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上有呂蒙白衣渡江這事嗎具體怎麼樣的
白衣渡江是一次三國史上最成功最經典的偷襲戰之一。這是呂蒙和陸遜共版同策劃的針對當時最負盛名的大權將關羽的一次大陰謀。
先是呂蒙抱病,推薦陸遜接手軍隊事務。陸遜以其年少,關羽必不防備,加上托書示弱,關羽為人驕橫,自然落到了這個圈套之中。接著,關羽將荊州守軍調網前線攻曹。呂蒙率江東軍士白衣渡江,奇襲荊州,取得成功。
前線的關羽又被曹仁、徐晃等曹將打個大敗。在重奪荊州無望之下,關羽只得率領餘下殘兵退守麥城。最終因彈盡糧絕,被俘被殺。
❷ 白衣渡江指的是歷史上哪個事件
名將呂蒙以治病為名,被調回吳都建業(今南京市),而代之以毫無名望的書生陸遜,使關版羽放鬆了對東權吳的戒心。陸遜到任後,使用孫子「卑而驕之」的計謀,寫信給關羽,極盡恭維之能事,稱贊關羽樊城一戰,功勛卓著,足以流芳百世,又說自己如何羨慕,頗以與關羽這樣德高望重的將軍為鄰為榮雲雲。關羽看到陸遜的書信後,果然「意大安,無復所嫌」,接著便把後方預備隊調往前線,助攻樊城,放鬆了對東吳的戒備。
孫權見驕敵之計得售,於是便令呂蒙率軍西上,偷襲荊州。為達成戰役的突然性,呂蒙將全部精兵藏於大船之中,命士卒穿上商人穿的衣服(平民百姓不能穿綵衣,故有白衣渡江之說)搖櫓,晝夜兼程,溯江而上。
❸ 三國演義中「白衣渡江」是講什麼
白衣渡江是一次三國史上最成功最經典的偷襲戰之一。
這是呂蒙策劃,由呂蒙與陸遜共同實施的針對當時最負盛名的大將關羽的一次大陰謀。先是呂蒙抱病,推薦陸遜接手軍隊事務。陸遜以其年少,關羽必不防備,加上托書示弱,關羽為人驕橫,自然落到了這個圈套之中。最後關羽在重奪荊州無望之下,只得率領餘下殘兵退守麥城,最終因彈盡糧絕,被俘被殺。
歷史背景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被關羽打得喘不過氣來,一面盡全力阻擋關羽, 白衣渡江一面派人「許(諾)割江南以封(孫)權」,叫孫權起兵襲擊關羽的後方來減輕曹魏的壓力。
東吳集團中的有識之士,一直都有關於全占荊州的主張。甘寧:「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魯肅:「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之前因為「聯劉抗曹」的重要性大於了荊州的重要性,江東以魯肅為代表的聯盟派一直攻打荊州的沒有動靜,而此時關羽攻打襄陽、樊城,進展頗為順利,若置之不顧,劉備實力大增,足以和曹操抗衡,而東吳淪為最弱勢的一方。關羽的威脅更大,他占據著長江的中上游,順江而下來吞並吳國是十分容易的事。「聯劉抗曹」的重要性已經小於了荊州的重要性。
事件經過
呂蒙秘密向孫權建議,說如果現在命令征虜將軍孫皎守南郡,潘璋駐守白帝,蔣欽率領流動部隊一萬人沿長江上下活動,哪裡出現敵人,就在哪裡消滅,而呂蒙本人在上游據守襄陽,這樣,「何憂於操?何賴於羽?」還說:關羽為人自負、實力雄厚,對我們並不是真心相待。現在關羽之所以未立即向東進攻我們,是因為您聖賢英明,我和其他將領們還沒死。如今,不在我們強壯時解除這一後患,一旦我們都死去,那時再欲和他較量是一定會失敗的。孫權仔細考慮了一下,決定攻打荊州。
呂蒙來到陸口,發現關羽雖然去征討樊城,卻留下很多軍隊防守,急促之間也不能有什麼新的突破。呂蒙就對孫權建議,說要用一個還沒有什麼知名度的人來接替自己,讓關羽不再擔心東吳而放鬆戒備,並且推薦了陸遜,說他「才堪負重,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
