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首都歷史博物館的簡介
首都博物館簡介
[編輯本段]
首都博物館是北京地區大型綜合性博物館,屬中國省市級綜合性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於1953年開始籌備,1981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當時的館址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國子監街孔廟內。孔廟佔地2.2萬平方米, 創建於元代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經歷代修葺,三進院落保存完整。主體建築有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等。明、清進士題名碑林為國內僅有。兩側殿廡闢作展廳,面積2000餘平方米,環境幽雅寧靜。
為了容納更多的藏品,以及服務更多的參觀遊客。1999年,作為北京市「十五」期間重點文化建設工程,首都博物館新館建設項目的立項申請,於1999年得到北京市政府批准,2001年12月正式奠基興建。首都博物館新館於2006年5月18日正式開館,亮相於中華第一街——長安街西延長線上,位於西城區白雲路的西側(復興門外大街16號)。首都博物館新館是一座擁有最先進設施的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新館的展覽陳列以首都博物館歷年收藏和北京地區的出土文物為基本素材,吸收北京歷史、文物、考古及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鑒國內外博物館的成功經驗,形成獨具北京特色的現代化展陳。 首都博物館以其宏大的建築、豐富的展覽、先進的技術、完善的功能,成為一座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文化中心」 和「國際化大都市」地位相稱的大型現代化博物館,並躋身於「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博物館行列。
首都博物館是一座擁有最先進設施的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是北京市政府投資興建的面向21世紀的大型現代化文化設施,新世紀北京市標志性建築之一。由於在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改革與發展中作出了突出貢獻,2007年5月24日,首都博物館被國家人事部和國家文物局授予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的稱號。
展品陳列
[編輯本段]
首都博物館自開館以來在國內外舉辦了許多頗受好評的歷史文物陳列展覽,如:《北京歷史文物陳列》、《元大都歷史陳列》、《老北京春節民俗展》、《館藏歷代陶瓷、書畫真偽辯識展》、《北京歷史文化展》等數百項。內設: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臨時展覽、文物庫房、社會教育區、業務科研區、行政辦公區、綜合服務區和地下車庫等。新館以完善的功能,先進的設施,躋身於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的現代化博物館行列。使文物收藏、展覽、修復、研究、教育、交流融為一體。
2000年,首都博物館新館建設啟動之時,展陳大綱的編寫工作隨即開始;展覽大綱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北京社會科學院等學術機構的多位學術權威的指導,力求體現已得到學術界公認的最新成果。展覽設計力求運用全新的設計理念,突破傳統的、枯燥的展陳模式,充分利用現代展陳技術和手法,營造不同類別的陳列氛圍,給觀眾以體驗式的參觀經歷,具備形式上的親和力、趣味性、互動性,做到雅俗共賞。
數十年來,首都博物館廣泛徵集各類文物,館藏文物已達二十五萬件,其中包括:青銅、陶瓷、書畫、石刻、錢幣、玉器、璽印、織綉、竹木牙角器、佛教造像、文具、民間工藝品等,藏品中還不乏享譽海內外的孤品與珍品。首都博物館館藏的各類文物總計 8.3萬余件,其中一級品305件。藏品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北京地區出土文物,從新石器時代、商周以至遼、金、元、明、清各代。館藏珍品如京郊琉璃河出土的周代銅器「堇鼎」,通高62厘米,重41.5千克,內壁有銘文4行26字,對研究北京古代歷史有重要作用。此外還有「伯矩鬲」,「碧玉版十三行」等。
