。京族原稱為越族,人口近兩萬,有31個姓氏,居住在廣西南疆諸島,劉姓人口數量在京族中佔20%,是這個少數民族的第一大姓。越南的京族劉姓有三類,一類是完全融入越南民族的劉姓,一類是越南族人使用漢字姓劉氏而形成的劉姓,再一類就是近代以後移民越南的華僑、華人。不過,今天這幾種不同的劉姓已很難區分了。 17.藏族劉氏:吐蕃國是7~9世紀時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權,以"卡隆"作為家族徽號,「悉勃野」為首領姓氏:到了吐蕃帝國解體後的元代,卡隆系貴族全統一採用了劉氏為家族姓氏,其代表家族為:卡隆家族\喀居丹增家族\索郎宗尕家族\巴登家族\蘭齊默家族\穆尼德吉家族\卓克勒遜家族.... 其他採用漢姓劉的家族,如:德格家族、蘭齊默家族、羅隆尼卡家族、穆尼德吉家族、卓克勒遜家族、吉桑切家族、乞木烏格家族、格西措慕家族、巴登絨布家族、曲羝輪珠家族,巴朗結贊家族,仁青格多家族、瓦熱卡巴家族、聶榮克瑪家族、貢那家族、康葛吉瑪家族、勒旺家族、貢勃土司家族等等,當代名人有曾任四川人大副主任的來自於德格家族的薩朗仁波切(劉子壽),著名攝影家卡隆-蘭齊默家族的扎西更登(劉華),世界著名藏族藝人來自勒旺家族的洛桑頓珠(劉多吉)。 18.壯族劉氏:湖南、廣西等地都有壯族劉氏分布,名人有唐代著名的歌仙劉三姐 19.其他民族的劉姓,如:湘西苗族劉姓,湘南瑤族劉姓,慈利白族劉姓
[編輯本段]遷徙分布
劉姓,以邑為氏,據專家考證,世界上劉姓人口在6456萬,稱得上是「遍地流(劉)」。劉漢王朝共歷四百二十六年之久,劉姓人口在西漢年間就有十多萬,在全國五千多萬總人口中佔有相當的比例。當時就已經成了大姓。 從明末開始,閩、粵劉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編輯本段]歷史名人
1. 劉累 Liú Lèi 劉累是遠古部落聯盟陶唐氏首領堯的後裔,是被史學界所認同,被所有劉姓所信奉的劉姓始祖。 2.劉康公 Liú Kāng Gōng 姬姓劉子國的第一任國君(前592---前544(在位49年)),周王封劉邑與王弟季子,王季子稱劉康公。 3. 劉邦Liú ]Bāng [Liu Bang] (前256—前195)字季。西漢(前206—2[3)王朝的建立者,漢高祖]。字季。劉邦沛縣(今[屬江蘇)人,故人亦稱沛公。(前202年)正月甲午,劉邦於泛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洛陽(不久遷至長安),定國號為漢,史稱西漢。 4. 劉徹 Liú Chè 漢武帝劉徹(前15劉徹6年-前87年),是西漢的第七代皇帝。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漢族皇朝最輝煌的功業之一。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5.劉安Liú An (前179年-前122年),西漢淮南王。曾招賓客一同撰寫《鴻烈》(後世稱《淮南子》)。《漢書》記載,漢武帝時劉安因謀反之事敗露而自殺。據記載,劉安是豆腐以及很多養生之道的發明者。 6. 劉向 Liú Xiàng (約前77—前6)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 。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沛(現在江蘇省沛縣)人,,漢成帝時,改名為向,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撰成《別錄》一書,為我國最早的分類目錄。另著有《新序》、《說苑》、《列女傳》、《洪範五行》等書。 7. 劉歆 Liú Xīn 劉歆(約前50-23[1]),字子駿,西漢末年人,劉向之子.劉歆在天文學及古代典籍分類整理方面作出重要貢獻,他編制的《三統歷譜》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歷的雛形,並在當時積極推行古文經學。此外,他在圓周率的計算上也有貢獻。 8.劉秀 Liú Xiù 漢光武帝劉秀(前6年-57年),字文叔,中國東漢王朝的建立者。歷史上稱其統治時期為劉秀光武中興。其間國勢昌隆,號稱「建武盛世」。 9. 劉洪 Liú Hóng (約130-196年),字元卓,東漢泰山郡蒙陰(今山東蒙陰縣)人,約東漢永建四年(公元129年)生,約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卒,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 10. 劉協 Liú Xié 漢獻帝劉協(181年-234年9月19日),字伯和,東漢最後一位皇帝,在位時間是189年至220年。於220年被迫禪讓帝位給曹丕,劉協被封為山陽公,封地為山陽公國,共歷四任山陽公,309年山陽公國滅亡。 11.劉備 Liú Bèi 劉備,字玄德。(150—222),三國時期軍事家,政治家。中山人,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漢中山靖王劉勝的裔孫。東漢末年曾投靠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後得諸葛亮輔佐,採用聯吳抗曹策略。於建安十三年大敗曹操於赤壁,節節勝利。公元221年稱帝,建都成都,國號漢,與曹魏、孫吳呈鼎足之勢。其父子兩代稱王達43年。 12. 劉禪 Liú shàn 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蜀漢末代皇帝,223年—263年在位。 13.劉徽 Liú Hūi 三國時代魏國數學家。漢菑鄉侯後裔,山東淄博淄川人[1]。 三國魏景元四年(263年)注《九章算術》(九卷)[2],後撰《重差》,作為《九章算術注》的第十卷。唐初以後,《重差》更名為《海島算經》。此外劉徽還著有《魯史欹器圖》,《九章重差圖》,唐代失傳。 14.劉伶 Liú Líng 沛郡人,西晉時號稱「竹林七賢」之一,曾官至建威將軍 15.劉琨 Liú Kūn 劉琨(271~318),西晉愛國將領。