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青年參與過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時,正值黨領導醞釀和發動大革命高潮時期,青年團積極團結帶領青年投身工人運動和反帝反封建的群眾運動中,顯示出巨大的活力,發揮了先鋒作用。在1925年1月召開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為了迎接大革命高潮的到來,為了明確昭示青年團與黨有共同的政治主張——在中國實現共產主義,為了明確表示中國青年團是為無產階級利益而奮斗的革命青年組織,大會決定將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改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7年4月12 日,在中國大革命運動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右翼集團叛變了革命。在白色恐怖中,中國共青團跟共產黨走的決心毫不動搖。1927年5月中國共青團四大通過的決議庄嚴宣告接受中國共產黨五大所作出的各項決議,繼續領導一切革命青年為中國革命努力奮斗。隨即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帶領革命青年投身於武裝起義和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中,走上了黨領導的十年土地革命的艱苦曲折歷程。
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使中國社會中的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率先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共中央根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為了更廣泛地團結各界青年加入抗日救亡斗爭的行列,於1936年11月作出決定改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共青團堅決響應黨的召喚,立即行動,把共青團改造成為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中國青年救國會為代表的青年抗日救國團體,帶領各族、各界青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戰爭,反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捍衛祖國的領土和主權。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南京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發動了反人民的內戰,中國共產黨又領導中國人民開始了人民解放戰爭。在這種新的形勢下,中共中央根據人民解放戰爭的新形勢和滿足廣大青年積極分子的進步要求,於1946年9月提出試建青年團組織。伴隨著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發展,試建青年團工作取得很大成功。於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949年1月,中共中央正式發布了《關於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決議》,並在全國領導普遍重建青年團的工作。1949年4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關懷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剛剛解放的北平隆重召開,最後完成了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工作。這樣,經過改造的中國共青團重新又以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的嶄新風貌出現在中國大地上,並且走上新中國執政黨助手和後備軍的新歷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協助黨勝利地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和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各項任務,並且以圍繞黨的中心工作,開展適合青年特點的獨立活動贏得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的普遍贊譽,成為新中國青年運動的堅強核心。1957年5月,在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經中共中央批准,大會決定將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改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此後,中國共青團走上了跟隨黨探索中國自己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曲折歷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進入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中國共青團緊跟中國共產黨,堅決貫徹黨確定的新時期的基本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配合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緊密圍繞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開展共青團和青年工作,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促進了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尤其是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談話發表和中共十四大召開以後,共青團以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為指導,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自覺服從全黨全國工作大局,牢牢抓住青年成長成才這一根本需求,積極探索服務大局、服務社會、服務青年的有效途徑,全面開展團的各項工作,不失時機地實施了跨世紀青年文明工程、跨世紀青年人才工程等活動。