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二課的知識網構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❷ 高中歷史必修一每一課的知識結構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夏商政治制度的內容:
中央:
1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
2參與決策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的卜、祝、史,執掌軍權的師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2、西周的分封:
1被封的諸侯國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
2影響:
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極影響:西周後期王權衰弱,春秋戰國暑期列國紛爭
3結果:西周後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戰國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權
3、西周的宗法制:
1內容:用父系的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政治的制度。
2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3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2.走向大一統的秦漢1、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特點:一人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評價: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2、中央集權的基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
積極作用:
1使秦實力增強,通過戰爭擴大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2使秦能一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消極作用: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威,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第3課君主專制政體的演變與強化
漢朝漢承秦制
有所變化中央設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決策機構
外朝執行機構
尚書台中樞機構
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朝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
唐朝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
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
宋二府中書門下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三司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元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構
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漢初,郡國並行制;漢武帝後期:設刺史制度
隋唐唐中後期,地方軍鎮長官節度使越設越多,發展成藩鎮割據局面
宋文臣做地方官;州縣兩級制
元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邊遠民族地區高寒宣政院進行管理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特點: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增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權力不斷增強。
第4課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
1、明朝:君主專制強化,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設置軍機處,由皇帝挑選新任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全
國的軍政大權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專題二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第一課太平天國運
1、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1864年;
2、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等創立的拜上帝教結合了:西方基督教教義、中國儒家思想、農民平均主義;
3、1851年,金田起義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諸王)標志著太平天國初步建立政權。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國形成和清朝對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後,太平天國組織了北伐、西征、東征
7、太平天國革命綱領:早期有《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建國綱領,是幾千年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也是無法實行的空想;後期有《資政新編》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8、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標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
10、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作用: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幾千年農民戰爭的最高峰;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是中國人向西方學習資本主義的最早的探索;對後來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響。
第二課
辛亥革命
1、上海和日本東京成為中國革命 知識分子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個資產階級的革命團體——興中會(1894年)3、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中國同盟會(1905年):政治綱領:驅除達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中國同盟會成立的歷史意義: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新階段;
中國同盟會的性質: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5、辛亥革命爆發的標志和時間: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
6、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7、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是: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特別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8、辛亥革命的結局:
失敗:(1)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篡奪;
(2)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9、辛亥革命的性質: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歷史作用:
(1)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的共和國。
(2)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3)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沖擊了幾千年的陳規陋俗,推動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識。
(5)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影響了亞洲革命和表現了亞洲的覺醒。
(6)開始了比較完整意義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國20世紀三次巨變之一。
第三課
中國近代史第一次徹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五四運動;
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是:陳獨秀建立的上海共產黨組織;
中共一大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
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綱領;中共三大決定國共合作;
標志國共合作形成是: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的是:南昌起義;
毛澤東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包括: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
成為黨和紅軍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的會議是:遵義會議;
第四課考點
34、制定全面抗戰路線的會議是:洛川會議
35、八路軍創立的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是:聶榮臻建立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36、基本消滅國民黨主力的三大戰役是: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第四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 與祖國統一
第一課考點:
37、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是: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
38、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39、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40、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屆人大周恩來提出的;41、中共領導下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愛國統一戰線;
42、我國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區域自治;
第二課考點
43、新中國歷史上最大冤案是:劉少奇冤案
第三課考點
44、香港澳門回歸日分別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45、1990年和1991年台灣與大陸分別成立民間團體進行對話,他們是:台灣的海基會,會長辜振甫,大陸的海協會,會長汪道涵;
第五單元: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第一課考點
46、為廢除舊中國屈辱的外交新中國奉行的外交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47、標志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是: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48、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是:1954年瑞士日內瓦會議;
49、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是:1955年萬隆會議;
第二課考點
50、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一切合法席位是:1971年10月聯大26屆會議;
51、打開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門的事件是:美國乒乓球隊訪華;
52、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惟一合法政府是:1978年底中美發表《中美建交公報》;
53、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的標志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54、中國領導人對美國的第一次訪問是: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後鄧小平訪問美國;
55、日本與中國正式建交是在:1972年;
第三課考點
56、1985年,鄧小平明確提出當代世界兩大主題是:和平與發展;57、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具體表現為:不結盟政策;
58、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主要是加強了:俄羅斯及中亞各國的政治與經濟聯系;
第六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59、人類早期主要文明多發生在大河流域,古希臘文明的發源和興盛則以:海洋為依託;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經歷過三個重要改革時期,依次分別是:公元前6世紀初的梭倫改革;公元前6世紀未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改
61、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在什麼改革時期:伯利克里改革時期;
第二課考點
62、羅馬成文法誕生的標志是:《十二銅表法》;
63、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形成是: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組織編纂的《民法大全》;
64、羅馬法從形式上可分為:成文法和習慣法;
65:羅馬法從整體結構上可分為:公民法、萬民法等;
第七單元: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第一課考點
66、17世紀初統治英國的國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屬於什麼王朝:斯圖亞特王朝;
67、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起迄時間為:1640年、1688年;
68、光榮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英國了君主立憲制;
69、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標志是: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
70、英國政治制度的顯著特點是:責任制內閣;
71、現代英國君主立憲制度是哪三位一體的混合物: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
72、英國君主立憲制主要特點是:保留君主,議會掌權;
第二課考點
73、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時間是:1775年;
74、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是:美國1787年憲法;
75、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的原則是:「分權與制衡」;
76、美國1787年憲法的理論基礎源於:18世紀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孟德思鳩的三權分立思想;
77、美國聯邦政府機構與權力分別為:國會掌握立法權,總統掌握行政權,聯邦法院掌握司法權;
78、美國政體特點是:總統共和制,簡稱總統制;
第三課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於:1789年;
80、法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建立於:法國大革命時期;
81、法國共和制度確立標志:1875年國民議會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82、十九世紀中期德國的政治特點是:分裂;
83、德意志統一過程中起到中心作用的邦國是:普魯士邦國;
84、提出「鐵血政策」採用王朝戰爭方式統一德意志的是:普魯士邦國宰相俾斯麥;
? 第八單元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一課考點
85、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一次經濟危機發生在:1825年英國;
86、19世紀英法空想社會主義三個代表人物是:傅立葉、歐文、聖西門;
87、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馬克思主義三大來源是:德意志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
88、馬克思主義誕生標志是: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
89、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地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的是:《共產黨宣言》;54、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嘗試是:巴黎公社的建立;
第二課考點
91、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56、1917年3月俄國「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俄國羅曼諾夫王朝;
92、1917年11月俄國爆發的「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93、提出俄國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任務的是:列寧發表的《四月提綱》;
94、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是:十月革命以後建立的蘇俄;
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是:十月革命;
第三課考點
建國初鞏固政權的三大事件是:基本解放全國領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的標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一五計劃的特點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
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農業基本實行合作化的時間是:1955年底;
第九單元: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第一課考點
奠定二戰後世界兩極格局框架的是:雅爾塔體系;
冷戰內容包括:政治上的杜魯門主義,經濟上的馬歇爾計劃,軍事上的北約的建立;
二戰後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表現在:政治上社會主義政權的擴展,經濟上的經濟互助委員會的成立,軍事上的華約組織的建立;
第二課
歐共體包括: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二戰後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是在:1956年到1973年;
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於:1961年;70、新中國建立後出現三個經濟振興時期是:1949到1957年,1956年到1966年,改革開放以來; 東歐劇變發生時間:1989年;
蘇聯解體發生時間:1991年;
第一個發生劇變的東歐國家是:波蘭;
標志蘇聯國家政權性質發生根本性變化,蘇共被排擠出政權的事件是:「八一九」事件;
歐洲聯盟建立於:1993年底;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表現是:一超多強,一超是美國,多強包括了歐洲、日本、中國、俄羅斯;
❸ 歷史必修2第一單元 第二單元詳細知識結構圖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二單元的知識點: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單元的知識點:
❹ 高一歷史必修二整本書的知識結構圖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一、古代中國農業
1、中國原始農業的創始人:神農氏「制耒耜,教民耕作」
2、耕作方式的發展
①原始社會:刀耕火種
②春秋戰國:精耕細作(鐵犁牛耕)