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無極東北)人。也是著名的詩人、音樂家。成語「聞雞起舞」的人物之一。 16.劉淵Liú Yuān 南匈奴單於於扶羅之孫,匈奴左賢王劉豹之子。十六國時漢國建立者,西晉末年起兵反晉,稱大單於,後改稱漢王。永嘉二年稱漢帝,建都平陽. 17.劉薩訶Liú Sà Hē 劉薩訶,俗姓劉,名叫窣和(其他經典均譯為薩訶),釋門僧人,法號慧達。生於東晉16國穆帝昇平4年(公元360年),圓寂於北魏太武帝太延2年(公元436年),時年七十六歲,弘法四十餘年。《法顯傳》、《敦煌石窟全集》、《佛教東傳故事畫卷》等記載他曾西行途經竭義、烏長、那揭、弗樓沙(今巴基斯坦)等十餘國抵達印度。在北印度那揭羅曷國醯羅城(今阿富汗傑來拉拜之西)的小石岑佛影窟參禮了「佛齒和佛頂骨」。後取得了多部梵文佛經(譯出經律6部,共24卷),安帝興元2年(公元409年),慧達大師與寶壇,僧景先於法顯等3年回國,成了歷史上西行取經最早的歸國弘法者之一(早唐玄奘230年)。後世被尊稱為劉薩訶、劉師佛、劉摩訶。 18.劉牢之 Liú Láo Zhī 東晉北府兵將領,淝水之戰中率精兵5000夜襲駐洛澗(即洛河,今安徽淮南市東)的5萬前秦軍,並分兵斷其退路,使前秦軍腹背受敵,迅速崩潰,爭渡淮水,前秦梁成等10名將領陣亡,士卒損失1.5萬人。 19.劉裕 Liú Yù 劉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輿,小名寄奴,漢族,生於興寧元年三月。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蘇徐州市),後來遷居到京口(江蘇鎮江市),南北朝時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稱宋武帝。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 20. 劉勰 Liú Xié (約465—532) 字彥和,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他的主要著作《文心雕龍》,發展了前人進步的文學理論批評,體系比較完整,是我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的巨著。 21.劉義慶Liú Yì Qìng (403年-444年),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學家。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著有《徐州先賢傳》,編有《幽明錄》、《宣驗記》等,但皆已散佚,現只存《世說新語》一書,流傳於世。 22.劉過Liú Guò 太和人,南朝著名詞人、詩人。 23.劉焯Liú zhuó (544-610),字士元,隋朝經學家、天文學家。 劉焯精通天文學,他發現隋朝的歷法多存謬誤,多次建議修改。公元600年,他創《皇極歷》,首次考慮到太陽視運動的不均性,創立「等間距二次內插法公式」來計算日、月、五星的運行速度。推日行盈縮,黃道月道損益,日月食的多少及出現的地點和時間,這都比以前諸歷精密。「定朔法」、「定氣法」也是他的創見。《皇極歷》推定的每 76.5年春分點在黃道上西移一度的歲差,與現行數值非常接近。他所創的《皇極歷》天文歷法在當時是最先進的 24.劉文靜 Liú Wén Jìng (568-619) 唐初開國功臣。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人。字肇仁。因功封魯國公。後被李淵冤殺。 25.劉禹錫Liú Yǔ Xī 中山人,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詩人。他在哲學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天人交相勝」的學說。著作有《天論》等。 26.劉仁軌 Liú Rén Gǔi 劉仁軌(602年~685年),唐代名臣,抗倭名將,在「白江口之戰」中率水軍盡滅日本海軍。有「中國抗倭第一人」之稱, 27.劉海仙 Liú Hǎi Xiān 指劉海蟾,名劉操,五代時人,曾為燕主劉守光丞相。傳說中的准財神]。相傳他在終南山[修道,成了神仙,是全真教供奉的五祖之一]。民間流行的他的畫像[是披著長發,前有短]發覆在額上的一[個道士。故後世稱前有短發覆在額上的發型為劉海兒。 28.劉金定 Liú Jīn Dìng 北宋著名巾幗女將(與穆桂英齊名),高瓊之妻。曾大敗南唐軍,為宋軍平滅南唐做出了重要貢獻。北宋建立後,劉金定隨丈夫高瓊北上抗遼,助丈夫鎮守雁門、寧武、偏頭三關等重地,後不幸戰死。 29.劉娥 Liú E 劉娥(968—1033),是宋真宗趙恆的皇後,宋朝第一位攝政的太後,功績赫赫,常與漢之呂後、唐之武後並稱,史書稱其「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30.劉錡 Liú Qí 劉錡(1098~1162)中國南宋抗金將領。字信叔。秦州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建炎十年,金統帥完顏宗弼(即金兀術)以大軍進攻,劉錡率軍大敗金軍於順昌。 31.劉克庄 Liú Kèzhuāng 劉克庄(1187~1269))南宋詩人、詞人、詩論家。字潛夫,號後村。莆田(今屬福建)人。劉克庄早年與四靈派翁卷、趙師秀等人交往,詩歌創作受他們影響,學晚唐,刻琢精麗。在江湖詩人中年壽最長,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32.劉松年Liú Sōng Nián 南宋錢塘人,畫家,善於作山水畫,與李唐、馬遠、夏圭合稱「南宋四家」。 33.劉秉忠Liú Bǐng Zhōng 元代政治家、作家。初名侃。字仲晦。原籍瑞州(今江西高安)。劉秉忠不僅是元朝初年的大政治家,他學問功底深厚,也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學者、使人和散曲家,自號藏春散人,每以吟詠自適。