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高中歷史必修一專題一知識整理

高中歷史必修一專題一知識整理

發布時間:2021-02-27 08:45:40

① 高一歷史必修一專題二知識點

最好稱之為--人教版
詳見參考資料

②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人民版

高中歷史必修1
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
(一)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內容和特點:王位世襲制、等級森嚴的分封制和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
(二)分封制
1、分封制的目的:為了進行有效地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
2、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①分封: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區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②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
③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對士實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主要特點:層層分封、等級森嚴。
二、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一)秦朝建立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
1,秦始皇首創皇帝制度,體現了皇位世襲和皇權至上。這是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①秦王嬴政,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稱合為「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成為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謂,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②秦始皇統治時期,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都由皇帝總攬。
③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也都由皇帝任免。
④軍隊的調動以虎符為憑據,虎符由皇帝控制、發給。
(2)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政權組織。
①在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個最高官職。丞相為百官之首,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太尉是負責管理全國軍務。丞相之下還有諸卿,分管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
(3)全面推行郡縣制。
秦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郡守、縣令、縣長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作用: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2.影響: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二)發展科舉制:
(1)科舉制形成與發展的過程:
①隋文帝時,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
②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③唐宋元各朝繼承並完善了科舉制。
(2)作用:
①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有利於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
②科舉取仕,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裡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這一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三)清朝軍機處的設立,使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發展到頂峰
1、雍正帝時設置軍機處。軍機大臣品級不高,但都由欽定。每日接受皇帝召見,跪受筆錄,軍國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決。
2、作用:
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全國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使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③我國多民族大一統國家也得到鞏固和發展。
(四)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積極作用:自秦開創中央集權制度,在一定歷史時期起了積極作用,例如鞏固疆域,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融合,有利於封建經濟的發展等方面。
2、消極影響:因為皇權至上,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後來,君主專制不斷強化,阻礙了中
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束縛了人們思想,妨礙了中國社會的整體進步。

專題二 西方民主政治的起源與發展
一、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1、梭倫改革(公元前6世紀初)——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1)背景:雅典城邦舊氏族貴族專橫統治,引起新興工商業者和普通民眾的不滿,社會
矛盾尖銳。
(2)內容:公元前6世紀初,執政官梭倫推行改革。
①根據財產多寡來劃分公民的等級;②公民大會成為最高權力機關,各等級公民均可參加;
③建立四百人議事會;④建立公民陪審法庭;⑤廢除債奴制等。
(3)作用:
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
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紀末)——雅典的民主政治確立起來
(1)內容:公元前6世紀末,執政官克利斯提尼繼續進行改革。
①建立十個地區部落,以部落為單位舉行選舉;②設立五百人議事會,由各部落輪流執政;
③組成十將軍委員會;④繼續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力;⑤實行「陶片放逐法」等。
(2)作用:
基本鏟除了舊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參政權空前擴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確立起來。
3、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①雅典奴隸制民主政治的理論與實踐,為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民主氛圍創造的空間,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
②雅典民主是小國寡民的產物,是一種「成年男性公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③過於泛濫的直接民主,成為政治腐敗、社會動亂的隱患。
(二)古代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1、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1)公元前5世紀中期,羅馬制定了《十二銅表法》,標志羅馬成文法誕生。
(2)意義:使審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貴族對法律的隨意解釋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
保護,也保留了一些比較野蠻的習慣法。
2、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6世紀編成的《民法大全》,標志著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3、羅馬法的作用及影響:
①羅馬法為國家權力提供法律依據,穩定了社會秩序,保護了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②羅馬法保護私有財產,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這有利於緩解社會矛盾,穩固了帝國的統治。
③羅馬法也保護奴隸制度,維護奴隸主對奴隸的剝削和壓迫。
④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影響廣泛而深遠,羅馬法對近代歐美
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重要影響。
⑤近代時期,資產階級根據羅馬法中的思想,制定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他們還利用和發展了羅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為反對封建制度、推進資本主義發展的有力武器。
二、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國家 政治體制(政體) 重要法律
英國 君主立憲制 1689年的《權利法案》
美國 聯邦制共和政體 美國1787年憲法