孫權同意了呂蒙的建議,而陸遜一到陸口就寫信給關羽,全方位地歌頌了關羽的功德(稱其功美),同時一再地表示自己很年輕,沒有經驗,願意再為兩方的和平友好繼續努力,並且還希望關羽能夠多多關心和支持自己(為盡忠自托之意)。關羽果然上當,對東吳不再存有戒心(羽意大安,無復所嫌),便逐漸把東線的軍隊北調趕赴樊城前線。
得到消息的呂蒙來到潯陽,把精銳士卒都埋伏在船艙里。在甲板上搖櫓、揚帆的船工一律穿上普通衣服而不帶甲胄(使白衣搖櫓),把自己裝扮成商人(作商賈人服),沿著長江向江陵進發,沿途關羽的巡哨都沒有引起警覺,反而所有的崗哨包括站崗的軍士都被「盡收縛之」。由此可見,關羽對呂蒙如此巨大的軍事行動竟一無所知。
等關羽得到消息已經太晚了,最終關羽敗走麥城。[1]
❹ 白衣渡江指的是哪個歷史人物啊
呂蒙
呂蒙秘密向孫權建議,說如果現在命令征虜將軍孫皎守南郡,潘璋駐守白帝,蔣欽率領流動部隊一萬人沿長江上下活動,哪裡出現敵人,就在哪裡消滅,而呂蒙本人在上游據守襄陽,這樣,「何憂於操?何賴於羽?」還說:關羽為人自負、實力雄厚,對我們並不是真心相待。現在關羽之所以未立即向東進攻我們,是因為您聖賢英明,我和其他將領們還沒死。如今,不在我們強壯時解除這一後患,一旦我們都死去,那時再欲和他較量是一定會失敗的。孫權仔細考慮了一下,決定攻打荊州。
呂蒙來到陸口,發現關羽雖然去征討樊城,卻留下很多軍隊防守,急促之間也不能有什麼新的突破。呂蒙就對孫權建議,說要用一個還沒有什麼知名度的人來接替自己,讓關羽不再擔心東吳而放鬆戒備,並且推薦了陸遜,說他「才堪負重,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 孫權同意了呂蒙的建議,而陸遜一到陸口就寫信給關羽,全方位地歌頌了關羽的功德(稱其功美),同時一再地表示自己很年輕,沒有經驗,願意再為兩方的和平友好繼續努力,並且還希望關羽能夠多多關心和支持自己(為盡忠自托之意)。關羽果然上當,對東吳不再存有戒心(羽意大安,無復所嫌),便逐漸把東線的軍隊北調趕赴樊城前線。
得到消息的呂蒙來到潯陽,把精銳士卒都埋伏在船艙里。在甲板上搖櫓、揚帆的船工一律穿上普通衣服而不帶甲胄(使白衣搖櫓),把自己裝扮成商人(作商賈人服),沿著長江向江陵進發,沿途關羽的巡哨都沒有引起警覺,反而所有的崗哨包括站崗的軍士都被「盡收縛之」。由此可見,關羽對呂蒙如此巨大的軍事行動竟一無所知。
等關羽得到消息已經太晚了,最終關羽敗走麥城。
❺ 呂子明為何白衣渡江
1、首先就是迷信軍事力量,不重視政治修為,因此,他養軍甚多,謀臣以為過分,而他表示這個軍隊,自保固然不需要這樣多,取天下還少呢。其實,孫氏政權終其一世,問題都不在軍隊多寡,而在內政。大族政治,山越問題,東吳是三國中政治上建樹最為有限的一個政權。
2、其次就是割據思想。這就體現在他認為取天下就是取地盤。換句話說,缺乏對全局的認識。孫策認為他不適合爭雄天下,只擅長守護江東,便是這個含義。正因為如 此,他才對魯肅的借荊州逐漸產生了反感,因為他借出的江陵,是自己明明可以握在手中的富庶之地,卻交給了劉備。打不下合肥,東吳要擴張領土,那就只有西進 取江陵了。
3、孫權取江陵,帶有很大的圖一城一地得失的色彩。奪取江陵,給東吳帶來的危害相當大。拿到荊州,孫權有了青徐和荊州兩個出擊點。問題是當時吳弱魏強,吳北伐 的威脅大大小於魏南征的威脅,因此多了一個接觸點,為吳國帶來的更是防守壓力。
吳國因此以頭號大將陸遜鎮守荊州,阻擋襄陽的威脅。東吳的軍事力量化為青徐 和荊州兩大集團,力分則弱,魏國則無需戰略調整,吳國正面的魏國軍事壓力就倍增。
