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赤壁之戰的資料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是曹操和孫權、劉備在今湖北江陵與漢口間的長江沿岸
的一場戰略會戰,對於三國鼎立局面的確立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這場戰爭中,處於劣
勢地位的孫、劉聯軍,面對總兵力達二十三四萬之多的曹軍,正確分析形勢,找出其弱
點和不利因素,採取密切協同、以長擊短,以火佐攻,乘勝追擊的作戰方針,打得曹軍
丟盔棄甲,狼狽竄北,使曹操「橫槊賦詩」、並吞寰宇的雄心就此付諸東流,從而成為 歷史上運用火攻,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擊敗袁紹,進而統一了北方,占據了幽、冀、青、
並、兗、豫、徐和司隸(今河南洛陽一帶)共八州的地盤,形成了獨佔中原的格局。接
著他又揮師平定遼東地區的烏桓勢力,基本穩定了後方地區,一時間成為當時歷史舞台 上不可一世的風雲人物。
然而,對於素懷「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雄心大志的曹操來
說,統一北方地區,只能算作是萬里長征走完第一步而已。他的宏偉目標,是掃平所有
的割據勢力,實現「天下混一」的理想。於是他便積極從事南下江南的戰爭准備:在鄴
城修建玄武池訓練水軍,並派人到涼州(今甘肅)授馬騰為衛尉予以拉攏,以避免南下
作戰時側後受到威脅。一切就緒後,曹操緊擂戰鼓,興起大軍,浩浩盪盪向南方地區殺 奔而來。
當時,南方的主要割據勢力有兩個,一是立國三世的東吳孫權政權,他據有揚州六
郡。這些地方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在當時戰亂較少。而北方人的南遷又給當地帶來了
先進的生產技術,因此東吳的經濟有了長足的進步。在軍事上,孫權擁有精兵數萬,有
周瑜、程普、黃蓋等著名將領,內部團結,加上據有長江天險,因而使它成為曹操吞並
天下的主要障礙。南方另一個主要割據勢力是荊州的劉表。他基本上採取了維持現狀的
政策,但他年老多病,處事懦弱,其子劉琦和劉琮又因爭奪繼承權而鬧得不可開交,所 以政權並不穩固。
至於劉備,在當時還沒有自己固定的地盤。他原來依附袁紹,官渡之戰後投奔劉表。
劉表讓他屯兵新野、樊城一帶,為自己據守阻止曹軍南下的門戶。但劉備素號「梟雄」,
志在「匡復漢室」,所以就趁著這一機會擴充軍隊、網羅人材。他這時擁有諸葛亮、關 羽、張飛、趙雲等謀士、猛將,是曹操吞並天下的又一重要障礙。
公元208年7月,曹操率軍南下,他的第一個戰略目標是荊州。荊州歷來為兵家必爭
之地,如占據了它,既能夠控制今湖北、湖南地區,又可以順江東下,從側面打擊東吳;
向西進軍則可以奪取富饒的益州(今四川)。就在戰爭一觸即發的緊要關頭,窩窩囊囊
的劉表於8月因病一命嗚呼了。接替他的次子劉琮更不爭氣,他讓曹操的兵威嚇破了膽,
未作任何抵抗,就將荊州雙手拱出。曹操兵不血刃,完成了南下戰略的第一步。
劉備在樊城獲悉劉琮投降的消息後,急忙率所部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卻,並命 令關羽率水軍經漢水到江陵會合。
江陵為軍事重鎮,是兵力和物資的重要補給基地。曹操自然不甘心讓它落入劉備之
手,於是便親率輕騎五千,日夜兼行150公里,追趕行動遲緩的劉備軍隊,在當陽(今 湖北當陽)
的長坂坡擊敗劉備,佔領了戰略要地江陵。劉備僅僅同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
騎突圍,在與關羽、劉琦等部會合後,退守龜縮於長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 一線。
軍事上接二連三的勝利,使得曹操躊躇滿志,輕敵自大,企圖乘勝順流東下,佔領
整個長江以東的地區,一舉消滅孫權勢力。盡管謀士賈詡建議他利用荊州的豐富資源, 休養軍民,鞏固新佔地,然後再以強大優勢迫降孫權,可是曹操哪裡聽得進去。
在強敵壓境、存亡未卜的危急關頭,孫權和劉備兩股勢力為了避免徹底覆滅的共同 命運,終於結成了聯合抗曹的軍事同盟。
早在曹操進兵荊州以前,東吳即曾打算奪占荊州與曹操對峙。劉表死後,孫權又派
魯肅以吊喪為名去偵察情況。魯肅抵江陵時,劉琮已投降了曹操,劉備正向南撤退。魯
肅當機立斷,即在當陽長坂坡會見劉備,說明聯合抗曹的意向。處於困境的劉備欣然接
受了這個建議,並派諸葛亮隨同魯肅前去會見孫權。諸葛亮向孫權分析了敵我形勢。指
出:劉備最近雖兵敗長坂坡,但是尚擁有水陸2萬余眾的實力。曹操雖然兵多勢眾,但
經長途跋涉,連續作戰,非常疲憊,就像一支飛到盡頭的箭鏃,它的力量連一層薄薄的 綢子也穿不透了。
何況曹軍多是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又是新占之地,人心不服。在這種形勢下,
只要孫、劉雙方同心協力,攜手合作,就一定能擊破曹軍,造就三分天下的局面。孫權 對他的這番精闢分析深表贊同。
可是當時東吳內部也存在著反對抵抗、主張投降的勢力。
長史張昭等人為曹軍的聲勢所懾服,認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兵多勢眾,又
挾新定荊州之勝,勢不可擋。雙方實力相差懸殊,東吳難以抗衡,不如趁早投降。張昭
是東吳的重臣,頗具影響,他這樣的態度,使得孫權感到左右為難。這時魯肅就竭力密 勸孫權召回東吳軍事主帥周瑜商討對策。
周諭奉召從鄱陽趕回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他同樣主張堅決抗禦曹操。他以為:
曹操雖已統一北方,但其後方並不穩定。馬超、韓遂在涼州的割據,對曹操側後是潛在
的重大威脅。曹操舍棄北方軍隊善於騎戰的長處,而同吳軍進行水上較量,這是舍長就
短。加上時值初冬,馬乏飼料,北方部隊遠來江南,水土不服,必生疾病。這些都是用
兵之大忌,曹操貿然東下,失敗不可避免。緊接著,周瑜又向孫權分析了曹操的兵力。
指出曹操的中原部隊不過十五六萬,並且疲憊不堪;荊州的降兵最多不過七八萬人,而
且心存恐懼,鬥志低落。這樣的軍隊,人數雖多,但並不可懼,只要動用精兵五萬,就
足以打敗它。周瑜深入全面的分析,使孫權更加堅定了聯劉抗曹的決心。於是便撥精兵
3萬,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軍與劉備會師,共同抗擊曹操。
公元208年10月,周瑜率兵沿長江西上到樊口與劉備會師。爾後繼續挺進,在赤壁
(今湖北嘉魚東北)與曹軍打了一個遭遇戰。曹軍受挫,退回江北,屯軍烏林(今湖北 嘉魚西),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