(一)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頒布《權利法案》:
(1)英國光榮革命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議會頒布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國王權利的法案。其中,1689年的《權利法案》影響最為深遠。
(2)意義:
①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利,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等權力。否定了君權神授,君主權力由法律賦予,受到法律嚴格制約。
②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開始逐漸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確立起來。
2、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及作用:
(1)特點:議會權力至上,君主統而不治。
(2)作用:君主立憲制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度,有利於促進資產階級民主,避免獨裁統治。
3、代議制含義及其作用:
(1)代議制:議會由選舉產生的議員組成,代表選民行使國家權力。
(2)作用:在代議制下,資產階級通過議會對國家實行集體統治,以防止專制獨裁。
4、英國君主立憲制下國王的作用:
國王作為國家元首是國家統一的象徵;同時他也是英聯邦首腦,起著維系英聯邦紐帶作用。
(二)美國——確立了聯邦制共和政體
1、美國獨立之初,面臨的嚴峻形勢:
①獨立之初的美國名義上是一個國家,但實際上是13個州的鬆散聯盟,即所謂的邦聯。國家無權征稅,也不掌握軍隊,國家權力很微弱,而各州的權力很大。
②各地經常發生騷亂,社會動盪加劇,美國對外貿易也處於不利地位,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2、美國1787年憲法及評價
(1)主要內容:(參見教材P41圖)
①規定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聯邦權力高於各州權力。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權。
②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國會掌握立法權,總統掌握國家的行政大權,並對憲法負責,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權。
(2)特點:
①美國聯邦制確立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的權力結構。既加強了中央集權,又避免了過度集權。
②把國家權力分為三部分,三者獨立平等又相互制約,體現了三權分立原則,以防止專制。
③總之,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
(3)評價:
①1787年憲法是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
②它強調加強國家權力,又在權力結構中突出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避免權力過於集中,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精神。
③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印第安人、黑人問題上種族歧視嚴重,後來,陸續以修正案的形式加以彌補。
3、華盛頓開啟了美國總統任期一般不超過兩屆的先例。後來通過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二)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鴉片戰爭是資本主義的英國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的一場侵略戰爭。
1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社會矛盾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3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4革命任務的變化。鴉片戰爭以前,中國人名的革命任務是反對本國的封建統治。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在政治上,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清朝統治者投靠外國侵略者,開始成為他們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在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並伸向內地,方便了他們傾銷商品,掠奪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
腐敗的封建統治和沉重的剝削,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新的災難自然災害嚴重.
《天朝田畝制度》的歷史意義及其不能實施的原因
歷史意義:它是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突出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
原因:1.客觀上,沒有一個安定的環境保證實施分田方案
主觀上,平均分配土地和生產、生活資料統歸聖庫的規定都是空想,根本無法實施。
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與功績
原因:1從主觀方面說,一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二是戰略上的失誤。
從客觀方面說,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聯合絞殺太平天國,這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次農民戰爭不曾遇到過的新情況。
教訓:太平天國的悲劇充分說明:由於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農民階級不能領到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性質: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
功績:
1.加速了清王朝和整個封建制度的衰落與崩潰。
2在反對封建主義的同時,又肩負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對外國侵略者展開了大規模的武裝斗爭,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國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圖。
3它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對後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有深遠影響。
4後期提出了第一個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洪仁玕提出的《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願望。但是它不是農民革命實踐的產物,沒有能反映農民當時最迫切的願望和要求,所以,它根本沒有實行。
洋務運動
背景:內憂外患
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名為:師夷長技以自強
前期:自強為旗號。後期:求富為旗號
前期創辦的工廠:曾國藩--安慶內軍機械所, 李鴻章--江南製造總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滿洲貴族崇厚--天津機器製造局
後期創辦的工廠:李鴻章--輪船招商局(上海), 李鴻章--開平煤礦(天津), 張之洞--漢陽鐵廠(湖北),張之洞--湖北織布局
創辦新式學校和選派留學生是最具有遠見的措施。
失敗的標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失敗
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興起的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的刺激
興起的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代表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中國資本主義具有革命性和妥協性:中國資本主義工業是在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從一開始就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和束縛。因此,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有反對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要求。但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由於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對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存在一定的依賴關系,因此,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又具有向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妥協的一面。

甲午中日戰爭
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國力逐漸強盛。但是由於日本依然保留著濃厚的封建殘留勢力,國內市場狹小,因此人民起義不斷。日本統治集團急需從對外侵略擴張中尋求出路,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戰爭爆發時間:1894年7月
第一階段:平壤戰役,黃海戰役
第二階段:遼東戰役,威海戰役
《馬關條約》的影響:
《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了嚴重危害:
台灣等大片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並且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此後,帝國主義各國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巨額的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無力償還,不得不大量借外債,便利了列強通過貸款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
新的通商口岸的開放,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
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設廠,其他列強援引「利益均沾」的條款,爭先恐後地在中國開設工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義和團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德國強占膠州灣,進一步欺壓山東人民。
義和團運動的口號:「扶清滅洋」
「扶清滅洋」的口號具有愛國的性質,它反映了當時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已經成為主要矛盾,義和團打擊的對象是外國侵略勢力。但是,這個口號帶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於爭取官兵,卻容易讓群眾放鬆對清政府的警惕;「滅洋」能夠動員廣大群眾參加反帝斗爭,卻帶有籠統排外的色彩。
《辛丑條約》的影響:
1巨額的賠款,是列強對中國空前的打大規模勒索;為支付這筆巨額賠款,清政府加緊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經濟更加凋敝。
2在北京設立的「使館界」,實際上是「國中之國」,是帝國主義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外國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區,使清政府完全處於外國軍隊的控制之下,便於侵略者直接派兵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
3《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國家強加給中國的一個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從此,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的工具。《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

