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關於學生對歷史學科認識的調查報告

關於學生對歷史學科認識的調查報告

發布時間:2021-02-27 00:48:44

1. 中學生關於學習情況對將來生活的影響調查報告

中學生學習習慣調查與研究
中學生學習成績不佳與多種因素有關,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他們的學習習慣不好。然而,遺憾的是,問題的嚴重性並沒有引起學生、家長甚至教師的高度重視。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刻不容緩。
一、中學生不良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習成績的主要障礙。其表現有:
1、 雜亂無章:
學生的房間物品擺放無一定位置,書桌上亂七八糟。書包是學慣用具與其他東西混在一起。於是,寫作業時找不到本子,上語文課抓出一本數學書,該交作業了才想起它還在家裡,各種資料東放一張,西放一張。因而找東西的時間比學習的時間還長。
2、心不在焉
注意力很難集中,幾乎每節課思想都會「開小差」。聽物理課時想起天外來客,聽歷史課想到了少林和尚,於是一節課老師講的內容聽不到三分之一。聽課效率低,又直接影響了作業和學習;日積月累,逐漸和專心學習的同學在學習成績上拉開了距離。一心二用也是心不在焉的一種表現,看電視時寫作業,吃著東西復習。於是很難安靜下來專心地復習或學習,只要坐下來,就想打開電視、拿出零食、戴上耳機。
3、虎頭蛇尾
做事有頭無尾,拉開架式要讀書,攤開一桌子書等學慣用具,寫了幾頁後想起了別的事,放下這一攤子就走;心血來潮要學計算機,書買了好幾本,看了一半覺得沒意思,丟在書架上,以後再也不提;報名參加「奧賽」,聽了兩講覺得太難,從此不再登門,於是一大堆的書買來了卻沒有讀,很多的機會放棄了,沒有抓住,不少時間、精力浪費了卻沒有結果。
4、朝三暮四
目標難以確定。讀了居里夫人的傳記,便立志成為一名化學家,看到同桌的同學在做數學作業,自己也拿出了數學書;聽到後面的同學討論一道物理題,自己也翻開了物理書,猛然抬頭看到黑板上寫著:「明天交作文」,又開始琢磨該寫點什麼——於是,暮四朝三,朝三暮四,沒有明確目標的推動,沒有單位時間里較高的學習效率
5、抄襲作業
學習變成了一種取悅別人的行為,虛假的成績成了自我安慰的精神鴉偏。
6、知難而退
學習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
二、良好習慣培養原則
1、貴在自覺
盡管有些習慣是由於無意重復所養成的,但人的大多數良好習慣都是有意識養成的,而要使自己能有意識地養成一種良好學習習慣,首先必須讓自己明白為什麼要養成這種學習習慣,其次必須明確堅強的意志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條件。例如,要養成每天早起跑步鍛煉和早讀的習慣,那就要有堅持精神:不但每天都要早起,不能賴床,而且不管嚴冬酷暑,刮風下雨,都要自覺堅持,不可尋找借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2、貴在堅持
諸葛亮說過:「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使自己養成良好的習慣,必須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恆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從小事做起,由小積大,養成良好的習慣。不原諒自己的一次偶然的過失,因為如果不能及時處理,它們也會由小到大逐步積累,最終形成壞習慣。
3、嚴格要求,反復強化
要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必須對自己嚴格要求,可以圍繞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制定一些規范與制度,並要嚴格執行,必要時可要求老師、家長監督執行,持久就是不斷強化,持久才能逐步適應,最終才能養成習慣。
4、整體培養,相互促進
除學習習慣外,對中學生來說,要養成的良好習慣頗多,諸如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勞動習慣等,但在上述諸多習慣中,最重要的是生活習慣,因為一旦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為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衛生習慣打下良好基礎,也為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創造了有利條件,例如日常生活中馬馬虎虎,那麼要培養仔細的學習習慣就比較困難,因此,要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與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等結合起來。
5、消除惡習,破舊立新
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必須自覺地與自己已經養成的某些不良習慣作斗爭,並用新的良好習慣代替它,這就是「破舊立新」的意思,要做到這一點,一要認識壞習慣的危害性,下決心改掉老毛病;二是落實具體措施;三要不搞「下不為例」。關於這一點,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說得好:每一回破例,就像你辛辛苦苦繞起來的一團線掉下地一樣,一回滑手所放鬆的線,比你許多回才能繞上去的還要多。
三、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內容。
在中學階段,要特別注意培養認真學習、善於思考、勤於動腦動手動口的習慣,培養獨立學習、主動探索、積極進取的習慣。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從「上課、讀書、練習」 三個環節抓起。
(一)上課環節。課堂是同學們獲取知識的主渠道。然而,聽課不認真,注意力不集中,在課堂上「走神」的現象在高中生中十分嚴重,有些甚至還做「白日夢」,頭腦思維處於空白狀態,對老師講的什麼、重點、難點是什麼,全然不知。至於只聽老師講不動腦去分析,學習處於被動地位,不假思索,不求甚解的同學就大有人在。
如何上好課?這是中學生特別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我認為,要上好課,首先提高學習興趣,要變「課堂」為「學堂」,變被動的「聽」為主動地「學」;同時,要注意改正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上課習慣。良好的上課習慣有哪些呢?精神飽滿進課堂,有著一種強烈渴求知識的願望,這是上好一堂課的保證和動力。其次,要做到「四到」,即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要養成手腦並用的好習慣,做到邊聽邊想邊記,以聽為主,這裡面既有方法的問題,又有習慣的培養。實際上,一般的學習方法經過程序化以後就形成了習慣,而良好的學習習慣往往是形成學習能力的基礎。這樣,「上好課」既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又能掌握學習方法,學習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
(二)讀書環節。對於教科書,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不想讀」或「不會讀」。其一,認為「教科書簡單,不值得讀」;其二,認為「老師已經講了,沒有新意,不必再讀」;其三,讀書障礙很多,不想讀。其實,讀書這個環節也是非常重要的,決不能忽視。要提高讀書的效果,應當把握以下三個環節:即「上課前要先讀」,即預習,可以「粗讀」,這樣就能做到心中有「底」、有疑、有問進課堂;做作業之前要再讀,即復習,要求「細讀」;在訓練中遇到疑難問題,找到對應章節要反復讀,要求「精讀」。另外,讀教科書還要從中把握好知識點、重點、難點,通過自己的歸納、小結,形成本節課或本章節的知識結構,把零碎的、一點一滴的知識形成一個知識體系。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訓練,同學們可親自去體驗品嘗讀書的味道,真正認識到「書本是最好的教師」,從而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掌握了讀書方法,自學能力也就相應地提高了。
(三)練習環節。課堂練習或課後練習的目的都是為了鞏固所學知識,檢查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完整地掌握課堂所學知識,訓練學生應用知識的技能、技巧,發展思維能力。對於這些目的,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明白,對此,教師要心中有數。一定要告訴學生,練習要認認真真地完成,因為它既是知識和能力的訓練,又是學風、意志和品德的考驗。不僅要保質保量,而且還要獨立和按時完成,更要從中有所收獲。抓好以上三個環節(即上課、讀書、練習),是提高初中生學習效果、學習質量的有效手段。當然,好的學習習慣還有很多,如:能自覺地制訂學習計劃並按計劃執行;自覺做到每門課進行預習;課內勤於思考,積極舉手發言,並能完整回答;能作好必要的筆記;認真復習,整理筆記,在理解的基礎上做作業,偶有錯題,但每次認真訂正;時間觀念強,不拖拉;不懂就問而不是不懂裝懂;每天准備好第二天的學慣用品,或下節課的准備工作;認真系統復習,作好單元小結;……
當然,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習能力的提高過程,是一個長期發展的艱苦的過程,也是磨煉學生意志、性格、品質的過程,對此,我們一定要從小、從嚴、從點滴小事抓,要抓住現在初中這個階段的最佳期,使初中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 初中生社會實踐活動調查報告(關於學生暑期補課的)