▲春秋戰國時期農用動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現
③漢代的發展:漢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東漢某些地區已出現一牛挽犁
3、水利的興修:戰國時秦國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了「天府之國」。現在都江堰
還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4、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①農業是古代中國最基本的經濟形式(以農為本)
②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經營方式
③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經濟的基本形態
二、古代中國手工業
1、絲織業:
①漢代:絲織品經絲綢之路遠銷歐洲、中國被稱為「絲國」
②明清:在紡織業部門首先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2、冶金業
①商周時期:是青銅時代的繁榮時期
②春秋時期:鐵器時代的到來(春秋冶鐵技術的進步:冶煉生鐵技術、鑄鐵柔化處理技術,煉鋼技術。意義:促進了鐵器的普及,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③漢代: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力鼓風冶鐵
3.陶瓷業
①唐代:制瓷業成為獨立生產部門(越窯青瓷,邢窯白瓷)
▲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名句贊美的是越窯青瓷
②宋代:景德鎮「瓷都」
③清代:粉彩瓷器
4、古代手工業的特點:
①官營、私營、農民個體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發展;
②手工業生產技術不斷進步;
③古代手工業生產長期領先於世界,產品不僅供國內消費,而且還遠銷亞、非、歐許多國家
④手工業生產規模大、分工細;
⑤手工業經濟是農耕經濟的附屬;
⑥明清時期手工業生產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三、古代中國商業
1、商業的發展
①唐:政治的統一和大運河的開通,商旅往來頻繁
②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海外商運發展迅速
③明清:商幫和會館的出現(晉商和徽商勢力最為強大)
2、城市與「市」的發展
(1)唐代長安:
①布局整齊,經營商業的「市」嚴格規定在東西兩「市」, 「市」與「坊」界限分明
②官府直接管理市場交易,商業交易受到官府的嚴格控制
③縣城以下,禁止設市
④出現夜市,
(2)宋代東京
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的限制。
②整齊劃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復存在;
③市的啟閉不再由官方統一規定時間,出現夜市、早市
④商業活動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視,城市的經濟功能大大增強,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
3、古代商業的特點
①商業不斷發展,商業運作模式日益成熟;
②推動了城市的產生和發展,城市經濟功能不斷加強;
③受重農抑商政策的制約,是農耕經濟的附屬。
四、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
1、重農抑商政策
①主張: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
②實質:維護封建經濟基礎
③評價:在封建社會初期,重農抑商政協對當時農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都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的活躍,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統治階級仍然堅持重農抑商政策,違反了經濟發展規律,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不利於社會進步。
2、「海禁」政策:禁止國人出海貿易;限制外商來華貿易
3、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明朝中後期,江南地區的絲織業中首先出現僱傭關系
第二單元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一、新航路的開辟
1、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新航路開辟的過程
時間 航海家 籍貫 開辟的新航線 所經大洋 扶持國家 方向
1487年 迪亞士 葡萄牙 抵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大西洋 葡萄牙 向東
1492年 哥倫布 義大利 開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大西洋 西班牙 向西
1497-1498年 達•伽馬 葡萄牙 開辟從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大西洋、印度洋 葡萄牙 向東
1519-1522年 麥哲倫等 葡萄牙 環球航行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西班牙 向西
3、新航路開辟對世界市場形成的影響:新航路開辟後,世界各個地區和民族的聯系日益密切,歐洲、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各地日益連成一個整體,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從美洲傳到世界的作物有:煙葉、玉米、可可、馬鈴薯
二、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
1、荷蘭的殖民擴張活動——「海上馬車夫」(17世紀)
①競爭手段:組建大型商業公司,開展海上貿易,在美洲、亞洲等地進行殖民掠奪
②荷蘭造船業非常發達,憑借一支強大的商船隊,壟斷了世界航運業,成為世界的「海上馬車夫」
②影響:取代葡、西成為世界頭號貿易強國,北美阿姆斯特丹(即後來紐約)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2、英國的殖民擴張活動
(1)英國是如何成為最大殖民帝國的?
①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確立海軍優勢
②建立壟斷性的貿易公司東印度公司在殖民地進行商業活動和掠奪
③發動商業戰爭奪取貿易優勢和殖民地
④進行以黑奴貿易為中心的「三角貿易」,18世紀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奴隸販子
(2)英國的殖民方向:北美和印度
3、殖民主義的罪惡:掠奪財富,實行種族滅絕政策,採用奴隸制勞動,販賣黑奴等
4、殖民擴張和掠奪是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殖民擴張和掠奪使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地方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之中,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大。日益擴大的世界市場,為西歐國家提供廣闊的海外市場,促進了其資本主義的發展。
三、兩次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1.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中期)——蒸汽時代
(1)進程:①首先開始於紡織業;
②蒸汽機的出現和廣泛使用(瓦特改良的萬能蒸汽機),「蒸汽時代」到來;
③交通運輸業(火車和汽船)
(3)影響:①工業革命後,世界各地日益成為一個整體,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②推動了人類歷史文明的進步:工業革命後,人類歷史逐漸由農業文明走進工業文明
③使人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了城市化進程
2.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下半葉起)——電氣時代
(1)標志:電力的廣泛應用
(2)主要成就:①電力的廣泛使用,直接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使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發電機、電動機、電燈、電影)
②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汽車、飛機)
③化工技術的發展
④電訊技術發展迅速,使人們聯系更加方便和緊密
(3)影響:改變了工業生產的組織形式,出現了壟斷組織,促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正式形成
3、高新科技的發展如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①計算機把人類帶入信息時代;②網路大大縮小全球空間距離;③生命科學的發展逐步打開生命的奧秘;④航天科學的發展為人類開辟了更廣闊的活動和生存空間等。(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改變著人類文明的進程)
第三單元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一、近代民族工業興起
1、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鴉片戰爭前自給自足為特徵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鴉片戰爭後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2、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的標志:鴉片戰爭後中國手工棉紡織業的衰敗
3、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
①背景: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
②時間:19世紀七十年代左右
③地點:上海、廣東、天津等東南沿海地區
④代表企業:方舉贊在上海創辦的發昌機器廠,陳啟沅在廣東南海開設的繼昌隆繅絲廠
⑤特點:①資金少、規模小;②技術力量薄弱;③行業、地域分布不均勻。
4、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甲午戰爭後)
①原因: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原因:為解決財政危機,擴大稅源)
實業救國的熱潮;
②著名的實業家:張謇(在江蘇南通創大生紗廠)、榮宗敬和榮德生、周學熙
二、民國發展的黃金時代(1912—1919年,民國初年)
1、原因:①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掃清了一些障礙,
③中華民國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和熱情,
