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最早劃分政體類型的古希臘歷史學家

最早劃分政體類型的古希臘歷史學家

發布時間:2021-02-26 21:00:36

Ⅰ 如何評價古希臘的民主政體

雅典民主專政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的條件和保障。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成為一種典型範例,對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產生一定影響.但是也有弊端,公民們不勞動,靠奴隸養活滋生腐敗,是雅典落的原因之一

在人類歷史上,民主及民主思想源遠流長,可追溯到古代。民主一詞源於古希臘文δη~μοs,這個詞來源甚古,邁錫尼文化線形文字B有da-mo(village 村落),這與δη~μοs是同義語。而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塞》中有δη~μοs出現,但不是舊日的線文B形式,而是由新來者從希臘語用字母寫成的。之後δη~μοs的含義逐漸擴大,由「地區」到「人民」,而後在公元前5世紀,希羅多德用上了「民主」或「民主政治」,即後來翻譯的德謨克拉西(δημoкρáτιа),英文為democracy。一般認為,民主一詞最早還是見於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歷史》一書[1]。即希羅多德記公元前5世紀希波戰爭歷史事件時始用此詞。從詞源學來說,古希臘文δημoкρáτιа(民主)是由δημos(人民)和κρaτοs(權利)兩個片語合而成,含義為人民的權利,即由人民執掌政權共同治理國家之意。後來,西方國家文字將此直譯為德謨克拉西(英文為Democracy),在近代作為政治術語使用時,內涵有所延伸和擴展,主要是指人民主權,與古代含義不盡一致。

在古希臘,民主是指一種國家形式即政體,按近代政治術語稱之為民主政體、民主政治、民主制。而按照希羅多德及其他古典學者根據當政人數及其宗旨和方法手段劃分政體類型的傳統方法,可分為三種正宗政體及其相應的三種變態政體:實行一人統治的為君主制和僭主制;體現少數人統治的為貴族制和寡頭制;實現多數人統治的則為民主制和極端民主制(或稱暴民政治)[2](pp.133~134)。在本文中所說的民主,乃是奴隸佔有制城邦的一種政體。這種政體在把整個城邦的利益置於首位的同時,確實能夠保證絕大多數公民有一定的參政權利,使其對國家生活的各個方面發生積極影響,確實能夠使絕大多數公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得到一定保障。

根據目前史料,古希臘城邦中,雅典民主政體的建立在時間上先於其他城邦,因此可以認為雅典是古希臘民主政體的發源地,而雅典民主政體的成因即可視為古希臘民主政體的成因。這些成因不外是:原始社會民主遺風;工商業發展及獨立小生產經濟的穩定;平民力量增強和貴族內部的分裂;以梭倫等為代表的個人作用等等,均為雅典民主的產生提供了可能。

人類社會中的民主歷史長河的源頭,可追溯到人類的史前時期。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一書中說到:「雅典人國家的產生乃是一般國家形成的一種非常典型的例子,一方面,因為它的產生非常純粹,沒有受到任何外來的和內部的暴力干涉……另一方面,因為在這里,高度發展的國家形態,民主共和國,是直接從氏族社會中產生的。」[3](p.115)……盡管史學界關於原始民主因素對日後各國家尤其對雅典的影響仍有分歧,但是摩爾根《古代社會》、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中都承認,雅典民主蘊涵有原始民主的遺風。在生產力不很發達的情況下,原始民主有效地平衡和協調著氏族社會內部各種利益關系和矛盾沖突。原始民主內容主要包括:氏族成員在社會生活中享有平等的權利等內容[4](pp.44~45)。而到了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剩餘產品、私有財產等社會因素的萌芽,原始民主在一些原始氏族中過渡到軍事民主制。恩格斯曾將這種軍事民主稱作原始氏族制度「所能達到的最發達的制度」,「是野蠻時代高級階段的模範制度」[5](p.142)。軍事民主制下的人民大會、部落議事會和軍事首領這三個氏族部落管理機關,也體現氏族制度的民主原則。總的來說,原始民主因素在世界各地進入國家後影響不甚相同,而對雅典的民主制的影響卻是顯著的,雅典民主機構及運行機制,一定程度均帶有原始民主遺蘊。因此雅典民主產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即原始民主的影響。

雅典民主在承繼古代原始民主遺風的同時,其本身經濟的發展也是促進雅典民主制產生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因素。雅典的自然條件決定其工商業的迅速崛起。經濟作物種植、工藝品乃至航運業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雅典商業利益遠遠超出了其城邦的邊界,甚至遠達西西里、埃及、腓尼基等地[6](p.43)。這些說明了雅典工商業活動的興盛,其造就的工商業奴隸主,在雅典民主發展軌跡中發揮了不小作用。工商業的發展也為中小手工業者和小農階層提供了更多的致富機會,開辟了更廣的財源。目前史學界關於雅典究竟是商本還是農本社會仍然有分歧,但是雅典工商業以及小農經濟的發展,的確為民主制產生造就了一個堅實的經濟基礎。

而推動古代雅典民主政體演變的最重要的力量,是廣大自由平民的斗爭。雅典相對廣大的地域,眾多人口,加上既能發展農業又能發展工商業、采礦業的自然條件,為中小所有者隊伍即平民力量的擴大和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這些獨立的中小所有者數量眾多並且有力量,是發展民主、鞏固民主不可缺少的因素。強調平民在民主政體的作用,這也是亞里士多德《政治學》中論述的重點之一[2](pp.183~192)。平民即社會中下層群眾經濟狀況的改善和政治力量的壯大,構成了民主派的骨幹力量和基本群眾。這里說的社會中下層群眾,主要指活躍於公元前5世紀的、梭倫改革劃定的,第三、四等級,第三等級包括中小工商業奴隸主和小農階層,第四等級主要是無地貧民。而正是由於工商業與小農經濟的發展,民主力量不斷壯大,貴族勢力相對削弱,從而引起階級力量對比的變化。一般認為平民是民主政體的中堅力量,因而社會中下層群眾力量壯大,促進了民主確立並成為雅典民主堅實的階級基礎。

原始民主遺蘊的影響、經濟因素、平民力量增強,都提供了雅典民主形成的可能性。而將可能變成現實還需主觀條件的配合,即作為歷史創造者的人的活動。按照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是歷史創造者,這個命題中的「人」即應包括傑出人物。尤其在雅典民主改革發展進程中,一系列傑出的民主政治家,如梭倫、厄菲爾阿特、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都是推動雅典民主改革進程的關鍵人物。在上述客觀歷史條件下,這些關鍵歷史人物推動雅典社會,從君主制發展到貴族制,從貴族制發展到民主制,乃至民主制繼續和完善。