一、調查原因:好不容易盼到暑假了,本想痛痛快快的玩一場,可媽媽又在催我去補習班,補、補、補,我暈。其實飽受補課之苦的又何嘗我一人呢?每到雙休日和假期同學們就趕集似的奔波於各個補習班,可又有幾人願意補習呢?為此我做了一個關於補課的調查報告。 二、調查結果:我在補習班調查了63人,結果有56人說不願意補課,只有7人是自願的。我把同學們在補課班的表現歸為三類。 1、雲中漫步者 迷迷糊糊上學,稀里糊塗放學。 2地下工作者 老師上面講,他在下面玩。 3、逍遙逃學者 老師和家長稍有疏忽,他便溜之大吉。 三、調查分析: 同學們為什麼這么反感補課呢?我分析了幾點原因:1、家長不根據孩子的興趣需要出發,不尊重孩子的意願,強迫孩子去補習班。我認為這樣做對孩子來說是太殘忍了,只能讓孩子成為學習的機器,孩子享受不到學習的快樂,最後會喪失學習的興趣。2、家長們送孩子去補習班,剝奪了孩子們玩的時間,讓雙休日、寒暑假變成了黑色假期。放假比上學還累,孩子們沒有一點自由時間,孩子們會受不了的。 四、調查建議:1、家長們應還給孩子雙休日和假期,鼓勵孩子們多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這樣既拓寬了孩子們的視野,也讓孩子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采。 2、家長在為孩子選擇
補習班時,應尊重孩子的意願,從孩子的興趣出發,興趣是熱愛的前提,這樣才會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如果強行給孩子增加營養,反而會營養不良的。 家長們,好好反思一下吧,讓孩子們盡早從補課大軍中解放出來吧!還孩子們一個金色的童年。

3. 關於歷史學科的研究型學習報告

一、擺正一對關系

上海地區研究型課程在高中各階段已普遍實施,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與寶貴的經驗。眾所周知,研究型課程在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是「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一個部分,其實施的學習內容、途徑、方法及其結果的表達,具有實踐性、開放性、探究性、生成性的特徵。它強調了學生參與探究的過程,注重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體驗,而不特別關注對學科知識、技能的系統掌握。然而,在學科課程的研究性學習中,一般都要依託特定的學科知識內容展開,其教學目標、內容與任務都是事先設定的,在操作中不能棄此而另起爐灶。所以,就學習的任務而言,研究型課程中的歷史學習與歷史學科的研究性學習,就不可能完全相同。