④民國政府鼓勵發展實業,
⑤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的影響。
2、表現:紡織業、麵粉業等輕工業發展最快(紡織業第一,麵粉業第二)
3、影響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因素
(1)阻礙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2)推動因素: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在給中華民族帶來沉重災難的同時,也分解著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 ②由於時代潮流的沖擊和鞏固統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國歷屆政府都鼓勵興辦實業;
③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特別是抵制洋貨、提倡國貨運動;④實業家的實業救國的思潮。
第四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
1、社會主義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內容:①農業(農業生產合作社) ②手工業 ③資本主義工商業
(2)意義: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中國基本確立
2、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1956)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基本建立
(2)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落後的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3、「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
4、文革」對經濟的嚴重破壞(1966-1976)
5、50-70年代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
①實事求是,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生產力的矛盾;
②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③保持必要的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
④發展經濟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⑤生產關系的調整要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內容與意義見必修一綱要)
2、改革:從農村到城市
(1)經濟體制改革含義: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實質上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①前提——堅持土地等生產資料公有制; ②特點——包產到戶; ③安徽、四川率先進行;
3、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我國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對外開放格局(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
4、1992年「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五單元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
1、近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背景與原因:
①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
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③政治變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動
④一些傳統習俗不適合近代社會的發展趨勢
2、物質生活的變化(衣食住的變化)
①衣:鴉片戰爭後,西式服飾傳入中國。中國傳統的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並行不悖,中國出現服飾改良產生中西合璧的產物——中山裝和旗袍
②食:鴉片戰爭後,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為上層社會的一種時尚
③住:北京四合院為中國傳統住宅,鴉片戰爭後,西式建築在租界地區出現,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買辦、資本家和達官顯貴紛紛仿造花園式洋房。
3、社會習俗的變化:辛亥革命對禮儀的革新意義重大,體現了民主共和精神
①交際禮儀的變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禮節,用同志、先生等稱呼代替大人、老爺等稱呼,顯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禮儀的變化——倡導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內容;但這一習俗的變化主要發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識層及官宦人家。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進步
1、鐵路:1881年,清政府修築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鐵路,是中國人修築的第一條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近代郵政:第二次鴉片戰爭後,1866年,海關開始試辦郵政
3、電訊:1877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在台灣架設了中國近代第一條電報線
4、近代中國出現了哪些新式交通工具?(火車、輪船、汽車、飛機、電車等)
5、近代交通和通訊起步的原因:工業革命成果的擴展,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被迫對外開放,國人外改變落後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6、近代新式交通工具與傳統交通工具比較,有何進步之處?
①牽引動力的變化:由人力、畜力、風力轉向機械力(以蒸汽機、內燃機、電力為動力);
②速度更快;③運力更大;④費用更低廉;⑤更有利於國計民生。
7、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
①加強了各地的聯系;②促進了經濟的發展;③促進了知識的傳播和信息的交流;④有利於自然經濟的進一步解體;⑤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⑥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⑦使人們的生活多姿多彩;⑧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歷史進程。
三、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
1、報紙:
①從維新運動時起,報紙成為宣傳政治綱領和開展政治斗爭的武器。戊戌變法期間的《時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等發揮著製造輿論、喚起民眾的重大啟蒙作用。
②報刊業發展對近代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報道時事信息,傳播知識,宣傳教育,開啟民智,輿論監督,宣傳政治綱領,推動社會政治運動發展,提供休閑和娛樂,促進科學知識普及,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對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2、電影:①19世紀末,電影傳入中國。②1931年攝制的《歌女紅牡丹》是中國第一部有聲影片。
3、電視:1958年,北京電視台開始試播,這是中國第一家電視台
4、互聯網:中國1993年正式接入互聯網,由於政府大力支持,互聯網發展極其迅猛
第六單元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
一、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產和消費的矛盾激化
2、爆發:1929年,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市場大崩潰為先導,出現瘋狂的股票拋售風
3、表現:股市崩潰、銀行倒閉、企業破產、失業劇增、生產下降
4、特點:時間長、范圍廣、破壞性強
二、羅斯福新政
1、歷史背景:①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打擊美國;
②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無法解決危機;
③羅斯福1933年就任美國總統。
2、內容:
措施 內容 目的
①整頓銀行業,克服金融危機 《緊急銀行法》 恢復銀行信用
②加強工業計劃指導 《工業復興法》 防止盲目競爭
③調整農業政策 《農業調整法》 穩定農產品價格
④舉辦救濟和公共工程 《聯邦緊急救濟法》 增加就業、刺激消費、穩定社會
⑤保護勞工權利 《全國勞工關系法》
《公平勞動標准法》 緩和勞資矛盾
⑥建立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法》 穩定社會,早日擺脫危機
3、特點: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4、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它是美國資產階級為了克服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的調整,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因而也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計劃危機。國家的干預容易導致通貨膨脹和其它的社會經濟矛盾,
②新政在當時自由放任的經濟形態下,採取新的國家干預經濟的做法,緩解了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問題,使得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鞏固了資本主義的統治。二戰後,其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相繼的校仿美國新政的做法進行了經濟的調整和改革,使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第二個「黃金時代」。
