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的重要知識點有哪些
知識點總結 也就是課文中的重點知識和現階段關繫到社會的熱點問題 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三課考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四課考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並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的標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點: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點: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實行宗法制;神權和王權的密切結合。
3、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鞏固西周統治
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後代
分封制的作用:有利於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
分封制的局限性:造成了周後期諸侯割據爭霸,社會動盪。
4、西周的宗法制
內容:是一種繼承和分配製度,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系政治聯系的制度。
特點: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對性;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相結合;形成森嚴的社會等級。
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關系:宗法制是維系分封制的血緣紐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表裡的政治性質的制度。在家中族內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國家就是分封制根據大宗小宗而形成嚴格的等級制。
6、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神權與王權的結合,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六國。
秦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數百年的割據混亂局面,擴大了統一帝國的規模,推動了中華民族國家一體格局的形成。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中央:皇帝制度(表現)
三公九卿制(三公的職能)
地方:郡縣制
郡縣制實施的意義: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3、郡縣制和分封制的區別:
一、分封制是與宗法制相聯系的,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郡縣制是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實行的,是按地域劃分的。
二、分封的諸侯王位世襲,並擁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調遷,官位概不世襲,官吏只有俸祿沒有封地。
三、諸侯國擁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郡縣則是地方行政機構,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①「漢承秦制」,有所變化:漢武帝時,重用尚書令、侍中等,以丞相為首由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演化為執行機構
② 三省六部制: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體制;隋朝時三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唐朝時三省分工明確,既合作,又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隋唐時期在尚書省下設立的六部,則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使此後歷朝都基本沿襲了這種制度。
③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分化事權):三省六部有名無實,設立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權利,後又樞密使分割軍權,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相權,三司掌管財政削弱相權;
④ 元朝:廢三省,行一省制——中書省,六部歸其下;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①漢代:漢初郡、國制並行,「七國之亂」後王國開始削弱;武帝實行推恩令進一步削弱王國,王國名存實亡。武帝分全國為13州,設刺史監察地方。東漢末年,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制轉變成為州郡縣三級制。
③宋代:軍事上,把兵權收歸中央,又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
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設通判監察,削減節度使權力。
財政上,地方財賦除自留小部分,其餘轉運中央或指定地點,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④元代:創立實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設置行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行省之下設路、府或州、 縣,對邊遠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進行管理。
意義:行省制度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特點
① 在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跡。
② 在中央政權中,皇帝制度不斷加強;在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君權始終處於主導地位,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廢除丞相。
③ 在中央與地方政權的關系中,中央都不斷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④ 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和治理日趨完善。
四、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內閣制
目的:加強專制而建立的政治機構。 設立:明成祖
影響: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加強了專制統治。
2、軍機處 設置時間:雍正年間
作用:提高中央集權政府的行政效率,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
II.【要點歸納透析】
一、如何認識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①作用:在我國這種制度延續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在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其積極作用是主流,①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③防止分裂割據,抵禦外來侵略,鎮壓人民起義,協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使社會環境和平穩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③保證了中外經濟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推動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在封建社會發展後期,專制主義已經發展到極限,以消積作用為主,這主要表現在:①對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壓迫十分殘酷。②束縛了商品經濟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③導致思想禁銅和文化專制,嚴重阻礙科技文化發展,因而只有消滅這種制度,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④兩大矛盾:①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兩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勢力的矛盾,二是在中央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在中央集權過程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日益強化
⑤發展趨勢:從專制制度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其發展總趨勢有三:①是不斷改革中央行政機構,特別是削弱相權,加強皇帝對中央的控制。②是不斷改革地方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③是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強。
二、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過程
①秦形成確立:秦朝統一後建立起一整套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縣制,這成為以後封建王朝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
②西漢鞏固:西漢政治的重要特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鞏固,武帝頒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實行,加強了中央集權,
③隋唐完善:隋朝採用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
④宋朝加強:中央集中行政權,將宰相權力一分為三,使於皇帝直接控制。
⑤元朝新發展:元朝加強中央集權最突出的是實行行省制度,另外對邊疆地區也加強了管轄。
⑥明清強化:明清時期封建制度開始走向衰落,需要強權加以維持。朱元璋廢除丞相,權歸六部,集皇權、相權於一身。清朝封建專制主義達到頂峰,增設軍機處,軍國大事全由皇帝裁決。
III.【典型例題解析】
一、閱讀下列圖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請回答:
(1)根據左圖有關信息回答分封制的主要特點。
(2)根據右圖有關信息回答秦朝官僚機構的特點,它與分封制有何相似之處。
(3)簡要分析秦建立郡縣制的影響。
參考答案:
(1)周天子將王族和功臣以及先代帝王後代分封到各地為諸侯,諸侯還要按宗法制對下屬的卿大夫進行再分封,這樣層層分封形成森嚴的等級。
(2)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地方設郡縣。相似點:統治體制呈金字塔形,都體現了集權和等級制度。
(3)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權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准。
三、「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新唐書)概述漢、唐、北宋、明朝統治者分別採取了怎樣的辦法來防範相權過重的威脅?
