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學校領導應怎樣對待歷史學科

學校領導應怎樣對待歷史學科

發布時間:2021-02-27 12:51:31

Ⅰ 向校領導采訪關於學校歷史發展過程該問什麼問題啊

就直接問噻,請他回顧一下學校的歷史.

Ⅱ 怎樣才能讀好 歷史這些小學沒有基礎的學科

小學歷史科教學長期以來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著教學的質量和小學生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這些問題主 要有:學校領導不重視歷史科教學,視為可有可無的「付科」,隨意減少課時;教師隊伍不穩定,教學設備奇 缺;課堂教學水平低下,一些教師對一堂課的教學目的、要求不明確,重點、難點不清楚,常常出現主次顛倒 、不分難易、面面俱到的情況;學生歷史知識貧乏,對一些最基本的歷史知識,如我國古代四大發明是什麼,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叫什麼,孫子是我國古代什麼人物,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叫什麼等問題, 相當多的學生答不上來或答不完全。
的確,歷史學科教學的不利因素較為突出,這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目前片面強調升學率,以此 作為衡量學校好壞的標准,使得許多學校領導人不得不圍繞這根指揮棒轉,忙於應付升學考試的科目,而忽略 了歷史這一基礎學科的教學安排。同時,歷史教學難度較大,歷史事件復雜,知識分散凌亂,時空跨度大,人 物眾多難串,記憶量大,遺忘率高,易於混淆,難於歸納等。而小學生理解能力差,對歷史知識的掌握總覺有 一定困難,甚至產生畏懼和厭煩心理,這些都嚴重影響著教學效果,也使歷史教學步履艱難。面對上述現狀, 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克服。
端正辦學思想。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歷史課是其中必然要設置的一門學科,它擔負著傳授歷史知識、進 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務,對於培養人才具有特殊作用。學校的任務是把青少年培 養成為「四有」新人,為國家培養具有一定科學文化知識的勞動後備力量,並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新生。完 成這些任務,需要通過學校的各種教育活動和各科教學去實現,而歷史課的教學,在完成中小學教育的總任務 中擔負著重大責任。歷史在社會科學中的地位,與數學在自然科學中的地位一樣,缺乏數學基礎很難學好自然 科學,學不好歷史也就很難學好語文。因此,要培養青少年一代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學校必須從提高學生素 質方面著手,培養他們具有包括歷史學在內的廣博的基礎知識,嚴格執行教學計劃規定,不能只對考試科目加 班加點,而隨意減少歷史課時。
建立相對穩定的歷史教師隊伍。兼職教師缺乏責任心,難以認真地鑽研教材和業務,不利於歷史教學經驗 的積累,當務之急是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歷史教師隊伍。即配備專職歷史教師或固定的兼職歷史教師,並從實 際上提高他們的地位,而不能輕視他們為「付科」教師,在分房、加工資、增薪、評優等方面應對他們一視同 仁。
添置小學歷史教學設備。歷史學科過去性的特點及小學生年齡特徵,決定著小學歷史教學必須藉助一些直 觀教具,才能順利地開展教學活動。運用演示法可以同時調動學生的視聽器官,使學生通過觀察獲得知識,把 感性材料和理性認識、書本知識和實際事物聯系起來,幫助學生形成深刻的歷史概念,引起學生的興趣,集中 學生的注意力,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目前許多小學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此應盡早加以克服,即 使在目前教學經費非常緊張的情況下,也必須適當安排一部分經費,逐年添置

一些歷史教學設備,以確保小學 歷史教學質量。
提高歷史教師的業務素養。(1)要加強在職歷史教師的培訓工作,如舉辦短期培訓班、專題講座等,組 織小學歷史教學研討會、歷史觀摩教學,開展歷史教學評比檢查等。(2)加強自學。多閱讀書報雜志、觀看 展覽,實地考察古跡名勝、歷史文物、革命史跡,及時做筆記摘錄工作。特別是看了實物之後,再講給學生聽 ,演講者有聲有色,學生也就「津津有味」,還可以通過聽講座,記錄有關歷史題材的電視的解說詞,搜集金 石資料、搜集口頭史料和向專家學者請教來吸取歷史知識,豐富自己的見聞。(3)粗通歷史。依照小學教學 的需要和教師的時間條件,不必研究很細,但粗通是必要的。如選舉制度,課本中只講隋唐科舉制、明清八股 取士制。教師應了解秦漢的「察舉徵辟」制度與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講隋唐科舉制時,只有與九品 中正制相比才能了解它的進步意義。又如對現行的小學歷史課本中講文化史的各章節,都要稍加補充歷史背景 ,以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4)講究教學方法。許多小學生對掌握歷史知識總覺得有一定難度,他們普遍 反映:「最愛上歷史,最怕考歷史。」因歷史內容多,年代、地點、人物總混來混去,考試時都是臨時抱佛腳 ,雖然考時混個及格不難,但考後大部分都忘了。一個好的歷史教師既能把歷史課上的生動活潑,使學生喜歡 歷史課,又能使學生較好完成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小學生應該掌握的歷史基礎知識。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形象思 維發達,講課時應多講些具體生動的歷史故事,少發一點議論。小學歷史教材的編寫也主要圍繞這一特點,以 點帶面、選取某一歷史時期的一兩個重大歷史事件或重要歷史人物來勾畫和反映一個歷史時期的概貌。小學歷 史教師應認真鑽研教材,以教材的特點為依據,講課中力求穿插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寓歷史基礎知識於故事 情節中,這樣學生就能在輕松愉快的學習過程中牢牢掌握歷史知識。此外,要重視復習的作用。心理學實驗證 明:遺忘的速率是先快後慢,剛學過的東西及時復習,趁熱打鐵,事半功倍,能使大腦皮層上記憶的印痕深刻 化,從而鞏固知識。教師應把鞏固知識看作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及時組織復習和考試,以確保教學質 量與教學效果。