第五章 新文化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初期的主要內容及後期的新內容、意義。
背景: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敗後,列強支持袁世凱稱帝,並加緊侵略中國。②經濟方面:一戰期間,中國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③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啟蒙思想的傳播和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
初期的主要內容:A、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B、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C、提倡新文化,反對舊文學。
新文化運動的意義:①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②中國知識分子在運動中受到了一次民主和科學的洗禮,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③對五四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④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⑤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
2、簡述五四運動的直接原因、口號和三大成果。
直接原因: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成為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
口號:「外爭國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
三大成果:①釋放被捕學生。②罷免賣國賊職務。③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3、概述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條件及其偉大意義。
歷史條件:①階級基礎: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工人運動的發展;②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③組織基礎: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④外因:共產國際的援助。
歷史意義:①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是新型的工人階級政黨。②代表中國廣大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利益。③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光明和希望。④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第六章 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和失敗
1、中國共產黨決定同國民黨合作的原因和兩黨合作的意義。
原因:①必要性:二七慘案使中國共產黨認識到無產階級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團結同盟者,最大限度地分化孤立敵人。② 可能性:國民黨是革命的民主派,有威信,又有革命根據地;孫中山屢遭革命挫折,願意接受共產國際和共產黨的幫助,同意以「黨內合作」的方式與共產黨合作,改組國民黨;共產國際的促進作用。
意義:對國共兩黨的發展,對中國革命的前進,都是有利的;為大革命的到來提供了條件。
2、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孫中山在國民黨「一大」上,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以適應時代潮流的精神。新三民主義與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綱領的若干原則是一致的,這是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3、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和經驗教訓。
⑴原因:客觀方面,中外反動勢力過於強大,它們聯合起來絞殺中國革命;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共合作遭破壞。主觀方面,年幼的中國共產黨缺乏革命理論修養和實踐經驗;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產國際代表,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放棄革命的領導權。
⑵教訓:①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②必須掌握革命的武裝,堅持武裝斗爭

③ 高一歷史必修一專題五歸納總結

你問的是人民版的高中歷史課本吧

④ 高中歷史必修一 每個專題的總結 不少於四百字 急急急!!!!

必修一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目的:鞏固國家政權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②擴大了統治區域,開發了邊遠地區;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諸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二、宗法制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特點:嫡長子繼承製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裡。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統一: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四、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內容:①建立「皇帝」稱號,確立皇帝制度。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由皇帝總攬,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②設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務。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影響: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消極作用:加強對人民的壓榨,容易導致暴政,造成階級矛盾的激化。五、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統一法令;②統一貨幣、度量衡;③統一文字;④修建馳道、靈渠;⑤修築萬里長城;組織移民。秦朝滅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六、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背景:漢初郡國並行,出現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割據局面七、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措施: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③經濟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控。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八、唐實行三省六部制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九、元朝實行行省制度背景:疆域空前擴大概況: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十個行省和宣政院轄區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對後世影響深遠。

⑤ 高一必修一歷史專題一二知識點

第一第一單元第一單元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

1、宗法制的基本內容:

①概念(實質):按照血緣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的方式。

②特點:①嫡長子繼承製;②以血緣關系為紐帶;③嚴格的等級制度;④宗法制與分封制緊密結合。(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

③ 作用:形成「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級

2、分封制的基本內容:

①概念:周天子將子弟和功臣以及親周的商朝舊貴族分封到各地,成為各領一方的諸侯.

②目的:鞏固西周的統治. 分封的對象:王族、功臣、先代貴族;

③諸侯的權利和義務: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對周天子定期朝貢並提供軍賦和力役。 .