一生在天文、卜筮、算術、文學上著述甚豐,計有《藏春集》六卷、《藏春詞》一卷、《詩集》二十二卷、《文集》十卷、《平沙玉尺》四卷、《玉尺新鏡》二卷等。 34.劉福通Liú Fú Tōng 劉福通(1320~1365)潁州(今安徽阜陽)人,元末紅巾軍首領。至正十五年(1355年)迎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皇帝,稱小明王,定都亳州。建國號大宋,年號龍鳳。他歷任平章、丞相等職,掌握大宋的軍政大權。後被朱元璋命部將沉於江中溺死(一說在安豐陣亡)。 35.]劉基 Liú Jī [(1311]—1375) 字伯溫,元末明初青田(現在浙江省文成縣)人。輔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官御史中丞,弘文館學士。封誠意伯。 36.劉綎 明代著名將領,劉綎於當時諸將中最為驍勇。他力大無比,能單手托起一張放滿酒菜的八仙桌;擅使大刀,所用鑌鐵大刀重一百二十斤,馬上輪轉如飛,天下稱「劉大刀」。他弓馬嫻熟,又擅用袖箭,曾經用墨在木板上隨便畫點,然後用袖箭擲去,無不中的。又曾經拉出戰馬數十匹,呼之俱前,麾之皆卻,見者無不贊嘆。劉綎平緬甸,平羅雄,平倭兵,平播酋,平倮人,大小數百戰,威震海內,後在與後金的戰役里中伏身亡。 37..劉墉 Liú Yōng 今山東諸城人,清代書法家,官至東閣大學士,與當時的王文治、梁同書、翁方綱齊名。 38.劉永福Liú Yǒng Fú 著名抗法抗日的民族英雄,乙未戰爭中指揮台灣人民反抗日本侵略,協助巡撫唐景嵩建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國號永清)並作為繼任代總統為保衛台灣做出了重要貢獻。 39.劉銘傳Liú Míng Chuán 抗法抗日民族英雄,台灣首任巡撫,台灣近代化的奠基人。 40.劉錦棠 Liú Jǐn Táng 鎮壓阿古柏叛亂收復新疆的功臣,新疆第一任巡撫。 41. 劉光才 Liú Guāng Cái 清代名將,在固關阻擊戰中劉光才率忠毅軍共打死打傷法、德侵略軍一千八百多名,其中有軍官多名。 42.劉鶚 Liú ě 清代小說家,寫的小說《老殘游記》是晚清的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43.劉放吾 Liú Fàng Wǔ 緬甸仁安羌一戰中擊敗日軍的重要功臣。劉放吾以1個團的兵力抗擊日軍1萬餘人,迫敵棄屍1200多具後向馬圭逃竄。是役,劉團長救出了當時已經絕望的英緬軍第1師和裝甲第7旅官兵7000多人、馬1000餘匹和300餘輛各種車輛,還救出了被日軍俘去的美籍記者和傳教士500餘人。仁安羌解圍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軍隊在異域御敵首次取得輝煌戰果的一次戰役,並作為以少勝多、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光輝戰例而載入史冊。 44.劉伯承 Liú Bó Chéng 劉伯承 (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 原名劉明昭。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和領導人。他在長期的戰爭環境中不懈地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運用於中國戰爭的實踐之中。其作戰謀略和指揮藝術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1950年底,他領導組建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任院長(後兼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45.劉亞樓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新中國空軍的第一任司令員。 46.劉震 在抗美援朝作戰中,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先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兼東北軍區空軍司令員,空軍學院院長、政治委員,沈陽軍區副司令員,新疆軍區司令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三書記(後為第二書記),軍事科學院副院長。 47.劉兆玄 筆名上官鼎,前台灣"行政院長"。 48.劉家語 又名谷牧,前任副總理、國務委員。 49.劉克峰:著名數學家,現任浙江大學數學中心執行主任兼數學系主任、光彪講座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數學系教授。 50.劉德華:著名香港歌星、影星。 51.劉青雲:著名香港影星,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帝。 52.劉謙:是台灣地區第一位,也是獲得過最多國際獎項肯定的魔術師,其中包括了世界魔術研討會(WorldMagicSeminarAsia)魔術比賽冠軍以及魔術界最高榮譽之一的美國魔術學院頒發的「年度最佳手法獎」(NeilFoster-)等等。除此之外,劉謙更於2003年12月由財團法人日本職業魔術協會全體會員票選為年度最佳國外魔術師(MagicianoftheYear)。 53.劉半農: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攝影學家。他一生追求真理,積極投身革命,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之一。他在擔任《新青年》雜志編輯時,發表了《我之文學改良觀》、《詩與小說精神之革新》等震驚文壇的進步論著,成為新文化運動中一位「鬥士」和「闖將」。他開創了我國新詩流派「白話詩」,影響甚廣。同時,他又是我國語言學及攝影理論奠基人,他的《漢語字聲實驗錄》榮獲「康士坦丁語言學專獎」,是我國第一個獲此國際大獎的語言學家。