Ⅲ 分管教學副校長管理中會遇到哪些問題

目前,中小學實行的領導體制是「校長負責制」。有一定規模的學校一般都分別設有分管教學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總務後勤工作的副校長。副校長該如何工作十分重要,因為副校長和校長能不能合作共事,關繫到一個學校的領導班子能不能團結協調,標志著一個學校領導班子的整體管理水平。每個副校長如果能夠盡職盡責地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學校的各項工作就能順利推進,這個學校就處於良性循環,否則,學校的某一方面工作就可能出現落後或停滯狀態。在一定意義上說,副校長的工作是校長辦學理念和治校方略的具體表達。副校長的角色能否演好是學校領導班子群體結構的重要標識,也是學校領導班子達到最佳組合、形成整體優勢的主要因素。
有的人將正職和副職比作一根繩上的螞蚱,還有人把正職和副職的關系比作影視表演中的主角和配角。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紅花還要綠葉配」,講的都是副職和正職的合作配合是十分重要的。
中國歷史上,毛澤東與周恩來之間的配合一直是受人稱道的。在他們身上我們會發現,不僅僅是崇高的革命理想把他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而且還有他們在才能和氣質上的互補,才使他們的合作那樣默契、完美、相得益彰。
一、副校長要找准位置,不缺位,不越權
副校長是校長的助手。許多有關副校長職責的文本中都明確地寫著:「副校長協助校長分工負責領導管理學校的教學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總務後勤工作。」副校長分管的某項工作是協助校長分管,所以副校長首先是找准自己的位置。
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分工與合作的社會。分工就是每一個人都承擔著一定的可能是互不相同的活動,合作就是把這些活動協調統一起來。分工與合作是無處不在無時沒有的。分工不明確就會導致沖突,分工不合理就無法真正合作。
在一個學校,校長是學校的法人代表,處於統領全局協調指揮的位置,對整個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副校長是校長的助手,在委員會制下通過投票表決的方式與校長同享決策權(比如在校務委員會)。而校長負責制是一種行政首長負責制,副校長只有某種決策建議權。在學校的日常工作中,副校長擔負著某一方面的直接指揮和協調任務。比如分管教學副校長就擔負著全校教學工作的直接指揮和協調的任務,但這種指揮和協調是在校長領導下的,貫徹執行校長領導意圖的指揮協調。必須明確教學副校長是協助校長分管教學工作。
作為一個副校長首先必須弄清楚:自己是干什麼的?應當干什麼及怎麼樣去干?對於和校長可能發生矛盾的地方,一定要本著服從上級,有益工作的原則認真對待,在職權發生明顯的交叉和重疊時,副校長應及時請求校長,通過協調討論信息溝通等方式使校長和副校長權責進一步明確,從而保證學校領導班子的安定團結,各項工作能正常進行。
有的副校長把自己分管的工作當成自己的「獨立王國」。只有他才可以過問。比如有一個學校分管教學的副校長,教學方面的事務諸如教師任課安排、教師職稱評定、教師業務考核、教學計劃制定、教學改革、教科研課題選定等,都由他一人說了算。校長了解過問教學方面的工作他就不高興,認為校長不信任他,不支持他的工作。結果這位副校長始終和校長搞不好關系,最後甚至發展到互相對立而被上級領導調出學校。
當然,作為校長要充分發揮副校長的作用,在管理學校中堅持「可以越級調查研究不可越級指揮」的原則,並且要充分授權。讓副校長放手大膽地工作。但是上述這位副校長的所作所為就不是校長放不放權的問題,而是沒有擺對自己的位置。教師工作安排、職稱評定涉及到教師的合理使用以及各年級教師隊伍的合理結構,當然不是分管副校長能夠決定的。教科研課題、教學改革方案的制訂雖然是分管教學考慮的范疇,更是全校工作的大事,副校長應當主動向校長請示匯報,並積極提出自己的建議,協助校長從學校整體工作出發把這些工作搞好。如果離開校長的關注和決策,分管副校長單獨處理這類事務顯然是不當的。
曾經任過美國總統的布希在處理正、副職關系方面有著高超的藝術。1974年布希競選失敗後,出任里根政府的副總統。上任後布希就認為總統與副總統之間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礎上的相互尊重,是一個副總統成功的最重要的條件。為了取得和保持總統的信任,布希曾給自己制定了五項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其中一項便是准確認識和掌握作為副總統的工作許可權。里根就職後不久被槍擊,正在得克薩斯州察訪途中的布希立刻乘直升飛機趕回華盛頓。當時一位軍官認為,先飛到附近的停機坪再駕車前往白宮會浪費很多時間,不如直接駕車前往白宮南草坪降落,這樣就可以趕在電視新聞聯播開始之前出現在電視屏幕上,向全國全世界宣布,副總統正在領導著美國。但是,布希堅決予以反對。他說:「只有總統才能在南草坪上著陸。」因為他知道自己作為副總統的許可權,副總統應當用行動來遵守原則,決不能僭越自己的職權范圍。
這樣,布希在里根手下當了8年副總統,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也贏得了總統和共事者的贊譽並最終成為美國的第42位總統。這個案例說的就是副職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准位置才會有作為。
二、副校長要守崗盡責,在自己分管的工作中創出一流的業績
領導科學認為,輔助正職開展工作正是副職的職責所在,是其無法推卸和逃避的責任。
在學校領導班子中,不論副校長分管什麼工作,都是把校長的辦學理念轉變成全校師生的具體行動。校長考慮的是學校辦學的大政方針,是「學校明天是什麼?」副校長則應當貫徹校長的領導意圖,落實「學校今天該干什麼?怎麼辦?」有人批評時下的學校工作:「現在不缺的是各種各樣的規劃、方案,缺的是如何落實。」比如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都在講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學校就要回答:「怎麼樣辦學,人民才會滿意?」副校長就要在校長的領導下具體設計出一個學期辦幾件讓家長學生滿意的事。還要具體列出這幾件事是什麼、如何落實、誰來辦、什麼時候辦到什麼程度、如何去檢查等等。比如說校長在學年工作計劃中向全校提出:「新學年要進一步加強德育工作。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分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副校長就不能也跟著校長空對空地說幾句大話套話,而應該提出具體措施,分別就學段(初中、高中)、年級,上學期、下學期,每個月直至每個周提出安排意見。還要就全校及各年級圍繞什麼主題,組織那些活動;籌辦哪些學生社團,誰去組織,有哪些要求;學校文化如何體現全校的中心教育內容,各年級如何針對學生年齡特徵組織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班主任、團隊工作如何統籌安排等提出明確的要求。當然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長要把學校德育工作搞得有聲有色,最主要的還是要非常熟悉學校的德育管理,有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有一位分管德育工作的優秀副校長,他曾創出多項省市范圍的德育工作經驗。他做過班主任,任過年級組長,當過學校政教處主任。他把近十幾年從中央到省市縣各級黨委政府關於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的文件按年度匯集成冊。各地德育的經驗和媒體的報道他也收集了很多。他說這是他搞好學校德育工作的「上方寶劍」。他非常熟悉全校的班主任,可以叫出全校大多數班班幹部的名字,他和學校所有社團的骨幹分子都是十分親近的朋友。他說這些是他搞好學校德育工作的基礎。他有個形象的比喻:搞好德育工作要靠「天」,這個「天」就是上級德育工作的方針政策;還要靠「地」,這個「地」就是學校的師生,特別是班主任。當然最終還得靠自己,就是自己努力地工作。其實這位副校長說的就是守崗盡責。這里不只是一般地堅守崗位履行職責,而是認真學習與自己分管工作相關的方針政策、先進的工作經驗,研究自己分管工作的相關背景,了解過去怎麼樣,現在面臨著什麼樣的形勢,工作對象發生了哪些變化等等。努力掌握工作的基本規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副校長搞好自己分管的工作就是對校長最大的支持,就是對學校領導班子建設最大的貢獻。
三、副校長要能任勞更能任怨,為整個領導班子的協調配合不懈努力
「任勞任怨」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素質。在工作中不但要勤奮努力,還要從大局出發,從維護領導班子的團結出發,勇於承擔責任。有一位副校長在總結自己的工作時說:「在工作中應該有推功攬過的精神,作為副校長,在學校工作出現問題時,首先要維護校長的形象和領導權威,勇於承擔責任,在有成績時,要首先肯定校長和其他領導以及大家的工作,絕不可反其道而行之。」這位副校長所說的「推功攬過的精神」其實就是在踐行「任勞任怨」,工作自己多干點兒,責任自己多擔點兒,功勞榮譽面前自己不伸手。有人把人文精神概括為三句話:「紮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須別人提醒的自覺;關愛他人的善良。」一個人如果具備了這樣的人文精神,在工作中任勞任怨就一定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任勞任怨」的思想基礎是對事業的忠誠與執著。一個視工作如生命的人在他面前是不存在辛勞和委屈的。學校是教育的專門機構,這里是青少年身心成長的地方。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作為副校長當然應該忠誠於教育事業為教育事業鞠躬盡瘁。有了這種事業的神聖感、使命感、責任感,工作中受點累,或者因為不為人所理解而受到一些責難就都可以承受和寬容。寬容是一種美德,因為它表現了一個人的氣量。它是化解人與人之間矛盾的一劑良葯。關系大師有句格言:「金剛怒目,不如菩薩低眉」。當別人說了對不起你的話,做了對不起你的事,他一定會覺得心裡有愧,誠惶誠恐,害怕一報還一報。這時你做個高姿態,不跟他一般見識,主動與其維護雙方之間良好的關系。那麼,只要是有良心的人,他心裡就會感到愧疚。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寬容大度,他就一定會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他的工作也就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說到「任勞任怨」學校分管總務後勤的副校長是最有親身體會的。總務後勤工作是學校的保障系統。它可能不像教學工作那樣受到領導的重視,但它卻關乎到學校各項工作能否順暢運行。許多事與師生的切身利益相關,來自師生中的很多抱怨實際是他們的訴求。所以總務副校長更要認真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以自己務實的作風和真心實意地為師生辦實事的工作業績樹立良好的形象。
總之,當副手是一種社會的分工,也是工作的積累和歷練。在其位謀其政,擔任了副校長的職務就要做好副校長的工作,用智慧和汗水書寫自己的人生軌跡。 我任中學副校長九年,有人說,副校長好當,聽鼓下錘,馬首是瞻,校長叫怎樣搞就怎樣搞,不負主要責任,天塌下來有校長頂著;也有人說,副校長難當,事情做得多,硬板拍不了,上有校長,下有老師,夾縫求生。這些說法自有他的一些道理,但我都不以為然。 一、端正心態,擺正位置,融洽關系是前提 1、端正心態。當好副校長先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既不能妄自尊大,高高在上,這樣會脫離群眾,孤立自己,不利於開展工作。但也不能妄自菲薄,看輕自己,認為是校長的助手,是配角,這樣會失去自信,辦事放不開手腳,也不利於工作。良好平和的心態能幫助你克服各種困難,信心十足,持之以恆搞好工作。 2、擺正位置。我常想既然設副校長的職位,就必定有其職責。我認為副校長是校長的助手和參謀,是校長和老師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它服從於校長,它服務於教師,在職務上是配角,在工作上是主角,理應站在工作的第一線,沖鋒在最前面,當好排頭兵。我97年底擔任副校長以來一直任初三畢業班語文、政治、歷史等主課,所任學科中考成績始終居本校同級同科前列,最好成績為98年中考有效分全縣第一名。自己的教學搞好只能算是一個好老師,作為業務幹部還應該組織和帶領全體教師都搞好各自的工作,搞好學校的工作。除此之外還應當為校長排憂解難,例如當校長和老師之間發生矛盾時,副校長應維護學校大局和穩定,巧妙化解(舉例略)。當學校和外界發生矛盾時,應挺身而出,依法維護學校的利益,例如在方西河中學時孟家窪群眾為土地問題與學校發生糾紛,我挺身而出,據理力爭,為石生學校長排憂解難。 只有把自己的位置擺正了,關系和諧了,班子團結一心,工作才能順利開展,因為團結才會有力量。當然,關系融洽並不是不講原則的一團和氣。班子成員之間應真誠相待,校長也不是完人聖人,他也有考慮不周或出錯的時候,作為助手,應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場合提出合理的建議或據理力爭,當意見出現分歧時,個人可保留意見,無條件服從校長的安排。在和方雙年校長、石生學校長、劉秋安校長共事的歲月里,我們正副職都能默契配合,愉快工作。和檀樹中學方校長共事時間最長(20多年),至今仍相敬如賓。在方西河中學和七里鎮中兩度與石校長共事,他的領導藝術,管理能力,寬廣胸懷使我受益菲淺,今天分開仍戀戀不舍。 二、良好的道德品質,過硬的業務能力,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是關鍵 無論是教師還是領導,都應有良好的道德修養,特別是領導,如果沒有一個好品質,那麼他所領導的班子也會受到影響,群眾也不相信你,你就沒有凝聚力,沒有親和力,脫離群眾,工作也就難以開展。作為業務幹部,除了要有良好的品質外,還應有過硬的業務能力,如果自己的業務水平太低,就不可能帶領教師鑽研業務,搞好教學和研究工作,別人也不服你。 所以工作二十六年來,我一直是邊工作邊學習,不斷提高文化水平和業務水平,不斷充實自己。師范畢業後參加專科函授,後來又參加本科進修,先使自己學歷合格。學歷合格不等於業務能力強,為了不斷提高個人的業務水平,我是積極參加教研室等組織的教學研究活動,同時還多次外出求學。93年參加魏書生教學研討會,99年參加黃岡市校長培訓,考試合格,2000年又參加市校長研修班提高培訓,成績優秀。在平時工作中,我注意總結和積累教學經驗,教學論文多次獲獎,98年撰寫的語文教改論文在全國有影響的雜志上公開發表。 作為一名中層幹部,除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和較強的業務能力外,還應具備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有很多要好的同事評價我說什麼都好,就是不擅長搞外交,我承認這一點,但我的想法是作為業務幹部,就應沉下來,就應多在辦公室教室奔忙,經常深入教師中討論教學,深入課堂中聽課。工作中要身先士卒,在做好自己的教學工作的基礎上加強對全體教師的管理,工作應求真,不弄虛作假,應務實,不驕躁浮誇。我每次檢查別人的備課作業,先把自己的給別人檢查。我要求教師遵守課堂紀律,我從不遲到或曠課。我的想法是,我是一名幹部,但先是教師。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是我團結廣大教師,協助校長搞好工作的法寶。 三、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心胸寬闊,無私無畏是必要條件 我認為自己能和全體教師融洽相處,能和校長及其他中層幹部團結一心,愉快工作,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同事之間應相互尊重,幹部應多關心教師,多體諒教師,教師有缺點應誠心幫助,同時還要理解、原諒、容納有問題的教師,小肚雞腸,遇事記仇,尋仇報復不會成為一名群眾擁戴的好乾部。俗話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作為領導幹部,一定要有寬大的胸懷,無私無畏,大膽工作,有道是,心底無私天地寬,無私才能無畏。不能秉公辦事,私心雜念太濃的人也不是合格的好乾部。