孫、劉聯軍雖佔有天時、地利、人和方面的優勢,但畢竟是力量弱小,要打敗強大
的曹軍談何容易!可是,機遇總是喜歡那些敢於同命運抗爭的人,勝利的天平傾向了弱
者孫、劉一邊。這中間的關鍵,就是孫、劉聯軍的統帥們能夠比較敵我優劣長短,善於 捕捉戰機,找到了克敵制勝的法寶——
乘隙蹈虛,欺敵誤敵,因風放火,以火助攻。
當時曹軍中疾病流行,又因多是北方人,不習水性,長江的風浪把他們顛簸得口吐
黃水,苦不堪言。於是只好把戰船用鐵環「首尾相接」起來。周瑜的部將黃蓋針對敵強
我弱、不宜持久及曹軍士氣低落、戰船連接的實際情況,建議採取火攻,奇襲曹軍戰船。
周瑜採納了這一建議,制定了「以火佐攻」,因亂而擊之的作戰方略。 周瑜利用曹操驕傲輕敵的弱點,先讓黃蓋寫信向曹操詐降,並與曹操事先約定了投
降的時間。曹操不知是計,欣然容允。屆時,黃蓋率蒙沖(一種用於快速突擊的小船)、
斗艦數十艘,滿載乾草,灌以油脂,並巧加偽裝,插上旌旗,同時預備快船系掛在大船
之後,以便放火後換乘,然後揚帆出發。當時,江上正猛刮著東南風,戰船航速很快,
迅速向曹軍陣地接近。曹軍望見江上船來,均以為這是黃蓋如約前來投降,皆「延頸觀 望」,絲毫不加戒備。
黃蓋在距曹軍1公里地處,遂下令各船同時點火。一時間「火烈風猛,船往如箭」,
直沖曹軍戰船。而曹軍船隻首尾相連,分散不開,移動不得,頓時便成了一片火海。這
時,風還是一個勁地猛刮,熊熊烈火遂向岸上蔓延,一直燒到了岸上的曹軍營寨。曹軍
將士被這突如其來的大火燒得驚慌失措、鬼哭狼嚎、潰不成軍,燒死、溺死者不計其數。
在長江南岸的孫、劉主力艦隊乘機擂鼓前進,橫渡長江,大敗曹軍。曹操勢窮力蹩,被
迫率軍由陸路經華容道向江陵方向倉皇撤退,行至雲夢時曾一度迷失道路,又遇上大風
暴雨,道路泥濘不堪,以草墊路,才使得騎兵得以通過。一路上,人馬自相踐踏,死傷
累累。孫、劉聯軍乘勝水陸並進,窮追猛打,擴大戰果,一直追擊到南郡(今湖北江陵
境內)。曹操留曹仁、徐晃駐守江陵,樂進駐守襄陽,自己率領殘兵敗將逃回到北方。 這場赤壁大鏖兵至此遂以孫權、劉備方面大獲全勝而宣告結束。
赤壁之戰對當時歷史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它使得曹操勢力不復再有南下的力量;
孫權在江南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劉備乘機獲取立足之地,勢力日益壯大,三國 鼎立的形勢就此造成。
在赤壁之戰中,孫權與劉備兩大集團表現出卓越的戰略籌劃與靈活的作戰指導:第
一,在敵強我弱,分則俱亡,合則勢強形勢下,精誠合作,結成政治、軍事同盟,形成
一股可以與曹軍抗衡的力量。第二,在知彼知己的基礎上,針對曹操驕傲輕敵,舍長用
短的特點,利用地理、天時方面的有利條件,欺敵詐降,並果斷採取「以火佐攻」的作
戰方針,乘敵之隙,予其以出其不意的打擊。第三,在實施火攻襲擊成功的情況下,不
失時機地率領主力艦隊橫渡長江,乘敵混亂不堪之際,奮勇打擊曹軍,奠定勝局。並堅 決實施戰略追擊,擴大戰果,奪取荊州。
反觀曹操,雖然他久歷戎行,戰績輝煌,但在赤壁之戰中卻屢犯戰略、戰術上的錯
誤:一是輕敵冒進,率意開戰;二是棄騎用舟,舍長就短;三是在作戰部署上又犯連結
戰船的錯誤;四是對敵手可能實施火攻的情況茫昧無知,輕信詐降,疏於戒備,終於導 致了可悲的失敗
⑵ 急求《赤壁之戰》的文言知識點。在線等。
經過赤壁之戰,曹操退守黃河流域一帶,不敢再輕易南下。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乘機佔領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又向西進佔四川。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東漢結束。第二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後定都建業。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赤壁大戰後,劉備乘勝取得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荊州牧,奠定了壯大發展、進據益州的基礎。曹操吸取失敗教訓,大興水軍,進控江淮,與孫權對峙。孫權為抗曹,繼續與劉備聯盟,任其在荊州發展。三國鼎立格局逐漸形成。
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重要戰役。戰後,曹操退回北方,一時無力南下,便向關西(潼關或函谷關以西地區)方面發展勢力。劉備在荊州站住了腳,得以向益州地區進軍。孫權在江東的統治進一步穩固,便向嶺南地區擴張勢力。220年,曹丕廢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都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222年,孫權也稱王,國號吳,後都建業。至此,三國鼎立局面最後形成。
在赤壁之戰前,劉備基本沒什麼實力,也沒什麼根據地,但通過赤壁之戰,曹操實力大損,劉備趁機奪了荊州,自此開始了發展,若沒有著一戰,那麼曹操實力大過於孫權,更不用說那個尚無自主安身之地的劉備了,這就形不成三國鼎立的局勢。
赤壁之戰之後,曹操在軍事上的優勢地位被打破。孫權的勢力進一步得到鞏固。同時,劉備借赤壁一戰也有了安身立命之處,再也不用被人追得到處跑啦。為蜀漢今後的長遠發展奠定了一個相對穩固的基礎。因此赤壁之戰對魏蜀吳三方都是具有決定性的——原有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由一家獨尊變成了三足鼎立。導致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誰也奈何不了對方。因此,赤壁之戰的重要性決非漢中,襄樊之役可比。另外,如果曹操南下征討江東得手,那麼三國的歷史就會提前結束。從這里也可以看出赤壁之役的重要性。
習題:
《赤壁之戰》習題精選
一、比一比,再組詞。
率( ) 瑜( ) 譴( ) 渡( ) 滔( )
蟀( ) 愉( ) 遣( ) 度( ) 稻( )
眺( ) 硫( ) 纜( ) 幔( ) 葦( )
跳( ) 流( ) 覽( ) 慢( ) 違( )
二、多音字組詞。
三、把下列成語補充完整,解釋所填字的意思。
調兵( )將 自不( )力 無心( )戰
丟盔( )甲 不( )其數 以少( )多
四、把下列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1.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雞蛋去跟石頭碰,哪有不失敗的?