更詳見下網址:

C. 劉姓的來源

劉為華人第四大姓。起源有三;

①源出於祁姓。相傳帝堯姓伊祁,他的子孫有一支以祁為姓,被封在劉國(河北唐縣),後代稱劉氏。

②源出於杜姓。杜伯的孫子士會在晉國任士師,晉襄公死後,士會去秦國接公子雍回國繼位,因晉國國內有變故而留在秦國,其後世取姓劉(即「留」之意)。

③源出於姬姓。春秋時,周匡王封小兒子王季於劉邑(河南偃師縣南),號劉康公,後代也稱劉氏。劉姓歷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劉隗家族、南陽劉瑾家族、諸城劉墉家族在中國歷史上舉足輕重。至於開劈大漢帝國的沛縣劉邦家族就更不用說了。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劉氏你帝400多年;三國時劉備建立蜀漢,兩代稱帝43年;南北朝劉裕建立宋,歷時60年;元末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統一中國276年。可見劉氏善於建基立業。
劉姓家族較復雜 組成分子達五群
這個家族,組織情形也比較復雜。據考證,他們的組成分子至少有以下的五群——滯帝之裔、王季(周文王之父)之裔、婁氏之改姓、項氏之改姓及匈奴之改姓。

關於劉姓的得姓經緯,有一部《泰和劉氏先得錄》的序文,記述得最為清楚:「惟劉姓出自祁,其後生子有文在手曰劉累,因以為名,事夏孔甲為御龍氏,子孫在商更為豕韋氏,又更為唐杜氏,至周又更為杜氏,杜氏生士薦為士師,因官命氏,又更為士氏,至晉,士會入秦,雖復歸於晉,而子孫留秦者,遂稽劉累之名別姓劉氏,此得姓之所始。」

距今4000多年前的聖君唐堯,大家都知道是「五帝」之一帝嚳之後,乃是黃帝的姬姓子孫。因此,追本溯源,的劉姓家族,很顯然也是最為道地的黃帝子孫。

另外,在黃帝的其他子孫之中,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的記載,也還有一支以劉為姓的。該書指出:「周大夫食采於劉亦為劉氏,康公、獻公,其後也」,而這項文獻所謂「周大夫」,經過歷來許多學者的考據,已知為周文王之父周太王的後裔,在周成王的時候,被封於劉邑,也就是現在河南省偃師縣西南的地方。換言之,這一支源自周太王的劉氏,是發於源河南。

那麼,上述源自帝堯的劉氏,最初又是發源於何處?《通志氏族略》上記載:「陶唐氏之後,受封於劉,其地今定州唐縣」,就明白指出了這一支劉氏的老家是在現在的河北省唐縣。

大名鼎鼎的漢高祖劉邦,是出身於源自帝堯的那一支。據考證,這一支劉氏,初期是繁衍於現在的陝西、甘肅一帶,到了公元前300年前,也就是周朝赧王的時代,開始向河南及江蘇播遷。其中,輾轉遷移到江蘇豐、沛之地的子孫當中,有一位叫作劉端的人,生了4個兒子,依次為伯、仲、邦、交。老三劉邦,就是後來白手起家登上皇帝寶座的漢朝開國之主劉邦。

劉邦以一介平民東征西討地打下了天下之後,很快地分封同姓於各地。於是,其後支派繁衍,很自然地到處為劉氏家族札下穩固的基礎,形成了2000多年以來劉氏在每一處地方的盛況。據說,有漢一代,劉氏的皇親國戚是分布於彭城、尉氏、臨淮、南陽、廣平、丹陽等地。到了第16世紀的明、清之際,劉氏的繁衍中心已增至25處,大致就是《中華姓府》一書所詳列的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堂、高密、竟陵、長沙、河南等地。

D. 晏子使楚的作者是誰

佚名。沒有明確的作者姓名。

此文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故事贊揚了晏子愛國,機智勇敢,善於辭令,靈活善辯的外交才能與不懼大國、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諷刺了狂妄自大,傲慢無理,自作聰明的人。

全文語言簡潔明了,層次分明,人物性格刻畫得入木三分。且敘述客觀,情節一波三折節奏緊湊充實,作者將兩國交鋒時的緊張刺激娓娓敘來,並且通過語言描寫向讀者傳遞這種氣氛使讀者如有親身體驗之感,同時也能領略到晏子的風采。

復旦大學出版社顧問、原總編輯高若海:劉勰曾稱晏子一書「事核而言練」(《文心雕龍·諸子》),此則短文即鮮明體現了這一特點。

全文描寫楚王與晏子的問答,用墨不多,文字精練,論辯雙方的神態、辯詞的鋒芒,皆表現得准確而生動。特別是人物語言的運用,頗符合人物的身分。

全文楚王的話並不多,且多為設問口氣:「齊無人耶?」「然子何為使乎?」「齊人固善盜乎?」短短幾問,便把楚王目空一切,傲慢無禮的神情傳達得活靈活現。

「寡人反取病焉。」又把他奚落人反被人奚落的尷尬面孔呈現於紙面。而晏子的反詰,句句千金,充分表現出他以國家尊嚴為重的凜然氣節,以及善於與論敵周旋的外交才幹。話不在多,傳神則靈。此則短文再次說明了這一道理。

E. 沛縣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1、樊噲(公元前242-公元前189),沛人,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為業。西漢開國元勛,大將軍,左丞相,著名軍事統帥。為呂後妹夫,深得漢高祖劉邦和呂後信任。後隨劉邦平定臧荼、盧綰、陳豨、韓信等,為劉邦麾下最勇猛的戰將。早年以屠宰狗為業,曾在鴻門宴時出面營救漢高祖劉邦。封舞陽侯,謚武侯。四川宣漢縣有樊噲鎮。