首都博物館內設基本陳列、精品陳列和臨時展覽。
基本陳列有《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篇》、《古都北京·城建篇》、《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篇》、《古都北京·城建篇》是首都博物館展陳的核心,表現了恢宏壯麗的北京文化,不斷遞升並走向輝煌的都城發展史,成為創建國內一流博物館的品牌陳列。
精品陳列有《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燕地青銅藝術精品展》、《古代書法藝術精品展》、《古代繪畫藝術精品展》、《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古代佛教藝術精品展》、《書房珍玩精品展》。這七個館藏精品展覽和《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是對北京文化展現的補充和深化。
以上展覽共展出館藏文物5622件。
臨時展覽是研究與觀賞北京文化與其它地區文化、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交流關系的舞台。
參觀信息
[編輯本段]
開放時間:
09:00—17:00(16:00停止售票,周一閉館)
門票價格:
免費參觀。社會公眾參觀首都博物館需事先預訂免費參觀票,事先未預約的觀眾恕不接待參觀。
交通信息
一、地鐵:1號線木樨地站。
二、公交線路:
1、4、52路工會大樓站
37路三里河東路南口站
650、45、26、727、717路白雲路站
114路電車白雲路站
❷ 紀念館的陳列方式都有哪幾種啊求詳細說明一下謝謝
沒有固定的陳列方式,但是必須注意以下的一些問題:
1.突出主題,主題是陳列的靈魂。2.突出被紀念者的突出功績。3,能用實物或者圖文明確展示出被紀念者的生平(生活方式,奮斗的過程)等等
紀念館作為博物館的一個分支,是為紀念有卓越貢獻的人或重大歷史事件而建立的。舉辦高質量的陳列展覽,吸引觀眾,是紀念館工作的重點。一個陳列的外觀漂亮,或許可以贏得觀眾的第一印象,獲得好感,但如果它的內容不能使觀眾產生共鳴,最終觀眾還是會流失。所以,陳列內容設計是決定陳列成敗的第一步。如何撰寫出真實、科學、生動的陳列內容方案?如何讓一個內容方案文本轉化為展陳精品?這是紀念館人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試從紀念館的陳列內容設計及實施原則方面談兩點體會。
把握內容構架 規範文字腳本
近年來,紀念館的發展持續趨向為以人為中心,為公眾服務,為社會服務。要考慮陳列內容為大多數人接受,首先應了解觀眾,進行觀眾情況調查成為有效的途徑,可採取口頭調查、召開座談會、發放調查表、設置觀眾留言薄等方式。通過綜合分析各項調查結果,可幫助我們分析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從而為確立陳列主題及內容構架提供依據。
展覽主題、結構確定後,接下來要考慮用哪些展品來表達主題。藏品的選擇,首先要根據內容構架,處理好展覽每一部分的邏輯關系,確定重點展品。其次要根據不同的主題,對展品進行或單獨或並列的不同組合,處理好重點、次重點和一般展品的關系。
陳列內容方案最終形成的文本應達到以下要求:文本體例規范;行文優美且高度概括的前言、部說明和結束語;准確、生動、簡潔的說明詞。
標准而完整的陳列內容方案文本一般由目錄、正文、附件等組成。目錄應詳細標注文本所包含的條目、陳列各部分及各組標題、附件標題、頁碼等。正文包括陳列指導思想、陳列原則和要求(或設計原則)、序廳設計構思、前言、陳列各部分內容、尾幕(或尾聲、結束語)。附件包括內容設計人員名單、場景復原與藝術創作等輔助陳列設計構想、專家座談會紀要等。
陳列內容設計人員應掌握方案中常用的一些術語及規范要求,術語由表述方式和名稱組成。表述方式有照、物、景、組照、組合、組合陳列、場景復原、復原陳列等,其中,「照」「物」「景」可以獨立方式出現;「組照」一般需單項說明內容,特殊情況下也可綜合說明內容;「組合」一般有一張照,一照下配有一物;「組合陳列」則要求有照、物、復製品、畫、場景復原等各項內容,一般單項需有說明。內容方案中出現的名稱表述一定要清楚、規范,如「照片」有照、彩照、畫照、組照、文照、報照、手跡照等幾種,要標明是哪一種;「物」包括文物、實物、模擬件、代用品等;「雕塑」應標明材質(銅型、玻璃鋼型、蠟塑、泥塑)等等。