Ⅳ 如何發揮歷史學科特點進行德育滲透

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德育,這是一個涉及方方面面的課題,人們對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已經做了大量的探討和闡述。長期以來,人們認為人才是德才兼備;現代教育方針,謂之德智體全面發展。說明「德」包括了思想與道德。我們強調在教學中滲透德育,主要是要培養學生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以及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歷史責任感。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大事。愛國主義教育應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一條主線,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如何做到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呢?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展述個人認識。
一、必須清楚的認識到中學歷史滲透德育的特點
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德育,它具有依附性、蘊含性、漸進性、多樣性、評判性等特點。了解這些特點,把握這些特點是非常必要的。我們知道,世上事物千差萬別,各有其特殊的內部聯系。不了解這一點就無從確定。
(一)依附性。正如液體從物質微孔中透過一樣,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總是離不開事實,總是依附於、寓存於對歷史事實的認識、理解和評價上的。「政治」憑其科學理論說服人,文學依託人物、情節的描寫感染人,歷史則以事實為基礎上的評價啟迪人。由於歷史事實是不依賴任何人的意識而存在,是進行歷史教學的基本依據和憑證,因而,離開了它,歷史教學不僅失去其科學性,也失去其教育性。歷史信奉的是事實勝於雄辯。盡管歷史科學博大精深,而德育的內容也豐富多彩,但說到底是一種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正因為如此,它才燭古照今、敘史載道,若脫離史實,「滲透」就成為空話。
(二)蘊含性。又可以說是暗示性。它的育人功能是蘊含在對歷史的評述之中的。不可否認,它也可像政治學科那樣公開、正面宣傳灌輸教育,但是,這畢竟不是主要形式。主要的是在歷史教學准確完成明確的教學任務的同時,有意識地但又不露痕跡地給學生以心理和行為的影響。「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最好的寫照。那種「同學們要這樣」、「同學們要那樣」硬貼「標簽」和口號式的教育或許氣勢磅礴,但絕不是我們所說的「滲透」,也難收到滲透德育的功效。老子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滲透」就是這種無為而為、不言而言的教育藝術。它刻意追求的是使學生在蘊含性教育中受啟發、得教育,領悟做人處事的道理。這雖然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傳教育來得迅猛強烈,但是,一旦領悟,這種潛移默化的效果,必定要深刻、牢固得多。
(三)漸進性。歷史教學滲透德育,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課教學、某一歷史內容教學的事。應該說,任何時候、任何內容的歷史教學都蘊含有相應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量不一定大,但一定有。這種一點一滴點點滴滴不間斷的積累過程,就構成德育滲透的漸進性。它告訴我們,每一堂歷史課教學,從滲透德育角度看,不能沒有,同時也告訴我們,難以過多。純粹講述歷史,就事論事,不承認或不屑於德育滲透,是不行的;但是,借題發揮、喧賓奪主乃至空洞說教也是不可取的。漸進性的特點決定歷史教學滲透德育,忌諱的是一曝十寒,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韌性,鍥而不舍像滴水穿石。.利用典型歷史事件進行滲透歷史是由歷史人物創造的,然而歷史也是一幅由一個個歷史事件所串聯成的優美的畫卷。偉大的歷史人物可以讓學生心靈為之震撼,而著名的歷史事件也能深深的吸引並最終打動和征服他們的善良和正義之心。女媧造人、大禹治水、武王伐紂、秦滅六國、長平之戰、陳勝吳廣起義、楚漢之爭、垓下之圍、匈奴西遷、昭君出塞、三國鼎立、三顧茅廬、黃袍加身、蒙古西征、鄭和下西洋、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海戰、太平天國起義、洋務運動、八國聯軍侵華、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南昌起義、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盧溝橋事變、南京大屠殺、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等等這些生動的歷史事件一定能讓學生在聆聽中洗滌靈魂。
二、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的基本內容
(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它深深植根於悠悠五千年的歷史沃土。中國是禮儀之邦,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內容豐富,忠心報國的愛國主義情操、天下為公的愛國奉獻精神、勤勞儉朴的艱苦奮斗精神、不畏強暴的自強不息精神等道德內容在歷史教科書中都可找到鮮活的事例。如「精忠報國」的岳飛、「人民的好乾部」焦裕祿、「節約標兵」雷鋒等等。傳統美德教育是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因為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社會的棟梁,肩負著實現現代化的重任。現代化社會的建設需要具有現代素質的人來完成,而現代化的素質需要從小培養熏陶,在這方面歷史學科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應該充分重視歷史學科的功能,寓傳統美德教育於歷史教學之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得到繼承並發揚光大,為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有用之才做出應有貢獻。
(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是一部奮斗史、探索史。翻開歷史的書卷,從遠古到現代,上下幾千年,到處都蘊藏著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我們應該牢記從驅逐倭寇的戚繼光、收復台灣的鄭成功,到虎門銷煙的林則徐、血灑疆場的關天培,他們所表現出的忠貞的民族氣節;從與艦共存亡的鄧世昌、以身殉國的丁汝昌,到甘願為變法而捐軀的譚嗣同,他們豪壯的愛國義舉;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抗戰期間毅然留起了胡須,拒絕為侵略者和漢奸演出,他們表現出的崇高的民族氣節。我們應該牢記中華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國恥;各階層的愛國志士,自覺地承擔起挽救中華民族、捍衛國家獨立的重任,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起一個獨立、自立的新中國。在教學中,循著歷史的發展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了解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和壓迫,反抗腐朽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前赴後繼,浴血奮戰的精神和業績,使學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這都是極好的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而這一內容與愛國主義教育是息息相關的。
(三)、健全人格的培養和塑造
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涌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歷史事跡,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個可尊可敬的優秀人物。這些歷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風貌,他們的名言、名句、名聯,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動教材,也是我們教育所要實現的目標。但歷史史實中既有正義的、捍衛國家和民族尊嚴的優秀歷史人物,他們的剛正不阿、堅貞不屈、凜然大義都可以成為我們引導青少年的正面事例;也有背信棄義為人們所唾罵的,懦弱的民族敗類,對此我們可以提醒我們的學生明辨是非善惡並引以為戒。引導我們的學生在對待歷史人物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通過這些內容的講授,不僅要讓學生繼承、弘揚祖國燦爛的文化、優秀的傳統並發揚光大,更是要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愛國熱忱和民族自豪感。要放眼世界、大膽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化遺產,為我所用,塑造具有全球意識和強烈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的現代公民。通過對這些歷史人物極其事跡的講授,對學生進行說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使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充分利用課堂、歷史教材及地方史來對中學生進行滲透德育
(一) 重視課堂教學,發掘歷史學科的內在功能
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教師要認真搞好課堂教學,在傳授歷史知識、培養學生學科能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在課堂教學中採取比較法的教學,要求學生將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同世界文化進行比較,認識到中國古代科技的進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將明清以來中國三百多年的科技落後狀況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進行比較,認識到中國的落後,增強學生為祖國振興而發奮讀書的歷史責任感、使命感。在講述中國近代現代史的時候,要求學生歸納近百年來中國各階級的救國道路及其結果,在培養學生歸納問題能力的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選擇,認清中國的國情。因此重視課堂教學,發掘歷史學科的內在功能,利用歷史學科的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完成學生的自我教育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一段時間以來,歷史學科成為了所謂的「副科」,為我們的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歷史學科的德育教育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利用課前五分鍾的時間,讓學生講故事、演小品,圍繞著德育教育的主題,素材都由學生自己尋找,學生通過自己看教材、看課外書、找資料,自編自導,講故事、演小品,在增長知識、鍛煉能力的同時,又完成了自我教育。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起到方向盤的作用,切不可放手不管。
(三)充分利用歷史的資料、信息
源遠流長的人類歷史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同時也為我們進行德育教育提供了歷史的依據,這些歷史的見證更真實、更直觀地描述著歷史的原貌,起著更深刻的教育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文物、書籍、圖片、新聞資料等這些歷史信息,配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縮短時間與空間的距離,達到德育教育的效果。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本地區的一些歷史文物、古跡、博物館等,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四)充分利用地方史的教材
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適當加入地方史的內容,由於涉及到自己家鄉的人、事、物,所以學生極易產生親切感,認為可信,易於接受,而且也很容易產生情感共鳴,達到教育目的。如抗金順昌大捷、阜陽四.九暴動等。歷史與現實、祖國與家鄉融合在一起,英雄的愛國主義精神感染著學生,教育的目的達到了。學習家鄉的歷史,可以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從愛家鄉到愛祖國,愛國主義情感得到升華。因此充分利用地方史教材是加強歷史學科德育教育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途徑。
(五)組織積極有趣的課外活動來加強學生對德育的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歷史課外活動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1)在各種重大節日紀念活動來臨時,歷史教師可以充分發揮歷史課堂教學功能,同時可以舉辦專題講座或專題報告,形成可以面向全年級或全校學生開展,可以舉辦圖片展覽,使學生形象直觀地受到愛國主義教育,所需圖片可由學生自行收集。(2)播放錄像片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多次組織學生,播放有關歷史文獻片和電影,使學生直觀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德育教育,例如在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時,對中華的石窟藝術,可以播錄像片,把石窟藝術的雄奇,精美展觀在學生面前彷彿使他們融入到藝術的海洋里,還播放了《七七事變》、《長征》、《南京大屠殺》以及抗日戰爭的影片。這樣的形式學生深受喜愛。(3)撰寫歷史人物小傳。教師要求學生在仔細研讀教材和課外書籍的基礎上,對某個重要歷史人物的一生重大活動進行專題探討,然後以撰寫人物小傳的形式,簡要介紹其生平事跡,並對其功過進行客觀評價。例如寫秦始皇、曹操、陳獨秀、拿破崙等的小傳。(4)開展專題讀書活動並撰寫讀書報告。教師可以選擇一本歷史著作、人物傳記、一本教材或一篇文章,組織學生閱讀。然後要求學生寫一篇包括介紹所讀書籍或文章內容、作者觀點的讀後感(5)歷史故事報告會或演講會、歷史成語故事會等。可以分組,通過競賽的形式,使學生感到為集體爭榮譽。這項活動富於趣味性、知識性、思想性和競爭性,深受中學學生的喜愛,一方面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歷史書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積累更多的故事素材,學生自己進入「角色」,受到深刻的教育,這種教學效果很好。(6)結合紀念重大節日,開展德育教育。通過這些紀念活動,組織專題報告和歷史圖片展,生動再現這些歷史情景,如有勿忘國恥「九一八」,中國共產黨誕生,香港回歸,辛亥革命等,特別是關於抗日戰爭史實,更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學生更能了解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在古今中外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社會現象可以對學生進行政治和階級觀點教育;有很多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跡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品德教育,這些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至於進行思想教育,那就更加明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滲透在全部歷史課程的每個課時以至每個環節之中。
要實現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還有很多的途徑和方法可以創新和嘗試,但是一定要構建在歷史知識的傳授之中,只有將滲透德育教育置於歷史規律之中,這種教育才是有說服力的。作為教師要尊重歷史事實,將准確的知識和信息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形成客觀的評價,以達到歷史教學中的滲透德育教育目的。