參考答案:
漢武帝:頻繁任免丞相,實行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權。
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權。
北宋在宰相之下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政權。
明太祖則廢了丞相制度,把中央政權分屬六部.
② 誰有高中歷史選修一知識點總結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歷史上重大改革的規律性總結
改革指對舊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築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1.改革的分類
從改革的程度看,一種是在不觸動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進行局部的調整;一種是對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進行徹底的改革,導致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
從改革的性質看,有奴隸制度的改革、封建主義的改革、資本主義的改革和社會主義的改革。
從改革的內容看,有政治改革、經濟改革、軍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實質
改革是統治者對生產關系所進行的調整。它與社會革命不同,並不否定現存制度,而是對現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盡量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應目的
總的來講,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發生都是由於舊的生產關系或上層建築不適應新的生產力或經濟基礎的發展的需要。
具體來講,這些原因大體可以表述為:
①舊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②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或社會發展趨勢;
③統治階級面臨嚴重的統治危機,為抑制土地兼並,緩和階級矛盾,增加財政收入,實現富國強兵;
④舊制度、習俗、思想文化阻礙社會的發展
⑤民族危機嚴重
4.改革成敗原因的分析及認識
(1)決定改革成敗的幾個要素
①是否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與時俱進,因時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對比是否有利於改革,要從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兩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從內外兩方面,政治、經濟、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會損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會遇到阻力,不會一帆風順,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當時的實際,是否行之有效。
⑤當時的內外環境是否有利於改革的開展和執行。
判斷改革成功與否的標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與改革本身所達到的目標之間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
(2)成功的改革
外國:梭倫改革、宗教改革、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羅斯福新政
中國:齊國管仲改革、魯國「初稅畝」、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改革開放
思考:為什麼說這些改革成功了?
外國:
梭倫改革為雅典城邦的振興與富強開辟了道路,大大促進了農業和工商業的發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礎。
宗教改革沉重打擊了天主教在歐洲的神權統治,促進了歐洲民族意識的高漲和民族國家的發展;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否定了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農奴制改革促進了俄國農業、工業的發展。使俄國走向近代化。
改革對俄國近代化的影響:
經濟現代化:農奴制廢除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必要勞動力、資金和市場,俄國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俄國工業生產大幅度增長,農村中資本主義的成分也得到增長。
政治近代化:在政治體制方面上作了比較深層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機構。在司法制度方面,參照西方的司法制度,進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專制獨裁的俄國也出現了一些民主化的氣息。
軍事近代化: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軍事管理機構。
教育近代化:鼓勵社會和私人辦學,擴大大學自主權,允許引進西方書籍。
思想近代化: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和統治方式開始傳入俄國,越來越多的俄國人看到了差距,變革的願望日益強烈。
明治維新使日本崛起為東方強國,資本主義工業體系開始確立,重工業迅速發展;建立了一支現代化的軍隊並不斷得到加強,廢除了不平等條約,走上對外擴張之路。
羅斯福新政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危機,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避免美國走上法西斯道路,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
中國:
管仲改革實現了齊國的富國強兵,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魯國「初稅畝」取得了預期效果,魯國財政收入大幅增加,諸侯列國紛紛仿效。從稅制改革的角度看它達到了預期目的,所以可以說是成功的。
魏文侯改革:通過李悝變法,魏國在戰國諸雄中率先強盛起來。
楚國吳起變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段時間內,楚國在對外兼並戰爭中連連獲勝,成為戰國中的強國。
商鞅變法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後來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僅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更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3)失敗的改革
外國:阿里改革、蘇聯和東歐改革
中國:魏文侯改革(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
5.改革的認識和啟示
①改革的必要性。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要發展進步,必須與時俱進,敢於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國家富強的重要手段,是歷史發展的要求和產物。
②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會涉及某些人或集團的利益而遭其反對,因而具有艱巨性和復雜性,不可能一帆風順。改革和變法不會一帆風順,在勇於改革的同時,要具備堅決的斗爭精神。要堅信新事物一定能夠戰勝舊事物。
③對改革的具體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須行之有效,改革過程中要用人得當,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沒有固定的模式,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梭倫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國家產生(公元前9~前8世紀)——設立中央議事會和行政機構
貴族制國家確立(公元前8~前6世紀)——貴族專權而平民無權
2、經濟發展:農工商業以及貿易得到發展
3、階級變化: 工商業奴隸主形成,公民內部斗爭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 雅典貴族與平民長期斗爭的結果
③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復習提綱!!!
http://wenku..com/view/ac6a211810a6f524ccbf8584.html
④ 高二人教版歷史選修一知識點
是『第一單元 梭倫改革』那個么?給我郵箱我發給你..