限於實力,東吳荊州一線,自保尚且不足,根本無法和青徐方向發揮「兩個拳頭打人」的威力。從歷史上看,從此吳國再也無法恢復在長江一線的戰略主動權,陷入了和魏國消耗戰的泥潭,而這種對峙和消耗,對於較弱的吳國顯然是不利的。
(5)白衣渡江與哪個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被關羽打得喘不過氣來,一面盡全力阻擋關羽,一面派人「許(諾)割江南以封(孫)權」求和(當時曹孫劉均未稱帝,封孫權是以漢的名義。這在當時大環境下名義上沒有問題,因此孫權受降論不成立。」,游說孫權起兵襲擊關羽的後方來減輕曹軍的壓力。
東吳集團中的有識之士,一直都有關於全占荊州的主張。甘寧:「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魯肅:「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之前因為「聯劉抗曹」的重要性大於了荊州的重要性,江東以魯肅為代表的聯盟派一直攻打荊州的沒有動靜,而此時關羽攻打襄陽、樊城,進展頗為順利,若置之不顧,劉備實力大增,足以和曹操抗衡,而東吳淪為最弱勢的一方。關羽的威脅更大,他占據著長江的中上游,順江而下來吞並吳國是十分容易的事。「聯劉抗曹」的重要性已經小於了荊州的重要性。
❻ 白衣渡江指的是哪個歷史人物
呂蒙,三國時期東吳著名將領,與周瑜、魯肅、陸遜稱為東吳四英將。
❼ 敗走麥城.赤壁之戰.白衣渡江和孫權勸學的歷史時間順序
敗走麥城:
是漢建安二十四年,蜀漢將關羽在敗走麥城時為吳將截獲,被斬於臨沮的專故事。(屬公元219年)
赤壁之戰:
是指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公元208年)
白衣渡江:
這是呂蒙策劃,由呂蒙與陸遜共同實施的針對當時最負盛名的大將關羽的一次大陰謀。並導致關羽敗走麥城。(公元219年)
孫權勸學:
講述了三國東吳名將呂蒙聽從其主孫權的勸告而讀書學習的歷史故事。但是這個事件的確切時間不詳。但在建安十五年(210),周瑜病死,魯肅接任。魯肅到陸口,途經呂蒙駐地。發現呂蒙的才能,才說出「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之話,所以這個事件應該在210年之前,而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呂蒙還跟隨周瑜、程普等人在赤壁大破曹操,曹操引軍北歸,留曹仁等駐守江陵(今湖北荊州)。所以可以肯定,勸學這個事件發生在208年之後到210年這段時間內。
所以經過分析我們可以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赤壁之戰(208年)
2,孫權勸學(208-210年)
3,白衣渡江(219年)
4,敗走麥城(219年)
❽ 呂蒙白衣渡江的典故
白衣渡江江陵一戰,呂蒙採取偽裝偷渡的奇襲戰法,又攻心為上,兵不血刃,奪取江陵,堪稱獨具特色的偷渡破襲戰例,在中國戰爭史上寫下了傳奇的一筆,史稱「白衣渡江」。這次奇襲戰是戰略戰術上的一次勝利,自古南方立國者,皆以長江為天險,而荊州居於長江上游,順流直下即可攻吳,對於東吳來說荊州不得,如芒刺在背,無法立國,荊州落入東吳之手,則日後進可攻退可守。在此之前,蜀國士氣大盛,劉備的漢中勝利,關羽的水淹七軍,都極大的鼓舞了光復漢朝的心理。而吳國要是沒有行動的話,蜀國、魏國的虎視眈眈勢必都將帶來吳國的滅亡。呂蒙殺了關羽,打擊了蜀漢的士氣,從此真正實現三國鼎立。而後劉備的夷陵之敗,更是使得蜀國實力大減。