陳列內容方案的前言、部標題、部說明、結語等是陳列中十分重要的引語,應該高度概括且行文優美、通俗易懂。前言和部說明必須是對陳列主題的提煉且能夠統領其所屬陳列內容,結束語則應完成對陳列主題的概括和提升。
從普通觀眾的角度來說,陳列展覽應該是通俗的、生動的。在陳列展覽中,文字是輔助展示手段,如果使用過多,會削弱陳列展覽的形象性,因此,陳列中說明文字的運用應做到簡練、准確、生動,盡量少用或不用評價性語言。
若陳列中使用外文說明,內容設計人員應給翻譯工作人員以必要的指導,及時與其溝通相關信息,並規范程序、嚴格審稿,以保證基本符合國外表述習慣。
內容形式統一 滲透重點亮點
陳列內容方案的主題和結構確定後,接下來是採取什麼形式來表現。內容方案是陳列深化設計最重要的依據。一個成功的陳列必須要達到內容設計和形式設計的高度協調。因此,內容設計人員在制定方案時,就應該融入形式表現的設計思想和表現手段,將內容和形式統一在方案中,同時在方案文本中有機穿插重點、亮點內容。進入陳列布展階段後,內容設計人員必須與形式設計人員保持密切聯系,不斷磨合,使其能對方案融會貫通,促進形式設計始終遵循方案的要求不斷深化前進。
在制定內容方案時,設計人員要將文物、文獻資料與科技展項、場景、藝術品和多媒體等輔陳方式有機結合起來,並把握好展覽的節奏,根據主題要求及相關文物的展示,綜合考慮輔陳方式的布局。
在內容的策劃和形式設計中,需十分重視重點和亮點的展示。內容設計時,應對方案的每個部分和每個小組提出重點內容、亮點內容,用特殊符號標注,同時編寫出展陳方案。在形式設計過程中,對陳列中的場景、電視片、浮雕等,都應有設計創意、展陳內容和文學腳本交給形式設計單位,使設計單位對陳列展示的重點、亮點內容有全面的認識,同時設計師應深入重點、亮點內容的事件發生地,實地考察、現場體驗,使成品更真實並切合主題。
在陳列布展階段,內容設計人員必須指導形式設計師充分理解和把握陳列主題,並協助其運用形象思維和藝術手法對文物資料進行必要的取捨、組合。在陳列布展過程中,內容設計人員經歷的主要工作流程有:審核陳展設計圖,遵循內容的連貫和重點突出的原則確定展線、展櫃等的布局,遵循一定的邏輯關系制訂展櫃規劃內容文本,初步將文物資料合理排列、組合到展櫃中。將展櫃規劃內容文本提交設計單位,協助設計師對圖紙進行修改,並負責審核。制定文物資料提取清單,在將有關資料提交設計單位時進行審核,簽字確認。協助形式設計師完成10米樣板段的陳列布展工作,審核平面設計圖及立面版式圖,對陳列中出現的所有文字進行校對,提交書面修改意見。對設計單位的修改稿進行審核,簽字確認。文物資料及說明牌入櫃後,對展品的擺放及展廳內所有文字再次審核,及時發現問題並予以解決。
❸ 國家博物館的十大展館之寶陳列在哪
當然在國家博物館內。
1 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出境文物第一號。器高47cm,1978年河南省汝州閻村出土,此缸本是盛放人骨所用,上畫鸛鳥叼魚及石斧。中國的石器時代圖畫極其罕見,而這幅圖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史前圖畫,價值無可估量。
2 陶鷹鼎,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出境展覽文物,1993年洛桑申奧展覽會七件代表中國文化的文物之一,中國史前雕塑的代表作。這個陶鷹鼎威武雄壯,鷹胸為鼎腹,器口開於鷹背,鷹的雙足和尾部為鼎足,後收的雙翅圍過鼎的中後部,形成一種前撲的動勢。是中國史前文物中絕無僅有的神品。
3 後母戊鼎,也稱司母戊鼎。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出境展覽文物。中國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禮器。中國古代對財富的標準是計重製,越重越值錢。大鼎重達832.84公斤,在當時屬於國之重器了。器身飾獸面紋及夔龍紋,耳外廓飾雙虎食人紋。腹內鑄有「後母戊」三字,字體雄健豐腴。該鼎是商王為了祭祀其母「戊」而作。大鼎於1939年3月在安陽出土,險些被切割賣走。村民將其埋在土裡,終於熬過了八年抗戰。戰後大鼎被運到南京,由於太重,沒被運到台灣。1959年轉交國博。
4 四羊方尊,商代最大方尊。肩部聳出四個卷角羊頭,尊腹為羊的前胸。此尊集線雕、圓雕、浮雕等各種技巧,端莊典雅,鑄造精細,是商代泥范法鑄造工藝的巔峰之作。這個器物解放前出土於湖南寧鄉,抗戰期間隨湖南省銀行內遷沅陵的途中,車隊遭到日寇轟炸,四羊方尊被炸成了20多塊。之後這些碎片就一直被丟棄在湖南省銀行倉庫的一隻木箱內,直到解放後才被修復,現在幾乎看不到破損的痕跡了。