在歷史學科研究性學習中,當然必須重視對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但因學科本身的特點更凸現其文化知識上的傳承,雖然也強調課堂上的探究,但接受式學習仍占重要地位,(現時還佔主導地位)。研究性學習進入高中歷史課堂,要改變的是接受式學習一統天下的局面。換而言之,在歷史學科教學中,接受式學習與研究性學習在課時佔用比例上是大小明確的而非倒置的,在功能上是互相補充的,而非對立的,在實踐上是彼此滲透的而非絕緣的。以事求實是的態度,擺正這一對學習方式的關系,不僅不會削弱研究性學習在歷中學科的地位與作用,反而能使它有目標、有計劃、有成效地可持續實施。

[1] [2] [3] 下一頁

二、可分兩種類型

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的歷史研究性學習,可採用「滲透型」與「專題型」兩種方式實施。

1、「滲透型」,也可稱「穿插型」,其特點是靈活機動,形式多樣,不拘一格。其目的從根本上說與「專題型」方式一樣,是創設學生發現問題的情景,引導學生從問題情景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探究課題,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但「滲透型」的方式相對「專題型」方式的研究課題較短小,實施隨機而較普遍。

「滲透型」研究的對象主要來源於教材和教學計劃內容,具體而言,有以下4種,①教材中某些章節後的思考題;②教材中某些語焉不詳甚至有待商榷的知識點,如上教版(以下所雲教材均指上教,故不再說明)高一《歷史》上冊99頁「(道光帝)派林則徐做飲差大臣,到廣州去查辦『海口事件』。」中的「海口」系何地?該事件又是怎麼回事?高三文科班用《歷史》(實驗本)201頁「於謙臨危受命,擔負起北京的防務……戰斗延續5個月」,北京保衛戰究竟是「5個月」還是「5天」?

將載有上述內容的材料有選擇地復印給學生,結論完全可由學生作出。當然,這說不上是一種研究,但至少可讓學生懂得怎樣查史料,怎樣用史料去說明一些問題,以及史學工作者進行考證的一些基本思路與方法。③教材中某些可供學生有聯想或進一步思考餘地的知識疏理與類聚工作,如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黨先後建立的「蘇(維埃)區—邊區—解放區」,這些歷史名詞產生的社會背景及其沿革的歷史原因與其中所反映的意義。事畢讓學生再在教材中找出類似的歷史名詞沿革的例子,學生會很有興趣地列出諸如「紅軍→八路軍、新四路→解放軍」、「八旗兵、綠營兵→湘軍、淮軍→新軍」,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三級會議—制憲會議—立法議會—國民公會等」,並配上簡要的解說詞。④根據教材內容讓學生自製圖表,如:從「興中會」、「同盟會」到「中國國民黨」的發展簡示圖,「一戰」中歐洲戰場的三條戰線(及作戰的雙方)簡示圖,新中國初期對外關系簡表等。要求是簡明扼要,鼓勵創新。指導學生進行知識疏理、類聚和編制圖表,是一種「探究」含量較低的學習任務,但卻培養了學生歸納、聯想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有利於養成學生認真閱讀教材,會圈劃教材關鍵詞語的學習習慣,而這些能力與習慣,正是完成「探究」含量較高的學習任務的基礎與前提。⑤某些可引起爭議或討論的問題,這在教材中挖掘一下亦有不少,教師在教學計劃中可適當穿插若干,如「有人認為『林則徐是一個悲劇式的英雄,他的悲劇具有雙重含義』。請問這『雙重含義』指的是什麼?你怎麼看?」這類題目的探究可大可小,作為「滲透型」學習的研究對象,當然不宜過大。

需要說明的是在歷史課中「滲透」或「穿插」的學習方式並非是因為前些年提了「研究性學習」後才出現的,實際上,它早已存在於一部分優秀歷史教師的先進經驗之中了。這些先進經驗,在當前實施研究性學習中無疑是極具傳承、開掘價值的資源。

2、「專題型」。其特點是探究的課題,雖依託於歷史學科知識內容,但又有很強的實踐性與綜合性,如「西部開發」既涉及到黨和政府的戰略決策與西部現狀,又涉及到包括地理、政治、生物等多門學科,其探究的過程與結果呈開放性與多元性。採用這種方式要注意「三要」「三不要」。一要定位明確,不要反客為主,探究的課題可劃入歷史學科的,而不能是與歷史學科很少干係的,如「沙塵暴」是地理學科研究性學習的「熱點」課題,確與歷史學科有一定關系,但不宜作為本學科學習的對象。二要力所能及不要偏難偏易,如「以巴沖突」雖是當前國際政治的大「熱點」,但緣由悠久復雜,可放在「滲透型」類中去學習,作一般性了解;如作為「專題」探究,極易成為「半拉子工程」。同樣探究康熙帝與程朱理學的關系,是學生力所不能及的課題,而探究拿破崙究竟死於哪一天,不僅太易,而且對高中生而言意義不大。三要量次適當,不要過於頻繁。

教師從設計、組織、指導到小結,各個環節務必要准備充分,及時聽取學生、班主任的反饋,從整個操作過程看,啟動工作前移、網路引入課堂,事畢應有總結是可取的,也是理所當然的。