劉邦在漢中站穩腳跟後,用名將韓信指揮了還定三秦之戰,從而拉開了的楚漢戰爭序幕。在戰爭中,樊噲或者單獨,或者跟隨漢王與西縣縣丞、雍王章邯、章邯的弟弟章平,以及趙賁等人的軍隊作戰,英勇異常,常率先登城陷陣,斬殺、俘虜敵軍,因功被升為郎中騎將、封為將軍,賜杜陵的樊鄉為他的食邑。

隨後又參加對楚作戰,屠煮棗,在外黃擊破王武及程處軍,攻取鄒、魯、瑕丘、薛等地。項羽敗漢王於彭城後,樊噲屯守滎陽的廣武,增加二千戶為他的食邑。一年後,又隨高祖追擊項羽,取陽夏,虜獲楚將周將軍的士卒四千人,把項羽包圍在陳縣,大勝而歸。

項羽死後,劉邦稱帝,史稱漢高祖。因樊噲堅守作戰有功再增加食邑八百戶。漢初,異姓諸侯王反叛不斷,樊噲成為征討叛軍的主將。先攻打反叛的燕王臧荼,俘臧荼,平定了燕地; 楚王韓信反,樊噲隨高帝到陳,活捉楚王韓信,平定楚地。

更賜爵為列侯。以舞陽為食邑,號舞陽侯;又以將軍名義跟隨高帝討伐了韓王信,斬韓王信, 與絳侯周勃等共同平定了代地,因功再增加食邑一千五百戶; 因擊退陳稀、曼丘臣軍,戰襄國,破柏人,先登,收取趙地清河﹑常山等共二十七縣,被提升為左丞相。

所部敗陳稀的胡人騎兵於橫谷,斬將軍趙既,虜獲代丞相馮梁、郡守孫奮、大將王黃等十人。與諸將共同平定代地鄉邑七十三個。

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又以相國職率兵擊燕王盧綰,平定燕地十八縣,五十一個鄉邑。高帝把他的封邑增至五千四百戶。

總計樊噲戰功:跟隨高祖作戰,斬首一百七十六個級,俘虜二百八十八人;自己單獨領兵作戰,打敗七支軍隊,攻下五個城邑,平定六個郡,五十二縣。虜獲丞相一人,將軍十二人,將官十一人。樊噲成為漢朝從創立到穩定的重要將領。

2、周昌(?-公元前192年),沛郡人,西漢初期大臣。秦時為泗水卒史。秦末農民戰爭中,隨劉邦入關破秦,任御史大夫,封汾陰侯。耿直敢言。劉邦欲廢太子,他直言諫止。後為趙王劉如意相,劉如意為呂後所殺,周昌自覺辜負劉邦,郁悶不樂,三年後去世,謚號悼。

周昌為人堅忍剛強,敢於直言不諱。自蕭何、曹參等人對周昌都是非常敬畏的。 周昌曾經有一次在劉邦休息時進宮奏事,劉邦正和戚夫人擁抱,周昌見此情景,回頭便跑,劉邦連忙上前追趕,追上之後,騎在周昌的脖子上問道:「你看我是什麼樣的皇帝?」周昌挺直脖子,昂起頭說:「陛下您就是夏桀、商紂一樣的皇帝。」劉邦聽了哈哈大笑,但是卻由此最敬畏周昌。

等到劉邦想廢掉太子,立戚夫人之子如劉意為太子時,許多大臣都堅決反對,但是都未奏效。後來,幸好張良為呂後定下計策,使劉邦暫時把此事放下。 而周昌在朝廷中和劉邦極力爭辯,劉邦問他理由何在,因為周昌本來就有口吃的毛病,再加上是在非常氣憤的時候,也就口吃得更加厲害了。

他說:「我的口才雖然不太好,但是我期……期……知道這樣做是不行的。陛下您雖然想廢掉太子,但是我期……期……堅決不能接受您的詔令。」高帝聽罷,很高興地笑了。事過之後,呂後因為在東廂側耳聽到上述對話,她見到周昌時,就跪謝說:「若不是您據理力爭的話,太子幾乎就被廢掉了。」

3、劉向(約前77~前6) 本名更生,字子政。漢高祖弟楚元王劉交四世孫。祖籍秦泗水郡沛縣豐邑(今屬江蘇徐州),世居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西漢官吏,目錄學家,文學家。

劉向是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尉。

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戰國策》《列仙傳》等書,其著作《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楚辭》是劉向編訂成書,而《山海經》是其與其子劉歆共同編訂成書。

劉向初以父蔭任輦郎,後擢任諫大夫。宣帝時選為儒俊材,曾應詔獻賦頌數十篇,官至散騎諫大夫給事中。元帝時,擢任散騎宗正給事中,因屢次上書言事,彈劾宦官弘恭、石顯及外戚許、史,曾兩度下獄,被免為庶人,閑居十餘年。

成帝即位後被啟用,拜中郎,使領三輔都水,遷光祿大夫,官至中壘校尉。劉向多次上書,建議削弱外戚權力,甚為成帝嘉許,但終不能用。其為人平易朴實,不重威儀,廉潔樂道,潛心學術,晝誦《書》《傳》,夜觀星象,常常通宵達旦。

劉向喜言五行災異之說,並據以論證現實政治。其學問淵博,曾奉詔整理五經秘書、諸子詩賦近20年,對古籍的整理保存作出了巨大貢獻。撰成《別錄》,為中國最早的目錄學著作。又集合上古以至秦漢符瑞災異之記,推衍行事,以類相從,撰成《洪範五行傳》11篇,為中國最早的災異史。