5 利簋,西周。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簋為盛放黍稻之用,常與鼎組合使用,是重要禮器,天子可以用八簋。此簋是西周最早的青銅器,底部鑄有銘文4行32字,記載武王征商,在甲子日早晨獲勝,取得了政權,是唯一跟武王伐紂直接相關的歷史實物,價值無可估量。
6 大盂鼎,西周。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出境展覽文物。西周前期重器,鼎為圓體,口沿下環飾六個曲折角獸面紋,足上端飾卷角獸面紋,襯以雷紋為地,內壁鑄銘文19行291字,銘文字體雄渾,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該鼎於清道光年間出土,曾被左宗棠收藏,是清末海內三寶之一。
7 虢季子白盤,西周。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盤為水器,此盤為先秦最大銅盤,堪稱西周青銅器的魁首。它重400多斤,圓角長方形,盤內底部鑄有銘文8行110字,通篇用韻,四字一句,句式工整,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此盤在太平天國戰爭時期被劉銘傳發現,當時是一個馬槽,後來劉家後人將其埋入土中,秘不示人,直到解放後捐獻給國家。
8 九龍九鳳冠,明代。明神宗(萬曆皇帝)孝靖王皇後鳳冠。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出土於定陵。帽胎以漆竹紮成,覆蓋以絲帛面料,鳳冠正面飾以九條等大的騰雲金龍,均口銜珍珠寶石做成的珠滴,與九龍對應的是八隻同樣口銜珠滴的金鳳,加上鳳冠後側正中的一條金鳳,一共是九龍九鳳。這件鳳冠上嵌有寶石百餘顆,珍珠五千多粒,華麗貴重之極。
9 太平天國玉璽,清代。這個洪秀全的玉璽是中國歷代農民戰爭史中最重要的文物,也是中國近代史上首當其沖的國寶。玉璽為清白玉質,印紐兩側均刻著精緻丹鳳朝陽的圖案,四周刻有雙龍雙鳳。璽面長、寬均各二十厘米,比清代皇帝的所有玉璽都大。印面上刻有吉利韻語11句44個字,和歷代國璽都不一樣,十分奇特。該璽在天京陷落後被曾國藩得到,一直藏於軍機處,解放後歸於中國革命博物館。
10 開國大典油畫。中國現代史最重要文物。被譽為「共和國成立的藝術見證」 。1953年董希文作。董希文是國家文物局規定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六位大師之一。此畫畫好後被多次修改,見證了建國初期的歷史。1955年,高崗集團被清算,於是高崗的原位以一盆鮮花代替。文革期間,國家主席劉少奇被批鬥致死,於是在油畫上也被抹去,換成了董必武。1979年,畫家閻振鐸受命,重畫了此畫遭修改前的原始版本,繼續對外展示。而記載了各種重大歷史事件的原畫,則成了國博現代史文物中的扛鼎之作。
國家博物館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長安街16號天安門廣場東側鐧懼害鍦板浘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❹ 博物館三位一體式陳列是指什麼
博物館「三位一體」式陳列指的是陳列室的使用除了接待參觀外,同時還是文物、標本的收藏室和專家學者的研究室。
❺ 博物館陳列設計方案大概怎麼寫
你好! 給你一篇作為參考。。。 《山西博物館陳列藝術方案設計》 山西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千古不息的黃河滋潤著這方北國的黃土地,積淀了博大精深的三晉文明。山西博物館陳列藝術方案圍繞「晉魂」主題,將一幅源遠流長的三晉文化和無數絢麗的歷史長卷奉獻給廣大觀眾。
在總體設計中,我們選用館藏文物的典型,突出營造晉文化的氛圍,體現山西博物館的鮮明地域特點,以文物為主,藉助輔助展品,如場景復原、展櫃、展台、壁龕,陳列展示文物,從不同方面反映出山西史前文化、夏文化、商代方國文化、晉文化、北朝文化、唐宋元明清文化以及各個歷史時期中原文化和北方部落氏族文化相互影響、滲透、融合,在山西區域性上所具備的鮮明的地方特色。設計根據陳列體系與內容構架,從整體到局部,空間均衡、重點突出、富於變化,觀眾參觀路線順暢,安全通道清晰,採用象徵、寓意等手法,運用豐富的陳列語言,建立起內容與展品間的內在聯系,起到升華陳列主題、增強藝術感染力的作用,以世界博物館發展的新趨勢「綠色陳列」與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使陳列設計既具有較高的學術藝術定位,又能以人為本,滿足廣大觀眾的審美心理,寓教於美,寓教於樂,達到雅俗共賞的效果。
