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夏商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
啟奪取王位改為世襲制,太康失國,少康中興 商湯伐夏 盤庚遷殷,武丁中興 武王伐紂
⑵ 夏商西周時期重要的歷史事件
主要抄:大禹治水 夏禹建夏 禹傳啟家天下 商湯滅夏 盤庚遷殷 武丁中興 姜太公釣魚 武王伐紂 烽火戲諸侯 齊桓公稱霸 楚莊王稱霸 晉文公稱霸 孔子周遊列國 三家分晉 荊軻刺秦王 秦王掃六合
⑶ 從夏商周到隋唐的重大歷史事件
夏朝建立的准確時間是公元前2070年。
1、前2070年 禹建夏朝,都陽翟。
2、前1600年 湯滅夏,都於亳。
3、前1298年 盤庚遷都於殷,故稱商朝為殷商。
4、前1046年 周滅商,建都於鎬京,史稱西周。
5、前841年 國人暴動 周厲王本於彘,召公和周公共管朝政,史稱「共和行政」,這也是中國歷史有明確紀年的開始。
6、前771年,犬戎入鎬京,西周滅亡,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7、前772年,《春秋》編年開始。
8、前651年,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史稱「春秋首霸」。
9、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晉國完勝,晉文公遂稱霸。
10、前597年,晉楚邲之戰,晉國完敗,楚莊王問鼎中原。
11、前473年,越滅吳,勾踐稱霸,即春秋五霸的最後一霸。
12、前403年,周烈王承認韓魏趙三國,晉國滅亡。
13、前359年,秦穆公任用商鞅變法。
14、前341年,齊魏「馬陵之戰」,龐涓死於樹下。
15、前286年,六國伐齊。
16、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秦國完勝。
17、前256年,秦滅西周。周朝結束。
18、前249年,秦滅東周。當時的東周小朝廷,僅洛陽附近200里土地,居然分成東西二周。
19、前230年-前221年 秦滅韓趙魏楚燕齊,一統天下。
20、前221年,秦始皇稱帝,史稱「千古一帝」。封建制結束,郡縣制開始。
21、前213年,焚書。
22、前212年,坑儒。
23、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於沙丘,趙高矯詔胡亥繼位,史稱秦二世。
24、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
25、前202年,項羽自刎烏江,劉邦一統天下,漢朝開始。
26、前154年,西漢政府平定「七國之亂」。
27、前140年,中國歷史年號紀元正是開始。以前沒有年號。
28、8年,王莽稱帝,建立新朝,西漢結束。
29、25年,劉秀在洛陽稱帝,東漢開始。
30、166年,黨錮之禍。
31、184年,黃巾起義。
32、200年,曹袁官渡之戰,曹操奠定統一北方基礎。
33、208年,曹孫劉赤壁之戰,曹操失去統一天下最好良機。
34、220年,曹操病死,曹丕稱帝,曹魏建立,漢朝滅亡。
35、221年,劉備稱帝,史稱蜀漢。
36、229年,孫權稱帝,史稱東吳或孫吳。
37、263年,魏滅蜀。
38、265年,司馬炎稱帝,晉朝建立,史稱西晉,曹魏滅亡。
39、280年,晉滅吳,一統天下。
40、291年,賈南風誘司馬瑋殺楊駿等,八王之亂開始。
41、306年,司馬越毒殺晉惠帝,八王之亂結束。
42、317年,司馬鄴出降,長安失陷,西晉滅亡。
43、317年,司馬睿在建康稱王,東晉建立。次年,稱帝。
44、382年,前秦苻堅統一北方。
45、383年,秦晉淝水之戰,前秦完敗,北方隨即再次分裂。
46、386年,鮮卑族拓跋珪建立魏國,史稱北魏、拓跋魏、元魏。
47、420年,劉裕代晉,晉朝滅亡,南朝宋建立,南朝開始。
48、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
49、471年,北魏孝文帝登基,在其外祖母馮太後的主持下,偉大與非議並存的孝文改革開始。
50、479年,蕭道成建立南齊,劉宋滅亡。
51、494年,北魏遷都洛陽。
52、502年,蕭衍入建康,南齊滅亡,南梁建立。
53、523年,北魏「六鎮起義」,北朝自此天翻地覆。
54、534年,北魏孝武帝殞命於關中,北魏滅亡。高歡扶持元善見登基,史稱東魏。
55、535年,宇文泰扶持元寶炬為帝,史稱西魏。
56、550年,高洋建立北齊,東魏滅亡。
57、557年,陳霸先在建康稱帝,陳朝建立,南梁滅亡。宇文覺稱帝,北周建立,西魏滅亡。
58、577年,北周武帝滅齊,統一北方,加之先前占據的川蜀和襄北,北朝統一天下的趨勢已不可阻擋。
59、581年,楊堅建立隋朝,北周滅亡。
60、589年,隋朝樓船下揚州,金陵王氣黯然收。隋滅陳,南北朝結束,隋朝一統天下。
⑷ 夏商周重要事件
把笑容放晴,不同的制式對於播放有啥要求
是真金,手中要有絕活,才能上要有過人之處才行。
⑸ 從夏商周到隋唐的歷史事件
幾千年的歷史怎麼可能在這里說完?自己去看《上下五千年》吧,那已經算是簡化了很多的了,不過重要事件基本上還是有的。
⑹ 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的大事年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春秋時期開始。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任管仲為相。
公元前684年齊魯長勺之戰。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魯、宋等七國聯軍伐楚。
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戰,宋襄公敗。
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楚軍大敗,晉文公稱霸。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稱霸西戎。
公元前597年晉楚邲之戰,晉軍大敗。楚莊王稱霸。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伐楚。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大敗吳軍,闔閭死。吳王夫差即位。
公元前475年戰國時期開始,我國進入封建社會。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
公元首403年韓、趙、魏三家被立為諸侯。
公元前359年(一說,前356年)商鞅在秦變法開始。
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孫臏大敗魏軍。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