④影響: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但後來出現了諸侯的爭霸戰爭,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削弱,分封制逐漸瓦解。

二、知道秦的統一和皇帝制度的創立,了解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含義,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對歷史產生的影響。

1、 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權指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即全國軍政財大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絕對服從中央)。

(1)●皇帝制度的創立:①皇帝獨尊 ②皇權至上(核心,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③皇位世襲

(2)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下達詔令、監察事務)、太尉(全國軍務)

(3)郡縣制的推行: 郡: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郡守;縣:郡的下級行政機構。縣的長官:縣令或縣長,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

3、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對歷史產生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三、了解漢至元朝政治制度的演變,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1、漢朝:

中央: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於一身。漢武帝讓身邊侍從擔任尚書令、侍中,削弱相權(內外朝制度)

地方:郡國並行,後來漢武帝頒布「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

漢朝選官主要實行察舉制。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3、隋唐: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中央:三省六部制。三省:中書省掌決策(草擬頒發皇帝詔令) 門下省掌審議(審核政令) 尚書省(執行政令)。三省的長官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

地方:節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較大自主權,經濟上控制財權,軍事上擁有強悍武力,往往發展成割據勢力。削弱了中央集權。選官制度:科舉制度的完善
4、宋朝:中央: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設中書門下為最高行政機構。增設參知政事(行政)、樞密使(軍權)、三司使(財權)分割相權。
地方:軍事:兵權收歸中央,各地精兵強將抽調充實中央禁軍。

行政:文官擔任地方長官,設通判監督。財政上,地方賦稅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5、元朝:中央: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地方:行省制(中國省制的開端,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6、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四、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的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1、明朝內閣:

①明太祖廢丞相後,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

②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史稱「內閣」。內閣制度正式確立。

③明宣宗時,又授予內閣大學士票擬權。

④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或決策機構,而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

⑤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對皇權起制約作用。

2、清朝軍機處——標志著封建社會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①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還設內閣,置六部。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在六部之上。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②康熙帝親政後,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約,最後集權於皇帝。

③雍正帝時,又設軍機處,由皇帝挑選親信的滿漢大臣充任軍機大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形同虛設,後相繼撤消。

④清朝統治者繼承明制,把君主專制制度推向頂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約束和監督。這種絕對君主制極大地妨礙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特點:機構簡單、人員精幹、辦事效率高、保密性強。

3、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1)積極作用: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對抵抗外來侵略,加強民族團結和交流等方面起過積極影響。

(2)消極作用:絕對專制的君主權利和日益腐敗的官僚系統,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阻礙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單元古代希臘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條件。

1、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

①多山、多港、多島的地理環境

②希臘城邦小國寡民(古代歷史條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

③多山、多港、多島的環境促成希臘商品經濟發達和海外活動頻繁,使希臘人較早接受平等、民主觀念。

2、希臘城邦的主要特徵是: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

3、希臘城邦中流行的政體是:貴族制、民主制

二、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1、民主政治演變過程: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

貴族制與君主制的不同:是集體領導;實行平等協商、少數服從多數的法治原則;實行任期制和選舉制

民主制的確立:梭倫改革,將國家引上民主的軌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終確立(陶片放逐法)

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點: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

3、體現:(雅典民主政治機構的組成)

①公民大會: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審議並決定一切國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項事務展開辯論。

②五百人議事會: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負責為大會准備提案;兩次公民大會閉會期間,議事會是最高權力的代表,負責監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

③民眾法庭:日常司法機關。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賄舞弊現象的發生

4、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積極意義:

(1)雅典民主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創造出法制基礎上的差額選舉制、任期制、議會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運作方式,這一偉大創舉為後世民主政治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2)政治決策通過多數人的認真討論,會使問題考慮的更全面。

(3)公職人員由多數人選舉產生,使公職人員對社會負責,處於群眾的監督之下,減少了以權謀私的可能性。

(4)推動思想文化的發展:

局限性:(1)與現代民主不同,只是公民群體的民主,而非公民,如外邦移民、奴隸和婦女,都沒有享受民主權利;(2)雅典民主是男性為中心的民主。

3、古希臘城邦政體主要特徵: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較充分的政治權利。最流行的政體:貴族制和民主制(劃分依據:根據城邦公民享有權力的多少)。

三、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1、《十二銅表法》:

意義:①羅馬共和國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羅馬法的淵源。

②《十二銅表法》的條款雖然沒有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法典的編篡仍是平民的勝利,因為有民成文法就得按律判決和量刑,貴族不能像過去那樣任意解釋習慣法。

2、查士丁尼法典/即《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說匯纂》、《查士丁尼新敕》,標志著羅馬法發展到完備階段。

3、羅馬法的影響:

①成為維系東羅馬帝國統治的有效工具。

②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是世界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備,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今天繼承的羅馬法法律制度、原則:①陪審制度②保護人制度即律師制度③「沒有告訴人就沒有法官」,即「不告不理」原則

⑥ 急求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重點總結(最好能完整)