序廳以簡約的晉文化印象,為空間加入深層次的文化內涵。門廳柱體設計為青銅紋飾,與天井三晉青銅紋飾交相映襯。大廳以「晉」字為源頭的漢白玉石柱,將各樓層貫通,其最高處「晉」字源頭湧出一汪泉水從頂端溢下,流經雕刻有不同時期文化遺存的柱體,通過柱基匯入中央的「雙龍玉環」池中。龍,象徵著華夏,標志著泱泱中華文化的厚積;環,寓意聚合,體現著中華各民族的交融與團結。廳中央如玉似鏡的池面互映著內廳,與館外環境的疊水遙相呼應。序廳以動靜結合的形式啟發人們從更深層次理解晉文化的源遠流長。一曲雄渾壯偉的交響樂「晉魂」從這里奏起……
二層文明搖籃展廳透過破開不同時期積淀的文化層看到山西地形與地貌的模型,預示著混沌初開、採集漁獵的先民生活。從原始岩畫和場景復原上反映出華夏文明的曙光。文物陳列全部採用背景、模型、文物、輔助展品相結合的方式,使觀眾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文物,再次陳述這里是中華民族的植根和搖籃之地。
二層過廳採用與晉國霸業相呼應的立體造型,中間突出晉文化特有符號,左右牆面分別以石器時代岩畫與夏商龍型觥來寓意過廳所連接的兩個展廳的內容。
二層夏商蹤跡展廳的序取材於象徵夏商時期晉已步入青銅時代的「
❻ 泉州開元寺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內陳列著一艘巨大的古船,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內陳列的古船就是有名的泉州後渚宋船,於1974年在福建泉州後渚港出土。殘長24.2米,殘寬9.15米,殘深1.98米。復原後總長34.55米,最大船寬9.9米,滿載吃水3米,排水量374.4噸.是一艘方艄、高尾、尖底的福船類型的海船。船底有龍骨,由兩段松木接成,長17.65米,前後兩部分向上彎曲。連接龍骨的艏柱用樟木製成,長約4.5米。船殼用杉木製作。底板為雙層結構;從船底的彎突處開始,船舷側板增為三層結構。船板連接嚴密,綜合使用了平接、槽口對切平接、魚鱗疊接、魚鱗對接等方法。側板共厚18厘米,隙縫處以麻、竹茹和桐油灰填塞,再以鐵釘釘合。此船有13個艙,各艙中間的隔板厚10~12厘米,與船殼用扁鐵和勾釘接合,增加了船舶整體的橫向強度,並具有隔水作用。這種船艙稱水密隔艙,是中國造船技術上的重大發明。此前雖在唐代內河槽運船上出現過這種做法,但海船採用水密隔艙者,此船為較早且較具體的實例。隔艙板除靠近艏、艉處的兩道外,其餘都在底部鑿有過水眼。過水眼可調劑進入艙內的海水,以維持船體平衡。它本身容易堵住,不影響船的抗沉能力。桅桿雖已不存,但從現有的前桅和中桅的底座看,至少應有3桅。艉部的舵座顯示出,此船裝有可升降的舵。船中的貨物主要是香料和葯物,並發現原來系在貨物上的木牌簽96件,還有銅錢504枚,最晚的為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所鑄。此船可能屬於管理宋宗室的南外宗正司所有,沉沒的時間約為景炎二年(1274)。。
❼ 陝西歷史博物館有哪些館藏有什麼特色
作為綜合性歷史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陳列主要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陳列三部分。基本陳列為陝西古代史陳列。它以時代為序,將陝西古代史分為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個部分,用約2000件文物形象、系統地展現了陝西自舊石器時代早期的藍田人至鴉片戰爭一百多萬年的發展過程。
專題陳列是學術性、專業性較強並圍繞著某一主題而舉辦的不定期展覽。
臨時陳列是基本陳列和專題陳列的補充,具有周期短、內容豐富、常看常新的特點,同時它又是一個文化交流場所、博物館面對社會的文化窗口。
❽ 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中國歷史博物館壯觀的建築已使它成為北京市重要的地標,而它悠久的建館歷史又和宏偉的建築相得益彰,它初建於1912年,至今已有近九十年的歷史。
1912年籌建。1912年,在蔡元培(時任教育總長)的關心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正式成立,聘請京師大學堂教授胡玉縉為主任,以國子監為館址,開始收集各方文物。1918年遷入故宮前部端門至午門及其朝房,為救濟災民、失業工人及「為國傷亡」者,曾展出部分藏品,以門票收入賑災。
1926年10月正式開館。1926年,館藏漸臻豐富,各類藏品已達26類,二十餘萬件,於午門辟陳列室,精選藏品,依類陳列,於同年10月10日正式開館展出,當月觀眾即達45,020人,同時《國立歷史博物館叢刊》開始出版。