公元前284年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
公元前283年藺相如完壁歸趙。
公元前279年田單用火牛陣攻燕,恢復齊國。
公元前278年詩人屈原投汨羅江。
公元前270年范睢入秦,秦實行遠交近攻計。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秦白起大破趙括。
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趙,大破秦軍。
公元前256年秦滅周。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親政。
公元首227年荊軻刺秦王失敗。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滅六國。
⑺ 夏商周的故事
一、商湯和伊尹
黃河下游有個部落叫商。傳說商的祖先契在堯舜時期,跟禹一起治過洪水,是個有功的人。後來,商部落因為畜牧業發展得快,到了夏朝末年,湯做了首領的時候,已經成為一個強大的部落了。夏王朝統治了大約四百多年,到了公元前十六世紀,夏朝最後的一個王夏桀在位。
夏桀是個出名的暴君,他和奴隸主貴族殘酷壓迫人民,對奴隸鎮壓更重。夏桀還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過著荒淫奢侈的生活。大臣關龍逄勸說夏桀,認為這樣下去會喪失人心。夏桀勃然大怒,把關龍逄殺了。百姓恨透了夏桀,詛咒說:「這個太陽什麼時候才會滅亡,我們寧願跟你同歸於盡。」
商湯看到夏桀十分腐敗,決心消滅夏朝。他表面上對桀服從,暗地裡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那時候,部落的貴族都是迷信鬼神的,把祭祀天地祖宗看作最要緊的事。商部落附近有一個部落叫葛,那兒的首領葛伯不按時祭祀。湯派人去責問葛伯。葛伯回答說:「我們這兒窮,沒有牲口作祭品。」
湯送了一批牛羊給葛伯作祭品。葛伯把牛羊殺掉吃了,又不祭祀。湯又派人去責問,葛伯說:「我沒有糧食,拿什麼來祭呢?」湯又派人幫助葛伯耕田,還派一些老弱的人給耕作的人送酒送飯,不料在半路上,葛伯把那些酒飯都搶走,還殺了一個送飯的小孩。
葛伯這樣做,激起了大家的公憤。湯抓住這件事,就出兵把葛先消滅了。接著,又連續攻取了附近幾個部落。商湯的勢力漸漸發展了,但是並沒引起昏庸的夏桀注意。商湯妻子帶來的陪嫁奴隸中,有一個名時伊尹。傳說伊尹開始到商湯家的時候,做個廚司,服侍商湯。
後來,商湯漸漸發現伊尹跟一般奴隸不一樣,商湯和他交談以後,才知道他是有心裝扮作陪嫁奴隸來找湯的。伊尹向湯談了許多治國的道理,湯馬上把伊尹提拔做他的助手。商湯和伊尹商量討伐夏桀的事。伊尹說:「現在夏桀還有力量,我們先不去朝貢,試探一下,看他怎麼樣。」
商湯按照伊尹的計策,停止了對夏桀的進貢。夏桀果然大怒,命令九夷發兵攻打商湯。伊尹一看夷族還服從夏桀的指揮,趕快向夏桀請罪,恢復了進貢。過了一年,九夷中一些部落忍受不了夏朝的壓榨勒索,逐漸叛離夏朝,湯和伊尹才決定大舉進攻。
自從夏啟以來,同姓相傳已經四百多年,要把夏王朝推翻,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湯和伊尹商量了一番,決定召集商軍將士,由湯親自向大家誓師。湯說:「我不是敢進行叛亂,實在是夏桀作惡多端,上帝的意旨要我消滅他,我不敢不聽從天命啊!」他接著又宣布了賞罰的紀律。
商湯借上帝的意旨來動員將士,再加上將士恨不得夏桀早早滅亡,因此,作戰非常勇敢。夏、商兩軍在鳴條(今山西運城安邑鎮北)打了一仗,夏桀的軍隊被打敗了。最後,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巢縣西南),湯追到那裡,把桀流放在南巢,一直到他死去。
這樣,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歷史上把商湯伐夏稱為商湯革命,因為古代統治階級把改朝換代說成是天命的變革,所以稱為「革命」。這和現在所說的革命完全是兩回事。
二、盤庚遷都
商湯建立商朝的時候,最早的國都在亳(今河南商丘)。在以後三百年當中,都城一共搬遷了五次。這是因為王族內部經常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再加上黃河下游常常鬧水災。有一次發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
從商湯開始傳了二十個王,王位傳到盤庚手裡。盤庚是個能乾的君主。他為了改變當時社會不安定的局面,決心再一次遷都。可是,大多數貴族貪圖安逸,都不願意搬遷。一部分有勢力的貴族還煽動平民起來反對,鬧得很厲害。
盤庚面對強大的反對勢力,並沒有動搖遷都的決心。他把反對遷都的貴族找來,耐心地勸說他們:「我要你們搬遷,是為了想安定我們的國家。你們不但不諒解我的苦心,反而發生無謂的驚慌。你們想要改變我的主意,這是辦不到的。」
由於盤庚堅持遷都的主張,挫敗了反對勢力,終於帶著平民和奴隸,渡過黃河,搬遷到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在那裡整頓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現了復興的局面,以後二百多年,一直沒有遷都。所以商朝又稱作殷商,或者殷朝。
從那時候起,經過三千多年的漫長日子,商朝的國都早就變為廢墟了。到了近代,人們在安陽小屯村一帶發掘出大量古代的遺物,證明那裡曾經是商朝國都的遺址,就叫它是「殷墟」。
三、姜太公釣魚
盤庚死後又傳了十一個王,最後一個王叫做紂(音zhòu)紂原來是一個相當聰敏,又有勇力的人。他早年曾經親自帶兵和東夷進行一場長期的戰爭。他很有軍事才能,在作戰中百戰百勝,最後平定了東夷,把商朝的文化傳播到淮水和長江流域一帶。
在這件事上,商紂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但是在長期戰爭中,消耗也大,加重了商朝人民的負擔,人民的痛苦越來越深了。紂和夏桀一樣,只知道自己享樂,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
他沒完沒了地建造宮殿,他在他的別都朝歌(今河南淇縣)造了一個富麗堂皇的「鹿台」,把搜颳得來的金銀珍寶都貯藏在裡面;他又造了一個極大的倉庫,叫做「鉅橋」,把剝削來的糧食堆積起來。他把酒倒在池裡,把肉掛得像樹林一樣。他和寵姬妲己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
他還用各種殘酷的刑罰來鎮壓人民。凡是諸侯背叛他或者百姓反對他,他就把人捉起來放在燒紅的銅柱上烤死。這叫做「炮烙」的刑罰。紂的殘暴行為,加速了商朝的滅亡。這時候,在西部的一個部落卻正在一天天興盛起來,這就是周。