高中歷史必修1專題復習提綱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
(一)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王位世襲制、等級森嚴的分封制和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
(二)分封制
1、分封制的目的:為了進行有效地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
2、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①分封,即封邦建國。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區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參見教材P5圖)
②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
③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對士實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主要特點:層層分封、等級森嚴。
4、分封制的作用及利弊:
①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西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
②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權威,國家政權逐漸由鬆散趨向嚴密。
③受封的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隨著諸侯國勢力日益壯大,到西周後期,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
二、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一)秦朝建立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
1.主要內容:
(1)秦始皇首創皇帝制度,體現了皇位世襲和皇權至上。這是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①秦王嬴政,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稱合為「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成為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謂,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②秦始皇統治時期,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都有皇帝總攬。
③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也都由皇帝任免。
④軍隊的調動以虎符為憑據,虎符由皇帝控制、發給。
(2)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政權組織(即中央官制實行「三公九卿」制)。
①在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個最高官職。丞相為百官之首,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太尉是負責管理全國軍務。丞相之下還有諸卿,分管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
(3)全面推行郡縣制。
秦統一六國後,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郡守、縣令、縣長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作用: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2.影響: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二)發展科舉制:
(1)科舉制形成與發展的過程:
①隋文帝時,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
②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③唐宋元各朝繼承並完善了科舉制。
(2)作用:
①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有利於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
②科舉取仕,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裡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這一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三)清朝軍機處的設立,使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發展到頂峰
1、雍正帝時設置軍機處。軍機大臣品級不高,但都由欽定。每日接受皇帝召見,跪受筆錄,軍國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決。
2、作用:
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全國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使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③我國多民族大一統國家也得到鞏固和發展。
(四)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積極作用:自秦開創中央集權制度,在一定歷史時期起了積極作用,例如鞏固疆域,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融合,有利於封建經濟的發展等方面。
2、消極影響:因為皇權至上,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後來,君主專制不斷強化,阻礙了中
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束縛了人們思想,妨礙了中國社會的整體進步。
專題二 西方民主政治的起源與發展
一、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1、梭倫改革(公元前6世紀初)——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1)背景:雅典城邦舊氏族貴族專橫統治,引起新興工商業者和普通民眾的不滿,社會
矛盾尖銳。
(2)內容:公元前6世紀初,執政官梭倫推行改革。
①根據財產多寡來劃分公民的等級;②公民大會成為最高權力機關,各等級公民均可參加;
③建立四百人議事會;④建立公民陪審法庭;⑤廢除債奴制等。
(3)作用:
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
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紀末)——雅典的民主政治確立起來
(1)內容:公元前6世紀末,執政官克利斯提尼繼續進行改革。
①建立十個地區部落,以部落為單位舉行選舉;②設立五百人議事會,由各部落輪流執政;
③組成十將軍委員會;④繼續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力;⑤實行「陶片放逐法」等。
(2)作用:
基本鏟除了舊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參政權空前擴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確立起來。
3、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①雅典奴隸制民主政治的理論與實踐,為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民主氛圍創造的空間,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
②雅典民主是小國寡民的產物,是一種「成年男性公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③過於泛濫的直接民主,成為政治腐敗、社會動亂的隱患。
(二)古代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1、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1)公元前5世紀中期,羅馬制定了《十二銅表法》,標志羅馬成文法誕生。
(2)意義:使審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貴族對法律的隨意解釋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
保護。當然,也保留了一些比較野蠻的習慣法。
2、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6世紀編成的《民法大全》,標志著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3、羅馬法的作用及影響:
①羅馬法為國家權力提供法律依據,穩定了社會秩序,保護了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②羅馬法保護私有財產,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這有利於緩解社會矛盾,穩固了帝國的統治。
③羅馬法也保護奴隸制度,維護奴隸主對奴隸的剝削和壓迫。
④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影響廣泛而深遠,羅馬法對近代歐美
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重要影響。當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則和做法都可在羅馬法中找
到源頭(如陪審制度、律師制度等)。
⑤近代時期,資產階級根據羅馬法中的思想,制定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他們還利用和發展了羅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為反對封建制度、推進資本主義發展的有力武器。
二、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國家 政治體制(政體) 重要法律
英國 君主立憲制 1689年的《權利法案》
美國 聯邦制共和政體 美國1787年憲法