2.曹操只道是黃蓋來投降了,高興還來不及,哪兒想到防備?
五、照樣子,將句子中藍色的部分換上一個成語。
例如:周瑜調動兵馬,派遣將領,駐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對。(調兵遣將)
1.黃蓋向周瑜提出「火攻」的建議是因為看到雙方兵力懸殊,敵人多,我方兵力少,長期相持於己不利,曹操鐵索連船,用火攻就能以少勝多。( )
2.在赤壁之戰中東吳獲勝的原因在於:對自己的情況和對方的情況都有透徹的了解,利用天時地利,發揚長處,避開短處。( )
六、寫出下面歇後語的後半句。
1.曹操敗走華容道——
2.程咬金上陣——
3.缸里點燈——
4.給老虎醫病——
5.狗咬呂洞賓——
答案:
一、率領、蟋蟀;瑕瑜互見、愉悅;譴責、派遣;渡口、歡度;滔天、稻子;眺望、跳動;硫磺、流逝;纜繩、展覽;幔子、緩慢;蘆葦、違反
二、略
三、遣:派遣;量:估量;應:應付;棄:扔掉;計:計算;勝:戰勝。
四、1.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雞蛋去跟石頭碰,肯定要失敗。2.曹操只道是黃蓋來投降了,高興都來不及,更想不到防備。
五、1.敵眾我寡 2.知己知彼,揚長避短
六、1.走對了路子 2.就那三板斧 3.照里不照外 4.提心吊膽 5.不識好人心
⑶ 歷史赤壁之戰簡介
⑷ 赤壁之戰的歷史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內北省容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名 稱
赤壁之戰
地 點
赤壁、烏林
時 間
建安十三年(208年)
參戰方
孫劉聯軍,曹軍
結 果
孫劉聯軍勝利
參戰方兵力
聯軍5萬,曹軍20餘萬(稱80萬)
傷亡情況
曹軍「傷亡過半」,多為荊州降兵
主要指揮官
曹操;周瑜、劉備
歷史意義
奠定了三國的基礎
請採納
⑸ 《赤壁之戰》知識點歸納
赤壁之戰
課文題解
本文選自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卷六十五,有刪節,題目為課文編選者
所加。
「赤壁之戰」為我國古代戰史上典型的以弱性強的戰例之一,此戰以孫劉聯
軍獲勝、曹操一方失敗而告終,自此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一部著名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意為:以歷
史的得失作為鑒戒來加強統治。作者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陝州
夏縣(今山西夏縣)人,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
課文簡析
本文通過對赤壁之戰的記述,提示了只要正確分析形勢,指揮正確,劣勢可
以轉化為優勢,弱方可以戰勝強方的戰爭規律。全文可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助畫方略」):寫孫劉聯盟形成的經過--戰前的決策。
第二部分(「進,與曹軍遇於赤壁」一結束):寫孫劉協力破曹軍於赤壁-
戰爭的實況。這兩個部分,前者詳寫,後者略寫。作者之所以這樣剪裁材料,是
為了突出戰爭中思想策略的重要,而戰爭實況只是用了證明戰前孫劉方面決策的
正確。「運籌於帷幄之內,決勝於千里之外」,寫戰爭的作品沒有把主要的鏡頭
推向戰場,這是本文成功之處,顯得不落俗套。
特點提示
用人物對話來敘述故事情節和刻畫人物是本文的鮮明特點。本文中對話部分
約佔了一半的篇幅,對孫、劉、曹三方的情況及戰事的發展,很多都是通過人物
的對話敘述出來的。特別是曹操的活動,幾乎全由諸葛亮、魯肅、周瑜的談話告
訴讀者,這就在敘述上節省了很多筆墨,同時,這幾個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徵,也
就躍然紙上了。
問題思考
赤壁之戰是一次有決定意義的大戰役,整個戰役涉及孫、齊、曹三個方面,
事件繁,人物多,作者在敘述時為什麼確定以孫權一方為主?
解題思路
赤壁之戰由孫、劉、曹三方參加,劉備軍事力量小,不是抗曹的主力,而曹
以重兵威脅,孫權在劣勢下,虛心聽取各意見,作出正確決策,最後以弱勝強,
因而作者詳寫了孫權方面,以孫權一方為主,兼及其他兩方,這就突 出了重點。
⑹ 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相關資料
戰爭日期:208年七月~208年十一月
地點:烏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結果:孫權,劉備盟軍勝利
作戰各方:曹操,劉備,孫權
指揮官:曹操、周瑜、程普、劉備
兵力:曹操約160,000,孫劉聯軍約50,000
結果:曹操大敗
赤壁戰前曹操的優勢是非常大的:
第一,曹操「挾天子令諸侯」,諸侯自然在道義上難以爭鋒;
第二,曹操以新勝之軍南下,其氣自盛
第三,曹操兵力數倍於孫、劉兩家。
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優勢,孫劉聯軍的戰績更以輝煌。此戰,孫劉軍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果斷、以少勝多的的著名戰例。赤壁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機會如此大規模南下荊州。曹操集團也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遣甘寧襲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進圍甘寧,周瑜率軍救援,大破曹仁軍。
劉備回師夏口,欲溯漢江迂迴曹仁後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孫權繼續與劉備聯盟,以抗拒曹操。劉備乘勢取得荊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縣)、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稍後又奪得劉璋的益州。孫權據有江東,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割據局面。
點評:在評論曹操兵敗赤壁,傳統的史學家強調其思想輕敵驕傲。如張作耀《曹操傳說:「曹操其人極易激動,易被勝利沖昏頭腦」。曹操沒有乘勝把劉備徹底擊潰。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則不以為然,他認為:「曹操當時既新平江漢,威懾揚越;資劉表水戰之具,藉荊楚楫棹之利,實震盪之良會,廓定之大機;不乘此取吳,將安俟哉?」傳統的評論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
曹操把失敗原因歸於疾病,他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裴松之評論赤壁之戰是說:「至於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役大興,以損凌厲之峰,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李友松的《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系之探討》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戰兵敗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蟲病。
赤壁之戰的戰場恰恰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而且時間又是血吸蟲病的感染季節。赤壁之戰是在冬天開始的,但曹軍在轉徙、訓練時間是在秋天。曹操水軍在赤壁之戰戰前染上血吸蟲病,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就發病了,致使大戰時疲病交加,不堪一擊。而劉、孫軍隊長期在血吸蟲流行的疫區中從事生產、生活,士兵體內或多或少已產生一定的免疫力。
RafedeCrespigny認為烏林之戰實是一場小規模的遭遇戰。赤壁的位置多年來,學術界對於「赤壁」地望問題討論,諸說並起被近代傳媒稱為「新赤壁大戰」。一般統計,至少有七種「赤壁說」:蒲圻說、黃州說、鍾祥說、武昌說、漢陽說、漢川說、嘉魚說。
從目前討論的情況看,爭論的焦點是蒲圻說、嘉魚說與黃州說何者為是,其餘四說難以成立。1。蒲圻說:陰法魯主編的《古文觀止譯注》中寫道:「那個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元和郡縣圖志》亦稱:「赤壁山在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舟船敗走處。