「專題型」學習探究的對象,均為較大的課題,所以將課題分解成各個小課題,讓各學生小組採取完成指定的小課題與選擇一定的小課題相結合的辦法,比較可行。如在高一年級筆者將研究的專題「日本的近代化與中國的近代化」分解成如下四個小課題:①甲午戰爭對中日兩國在政治、經濟與國民心態上有何不同影響?②20世紀初,中國知識青年赴日留學的原因是哪些?請你評價一下近代一度出現的中國向日本學習的熱潮的歷史現象。③日本近代化是近代亞洲唯一成功的國家,其中有哪些經驗可供當代中國現代化借鑒與啟示?④就你所知道的歷史知識而言,日本的近代化與中國的近代化之間究竟有什麼關系?其中小課題①②為必須完成的,③、④可任選一個。

在高三年級歷史班採用專題型方式,必須注意其實用性,即使學生感到這種探究對參加高考或綜合考有意義。

再如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在寒假中播出後,收視率很高,加上媒體炒作,一時滬上頗有「滿城爭說」之勢,成為市民文化生活中的一個「熱點」。此劇可看性強,先前又被說成是「大型歷史劇」,故使學生中產生了不少似是而非錯覺。適當時機指導學生進行「說《康熙》,話真偽」的「專題型」學習,也未嘗不可。

4. 求寫一篇高中歷史社會調查報告

高一歷史學習方法調查報告

題目:高一學生能否自主學習歷史

實質課題: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內容提綱: 1、研究方向及題目

2、前言

3、具體數據分析方向

4、調查要求

5、具體數據

6、數據分析 得出觀點

7、分析原因

8、解決辦法

9、總結及補充

一、調查方向:高一學生能否自主學習政治歷史

實質研究課題: 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二、前言

歷史學科的知識點比較多,需要記憶,但這只是考試的基礎。因為對高一學生和高考而言,我們更需要的是對問題的分析與總結能力。我們的調查目的是學生認為什麼樣的學習方法才可能有好一的效果。請你從下面選項中挑選一個。

三、具體數據分析方向

我認為較好的歷史的學習方法

A、自己學習,把時間交給自己,老師不幹預

B、老師領著學習串知識點把知識系統化

C、通過做題 在做題中找規律找線索

D、學生們分組互動討論或提問學習

四、要求

學生抄寫命題及自己認可的選項字母與文字答案

教師認真調查,得出數據分析及文字分析結果

從文字分析結果得出反思與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調查數據:

一一班調查結果:一一班人數共計54人實交選票54張,達到百分之百。其中

選A的有8人,占班內總人數的14。8%。

選B 的有29人,占班內總人數的53。7%。

選C的有9人,占班內總人數的16。7%。

選D的有8人,占班內總人數的14。8%。

一二班調查數據:

參加調查的學生55人,回收問卷55份,其中
選A的5人,佔9.1%,
選B的31人,佔56.4%,
選C的5人,佔9.1%,
選D的14人,佔25.4%。

六、對以上數據的分析。

高一的學生是比較有理性的,所提供的選項也比較有說服力,分析後得出的結論應該可以成為我們學習時參考的方法,所以我們對數據的分析也比較認真慎重。

從以上幾個數據中得到了以下的分析結果。

我們在調查中有意識的寫了三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選項,就是A、自己學習,把時間交給自己,老師不幹預C、通過做題學習在做題中找規律找線索D學生們分組互動討論或提問學習。只有一個是教師主導學習B、老師領著學習串知識點把知識系統化。

令我們遺憾的是,學生自主學習與學習的三個選項的選票數的和也沒有選B、的教師主導學習的票數多。

也就是說,學生們仍然沒有從傳統的教師主導的學習方法中解放出來,不會自主學習,不會主動的學習,換句話講也就是不會自主的學習與生活。

七、為什麼會有這樣結果?

我們整天在談課改。課改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讓學生與教師在課堂的地位或者說角色發生變化,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變成以學生為主體的這么一個變化過程。為此我們也進行了不懈的努力與探索。可是對於這么一個調查的結果如此的不盡人意,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

我們真的以學生為主體了嗎?

我們也曾在課堂上讓學生討論,發言,反思,演示。但是說一句現實的也是令我們教師們不能接受的話。這些行為過程是學生們的自主行為嗎?還是我們設計好的路數,讓學生們在我們設計好的路上走一遍,或者乾脆說學生的行為只不過是我們行為的演繹罷了,我們是導演,而且這個導演對演員的要求只有一個:你必須是我的翻版,你的行為不能超出我的理解之外,否則你就是不合理的。

在這種所謂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過程中,課改能成功嗎?