(一)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頒布《權利法案》:
(1)英國光榮革命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議會頒布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國王權利的法案。其中,1689年的《權利法案》影響最為深遠。
(2)意義:
①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利,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等權力。否定了君權神授,君主權力由法律賦予,受到法律嚴格制約。
②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開始逐漸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確立起來。
2、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及作用:
(1)特點:議會權力至上,君主統而不治。
(2)作用:君主立憲制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度,有利於促進資產階級民主,避免獨裁統治。
3、代議制含義及其作用:
(1)代議制:議會由選舉產生的議員組成,代表選民行使國家權力。
(2)作用:在代議制下,資產階級通過議會對國家實行集體統治,以防止專制獨裁。
4、英國君主立憲制下國王的作用:
國王作為國家元首是國家統一的象徵;同時他也是英聯邦首腦,起著維系英聯邦紐帶作用。
(二)美國——確立了聯邦制共和政體
1、美國獨立之初,面臨的嚴峻形勢:
①獨立之初的美國名義上是一個國家,但實際上是13個州的鬆散聯盟,即所謂的邦聯。國家無權征稅,也不掌握軍隊,國家權力很微弱,而各州的權力很大。
②各地經常發生騷亂,社會動盪加劇,美國對外貿易也處於不利地位,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③人們逐漸認識到要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加強國家權力。
④受到啟蒙思想的影響,華盛頓等人希望建立統一而強大的共和制國家。
⑤1787年,各州代表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一部聯邦憲法,即1787年憲法。
2、美國1787年憲法及評價
(1)主要內容:(參見教材P41圖)
①規定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聯邦權力高於各州權力。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權。
②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國會掌握立法權,總統掌握國家的行政大權,並對憲法負責,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權。
(2)特點:
①美國聯邦制確立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的權力結構。既加強了中央集權,又避免了過度集權。
②把國家權力分為三部分,三者獨立平等又相互制約,體現了三權分立原則,以防止專制。
③總之,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
(3)評價:
①1787年憲法是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
②它強調加強國家權力,又在權力結構中突出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避免權力過於集中,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精神。
③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印第安人、黑人問題上種族歧視嚴重,後來,陸續以修正案的形式加以彌補。
3、華盛頓開啟了美國總統任期一般不超過兩屆的先例。後來通過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⑦ 求高一歷史必修一全面細致的總結,每個點都要有啊越詳細的越好