」胡三省注的《資治通鑒》和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也主是說。三種說法,蒲圻說較為可信,因為近年蒲圻的赤壁陸續有大批的器物被發掘。1991年湖北大學人文學院出版了《古戰場蒲圻赤壁論文集》贊同上述觀點。2。嘉魚說: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和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魚縣東北的觀點。
如上溯此說之源,有《大清一統志》引據《水經注》為證。《水經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應在嘉魚縣東北,與江夏接界處,上去烏林二百里。」此說後來為清末著名地理學家楊守敬所首肯。3。黃州說:還有一說認為赤壁在今武漢以東地帶。唐朝杜牧和北宋蘇軾都把黃岡(古黃州)西北的赤鼻磯(今「東坡赤壁」)視為赤壁,因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紅色,宛若烈火燒過一樣。
蘇軾《前赤壁賦》稱:「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⑺ 赤壁之戰,哪些著名的典故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草船借箭:
後來演變成一條歇後語:周瑜打黃蓋 ——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用以比喻兩方面都願意的事情。
赤壁之戰:
長坂之戰–烏林之戰–江陵之戰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一。
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水陸大軍,號稱百萬,發起荊州戰役,然後討伐孫權。孫權和劉備組成聯軍,由周瑜指揮,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破曹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赤壁之戰是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也是孫、曹、劉各家都派出主力參加的唯一的戰事。
進取荊州:
曹操經200年官渡之戰、207年北征烏桓,完成了統一北方的戰爭。
曹操至江陵後,立即採取安頓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
孫權增強聯劉抗曹取勝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周瑜率精銳部隊三萬人,沿江而上至夏口,與劉備統軍兩萬多人會合,共同抗曹。
兵敗烏林:(火燒連營)
周瑜率領的軍隊在樊口與劉備回合。然後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曹軍相遇。曹軍新編及新附荊州水軍,戰鬥力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戰不利。曹操不得不把軍隊「引次江北」,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南岸赤壁一側,雙相對峙。
北兵不慣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鐵索將戰船連鎖在一起,以減輕風浪顛簸。周瑜部將黃蓋建議採用火攻戰術以敗曹軍:「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周瑜採納了黃蓋的建議,並即決定讓黃蓋用詐降接近曹操戰船。……
曹軍官兵毫無戒備,「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離曹軍二里許,黃蓋遂令點燃柴草,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各營。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供參考。
⑻ 赤壁之戰的資料
赤壁之戰
戰爭日期:208年七月 ~208年十一月
地點:烏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結果:孫權,劉備盟軍勝利
作戰各方:曹操 劉備,孫權
指揮官:曹操 周瑜、程普、劉備
兵力:約160,000 約50,000
赤壁之戰:長坂之戰–烏林之戰–江陵之戰
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至次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之赤壁長江南岸今湖北蒲圻西北)地區,大敗曹水軍的著名戰略性決戰.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天下大亂.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參見曹操統一北方戰爭),欲吞並江南、統一天下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在鄴(今河北臨漳西南)修建玄武池,訓練水軍,作向南方進軍的准備。七月,親統大軍10餘萬南征荊州.企圖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以統一天下。八月,荊州牧劉表病亡,次子劉琮請降.荊州水軍數以千計的蒙沖、斗艦,悉歸曹操所有,曹軍實力大增,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屬湖北省)的劉備,聞訊後率部南撤。九月,曹軍進佔新野(今屬河南省),並率精騎追擊南逃的劉備,在當陽長坂坡追及擊潰劉 備軍。劉備退至夏口(今武漢境),曹操繼續南下。佔領江陵,並乘勝向江東進軍。
曹軍的作戰部署大體是:以趙儼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棗陽東南)太守兼都監護軍,監領虎威將軍於禁、平狄將軍、平虜將軍朱靈、破虜將軍李典、盪寇將軍張、奮威將軍馮楷等7軍,統一指揮他們在漢水、淮水之間的行動。荊州(州治在今湖北襄樊市)方面,曹操在江陵<今湖北江陵)、襄陽、樊城等要地留兵駐守,自率主力沿漢水、長江東進。曹操企圖先擊殲劉備於樊口,然後順江而下,兼並東吳。
面對當時嚴峻的局勢,劉備決定聯吳抗曹,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退至夏口後,派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會見孫權,共謀抗曹大計。當時東吳部分謀臣懾於曹軍號稱80萬的聲勢,主張議和,孫權在和戰之間猶豫不決。諸葛亮與魯肅、周瑜等對當前的形勢作了精闢的分析:指出劉備雖在長坂戰敗,但仍有一定實力,現在收攏的部隊和關羽的水軍精兵尚有萬餘人,劉琦的部隊也不下萬人,如果與東吳的軍隊聯合作戰,實力相當可觀。曹軍號稱八十萬,實際上只有十五六萬人,加之後方不穩,遠征疲憊,不服水土,不習水戰,只要善於利用曹軍的這些弱點,聯合抗曹,定能取勝。孫權因而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即命周瑜、程普為左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領3萬精銳水師,與劉備軍會合約5萬,進駐夏口。是年冬,曹操憑恃軍威,驕縱輕敵,拒絕謀臣諫議,親統大軍水陸並進,直逼江南。孫劉聯軍自夏口溯江而上,與曹軍相遇於赤壁。
曹軍以步騎為主,面臨大江,立刻失去優勢,新編及新附荊州水軍,戰鬥力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戰不利,退長江北烏林(今湖北洪湖境),與孫劉聯軍夾江對峙。為減輕江上風急浪顛,曹操下令用鐵鏈和木板連接戰船,猶如城堡,使步騎兵可在上馳騁,以利攻戰。周瑜鑒於敵眾己寡,意欲謀攻,以求速戰,遂採納黃蓋提出採用火攻的計謀。針對曹軍連環戰船,黃蓋派人給曹操送偽降書,並與曹操事先約定投降時間。