周本是一個古老的部落。夏朝末年,這個部落在現在陝西、甘肅一帶活動。後來,因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擾,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亶音dǎn)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今陝西岐山縣東北)下的平原定居下來。
到了古公亶父的孫子姬昌(後來稱為周文王)繼位的時候,周部落已經很強大了。周文王是一個能乾的政治家。他的生活跟紂王正相反。紂王喜歡喝酒、打獵,對人民濫施刑罰。周文王禁止喝酒,不準貴族打獵,糟蹋莊稼。他鼓勵人民多養牛羊,多種糧食。
他還虛心接待一些有才能的人,因此,一些有才能的人都來投奔他。周部落強大起來,對商朝是個很大的威脅。有個大臣崇侯虎在紂王面前說周文王的壞話,說周文王的影響太大了,這樣下去,對商朝不利。紂王下了一道命令,把周文王拿住,關在羑里(在今河南湯陰縣一帶,)地方。
周部落的貴族把許多美女、駿馬和別的珍寶,獻給紂王,又送了許多禮物給紂王的親信大臣。紂王見了美女珍寶,高興得眉開眼笑,說:「光是一樣就可以贖姬昌了。」立刻把周文王釋放了。周文王見紂王昏庸殘暴,喪失民心,就決定討伐商朝。
可是他身邊缺少一個有軍事才能的人來幫助他指揮作戰。他暗暗想辦法物色這種人才。有一天,周文王坐著車,帶著他兒子和兵士到渭水北岸去打獵。在渭水邊,他看見一個老頭兒在河岸上坐著釣魚。大隊人馬過去,那個老頭兒只當沒看見,還是安安靜靜釣他的魚。
文王看了很奇怪,就下了車,走到老頭兒跟前,跟他聊起來。經過一番談話,知道他叫姜尚(又叫呂尚,「呂」是他祖先的封地),是一個精通兵法的能人。文王非常高興,說:「我祖父在世時曾經對我說過,將來會有個了不起的能人幫助你把周族興盛起來。您正是這樣的人。我的祖父盼望您已經很久了。」說罷,就請姜尚一起回宮。
那老人家理了理鬍子,就跟著文王上了車。因為姜尚是文王的祖父所盼望的人,所以後來叫他太公望;在民間傳說中,叫他姜太公。太公望是周文王的好幫手。他一面提倡生產,一面訓練兵馬。周族的勢力越來越大。有一次,文王問太公望:「我要征伐暴君,您看咱們應當先去征伐哪一國?」
太公望說:「先去征伐密須。」有人反對他,說:「密須國君厲害得很,恐怕打不過他。」太公望說:「密須國君虐待老百姓,早已失去民心,他就是再厲害十倍,也用不到怕。」周文王發兵到了密須,還沒開戰,密須的老百姓先暴動了。他們綁著密須的國君歸附了文王。
過了三年,文王又發兵征伐崇國(在今陝西省灃水縣)。是商朝西邊最大的一個屬國。文王滅了崇國,就在那裡築起城牆,建立了都城,叫做豐邑。沒過幾年,周族逐漸佔領了大部分商朝統治的地區,歸附文王的部落也越來越多了。但是,周文王並沒有完成滅商的事業。在他打算征伐紂王的時候,害了一場病死了。
四、奴隸倒戈
周文王死了以後,他兒子姬發即位,就是周武王。周武王拜太公望為師,並且要他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作他的助手,繼續整頓內政,擴充兵力,准備討伐商紂。第二年,周武王把軍隊開到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地方,舉行一次檢閱,有八百多個小國諸侯,不約而同地來到盟津會師。
大家都向武王提出,要他帶領大家伐商。但是武王認為時機未到,檢閱結束後又回到豐京。這時候,紂的暴政越來越厲害了。商朝的貴族王子比乾和箕子、微子非常擔心,苦苦地勸說他別這樣胡鬧下去。
紂不但不聽,反而發起火來,把比干殺了,還慘無人道地叫人剖開比乾的胸膛,把他的心掏出來,說要看看比干長的是什麼心眼兒。箕子裝作發瘋,總算免了一死,被罰作奴隸,囚禁起來。微子看見商朝已經沒有希望,就離開別都朝歌出走了。
大約在公元前十一世紀的一年,武王聽到探子的報告,知道紂已經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就發兵五萬,請精通兵法的太公望做元帥,渡過黃河東進。到了盟津,八百諸侯又重新會師在一起。周武王在盟津舉行一次誓師大會,宣布了紂殘害人民的罪狀,鼓勵大家同心伐紂。
在武王進軍的路上,一天,有兩個老人擋住了大軍去路,要見武王。有人認出來,這兩人本來是孤竹國(在今河北盧龍)國王的兩個兒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齊。孤竹國王鍾愛叔齊,想把王位傳給他,伯夷知道父王的心意,主動離開孤竹:叔齊不願接受哥哥讓給他的王位,也躲了起來。
在周文王在世的時候,他們兩人一起投奔周國,定居下來。這回聽到武王伐紂,就趕來阻止。周武王接見他們時,兩人拉住武王的馬韁繩說:「紂王是天子,你是個臣子。臣子怎能討伐天子,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啊。」武王左右將士聽了這些話,非常生氣。有的把劍拔出來,想殺他們。
太公望知道這兩人不過是兩個書獃子,吩咐左右將士不要為難他們,把他們拉開。哪知道這兩個人想不開,後來,竟躲到首陽山(在今山西永濟西南)上,絕食自殺。周武王的討紂大軍士氣旺盛,一路上勢如破竹,很快就打到離開朝歌僅僅七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
紂聽到這個消息,立刻拼湊了七十萬人馬,由他親自率領,到牧野迎戰。他想,武王的兵力不過五萬人,七十萬人還打不過五萬嗎?可是,那七十萬商軍有一大半是臨時武裝起來的奴隸和從東夷抓來的俘虜。他們平日受盡紂的壓迫和虐待,早就對紂恨透了,誰也不想為紂賣命。
在牧野戰場上,當周軍勇猛進攻的時候,他們就掉轉矛頭,紛紛倒戈,大批奴隸配合周軍一起攻打商軍。七十萬商軍,一下子就土崩瓦解。太公望指揮周軍,趁勢追擊,一直追到商都朝歌。商紂逃回朝歌,眼看大勢已去,當夜,就躲進鹿台,放了一把火,跳到火堆里自殺了。
周武王滅了商朝,把國都從豐搬到鎬京(今陝西西安市西),建立了周王朝。為了鞏固周朝的統治,從周武王起,把自己的親屬和功臣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像太公望被封在齊國;他的弟弟周公旦被封在魯國,召公奭被封在燕國。據說從武王到他的兒子成王,一共封了七十多個諸侯國。
商朝雖然滅亡了,但是它留下的貴族和奴隸主在社會上還有一部分勢力。為了安撫這些人,武王把紂王的兒子武庚封為殷侯,留在殷都,又派自己的三個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去幫助武庚。名義上是幫助,實際上是監視,所以叫做「三監」。
五、烽火戲諸侯
中國西周末代君主。姬姓,名宮湦(湦一作涅、湼)。在位時,各種社會矛盾急劇尖銳化,政局不穩,地震、旱災屢次發生。周幽王變本加厲地加重剝削,任用貪財好利善於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國人怨憤。
又聽信寵妃褒姒的讒言,廢掉王後申後及太子宜臼(申後之子),立褒姒為後,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申後與宜臼逃回申國。公元前772年,申侯聯合繒國和犬戎舉兵入攻西周,各地諸侯拒不救援,幽王慘敗,帶著褒姒、伯服等人和王室珍寶逃至驪山,後被殺。犬戎攻破鎬京,西周遂亡。