我們其實根本沒有做到讓學生真正的成為課堂的主體,所以我們也就不可能得到我們所希望的調查結果:讓學生自主學習或者學習。

八:出路

說句繼續不客氣的話。在今天的這種教育體制上,要想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是不太可能的。除非是你做秀。但是做秀只能是一時的行為,如果一個教師長期做秀,他的教學過程也可能是非常好,但是我們的教育體制更看重是一個教師的教育結果―――分數,在這個分數的杠桿下,這個教師的教育結果卻只有一個:不被領導認可,不被家長認可,然後淘汰。

九、總結及補充

其實我對這次一一、一二班班的調查結果還是比較滿意的,因為至少在這個數據中還有將近百分之五十的學生還是選擇了自主學習。雖然我們在出選項的時候的確做了一些手腳,但最起碼有一部分學生還是選擇了自己自主的學習,這說明求實中學的課程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績。

我們希望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繼續加大學生的主體學習時間與能力提高的能力時間,盡量做到即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提高自己的成績,又鍛煉自主學習的能力,真正做到成績與能力兩不誤。

這肯定是一個比較難的問題。只真正做到了這些,我們的求實教育才真正算是有了自己的特色與成就。

其實我們真正的學習方法應該是幾個方法的合一,是幾個學習方法的同時運用。但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這次課題研究的要求,我們沒有允許學生多選。希望大家能理解。

5. 對歷史學科的認識

歷史學是歷史學家在對人類以往的歷史進行系統化整理的基礎上,對歷史的本質、歷史的意義所作出的一種理論解釋和精神體驗。我們知道,歷史是由以往時代的許許多多的人及其活動構成的。在歷史學家看來,如果能把歷史上那些看似單個的、孤立的人和事聯系起來,發現其相互間的關系,發現其對後世特別是對當世的影響與作用,無論這種影響與作用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是經驗啟示的還是思想啟示的,那歷史本身於現代人而言,就具有了意義,歷史就不是死亡的過去,而是現實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人類的一種古老的精神活動,歷史學其實也就是每一時代的人類在反思自己往昔經歷的過程中,對歷史之本質和意義的一種理性追問和情感體驗。這種對歷史意義、歷史本質的理性反思與情感體驗,在每一時代人類的精神生活中,都占據著特殊的地位。
從根本上說,追問歷史的本質與意義,探究歷史的變因與動力,在不斷與自己的歷史進行對話過程中,在從對自己歷史的重新體驗與反思中,獲得對自我個性本質與特徵、對自我現實存在狀態的真切認識,乃是人類源自內心深處的一種永恆的精神需求。歷史使我們看清過去的路而得以知道現在的位置。那「我從何處來,現在在哪裡,將向何處去?」的追問,那對「天人之際」、「古今之變」的不懈探究,那對文明之興衰交替、社會之治亂相因的艱難解讀,總是會深深地牽動著每一時代人的精神世界,撥動每一時代人的情感心弦。確實,有主體自覺意識、關注自我的現實存在際遇與未來命運的人,怎麼能不為歷史上那具有昭示意義的無數驚心動魄之往事所吸引,怎麼能不為往昔歲月里那無數生命的歡樂痛苦所牽動。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歷史學存在之價值與意義,在於它對人類而言乃是一種體現人之本質的、對自我精神故園的回歸情感,一種對自我個性特徵作理性和情感認同的尋根意識。由此我們說,歷史是人類的精神故鄉,是人類生命力的活水源頭。在這個精神故鄉里,凝聚著每一個民族先賢祖輩瀝血之路上的光榮與夢想,匯集著每一個民族古聖先哲那經過時間考驗的偉大智慧和情感。藉助於歷史學這一古老而常新的精神形態,人類的智慧、理想、經驗、情感才得以延續下來,積累起來,傳承下去,而不會被滾滾流逝的歲月黑洞吞噬湮沒,現代人也才不會成為迷失故土、無家可歸的浪人。歷史學作為伴隨人類始終的精神追求,每一個民族從這種精神追求中,找到使自己的情感與心靈得以慰藉、得以安頓的庇護所。人們之所以必須守護自己的歷史,正因為人們必須守護自己的故土與家園。人類的文明猶如一條江河,它從遙遠的昨天流淌而來,還要流向明天流向未來,而它之所以永遠奔騰向前,正由於它有著歷史這一永不枯竭的源泉。所謂「欲明大道,必先知史」,沒有歷史,沒有對歷史的承繼與發展,我們並不會比「北京猿人」有更多的智慧。生生不息的歷史,智慧與知識日積月累的歷史,發展與變化著的歷史,使我們得以繼承以往一切時代、一切民族的精神、思想和情感,以此來面對當前的生活,應付未來新的挑戰。同時,對自己歷史的認同與守護,更是每一個民族保持自尊心、自信心的前提。失去與自己歷史聯系的民族,忘記或背叛了自己歷史的民族,必將淪為一個心靈飄泊的精神放逐者,成為一個無家可歸的精神流浪者,這種無根的痛苦是一個民族最大的不幸。

歷史學具有博大的時空胸襟,它是人類超越個體生命時空局限而得以認識感受世界無限豐富性和多樣性的根本途徑。人類的歷史是一個如此漫長綿延的過程,每一個體的人生之旅都只不過是這個歷史長河中的一瞬。而世界之大,使得每一個個體的人生可能的生存空間范圍都不過如同茫茫沙漠之中的一粒沙石。歷史時空的無限性,既是文學、哲學、藝術世界裡永恆的主題,是一代代的詩人、文學家、哲學家體驗生命本質、抒發內心情感的主題,更是歷史學得以顯示它對於人類精神生活和情感需求之重要意義的根源所在。面對無限之宇宙與歷史,有情感有意識的人不能不生發出超越自我、超越當下而去追問無限歷史的內在精神沖動,所謂「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古詩十九首》)。詠史而傷今,每一個時代的人是這樣為歷史而情動神傷,以至「一篇讀罷頭飛雪」(毛澤東《賀新郎·讀史》),讀史而白頭,可知歷史學是一個多麼富於人類情感的世界。面對亘古無際的歷史,你是否會生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那種歷史情感與歷史意識呢?其實,這深沉厚重的歷史情感與歷史意識,正是人性之本質的一個突出方面。我們可以說,試圖對個體生命的這種時間空間有限性困境作出超越與突破的不懈努力,構成了歷史學產生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在動因。每一個個體的人,盡管他的個體生命是短暫的,他的生存空間是局促的,但卻可以通過歷史這個濃縮著人類以往時代豐富智慧與思想的巨大寶藏,去認識、去感受、去體驗遙遠時代遙遠地域里人類歷史的無限恆久性與豐富性。