十月的一天,黃蓋率蒙沖、斗艦10艘,滿載易燃的枯草乾柴,灌以油脂,外用布幕圍住,上插與曹操約定的旗號。另備速度快的走軻,系於蒙沖、斗艦之後,以便縱火後官兵換乘撤離。時值東南風急,黃蓋領戰船揚帆直駛曹軍水寨。曹軍官兵見黃蓋來降,「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毫無戒備。聯軍戰船接近曹營時,曹軍戒備鬆懈,皆爭相觀看黃蓋來降,黃蓋遂令點燃柴草,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各營。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資治通鑒》卷六十五)。在南岸的孫劉聯軍主力船隊乘機擂鼓前進,橫渡長江,大敗曹軍.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救,當即自焚余船,引軍退走。聯軍迅疾追擊。曹操經華容道(今湖北潛江南)逃脫,自還北方,留滿寵駐當陽,曹仁<守江陵。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遣甘寧襲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進圍甘寧,周瑜率軍救援,大破曹仁軍。劉備回師夏口,欲溯漢江迂迴曹仁後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赤壁大戰後,曹操鑒於失敗教訓,大治水軍,進控江淮。孫權繼續與劉備聯盟,以抗拒曹操。劉備乘勢取得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縣)、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自任荊州牧,作為西取益州(治今成都市)的基地,逐漸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點評:此戰,孫劉聯軍面對強敵而不懼,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以弱勝強,創造了輝煌戰績,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曹操在統一北方之後,乘勢向江南進軍,一舉奪占荊州。在此關鍵時刻,本應集中力量,徹底追殲劉備,然後再圖東吳。而他卻驕傲輕敵,同時攻打兩個敵人,以致促成孫劉聯合抗曹,使自己處於不利地位。江南是水網地區,利於水戰,而曹軍長期在北方征伐,不習水戰。曹操在進軍之前雖然訓練了一些水軍,但戰鬥力不強;在進軍中雖然又收降了荊州水軍,但軍心不穩。在這種情況下,要同以水軍立國的東吳進行水上較量,顯然是舍長就短,結果為孫劉所乘,遭到失敗。
孫劉聯軍在赤壁水戰中,之所以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不為強敵所嚇倒,不為表面現象所迷惑。通過冷靜的分析,既看到曹操16萬大軍壓境,其勢洶洶,又看到曹操後方不穩,部隊遠來疲憊,不服水土,不習水戰;既看到劉備新敗,兵力不足,又看到有利的戰場條件和擁有善於水戰的五六萬水軍,從而具備了取勝的基礎。
二、聯合抗曹,打擊主要敵人。孫權和劉備雖有矛盾,但大敵當前,如果不聯合起來,勢必被各個擊破;而聯合起來,就相對地改變了力量對比,為戰勝曹軍創造了條件。
三、積極迎戰,先機制敵。採取這一方針,是符合當時情勢的。一則曹操輕取荊州,發展過快,兵力不集中,佔領區不鞏固,正可乘其立足不穩而擊之。二是乘戰略要地樊口尚在劉備手中,曹軍尚未達成水陸分進合擊之際,迫曹軍於江上水戰,挫敗其水軍,使其難以順江東下。三是曹操恃勝而驕,先給以迎頭痛擊,使曹軍上下震驚,混亂被動。
四、以長擊短,出其不意。利用擅長水戰的優勢,對遠來疲憊,不善水戰而又麻痹輕敵的曹軍,出其不意地採用火攻,然後乘敵混亂,迅速投入主力,實施有力的突擊,擊敗曹軍。赤壁一戰對於三國歷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曹操失敗,無力再向江南進軍,孫權和劉備則乘勝發展勢力,擴張地盤,這就為以後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一。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水陸大軍,號稱百萬,發起荊州戰役,然後討伐孫權。
七月秋,曹操親領大軍十餘萬南下荊州,用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的話來說是「乘破袁紹之勢以下荊、吳」。企圖一舉消滅劉表和江東的孫權,統一天下。正當曹操疾趨宛、葉之時,八月間劉表病逝。九月,其次子劉琮在新野(今屬河南省)不戰而降於曹軍。荊州水軍數以千計的蒙沖、斗艦,悉歸曹操所有,至此曹軍水戰實力大增。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的劉備,聞訊後率部南撤。
當時江陵(今湖北江陵)貯有劉表的大量糧草、兵器等,因此劉備一方面由樊城向江陵撤退,另一方面命關羽帶領水軍經漢水到江陵會合。九月,曹軍親率精騎五千,包括親兵虎豹騎,追擊劉備,在當陽長坂坡(今湖北當陽東北)擊潰劉備軍後佔領江陵。
曹操至江陵後,立即採取安頓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
賈詡勸說曹操先利用荊州的資源、休養軍民、穩定新佔地,可是曹操並沒有理會他的建議。曹軍的作戰部署大體是:以趙儼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棗陽東南)太守兼都監護軍,於禁、張郃、朱靈、李典、張遼、馮楷等七軍,統一指揮他們在漢水、淮水之間的行動。荊州方面,曹操以曹仁和夏侯淵駐守江陵,以曹洪駐守襄陽,另以一部水陸軍由襄陽沿漢水南向夏口。曹操親率一部連同新附荊州之眾順江而下,攻打東吳。
當曹操南下時,孫權派魯肅出使荊州,吊劉表喪,兼說劉備同心御曹。魯肅與劉備相遇於當陽,後劉備用其計折向東南漢水方向撤退,和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會合,並與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一萬餘人聯軍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漢漢口),圖謀聯合孫權抗擊曹操。劉備遣諸葛亮隨肅往東吳共謀抗曹之計。
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孫權已接到曹操威脅的書信,信上說:「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孫權不願以「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曹操,又顧慮孫劉聯軍不能與曹操相匹敵。孫權部下以魯肅為代表的主戰派和張昭為首的主和派也展開了激烈爭辯。諸葛亮為孫權分析敵我雙方的利弊:「豫州(劉備)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他指出(一)曹操勞師遠征,士卒疲憊;(二)北人「不習水戰」;(三)荊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諸葛亮的結論是如果孫劉聯合,定可取勝。
魯肅又用激將法進言,說服了孫權,同時勸孫權立即把周瑜從鄱陽(今江西波陽東北)召回。周瑜支持諸葛亮和魯肅的意見,先後分析曹軍的弱點,指出:第一,曹軍疲憊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馬無藁草」第三,加之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既而進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向曹。
孫權增強聯劉抗曹取勝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周瑜率精銳部隊三萬人,沿江而上至夏口,與劉備統軍兩萬多人會合,共同抗曹。
兵敗烏林 :周瑜率領的軍隊在樊口與劉備回合。然後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曹軍相遇。曹軍新編及新附荊州水軍,戰鬥力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戰不利。曹操不得不把軍隊「引次江北」,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南岸赤壁一側,雙相對峙。
北兵不慣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鐵索將戰船連鎖在一起,以減輕風浪顛簸。周瑜部將黃蓋建議採用火攻戰術以敗曹軍:「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周瑜採納了黃蓋的建議,並即決定讓黃蓋用詐降接近曹操戰船。黃准備了十艘蒙沖斗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帷幕偽裝,上插與曹操約定的旗號。