歷史(必修Ⅰ)易錯易混知識點

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易錯點
1、西周的分封制不僅分封王族,還分封異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與周天子並無血緣關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絕對而言的,而是相對而言的。具體來說,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貴族的大宗;諸侯對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國內,諸侯對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對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內,對於士而言,卿大夫又成為士的大宗。
3、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專制主義是一種決策方式,而中央集權是一種相對於地方分權的制度。
4、柳宗元曾說「周之失,失之於制,不在於政;秦之失,失之於政,不在於制」,這是說秦亡是因為暴政,而不是因為實行郡縣制。
5、「漢承秦制」,並非指漢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襲秦朝制度,並有所損益變化。
易混點
1、比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縣制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縣制
實行條件 與宗法制相聯系 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實行
傳承製度 世襲 官吏由皇帝任免調動,不得世襲
官吏權力 擁有封地和相應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祿,無封地
與中央關系 諸侯國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 郡縣是地方行政機構,地方絕對服從中央
官員職責范圍 封地內有行政權,擁有對土地的管理權 轄區內只行使行政管理權,對土地無管理權
歷史作用 西周分封制有利於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 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2、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時期 確立於秦,盛行於漢 確立於隋,盛行於唐
丞相職權地位 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有相對獨立的決策權、審議權和行政權 三省長官均為宰相,相權一分為三
作用 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趨向鞏固 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趨向完善
3、明朝以前,宰相(丞相)被賦予決策大權,地位十分鞏固;明朝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或決策機構,而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無決策權,閣臣的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4、明朝的內閣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無決策權;而英國的內閣是君主立憲制下的最高行政機構。
專題二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易錯點
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理解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會,也不能理解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質,經濟上是封建性質。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涵。「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喪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獨立自主權;在經濟上是指中國逐漸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在文化上則表現為「西學東漸」。「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
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是專有名詞,注意不應該出現「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寫法。
專題三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易錯點
1、天京變亂不是偶然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歷史的必然。農民階級是小生產者的代表,不代表先進的生產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後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點。他們沒有先進的革命綱領和科學理論的指導。因此,天京變亂的悲劇,偶然性中包含著歷史的必然。
2、清王朝與中華民國政權的本質區別在於清王朝是封建君主專制政權,中華民國是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的建立體現了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推動了中國的政治民主化進程。
3、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根本原因是階級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銳。
4、學生容易誤以為五四運動取得了徹底勝利,應是取得階段性勝利(或初步勝利)。
5、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並未結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6、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方式是黨內合作,而不是黨外合作,也不是兩黨合並。第二次國共合作是黨外合作。
7、國民黨一大討論的是國民黨改組問題,而不是國共合作問題。
8、北伐戰爭取得了勝利,而國民革命運動卻失敗了。
9、國民革命運動是由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的,而不是由國民黨單獨領導的。國民革命運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但並沒有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的基礎。
10、「左」傾與右傾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傾主要表現為保守、妥協、退讓;「左」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現,表現為急躁冒進、急於求成。兩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傾錯誤的危害性更大。
易混點
1、《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分別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和治國方案,但最後都沒有實行。根本原因:《天朝田畝制度》在於其落後性和空想性,《資政新篇》在於無社會基礎。
2、近代前期三次運動性質:太平天國運動是農民階級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運動;義和團運動是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辛亥革命是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3、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的名稱辨析:
「革命根據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地區。由於這一時期,大部分革命根據地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所以又被稱作「蘇區」(蘇維埃區域的簡稱)。
「敵後抗日根據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控制下的地區。「敵後」主要指這些根據地絕大部分位於敵人(日軍)的後方;「抗日」則指明了這一時期根據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戰任務。
「解放區」是指人民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區域,以區別於國民黨統治的區域(「國統區」)。
專題四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易錯點
1、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結束,而不是社會主義革命的結束。它是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三大改造的完成(1956年)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而不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這一制度的重要機構。
3、「一國兩制」並不是說兩制都是主體。「一國兩制」的前提和基礎是一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兩種制度並存,國家的主體是社會主義制度。
4、「一國兩制」下設立的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但並不是完全自治。
5、台灣問題不同於港澳問題,台灣問題是內戰遺留問題,屬於中國內政;而港澳問題是殖民主義遺留問題。東西德、韓國和朝鮮問題的產生,則是二戰後根據國際協議形成的,屬於二戰的遺留問題。
6、注意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國家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政體,人民代表是我國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
7、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綱領性文件不是《共同綱領》,而是1954年憲法。
8、中國要避免十年「文革」那樣的悲劇重演,主要在於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實行並落實依法治國方略,而不單是防止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
易混點
憲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據,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標志。20世紀上半期中國歷史上的幾部憲法: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孫中山1912年在南京頒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在當時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其臨時憲法的職能終止於1954年憲法的頒布。
1954年憲法是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專題五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易錯點