公元前8—公元前7世紀左右,雅典貴族集體廢黜早期君主制,建立貴族政體,從而阻斷了早期君主集權產生。雅典的貴族政治是民主政治的前身,它是由傳說中提修斯改革確立的。而改變這種貴族政制的關鍵則是公元前592年的梭倫改革,這場改革是一場政治革命,是平民反對貴族斗爭的勝利。《劍橋古代史》認為,梭倫思想的本質是公正,這個公平、公正主要關涉到了社會事務[7](p.391)。而平民政體的第一個品種是最嚴格地遵守平等原則的品種[2](p.189)。在梭倫政體中,看來有三點最具平民性質,最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禁止借貸以人身為擔保,接下來是凡願意者皆被允許替遭受不公正對待的人伸冤,第三點,人們說最主要地是憑借了這一點民眾才獲得了力量———是向公審法庭申訴的制度[8](p.302)。這種民主機制使雅典政治統治朝著民主化方向邁出了第一步,從而構建起民主體制的基本框架和穩固的社會基礎。

庇西特拉圖僭主時期,仍然保持了梭倫改革的勢頭,在公共事務上他奉行一種較之於僭政更具公民政治色彩的政策[8](p.308)。他發展了社會經濟,為民主政治的確立創造了有利條件。貴族內部分裂以及社會存在的強烈的民主改革的要求等因素影響下克里斯提尼改革出現了。這場改革的意義是劃時代的,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終於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民主政治最後確立。克里斯提尼加強了公民大會和五百人會議的權力,創造性的實行了貝殼放逐法,形成了群眾性的監察機制以維護民主制度,以平民為主,包括部分貴族在內的人民主權已成定局。至此,雅典政治發生質變,形成了既有形式又有內容的民主體制。正是在此基礎上,公元前462年,厄菲爾阿特將由氏族貴族控制的執政官委員會和由卸任執政官組成的戰神山議事會降到了從屬地位。全體公民有權參加的公民大會成為雅典內外政策最高決策機構[9](p.237)。雅典民主政治確立後不久,希波戰爭爆發,雅典民主政治在戰爭中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穩步發展,走向繁榮。希波戰爭後,雅典商業貿易進一步擴大,工商業奴隸主勢力增強。小農經濟和手工業作坊生產發展,第三、第四等級的自由民力量上升,民主政治的經濟基礎和群眾基礎更加廣泛了。這時期又出現一位對雅典民主政治進程有極大推動作用的歷史人物———伯里克利。從公元前443年到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連任首席將軍15年間,史稱「伯里克利時代」。在波里克利當政期間,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呈現出繁盛局面。馬克思說:「希臘的內部極盛時期是伯里克利時代。」[10](p.113)

在伯里克利時代,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獲得高度發展並臻於極盛。所有公民都獲得了各級官職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並且擔任公職的公民開始得到貨幣津貼,公民都有平等權利來決定國家制度和管理國家。據修昔底德《波羅奔尼撒戰爭史》記載,伯里克利曾演講:「我們的制度之所以被稱為民主政治,因為政權是在全體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解決私人爭執的時候,每個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11]
(p.130)普魯塔克的《伯里克利傳》也說:「沒有誰像伯里克利那樣,能夠在嚴厲時做到適可而止,在溫和之中不失威嚴,他那招人嫉妒的權力,曾被稱為專制獨裁,如今看來,都是政體中的中流砥柱……」[12](p.501)因此,伯里克利以其政治遠見、對民主的堅定信念、廉潔勤政的個人魅力,成為卓越民主政治家,其所完善並有所創新的民主政體至今仍為世人所稱道。

雅典民主政治自梭倫改革開始,到克里斯提尼改革時確立,伯里克利時代發展到頂峰,民主進程沿著上升路線前進,其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雅典公民由於有了較多的民主權利,因而發揮了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在保衛國防、國家管理、官員監察等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對增強國力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民主政治也保護工商業奴隸主的利益,小生產者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國家經濟呈現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再加上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吸引了許多著名學者、藝術家來雅典,以及鼓勵公民們積極參加文化活動,促使雅典乃至整個希臘文化的繁榮,哲學、文學、雕刻等成就均居當時世界前列。城邦民主制在一定程度上使個人創造能力有充分發展餘地,在經濟、軍事、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面,充分吸收了東方古文明的遺產,加以消化,加以改造,並以躍進的速度加以提高[13](p.153)。列寧曾把古希臘國家如雅典視為當時最先進、最文明,最開化的國家,主要也是由於它的民主政治[14](p.50)。

這的確是有史以來最徹底的政治民主,它的影響彌漫於城邦各個角落。但我們必須明確,雅典民主政治實質是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它的民主是建立在對二三百個屬邦和二十萬奴隸殘酷壓榨和剝削之上的,它窒息或限制了社會的另一部分成員———奴隸與外邦移民,以及附屬國民的自身發展能力,實際也阻塞了自身民主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因此,它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也是社會奴役與不公的一種突出體現[4](p.204)。這種局限性使得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軍事形勢越來越不利,雅典人也逐漸對民主政治失去了信心,城邦危機日益加深,民主政治越來越成為一付軀殼,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雖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馬其頓亞歷山大征服而告結束,但其民主思想經眾多古代學者的著作遺贈給後世,如柏拉圖《理想國》、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和《雅典政制》,乃至到羅馬時代波里比烏斯《通史》、西塞羅《論共和國》等。這些著作流傳下來,經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再到近代,對西方乃至近現代東方社會政治思想理論發展起到了重大的影響和作用。

雖然封建制及基督教統治著中世紀,但在這一千多年時間中,民主及民主思想的暗流涌動,不僅傳承發展著古代民主的遺風,而且在承繼古代民主遺產的基礎上,建立了對後世影響極大的英國議會制和法國三級議會等制度。中世紀早期雖歷經蠻族入侵,但西歐民主源流不斷。日爾曼人部落民主遺風;羅馬政治法律和思想中民主與共和因素以及封建契約、憲章中萌生的民主法制因素等,均體現了民主的遺韻和風采。到中世紀中晚期民主及民主思想日趨完善,英國議會及代議制發展、法國三級議會的起源與演變、馬基雅維里的共和思想等等,在宗教改革、文藝復興的運動中均有體現和發展。甚至近代的英國兩院國會制、法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議會制不能不說與中世紀英國議會制及法國三級會議,乃至古代希臘民主傳統有著歷史淵源的關系。

文藝復興掀起對古代希臘民主與文化的研究熱潮。雅典民主制、民主思想及相關著作大量面世,與中世紀的民主思潮一道形成一股強大的研究民主的潮流,不僅影響著當時人的思想而且對後世影響極大,至今經久不衰。