時值隆冬,多刮北風,但按氣象規律,幾天嚴寒日過後,以常見有少暖之日,風向亦或變為東風,南風。據說,十一月十二日甲子日(合公元208年12月7日)這一天,晴空風暖,傍晚南風起,及至午夜風急,黃蓋以准備的船艦出發,順風駛向曹船。到了江的中心,黃蓋手鋸火把,使眾兵齊聲大叫:「降焉!」曹軍官兵毫無戒備,「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離曹軍二里許,黃蓋遂令點燃柴草,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各營。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在南岸的孫軍主力船隊乘機擂鼓前進;同時劉備也自蜀山向烏林進發。盟軍橫渡長江,大敗曹軍。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救,當即自焚余船,引軍退走。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並進,曹操沿華容小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卻,加以瘟疫、飢餓,曹軍損失大半。幸得張遼,許諸等接應,才得脫險。至江陵城下,曹操恐後方不穩,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滿寵駐當陽。
後果 :赤壁戰前曹操的優勢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挾天子令諸侯」,諸侯自然在道義上難以爭鋒;第二,曹操以新勝之軍南下,其氣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數倍於孫、劉兩家。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優勢,孫劉聯軍的戰績更以輝煌。此戰,孫劉軍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果斷、以少勝多的的著名戰例。赤壁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機會如此大規模南下荊州。曹操集團也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
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遣甘寧襲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進圍甘寧,周瑜率軍救援,大破曹仁軍。劉備回師夏口,欲溯漢江迂迴曹仁後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孫權繼續與劉備聯盟,以抗拒曹操。劉備乘勢取得荊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縣)、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稍後又奪得劉璋的益州。孫權據有江東,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割據局面。
曹操沒有乘勝把劉備徹底擊潰。
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則不以為然,他認為:「曹操當時既新平江漢,威懾揚越;資劉表水戰之具,藉荊楚楫棹之利,實震盪之良會,廓定之大機;不乘此取吳,將安俟哉?」
傳統的評論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曹操把失敗原因歸於疾病,他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裴松之評論赤壁之戰是說:「至於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役大興,以損凌厲之峰,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李友松的《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系之探討》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戰兵敗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蟲病。赤壁之戰的戰場恰恰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而且時間又是血吸蟲病的感染季節。赤壁之戰是在冬天開始的,但曹軍在轉徙、訓練時間是在秋天。曹操水軍在赤壁之戰戰前染上血吸蟲病,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就發病了,致使大戰時疲病交加,不堪一擊。 而劉、孫軍隊長期在血吸蟲流行的疫區中從事生產、生活,士兵體內或多或少已產生一定的免疫力。
Rafe de Crespigny 認為烏林之戰實是一場小規模的遭遇戰。
赤壁的位置
多年來,學術界對於「赤壁」地望問題討論,諸說並起被近代傳媒稱為「新赤壁大戰」。一般統計,至少有七種「赤壁說」:蒲圻說、黃州說、鍾祥說、武昌說、漢陽說、漢川說、嘉魚說。從目前討論的情況看,爭論的焦點是蒲圻說、嘉魚說與黃州說何者為是,其餘四說難以成立。
1. 蒲圻說:陰法魯主編的《古文觀止譯注》中寫道:「那個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元和郡縣圖志》亦稱:「赤壁山在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舟船敗走處。」胡三省注的《資治通鑒》和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也主是說。三種說法,蒲圻說較為可信,因為近年蒲圻的赤壁陸續有大批的器物被發掘。1991年湖北大學人文學院出版了《古戰場蒲圻赤壁論文集》贊同上述觀點。
2. 嘉魚說: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和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魚縣東北的觀點。如上溯此說之源,有《大清一統志》引據《水經注》為證。《水經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應在嘉魚縣東北,與江夏接界處,上去烏林二百里。」此說後來為清末著名地理學家楊守敬所首肯。
3. 黃州說:還有一說認為赤壁在今武漢以東地帶。唐朝杜牧和北宋蘇軾都把黃岡(古黃州)西北的赤鼻磯(今「東坡赤壁」)視為赤壁,因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紅色,宛若烈火燒過一樣。蘇軾《前赤壁賦》稱:「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⑼ 請給一些有關赤壁之戰的資料!!
「赤壁大戰」可謂是《三國演義》中花費筆墨最多,描寫得最為詳細的戰爭,因此,它的虛構成分也是最多的。從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隱淪,單福新野遇英主」開始,到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為止,整整十六個章節,把曹操南取荊州,並圖揚州,但在孫劉聯軍的抵抗下,最終鎩羽而歸的整個過程,描述得巨細靡遺,使讀者無不血脈賁張,拍案叫絕。那麼,首先讓咱們先來回顧一下小說中這一大戰的整個過程吧。
首先,屯紮在樊城的曹軍將領呂曠、呂翔點軍五千,進攻劉備防守的新野城,結果被單福設計,雙雙殺死。樊城大將曹仁大怒,不顧李典的勸阻,統軍兩萬五千,二攻新野。單福不但斗陣贏了曹仁,復襲取樊城。曹仁逃歸許昌。
曹操計賺單福也就是徐庶,徐庶走馬薦諸葛。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請得孔明出山相助。中間插敘江東故事:攻黃祖凌操戰死,殺媯、戴徐氏報仇,錦帆賊甘寧投吳,戰江夏黃祖殞命。然後劉琦問計,出守江夏。
曹操派夏侯敦等領兵十萬來攻新野,諸葛亮初出茅廬第一功,火燒博望坡。曹操遂點起五十萬兵馬,南取荊州,臨出兵殺了諫阻的孔融。劉表驚死,蔡張弄權,擁立劉琮繼位,並派宋忠往曹營投降。諸葛亮火燒新野,戰敗了曹軍先鋒曹仁、曹洪。
徐庶受命勸降劉備失敗。劉備在襄陽被阻,走投江陵。曹操進入樊城,蔡張來獻上「馬軍五萬,步軍十五萬,水軍八萬,共二十八萬」荊州軍。然後就是著名的長阪坡趙雲救阿斗,當陽橋張飛喝曹軍。劉琦從江夏趕來接應,劉備軍暫時穩定下來。
魯肅引孔明過江,舌戰群儒;孫權決意抗曹,從柴桑召回周瑜。諸葛亮智激周瑜,周瑜使諸葛瑾勸諸葛亮歸吳遭到拒絕。周瑜欲使孔明劫曹軍糧草,借刀殺人,被識破,再想殺死劉備,幸有關羽保駕,也落了空。大戰迫在眉睫,盟友先自內斗,寫得精彩無比。
甘興霸奮威三江口,蔡瑁、張允造水寨。蔣干過江說周瑜,反中計使曹操殺了蔡、張。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派二蔡用間,黃蓋獻苦肉計,闞澤送詐降書。蔣干二過江東,龐統獻連環計。曹操橫槊賦詩唱《短歌行》,酒醉誤殺劉馥。兩軍二度接觸,焦觸、張南戰死。
諸葛亮請借東風,周瑜南屏山築七星壇。一場大戰,到此才揭開序幕,但是作者不緊寫戰爭,又岔開去——丁奉、徐盛往七星壇捉孔明,孔明得趙雲接應離去,周瑜殺二蔡祭旗起兵,孔明在華容道層層設伏。越是緊要情節,越是不慌不忙地緩緩展開,真大手筆!