總之,通過歷史學,通過歷史學家為我們提供的關於悠悠往昔歲月、關於遙遠異國他鄉的人類生活圖景,我們獲得了無限豐富的人類的知識、智慧,體驗到了其它時代的人們的情感與思想,感受到了遙遠世界其它民族的歡樂與痛苦。歷史學使我們不是簡單地只生活在我們自己的時代、自己的國度里,而是生活在一個更為廣闊更為漫長的「歷史學時空」里,從而得以同過去以往時代、同所有地域的人進行交流對話,汲取全人類的智慧與經驗,把自己短暫局促的個體生命溶入到世界歷史的無限進程中去,獲得對自我的超越和升華。

6. 請給我一篇中學生社會調查報告,最好是學習的,短一些

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調查報告
我們於200年月~月,對漁峽口鎮的兩所初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研究,對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為准確地把握當前農村初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動向,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觀依據。 一、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

7. 關於大學生信仰的調查報告 2000字

宗教是一種世界范圍內容觀存在的歷史現象,它曾在歷史上產生過極為重要而廣泛的作用,滲透進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在今天的文化活動、國際事務和日常生活中仍有一定的影響。客觀地認識宗教的本質及其產生和發展規律,了解世界上的主要宗教體系及其特點,不僅有助於當今的大學生更好地把握歷史上和現實中的宗教現象,認識到宗教對於社會安定和世界和平的影響,而且對於拓寬知識視野,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科學、倫理、法律、經濟 、文學藝術等各種文化活動,更好地處理在人際交往中的宗教信仰關系等,也有積極的意義。 論當代大學生的宗教信仰 據調查,大學生中明確表示信仰宗教的約占總數的10%,產生這種宗教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的客觀因素,也有大學生自身主觀的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政治環境的寬松、經濟水平的提高、價值觀念的變化,使人們的信仰變成多元化。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價值觀念的不同,決定人們意識形態的異化。共產黨內的不正之風,社會主義初級社會的腐敗現象、單位中的用人不當,社會分配的不公平,貧富差距的擴大,種種因素,使青年人對共產主義的信念產生了懷疑。政治信仰的缺失,導致許多人轉向宗教信仰,大學生也不例外。 青年人思想未定型,情緒浮躁、易變,追求新鮮刺激,常有反傳統的逆反心態,有強烈的獨立自主意識,面對不同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種價值選擇,大學生感到茫然、疑慮、混亂的同時,求新、求異的心理使一些青年學生轉向了宗教。 在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過程中,青年人承受著更多的來自學習、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風險和壓力。求學道路的困難、生活的苦澀和艱辛、工作的不盡人意或家人的下崗待業、個人及親友病痛等等,面對人生挫折和困惑,都會導致青年人尋找精神上的安慰和解脫之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往日趨淡漠,因而宗教組織中教友之間的親密、友善的關系,毫無功利色彩的互相關心和真誠幫助,就顯得充滿親和力和誘惑力。青年大學生在社會中大多處於弱勢地位,教會和教友之間的互相幫助,使他們感到上帝是他們最後的靠山。信仰宗教滿足了信仰者的歸屬感,使其精神上感到欣慰和滿足,他們不再是孤立無援的,他們是「組織里的人」。 當然,有一些大學生是因為生長在信仰宗庭,還有一些人在困境中得到宗教界人士的幫助從而走向宗教。 當代大學生的宗教熱,集中反映了部分青年人在信仰中的迷失,體現了許多認識上的誤區: 其一,宗教道德與文化的獨特魅力的吸引。特別是追求至善的宗教道德,是它最迷惑人、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三大宗教幾乎都包括了這么一些道德誡律:不偷盜、不姦淫、不兇殺、不貪財、不搶劫、不誣陷、不妄語、平等愛人、懲惡揚善。因而相當部分大學生認為,這些宗教道德與社會主義的道德規范並不矛盾,它的約束力量甚至超過了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作用,當今物慾橫流的市場經濟社會中,尤需這些宗教道德的教化。 世界銀行前兩年曾發表過一個報告,大意是有信仰的地方發生金融犯罪的可能性更低,因為人們不是害怕法律才不犯罪的。事實上,再完備的法律也阻擋不了深思熟慮的觸犯,人不犯罪一是受到道德律的自我約束、自我譴責,二是害怕神的懲罰。佛教的轉世說,基督教的天堂地獄,這些戒律在叫人棄惡從善,抑制罪惡勢力、穩定社會秩序、凈化社會空氣等方面確具有獨特的積極意義。 其三,對科學家信仰宗教問題的認識。很多大科學家似乎接受上帝這個概念,有些科學家本身信仰宗教,因此,許多大學生認為科學與宗教信仰並不相孛。僅供參考!