Ⅱ 如何認識古希臘古羅馬行政組織的民主性

在羅馬發展為城市、建立自己的政治和文化的過程中,羅馬人仿效了其鄰近的埃特魯斯坎文明。義大利現存最早的文字發現於公元前8世紀初羅馬城附近的古代城市奧薩客棧大墓地。陶罐上刻畫的4個希臘字母表明,剛剛建立羅馬城的拉丁人在希臘人採用腓尼基字母後不久就學會使用了這種文字。羅馬早期政治是王政時代,國王掌握絕對的權力。他是大立法官、軍隊的首領、大法官和大祭祀長,其權力僅僅受到來自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的遏制。元老院就是元老議會,由不同部族首腦組成。按照憲法和傳統習俗,元老院有權通過或否決國王的任命以及判定國王的立法和訴訟。公民大會由羅馬的全體男性公民構成,按照親緣關系分成30組;它授予君主行使權力,而這一點由元老院最後正式批准。

隨著羅馬權力和影響的增長, 財富開始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貴族是整個社會中最富有的成員,他們控制著大部分的貿易、行政管理和軍隊,而且只有他們才能夠進入元老院或被任命和選舉為官員。平民主要是小農場主、勞動者和手工藝者,他們占人口的大部分,在政府中卻幾乎沒有發表意見的機會。

羅穆盧斯(在位統治37年)之後,傳統上記載還有另外六位國王:奴瑪·龐皮利烏斯(在位43年)、圖盧斯·霍斯提利烏斯(在位32年)、安庫斯·馬蒂烏斯(在位44年)、L.塔奎尼烏斯·普里斯庫斯(在位38年)、賽爾維烏斯·圖里烏斯(在位44年)和L.塔奎尼烏斯·休珀博斯(在位 25年)。在王政時代,羅馬極大地擴大了對周邊領土的控制。建立王政的明確目的就是提供穩定和安全,而對周邊領土的征服就是服務於這一目的的。羅馬人似乎對領土和財富並不特別貪婪;他們的征服主要為了防範周邊民族對自己安全的威脅。隨著領土范圍的擴大,羅馬人引起了北方強大的埃特魯斯坎人的注意。公元前6 世紀中葉,埃特魯斯坎人攫取了羅馬的政權。一時間,埃特魯斯坎君王統治了這個城邦,這使得羅馬人憤恨不平。終於因為埃特魯斯坎國王塔爾文強奸了一個貴族的妻子盧克蕾蒂亞,羅馬人在公元前509年奮起反抗,推翻了他的統治。盡管強奸盧克蕾蒂亞以及朱尼厄斯·布魯圖斯推翻塔爾文可能是演繹的故事,但塔爾文政權被推翻無疑標志著埃特魯斯坎政權和文明的衰落。

羅馬人沒有再推選出一位拉丁人的君主,而是徹底摒棄了君主政治,建立了共和政體,這預示著羅馬勢力得到最大擴張時期的來臨。羅馬由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統治。執政官執掌最高權力,由推舉出來的兩名貴族擔當,一年選舉一次。他們行使最高權力,創建立法,充任大司法官和軍事首腦及大祭祀長,與羅馬王政時代的國王一樣擁有絕對的統治權力。他們甚至像君王一樣著裝,穿著紫色大袍,坐在傳統上君王使用的象牙寶座上。不過,他們的權力受到非常嚴格的限制:他們只執政一年,以後供職於元老院;他們是兩人執政,任何一名執政官都可以憑借簡單的否決有效地阻止對方的行動或決定。這樣,由於執政官沒有太多的展示進取心、發揮創造性的機會,羅馬政府趨於保守和謹慎。

在兩名執政官之下是兩名財務官員,稱為度支官。隨著共和國的發展,還出現被了稱為普雷艾特的官員。它起初是司法官,後來成為軍隊長官。另外,根據財富和納稅額來劃分公民等級的工作,原是執政官的職責,最終由兩名被稱為監察員的新官員來承擔。

有效的權勢全部集中在貴族手中引起了平民的憤懣。自公元前509年共和國創立到公元前1世紀在凱撒手中結束,這兩個階級之間經常發生嚴重的沖突,具體表現為貴族對權力攫取不放,而平民也鍥而不舍地追求社會和政治的平等。當時,平民生產食物並提供勞動,使得羅馬經濟得以發展,他們還是羅馬軍隊的來源。可以說,離開平民,貴族就無法生存。公元前450年頒行的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就試圖平息這兩個階級間的斗爭。公元前445年,平民獲得了與貴族聯姻的權力;公元前367年,平民獲得當選為執政官的權力,隨後獲得進入元老院的權力。公元前300年,平民獲准參加所有等級的祭祀活動,這使得他們在宗教事務上與貴族享有同等的地位。公元前287年,平民大會的立法和決定被認定對所有羅馬公民(無論是平民還是貴族)都有約束力,這是平民最後在權力和影響上取得的最大勝利。這些改革是在沒有戰爭或流血的情況下進行的,盡管他們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兩個階級間的爭斗,卻避免了內戰的發生。

古羅馬的民主共和國及其帝國主義政策

2000多年前,古代羅馬國家曾吞並整個地中海地區,勢力范圍東至兩河流域,西至不列顛,南抵北非撒哈拉沙漠,北至多瑙河,地跨歐亞非三大洲,成為古代世界屈指可數的大帝國。但是,「古羅馬帝國」卻是近代發明的概念,羅馬人並不知道「共和國」與「帝國」的區別。1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歷史學家一般地,根據政體性質,把古羅馬的歷史劃分為王政時期(約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509年)、共和時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和帝國時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三個階段。實際上,所謂「王政」、「共和」、「帝國」,都是近代西方政治學概念,古羅馬人只有「國家」(respublica)的概念,而沒有「帝國」(empire)概念。近代西方人喜歡把respublica一詞譯成「共和國」(Republic),加之古羅馬人創造的政治體制往往被奉為西方民主制的源泉,因而容易使人產生誤解,以為古代羅馬國家是現代意義上的民主共和國,但這是不正確的。

因為現代的「共和制」與「君主制」相對立,而古代羅馬的「共和國」並不排斥君主制。羅馬的最高統治者無論是國王(Rex),或者年選的雙執政官(Consul),還是皇帝(Augustus,Caesar,Imperator,Dominus),羅馬國家始終是respublica。西塞羅在《論國家》(Derepublica)中道出了古羅馬的「共和國」的實質。他說,「respublica是人民的財產,是許多人根據正義的協議,為了共同利益的夥伴關系而聯合起來的一個共同體」,「共和國」可以是少數人統治的,也可以是多數人統治的。最優良的「共和國」是君主制、貴族制和平民制相結合的混合形式,就單一形式的政體而言,西塞羅甚至認為「君主制」最佳。可見,古羅馬人心目中的「共和國」即「國家」。無論採用何種政體,唯一需要遵循的一條原則是,國家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在古代城邦社會,人民即為公民集體,公民利益高於一切。所以,羅馬人沒有提出「帝國」這一國體概念,即使在歷史學家劃定的帝國時代。