只為了褒姒一笑,周幽王點燃了烽火台,戲弄了諸侯。公元前781年周宣王去世,他兒子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昏庸無道,到處尋找美女。大夫越叔帶勸他多理朝政。周幽王惱羞成怒,革去了越叔帶的官職,把他攆出去了。這引起了大臣褒響的不滿。褒響來勸周幽王,但被周幽王一怒之下關進監獄。
褒響在監獄里被關了三年。其子將美女褒姒獻給周幽王,周幽王才釋放褒響。周幽王一見褒姒,喜歡得不得了。褒姒卻老皺著眉頭,連笑都沒有笑過一回。周幽王想盡法子引她發笑,她卻怎麼也笑不出來。礁石父對周幽王說:「從前為了防備西戎侵犯我們的京城,在翻山一帶建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
萬一敵人打進來,就一連串地放起烽火來,讓鄰近的諸侯瞧見,好出兵來救。這時候天下太平,烽火台早沒用了。不如把烽火點著,叫諸侯們上個大當。娘娘見了這些兵馬一會兒跑過來,一會兒跑過去,就會笑的。您說我這個辦法好不好?」 周幽王眯著眼睛,拍手稱好。烽火一點起來,半夜裡滿天全是火光。
鄰近的諸侯看見了烽火,趕緊帶著兵馬跑到京城。聽說大王在細山,又急忙趕到細山。沒想到一個敵人也沒看見,也不像打仗的樣子,只聽見奏樂和唱歌的聲音。大家我看你,你看我,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周幽王叫人去對他們說:「辛苦了,各位,沒有敵人,你們回去吧!」
諸侯們這才知道上了大王的當,十分憤怒,各自帶兵回去了。 褒似瞧見這么多兵馬忙來忙去,於是笑了。周幽王很高興,賞賜了礁石父。 隔了沒多久,西戎真的打到京城來了。周幽王趕緊把烽火點了起來。這些諸侯上回上了當,這回又當是在開玩笑,全都不理他。
烽火點著,卻沒有一個救兵來,京城裡的兵馬本來就不多,只有一個鄭伯友出去抵擋了一陣。可是他的人馬太少,最後給敵人圍住,被亂箭射死了。周幽王和礁石父都被西戎殺了,褒似被擄走。
諸侯及大臣共同擁立被廢的太子直臼為天子,即周平王。平王將都城遷至洛陽。歷史上將遷都前稱為「西周」,其後稱為「東周」。東周始於公元前770年。東周名存實亡,諸侯分爭,先後有春秋、戰國兩個階段。
⑻ 夏商周重要事件
夏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漢語拼音:xià,五筆筆劃:DHT,英語:summer
[編輯本段]釋義
①:四季中的第二季,也是天氣最熱的季節:夏天|夏季|夏裝|夏令營。
②:朝代名,夏朝,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相傳由禹所建。
③:指中國:華夏。
④:指今日姓氏。
[編輯本段]夏名
金文1、(會意。據小篆字形,從頁,從臼,從攵。頁,人頭。臼,兩手,攵,兩足。合起來象人形。本義:古代漢民族自稱)
2、同本義。也稱華夏、諸夏
夏,中國之人也。――《說文》。朱駿聲曰:「就全地言之,中國在西北一小隅。故陳公子少西字夏,鄭公孫夏字西。」
小篆3、泛指中國
蠻夷猾夏。――《書·舜典》。孔傳:「夏,華夏。」
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公羊傳·成公十五年》。注:「諸夏外土諸侯也。謂之夏者,大總下上言之辭也。」
此之謂夏聲。――《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服注:「與諸夏同風。」
東夏之命。――《呂氏春秋·察今》。
楷體4、在古文里,夏、暇兩字相通。「夏、暇——《尚書·多方》:『天唯五年,須暇之子孫。』暇即『夏』字。聯繫上下文意謂:天既降喪於殷,以夏後氏,大有功德於民,故以五年,須待夏後氏之子孫,冀其克念作聖,而作民主也。《詩經·皇矣》鄭註:引此經,正作須『夏』之子孫。《尚書》以『殷』代『夏』。按《毛詩古音考》卷三,暇字音甫,夏字音虎,虎、甫一音之轉,故夏、暇可以通假。」(引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
5、 又如:夏禮(夏代的禮法);夏書(記載夏代史事的書);夏甲(夏朝君主孔甲)。
6、古代波斯的巴克特利亞人建立的國名 [Bactria]。如:夏國;大夏
7、 通「廈」。大屋 [big house]
[編輯本段]夏的成語和熟語
烈日炎炎——形容夏天陽光強烈。也可稱「赤日炎炎」。例:「烈日炎炎似火燒」。
夏日炎炎——夏天陽光強烈,十分炎熱。
驕陽如火——像火一樣的陽光。形容天氣非常熱。亦作 驕陽似火
皎陽似火——皎:白而亮。太陽像火一樣燃燒。多形容夏日的炎熱。
赫赫炎炎——形容炎熱熾盛的樣子。
炎炎夏日——非常炎熱的夏天。如:炎炎夏日海灘上到處都是戲水的人潮。
炎陽炙人——炙:烤。指炎熱的太陽照射在身上,好像烤火一般熱。形容非常酷熱。
烈日當空——炎熱的太陽高掛天空。形容天氣酷熱。近義 火傘高張
狂風烈日——強風猛烈而酷熱的天氣。如:古代駱駝商隊行經戈壁,常需忍受狂風烈日的惡劣天候。
火傘高張——比喻烈日當空。如:夏日炎炎,火傘高張。近義 烈日當空
吳牛喘月——《太平御覽》卷四引《風俗通》:「吳牛望見月則喘,使(彼)之苦於日,見月怖喘矣。」吳牛:指產於江淮間的水牛。意思是,吳地炎熱的時候較長,水牛怕熱,見月亮以為是太陽,就害怕得不斷喘氣。後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用以形容天氣酷熱。唐·李白《丁都護歌》: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
流金鑠石——鑠、流:熔化。形容天氣酷熱,好象金石都要熔化。《楚辭·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鑠石些。」亦作 鑠石流金 爍石流金 爍玉流金 例:「炎炎火日當天,爍石流金之際,只得趕早涼而行。」(《水滸》二十七回)
五黃六月——指農歷五、六月間天氣最炎熱的時候。
浮瓜沉李——三國·魏·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冰。」後以「浮瓜沉李」比喻夏日的一種生活景象。浮沉於水中的瓜、李,是夏天清涼可口的食物。亦作 浮瓜避暑 沉李浮瓜。
浮瓜避暑——暑日消暑的樂事。見「浮瓜沉李」。
綠樹成蔭——樹木枝葉茂密,遮住了陽光。正是盛夏季節。
熱不可耐——形容非常熱,令人不可忍受。
椅席炙手——椅子、席子摸著燙手,形容天氣炎熱。
【描寫夏天的成語和熟語】
暑氣熏蒸 赤日炎炎 烈日炎炎 烈日杲杲 烈日中天 炎陽似火 驕陽似火
火日炙人 火輪高吐 火雲如燒 海天雲蒸 夏日可畏 夏陽酷暑 夏山如碧
夏樹蒼翠 夏水湯湯 沉李浮瓜 赫赫炎炎 熱氣騰騰 鑠石流金 爍石流金
流金鐵石 燋金鐵石 焦金流石 燋金流石 吳牛喘月長天當日 赤時當空
炎天暑月 暑氣蒸人 汗流浹背 渾身出汗 汗流浹背 汗流洽背 遍體生津
流汗浹背 揮汗如雨 揮汗成雨 汗如雨下 汗出如漿 汗流如注 滿頭大汗