8. 關於歷史調查報告怎麼寫

調查報告一般由標題和正文兩部分組成。

(一)標題。標題可以有兩種寫法。一種是規范化的標題格式,即「發文主題」加「文種」,基本格式為「××關於××××的調查報告」、「關於××××的調查報告」、「××××調查」等。另一種是自由式標題,包括陳述式、提問式和正副題結合使用三種。陳述式如《東北師范大學碩士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提問式如《為什麼大學畢業生擇業傾向沿海和京津地區》,正副標題結合式,正題陳述調查報告的主要結論或提出中心問題,副題標明調查的對象、范圍、問題,這實際上類似於「發文主題」加「文種」的規范格式,如《高校發展重在學科建設――××××大學學科建設實踐思考》等。作為公文,最好用規范化的標題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題結合式標題。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體、結尾三部分。

1.前言。有幾種寫法:第一種是寫明調查的起因或目的、時間和地點、對象或范圍、經過與方法,以及人員組成等調查本身的情況,從中引出中心問題或基本結論來;第二種是寫明調查對象的歷史背景、大致發展經過、現實狀況、主要成績、突出問題等基本情況,進而提出中心問題或主要觀點來;第三種是開門見山,直接概括出調查的結果,如肯定做法、指出問題、提示影響、說明中心內容等。前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要精練概括,直切主題。

2.主體。這是調查報告最主要的部分,這部分詳述調查研究的基本情況、做法、經驗,以及分析調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種具體認識、觀點和基本結論。

3.結尾。結尾的寫法也比較多,可以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對策或下一步改進工作的建議;或總結全文的主要觀點,進一步深化主題;或提出問題,引發人們的進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發出鼓舞和號召。

9. 我要一份 高二歷史的 教育方面的調查報告 3000字左右

一、調研的基本情況

(一)、目的和內容

長期以來,在歷史課程改革的研究中,研究者比較注意教育理論和教學過程、教學目標、教學評價。這

種研究強調教學的標准化,往往忽略了對學生學習主體的研究,忽略了學習主體學生對課程的認知對

於教學計劃實施的影響。根據新的認知主義教學觀,學習主題對所學課程的評價認知是他們發展學習

潛能的重要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學歷史教學改革要把學生對歷史課的認知和評價作為一個重要的

研究參考。

這次調研的內容主要為高中學生對歷史課程學習興趣的自我評價,喜歡(不喜歡)學習歷史課程的自我

歸因,對現行歷史教科書的內容、章節結構與文字表述的認可程度和期望,對歷史教師的教學內容處理

能力、組織課堂教學的方式,對歷史課程考評方式的滿意度與期望,以及對學習歷史課程的 價值和意

義的認知等幾個方面;調研同時還涉及在各類歷史學習內容中學生的主要興趣點,目前學生學習歷史真

實的主要方式,以及所具有的歷史思維能力等方面。

(二)調研方法

此次調研的對象為九中文科班學生,隨意調研。發放試卷25份,收回25份。女生7人(占總數的%)、女

生18人(占總數的%)。

二、調研的主要結果

(一)、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

1、與其他課程相比,學生對歷史課的學習興趣不低。在文科的學習學生中,把歷史學科列為第一位的

共有7人、第二的共有8人、第三的共有3人。這部分學生的比例共占%,超過了調研的半數以上,說明學

生對歷史課還是有相當大的興趣。另外在問到「你是否喜歡學習歷史課程」時,有22人表示喜歡學習歷

史課程,1人不喜歡學習歷史課程,2人表示說不上喜歡,也說不上不喜歡。

進一步分析,喜歡學習歷史課與不喜歡學習歷史課的學生中13人表示本身就對歷史感興趣。10人表示歷

史教師講課很精彩。2人無表態。這說明學習的興趣對學生非常重要。

2、學生喜歡或者不喜歡學習歷史課的動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在於學生自身對歷史學習是否感興趣。

在表示喜歡學習歷史的同學中,有56%的學生認為喜歡學習歷史課的動因是因為自身對歷史就感興趣,

有近44%的學生認為歷史教師的可講得精彩。

調研還進一步發現,學生是否喜歡學習歷史課與價值對其學習歷史課的要求有很強的相關性。在表示喜

歡學習歷史課的同學中,有60%的家長要求孩子學好歷史以「作家歷史知識,提高人文素養,」有40%的

學生家長要求孩子考個好分數就行了。這說明家庭的期望對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有重要的影響。

(二)、對歷史教科書、歷史教師的教學、歷史課的考試方式的評價和期望方面

1、總體上說,多數學生對教科書持基本滿意的態度,但對篇章結構安排的滿意度相對大於對內容可讀

性的滿意度。

調研表明,關於教科書的篇章結構的安排,有68%學生認為比較合理,28%的學生認為不夠合理,4%的學

生認為很不合理。

對於教科書的內容,52%的學生認為比較豐富,40%的學生認為不太豐富,8%的學生認為很不豐富。

關於教科書的文字表述,有44%的學生認為可讀性比較強,24%的學生認為可讀性不太強,24%的學生認

為可讀性很強,8%的學生認為可讀性不強。

2、多數學生對於歷史教師的教學情況的評價認可滿意。有72%的學生認為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生