羅馬人雖然沒有「帝國」(empire)的概念,但是有「統治」(imperii)的概念,「帝國主義」(imperialism)一詞就是由此衍生而來的。該詞大約產生於19世紀30年代,1880年代開始被大量使用,適值早期資本主義殖民擴張浪潮席捲全球。從某種意義上說,古羅馬人對外擴張,統治其他民族的歷史現象,就是一種古代的帝國主義。

大多數古代帝國都實行君主制,但古羅馬的帝國主義並非產生於君主制時期,而是產生於「共和國」時代。羅馬共和時期的民主制度高度發達,執政官、元老院、公民大會三權分立,相互制衡,這種制度向來受到西方人文主義者的推崇,被視為現代議會制度的古典淵源。然而,正是羅馬共和時期的「民主制度」推動了羅馬國家的對外擴張政策。為什麼這么說呢?

古代羅馬國家創建於公元前8世紀中期,起初只是第伯河畔的一個小城邦。公元前5—4世紀,幾乎每年都遭受周邊部族的侵襲,這一時期羅馬的對外戰爭基本屬於防禦性質。從公元前3世紀開始,羅馬的軍事力量強大起來,逐漸控制了拉丁地區,義大利半島。公元前2世紀,進而征服整個地中海地區。到公元前1世紀,羅馬已經發展成囊括地中海的大帝國。羅馬軍事力量勃興的秘密何在?是什麼因素激發了羅馬人擴張的野心?答案需要從另一條線索尋找。

與對外戰爭線索並行發展的另一條線索是羅馬社會內部貴族與平民之間的矛盾斗爭。在共和國初期(公元前5世紀),貴族壟斷行政、軍事、宗教大權,把平民排斥在外,甚至禁止平民與貴族通婚。經濟上,貴族強占公有土地,使平民普遍陷入沉重的債務之中。公元前496年至公元前382年,羅馬平民以集體撤離的形式反抗貴族的壓迫,爭取平等地位,要求重分土地,廢除債務奴役制,以及擔任包括執政官在內各級職官。公元前3世紀初,平民運動完滿結束,平民的各項要求得到滿足,與貴族等級達成和解。正是在平民運動結束之後,羅馬迅速走上了軍事擴張的道路。羅馬社會內部的民主運動與對外擴張政策有什麼必然聯系呢?這是因為對外戰爭為解決平民與貴族的矛盾提供了契機。

一方面,羅馬的平民和貴族需要依靠城邦抵禦外敵,維護人身自由和安全;另一方面要聯合起來,對外掠奪,剝削和奴役外邦人,這是他們的共同利益所在。以平民士兵為主要戰鬥力的公民兵是城邦的支柱。平民往往利用這一點,在外敵入侵的緊要關頭向貴族施加壓力。在戰爭威脅面前,貴族不得不妥協,向平民開放各級職官。減輕平民士兵的債務負擔。公元前376年,甚至頒布法律,廢除了債務奴役制。這就意味著羅馬公民彼此不得相互奴役,但是羅馬人可以通過對外征服,掠奪和奴役外邦人。內部矛盾被轉向外部。

平民的土地和債務問題大部分都是靠對外掠奪解決的。以土地問題為例:公元前396年,羅馬征服了北部埃特魯利亞地區的維伊城,使羅馬的公有地增加了112,000-150,000猶各。2從公元前343-264年,羅馬共分配了60,000份土地,共有40,000戶羅馬家庭獲得了份地。3清償債務的大量資金也大多來自對外掠奪。羅馬政府通過從被佔領地區徵收什一稅,變得富裕起來,以致於能夠廣泛制定約束債務的立法。4

對外掠奪戰爭有效地減輕了城邦內部的經濟壓力,使平民和貴族兩等級間的矛盾沖突得以緩和,並且為羅馬的民主政治奠定物質基礎。因為,戰爭帶來了大量財富和奴隸。奴隸制的發展繁榮了經濟,改善了自給自足的小農階層的經濟地位。而穩定的自耕農集團既是公民大會,也是公民兵的基石,既保障了民主政治的發展,也保障了公民兵的堅強戰鬥力。公民內部的團結和軍事力量的增強進而換來更大的軍事勝利,推動羅馬的疆域不斷擴大。這就是羅馬「共和國」崛起的秘訣。「羅馬共和國」全體公民的自由依賴於對外戰爭的勝利,羅馬的民主制度和經濟繁榮也依賴於對外不斷地掠奪土地、財富和奴隸。

然而,「共和國」的自由、民主只是對內,而不是對外的。即便在羅馬公民內部,也只有奴隸主階層才能充分享有民主權利。羅馬「共和國」需要「帝國主義」。羅馬人在地中海世界發動的一系列侵略戰爭總是以「共和國」的名義進行的「帝國主義」戰爭,但吞並別國的借口並不總是「正義」的。

在人類歷史上,民主及民主思想源遠流長,可追溯到古代。民主一詞源於古希臘文δη~μοs,這個詞來源甚古,邁錫尼文化線形文字B有da-mo(village 村落),這與δη~μοs是同義語。而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塞》中有δη~μοs出現,但不是舊日的線文B形式,而是由新來者從希臘語用字母寫成的。之後δη~μοs的含義逐漸擴大,由「地區」到「人民」,而後在公元前5世紀,希羅多德用上了「民主」或「民主政治」,即後來翻譯的德謨克拉西(δημoкρáτιа),英文為democracy。一般認為,民主一詞最早還是見於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歷史》一書[1]。即希羅多德記公元前5世紀希波戰爭歷史事件時始用此詞。從詞源學來說,古希臘文δημoкρáτιа(民主)是由δημos(人民)和κρaτοs(權利)兩個片語合而成,含義為人民的權利,即由人民執掌政權共同治理國家之意。後來,西方國家文字將此直譯為德謨克拉西(英文為Democ