其中,青年志願者行動、青年文明號、希望工程、「手拉手」互助活動、培養青年崗位能手活動、培養青年星火帶頭人活動等都在社會上都引了較大的反響,共青團工作又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1998年6月,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團十四大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團十四屆中央委員會抓住跨世紀的發展機遇,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全黨工作大局,以開發青年人力資源為著力點,團結帶領全國各族青年積極投身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採取切實措施服務青年成長成才,團的組織建設和各項事業取得全面發展。
2003年7月,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五次會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這是跨入廿一世紀後中國共青團召開的第一次盛會。大會提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共青團的主要任務。即:新世紀新階段,各級團組織要引導廣大青年增強機遇意識、責任意識,緊緊圍繞發展這一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要帶領青年參與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加快經濟發展作貢獻;大力開發青年人力資源,為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組織青年積極參與生態保護和建設,促進可持續發展。要培養青年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意識,引導青年參與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實踐。要在青年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推動青年文化建設。
至此,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已召開了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展望新的世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深入發展,對共青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共青團將團結帶領全國億萬青年投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為實現我們黨推進現代化建設,實現社會統一,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的三大歷史任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回顧歷史,在20世紀中華民族前進的道路上,中國共青團留下了英勇奮斗的足跡,做出了無愧於歷史的貢獻;展望未來,面對一個充滿希望和挑戰的21世紀,中國共青團也必將以新的作為開創新的事業
㈡ 跟青年,大學生有關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1919年五四運動
1936年一二九運動
文革時期上山下鄉
1977年恢復高考
2008奧運會志原者
㈢ 共青團的歷史人物及大事件有哪些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共青團簡介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簡稱共青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後備軍。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原名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0年8月,中國共產黨首先在上海組織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在此前後,全國各地在准備建黨的同時組織了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1922年5月,在黨的直接領導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立了全國統一的組織。1925年1月,在團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決定將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改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5年11月,為團結一切抗日青年,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黨決定將共青團組織改造成為民族解放性質的抗日救國的青年團體。抗日戰爭勝利後,為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的需要,黨中央在1946年10月提議建立民主青年團。1949年元旦,黨中央又作出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決議。1949年4月,召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正式成立。1957年 5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把團的名稱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大會還決定把解放前後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共產主義青年團和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歷次代表大會銜接起來。「文化大革命」10年,團的工作被迫處於停頓狀態。1978年10月,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982年12月,共青團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988年5月,共青團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993年5月,共青團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998年6月,共青團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2003年7月,共青團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了現任團中央委員會。