呂蒙的白衣渡江,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長江上游的蜀國對於吳國的巨大威脅,並且獲得了東吳全據長江對抗中原的要地,荊州。而後東吳在君主昏庸、蜀漢滅亡的情況下仍然獨自對抗強大的西晉十餘年,與呂蒙奪回荊州都密不可分。雖然此戰吳蜀聯盟出現裂痕,然蜀漢欲獨抗曹魏,無異於以卵擊石,終將聯合東吳。後來諸葛亮掌權即派鄧芝前去修善關系,聯合東吳,共抗曹魏,就可知,奪荊州之舉並未破壞東吳立足之本,站定了腳跟的同時取得向中原進發的資本,實乃上策。東吳集團中的有識之士,一直都有關於全占荊州的主張。甘寧:「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魯肅:「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但是呂蒙也說過:「若不據荊州之要地奮起而為,只觀天下之變,以後我們這些老將都老了,死了,東吳的功業如何能守住,如何去談統一中國,成就大業?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被關羽打得喘不過氣來,一面盡全力阻擋關羽,一面派人「許(諾)割江南以封(孫)權」,叫孫權起兵襲擊關羽的後方來減輕曹魏的壓力。呂蒙秘密向孫權建議,說如果現在命令征虜將軍孫皎守南郡,潘璋駐守白帝,蔣欽率領流動部隊一萬人沿長江上下活動,哪裡出現敵人,就在哪裡消滅,而呂蒙本人在上游據守襄陽,這樣,「何憂於操?何賴於羽?」還說:關羽為人自負、實力雄厚,對我們並不是真心相待。現在關羽之所以未立即向東進攻我們,是因為您聖賢英明,我和其他將領們還沒死。如今,不在我們強壯時解除這一後患,一旦我們都死去,那時再欲和他較量是一定會失敗的。孫權仔細考慮了一下,決定攻打荊州。呂蒙來到陸口,發現關羽雖然去征討樊城,卻留下很多軍隊防守,急促之間也不能有什麼新的突破。呂蒙就對孫權建議,說要用一個還沒有什麼知名度的人來接替自己,讓關羽不再擔心東吳而放鬆戒備,並且推薦了陸遜,說他「才堪負重,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孫權同意了呂蒙的建議,而陸遜一到陸口就寫信給關羽,全方位地歌頌了關羽的功德(稱其功美),同時一再地表示自己很年輕,沒有經驗,願意再為兩方的和平友好繼續努力,並且還希望關羽能夠多多關心和支持自己(為盡忠自托之意)。關羽果然上當,對東吳不再存有戒心(羽意大安,無復所嫌),便逐漸把東線的軍隊北調趕赴樊城前線。得到消息的呂蒙來到潯陽,把精銳士卒都埋伏在船艙里。在甲板上搖櫓、揚帆的船工一律穿上普通衣服而不帶甲胄(使白衣搖櫓),把自己裝扮成商人(作商賈人服),沿著長江向江陵進發,沿途關羽的巡哨都沒有引起警覺,反而所有的崗哨包括站崗的軍士都被「盡收縛之」。由此可見,關羽對呂蒙如此巨大的軍事行動竟一無所知。等關羽得到消息已經太晚了,最終關羽敗走麥城。
❾ 三國演義呂蒙白衣渡江的簡介
關羽知道呂蒙厲害,他雖然親自率大軍進攻樊城,但對在他背後的呂蒙這一頭,可並沒有放鬆防備,在蜀吳交界一帶,布置得嚴嚴實實。
呂蒙本來經常有病。這一回,他就裝作舊病發作,而且說是病得很厲害。孫權也正式發布命令,把呂蒙調回去休養。
另派了一個年青的陸遜去接替呂蒙。
這個消息很快傳到樊城。關羽聽到呂蒙病重,又聽說陸遜是個年青的書生,心裡暗暗高興。
沒過幾天,陸遜從陸口特地派人拜見關羽,關羽接見使者,使者獻上了書信和禮品。信中大意是說,聽說將軍在樊城水淹七軍,俘獲於禁,遠遠近近哪個不稱贊將軍的神威。這次曹操失敗了,我們聽得也高興。我是個書生,很不稱職。今後還得靠將軍多多照顧呢!