Ⅲ 古希臘民主制的產生

首先糾正樓主一個認識,就是古希臘城邦中,只有雅典為首的少數城邦是民主制。比起雅典,斯巴達、敘拉古、底比斯、亞平寧半道上的塔倫圖姆、羅德島,土耳其半島上的很多城邦並沒有雅典那樣「超前」的民主制。後來的希臘城邦民主制幾乎都不如雅典的民主制完善。
我的觀點是這事地理決定的。比如以雅典為中心的愛琴海是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商業區,因為雅典附近盛產白銀等貴重金屬,而且雅典地形主要是是臨海的平原地區(附近山地很少),還有天然的深水良港,地中海的暖濕氣流使得雅典非常利於農業的發展,加之當時中亞地區的商業民族希伯來人衰落,雅典為首的希臘城邦商人幾乎控制了整個地中海貿易。就這樣,商業和造船業互相促進,希臘城邦的殖民地擴展到了地中海的廣大地區。
這時候以前的貴族統治體系就出現問題了,因為有些平民做生意變得十分富足,而且有的平民團體(注意是團體)還能通過戰爭組織一支規模不小的軍隊。加上希臘城邦彼此之間相距很遠(按當時的運輸速度計算一下從義大利到土耳其就知道了。要知道當時的船多是沿海岸走的),所以平民要求政治權利,通過一系列的政治軍事斗爭最後形成幾乎能抗衡貴族的政治集團。
樓主應該知道政治斗爭的本質是高等級的經濟斗爭,希臘城邦通過商業的發展出能和貴族抗衡的平民集團。看看反例就是斯巴達、馬其頓等山區城邦,農業又不發達,又缺少發展商業的深水港。最後都是發展成軍事化為主的政權。
這應該回答了你平民力量的崛起。至於貴族的內部分裂是必然的,你見過什麼時候貴族階級真的團結過?貴族之間爭權奪利是必然的,人性的自私無法克服。

Ⅳ 古希臘著名的歷史學家有誰

除了悲劇和喜劇的抄輝煌成就之外襲,還有希臘的兩位著名歷史學家,一是希羅多德,被稱為「歷史之父」,他到過波斯、古埃及、希臘、義大利,詳細描述了希波戰爭,他的歷史書幾乎可以稱作為一部世界史;另一歷史學家修昔底德,他的作品主要記述了斯巴達和雅典的戰爭,是歷史的可靠記錄。

Ⅳ 古希臘的歷史

古希臘對於古希臘時期的開始,歷史學家們莫衷一是。雖然在通常的使用中它可以指羅馬帝國統治希臘之前希臘所有的歷史,歷史學家傾向於給它一個更精確的定義。一些作者將米諾斯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包含入內,而另一些人指出這些文明與更晚的古典希臘文明之間的差異過大,而應另作劃分。傳統上,古希臘時期的開始被定為前776年第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召開,但是更多的歷史學家將其提前至約前1000年;它隨著亞歷山大大帝於前323年的辭世而結束。繼後的時期被稱為希臘化時期,雖然並非所有學者都將這兩個時期區分對待,甚至還有作者將古希臘文明視做連綿延續直至基督教於公元3世紀的興起。古希臘被許多歷史學家認為是西方文明的奠基,古希臘文化深入地影響了古羅馬文明,後者將其發揚光大並傳之於整個西方世界。古希臘文明的遺產植根於今天西方世界的語言、政治、教育、哲學、藝術以及建築中,特別是文藝復興時期,18、19世紀發生於歐洲和美洲不同的新古典主義運動中極大地影響了文明的進程。古希臘是一個城邦林立的地區,因此許多不同的政治制度都有在此地區獲得實踐和發展,有些古希臘城邦如斯巴達一樣奉行君主制,將統治權集中在國王手中;有些城邦則如雅典一樣實行民主政治;還有一些城邦則是由貴族統治或由少數人控制的議會(councils)進行統治。雖然古希臘所處地域狹小,但其政治制度在廣泛的時間上獲得了豐富多彩的發展。僅就政體來分古希臘就經歷了貴族制、民主制、寡頭制和僭主制的演變。尤其是古希臘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古代人類對直接民主制度最早的嘗試之一,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希臘的政治單元是城邦(Polis),因而「政治」(Politics)即為「城邦的事務」。每一個城市,至少在理論上是獨立的,例如:塔蘭托雖然是由斯巴達移民所建立的,不過兩者的政體與生活模式截然不同,雖然有些城市可能會從屬於另一些勢力較強的城邦,例如雅典的三十僭主是由斯巴達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後指派的,但是每一個城市的名義上的最高權力總是位於城內。這意味著當希臘參加戰爭(例如對抗波斯帝國)時,它是以「同盟」的形式走上戰場的。它也為希臘城邦之間的內戰(伯羅奔尼撒戰爭)創造了一定的可能性,導致希臘城邦的衰落,最終為馬其頓所征服,其建立橫跨歐亞非三洲亞歷山大帝國。許多現代讀者熟知的名字活躍於這個時期。詩人有:荷馬、赫西俄德、品達、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以及薩福。著名的政治家包括

Ⅵ 求詳細解答: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

D

Ⅶ 希臘歷史學家著作有哪些

古希臘三大史學家是:希羅多德、修昔底德、色諾芬

以下是關於他們的詳細介紹:

希羅多德

他是古代偉大的歷史學家,他被人們尊稱為「歷史之父」。
公元前四百多年,義大利南部的塔林敦海灣岸邊高地上,一座新的墳墓面向著大海。經過的人,都會在墳前默默地站立致敬。墓前的石碑上刻著這樣的銘文:
「這座墳墓里埋葬著呂克瑟司的兒子希羅多德的骸骨。他是用伊奧尼亞方言寫作的歷史學家之中最優秀者,他是在多里亞人的國度里長大的,可是為了逃避無法忍受的流言蜚語,他使圖里奧伊變成了自己的故鄉。」
這位客死異鄉的人,是偉大的古希臘歷史學家、《歷史》一書的作者希羅多德,他因《歷史》一書得到了人們無比的崇敬。從古羅馬時代開始,希羅多德就被尊稱為「歷史之父」,這個名稱也一直沿用到今天。
大約在公元前484年,希羅多德誕生在小亞細亞西南海濱的一座古老的城市。那是古希臘人早年向海外開拓時建立的一座殖民城市。希羅多德的父親是一個擁有豪富的奴隸主,他的叔父是本地一位著名詩人。希羅多德從小學習勤奮,酷愛史詩。當時,他們城邦的統治者是一個通過陰謀篡奪了政權的傢伙。成年後的希羅多德隨叔父等人積極參與推翻篡位者的斗爭。斗爭遭到鎮壓,他的叔父被殺,他被放逐。後來,篡位統治者被推翻,他一度返回故鄉。不久,又再度被迫出走,從此再也沒有回去過。
大約從30歲開始,希羅多德開始了一次范圍廣泛的旅遊,向北走到黑海北岸,向南到達埃及最南端,向東至兩河流域下游一帶,向西抵達義大利半島和西西里。為了維持生活,他還長途行商販賣物品。每到一地,希羅多德就到歷史古跡名勝處瀏覽憑吊,考察地理環境,了解風土人情,他還喜愛聽當地人講述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他把這一切都記下來,並一直隨身帶著。
公元前445年前後,希羅多德來到了希臘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雅典。當時的雅典,經歷了希(臘)波(斯)戰爭,政治經濟都獲得了高度發展,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學術文化更是稱雄於希臘世界。希羅多德感到異常興奮,他積極參加各種集會和政治文化活動,並很快同政治家伯里克利、悲劇家索福克勒斯等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一次他寫的詩還得了獎。贏得了大家的贊譽。
希羅多德崇拜雅典的民主政治,對於不久前結束的以雅典為首的希臘城邦,在希臘波斯戰爭中打敗奴隸制大國波斯的侵略,十分欽佩,他不停地向有關的人打聽戰爭的各方面情況,收集了很多的歷史資料。在伯里克里和友人們的鼓勵和支持下,希羅多德決心寫一部完整敘述希波戰爭的歷史著作以流傳後世,這就是史學名著《歷史》,又名《希臘波斯戰爭史》。
公元前443年春季,雅典人在義大利南部的塔林敦灣沿岸,建立了圖里翁城邦,希羅多德跟隨雅典移民到了那裡,成了這個城邦的公民。他開始將主要精力用來寫作《歷史》。可惜的是《歷史》並沒有最終完稿,希羅多德於公元前425年離開了人間。
希羅多德的《歷史》在希臘史學史上是第一部堪稱為歷史的著作。全書按內容基本上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敘述了黑海北岸的西徐亞人、希臘城邦及波斯帝國的歷史、地理、民族和風俗習慣等,並記述了希波戰爭爆發的原因。第二部分,主要記述希波戰爭的經過和結果,從小亞細亞各希臘城邦舉行反對波斯的起義,一直到公元前478前希臘人佔領塞斯托斯城為止。後來又有人把全書分成九卷,還根據當時的慣例,用古希臘神話中掌管文學和藝術的九位繆斯女神的名字,給各卷命名,所以這部書有時又被稱作《繆斯書》。《歷史》內容豐富,非常生動地敘述了西亞、北非以及希臘等地區的地理環境、民族分布、經濟生活、政治制度、歷史往事、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名勝古跡等,為我們展示了古代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民族生活圖景,宛如古代社會一部小型「網路全書。」希羅多德從史詩、官府檔案文獻、石刻碑銘和當時多種著作中,獲取了很多資料,更多的是利用他親身游歷和實地調查采訪所獲得的大量資料。《歷史》是西方史學上的第一座豐碑,為西方歷史編纂學「開辟了一個新時代」。
希羅多德對歷史事件和社會現象的記敘分析有可取之處。關於希波戰爭,他譴責波斯遠征希臘,說波斯「不應當再貪求任何其他土地,不應當再奴役那些絲毫沒有招惹它的人們。」認為波斯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它的軍隊成份太復雜,外加外線作戰的困難。雅典之所以獲勝,是因為它實行民主政治,每個人都「盡心竭力」為自由而戰。
希羅多德推崇希臘,稱頌雅典,嚮往奴隸主民主政治,但並沒有對波斯一概否定。他反對的只不過是波斯人入侵希臘的不義之舉,反對它的群主制度。因此有時他甚至把波斯描繪成英雄的國度,並對它的文化作了選擇和歌頌。
《歷史》中首次提到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歷史》記載,約公元前522年,波斯國內集中商議選擇政治形式時,有三派分別主張採用民主政治,貴族政治和君主政治,三種意見,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在激烈的急診中,一個名歐塔涅斯的波斯人說:「人民的統治的優點首先就在於它的最美好的名聲,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希羅多德比較重視古代東方的文明和它對希臘的影響。《歷史》中記載埃及的太陽歷比希臘的歷法准確;希臘字母是從腓尼基人那裡學來的;希臘人使用的日晷最早是由巴比倫人發明的,等等。
《歷史》的文學價值也很高,它常常被認為是西方第一部著名的散文作品。希羅多德採用了一種在東方文學中常見的結構形式,即在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環環相扣,變化無窮,具有迷人的魅力。他還很善於刻畫人物,他筆下的國王、大臣、政治家、學者、士兵等等,大多性格鮮明,形像生動。如第一卷,描繪希臘政治家梭倫和呂底亞王克洛斯相見的對話,鼠目寸光的呂底亞王和聰穎賢達的梭倫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人物的性格特徵表現得惟妙惟肖。
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希羅多德的《歷史》,許多地方還帶有天命論和宿命論色彩,並且其中也夾雜了許多不足為據的神話傳說和無稽之談,但是,他首創了歷史著作的體裁,並為後世保存了大量珍貴史料,其中有些已被近代考古學、人類學和歷史學的研究或成果所證實。
希羅多德無愧於「歷史之父」的光榮稱號。