⑤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知識總結(按朝代)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三課考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四課考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並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的標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點: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點: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實行宗法制;神權和王權的密切結合。
3、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鞏固西周統治
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後代
分封制的作用:有利於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
分封制的局限性:造成了周後期諸侯割據爭霸,社會動盪。
4、西周的宗法制
內容:是一種繼承和分配製度,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系政治聯系的制度。
特點: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對性;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相結合;形成森嚴的社會等級。
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關系:宗法制是維系分封制的血緣紐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表裡的政治性質的制度。在家中族內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國家就是分封制根據大宗小宗而形成嚴格的等級制。
6、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神權與王權的結合,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六國。
秦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數百年的割據混亂局面,擴大了統一帝國的規模,推動了中華民族國家一體格局的形成。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中央:皇帝制度(表現)
三公九卿制(三公的職能)
地方:郡縣制
郡縣制實施的意義: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3、郡縣制和分封制的區別:
一、分封制是與宗法制相聯系的,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郡縣制是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實行的,是按地域劃分的。
二、分封的諸侯王位世襲,並擁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調遷,官位概不世襲,官吏只有俸祿沒有封地。
三、諸侯國擁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郡縣則是地方行政機構,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①「漢承秦制」,有所變化:漢武帝時,重用尚書令、侍中等,以丞相為首由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演化為執行機構
② 三省六部制: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體制;隋朝時三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唐朝時三省分工明確,既合作,又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隋唐時期在尚書省下設立的六部,則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使此後歷朝都基本沿襲了這種制度。
③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分化事權):三省六部有名無實,設立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權利,後又樞密使分割軍權,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相權,三司掌管財政削弱相權;
④ 元朝:廢三省,行一省制——中書省,六部歸其下;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①漢代:漢初郡、國制並行,「七國之亂」後王國開始削弱;武帝實行推恩令進一步削弱王國,王國名存實亡。武帝分全國為13州,設刺史監察地方。東漢末年,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制轉變成為州郡縣三級制。
③宋代:軍事上,把兵權收歸中央,又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
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設通判監察,削減節度使權力。
財政上,地方財賦除自留小部分,其餘轉運中央或指定地點,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④元代:創立實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設置行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行省之下設路、府或州、 縣,對邊遠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進行管理。
意義:行省制度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特點
① 在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跡。
② 在中央政權中,皇帝制度不斷加強;在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君權始終處於主導地位,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廢除丞相。
③ 在中央與地方政權的關系中,中央都不斷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④ 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和治理日趨完善。
四、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內閣制
目的:加強專制而建立的政治機構。 設立:明成祖
影響: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加強了專制統治。
2、軍機處 設置時間:雍正年間
作用:提高中央集權政府的行政效率,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
II.【要點歸納透析】
一、如何認識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①作用:在我國這種制度延續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在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其積極作用是主流,①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③防止分裂割據,抵禦外來侵略,鎮壓人民起義,協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使社會環境和平穩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③保證了中外經濟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推動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在封建社會發展後期,專制主義已經發展到極限,以消積作用為主,這主要表現在:①對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壓迫十分殘酷。②束縛了商品經濟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③導致思想禁銅和文化專制,嚴重阻礙科技文化發展,因而只有消滅這種制度,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④兩大矛盾:①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兩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勢力的矛盾,二是在中央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在中央集權過程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日益強化
⑤發展趨勢:從專制制度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其發展總趨勢有三:①是不斷改革中央行政機構,特別是削弱相權,加強皇帝對中央的控制。②是不斷改革地方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③是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強。
二、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過程
①秦形成確立:秦朝統一後建立起一整套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縣制,這成為以後封建王朝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
②西漢鞏固:西漢政治的重要特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鞏固,武帝頒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實行,加強了中央集權,
③隋唐完善:隋朝採用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
④宋朝加強:中央集中行政權,將宰相權力一分為三,使於皇帝直接控制。
⑤元朝新發展:元朝加強中央集權最突出的是實行行省制度,另外對邊疆地區也加強了管轄。
⑥明清強化:明清時期封建制度開始走向衰落,需要強權加以維持。朱元璋廢除丞相,權歸六部,集皇權、相權於一身。清朝封建專制主義達到頂峰,增設軍機處,軍國大事全由皇帝裁決。
III.【典型例題解析】
一、閱讀下列圖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請回答:
(1)根據左圖有關信息回答分封制的主要特點。
(2)根據右圖有關信息回答秦朝官僚機構的特點,它與分封制有何相似之處。
(3)簡要分析秦建立郡縣制的影響。
參考答案:
(1)周天子將王族和功臣以及先代帝王後代分封到各地為諸侯,諸侯還要按宗法制對下屬的卿大夫進行再分封,這樣層層分封形成森嚴的等級。
(2)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地方設郡縣。相似點:統治體制呈金字塔形,都體現了集權和等級制度。
(3)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權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准。
三、「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新唐書)概述漢、唐、北宋、明朝統治者分別採取了怎樣的辦法來防範相權過重的威脅?
參考答案:
漢武帝:頻繁任免丞相,實行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權。
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權。
北宋在宰相之下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政權。
明太祖則廢了丞相制度,把中央政權分屬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