1929年8月改名為中央研究院北平歷史博物館。
1933年4月改為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北平歷史博物館。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歷史博物館工作主要以保護文物,避免遭受戰爭破壞為主,進行了少量的圖片、文物展覽。
1945年8月恢復中央博物院北平歷史博物館舊名。 1949年10月改名為北京歷史博物館。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本館更名為北京歷史博物館,隸屬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向博物館捐贈文物,總數達16962件,極大地豐富了館藏。為適應新的歷史形勢,博物館著手建立新的歷史陳列,使博物館真正成為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社會教育機構。
1950至1965年是歷史博物館的高速發展期,由裴文中、賈蘭坡指導的「原始社會陳列」於1951年正式展出,該展覽是我國博物館最早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組織歷史陳列的嘗試。以此為起點,在黨和國家領導人、文化部、文物局領導的熱情關心下,以及全國各文博考古兄弟單位的大力支持下,「中國通史陳列」各個歷史階段陳列逐步完成並進行了預展,包括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在內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社會各界知名學者先後來館參觀、審查,不斷完善通史陳列。
中國通史陳列自原始社會開始,至清朝滅亡結束,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結合中國歷史發展特點劃分歷史階段,其特徵是以考古發掘及傳世文物為基本展出材料,力求全面、系統地展現中國歷史,這不僅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也是中國文博事業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陳列。
1958年8月國家決定建立中國歷史博物館。
1959年10月,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側的新館大樓落成,北京歷史博物館更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一起遷入新館。中國歷史博物館由郭沫若先生題寫館名。1961年7月1日,「中國通史陳列」正式對外開放。1962年之後,通史陳列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完善修改,並陸續編印了《中國古代服飾資料》、《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彩釉陶俑選輯》、《中國歷史博物館藏青銅器》、《中國歷史博物館藏雕塑選輯》等書。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中國通史陳列」暫時關閉。
1969年9月,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合並,改稱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七十年代開始進行「中國通史陳列」的修改。此次修改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指示下進行,突出秦漢、隋唐、元明清三個歷史時期的統一場面,同時將通史陳列下限延至「五·四」運動。1975年10月,修改後的「中國通史陳列」正式預展。1976年,粉碎「四人幫」之後,全館各項工作逐步恢復展開,成功舉辦了著名的《周恩來同志紀念展覽》,1978年1月,「中國通史陳列」對外開放。