大汗淋漓旱威為虐 赤地千里 田地龜裂 寸草不生 顆粒無收 禾苗乾枯
禾苗枯槁 野田禾苗半枯焦
【含有「夏」字的成語】
春風夏雨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春誦夏弦 冬寒抱冰,夏熱握火
冬裘夏葛 冬日夏雲 冬扇夏爐 冬溫夏凊 冬溫夏清 冬箑夏裘
廣夏細旃 秋行夏令 隨車夏雨 三冬二夏 霜凋夏綠 商彝夏鼎
無冬歷夏 五冬六夏 無冬無夏 無間冬夏 夏蟲疑冰 夏蟲不可以語冰
夏蟲語冰 夏蟲朝菌 夏鼎商彝 夏爐冬扇 夏日可畏 夏五郭公
夏雨雨人 用夏變夷 子夏懸鶉
[編輯本段]夏朝
夏朝 (約公元前 2070至約公元前 1600年)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七世紀,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王朝時期。標志著中國若干萬年的原始社會基本結束,數千年的階級社會從此開始,它的誕生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夏朝總共傳了十四代,十七個王,延續近五百年。(夏朝的世系年代無定說,此為一家之說)
夏禹治水有功,被禪位為天子,成為夏王朝的建立者。禹即位後,都於陽翟(音「敵」,今河南禹州市),又曾都安邑(今山西安逸)或平陽。他一再會合諸侯,並將中國分為九州(歷來說法不一,有禹貢九州、爾雅九州、周禮九州等分別。一般乃指周禮九州,為揚、荊、豫、青、兗、雍、幽、冀、並),定貢賦的制度。
九黎,三苗的侵擾,是遠古時代的嚴重邊患。「少昊」、「顓頊」的時候,黎、苗等作亂,堯、舜曾征討,至大禹時代才將之平服。從此,長江中游平定,黎、苗不再北侵。這是遠古對抗南方部族的一長期的艱苦戰爭。
禹既治平水患,又征服黎苗,功業甚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稱。大禹死後,他的兒子破壞禪讓的傳統,自立為王,恢復了黃帝王朝初期父子相傳的古老制度。從此,王位的傳子不傳賢,實行世襲制度,開始了古人所說的「家天下」。這是一種政治上的進步。夏啟
夏啟即位後,很能繼承大禹的事業,可惜死後,他的兒子「太康」無能,被一位諸侯首領、傳說中「嫦娥」的丈夫「後羿」所逐。太康死後後羿立太康的之弟「仲康」為夏王,但實權操縱在後羿之手。仲康死後,其子「相」立,後羿被他的臣子「寒浞(音「濁」zhuoˊ)」所殺,又殺「相」自立。當「相」被殺時「相」的王後「緡(音「民」minˊ)」正在懷孕,逃奔到「有仍」(今山東濟零縣),生「少康」。「少康」長大後,就收聚夏的殘存勢力,滅掉「寒浞」,光復夏王朝。史稱「少康中興」。少康之子「杼(音「注」zhuˋ)在位時擁有一支比較強大的武裝,徹底肅清了「寒浞」的勢力,並征伐東夷,使夏王朝發展到了鼎盛。其後的五代六王,社會比較安定,經濟持續發展。夏王朝的統治,東至東海、西連西河、北及燕山,南逾江淮。當時已經能冶煉較好的青銅,生產了不少的青銅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商品交換也有所發展。有了比較進步的陰陽合歷和干支記日的方法。第十五代夏王「孔甲」,好方術鬼神、淫亂,引起諸侯的反叛,夏王朝逐漸衰敗。「孔甲」再三傳到「履癸」(夏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不務修德,奢侈無度,殺人無數,四處用兵,勞民傷財,以致民眾反抗,諸侯叛離,終於被「商湯」所滅。
由於流傳至今有關夏代的史料十分匱乏,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但是《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與該書《殷本紀》中記的商代世系一樣明確,商代世系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得到證實,因此《史記·夏本紀》中所記的夏代世系被多數學者認為是可信的。
可參閱http://www.greatchinese.net/emperors/xiachao.htm
[編輯本段]歷史上的夏政權
大夏(公元406年-公元431年)
大夏國是十六國時期在鄂爾多斯內陸建立的一個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割據政權。公元407年,郝連勃勃仿照中原王朝政制,設立百官,建立大夏國,並在河套南端建立都城,名曰「統萬」(今烏審旗南靖邊縣北白城子)。自建國至公元431年為北魏所滅,立國凡25年。其最強盛時期,疆域「南阻秦嶺,東戍蒲津,西收秦隴,北薄於河」(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大致包括今陝西渭水以北、河套地區、山西南部及甘肅東部,河套地區是其統治的中心。公元431年正月,赫連定攻滅西秦,同年六月脅迫西秦民眾十餘萬人,至今甘肅臨夏西北黃河南岸,正欲渡河時,遭遇吐谷渾首領慕璝率領的十萬騎兵襲擊,赫連定被俘,大夏滅亡。夏自赫連勃勃稱帝至赫連定被俘,歷二代三王共25年。
夏(公元618年-公元621年)
夏國是隋末唐初農民起義軍領袖竇建德所建政權。公元618年,竇建德便聽從了孔德紹之言,建國號為夏,改元五鳳,自稱夏王。竇建德的生活非常簡朴,因為他不不喜歡吃肉,常食菜蔬、脫粟之飯。其妻曹氏的穿著也同樣簡朴,手下的婢妾才也只有十幾人。攻克聊城後俘獲的宮女多達千人,並且都有姿色,但竇建德將宮女全部釋放。對隋朝的文武和萬餘人「驍果」也都聽其自去。同時對有才能的官吏竇建德對此加以任用:以隋黃門侍郎裴矩為左僕射,掌選舉,裴矩替竇建德「創定朝儀,權設法律,建德大悅,每咨訪焉」《舊唐書·裴矩傳》,對夏政權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公元621年,竇建德奉傳國等八璽降唐。竇建德所建夏國,也就此滅亡。七月十一日,竇建德於長安遇害,時年49歲。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
西夏(公元1038年至1227年)是指中國歷史上由黨項人於公元1038年至1227年間在中國西部建立的一個封建政權。拓拔思恭占據夏州(今 陝北地區的橫山縣),建國時便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其統治范圍大致在今寧夏,甘肅,新疆、青海、內蒙古以及陝西的部分地區,其疆域方圓數千里,東盡黃河,西至玉門,南界蕭關(今寧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員遼闊。1225年成吉思汗西徵得勝後又開始對西夏的進攻。1226年李德旺病死,他的侄子李睍被推為皇帝。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成吉思汗此時已死,但密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後按照成吉思汗遺囑被殺,黨項族也被滅族。西夏滅亡。