共青團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團的全國領導機關是團的全國代表大會和它產生的中央委員會。團的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舉行一次,由中央委員會召集,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提前或延期舉行。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中央委員會執行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領導團的全部工作。團的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常務委員若幹人,組成常務委員會。選舉第一書記1人和書記若幹人,組成書記處。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由常務委員會召集,每年至少舉行一次。中央委員會閉會期間,由它選出的常務委員會和中央書記處行使職權,負責全團的日常工作。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解放軍、武警、全國鐵道、全國民航、中直機關、國家機關、中央金融、中央企業等都有團的省級及下屬團的地方領導機關和基層組織。截止到2004年底,全國共有共青團員7188萬人,為歷史最高水平;基層團委21.2萬個,團總支23.4萬個,團支部254萬個;專職團幹部19.1萬人。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在現階段的基本任務是:堅定不移地貫徹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接班人,努力為黨輸送新鮮血液,為國家培養青年建設人才,團結帶領廣大青年,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積極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1988年5月共青團十二大決定,從1988年起,用兩三年時間在全國逐步實行團員證制度,並決定《光榮啊,中國共青團》為共青團代團歌。共青團的機關報刊是《中國青年報》和《中國青年》雜志。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旗旗面為紅色,象徵革命勝利;左上角綴黃色五角星,黃星周圍環繞以黃色圈圈,象徵中國青年一代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周圍。團旗為長方形,其長與高為三與二之比。
㈣ 新青年是什麼重大歷史事件
新文化運動,新青年是主要陣地
㈤ 名人青年時的故事
25歲的毛澤東
二十五歲的毛澤東全力投入《湘江評論》的編輯工作。預約的稿子常不能收齊,他只好代筆補白。那時正是酷暑時節,蚊叮蟲咬,一般人不勝其苦,而毛澤東總是揮汗疾書,常至夜半。一天早上,太陽出來老高了,商專學生易禮容來找毛澤東,他還未睡醒。易禮容掀開蚊帳,不料驚動了一群臭蟲,「它們在他用作枕頭的暗黃色線裝書上亂竄,每一隻都顯得肚皮飽滿」。這種情況,想來不止一夜。一個多月內,毛澤東竟為《湘江評論》寫了四十篇文章。文章寫好了,還要自己編輯,自己排版,自己校對,有時還得親自上街叫賣。他此時的生活異常艱苦。修業小學給他的薪水除吃飯外就沒有剩餘,他的行李只有舊蚊帳,舊被套,舊竹席,身上的灰布長衫和白布褲穿得也很破舊。在這種窘困生活中,青年毛澤東的思想探索卻進入最活躍的狀態。 一個時代潮流發生急速轉折的歷史時刻,引起人們思想上的震盪和變動,無論在廣度上和深度上,是平時多少年都難以比擬的。 毛澤東撰寫的《湘江評論》「創刊宣言」,很能反映他在這個時候的思想和心情。他熱情歡呼:「時機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閘門動了,且開了!浩浩盪盪的新思潮業已奔騰澎湃於湘江兩岸了!順他的生。逆他的死。如何承受他?如何傳播他?如何研究他?如何施行他?這是我們全體湘人最切最要的大問題,即是『湘江』出世最切最要的大任務。」 毛澤東是怎樣傳播和研究這股新思潮的呢?他把近代以來世界上發生的社會變革歸結為一點:「各種改革,一言蔽之,『由強權得自由』而已。各種對抗強權的根本主義,為『平民主義』」。用平民主義打倒強權統治,這是他當時的思想基調。 以往,毛澤東一直著重致力於從精神方面來探討宇宙的「大本大原」,用以解釋一切,很少注意決定精神觀念的社會物質基礎。如今,在五四運動大潮的有力沖擊下,他的視野頓時變得開闊了。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自『世界革命』的呼聲大倡,『人類解放』的運動猛進,從前吾人所不置疑的問題,所不遽取的方法,多所畏縮的說話,於今都要一改舊觀,不疑者疑,不取者取,多畏縮者不畏縮了。」他開始轉向現實問題的研究,關注的焦點也轉向整個社會的改造問題了。 他意識到:「世界上什麼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社會制度之大端為經濟制度」。貴族、資本家及其他強權者,「所賴以維持自己的特殊利益,剝削多數平民的公共利益者」,無非就是「知識」、「金錢」和「武力」這樣一些東西。顯然,毛澤東的思想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已開始走向歷史唯物主義並以此觀察社會歷史。他表示,今後要「踏著人生社會的實際說話」,「研究實事和真理」。 毛澤東在《湘江評論》上發表的最重要的文章,是長篇論文《民眾的大聯合》,連載於第二、三、四期上面。在這篇文章中,他第一次公開贊頌了俄國十月革命及其影響。他說:「俄羅斯打倒貴族,驅逐富人,勞農兩界合立了委辦政府,紅旗軍東馳西突,掃盪了多少敵人,協約國為之改容,全世界為之震動。」 以往,毛澤東的主要注意力一直在教育圈子裡,總是極力推崇聖賢在歷史上的創造作用,殷切期待「大哲學家」、「大倫理學家」出世,擔當起改造人們思想和世界的重任。如今,他感到需要有一個「透底的變化」了。