三、二戰後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表現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二戰後美國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①變化:政府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產和消費,干預資本主義的再生產
②表現:①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凱恩斯主義的運用
②社會再分配的調節——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
③產業結構的調整——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
2、當代資本主義各國(美、英、法、德、日)經濟發展的共同特徵:政府幹預經濟
第七單元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背景:嚴峻的國內外形勢
①外:英、法、美、日對十月革命建立的蘇俄政權進行武裝干涉。
②內:國內戰爭爆發,蘇俄面臨嚴峻的政治、經濟危機。
(2)措施:①農業——實行余糧收集制;②工業——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③商業——取消一切商品貿易;④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國家集中分配;強制勞動。
(3)評價:①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使蘇維埃政權在嚴酷的戰爭條件下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國的人財物力,保障了軍事上的勝利;②許多措施超出了戰時需要的限度,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2、新經濟政策
(1)實施的必要性:①國內戰爭和外國武裝干涉基本結束。蘇俄急需恢復發展經濟,鞏固政權。
②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弊端日益顯現,引發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
(2)主要內容:農業上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3)目的:平息農民不滿,解決危機,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
(4)意義:①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恢復了被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迅速消除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②它探索了一條適合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是列寧領導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偉大創造。
二、「斯大林模式」經濟體制的主要表現,其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1、確立標志:1936年新憲法的頒布標志著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斯大林模式經濟體制的表現
①所有制形式:單一的公有制; ②管理體制: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
③調節手段:排斥市場,實行指令性計劃經濟; ④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
3、經驗教訓:
①遵循經濟發展規律; ②要從本國的國情出發,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 ③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④國民經濟應按比例直協調發展; ⑤應注意切實保護農民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赫魯曉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與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
1、赫魯曉夫改革
(1)內容:選擇農業作為改革的突破口,開展大規模種植玉米運動等。
(2)評價:①赫魯曉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沖擊了「神聖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開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的閘門,具有探索性和開創性。 ②但在理論上沒有突破,只是在維持原有經濟體制基礎上進行局部改革,未能從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③脫離實際,盲目性大;個人作風急躁,反復無常,造成混亂。
(3)結果:失敗
2、戈爾巴喬夫改革
①上台之初,首先改革經濟體制,實施「加速戰略」,結果失敗;
②1988年後,改革重心轉向政治領域,國內局勢逐漸失控。
③1991年「八一九」事件:蘇聯共產黨被排擠出政權,蘇聯國家政權發生了質的變化
④蘇聯解體標志: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圖宣言》
▲蘇聯解體原因:見必修一專題九復習綱要
第八單元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一、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趨勢
(一)歐盟(EU)
1.歐洲聯合原因:①歐洲各國共同的文化遺產和心理認同感;②吸取戰爭的教訓;③二戰後歐洲國際地位下降;④來自蘇聯和美國的威脅與控制;⑤馬歇爾計劃的推動。
2.過程:
①1951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正式建立——西歐國家經濟一體化的開始。
②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建立。
③1967年三個共同體正式合並為歐洲共同體。
④1993年,歐洲聯盟正式成立。
⑤歐元(EURO):歐盟單一貨幣,2001年1月1日正式啟用。這是歐洲經濟一體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有利於整個歐洲經濟的穩定發展,有利於加深歐洲經濟一體化和推動歐洲政治一體化。
3、歐洲統一進程的特徵:由經濟聯合發展到政治聯盟,從經濟一體化到經濟、政治一體化
4、歐盟的性質:具有經濟和政治雙重性質的聯盟組織。
5、影響:
①經濟:促進了歐洲各國經濟的共同發展,沖擊了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形成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世界經濟格局
②對世界格局的影響:大大提高了歐洲的國際地位,沖擊了兩極格局,推動了世界多極化,在資本主義世界裡形成了西歐、日本和美國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
1、成立:1992年,美國、加拿大、墨西哥3國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1994年開始生效,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
2、特點: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區域經濟貿易集團。
(三)亞太經合組織(APEC)
1.成立和發展:①1989年12國第一屆部長會議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召開,宣告成立。②1991年,中國和中國台北、香港加入該組織。
4、特點: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
二、「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和二戰後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確立:1944年,美、英、中等44個戰時盟國代表在美國布雷頓森林舉行聯合國家貨幣金融會議
2、內容:
①確立國際貨幣制度:具體指(雙掛鉤)——a.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b. 其他會員國貨幣與美元掛鉤
②建立國際金融機構: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IB)
3、結果:美元獲得了「等同黃金」的特殊地位,建立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
2、意義: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形成
三、WTO和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1、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由來和發展
①1947年,美國、中國等23個國家簽署了《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簡稱關貿總協定
②世界貿易組織是由關貿總協定發展而來的: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正式形成
2、世界貿易組織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①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②促使各國生活水平和經濟的提高;③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國際經濟貿易關系中的強權政治。(通過爭端解決機制,為各成員國提供建設性和公平合理的解決貿易糾紛的方案。)
3、中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史實
中國是關貿總協定的創始成員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復關申請;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4、實行對外開放客觀必然性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影響
(1)客觀必然性:①閉關自守的深刻教訓;②經濟全球化的浪潮;③發展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
(2)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影響:①是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與世界經濟全面接軌的一個契機,標志著世界大市場對中國的開放,總體上符合我國的根本長遠利益。
②中國經濟融入世界,必將有力地推動全球經濟繁榮與發展。
③機遇和挑戰並存:我們應該積極面對,趨利避害,深化改革,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利用好世貿規則等,才能在世界中贏得市場.