大戰終於開始了,「三江口周瑜縱火」和「關雲長義釋曹操」,不過花了一章多點的篇幅。果然真正的大戰,在戰前就已經確定了勝負,兩軍對壘,不過一套熱鬧武戲,已經不需要費太多筆墨了。
這就是小說中的「赤壁大戰」,中國古往今來的歷史小說,描寫的戰爭,以《三國演義》中的這一段,為其魁首。歷史上的赤壁之戰,也是相當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又是一種怎樣的情景呢?且聽我們慢慢道來。
《魏書•武帝記》中,對赤壁之戰的描寫非常簡略,只說:「(208年)十二月,孫權為備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遣張憙救合肥。權聞憙至,乃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這不奇怪,所謂「為尊者諱」,對於曹操一生中罕有的敗仗,大而小之,詳而略之,輕輕巧巧一筆帶過,也是舊史家慣用的手法。但關鍵問題是,這段記載有點故意混淆視聽,似乎曹操根本沒有打敗,只是因為軍中瘟疫流行,所以主動撤兵的,又似乎在赤壁與曹操對戰的是劉備軍,而沒有孫權多少事兒。
《蜀書•先主傳》中,則站在劉備的立場,描寫稍微詳細一點,說:「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並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這也和《吳書•吳主傳》的記載基本相同。《吳書》說:「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相較之下,這還是比較可信的。
還是讓咱們從頭說起吧。首先,殺呂氏兄弟、燒新野,這都是小說家的虛構,燒博望卻可能實有其事。劉備在建安八年(203年),也即曹操致力於解決袁氏兄弟的時候,奉劉表的命令,向北進攻許昌西南的葉縣,曹操派夏侯敦、於禁迎戰,劉備詐敗,夏侯敦不聽偏將李典的勸阻,追擊中伏,幸被李典解救。另一種說法是夏侯敦奉命來擊劉備,被劉備詐敗破之於博望(沒說是不是遭了火攻)——如果真有火燒博望坡,設計的也不是諸葛亮,而是劉備。從此直到曹操親統大軍南取荊州前,兩勢力基本上再沒有什麼接觸。
劉表去世以後,劉備在荊州的勢力迅速膨脹,當曹軍南下之時,劉備已經占據了樊城。將此處作為自己的大本營,他是棄樊城南逃的,而非新野。「先主(劉備)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劉)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就這樣,劉備帶著大量老百姓逃跑,「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里」,而曹操「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及於當陽之長阪。」
劉備從樊城逃跑前,徐庶並沒有投降曹操,所謂程昱偽書賺徐庶,徐母自盡等等情節,都是虛構的。在諸葛亮出隆中以後,徐庶和他兩個,還一起輔佐了劉備一段時間,直到從樊城逃走以後,才因為一樁偶然事故而主動分手。劉備逃亡,「(諸葛)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關於長阪坡之戰,《蜀書•先主傳》中說:「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關於趙雲單騎救主的事情,史書記載:「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確實很英勇啦,可是小說中誇張得太過了。演義說:「趙雲懷抱後主,直透重圍,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條;前後槍刺劍砍,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前幾句還靠譜,可是「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且不說曹操追擊劉備,只有精銳騎兵五千人,合著平均每百人配一員名將……就說演義被趙雲在這戰中幹掉的:淳於導、夏侯恩、晏明、鍾縉、鍾紳,以前根本面都沒有露過,算哪門子名將?
張飛悍拒長阪橋,喝退曹兵,聽著象是虛構,其實倒真有此事。史書的描寫得非常簡略,但勃勃英氣,逼面而來,且看——「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關於赤壁之戰的曹操方兵力,演義上說「馬步水軍共八十三萬,詐稱一百萬」,當然是虛構啦。史書對此語焉不詳,後人統計考證,其實曹軍兵力,當在二十三萬左右,除去曹操本隊,還包括自漢水出征的北路軍,即由護軍都督趙儼、奮威將軍程昱統率的於禁、張遼、張郃、朱靈、樂進、路招、馮楷、文聘七路,以及夏侯淵的運糧部隊。所以在赤壁和孫劉聯軍對峙的,不會超過二十萬人。
拉回來再說東吳,魯肅在江東聽說劉表死了,要求前往吊喪——多少年的仇敵,吊的哪門子喪啊,其實他別有用心。他對孫權建議說去查看一下情況,如果劉備和劉表的兩個兒子可以聯合一心,就暫時放下冤讎,聯劉抗曹,否則,准備趁亂取利。沒想到他才走到半路,就聽說劉琮投降了,於是到處打聽,終於見到了劉備。劉備其實也想聯合孫權,卻假惺惺地說要去投靠吳巨(演義中誤作「吳臣」)。吳巨是割據今天廣東省部分地區的軍閥,劉備說要千里迢迢去投靠他,擺明了准備退出中原逐鹿的舞台。魯肅急忙勸說,劉備正中下懷,於是派諸葛亮過江去游說孫權。
「舌戰群儒」的情節,是演義虛構的,但是虛構得非常精彩,諸葛亮的智慧形象和東吳諸臣的矛盾心理,躍然紙上。《江表傳》記載,曹操給孫權送去一封書信,上寫:「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孫權嚇了個半死,幸虧魯肅趁孫權上廁所的時候勸說他:「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你在想什麼啊,我們投降了照樣做官拿俸祿,你投降了想曹操把你往哪兒擱?
於是孫權往召周瑜,周瑜也主張與曹操一戰:「瑜請得精兵三萬人(另有記載,說他要求五萬),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至於諸葛亮智激周瑜,當然也是虛構啦,「立雙台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這兩句,有人認為是諸葛亮故意曲解,「二喬」當作「二橋」,不過是指兩座飛橋而已。可這樣解釋就更含糊了,因為事實上,「喬國老」其實是「橋國老」,「二橋」指橋還是指人,誰知道呢?
哈哈,其實查查時間就一切明戲了,赤壁之戰是在建安十三年,而曹操築銅雀台是在建安十五年,也即赤壁之戰兩年後。除非諸葛亮真能未卜先知……
周瑜和諸葛亮的鬥智,也多出於文學需要的虛構,但奇怪的是,連小說中都明顯指出,周瑜是怕諸葛亮「後必為我國之禍」,而非出自私心,不知道為什麼傳來傳去,大家都認為周瑜小心眼兒。很精彩的「草船借箭」也是子虛烏有的,不過史書上倒有孫權草船借箭的記載。時為建安十八年,即赤壁之戰的五年以後,曹操進攻濡須,孫權來迎,《魏略》上說:「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據說就是在此戰後,曹操感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拉回來再說赤壁,關於三江口的接觸戰,史載:「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於是扎水寨,連戰船,准備長期對峙。這里沒有龐統什麼事兒,連環計估計是曹操自己想出來的。好了,下面就是被人津津樂道的「群英會蔣干中計」了……
最近突然想起前些天看到一篇報導,說某處幾名小學生,看到語文課本上的《赤壁大戰》一文,心生疑竇:「火燒戰船明明是周瑜和諸葛亮定下的,怎麼變成黃蓋出的主意?而且,整場戰役,怎麼諸葛亮都沒有出場?」諸葛亮確實沒有出場,那篇課文是根據《資治通鑒》上的記述改寫的,是歷史而非演義。小學生沒有看過正史,產生這種疑問很可以理解,但可笑的是,他們去問老師,老師除了誇獎他們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外,也是一頭霧水——起碼應該懂得回去翻翻書吧,這什麼老師啊!