自1978年始,中國歷史博物館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制定了全館八年發展規劃綱要,除繼續完善通史陳列和文物收藏工作外,還積極參加中外文物交流展出活動,相繼出版《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與文物資料》等刊物及《中國古代史常識》、《簡明中國歷史圖冊》、《明藍瑛花卉蘭石冊》、《中國古代史教學參考圖錄》、《中國歷史博物館》、《華夏之路》、《中國通史陳列》等圖書,組織和參加了多項考古發掘,舉辦了多項轟動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文物展覽,如「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覽」、「山西應縣木塔遼代文物展覽」、「醫聖張仲景展覽」、「中國南海沉船文物展」、「絲綢之路與茶之路」、「全國考古新發現精品展」等展覽。
1983年,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恢復獨立建制,將舊民主主義革命陳列劃歸中國革命博物館。1984年,「中國通史陳列」進行了第二次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對歷代社會經濟文化的表現。1988年至1997年,開始進行「中國通史陳列」的第三次修改,在各文博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從全國各地征調了近千件文物,絕大多數是近十年來新出土的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文物,同時,陳列形式也作了全新的設計。修改後的「中國通史陳列」原始社會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於1990年第11屆亞運會開幕之日對外開放,「中國通史陳列」隋唐至明清時期也於1997年9月正式展出。
1987年考古部設立水下考古學研究室,開始水下考古的研究。1989年與日本合作,對廣東南海海域進行調查,並於1990年正式成立中日中國南海沉船調查學術委員會,先後對廣東、山東、遼寧等地水域進行調查。1997年,中國歷史博物館成立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中心,同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簽訂了合作開展現代航空攝影考古意向書,開始進行洛陽及內蒙古東部地區古代大型遺址的航空攝影考古勘察。在新的歷史時期,為了更好的發揮博物館教育大眾的作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群眾工作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高潮,先後舉辦了「湖南中學生『擁抱紅太陽』夏令營」、「我愛北京天安門」活動月,在北京市各中小學和部分邊遠郊縣舉辦了「中國近代史圖片展」、「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展」等圖片展覽。
1999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展示五十年來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多方面成就,由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承辦的「中國文物事業50年特別展覽」於國慶節前在本館中央大廳展出。同年該館還成功舉辦了「盛世重光—山東青州龍興寺出土佛教石刻造像精品展」,並參加了「雪域名珠—西藏文化展」和在法國舉辦的「中國文化周」的展覽工作。為迎接21世紀的到來,同時也是歡慶新的龍年的到來,中國歷史博物館特別推出「迎千禧,賀辰歲—龍的藝術精品展」和「龍文化特展」,於2000年1月分別在北京和台北展出。相信在新世紀的曙光到來的時候,匯聚著古代文明與現代化氣息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必將以全新的面貌展現於世人面前。
2003年2月28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合並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基礎上,正式掛牌成立。
❾ 博物館里陳列著( )的歷史文物 寶貴 珍貴 填什麼呢
填「珍貴」
【寶貴】形容重要的事物,不可隨便浪費。如時間、金錢、糧食等專都能跟它扯上關屬系。
【珍貴】是指貴重,值得珍愛和重視。例:珍貴的禮物。
【區別】「珍貴」形容有形的事物的,「寶貴」可以形容有形的無形的事物。
【分析】陳列在博物館的歷史文物是有形的,應該用「珍貴」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