四、了解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認識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矛盾、環境問題
1、含義: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勞務、技術、資金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配置,使各國經濟日益相互依賴、相互聯系的歷史過程。
2、過程:①新航路開辟後,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開始。②兩次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資本主義經濟朝著經濟全球化方向發展。③20世紀90年代,世界經濟真正進入全球化時代。
3、推進經濟全球化的因素:
①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的迅速提高,是經濟全球化的物質基礎和根本動力;
②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基本技術手段;
③兩極格局結束,提供有利國際環境;
④市場經濟制度的普遍實行為經濟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
5、問題與對策
存在的問題:①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不斷增大;②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嫁污染、環境污染和科技落後、發展差距拉大等問題。
對策:①堅持對外開放;②既要快速發展本國經濟,又要關注和防止環境污染等問題,和諧發展;③加大科技投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④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⑤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⑥加強區域合作等。
❺ 高中歷史必修一二的結構圖
價值決定價格:
(1)價格與價值的關系。
①在市場經濟中,價格最終是由價值決定的。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②商品價格的高低,因為它們所含價值量不同。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商品價值量越大,價格越高;價值量越小,價格越低。
(2)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
①價值量的決定因素:不能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而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A、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指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商品的需時間。
B、個別勞動時間即商品生產者個人生產某種商品所用的時間。
②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商品耗費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多,其價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③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對生產者意義。
A、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低,處於有利地位。
B、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高,處於不利地位。
→決定生產者努力縮短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緣故。
(3)①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勞動生產率:勞動者的生產效率。勞率』↑生產品量↑勞時』↑
②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一定社會生產率的表現,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由社會勞動生產率變化引起。
③個別勞動生產率的變化不影響商品的價值量,但可改變個別勞動時間,改變同一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總量。
註:掌握勞動時間、勞動生產率、商品價值量關系圖(見導學)
4、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表現形式。
①價值規律的內容: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②表現形式: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商品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③作用:A.調節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在社會生產各部門的分配(使資源在社會各部門之間實現優化配置)
B.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使企業內部實現優化配置)
C.導致商品生產的優勝劣汰。(使資源在企業之間實現優化配置,總之,即有利於資源優化,合理,高效配置) 歷史:學習歷史要善於抓主線
高一的歷史應該還是世界近代史
注意時代的轉折點
就是生產工具所代表的三次技術革命
注意五點矛盾
即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
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
殖民主義者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
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
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個人推薦三大重點
1法國大革命
2世界大戰
3社會主義曲折道路
當然這僅僅是一小部分
如果是中國近代史的話,
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 必須掌握,最好背下來(事件、內容、意義、影響)因為他們正好是中國近代史社會性質的三個階段
然後是 五、4運動 ,新舊民主主義社會的根本區別——領導階級的不同(從資產階級領導到無產階級領導),新舊三民主義的內容、區別
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目的、中國的轉變)
太平天國(進軍路線:金田——永安——南京(天京),失敗原因等),國民大革命(功績、失敗原因(客觀、主觀)、教訓)
最後的忠告就是一定要聽老師的(因為他們壓題肯定比你准),如果有什麼考試說明就一定要背(特別是大題,肯定考著上面的)考點一: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分封制 內容:周王把土地、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被分封的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為天子鎮守疆土,隨同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
作用:加強周王對地方的統治,使周成為延續數百年的強國。
結果:西周後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戰國末年分封制無法實行
宗法制 內容: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政治制度,規定宗族內嫡庶系統辦法,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終保證王權的穩定。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作用: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考點二:我國封建社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發展
地方政治制度: 秦:郡縣制 漢初:郡國並行制,為此漢武帝頒布推恩令
宋:收軍權 收財權 文官制度 通判監督 元:行省制度 明:廢行省 設三司
發展趨勢: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被削弱
中央行政制度: 秦:三公九卿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初:設中書門下為最高行政機構, 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權
元:中書省; 明:廢丞相,權分六部;設內閣 清:軍機處
發展趨勢: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廢除
選官制度: 兩漢 魏晉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察舉制 九品中正制 科舉制
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1)呈現出兩大基本矛盾和斗爭:一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二是皇權與相權的斗爭。
(2)發展趨勢: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專制皇權不斷加強,到明清時期發展到頂峰
(3)其本質是加強皇權,維護專制統治。
(4)在秦朝確立:A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自稱「皇帝」,總攬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任免。B建立完備的中央官制。設三公九卿。C地方推行郡縣制度。
(6)發展:
A、加強中央集權:
①漢朝:漢武帝頒布「推恩令」王國越分越小,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②唐朝:安史之亂後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
③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軍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將領的兵權收歸中央.又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財政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控。這些措施的實行,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
④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行省長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權力時受到中央的節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B.加強君主專制:
①漢朝:漢武帝重用身邊做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讓他們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
②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③唐朝: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中央的三省中書、門下和尚書,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權分散。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削弱了相權.保證了皇權的獨尊。
④宋朝: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這樣就削弱了宰相的職權,皇帝得以總攬大權。
⑤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至此,秦以來一直實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廢除,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
⑥清朝:康熙擴大皇權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與南書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約,最後集權於皇帝。