文學上以辭賦和散文見長,《漢書·藝文志》載有其賦33篇,今多散佚,唯存《九嘆》系擬屈原《九章》之作,在追念屈原之辭中寄託身世之感。其散文今存部分奏疏和點校古籍的敘錄,著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其文敘事簡約,論理暢達,從容不迫,對唐宋古文家有一定影響。

又採集前代史料軼事,撰成《說苑》《新序》《列女傳》,其中有一些很有意義和文學特點的故事,是魏晉小說的先聲。明人集有《劉子政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4、曹參(音cān,?—公元前190年),字敬伯,漢族,沛人,西漢開國功臣,名將,是繼蕭何後的漢代第二位相國,史稱「曹相國」。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跟隨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身經百戰,屢建戰功, 攻下二國和一百二十二個縣。劉邦稱帝後,對有功之臣,論功行賞,曹參功居第二,賜爵平陽侯,漢惠帝時官至丞相,一遵蕭何約束,有「蕭規曹隨」之稱。

公元前205(漢高祖二年),任命曹參代理左丞相,領兵進駐關中。 過了一個多月,魏王豹反叛,曹參以代理左丞相的身份分別與韓信率軍向東在東張攻打魏將軍孫遫的軍隊,大敗孫遫的軍隊。

乘勢進攻安邑,捕獲魏將王襄。在曲陽進擊魏王,追到武垣,活捉了魏王豹。奪取了平陽,捕得魏王的母親、妻子、兒女,全部平定魏地,共得五十二座城邑。劉邦把平陽賜給曹參作食邑。

曹參後來又跟隨韓信在鄔縣東面進擊趙國相國夏說的軍隊,大敗夏說的軍隊,斬殺了夏說。 韓信與原常山王張耳率兵至井陘,攻打成安君陳餘,同時命令曹參回軍把趙國的別將戚將軍圍困在鄔縣城中。戚將軍突圍逃跑,曹參追擊並斬殺了他。於是曹參率兵到敖倉漢王的營地。這時韓信已經打垮了趙國,做了相國。

韓信向東攻打齊國,曹參以左丞相的身份隸屬韓信,擊潰了齊國歷下的軍隊,於是奪取了臨菑。 回軍平定濟北郡,攻打著縣、漯陰、平原、鬲縣、盧縣。不久跟隨韓信在上假密進擊龍且的軍隊,大敗敵軍,斬了龍且,俘虜了他的部將周蘭。平定了齊國,總共得到七十餘縣。捕獲了原齊王田廣的丞相田光、代替丞相留守的許章和原齊國的膠東將軍田既。

韓信做了齊王,領兵到了陳縣,與漢王會合,共同打敗了項羽,而曹參留下來平定齊國尚未降服的地方。

5、張貞觀

張貞觀,明詩文家。字惟誠,號惺宇,沛縣人。萬曆元年(1573)舉人,十一年進士。歷任益都知縣、兵部給事中、工科右給事中、禮部都給事中。因直言忤旨除名。青衣步出都門。天啟中追贈太常寺卿。《明史》有其傳。著有《掖垣諫草》、《野心堂集》等。

張貞觀(生卒日期不詳),沛縣人,明朝進士。他一身正氣,敢斗貪官。後被當朝皇帝免官除名,但他去世後,家鄉人為他建祠塑像,四時祭奠。後來的皇帝追贈他太常少卿名號,算是為他恢復了名譽。

張貞觀任山東省益都縣知縣時,減輕百姓負擔,振興經濟,抑制豪富,平反冤獄,當地百姓稱頌為「神明」之人。

張貞觀任兵科給事時,曾出巡山西邊務,發現五台山奸人張守清,招亡命之徒3000人,不經政府批准就非法開挖銀礦。有了錢,就用行賄手段勾結兩個「王」,一個是潞城王,一個叫新寧王,而且彼此結成姻親,作為他的保護傘。張貞觀將這一切如實上報朝廷。

皇帝向大臣們徵求處理意見。最後依巡按御史所奏,令張守清關閉銀礦,解散黨徒,與二「王」斷絕姻親。這個處理意見還是挺嚴肅的,但張守清提出,他過去交了官稅,不能關閉銀礦,要求繼續開礦。張貞觀向皇帝力諫,認為此事不可准許,張守清的銀礦才被迫停開。

然而張貞觀並未到此為止。他了解到,山西前任巡撫沈子本、李采非都是大貪官,而且善於鑽營,所以調離山西後,又都異地坐官,其中沈子本已升至兵部侍郎,官位比張貞觀還高。怎麼辦?

擺在面前只有兩條路,一是裝聾作啞,自己不得罪人,可平安無事,一是向皇帝舉報,嚴懲他們,這有風險,萬一扳不倒他們,會弄得自己屁股一片騷。但張貞觀最後還是決定:如實舉報!為此他准備了充分的人證物證。

幸運的是,皇帝准奏,沈子本被罷官,李采非被撤職。張貞觀回京後,還受到重用,當了工部右給事中。但後來張貞觀幾次上書,盡管都是為朝廷著想,卻得罪了皇帝,結果被免官除名。張貞觀也不後悔,他脫掉官服,換上百姓便服,昂首走出都門。後回到沛縣老家,養老告終。