Ⅳ 初中學歷史生存在的問題以及措施

文檔介紹:初中學生歷史學習中存在的誤區及糾正策略研究
【摘要】初中學生剛剛接觸到歷史學科學習,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誤區,對學生有效進行歷史學科學習帶來了不良影響。本文首先對初中學生歷史學習中存在的誤區進行分析,並就學生學習中存在的誤區提出有效的糾正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歷史學習存在誤區糾正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068
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本人積攢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在實際的教學中發現,歷史雖然是一門十分受學生歡迎的學科,但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誤區,影響了學生有效進行歷史知識點學習。歷史教師,只有引導學生走出歷史學習的誤區,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歷史學科學習,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首先對目前初中學生歷史學習過程中存在的誤區進行分析,並提出幫助學生走出誤區的有效策略。
一、初中學生歷史學習過程中存在的誤區分析
在實際的教學中本人發現,導致初中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出現誤區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只有教師及時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學生走出誤區,才能使學生更加順利的進行歷史學科學習。本人首先對目前初中學生在歷史學科學習中存在的誤區進行分析,希望對廣大初中歷史教師的教學有一定的啟發:
誤區一:歷史學習主要是為了應對考試。目前初中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之一,就是認為進行歷史學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對考試。歷史不僅是一門包含著豐富知識點的學科,而且也是一門對學生的人生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學科,因此,學生只有樹立了正確的歷史學科學習理念,才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而目前為數不少的初中學生在歷史學科學習過程中認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對考試,這就使學生對為何要進行歷史學科學習沒有正確的認識,進而影響了學生進行歷史學科學習的積極性。
誤區二:歷史學習過程中單純的死記硬背。目前初中學生在歷史學科學習過程中的誤區之二,就是學生存在對歷史知識點進行死記硬背的情況。傳統教學中受應試考試的影響,學生只有對歷史教材上的知識點進行死記硬背,就能夠取得優異的成績,因此,進入新時期,不少學生依然認為只要對教材上的知識點進行死記硬背,就一定能夠取得優異的成績。實際上現代考試更加註重考查學生靈活應用知識點的能力,如果學生依然對教材上的知識點進行死記硬背,那麼,勢必難以有效應對現代考試,也必然難以取得優異的成績,結果影響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誤區三:寄學好歷史學科的希望於歷史課堂教學。認為歷史是一門「副科」,這無疑對學生正確認識歷史學科學習的重要性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進行歷史學科學習。受歷史是「副科」這一教學理念的影響,很多學生寄學好歷史這門學科的希望於課堂,認為只要把握好課堂時間進行歷史學科學習即可,課余時間沒必要再耗費一定的時間進行歷史學科學習。學生在歷史學科學習過程中投入的時間不足,影響了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不僅影響學生對基礎知識點的掌握,而且影響了學生歷史應用能力的有效提升。
誤區四:難以將歷史知識點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提升學生應用知識點的能力,是現代教學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學生只有能夠對學習的知識點進行有效應用,才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而目前初中學生在歷史學科學習過程中存在的誤區之一,就是難以將歷史知識點與實際生活有效結合起來。不少學生只有在考試的時候才對歷史知識點進行應用,而沒有意識到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也能夠通過歷史知識點的應用加以解決,這就使得學生的歷史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
二、引導初中學生走出歷史學習誤區的有效方法
上文對目前初中學生在歷史學?過程中存在的誤區進行了分析,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存在的這些誤區有很強的代表性,希望對初中歷史教師有一定的啟發,及時思考自己班級學生在歷史學科學習過程中是否存在這些誤區。針對上文中提到的目前初中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存在的誤區,本人提出如下幾種引導學生走出誤區的策略:
(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學習理念
針對目前初中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歷史學科學習理念,認為進行歷史學科學習,就是為了應對考試這一現象,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教師要引導學生真正認識到進行歷史學科學習的意義,使學生明白應對考試只是進行歷史學科學習的目的之一,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更好的指導學生的生活、工作與學