關羽看了陸遜的書信,覺得陸遜態度謙虛、老實,也就放了心,把原來防備東吳的人馬陸陸續續調到樊城那邊去了。
陸遜把關羽人馬調動的情況,隨時報告給孫權和呂蒙。
這時候,關羽在樊城接受了於禁的投降兵十幾萬人,糧草供應發生了困難,就把東吳貯藏在湘關的糧食強佔了。
孫權得知湘關的米被搶,就派呂蒙為大都督,命令他迅速襲擊關羽的後方。
呂蒙到了尋陽(今湖北黃梅西南),把所有的戰船都改裝作商船,選了一批精銳的兵士躲在船艙里。船上搖櫓的兵士扮作商人,一律穿上商人穿的白色衣服。就這樣,一列又一列商船向北岸進發了。
到了北岸,蜀軍守防的兵士一看都是穿白衣的商人,就允許他們把船停在江邊。沒想到一到晚上,船艙里的兵士一齊出來,偷偷摸進江邊崗樓,把蜀軍將士全部抓住,把崗樓佔了。
呂蒙大軍神不知鬼不覺地佔領了北岸,進軍公安。留守公安、江陵的蜀軍將領本來對關羽很不滿意,經呂蒙一勸降,都投降了。
白衣渡江是一次三國史上最成功最經典的偷襲戰之一。這是呂蒙和陸遜共同策劃的針對當時最負盛名的大將關羽的一次大陰謀。
先是呂蒙抱病,推薦陸遜接手軍隊事務。陸遜以其年少,關羽必不防備,加上托書示弱,關羽為人驕橫,自然落到了這個圈套之中。接著,關羽將荊州守軍調網前線攻曹。呂蒙率江東軍士白衣渡江,奇襲荊州,取得成功。
前線的關羽又被曹仁、徐晃等曹將打個大敗。在重奪荊州無望之下,關羽只得率領餘下殘兵退守麥城。最終因彈盡糧絕,被俘被殺。
還有,所謂「白衣」——是說未穿軍裝甲胄,身著便服的意思。否則一大幫人都穿著白衣服同時出現,能不引起民眾乃至官員的注意和警惕么
❿ 呂蒙白衣渡江故事情節
白衣渡江,即江陵之戰,又稱奇襲荊州之戰。是一次三國史上最成功最經典的奇襲戰之一。這是呂蒙和孫權策劃,由呂蒙與陸遜共同實施的針對當時最負盛名的大將關羽的一次大戰。
先是呂蒙抱病,推薦陸遜接手軍隊事務。陸遜以其名聲不顯,關羽必不防備,加上托書示弱,關羽為人驕橫,自然落到了這個圈套之中。最後關羽在重奪荊州無望之下,只得率領餘下殘兵退守麥城,最終因彈盡糧絕,被俘被殺。
呂蒙裝病,由陸遜代守陸口。關羽得知了,不再防備江東,將荊州大部分兵馬調走,呂蒙派士兵偽裝成客商,騙過荊州守軍,長驅直入,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奪取了荊州。入城後吳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原任官吏,依舊留任,關羽及蜀軍將士的家屬也得善待,贏得民心。
荊州攻略孫吳滿盤皆贏,即獲得完整的長江防線,又以微小代價重創蜀漢的主力,保全成果,從而在三國中立國最久。
(10)白衣渡江與哪個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1、歷史背景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被關羽打得喘不過氣來,一面盡全力阻擋關羽,一面派人「許(諾)割江南以封(孫)權」求和(當時曹孫劉均未稱帝,封孫權是以漢的名義。這在當時大環境下名義上沒有問題,因此孫權受降論不成立。」,游說孫權起兵襲擊關羽的後方來減輕曹軍的壓力。