F. 劉德的學術研究

從學術上講,漢朝廷所立之五經博士均講授「今文經學」。而今文經學按照當時實用政治的需要,穿鑿附會地解說儒家經典,屬於典型的實用主義政治哲學,學術上有不少值得商榷之處。與今文經學相對的是古文經學,古文經籍是用先秦古文字書寫而成的典籍。古文經典書籍的來源主要有二:一是漢景十三王之一的魯國恭(共)王劉餘「孔壁藏書」,另一便是河間獻王劉德所收集之書。漢代學者訓詁解釋這些古文經籍,從而形成「古文經學」,此即《隋書·經籍志》所載:「漢魯恭王、河間獻王所得古文,(學者)參而考之,以成其學,謂之『古學』」。魯恭(共)王劉餘好治宮室苑囿,為擴建宮苑而拆毀曲阜孔子舊宅,從牆壁中發現很多古文書籍。有些孔壁藏書竟輾轉流傳到河間王劉德手中,據宋元學者馬端臨《文獻通考》記載:「河間獻王得《古禮》五十六篇,乃孔壁所藏之書。」宋陳普《河間獻王》詩雲:「禮樂將興漢德涼,活麟天把付鋤商。《周官》千載埋黃壤,兩漢如今幾獻王。」《周官》一書在地下埋藏千年之後,由於河間獻王的緣故而重見天日,其功績可謂惠及千秋萬代。但兩漢四百餘年的時光,有幾位劉氏諸侯王能夠修學好古如河間獻王劉德那樣呢?
劉德收集整理儒學典籍的功績和他本人在漢武帝京師問策中表現出來的儒學造詣,按理說一定會受到朝臣們的尊敬,也理應得到號稱獨尊儒術之漢武帝的贊賞。然而,令劉德意想不到的是,武帝對德行與學問兼盛且聲著朝野的河間獻王劉德卻產生了猜忌,並向他發出了嚴厲的警告。南朝宋裴駰《史記集解·五宗世家》記載:「孝武帝艴然難之,謂獻王曰:『湯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王其勉之。』(獻)王知其意,歸即縱酒聽樂,因以終。」漢武帝的意思是:殷商湯王、周文王姬昌,都是由地方方圓七十里與百里的小國之王而奪取天下的古代賢王。漢武帝劉徹這樣告誡劉德,其用意當然十分明顯:你劉德要謹守諸侯藩王的身份,不得覬覦漢朝神器!這對衷心獻書、渴望漢朝儒學昌盛的河間獻王劉德來說,漢武帝之言無疑是當頭棒喝,精神上受到致命打擊。且劉德所獻書籍被朝廷有意藏之秘府、暗處倉庫而未有發揮作用;所獻雅樂雖然也讓樂官演習,但並不常為朝廷所引用。心灰意冷的河間獻王劉德回到河間封國後,只好縱酒聽樂,作秀於朝廷的同時,也麻痹了自己的精神、損害了自身的健康。醇酒美婦,乃伐性之巨斧、刺身之利劍,四個月後,河間獻王劉德命歸黃泉,享年不足五十!可憐一代賢王抑鬱而逝,藩王之楷模從此絕跡。宋王安石《北行過河間》詩雲:「北行出河間,千歲想賢王。胡麻生蓬中,詰曲終自傷。好德尚如此,恃材宜見戕。乃知陰自修,彼不為傾商。區區三世家,廟冊富文章。教子以空言,得祚果不良。」
從政治學得角度來看,河間獻王劉德進京進獻典籍與雅樂反遭遇漢武帝冷落,可謂事出有因。從政治哲學上講,漢武帝好儒也只是用儒學教民,治國之術則三代王道與春秋霸道並用、儒家與法家兼施。漢景帝劉啟(漢武帝父皇)「吳楚七國之亂」以後,朝廷加強了中央集權,規定諸侯國只收租稅、不管政事,即分土而不治民。漢武帝劉徹有十三個兄弟分封為王(世稱漢景十三王),漢武帝都須提防。相比之下,對皇位最具有威脅力的就是劉德。劉德的親生母親栗姬家族遭厄運(劉德哥哥、太子劉榮被廢後自殺身死、母親栗姬被打入冷宮)後,劉徹及母系王夫人家族乃既得利益者,劉徹得立太子、母親王美人被立為皇後。前後境遇差如天地般的變化,使武帝劉徹對河間獻王劉德不能不有所戒備。至於其他各位諸侯王,則大多「以宮室相高,狗馬相尚」,耽於享樂而不足為患。東漢班固《漢書·敘傳》中講:「(漢)景十三王,承文之慶。魯恭館室、江都輕、趙敬險、中山淫、長沙寂寞、廣川無聲、膠東不亮、常山驕盈。四國絕祀,河間賢明,禮樂是修,為漢宗英。」漢景帝劉啟所分封的十三位諸侯王中,魯恭(共)王劉餘(余)好修建宮室樓台、江都王劉非輕浮傲慢、趙王劉彭祖陰險狡詐、中山王劉勝淫穢好樂、長沙王劉發寂寞無才、廣川王劉越無聲無息、膠東王劉寄隱晦愚暗、常山王劉舜驕傲自大,有四國國王因為行為不法而遭誅絕祀。可見漢景帝劉啟所封的十三位諸侯王之中,唯獨這個河間獻王劉德,「夫惟大雅,卓爾不群」,為漢朝宗室之英傑、諸侯藩王之楷模。一千多年以後,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評論道:「王公貴人不好侈靡而喜書者,固鮮矣。不喜浮辯而好正道,知之明而信之篤,守之純而行之勤者無一二焉。」因此,當漢武帝發現自己的同父異母兄弟劉德有德有才、不同流俗、志向高遠時,就有意疏落、壓抑河間王,意在敬告劉德,切莫為非作歹。清端木國瑚《獻王祠》詩雲:「孝景分封尚儼然,漢家難得此親賢。名王造次稱儒者,天子荒唐事列仙。傳我遺經劉子政,壞人雅樂李延年。後來一聽斑車入,空記河間奼女錢。」詩中提到的劉子政,即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原名更生、字子政,乃西漢楚元王劉交的四世孫。李延年,漢武帝時造詣很高的通俗音樂家,中山人(今河北定州),出身倡伎之家,父母兄弟姊妹通音樂,是以奏樂歌舞為職業的藝人,代表作《佳人曲》。其妹即受寵於漢武帝的李夫人。