Ⅵ 如何利用歷史學科的滲透作用做好

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德育,這是一個涉及方方面面的課題,人們對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已經做了大量的探討和闡述。長期以來,人們認為人才是德才兼備;現代教育方針,謂之德智體全面發展。說明「德」包括了思想與道德。我們強調在教學中滲透德育,主要是要培養學生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以及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歷史責任感。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大事。愛國主義教育應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一條主線,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如何做到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呢?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展述個人認識。
一、必須清楚的認識到中學歷史滲透德育的特點
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德育,它具有依附性、蘊含性、漸進性、多樣性、評判性等特點。了解這些特點,把握這些特點是非常必要的。我們知道,世上事物千差萬別,各有其特殊的內部聯系。不了解這一點就無從確定。
(一)依附性。正如液體從物質微孔中透過一樣,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總是離不開事實,總是依附於、寓存於對歷史事實的認識、理解和評價上的。「政治」憑其科學理論說服人,文學依託人物、情節的描寫感染人,歷史則以事實為基礎上的評價啟迪人。由於歷史事實是不依賴任何人的意識而存在,是進行歷史教學的基本依據和憑證,因而,離開了它,歷史教學不僅失去其科學性,也失去其教育性。歷史信奉的是事實勝於雄辯。盡管歷史科學博大精深,而德育的內容也豐富多彩,但說到底是一種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正因為如此,它才燭古照今、敘史載道,若脫離史實,「滲透」就成為空話。
(二)蘊含性。又可以說是暗示性。它的育人功能是蘊含在對歷史的評述之中的。不可否認,它也可像政治學科那樣公開、正面宣傳灌輸教育,但是,這畢竟不是主要形式。主要的是在歷史教學准確完成明確的教學任務的同時,有意識地但又不露痕跡地給學生以心理和行為的影響。「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最好的寫照。那種「同學們要這樣」、「同學們要那樣」硬貼「標簽」和口號式的教育或許氣勢磅礴,但絕不是我們所說的「滲透」,也難收到滲透德育的功效。老子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滲透」就是這種無為而為、不言而言的教育藝術。它刻意追求的是使學生在蘊含性教育中受啟發、得教育,領悟做人處事的道理。這雖然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傳教育來得迅猛強烈,但是,一旦領悟,這種潛移默化的效果,必定要深刻、牢固得多。
(三)漸進性。歷史教學滲透德育,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課教學、某一歷史內容教學的事。應該說,任何時候、任何內容的歷史教學都蘊含有相應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量不一定大,但一定有。這種一點一滴點點滴滴不間斷的積累過程,就構成德育滲透的漸進性。它告訴我們,每一堂歷史課教學,從滲透德育角度看,不能沒有,同時也告訴我們,難以過多。純粹講述歷史,就事論事,不承認或不屑於德育滲透,是不行的;但是,借題發揮、喧賓奪主乃至空洞說教也是不可取的。漸進性的特點決定歷史教學滲透德育,忌諱的是一曝十寒,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韌性,鍥而不舍像滴水穿石。.利用典型歷史事件進行滲透歷史是由歷史人物創造的,然而歷史也是一幅由一個個歷史事件所串聯成的優美的畫卷。偉大的歷史人物可以讓學生心靈為之震撼,而著名的歷史事件也能深深的吸引並最終打動和征服他們的善良和正義之心。女媧造人、大禹治水、武王伐紂、秦滅六國、長平之戰、陳勝吳廣起義、楚漢之爭、垓下之圍、匈奴西遷、昭君出塞、三國鼎立、三顧茅廬、黃袍加身、蒙古西征、鄭和下西洋、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海戰、太平天國起義、洋務運動、八國聯軍侵華、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南昌起義、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盧溝橋事變、南京大屠殺、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等等這些生動的歷史事件一定能讓學生在聆聽中洗滌靈魂。
二、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的基本內容
(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它深深植根於悠悠五千年的歷史沃土。中國是禮儀之邦,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內容豐富,忠心報國的愛國主義情操、天下為公的愛國奉獻精神、勤勞儉朴的艱苦奮斗精神、不畏強暴的自強不息精神等道德內容在歷史教科書中都可找到鮮活的事例。如「精忠報國」的岳飛、「人民的好乾部」焦裕祿、「節約標兵」雷鋒等等。傳統美德教育是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因為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社會的棟梁,肩負著實現現代化的重任。現代化社會的建設需要具有現代素質的人來完成,而現代化的素質需要從小培養熏陶,在這方面歷史學科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應該充分重視歷史學科的功能,寓傳統美德教育於歷史教學之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得到繼承並發揚光大,為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有用之才做出應有貢獻。
(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是一部奮斗史、探索史。翻開歷史的書卷,從遠古到現代,上下幾千年,到處都蘊藏著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我們應該牢記從驅逐倭寇的戚繼光、收復台灣的鄭成功,到虎門銷煙的林則徐、血灑疆場的關天培,他們所表現出的忠貞的民族氣節;從與艦共存亡的鄧世昌、以身殉國的丁汝昌,到甘願為變法而捐軀的譚嗣同,他們豪壯的愛國義舉;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抗戰期間毅然留起了胡須,拒絕為侵略者和漢奸演出,他們表現出的崇高的民族氣節。我們應該牢記中華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國恥;各階層的愛國志士,自覺地承擔起挽救中華民族、捍衛國家獨立的重任,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起一個獨立、自立的新中國。在教學中,循著歷史的發展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了解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和壓迫,反抗腐朽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前赴後繼,浴血奮戰的精神和業績,使學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這都是極好的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而這一內容與愛國主義教育是息息相關的。
(三)、健全人格的培養和塑造
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涌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歷史事跡,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個可尊可敬的優秀人物。這些歷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風貌,他們的名言、名句、名聯,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動教材,也是我們教育所要實現的目標。但歷史史實中既有正義的、捍衛國家和民族尊嚴的優秀歷史人物,他們的剛正不阿、堅貞不屈、凜然大義都可以成為我們引導青少年的正面事例;也有背信棄義為人們所唾罵的,懦弱的民族敗類,對此我們可以提醒我們的學生明辨是非善惡並引以為戒。引導我們的學生在對待歷史人物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通過這些內容的講授,不僅要讓學生繼承、弘揚祖國燦爛的文化、優秀的傳統並發揚光大,更是要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愛國熱忱和民族自豪感。要放眼世界、大膽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化遺產,為我所用,塑造具有全球意識和強烈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的現代公民。通過對這些歷史人物極其事跡的講授,對學生進行說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使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充分利用課堂、歷史教材及地方史來對中學生進行滲透德育
(一) 重視課堂教學,發掘歷史學科的內在功能
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教師要認真搞好課堂教學,在傳授歷史知識、培養學生學科能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在課堂教學中採取比較法的教學,要求學生將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同世界文化進行比較,認識到中國古代科技的進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將明清以來中國三百多年的科技落後狀況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進行比較,認識到中國的落後,增強學生為祖國振興而發奮讀書的歷史責任感、使命感。在講述中國近代現代史的時候,要求學生歸納近百年來中國各階級的救國道路及其結果,在培養學生歸納問題能力的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選擇,認清中國的國情。因此重視課堂教學,發掘歷史學科的內在功能,利用歷史學科的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完成學生的自我教育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一段時間以來,歷史學科成為了所謂的「副科」,為我們的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歷史學科的德育教育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利用課前五分鍾的時間,讓學生講故事、演小品,圍繞著德育教育的主題,素材都由學生自己尋找,學生通過自己看教材、看課外書、找資料,自編自導,講故事、演小品,在增長知識、鍛煉能力的同時,又完成了自我教育。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起到方向盤的作用,切不可放手不管。
(三)充分利用歷史的資料、信息
源遠流長的人類歷史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同時也為我們進行德育教育提供了歷史的依據,這些歷史的見證更真實、更直觀地描述著歷史的原貌,起著更深刻的教育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文物、書籍、圖片、新聞資料等這些歷史信息,配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縮短時間與空間的距離,達到德育教育的效果。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本地區的一些歷史文物、古跡、博物館等,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四)充分利用地方史的教材
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適當加入地方史的內容,由於涉及到自己家鄉的人、事、物,所以學生極易產生親切感,認為可信,易於接受,而且也很容易產生情感共鳴,達到教育目的。如抗金順昌大捷、阜陽四.九暴動等。歷史與現實、祖國與家鄉融合在一起,英雄的愛國主義精神感染著學生,教育的目的達到了。學習家鄉的歷史,可以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從愛家鄉到愛祖國,愛國主義情感得到升華。因此充分利用地方史教材是加強歷史學科德育教育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途徑。
(五)組織積極有趣的課外活動來加強學生對德育的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歷史課外活動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1)在各種重大節日紀念活動來臨時,歷史教師可以充分發揮歷史課堂教學功能,同時可以舉辦專題講座或專題報告,形成可以面向全年級或全校學生開展,可以舉辦圖片展覽,使學生形象直觀地受到愛國主義教育,所需圖片可由學生自行收集。(2)播放錄像片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多次組織學生,播放有關歷史文獻片和電影,使學生直觀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德育教育,例如在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時,對中華的石窟藝術,可以播錄像片,把石窟藝術的雄奇,精美展觀在學生面前彷彿使他們融入到藝術的海洋里,還播放了《七七事變》、《長征》、《南京大屠殺》以及抗日戰爭的影片。這樣的形式學生深受喜愛。(3)撰寫歷史人物小傳。教師要求學生在仔細研讀教材和課外書籍的基礎上,對某個重要歷史人物的一生重大活動進行專題探討,然後以撰寫人物小傳的形式,簡要介紹其生平事跡,並對其功過進行客觀評價。例如寫秦始皇、曹操、陳獨秀、拿破崙等的小傳。(4)開展專題讀書活動並撰寫讀書報告。教師可以選擇一本歷史著作、人物傳記、一本教材或一篇文章,組織學生閱讀。然後要求學生寫一篇包括介紹所讀書籍或文章內容、作者觀點的讀後感(5)歷史故事報告會或演講會、歷史成語故事會等。可以分組,通過競賽的形式,使學生感到為集體爭榮譽。這項活動富於趣味性、知識性、思想性和競爭性,深受中學學生的喜愛,一方面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歷史書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積累更多的故事素材,學生自己進入「角色」,受到深刻的教育,這種教學效果很好。(6)結合紀念重大節日,開展德育教育。通過這些紀念活動,組織專題報告和歷史圖片展,生動再現這些歷史情景,如有勿忘國恥「九一八」,中國共產黨誕生,香港回歸,辛亥革命等,特別是關於抗日戰爭史實,更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學生更能了解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在古今中外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社會現象可以對學生進行政治和階級觀點教育;有很多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跡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品德教育,這些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至於進行思想教育,那就更加明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滲透在全部歷史課程的每個課時以至每個環節之中。
要實現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還有很多的途徑和方法可以創新和嘗試,但是一定要構建在歷史知識的傳授之中,只有將滲透德育教育置於歷史規律之中,這種教育才是有說服力的。作為教師要尊重歷史事實,將准確的知識和信息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形成客觀的評價,以達到歷史教學中的滲透德育教育目的。