1、國家政策不是由國家關系決定的,而是由國家利益決定的。國家關系也是由國家利益決定的。
2、注意由周恩來總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並逐漸成為國際社會所公認的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准則。
3、「求同存異」方針中的「同」是指亞非國家團結一致共同反對殖民主義,謀求發展,而不是社會意識形態相同;「異」是指亞非國家的社會制度和建設道路不同。
4、1971年中國是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聯合國。這是因為中國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也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
5、中美正式建交的標志不是1972年《中美聯合公報》的簽署,而是1979年中美建交。
6、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關系實現完全正常化,並不意味著美國放棄壓制中國的政策。
7、中美關系的緩和是中日關系正常化的關鍵,但不是根本原因,關系正常化符合中日雙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8、注意中國多邊外交的中心是聯合國而不是周邊國家。
9、中俄建立戰略夥伴關系不是中俄結成聯盟,而是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新型關系,既從本國利益出發,又充分考慮了夥伴的利益。
10、新時期中國外交政策調整的出發點不是「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而是「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易混點
1、「另起爐灶」「一邊倒」「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三者各有側重。「另起爐灶」,即不承認一切舊的屈辱的外交關系,而要在新的基礎上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關系,這使中國在國際交往中建立起獨立自主的對外關系,解決的問題是對外戰略問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即先清除帝國主義殘余勢力和取締帝國主義在華的一切特權,然後再考慮與西方國家建交;「一邊倒」,即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後兩者解決的是對外交往中的戰術問題。
2、用對比記憶法區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建國初「三大政策」的不同:
從目的上看,三大政策以維護獨立和主權為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為發展同所有國家的外交關系。
從內容上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別,因而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的特點。
從影響上看,三大政策鞏固了新中國的獨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國際社會廣泛認可,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准則,也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專題六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
易錯點
1、注意雅典民主制的產生,是由經濟、歷史及文化傳統等多方面因素綜合決定的,其中地理環境產生了重大影響。
2、雅典民主僅僅是對男性公民群體而言的,而非公民,如外邦人、奴隸和婦女,沒有享受民主的權利。
3、萬民法與公民法的關系是相互補充的,而不是相互對立的。
易混點
1、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制奠定了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終確立了雅典民主制,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制達到鼎盛(「黃金時代」)。
2、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和陪審法庭是雅典民主政體特徵的充分體現。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審議並決定一切國家大事。五百人會議是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在公民大會休會期間為大會最高權力的代表,負責監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陪審法庭是日常司法機關。
3、《十二銅表法》的制定,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專題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與發展
易錯點
1、1689年英國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但國王仍有較大的行政權,可以領導政府和內閣,但受到議會制約,責任內閣制確立後英王才開始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
2、美國實行的既是聯邦制,又是共和制。從國家結構形式上說,美國是聯邦制;從政體上說,美國是共和制。
3、注意古希臘實行的是直接民主制,近代資產階級代議制實行的是間接民主制。
4、注意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是共和派與保皇派相妥協的結果,總統和參議院有很大權力,二者相互制約。
易混點
1、比較英國君主立憲制、美國總統制、法國總統制、德國君主立憲制:
項目 英國君主立憲制 美國總統制 法國總統制 德國君主立憲制
國家元首 國王 總統 總統 皇帝
國家元首產生方式 世襲 民選(任期四年,可連任兩屆) 選舉(任期七年,可連選連任) 世襲
國家元首任期 終身制 任期制 任期制 終身制
國家元首有無實權 無 有 有 有
政府首腦 內閣首相 總統 內閣部長 宰相
政府產生方式 議會產生 總統任命 總統任命 皇帝任命
國家權力中心 議會 總統 議會 皇帝
行政權 內閣首相 總統 總統和內閣 皇帝與宰相
政府首腦與議會關系 首相與內閣對議會負責 總統與議會互相制約 總統與內閣部長共同對議會負責,總統可解散眾議院 宰相只對皇帝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
立法機構 議會 國會 議會 帝國議會、聯邦議會
2、英國君主立憲制與美國總統制的比較:
項目 英國君主立憲制 美國總統制
相同點 理論原則與經濟基礎 三權分立;私有制
國家性質(國體) 資產階級專政
司法 獨立
不同點 政體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總統制民主共和制
政府首腦 首相 總統
國家元首及產生方式 國王;世襲 總統;間接選舉;有任期
國家元首地位 國家象徵,「統而不治」 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總攬行政權、軍權
國家權力中心 議會 總統
政府產生方式 議會 總統任命,議會通過
國家元首、議會、政府關系 政府(內閣)對議會負責不對元首負責 政府(內閣)對總統負責,內閣、總統不對議會負責,行政與立法相互制約與監督
3、德國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與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制比較表:
項目 德國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相同點 政體相同,都為君主立憲制
不同點 國家元首 德意志皇帝,由普魯士國王世襲,擁有廣泛的權力 國王,國家的象徵,「統而不治」,無實權
首相和議會、政府關系 宰相主持政府,只對皇帝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 首相和政府(內閣)掌握行政權,對議會負責
議會 聯邦議會(各邦代表組成)和帝國議會(民選,無實權)是立法機構 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是權力的中心
4、英、美、法、德四國的國家政權組織體系表
項目
國別 政治體制 行政權 立法權 司法權 軍權 國家元首 政府首腦及產生方式 權力中心
英國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內閣 議會下院 議會 議會 國王 首相。議會選舉 議會
美國 總統制民主共和制 總統 國會 聯邦法院 總統 總統 總統。人民間接選舉 總統
法國 總統制民主共和制 總統 議會 總統 總統 總統。議會選舉 總統
德國 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皇帝 名歸帝國議會,實際掌握在皇帝手上 皇帝 皇帝 宰相。皇帝任命 皇帝
5、資產階級代議制形式的統一性表現:
一個核心:代議制民主;
兩種政體:君主立憲制、總統共和制;
三項原則: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專題八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
易錯點
1、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馬克思主義是一套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包括三個組成部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其中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歸宿和落腳點,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
2、俄國的二月革命不是社會主義革命,而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只是推翻了沙皇統治,是十月革命的開端和准備,而十月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
3、巴黎公社革命的爆發具有偶然性與突發性,並不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因為當時資本主義正處於上升階段,因此巴黎公社的失敗是必然的。
4、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的標志不是新中國的成立,而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專題九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易錯點
1、二戰後,以美蘇為主導的雅爾塔體系的確立,只是奠定了兩極格局的框架,並不意味著美蘇兩極格局的完全形成。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最終確立。
2、美國的「冷戰」政策是指二戰後東西方陣營之間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除直接軍事交戰以外,一切敵對行動的總稱,但這並不是說當時世界上沒有發生戰爭。美國在「冷戰」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區實行「熱戰」,如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
3、歐洲一體化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發展的需求,而不是擺脫美國的控制。
4、世界由兩極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經濟格局多極化,而不是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5、「冷戰」結束後,「一超多強」的局面出現,但這並不能說多極化格局已經定型,因為多極化是一個趨勢,有一個發展過程。

⑧ 高中歷史必修一專題一的知識體系怎麼畫

高中歷史教科書的知識體系搜索到網路文庫有這么一篇。免費下載。類似----歷史高中知識體系---搜索結果很多

閱讀全文

與高中歷史必修一專題一知識整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