G. 歷史上劉姓名人

1、劉仁贍

劉仁贍(900-957),字守惠,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五代時期南唐大將。仕南唐,累官武昌節度使,徙清淮軍節度使,鎮壽州。周師入淮,仁贍堅守不下。

會病甚,其副使孫羽以城降,世宗命舁至帳前,賜以玉帶御馬,拜檢校太尉兼中書令天平軍節度使。是日卒,年五十八,追封彭城郡王。

2、劉禹錫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

後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3、劉錡

劉錡(1098年-1162年2月25日),字信叔。德順軍(今甘肅靜寧)人。南宋初年名將,瀘川節度使劉仲武之子。

劉錡自少隨父征戰,宋徽宗時為閤門祗候。南宋建立後被授為隴右都護,多次戰勝西夏,頗著威名。之後受名臣張浚提拔,參與富平之戰。又扈從宋高宗,兩任權主管侍衛馬軍司公事。紹興十年(1140年),在順昌之戰中大破金將完顏宗弼軍,並派兵協助岳飛北伐。

次年,於柘皋之戰再破金軍。此後被罷去兵權,兩知荊南府。晚年再獲起用,率軍抗擊南下侵宋的金帝完顏亮,但因老病而無功。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劉錡去世,獲贈開府儀同三司,謚號「武穆」(一說武忠)。宋孝宗時追封吳王,加贈太子太保。著有《清溪詩集》,今已佚。《全宋詩》錄其詩七首。

4、劉福通

劉福通(1321-1366),潁州(今安徽省阜陽市界首市)人。元末北方紅巾軍領導者,與韓山童等長期利用白蓮教在民間進行活動。

韓山童戰死後,劉福通擁立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帝,國號「大宋」,定都亳州,後遷開封建元龍鳳。他為樞密院平章,旋改任丞相,掌握軍政大權。不久率軍攻克汴梁。

但好景不長,劉福通先在汴梁為元將察罕帖木兒所破,後在安豐為誠王張士誠派遣的呂珍所圍,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趕到之前,劉福通戰死,救出小明王,安置於滁州,隨後朱元璋命水軍將軍廖永忠接小明王去應天(今南京),途經輾轉瓜州渡口,沉沒,船上包括小明王無一倖免。

5、劉墉

劉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祖籍安徽碭山,出生於山東諸城。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勛長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謚號文清。

H. 當代研究國學的知名演說人是哪位

易中天

I. 歷史上劉姓的名人

1、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西漢(前206—203)王朝的建立者。故人亦稱沛公。

2、漢文帝劉回恆:答漢朝的第3個皇帝(不包括兩位漢少帝的情況下),躬行節儉勵精圖治,開創治世「文景之治」,其廟號太宗,謚號孝文皇帝。

3、漢景帝劉啟:在西漢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與其父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又為兒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完成了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


4、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是漢王朝的第7位天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民族英雄。

5、劉安:(前179年-前122年),西漢淮南王。曾招賓客一同撰寫《鴻烈》(後世稱《淮南子》)。《漢書》記載,漢武帝時劉安因謀反之事敗露而自殺。

6、劉向:(約前77—前6),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沛縣(現江蘇省沛縣)人,漢成帝時,改名為向,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撰成《別錄》一書,為中國最早的分類目錄。

J. 歷史上劉姓名人都有誰

1、劉徹

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漢武帝,西漢第七位皇帝,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

漢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都有顯赫建樹,與秦始皇被後世並稱為「秦皇漢武」,被歷代史學界和政治家們評價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漢武帝的思想積極進取,極具前瞻性,為朝廷以至社會帶了新思維,親政後進行了多項大刀闊斧的改革,深遠地影響著後世。

2、劉備

漢昭烈帝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亦稱漢先主,三國時代蜀漢開國皇帝,謚號昭烈皇帝,三國志、華陽國志等稱為先主,繼其帝位的劉禪則被稱為「後主」,資治通鑒稱劉備父子為漢主。

劉備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3、劉病已

漢宣帝劉詢(前91年-前48年1月10日),原名劉病已,字次卿,即位後改名詢,西漢第十位皇帝(前74年9月10日—前48年1月10日在位),其正式謚號為「孝宣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宣帝」。漢武帝的曾孫,戾太子劉據的長孫,史皇孫劉進的長子,生母為王翁須。

由於宣帝長期在民間生活,深知民間疾苦,所以他在位時期,勤儉治國,而且還很放鬆人民的思想,對大臣要求嚴格,特別是宣帝親政以後,漢朝的政治更加清明,社會經濟更加繁榮。

在親政的二十年中,他著重於整肅吏治,加強皇權。他不但族滅了腐敗的霍氏家族,而且誅殺了一些地位很高的、腐朽貪污的官員。

4、劉禹錫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

5、劉克庄

劉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潛夫,號後村,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詩人、詞人、詩論家。

初為靖安主簿,後長期游幕於江、浙、閩、廣等地。詩屬江湖詩派,作品數量豐富,內容開闊,多言談時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學晚唐體,晚年詩風趨向江西詩派。詞深受辛棄疾影響,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議論化傾向也較突出。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家劉子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