Ⅶ 如何將歷史教學與學校特色相結合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身處教育第一線的教師,越來越認識到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對於學生掌握知識以及實際能力的提高相當重要。課堂教學是新課程改革實施的核心環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對學生興趣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優化課堂結構,使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本文主要論述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從而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伴隨著新課程、新標准、新課改、新理念的不斷出現,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如何在有限的40分鍾內在完成教學基本任務的前提下傳授知識,培養學生學習能力,鍛煉其學習技巧,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中學歷史教師所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
一、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意義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在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後,引起了世界各國教育學者的關注。20世紀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論中佔主導地位的教學觀是「教學是藝術」。但隨著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以及心理學特別是行為科學的發展,人們意識到,教學也是科學。即教學不僅有科學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於是,人們開始關注教學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以及如何用觀察、實驗等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教學問題。有效教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有效教學:就是在符合時代和個體積極價值建構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時空內不低於平均水準的教學,其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有效教學關注學生需求與心理基礎,倡導尊重學生。因此,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實施有效教學,才能切實地關注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思考問題、理解問題,才能真正地接近學生,使教師與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里取得更高的教學效益,幫助學生輕松地獲取知識提高技能,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二、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
(一) 教育學生全面理解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
當前在相當多的學生意識中都認為學習歷史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況且在相當多的省市中考考試科目中歷史都是開卷考試,並且分數也只有50分。這樣造成了更多的學生對歷史學科的不重視更不感興趣,從而降低了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因此我們必須教育學生正確理解歷史這門學科,了解其應用功能。歷史學科是人文科學,有其特殊性。正如法國的雷蒙-阿隆所言:「歷史科學不再是曾今存過的東西的完全再現,就象物理學並不是自然的再現一樣。歷史的最後目標,是構建一種人們將絕不會第二次看到的時間的獨特的序列——人類的多種社會和文化的變異。」 歷史科學是在掌握歷史事實的綜合及其聯系的基礎上,研究人類的社會發展過程。它既反映歷史發展過程的規律性,也反映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具體的繁復的現象的復雜性。作為中學歷史教育應該培養學生學會生存、生活和發展的經驗。培養學生根據歷史的經驗思考和認識現實問題。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 歷史雖然不可再現,蛋可以引導學生從歷史經驗中得到教育,喚起他們對相似社會現象的感慨,能從歷史人物中學習到善惡美醜,形成有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社會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二) 緊扣課標結合教材創新教學設計
1.以學習為中心開展教學設計
【案例】歷史必修3「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一目的教學:教師用PPT展示「提倡民主,反對專制」的材料,引導學生閱讀後提出問題:「什麼是民主?」「為什麼提倡民主,反對專制?」學生思考,教師作答。新文化運動的其餘內容「提倡科學,反對愚昧與迷信」、「提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教學流程同上。
分析 : 這一教學過程看起來是在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實際上沒有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其明顯的特徵是從知識本位出發,由教師包辦產生問題,是教師牽著學生走的問答教學。整個教學過程只通過一系列的問題來實現教師對知識的分層分步傳輸,直接體現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獨斷專行,無視學生主動進行智力勞動的需求,課堂內沒有形成立體、交叉的信息交流氛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多元性。
以學習為中心開展教學設計的基本特徵是: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教學活動的主旋律,要保證教學過程中學生和教師角色的恰當承擔。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幫助學生學習上,包括適當的思維引領、策劃學習活動、提供相關學習途徑、明確成果交流評價機制等。學生不是被動地聽取知識訓導,而是積極地思考、獲取、交流、整合。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始終要將學生放在首位,首先考慮的是學生該做什麼、怎麼做,而不是教師教什麼、如何教。因此如果將案例1進行重新設計可以將學生按照新文化運動四個內容分成四個小組,各自分配相應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共同參與中相互學習相互幫助閱讀教材、利用各自原有的知識與能力優勢互補分析材料歸納基本內容,然後再討論與交流合作中尋求最佳的學習效果,加深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而教師也可以在充當聽眾的時刻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過程中針對學習的理解認識從中發現學生的不足與亮點,進而進行一定程度必要的深入分析引導加以補充與鼓勵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
2.圍繞教學主題開展教學設計
在歷史教材中每一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無論哪一版本教材一般一個單元就是《課程標准》中的一個專題)。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要把握單元主題,明確單元學習的目標、學習重點和學習難點。而每一單元下的每一節課都有一個中心,而這每課的中心則是單元主題落實的基礎,為單元主題服務。因此教師要結合單元主題把握和突出每節課的中心,圍繞主題開展整個教學活動。要准確的把握單元主題,就要學習和領會《課程標准》。只有明確了《課程標准》的要求,領會《課程標准》的意圖,深刻理解教學內容,抓住教學關鍵,把握教學本質,才能准確的把握單元主題和每一節課的中心,教學就能做到心中有數,輕重適當,高屋建瓴地駕馭教材,避免鬍子眉毛一把抓,事半功倍。如分析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這課的中心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導致天平天國運動的失敗,這就應該以農民階級的局限性為中心開展這樣的教學設計:教師:歷史上的中國農民階級有何種特點呢?(此問學生雖然不能准確解答,但多少有一些感性認識,並且具有趣味性)我們先分析中國自然經濟的特點,從自然經濟出發來看中國農民階級的特點......
通過教師的分析講解,得出結論:中國農民階級具有革命性和落後性(保守、自私、分散等),革命性促使農民階級不斷斗爭,而落後性導致農民階級在斗爭的過程中無法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作為指導,而自私性和分散性導致農民在受到殘酷的壓迫後奮起反抗,但在斗爭中取得一點成績和利益後便開始降低自身的革命性,轉而滿足於眼前的利益,更加無法團結起來繼續斗爭分散性漸強。接著結合教材中的內容與材料再次分析歸納農民階級的局限性的表現,找出其失敗的原因。
3.富於創新性的教學設計
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敢於創新,大膽設計。教師要根據新課改的理論和教學設計理論,對不同的課型進行設計,要勇於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模式,不斷探索。首先,歷史教師要根據不同的課型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例如對新授課課型可採取導入新課、課文探究、自我測評、課文總結、課外活動等過程。對活動課則可在活動主題、活動目標、活動准備、活動過程、活動評價與總結等幾方面進行設計。其次,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注意學科內和學科間的綜合。在學科內要注意橫向和縱向的聯系,即在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民族史、外交史及前後知識間廣泛聯系。例如:在設計《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一課時,在正確處理歷史課與文化課的矛盾與交織;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矛盾與交織;歷史人物與歷史環境的矛盾與交織這三方面的關系,就會使教學既有新授課的特點,又有文化史部分教學共性特點。另外,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還要注意學科間的綜合,如將歷史和語文、地理、政治等學科綜合。此外,歷史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注意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運用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可以增強歷史的生動性和直觀性,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多方面的能力,教師在進行設計時要充分考慮這一點,根據現有條件合理的設計。
4.與現實和學生的生活實踐相結合開展教學設計
歷史源於現實和生活,但高於現實和生活,更具有一定的指導功能。生活中處處可以體現歷史,是歷史的最初表現形式,而現實生活周圍的歷史遺跡或者是人文故事則是歷史的典型表現形式。生活中的某些現象和事件則可以用歷史來解釋和分析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現實,指導現實生活。與現實和學生的生活實踐相結合開展教學設計的基本特徵:一是歷史與現實的結合,將歷史教學延伸到當代。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多角度、多層面的展示歷史,促進學生時代感和歷史責任感的形成。這首先就要求教師具有時代感,充分的關注現實生活,關注國內外事件與時政熱點,縱橫古今,貫通中外,思維時刻保持開放與活躍,從歷史的理論世界中走到歷史的現實狀態中。二是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實現歷史教學與學生的生活感受和生活經驗的結合,從而增強歷史的親切感。當教學內容本身時代感、現實感很強的時候,學生自然會感到有迫切了解的願望從而產生興趣,作為歷史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歷史課堂走向生活,從書本走向社會。最終培養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新世界人才,共和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案例】歷史必修2《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一節教學時,某教師是這樣進行的:先提出問題「什麼是經濟全球化?」並從生產全球化、資本全球化、貿易全球化說明了其表現,之後分析了經濟全球化的原因,重點分析了WTO的推動作用。最後也提出了問題「中國加入WTO後,面臨怎樣的機遇與挑戰?」讓學生討論。