修昔底德(Thucydides,約公元前460~前400/前396年),古代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以其所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而在西方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關於修昔底德的生平,我們所知甚少。那極有限的一點材料,主要來自他自己的著作中偶爾提及自己的地方。此外,還有來自晚後的希臘羅馬作家的零星記載。
修昔底德出身於雅典的一個富裕而顯貴的家族。他的父親奧洛魯斯,與馬拉松戰役的主要指揮者米太雅德的後輩以及色雷斯的王族都有親戚關系。他和公元前5世紀中期活躍於雅典政治和社會舞台上的一些頭面人物,如客蒙、伯里克利以及另一位修昔底德(麥里西亞斯之子)等,大概都多多少少沾親帶故。修昔底德自己提到,他在色雷斯沿海擁有金礦開采權,在當地居民中有很大影響(Ⅳ.105)。至於他是如何取得這些金礦的,我們無從知曉。但無論如何,這樣的家庭背景,無疑為他後來寫出名垂千古的史學名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關於他的出生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說法。根據修昔底德自己的記載,在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之初,他已經開始撰寫這部歷史著作了(Ⅰ.1);當時他正當明達之年,能夠懂得事物發展的意義了(Ⅴ.26)。顯然,這時他已是壯年。修氏於公元前424年擔任將軍職務,這是一個可靠的年代。按照雅典法律規定,擔任此職務者必須年滿30歲。根據這一點來推算,他至遲應出生在公元前455年或此前不久。有的學者估計,他可能出生在公元前471~前455年之間;有的學者推算,他大概出生在公元前460~前455年之間。他在青少年時代和雅典的許多貴族子弟一樣,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公元5世紀的馬賽林努斯提及一個故事,說修昔底德在童年時代,隨父親一起聆聽希羅多德朗誦其歷史著作時,曾感動得流涕。希羅多德看到這個情況,對他的父親說:「奧洛魯斯,你的兒子深受求知慾的感動。」這個故事的細節未盡可信,但從中可以想見希羅多德對修昔底德產生過一定的影響,而後者對前者的著作頗為熟悉,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
從公元前431年戰爭爆發起,到公元前424年他任將軍止這7年間,修昔底德大概一直居住在雅典。他自己說,這時他已經開始搜集有關材料,以撰寫這場戰爭的歷史(Ⅰ.1)。他明確指出,公元前430年雅典瘟疫肆虐之時,他自己也染上此病(Ⅱ.48),而當時這種病在希臘其他地方似乎很少流行。他又說到,他的著作中所援引的演說詞,有些是他親自聽到的(Ⅰ.22),尤其是伯里克利的演說,他一定是多次聽到過的。這也只有住在雅典才有可能。其間,他也有可能住在色雷斯經營他的金礦。公元前424年,他當選為雅典十將軍之一(Ⅳ.104)。此前,他可能參加過一些戰役,否則不會陡然取得這樣高的地位的。這年冬天,斯巴達名將伯拉西達統率遠征軍,在色雷斯人的協助下,向雅典人在色雷斯地區的戰略重鎮安菲波里斯發動進攻。此時修昔底德正駐扎在塔索斯。安菲波里斯守將攸克利斯向他求援,他迅即率7艘戰艦馳援。然而,當他趕到時,守將已降,安菲波里斯已落入敵手(Ⅳ.106)。顯然,安菲波里斯的失陷,責任不在修昔底德。可是,在雅典,有人誣陷修氏,說他有通敵之嫌,雅典民眾因此議決把他放逐。在此後蒙冤受辱的20年裡,他充分利用閑暇時間,在希臘世界,特別是在那些敵對國家廣泛遊歷,收集到多方面的史料(Ⅴ.26)。其間他一定經常前往伯羅奔尼撒各地以及西西里進行實地考察,尤其注意考察那些發生過重大戰役的地方。雅典和阿爾哥斯、曼丁尼亞以及愛利斯所簽訂條約的內容(Ⅴ.47),可能就是他親自從奧林匹亞的石柱上抄錄下來的銘文,因為他的著作中記載與考古發掘出來的銘文內容基本相同。關於曼丁尼亞戰役的史料(Ⅴ.69~74),則完全是從伯羅奔尼撒方面得來的。他肯定去過西西里,否則在描述西西里的戰事時,他對於西西里的地形不會如此熟悉;關於雅典人在西西里慘敗的情況,他是從雅典的俘虜口中得來的。
修昔底德在流亡20年後重返雅典(Ⅴ.26),並且知道公元前404年雅典和比雷埃夫斯的長城被拆毀一事(Ⅰ.93)。他對公元前396年以後的事情全未提及,但提到死於公元前399年馬其頓國王的改革(Ⅱ.100),因此,大約在公元前400到前396年之間,他未能按計劃完成其著作而猝然死去。
修昔底德的這部著作是世界歷史文庫中的一部傑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整個結構合理、緊湊,文字簡潔、流暢、生動,富有哲理和感染力,顯示了作者出色的史才和良好的文化素養。全書被後世學者分為8卷,嚴格按時間順序展開史事,各卷之間保持著必然的聯系。第一卷開頭有一個序言,闡明作者的寫作動機、方法,接著勾勒了戰前希臘歷史的輪廓,追溯了雅典人與拉棲代夢人之間矛盾的發展過程;第二、三、四卷至第五卷第24節,記載戰爭的前10年(所謂「阿奇達姆斯戰爭」),即自戰爭爆發至「尼基阿斯和約」的簽訂;第五卷第25~116節敘述「尼基阿斯和約」的簽訂至西西里遠征,即所謂「和平」時期的史事;第六、七兩卷敘述西西里遠征始末;第八卷敘述戰爭最後階段,即狄凱里亞戰爭和伊奧尼亞戰爭。按修昔底德自己的計劃,他的歷史著作將一直寫到公元前404年雅典長城被拆毀和比雷埃夫斯港被佔領為止。但是他的著作只寫到公元前411年冬天,就突然中斷了,最後一句話也是不完整的(《Ⅷ.109》,說明他的著作尚未完成。
修昔底德生活的時代,是他的祖國雅典盛極而衰的時代。波斯戰爭以後,尤其是公元前5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雅典利用其強大的海上勢力控制了東地中海地區交通要道和戰略要地,把原提洛同盟諸邦逐步降至附屬國的地位,雅典與原同盟者的關系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形成古代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海上霸國——雅典帝國。從此,雅典國家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它已由阿提卡半島的蕞爾小邦一躍成為地跨歐亞、囊括愛琴海的泱泱大國,煥然一新的雅典城成了東地中海地區政治、經濟、海陸交通和文化中心,成了「希臘的學校」。雅典人對包括奴隸在內的原提洛同盟諸邦人民的壓迫和剝削,是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兵源充足的最根本的原因。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成人的修昔底德,作為統治階級上層的一員,作為雅典對外侵略擴張戰爭的實實在在的受益者,對此自然有著深刻的體會。在思想文化領域,希臘樸素的唯物論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們不懈的探索,人本主義思潮的流行,如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論」,希波克拉特斯的醫學成就,普羅塔哥拉斯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希羅多德的歷史研究成果,以及演說術、詭辯術開始盛行,悲劇、喜劇頻頻上演……這一切,都不能不給修昔底德的世界觀、歷史觀和治學方法以深刻的影響。雅典民主政治為人才薈萃、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修昔底德的史學成就達到了希臘古典史學的頂峰。