東夏(公元1217年-公元1283年)
東夏(公元1217年-公元1283年)又稱「大真國」、「東真國」。金末,遼東宣撫使蒲鮮萬奴叛金後建立的地方政權。蒲鮮萬奴於1215年(金宣宗貞佑三年)建都於南京(今吉林省龍井市郊城子山山城;另一說雙城子,即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自稱天王,建元天泰,國號大真。其疆域東到日本海,西北至松花江與嫩江匯合的大麴折處,北至松花江北岸,南達今朝鮮咸興一帶,包括金朝的耶懶、合懶、恤品、胡里改諸路。東夏國將其統治區域劃為三路,即海蘭江流域的南京路,綏芬河流域的恤品路,牡丹江流域的開元路,在基層沿襲金朝軍政合一的猛安謀克制,在各地建立猛安、謀克統轄地方。典章制度與金朝基本相同。史稱東夏政權。由於蒙古軍隊與金朝在遼海地區對峙,給東夏國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使之得以延續存在18年。1233年(金天興二年)為蒙古軍所滅。
大夏(公元1363年-公元1371年)
元末,反元紅巾軍分為東西兩系,明玉珍屬於西系。明玉珍1352年入紅巾軍,被徐壽輝任命為統軍元帥,後升統兵都元帥。1357年奉命西征,首定夔、萬,進兵重慶,拜隴蜀四川行省參政。1360年,明玉珍在重慶自稱為隴蜀王,相繼平定川東諸州縣並克漢中興元,擊敗元兵。1363年,明玉珍在重慶稱帝,國號大夏,改元天統。明玉珍的大夏國設立六卿,任命百官,開科取士。分四川為八道,下設府、州、縣三級。廢除元朝的一切徭役,十一而稅,對四川的安定和生產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1366年,明玉珍病逝,其子明升年幼繼位。1371年,朱元璋派兵取蜀,明升奉表降,夏亡,四川歸明朝統治。
[編輯本段]姓氏
【夏】 XIA
一、姓氏源流
1、出自姒姓。
相傳帝堯時,鯀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夢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堯便賜禹以姒為姓。後來,禹治理了水患,指導百姓興修溝渠,發展農業,還領兵平定了三苗之亂,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為了表彰他的豐功偉績,舜封他於夏(今河南登封縣東),後來還把帝位傳給了他。夏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夏立國400多年,共傳13代,16王。後因夏帝桀暴虐無道而被商湯推翻,夏王族便以國為氏,稱為夏氏。
2、出自媯姓。 以王父字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後媯滿於陳,建立陳國,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稱胡公滿、陳胡公。春秋時,傳至第16位君主陳宣公杵臼時,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孫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為氏,稱為夏征舒,其後遂有夏氏。
3、改賜姓或其他。
台灣土著哈也灣氏改姓夏;明時元人齊嚕台被賜名夏貴;土家、蒙古、回、滿等族有夏姓。
4、得姓始祖:夏啟。
相傳帝禹死後,其子啟打破禪讓制而即位。夏立國四百年,共傳十三代,十六王,末帝夏桀暴虐無道,國人怨恨,而此時黃帝子姓後裔商湯卻因仁德,深受擁戴。公元前十六世紀,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國為氏,稱為夏姓。夏啟因開國君主之位,而被奉為夏姓得姓始祖。
[編輯本段]夏季與夏至
天文學上以夏至(6月22日前後)中國古籍上:多用立夏(6月5日前後)、氣候統計上:以陽歷6月、7月、8月份為夏季,候溫法:1934年中國學者張寶坤結合物候現象與農業生產,提出了另一種分季方法。他以候平均氣溫大於22℃為夏季
夏季從氣候上講,是當地氣溫最高的一個季節。從天文上講,夏半年,太陽直射點位於當地所在的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夏至,太陽直射點北回歸線上。
入夏民俗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輪回,轉眼又要到炎熱的夏季了。
夏,有諸多的別稱。我國最早的詞義專著《爾雅》中,稱夏為「朱明」、「長贏」、「九夏」、「昊天」等。《漢書·禮樂志》有「朱明盛長,敷與萬物」句;東晉的陶淵明《榮木》詩序有「日月推遷,已夏九夏」之句;明人高攀龍在《夏日閑居詩》「長夏此靜坐,終日無一言」中把夏稱為「長夏」。這長夏即指農歷四五六月份的初夏、仲夏和季夏。古人把夏季最熱的伏天稱為「盛夏」,暑伏天時酷熱難耐,人們盼著快點度過,故又有「消夏」、「消暑」之俗稱。在漢代淮南王劉安制定出的24個節氣中,夏季有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令。其中立夏,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這一天太陽到達黃經45度,古人以此作為夏季開始的標志。
農耕有三夏說,即夏收、夏種、夏管。《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立夏後是農忙季節,是農作物進入生長旺季、早稻大面積栽插的關鍵時期,農諺有:「立夏三朝遍地鋤」之語,並以立夏日的陰晴風雨占卜一年的豐歉,這時的雨水、雨量、風向與收成關系極密切。農諺就有「立夏東風雨漣漣」、「雷打立夏,三天來一下(指多雨)」、「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立夏不下,旱到麥罷」之說。所以自古以來,先民們都把立夏當作一個很重要的日子,立夏日形成為民間傳統節日,有立夏節之稱。可以說,夏是秋的坐騎,馱著變幻的雲,急驟的雨,似火的驕陽,馱著生長、成熟、收獲走在春與秋的征程上……
立夏節,自古在皇宮及民間有很多禮俗、習俗和食俗。據《歲時佳節記趣》載:自先秦時起,各代帝王在立夏這天時,天子都要親率文武百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迎夏於南郊,舉行庄嚴隆重的祭炎帝、祝融(傳說的農作物祖師爺和火神)的儀式。屆時,為表達渴望五穀豐登的祈望,君臣一律身著硃色禮服,佩戴硃色玉飾,乘坐赤色馬匹車子前往祭祀。
「豈無九重居,廣廈簾垂湘。冰盤與雪簟,激灧翻寒光。展轉(輾轉)苦熱煩,心在黔黎旁。」清乾隆帝這首詩,較形象地描述了幾百年前北京皇宮內外度夏的情景和一些民俗。那麼在沒有空調、電扇、冰箱這些現代化電器的年代裡,人們是怎樣度熱夏抵禦溽暑的呢?入夏後又有哪些民俗呢?