分析:從課堂教學結構來看,這節課安排是合理的,教學也是圍繞主題而開展的。但經濟全球化本身是時代感很強的話題,學生對經濟全球化的感受和體驗也比較多,教學時不應該就書本而論書本。也就是說我們完全可以歷史學生身邊和學生本身具有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中的體驗來感受那些是屬於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影響,並舉出實例也可以深印象。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化難為易從最基本的現象去體會全球化,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最後可以試著讓學生從中找到一些全球化帶來的利弊從而引入到理解中國在加入WTO後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這樣則既輕松又合理易於理解記憶。
通過以上方法進行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具有了一定的操作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為我們的教學設計最終是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加以落實,這就需教師考慮到各種情況來加強教學設計的可操作性。因此我們在制定教學設計時應注意到:首先教學設計目標要明確具體可行,不要定得過高過空。要根據《歷史課程標准》和學生所學教材在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其次,教學設計也必須充分考慮師生的實際情況,教師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點,盡可能發揮自身的優勢避免不足,彌補不足,設計出個性化的教學,創造獨特的教學風格。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還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對不同年齡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方法,對初中生可多用講解、談話、探究、體驗等方法,高中生則可多用討論、研究發現法等,但也不能機械化,一切要從實際出發;最後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還需考慮到所處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是否符合實際。由於歷史學看看內容的多樣性、復雜性,教師在教學設計、組織教學時一定要注意詳略有當、統籌規劃,真正將教學設計落到實處。
(三) 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歷史情境教學就是教師運用直觀教學手段再現或創設歷史情境,幫助學生通過具體形象的感知形成歷史表象,掌握歷史知識,並通過具體場景的體驗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有效的當屬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
多媒體教學以其鮮明逼真的動態畫面,情感豐富的音響效果刺激學生的視聽,使學生眼見其形耳聞其聲,從而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歷史教學中可以應用的資料很多,如人物事物圖片,影音資料等。多媒體的直觀性可視性可以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給學生以如臨其境的感覺,變抽象的語言表述為形象的音像展示,易於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即將學習的知識產生一種參與的意向,因此是創設教學情境的一個有效方法,同樣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力手段。
2.由故事激發學生興趣
歷史是對人物活動及重大歷史事件的記敘,其自身具有極強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在學習過程中引用歷史故事不僅可以調動學生興趣,同時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因此教學中故事的引用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講《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課中的公民參政情況時,可以對學生講解「雅典人帕帕迪的政治生活」這一故事,通過對雅典公民帕帕迪行使公民權利的見聞和遭遇不僅可以讓學生明白人民主權的概念和輪番而治的體現,同時也能讓學生體味到雅典民主的局限性;在講《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一課時可以用「酎金奪爵」和「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來說明漢武帝和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手段;類似的故事數不勝數,如可以用「南門立木」的故事來說明商鞅變法成功的秘訣、用「卧薪嘗膽」的故事來表明越王立志雪恥的決心、用「三顧茅廬」的故事來說明劉備愛惜人才最終使其占據西南一席之地等等。通過故事架橋,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興趣,同時完成了知識的傳授,何樂而不為?
3.通過導入新課激發學生興趣
通過導入新課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是提高歷史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由於課堂教學是以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形成為核心,滲透思維訓練,促進學生智能發展的過程,因此課堂教學的導入比尋設計和安排得當,使學生在首因效應的影響下產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採用設疑、製造懸念導入法或直觀導入法,也可以是故事導入、開門見山、直接破題等。
4. 創設活動讓學生參與激發興趣
古人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人們要想深入了解和認識事物,就必須親身參與、體驗。同樣,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學習,也需要教師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參加,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同步完成了自主學習,可謂一舉兩得。
歷史活動的組織可以有很多種形式,如讓學生編演歷史劇本、歷史知識搶答競賽、歷史謎語競猜、開展辯論會等。就學生感興趣而又存在爭議的人物或事件組織辯論會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如在《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一課中涉及到對秦始皇功過的評論問題,秦始皇作為歷史上統一中國的第一人,他的千秋功過歷代都有人評說,當時有人稱贊說「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晉朝有人指責他「殺人如狗彘」。明朝思想家李贄則說:「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個世界,是聖是魔,未可輕議」。在就這個問題組織討論的過程中同學們大多積極參與但意見不一:有些同學側重於對秦始皇歷史功績的肯定,認為他統一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的割據混戰,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等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因此應該給予肯定;也有些同學側重於對秦始皇的批判,認為他殘暴,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兵役徭役害得民不聊生,焚書坑儒又嚴重摧殘了文化禁錮了思想,因此應對他持否定態度。辯論過程很激烈也出現了不少亮點,既增強了學生興趣有加深了學生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認知水平。對歷史上沒有定論的人物,同學們比較感興趣,設計討論課讓他們發揮自己的觀點是培養學生興趣的很好的途徑。不論學生在辯論中給出哪種觀點,只要言之有理言直有據即可,辯論後教師要進行講評,將正反方的論據進行綜述,使之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知識信息系統,反饋給學生。
通過活動的開展,激發學生對歷史人物、事件的了解和對民族命運的關切,既培養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又啟迪了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四) 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豐富歷史課堂教學
1.強化課程意識,深入挖掘歷史教材
課程意識是教師執行課程標准,落實課堂教學設計的內驅力。教師的課程意識需要以一定的教學經驗和理論基礎為先決條件,深入挖掘教材是強化教師課程意識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深入挖掘教材則是充分利用課程資源的基礎。歷史教材是歷史課程資源的核心是進行歷史教學的基礎。對教科書的開發和整合利用,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利用好這一資源可以試教學效果大增。特別是本次課程改革實現了教材的多樣化,按照相同的課程標准,可以採用不同的教材版本,這就促使教師一定要結合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合理使用教材,強化教研和校本意識。
2.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等教學資源
隨著社會的進步,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為歷史學習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和更豐富的信息來源這是時代的新產物並很快發展成為歷史課程的新資源。 教師可以通過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以及一些歷史音像圖像資料來豐富歷史教學內容、再現歷史過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問題情境、拓寬課堂形式、啟迪學生思考、強化重點、簡化難點等。通過網路,學生可以訪問世界各地的歷史教育網站、歷史資料資料庫、圖書館等,充分利用有效歷史資源級遠程教育中的歷史課程,使歷史不僅僅局限於課堂、學校,而是朝著更廣闊的空間發展。當然這些只是教學的一種輔助工具和手段,是不能根本上取代教師地位的。實際教學中我們應結合實際和自身特點採取適當的多媒體、網路手段等為教學錦上添花。
3.有效開發社區課程資源,了解身邊的「歷史」
要想充分利用歷史課程資源,校外尤其是我們身邊社區的歷史資源不容忽視,這些資源包括:社區圖書館、資料室、博物館、網路資源、社區歷史遺跡、紀念館、歷史人物或故事等。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與其他學科相比歷史課程資源更具有豐富性、生動性和現實性的特點。但長期以來教師把教材作為唯一的課程資源而忽視了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甚至不願主動開拓各種潛在的課程資源。開發利用各種歷史資源,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其情操,還可以激發其學習歷史的興趣更加了解身邊的人或事,培養學生細心觀察事物、體驗人生的好習慣。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如何在短暫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有效地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其形式與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關鍵在於:要有對歷史學科的正確認識形成正確的歷史觀;結合課程標准切實可行的創新教學設計;培養並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良好興趣與積極性;還需要加強對課堂內外學校與社會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來豐富歷史課堂教學。