雍正帝設置軍機處。軍機大臣品級不高跪受筆錄,軍國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決。軍機處的設置,不僅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處理各種文書,而且全國的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頂峰。
專題二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公元前8—前6世紀,希臘出現了兩百多個奴隸制小國,史稱「城邦」或「城市國家」。小國寡民是城邦的突出特徵,城邦一般包括市區和周邊的農村地區。
2公元前6世紀,梭倫改革,按財產多寡劃分社會等級,打擊氏族制度殘余,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
3公元前6世紀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緣部落打破了血緣關系,確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4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公民大會是城邦的最高權力機構。五百人會議處理公民大會閉會期間的日常事務,召集公民大會。陪審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與監察機關,從男性公民中選舉產生,十將軍委員會統帥軍隊,參與政治。首席將軍執掌軍政大權。
5評價:A雅典的民主政治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初步基礎。B雅典民主政治存在著明顯缺陷,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成年男性公民,婦女、奴隸、外邦人都沒有真正的民主。C雅典的民治制度是小國寡民的產物,過於泛濫的直接民主稱為政治腐敗、社會動盪的隱患。
6公元前338年,馬其頓王國的亞歷山大征服了希臘。
7羅馬法指公元前6世紀末到公元7世紀古代羅馬制定和實施的全部羅馬法律。
早期羅馬國家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
起源: 公元前5世紀中期,《十二銅表法》標志著成文法誕生
8羅馬法的 公民法的發展(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
起源與發展 發展: 萬民法的創立(適用於羅馬帝國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
公民法與萬民法界限消失
9羅馬法體系形成:3世紀末至4世紀初,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組織編撰法律匯編《民法大全》它是羅馬法編纂的結晶,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10從習慣法到成文法——平民反對貴族斗爭的結果,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特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
11從公民法到萬民法——羅馬對外擴張的必然結果
12影響:A維系和穩定羅馬帝國統治。穩定了社會秩序,保護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B承認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提倡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它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系統備的法典。對近代歐美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重要影響。
專題三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第一課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1、背景 A議會制度的起源:起源於中世紀,基本形成於13世紀(英國議會分為:上議院(貴族院)和下議院(平民院) B專制王權與議會之間的矛盾,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 C「光榮革命」 1688年
2、確立與發展 A《權利法案》的頒布 1689年 內容:限制國王權力,保證議會的立法權和財政權等權力 影響: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起來
B 1832年議會改革 使工業資產階級獲得更多議席,為工業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提供保障。
C責任制內閣的形成 18世紀前期 含義: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負責;內閣首相掌握國家行政大權。
3、現代英國君主立憲制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主要特點雖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議會掌權,以議會內閣制為核心,國王「臨朝不理政」,游離於黨派紛爭之外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制定時間:1787年;地點:費城
聯邦制國家 聯邦政府與州的關系
主要內容 聯邦的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
體現原則:三權分立原則,「分權與制衡」的原則
性質: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
美國1787年憲法 作用:體現一定的民主精神,奠定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
美國建立起總統制、聯邦制和共和制為一體的國家
允許奴隸制度的存在
局限性 不承認婦女、印第安人、黑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權利
資產階級代議制在歐洲大陸的發展
法蘭西共和歷程:第一共和國、第一帝國、第二共和國、第二帝國、第三共和國
頒布時間:1875年
法蘭西第三 規定立法權歸於議會
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共和國憲法 主要內容 規定行政權歸於總統
意義:促進了法國工業資本的發展
四分五裂的政治狀態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背景 普魯士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
德國統一 俾斯麥的「鐵血政策」,領導普魯士進行三次王朝戰爭
結果:1871年初,德意志帝國建立的君主立憲制
頒布時間:1871
確立德國君主立憲政體
《德意志帝國憲法》 主要內容 皇帝掌握國家大權
規定帝國是聯邦制國家
意義:A保留了德國專制、軍國主義傳統,造成了資產階級民主改革保守和不徹底 B國家統一和君主立憲政體的確立,推動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國家元首的對比
英國——國王 產生程序:世襲 任期:終身制 權力:「統而不治」、「臨朝不理政」沒有實權
美國——總統 產生程序:選民間接選出 任期:4年(最多兩任)
權力:行政權,有權提名並經國會同意後任命政府高級官員
法國——總統
產生程序:由參議院和眾議院聯席會議選出 任期:7年(可連選連任)
權力:行政權,有權任命部長和一切軍政要員,締結並批准條約,有特赦權,而且在參議院的贊同下有權解散眾議院。
德國——皇帝 產生程序:世襲 任期:終身制
權力:巨大,擁有宣戰、媾和、締約、召集和解散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的權力,有權統率全國的武裝力量,任命帝國宰相。
議會(國會)的對比:
英國:由上下兩議院組成,擁有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軍權等
美國: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掌握立法權,國會有權向國民征稅、調整國外貿易及州際貿易徵兵及在緊急時期調動民兵
參議員 產生程序:由各州議會選出,每州2名 任期:6年(每2年改選其中的三分之一)
眾議員 產生程序:選民直接選出 (人數與該州人口成正比) 任期:2年
法國議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 掌握立法權
參議員 產生程序:由間接選舉產生 任期:9年(每3年改選其中的三分之一)
眾議員 產生程序:由成年男子直接選出產生 任期:4年
德國的議會由聯邦議會(上議院)和帝國議會(下議院)組成 掌握立法權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程:
①1840----1842鴉片戰爭 《南京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②1856----1860第二次鴉片戰爭 《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
③1894----1895甲午中日戰爭 《馬關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1901 八國聯軍侵華 《辛丑條約》 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
列強侵華的趨勢:由以商品輸出為主到以資本輸出為主,由局部分割中國領土到扶植代理人「以華制華」
中國的民主革命:民主革命的基本歷程: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1)舊民主革命的典型——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2)新民主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在運動中,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從此,一些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開始走上同工人相結合的道路,把馬克思主義傳播到工人中去。五四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國民大革命:殲滅吳佩俘、孫傳芳部主力。革命勢力發展到長江流域。1927年初,國民政府由廣州遷往武漢。北伐勝利進軍動搖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根基。
土地革命:①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②「八七會議」。會議清算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確定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總方針,決定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這次會議給正處於思想紊亂、組織渙散中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前進的方向。③井岡山革命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開辟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④紅軍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圍剿」,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成為激勵黨和人民繼續前進的巨大動力。紅軍長征一結束,革命新局面就開始了。
抗日戰爭: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解放戰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獨立、統一的新中國即將誕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勝利。它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它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3.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是:奪取更多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打開中國的大門;直接原因:扭轉對華貿易逆差
4禁煙運動的高潮是林則徐在廣東的虎門銷煙,以此為借口,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侵佔了香港島
5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侵略精神,定海戰役中,葛雲飛犧牲.