動形象,有趣味性。24%的學生認為很一般,談不上趣味性,但也不是特別枯燥,4%的學生認為照本宣

科,比較枯燥。

對於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方式,由60%的學生認為教師講述為主,有課堂提問,但沒有討論課。36%的學

生認為教師講述為主,有課堂提問,也有課堂討論。

對於教師在課堂上所補充的教科書之外的歷史知識,有68%的學生認為介紹過得比較多,32%的學生認為

介紹過,但不多。

對於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使用歷史圖片、地圖、錄音、錄像等教輔工具80%的學生認為偶爾使用。20%

的學生認為基本不使用。

另外還有80%的學生認為學校對於學生學習歷史課比較重視。只有12%的學生認為學校不太重視,4%的學

生認為學校不重視。

進一步分析,學生對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方式的評價與學生學習歷史課的方式與效果存在一定的聯系。

調查表明,有52%的學生認為目前自己學習歷史的主要方式是以理解歷史事件的因果聯系為主,48%的學

生認為目前自己學習歷史的方式是以背誦記憶史實為主。因而72%的學生對老師教科書上的內容或歷史

教師講授的內容有過疑問。對於歷史課的教學內容,60%的學生認為應該由教師進行生動的講述,學生

認真聽講。24%的學生認為應該由教師與學生以討論問題的方式進行教學,16%的學生認為應該教師在書

上劃重點,學生背熟這些重點。

3、多數學生對現有的歷史課的評價方式,絕大多數學生(84%)認為現在的考試方式能夠部分反映學生

掌握歷史知識的程度。能夠全面反映或根本不能反映的只是各佔4%。

與此相關的是,學生最希望的歷史課的評價方式是「試卷考試與其他方式相結合」,持這種看法的學生

的比例高達52%。另外12%的學生認為應該寫歷史小論文,24%的學生認為應該搞討論、調查、製作等各

種活動。調研表明最希望試卷考試方式的只有9%。

(三)對於學習歷史課的價值和意義評價方面

1、學生普遍認為現在的歷史課程與現實結合得不夠緊。有56%的學生認為現在的歷史課程與現實結合得

不夠緊,44%的學生認為歷史課程與現實結合得比較緊,12%的學生認為歷史課程與現實結合的比較緊。

2、多數學生認為學習歷史課程對於綜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調研表明,有36%的學生認為學習歷

史課程對於提高理解、分析、運用等思維能力很有幫助,48%的學生認為認為學習歷史課程對於提高理

解、分析、運用等思維能力比較有幫助,8%學生認為學習歷史課程對於提高理解、分析、運用等思維能

力沒有什麼幫助。

對於學習歷史課程對於提高口頭或書面語言文字表達能力,44%認為很有幫助,32%的學生認為比較有幫

助,8%的學生認為沒什麼特別的幫助。

對於學習歷史課程對於學習政治或者地理或者語文等學科,56%的學生認為很有幫助,32%的學生認為比

較有幫助,只有9%的學生認為沒什麼幫助。

3、多數學生認可歷史課在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方面具有的意義,但也有相當多的學生認為

學習歷史對於處理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作用不大。調研顯示有60%學生認為學習歷史對於樹立正確的世界

觀和人生觀是「必需」的。32%的學生認為學習歷史對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有作用的,但不

是必需的。也各有4%的學生認為無關重要,或沒有考慮。

有72%的學生認為學習歷史對於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起很大的作用,20%的學生認為學習歷史對於培

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比較有作用,只有8%的學生認為作用不大。基本上沒有作用的沒有。

有36%的學生認為學習歷史課程對於以後從事社會工作(除了從事歷史教學和研究工作之外)用處分非

常大,44%的學生認為比較有用,20%的學生認為用處不大。

有9%的學生認為學習歷史課程對於處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人際關系等)非常有用,52%的學生認

為學習歷史課程對於處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人際關系等)比較有用,28%的學生學生認為學習歷

史課程對於處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人際關系等)沒有多大的用處,8%的學生認為沒有有用。

與以上學生對歷史課的價值和意義的評價相關的是,有84%的學生認為高中階段「必須開設歷史課」,

只有9%的學生認為可以開設,但不是必需的。

三、調研後的反思

1、學生自身對歷史課程學習的興趣非常重要,教師的精彩講解也非常的重要,在歷史課的教學中再加

強趣味性同時要多採用一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盡可能給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

2、歷史教科書在內容結構、章節安排、文字表述上還需要進一步進行處理與改進,適應學生的思維水

平與能力。

3、歷史教學的對學生的評價機制需要改革,方式需要多樣,要讓學生能把自己的個性充分的展示出

來。

4、要加強對歷史學習上困難學生的輔導,努力培養他們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5、要學會在一個階段或學期過後,進行及時的自主的有關學情的調研活動,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

題,及時地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加強教師對自身教學的反思,進而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

性,從而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

總而言之,這次教學調研活動,我的收獲較大。

閱讀全文

與關於學生對歷史學科認識的調查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