搭涼棚掛竹簾糊冷布,是老北京入夏後的一個民俗。在《北京風俗雜詠》的《都門雜詠》一詩曰:「綠槐蔭院柳綿空,官宅民宅約略同。盡揭疏欞糊冷布,更圍高屋搭涼棚。」這首詩說的,正是舊京皇宮、大宅門、四合院及大雜院里的民俗。
舊京時皇宮、大宅門里的宮殿及住房都寬闊高大,房子的門窗前都有很寬的走廊或凸前的房檐,那時的建築規制,是「檐步五舉,飛椽三五舉;柱高一丈,平出檐三尺,再加拽架。」這樣的建築,運用了冬夏季日影的角度,使得房間內冬暖夏涼。入夏後,皇宮、大宅門、四合院房屋的門上都掛著湘簾、竹簾,將窗戶拆掉或用棍支起來,大雜院房子的窗戶則用很稀疏的紗布——俗稱冷布,糊在窗框上並用紙和小木棍做成卷窗,這些習俗都為了通氣納風並可防蚊蠅。在皇宮、大宅門和四合院,還從農歷四月起要在各宮殿上及庭院內搭罩上用布或葦席子搭制的涼棚,這些涼棚由專業的棚鋪負責搭蓋,一般在夏伏天後拆除。這涼棚既可遮擋陽光對房屋庭院的暴曬,又是供家人在院中乘涼和孩童夏日游耍之場地。
另外,兩千多年前的周代時便有貯水抵禦溽暑之法。
《周禮·天宮》中有:「鑒如瓶,大口,以盛水,置食其中,以避瘟氣」的記載。在湖北的曾侯乙陵墓中,考古學者發掘出的青銅器中就有一個帶夾層的冰酒的方形壺。唐宋代後,皇帝還有舉行冷宴和賜冰給大臣的禮俗,明人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就有「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的記載。清《燕京歲時記》也有「京師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門例有賜冰,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的記載。
古時用的冰是天然冰,要先藏冰。自古以來各皇朝都建有「凌陰」——藏冰井、藏冰庫。《詩經》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二之日、三之日即相當於農歷十二月,鑿冰之聲咚咚,正月時藏冰於冰庫。據《元和縣志》載,「古時姑蘇葑門外曾有座大冰庫,內設窖24座,以按二十四節氣。每遇嚴寒,戽水蓄於盪田,冰既堅,貯之於窖,盛夏需以護魚鮮,並以滌暑。」
明清時的老北京,就在什剎海等地建有雪池冰窖等以貯冰,宮內並設有管冰事的官員,謂之「凌人」,專管斬冰藏冰用冰等事宜。清代時的冰窖分為官窖、府窖(八大帽子王府自己的冰窖)和民窖。民國初時一些官府冰窖也由商家經營,從此天然冰向民間四合院、醫院、飯庄、冷飲店供應,用於
抵禦暑熱。同時,街市上也出現了冷飲食品。
冷飲,古稱冰食,約起源於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春秋末期時冰的用途已更廣泛,諸侯喜愛在宴席上飲用冰鎮米酒,在《楚辭》中就有贊賞冰鎮的糯米酒,喝起來既醇香又清涼的記述,可見當時冷飲已流行,製作水平也很高。唐宋時,「冰食」品種更日益豐富,已有雪泡梅花酒、涼水荔枝膏、冰鎮珍珠汁、冰調雪藕絲等品種。宋代時冰食更豐富,據古籍載,宋皇帝徽宗即因炎夏貪吃冰食,吃傷了脾胃,久治方愈。元代時,宮廷內已有冰酪等美味冰食。相傳清末代皇帝溥儀酷愛吃西餐,他每餐都必食冰淇淋。
清末民國時老北京街市上已有很多冷食店,已有雪花酪、刨冰、酸梅湯、汽水等物美價廉的消夏冰食向市民出售。「京都夏日,宴客之筵必有四冰果,以冰拌食,涼沁心脾。」據《燕京歲時記》載:「那時的四大冰食佳品,一是酸梅湯,二是西瓜汁,三是杏仁豆腐,四是什錦盤,均以冰鎮之。」
舊京時什剎海荷花市場是最大的冰食市場,什剎海會賢堂飯庄的什錦冰盤則聞名京城。「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詩人楊萬里的詩,正詠出夏日裡御熱溽暑喜用冰的情景。
早先在立夏這一天,要在戶外懸秤於大樹下,為小孩及老人稱量體重,以檢驗一年來身體是壯實了還是消瘦了,俗稱「驗一年肥瘠」。而婦女們則將秤懸於屋樑,以稱量「品肥論瘦」,並相互嘻哈逗趣,似閨中嬉戲。蔡雲的《吳覦》有詩曰:「風開綉閣揚羅衣,認是鞦韆戲卻非。為掛量才上官秤,評量燕瘦與環肥。」
稱人之習俗相傳起源於三國時期,傳說劉備死後,諸葛亮把劉備之子阿斗交給趙子龍送往江東,拜託阿斗的後媽孫夫人好好扶養,那一天正是立夏日。孫夫人當著趙子龍的面用秤給阿斗稱了體重,並待來年立夏時再稱,看增加體重多少。這稱人之法後來傳入民間成為立夏稱人之習俗。
斗蛋與疰夏繩,則是兩種立夏日孩童們的習俗。
每當立夏日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將一些雞蛋、鴨蛋或鵝蛋煮熟,在冷水裡浸泡後,將蛋套上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們的脖頸上。四鄰的孩童們三五成群歡聚在一起進行斗蛋游戲。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斗蛋時蛋頭斗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地斗下去,破者認輸,最後分出高低,蛋頭不破者為第一,稱為大王,蛋尾不破者為第二,稱為二王或小王,這種比試稱為斗蛋。另外,相傳瘟神嗜睡,直至立夏日方醒,醒來就散布瘟疫,孩童受害最甚。女媧聞之與瘟神辯理,瘟神無奈,應允凡立夏日孩童胸掛者一律不加傷害,這即是孩童掛蛋的由來。
疰,中醫指發於夏令的身倦肢軟、食慾不振等症狀。舊時用五色絲線於立夏日系於孩童的手腕等處,說這樣即能消災祈福不得疰夏病,這纏系的絲線人們稱為「疰夏繩」,亦稱為「長命縷」。
立夏日舊時跟其它很多節令一樣,亦有很多食俗,如立夏當天要喝「立夏粥」,吃「立夏飯」、「立夏狗」、「立夏蛋」,喝「立夏茶」以及立夏時嘗鮮、嘗新等食俗。
老北京農村在立夏這天,要喝立夏粥。即在村中廟宇戲台前,或樹林草地空曠處,挖坑坐鍋點火起灶。由村中長者挨家挨戶取來各種米和豆,用這百家米豆熬煮成粥,然後全村老少攜碗筷來索一碗立夏粥。同時村裡男女演出「社火」節目,屆時喝粥聲、歌舞聲,歡聲笑語熱鬧異常。一起喝立夏粥,既象徵全村人和諧親情,也是為保一夏天老老少少平安、無災無病。