6.1842年,中英兩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其中規定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5處為通商口岸;關稅中國須同英國商定。《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附件。英國從中取得「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
7.鴉片戰爭後中國的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8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民肩負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鴉片戰爭後中國進入了國從此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9.第二次鴉片戰爭始於1856年,結束於1860年。其間1858年清政府與英法美俄簽訂了《天津條約》,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10.第二次鴉片戰爭中,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洗劫並焚毀了皇家園林圓明園。
11.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簽訂了《北京條約》,規定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給英國。
12.到19世紀80年代,俄國共侵佔我國150多萬平方千米。
13.19世紀末,經過明治維新的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14.1894年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
15.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標志是1894年豐島海戰。李鴻章一味避戰求和致使平壤戰役、黃海大戰、遼東戰役和威海衛戰役中均告失敗。
16.平壤戰役中回族將領左寶貴壯烈犧牲;黃海大戰中鄧世昌犧牲,黃海大戰役後,日本取得黃海海域的制海權。日本在旅順對當地的和平居民實行野蠻的大屠殺。
17.1895年的威海衛戰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18.《馬關條約》規定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19.《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瓜分中國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20.義和團運動提出的口號是「扶清滅洋」,性質:反帝愛國運動。(注意:不反封建)
21.1900年6月初,八國組成侵略聯軍。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劃定北京東郊民巷為「使館界」;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首。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22.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標志著抗日戰爭的爆發。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23中國軍隊同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及其周圍地區的激戰,史稱凇滬會戰。營長姚子青犧牲,副團長謝晉元堅守倉庫,上海失守。
24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會戰:凇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均失敗。勝利的戰役有:平型關大捷、台兒庄戰役總體失敗
25日軍的滔天罪行:①1937年,南京大屠殺,被殺的總計三十萬人以上。②1941年,日軍在河北製造潘家峪慘案,③日在中國東北成立專門研究細菌戰的「七三一部隊」
26.1940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在華北主動出擊日軍,取得百團大戰的重大勝利。
27.中國政府派遠征軍到緬甸,同日軍作戰。取得勝利
28.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最終取得了八年抗戰的偉大勝利。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
29.193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洛川會議,制定了全面抗戰路線。
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1.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鴉片戰爭激化了社會矛盾。
2.1851年的廣西金田起義,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永安建制標志著太平天國政權的初步建立;1853年,佔領南京,改為天京,定為國都,同清朝對峙,正式建立與清政府對峙的農民政權。
3.太平天國北伐的目的是推翻清朝,西征的目的是鞏固天京,東征的目的是斷絕清朝的財源,充實自身的經濟力量,東征(領導者——秦日綱)過程中摧毀了清政府建立的江南和江北大營,標志著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
4.《天朝田畝制度》的土地制度是以戶為單位,按人口和年齡平分土地,產品分配方式是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聖庫。《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5.《天朝田畝制度》反映了農民階級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強烈願望。它沒有真正實行的原因是:絕對平均主義的思想使它沒有真正實行。
5.1859年洪仁王干提出了《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6.1856年,天京變亂標志著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石達開出走。
7.1858年陳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了清軍的江北大營,還取得了三河鎮大捷。
8.1864年天京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9.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主觀方面一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客觀方面是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辛亥革命
1《辛丑條約》簽訂後,清政府進行了所謂「新政」和「預備立憲」的改革,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也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准備了條件。
2日本東京和上海成為資產階級資產階級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兩個中心。民主革命思想家有:章炳嶙、鄒容、陳天華
3.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
4.1905年,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骨幹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中國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後來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它闡發為「民族」(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民權」(創立民國)、「民生」(平均地權)三大主義,簡稱「三民主義」。其中民權主義為核心思想
5.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在武昌率先發動起義,湖北新軍中革命黨人紛紛響應,史稱 「辛亥革命」。
6.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為國旗,改用公歷,以中華民國紀元。
7.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約法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還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8.1912年2月,在袁世凱威逼下,宣統帝頒布退位詔書,清王朝結束。
9.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篡奪的標志是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0.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歷史功績),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11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
❻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二單元結構框架圖
啊!!朋友:
這是很綜合的PPT課件,復習之專家!
http://wenku..com/view/62732ff04693daef5ef73dd8.html
這是一個很規范的知識框架,不過有題空要自己添,供參考。
http://wenku..com/view/40fea842a8956bec0975e30d.html
這是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二單元的檢測題,供檢測用、
http://wenku..com/view/db782090dd88d0d233d46a92.html
❼ 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一第二單元知識結構圖
那課?
❽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二課圖片
您好,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2課圖片如下:
如需更多關於本書的電子課本,請看網頁鏈接,祝您生活愉快。
❾ 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一第一二單元的知識結構圖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二、三、單元知識結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