好,該闞澤獻詐降書了,這段描寫得尤其精彩,闞澤此人,雖然出場重頭戲僅此一段,但其膽略智謀,躍然紙上。歷史上的詐降書是誰獻的,完全沒有記載,也說不定根本沒有這樣一位信使,是兩軍陣前捆在箭上射入曹營的。闞澤字德潤,是江東有名的大儒,精通禮儀,在東吳做到中書令,也是一等一的大官。他學問是很好的,是否象演義中所寫那麼有膽識,可就誰都不清楚了。
蔣干二過江東,請來了龐統獻上連環計。這里就編得有點可笑,連周瑜都裝模作樣,又不去接他,又給他臉色看,完了還把他送去西山庵中軟禁,可是曹操倒一聽他說:「某前日空往東吳,未得成功,深懷慚愧。今願捨身再往,務得實信,回報丞相。」就立刻「大喜,即時令蔣幹上船。」曹操年紀大了,健忘吧,把這小花臉前兩天做的「好事」都已經忘到爪哇國去了?還是京劇中編得靠譜,曹操本待不理,是蔣干一心立功,苦苦哀求,曹操才勉強應允。
第四十八回「宴長江曹操賦詩,鎖戰船北軍用武」,大戰的序幕,開始緊鑼密鼓地展開了。這里凸現出羅貫中的殺人手法,翻看史書,此人無用,此人結果不詳,既然情節需要,就乾脆一刀幹掉。演義上說曹操橫槊賦詩,刺死了揚州刺史劉馥。其實劉馥是病死的,可惜他死的時候不對,正好是建安十三年,也就是赤壁之戰那一年……羅貫中不拿他祭刀才奇怪哪。接著,兩軍再次接觸戰,袁紹降將焦觸、張南又被作者隨手砍掉。
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大戰終於正式爆發了。諸葛亮借東風,大家都明白那是小說家言,歷史上不可能有那麼一回事,也就不用多說了。戰爭的過程,除去曹操未必敗得有那麼慘,其它虛構的情節不多,還算蠻寫實的。這里咱們添一個有趣的插曲——
這章結尾說黃蓋被張遼射翻落水,生死不知,留個懸念。下章開頭乃敘述:「韓當冒煙突火來攻水寨,忽聽得士卒報道:『後梢舵上一人,高叫將軍表字。』韓當細聽,但聞高叫:『義公救我?』當曰:『此黃公覆也!』急教救起。見黃蓋負箭著傷,咬出箭桿,箭頭陷在肉內。韓當急為脫去濕衣,用刀剜出箭頭,扯旗束之,脫自己戰袍與黃蓋穿了,先令別船送回大寨醫治。」這段故事來源於裴疏引的一段《吳書》:「赤壁之役,蓋為流矢所中,時寒墮水,為吳軍人所得,不知其蓋也,置廁床中。蓋自強以一聲呼韓當,當聞之,曰:『此公覆聲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注意,這個「廁」是「側」意,並不是說把黃蓋放在尿池裡……
就是這一章——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虛構可大發了,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字,都是演義作者的文學創作,而和歷史挨不上邊。曹操是怎樣從敗仗中逃得性命的,史書上只引用了《山陽公載記》中一段不大靠譜的記載——因為這本書認為曹軍戰船是被劉備燒掉的,而不是周瑜——書上說:「公(指曹操)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劉)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
就算按這本書上說的,也沒有諸葛亮設計多路埋伏,想要捉拿曹操的故事。確實是個故事,仔細想想看,就會發覺它很不合情理。既然可以三段埋伏,幹嘛不把關、張、趙都埋伏在一起,或者乾脆堵住前面的道路(不是說路途很險要嗎?),那樣曹操不就死定啦?明明知道關羽會放了曹操,又幹嘛要派他設最後一路埋伏?演義中給出的答案非常可笑——「孔明曰:『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教雲長做了,亦是美事。』」劉備還高興哪,說:「『先生神算,世所罕及。』」我要是劉備,就一腳踹過去:「汝這妖人,莫非是曹賊的纖細?!」
有些朋友熱愛諸葛亮,要給他圓謊。其實大可不必,這是小說虛構的情節,作者就那種玄之又玄的理由,你偏要使其合理化,有什麼意義?這些朋友認為,曹操若亡,則北方必大亂,孫權就可趁勝追擊,盡吞勝利果實,劉備就沒有發展機會了,所以諸葛亮一定要把曹操放跑。
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東吳水軍厲害,但是缺乏戰馬,北上平原作戰的能力極差,這也就是後來為什麼孫權數次親征合肥,再往後陸遜和諸葛瑾也屢次北伐,卻最好的結果也不過安全退回的主要原因。並且東吳諸將也缺乏平原作戰的經驗,比起半輩子縱橫河北、淮東的劉備來,肯定要差得遠了。當時周瑜有三萬或五萬人,估計全吳可調動的兵馬也就這個數,而劉備合了劉琦,也有兩三萬,實力差距不大。一起爭奪中原,正未知鹿死誰手呢。
何況,曹操若是死了,荊州降曹的諸郡,鐵定跟劉備,而不是孫權——那是世仇啊。北邊呢?中原基本統一,而且曹操多以宗族為大將,什麼曹仁、曹洪、夏侯敦、夏侯淵,其他外姓將領可能離心,他們是不會反叛的,一定聯合起來,南下報仇。就算諸子爭奪繼承權(也就曹丕、曹植、曹彰三個有這種能力),但想想看,袁紹死了以後,他幾個兒子亂斗,連曹操都要費幾年功夫才能全部平定河北,何況諾大一個中原。孫權、劉備搶著北上,誰能最後獲得勝利,變數很大,這個險有什麼不敢冒的?
劉備一輩子和曹操斗,就怕曹操,別人他哪裡放在眼裡?若說劉備同意這種假說,為怕孫權坐大而放了曹操,更是沒有可能。羅貫中為了描寫關羽的義氣,才虛構了這一段情節出來,何必去圓謊呢?根據這一段情節,倒是誕生了著名的益智游戲「華容道」,恐怕連作者也始料不及吧。
赤壁之戰史書記載不詳,並且疑點很多,但它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是沒有錯的。周瑜的雅量高致,善於用兵,遂一時威震天下,曹操、劉備、孫權三個都有點害怕。史載,某次孫權送劉備回荊州,分手的時候歡宴痛飲,等到張昭、魯肅等陪客都離開了,只勝這哥兒倆一對梟雄,談起周瑜,劉備突然嘆氣說:「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竟然進讒言說周瑜功高震主,恐怕要造反。幸虧周瑜死得早,孫權自己還沒來得及起疑心,否則公瑾的下場還不定怎樣呢!
對於赤壁之戰,曹操看起來是很窩火的,他一輩子勝仗無數,敗仗也有一些,從來就不隱晦,光明磊落大丈夫氣概,只有對這場仗,總羞得說不出口。後來他寫信給孫權,談到這一仗,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輕輕地想把敗仗一筆帶過。從這個側面,也可以看出周瑜這一仗打得有多漂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