舊時有一首打油詩曰:「一碗立夏粥,終身不發愁;入肚安五臟,百年病全丟。」這種喝粥確是一種安五臟、應時宜人、有利健康之俗。古今人們都視「粥」為養生佳品,古時曾有「家貧食粥,荒年賬飢食粥,養生食粥」之說。
吃粥正值春耕農作勞累後,是對人體最佳的滋補營養品。在民間還有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拌和白粳米或糯米煮成的五色飯,或用蠶豆、臘肉、春筍、糯米煮成的蠶豆飯,民間俗稱「立夏飯」,也有用糯米粉捏成蒸熟的「立夏狗」,說小孩吃後像狗一樣強壯,不得疰夏病。
入夏後,人們有用一些早熟的蔬果嘗鮮、嘗新之俗。
民間在立夏有「嘗三鮮」之說,即蠶豆、莧菜、黃瓜的「地三鮮」,櫻桃、枇杷、杏子的「樹三鮮」,海螄、河豚、黃魚的「水三鮮」。還有「立夏得食李,能令顏色美」、立夏吃桑葚櫻桃等食俗。
在老北京入夏後四五月開始,胡同里就會有很多來自郊縣的農民挑著挑兒,出售早熟的蒜苗、黃瓜、香椿、豌豆、蠶豆、韭菜等青菜。亦有高聲吆喝「杏兒果蜜喲」、「紅櫻桃來大桑葚兒喲」、「江米藕」、「大黃魚喲」等賣水果海產品的。家庭主婦、孩子們從四合院聽到吆喝聲,紛紛走出購買,都只為了一個嘗鮮嘗新。
北京的桑葚兒、櫻桃,清代時曾被奉為皇家貢品。桑葚產於地處永定河畔的大興縣,因土質等種植的優越條件,舊時黑白紅各色桑葚產量很高。櫻桃產地則在門頭溝的櫻桃溝村,有300多年的種植歷史,至今仍有佔地一千畝種植櫻桃。桑葚味道甘甜,櫻桃色艷酸甜,曾是皇宮中及平民百姓喜食的營養水果。
入夏後北京之熱與日俱增,也正是柳綠花紅百花綻放之時。元明清時皇族們要到西山的皇家園林避暑,文人墨客也愛到古寺中乘涼,如紀曉嵐、曹雪芹,就都去過什剎海寺
⑼ 夏商周歷史典故大全
夏朝第一個就是大禹治水 三過家門而不入 後面就改了禪讓制變成了奴隸制了 末代老版大桀的故事就是權酒池肉林的故事 商嘛就有妲己的故事大概你也是知道的 周嘛應為有文字記載 就多了 這也是國外認為中國始中華四千年的原因 夏朝不被承認的 周王朝的分封制 周公輔助周王 到西周的烽火戲諸侯 到問鼎中原
⑽ 夏商.西周發生的重大事件
夏的創始人是禹。大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人民擁戴,舜便將部落聯盟首領的位子讓給他。禹登位後,以寬容對待諸侯,後來平定四方。大約在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奴隸制朝代——夏朝。 禹建立夏朝後,仍然推行公共推舉、首領讓賢的禪讓制。當初,眾人推舉皋陶做王位繼承人;皋陶早死,眾人又推舉伯益做繼承人。但是,當時禹的兒子啟已經有了很大的勢力。禹死後,啟自立,奪取王位。於是「王位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並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4000多年。 夏朝建立了自己的軍隊、監獄,這是我國歷史上首次產生國家政權。但夏朝初年,政治並不穩固,曾經發生過「太康失國」的事件。太康是啟的兒子,即位後不理朝政,被諸侯打敗,逃到洛內。直到少康即位後,打敗反叛的諸侯,夏朝才開始興盛起來,這一盛世史稱「少康中興」。夏朝早期結束,進入中期。 帝孔甲時,夏朝開始衰落。夏朝的末代君主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窮奢極欲,大量搜刮民財為自己建造宮殿,引起人民的反抗。人們紛紛對著太陽指桑罵槐:「你這個太陽什麼時候滅亡啊?我真願意與你一起滅亡!」桀又用武力壓迫其他諸侯國,諸侯不能忍受,紛紛叛變。這時,亳地的一個諸侯——商發展起來了,它的首領叫湯。湯推行仁政,以寬容待人,人們都很敬仰他。夏桀聽說後,曾經把湯囚禁在夏台,但為財色所惑,又把他放了。湯重用伊尹等賢人,發展自己的勢力。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商湯起兵攻夏,桀的軍隊大敗,夏朝滅亡。夏朝立國約470年,傳14代17帝。 湯建立了商朝,改變歷法,變更服色。經過伊尹的輔佐,商朝的國力很快就強大起來了。 商朝進入中期後,王位宗室混亂,四方諸侯都不來朝見。大約在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將都城遷到殷,故商朝又叫殷朝。盤庚遷都後,百姓安寧,商朝的勢力重新復興,這是因為盤庚能夠遵循成湯德政的緣故。隨後,武丁任用傅說,修明政,推行德教,商朝再度中興。 商朝末年,社會混亂。商朝的最後一個君主叫紂,是歷史上繼桀後又一個出名的暴君。他寵愛妲己,興建富麗堂皇的鹿台,大肆搜刮民財,濫用酷刑。還曾經五次東征。這非但沒加強他的統治,反倒引起諸侯反抗,國內的反叛勢氣像水沸騰了一般。 紂立九侯、鄂侯,及周國的首領西伯姬昌為三公。前兩者都因為不滿紂王之意而被處死,叔父比干強勸他改正過失,被紂挖心處死。周文王西伯聽說這些事情後,暗自嘆息。紂於是就將西伯囚禁在羑里。後來周朝大臣以財物和美色為代價,使紂赦放西伯,並賜給他弓矢斧鉞,使他能夠征討其他諸侯。 西伯被放回周國後,任用姜尚、周公等人,勢力日益強大。西伯逝世後,其子姬發即位,自立為武王,大約在公元前1046年,周國進攻商朝,與商軍決戰於牧野。商場軍隊紛紛倒戈,周軍大獲全勝,趁機進攻商都朝歌。商朝滅亡。周朝建立,定都鎬京。 周朝建立後,為了加強對全國廣大地區的管理,實行分封制。周王自稱天子,將自己的勢力范圍分給諸侯,諸侯在自己的領地里再將自己的一部分勢力分給卿大夫,卿大夫再將自己的一塊勢力范圍分給士。再下面就是平民和奴隸。士是統治階級里地位最低的一級,但卻有權力控制平民與奴隸。這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的奴隸制社會達到了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