東吳集團中的有識之士,一直都有關於全占荊州的主張。甘寧:「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魯肅:「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之前因為「聯劉抗曹」的重要性大於了荊州的重要性,江東以魯肅為代表的聯盟派一直攻打荊州的沒有動靜,而此時關羽攻打襄陽、樊城,進展頗為順利,若置之不顧,劉備實力大增,足以和曹操抗衡,而東吳淪為最弱勢的一方。
關羽的威脅更大,他占據著長江的中上游,順江而下來吞並吳國是十分容易的事。「聯劉抗曹」的重要性已經小於了荊州的重要性。
2、戰前荊州局勢
「關羽大意失荊州」已成俗語,大多數人認為關羽對吳軍西進的判斷是魯莽的,是因為相信了呂蒙的「詐病」以及對陸遜的輕視而產生的錯誤判斷。
但事實上關羽選擇北伐的確是很好的時機。首先,白衣渡江並不是孫劉第一次交鋒。在孫權軍的意識里,荊州是劉備趁孫軍主力牽制曹仁的時候竊取的。在赤壁之戰中,孫家出力最大,而劉備獲利最大。
戰後在劉備和孫權的交涉中,也有明確得益州,還荊州的承諾。所以早在公元215年,呂蒙就曾經發動荊州討返戰。
這一戰迅如閃電,魯肅以一萬人駐守益陽牽制了關羽主力的救援,呂蒙的兩萬兵馬輕取長沙,桂陽,圍零陵。最後又以攻心術誘降守將郝普。其實劉備親率的援軍也已在路上,孫權已將南三郡攬入囊中。
此後孫劉和談,關羽與魯肅各持單刀赴會。因劉備有「借約」在先,孫家訴求無可指責。會議結果雙方以湘江為界,各領三郡瓜分荊州告終,孫權歸還了已奪取的零陵郡。
這次會議的結果,是關羽放鬆警惕的原因之一。因為和談剛剛進行,孫家應該在心理上獲得了比較滿意的結果,短期內應該不至於有太大的動作。
其次,在公元217年,曹軍與孫家軍爆發了一次大規模會戰——「濡須會戰」。此戰自孫權親征圍合肥始,張遼又奮威逍遙津,幾乎殺吳主。又被曹軍反撲,呂蒙拒濡須塢相抗,再曹退軍。前後一年多時間,雙方各投入數萬兵力,均有重大損失。
曹軍東線因此失去援助襄陽的力量,才有其後漢水淹七軍,幾欲亡國的哀聲。而孫權同樣元氣大傷,在保留長江沿線布防的情況下,是沒有機動力量可以用來強奪荊州的。
公元218年,是漢之將末,政壇最為動盪的一年。先有耿紀,吉本(《三國演義》吉平原型)反曹。又有烏桓,鮮卑之亂。再到宛城侯音叛亂,直接觸動襄陽後方。
公元219年,劉備稱漢中王,舉國士氣高漲。關羽在各方如此形勢之下,選擇北伐原本無可厚非。
3、第二次吳蜀戰爭直接導火索
在《三國志·吳書·呂蒙傳》中是這樣記載白衣渡江起因的「羽盡擒禁等,人馬數萬,托以糧乏,擅取湘關米。權聞之,遂行。」
關羽水淹七軍後,一是有些得意忘形,二是確實需要糧餉,就取了湘關的米。而孫權立即就發動了戰爭。很多人認為這個地方吳軍存在小題大做,只是找了一個「小借口」發動戰爭。但這個問題小不小,就要看取的是哪裡的糧。
所謂白衣渡江,渡的是湘江。前文提到了「單刀會」和談,雙方以湘江為界,湘關屬桂陽,長沙以南,湘江以東,是當時和談定義的東吳界。所以先渡江的,是關羽軍,先打破和談議約的,也是關羽軍。這個時候湘江畔應該屬於吳蜀兩國最敏感地帶,是碰不得的。
關羽這一次越界,如果東吳沒有像樣的動作回應,無論在軍事上,還是外交上,都是說不通的。所以孫權才會立即發動戰爭,即便是在呂蒙的傳記里,也非常明確的表明了,這個決策是來自孫權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