從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歷史實際中,他開始看到過去他沒有發現的人民大眾顯示出來的巨大力量,開始覺得許多人雖然「辦了些教育,卻無甚效力」,從而明確提出實行社會改造的「根本的一個方法,就是民眾的大聯合」,「因為一國的民眾,總比一國的貴族資本家及其他強權者要多」,而且「歷史上的運動不論是哪一種,無不是出於一些人的聯合。較大的運動,必有較大的聯合」。民眾聯合的基礎是什麼?是由於有著反抗壓迫者的「共同的利益」。為此,他號召佔中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聯合起來,為減輕地租捐稅、解決吃飯問題而進行抗爭;號召學生、教員、婦女各界根據自己的切身利益和要求聯合起來,最終實現民眾的大聯合。他在這篇文章中作為主詞使用的,不再是「我」如何,而是「我們」。這種用語上的差別,在相當程度上也反映了他思想上的深刻變化。 從這以後,他再也不是只看重單純個人的力量,而總是把自己置身於民眾之內,依靠民眾的大聯合,來實現救國救民的理想。這是他思想上的一個重大變化。 關於民眾聯合起來後的行動方法,毛澤東說存在著兩種主張。一種是以馬克思為首的激烈派,一種是以克魯泡特金為首的溫和派。他當時的思想矛盾在於:一方面稱頌十月革命,另一方面又不贊成用暴力革命的方式來打倒強權。後一點,在他當時的思想中顯得更為突出,在《創刊宣言》中被作為行動方針提了出來:「主張群眾聯合,向強權者做持續的『忠告運動』,實行『呼聲革命』——麵包的呼聲,自由的呼聲,平等的呼聲,——『無血革命』。」他不贊成暴力革命,是想避免社會「起大擾亂」,還覺得強權者也是人,是我們的同類,如果用強權打倒強權,結果得到的仍是強權。 一個人思想上發生劇變,常常需要經歷一個復雜的蛻變過程,不是一步就可跨到的。毛澤東在這時選擇的仍是溫和的改良道路,覺得「這派人的意思更廣、更深些」。 然而,軍閥統治下的現實,卻毫不「溫和」。八月中旬,《湘江評論》第五期剛剛印出,便遭到湖南督軍張敬堯的查禁,罪名是宣傳「過激主義」,被迫停辦了。湖南學聯也同時被強行解散。 這個雜志只存在一個多月,在湖南卻發生了很大影響。創刊號印了兩千份,立刻賣完了,再印兩千份,仍不能滿足需要。不少進步青年,如任弼時、郭亮、蕭勁光,就是在《湘江評論》的直接影響下開始覺悟的。這個雜志,在省外也引人注目。北京、上海、成都的一些報刊,都轉載過它的文章。在北京出版的《每周評論》第三十六期,刊載一篇文章《介紹新出版物》說:「現在新出版的周報和小日報,數目很不少了。……現在我們特別介紹我們新添的兩個小兄弟。一個是長沙的《湘江評論》,一個是成都的《星期日》」。「《湘江評論》的長處是在議論的一個方面。第二、三、四期的《民眾的大聯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遠大,議論也很痛快,確是現今的重要文字。」這期《每周評論》的主編和這篇介紹文章的作者,正是胡適。 這時的胡適,在《每周評論》上和李大釗進行著「問題與主義」的論爭。這次論爭,標志著五四新文化運動內部開始分化。論爭雙方的主要人物都是毛澤東所敬重的,對這場論爭的實質,他似乎一時還不能完全了解。從根本上說,他一向看重要探求事物的「本原」或「大本大原」,不能只是枝節地去解決問題。他當時寫道:「問題之研究,須以學理為根據。因此在各種問題研究之先,須為各種主義之研究。」他又是注重實際的,所以並不忽視對種種具體社會問題的研究。 毛澤東聽過胡適關於實驗主義的講演,曾把實驗主義列為近代思想變革的標志之一。他計劃籌組一個問題研究會,並起草了一個章程,於九月一日發向各地,鄧中夏還把它發表在《北京大學日刊》上。這個《章程》提出了需要研究的七十一項問題,涉及政治、經濟、歷史、國際、技術等許多方面。恰在這時,長沙一個叫趙五貞的女學生不滿父母包辦婚姻,在花轎里割頸自殺,轟動了社會。毛澤東立即抓住這個事件,讓剛剛加入新民學會的周南女校學生李思安等去調查,於十一月十六日至二十八日在《大公報》上連續發表九篇文章,對封建婚姻制度、婦女解放的問題做了一番扎扎實實的分析研究,激勵人們奮起反抗黑暗的封建社會。
㈥ 青少年必知歷史事件
書店有賣。
㈦ 五四的歷史事件
解釋: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起因: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所謂的「和平會議」,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之一,參加了會議。中國代表在和會上提出廢除外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撤退外國在中國的軍隊和取消「二十一條」等正義要求,但巴黎和會各大國根據中國在戰爭中的貢獻,以及中國與日本的要求相沖突,部分拒絕中國的請求,竟然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經濟利益轉讓給日本。此消息被居心叵測者過度渲染篡改後傳到中國後,北京學生群情激憤,學生、工商業者、教育界和許多愛國團體紛紛通電,斥責日本的無理行徑,並且要求中國政府堅持國家主權。在這種情況下,和會代表提交了關於山東問題的說帖,要求歸還中國在山東的德租界和膠濟鐵路主權,以及要求廢除《二十一條》等不合理條件,由於日本同是戰勝國,此要求遭到拒絕,但中國作為戰勝國的其餘利益基本被承認,民國政府認為利極大,弊甚小,決定在《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上簽字。最終,英、美、法、日、意等國不顧中國民眾呼聲,在1919年6月28日還是簽訂了《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仍然將德國在山東的經濟權利轉送日本。在巴黎和會中,中國政府的外交沒有取得所有的預定目標,竟被居心叵測者污衊成一次徹底的失敗,挑動了中國民眾的不滿情緒,從而引發了五四運動,在這樣強大的壓力下,中國代表最終沒有出席巴黎和會的簽字儀式,國家為此蒙受了極大的損失。
事件:從1918年11月的「公理戰勝強權」慶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會議,短短兩個月時間,當時的中國充分詮釋了「自古弱國無外交」的定律,所謂的「公理戰勝強權」不過是一個美麗的童話。面對這樣屈辱的局面,從5月1日開始,北京的學生紛紛罷課,組織演講、宣傳,隨後天津、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工人也給予支持。
意義: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注意這里的「封建」一詞是泛化的封建觀),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相關鏈接:http://ke..com/link?url=Bpq56zK1YTbEe6IpNs3cjIVWV2T-xSWtWUFovHKvUn7n2S1cm9RY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