Ⅷ 教師應持怎樣的心態對待學校

絕大多數人都必須在一個社會組織中奠基自己的事業生涯。只要你還是某一組織中的一員,就應當拋開任何借口,投入自己的忠誠和責任。只有將身心徹底融入學校當中,盡職盡責,處處為集體著想,對投資人承擔風險的勇氣報以欽佩,理解管理者的壓力,那麼任何一個領導都會祝你為學校的支柱。

一個人應該永遠同時從事兩件工作:一件是目前所從事的工作;另一件則是真正想做的工作。如果你能將該做的工作做得和想做的工作一樣認真,那麼你一定會成功,因為你在為未來做准備,你正在學習一些足以超越目前職位,甚至成為領導或領導的領導的技巧。當時機成熟,你已准備就緒了。當你精熟了某一項工作,別陶醉於一時的成就,趕快想一想未來,想一想現在所做的事有沒有改進的餘地?這些都能使你在未來取得更長足的進步。盡管有些問題屬於領導考慮的范疇,但是如果你考慮了,說明你正朝領導的位置邁進。

如果你是領導,你對自己今天所做的工作完全滿意嗎?別人對你的看法也許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對自己的看法。回顧一天的工作,捫心自問一下:「我是否付出了全部精力和智慧?」如果你是領導,一定會希望教師能和自己一樣,將學校當成自己的事業,更加努力,更加勤奮,更積極主動。因此,當你的領導向你提出這樣的要求時,請不要拒絕他。

以領導的心態對待學校,你就會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人,一個領導樂於僱用的人,一個可能成為領導得力助手的人。更重要的是,你能心安理得地沉穩入眠,因為你清楚自己已全力以赴,已完成了自己所設定的目標。

一個將學校視為己有並盡職盡責完成工作的人,終將會擁有自己的事業。許多管理制度健全的學校,正在創造機會使教師成為學校的股東。因為人們發現,當教師成為學校所有者時,他們表現得更加忠誠,更具創造力,也會更加努力工作。有一條永遠不變的真理:當你像領導一樣思考時,你就成為了一名領導。以領導的心態對待學校,為學校節省花費,學校也會按比例給你報酬。獎勵可能不是今天、下星期甚至明年就會兌現,但它一定會來,只不過表現的方式不同而已。當你養成習慣,將學校的資產視為自己的資產一樣愛護,你的領導和同事都會看在眼裡。

然而在今天這種狂熱而高度競爭的經濟環境下,你可能感慨自己的付出與受到的肯定和獲得的報酬並不成比例。下一次,當你感到工作過度卻得不到理想工資、未能獲得領導賞識時,記得提醒自己:你是在自己的學校為自己做事,你的產品就是你自己。假設你是領導,試想一想你自己是那種你喜歡僱用的教師嗎?當你正考慮一項困難的決策,或者你正思考著如何避免一份討厭的差事時反問自己:如果這是我自己的學校,我會如何處理?當你所採取的行動與你身為教師時所做的完全相同的話,你已經具有處理更重要事物的能力了,那麼你很快就會成為領導。

閱讀全文

與學校領導應怎樣對待歷史學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