色諾芬
色諾芬(Xenophon,約公元前444—354),古代希臘的歷史學家、軍事家和政論家。
關於色諾芬的生平,我們除了根據他本人著作中的敘述,主要依靠生活在羅馬帝國時期的一些作家的記載。由於資料不足,許多涉及具體年代的問題得不到徹底解決,其中有關他的政治活動,也有關他的著作的寫作時間。而對於他出生的年代,現在學術界至少有三種不同的說法。如果我們暫時撇開年代學問題不談。那末,對於色諾芬一生的主要經歷我們是清楚的。
色諾芬出身於雅典的貴族家庭,父親名叫格呂洛斯。他受過多方面的良好教育,熟悉軍事和騎術,曾經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有材料說,他參加過公元前424年雅典與鄰國的一次戰役,據此推算,這時他至少已有20歲。在雅典,18—20歲的青年要在國內的守備部隊服役兩年,年滿20歲才能出國作戰。公元前420年,在泛雅典娜節期間,他曾和蘇格拉底一起到著名富豪卡里阿斯家作客。色諾芬在政治上傾向於貴族派,反對雅典民主制,贊賞斯巴達的貴族政體。
公元前401年波斯發生內訌,國王阿塔薛西斯的弟弟小居魯士在小亞細亞起兵,企圖奪取王位。斯巴達人支持小居魯士,為他提供了大批希臘僱傭軍。色諾芬經友人介紹,參加了這支軍隊。他在自己寫的《遠征記》一書中詳細敘述了這次征戰的經過。小居魯士率領希臘僱傭軍在內的軍隊橫穿小亞細亞,到達巴比倫城附近的庫納克薩。居魯士本人在這里陣亡。失去僱主的希臘僱傭軍在他們選舉的首領的領導下向希臘撤退。退卻過程中,由於先前的幾位首領被波斯人誘殺,色諾芬便當選為這支軍隊的主要首領之一。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領導才能,克服了缺乏給養和敵軍襲擊的重重困難,終於在公元前400年底把幾千名雇傭兵帶回歐洲。在這支希臘軍隊沿黑海南岸行軍的過程中,色諾芬兩度乘軍隊長期等待渡船的機會,提出就地建立新城安居下來的主張,均遭否決。主要原因是大多數希臘雇傭兵希望回家。當色諾芬及其率領軍隊在拜占庭逗留期間,當地斯巴達駐軍的首腦曾企圖逮捕他,把他交給波斯人的小亞細亞總督。
鑒於這種情況,在公元前400年冬天,色諾芬投靠了色雷斯國王塞於特斯,並幫助他進行內戰。按照兩人之間的協議,如果斯巴達人繼續追捕色諾芬,塞於特斯將保護他。此外,塞於特斯應當劃出一塊地方交色諾芬治理。但是當塞於特斯借色諾芬之助戰勝了敵手之後,他卻食言。這時,色諾芬打算回雅典,因希臘雇傭兵固請,他又率領他們到小亞細亞去為斯巴達人效力。這時,斯巴達人正在和波斯人打仗。
斯巴達人沒有及時向雇傭兵支付薪金,色諾芬便靠搶劫富戶為生。
公元前396年,斯巴達國王阿格西拉於斯奉命到小亞細亞領導斯巴達軍隊和波斯人作戰。色諾芬很快就成了他的朋友,可能是指揮一支僱傭軍為其服役,也可能是擔任他的幕僚。總之,與阿格西拉於斯之間的友誼,對於色諾芬的政治生涯影響巨大。
在科林斯戰爭(公元前395—38s年)期間,色諾芬和斯巴達人一起參加了反對雅典的戰役。為此,雅典公民大會通過決議,將色諾芬流放。相反,斯巴達人卻因他的忠誠而對他加以獎賞。
因色諾芬的功績,斯巴達賞賜給他一塊位於奧林匹亞附近的斯基洛斯的地產。從此色諾芬的生活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關於他在斯基洛斯的具體生活情況缺乏可靠的材料。根據大多數學者的意見,這一時期是色諾芬生活最平靜的時期,也是他寫作最多的時期。《居魯士的教育》、《遠征記》等,可能都是在這個時寫的。
在斯基洛斯,除了斯巴達人給他的一份地產,色諾芬自己還購得一塊地。關於這塊地的由來,值得說兩句。希臘雇傭兵在黑海南岸某處曾分發出賣俘虜所得的錢款,他們將應分款項總數的十分之一提出,交當時的幾位首領保管,並由他們負責奉獻給阿波羅和阿爾特米斯兩位神。色諾芬作為首領之一,也得到一份。色諾芬將這筆款子的一半送到德爾斐,存放在那裡的雅典聖庫中,奉獻給阿波羅。另外一半,他存放在以弗所的阿爾特米斯廟的住持手中。在他定居斯基洛斯之後,他又取回這筆款,買了—塊地,名為奉獻給女神阿爾特米斯,實際全部收入由他支配。只是每年他將這塊地上收獲物的十分之一拿出來祭神。
在斯基洛斯,色諾芬過的是大奴隸主的生活,有很多奴隸專替他耕作。斯巴達人有時專門送一些戰俘奴隸給他,供他使用。從他的著作《家政論》來看,他有經營大地產的實際經驗。這些經驗也許就是在這里得到的。他在這里住了十幾年,與斯巴達的權貴保持密切的聯系。
公元前37l年,斯巴達和底比斯之間爆發戰爭,斯巴達戰敗。斯基洛斯重新歸入其原有主人埃利斯的版圖。色諾芬失掉家產後前往科林斯居住,直到老死。
在色諾芬定居科林斯期間,希臘的政局又發生了變化。雅典和斯巴達聯合起來對付稱雄一時的底比斯。色諾芬的兩個兒子都參加了反底比斯的戰爭,其中一人陣亡。於是,雅典公民大會場過決議,廢除了以前關於放逐色諾芬的決定。在這之後,色諾芬雖然有時短期回雅典看一看,但是主要住在科林斯從事著述。他的一系列著作,例如《希臘歷史》、《論騎兵司令的職責》、《論騎術》、《阿格西拉於斯》、《論雅典的收入》等,都是在這個時候完成的。
色諾芬生活在政局劇烈變化的時代,有豐富的多方面的生活經歷,博學多才,是古希臘著名的多產作家。他的作品,文字簡練,詞彙豐富,提供了有關他所生活的時代的大量材料,是研究古希臘歷史的人必讀的著作。
使色諾芬負有盛名的著作,首推《遠征記》這部書,現在分為7章。據說是匿名出版的。學者們推測,這部著作是色諾芬根據自己在行軍過程中作的記錄整理而成的。由於寫的是親身經歷,廣泛涉及希臘雇傭兵生活的各個方面,記錄了沿途的地理景物和見聞,所以歷來為史學家所重視。書中對色諾芬本人在征戰中的作用雖然有所誇大,但總的說來,大體上反映了當時的實際情況。《遠征記》內容豐富,文字生動,是學習古希臘文的人必讀的書。
《希臘歷史》也分為7章,敘述公元前411年至362年的事件。色諾芬希望這本書成為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撤戰爭史》的助續篇。實際上,就文體與見解而論,它都與修昔底德的著作不同。書中的敘述,明顯地具有親斯巴達的傾向。色諾芬著意描寫了三十僭主政府中的兩位主要人物——克利提阿斯和特拉麥涅斯以及恢復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歷史。他同情特拉麥涅斯,不惜筆墨地刻畫了一心要把特拉麥涅斯置於死地的克利提阿斯的卑鄙和不擇手段。他通過誇大阿格西拉於斯的作用,以及採取有意迴避某些事情的手法來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
色諾芬有一組涉及蘇格拉底的著作,其中包括《回憶錄》、《蘇格拉底的辯護》、《宴會篇》和《家政論》。在這些作品中,既有色諾芬對蘇格拉底生平事跡的記述,也有很多是他借題發揮,闡述自己的哲學和政治觀點的地方。關於怎樣培養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人才以及他們應該具備什麼品質等問題,他發表了一系列見解。
《居魯士的教育》是一部抒發政見的歷史小說。色諾芬用描寫波斯帝國的開國君主居魯士所受的良好教育,來說明政治家的訓練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這部歷史小說中,他使居魯士成為自己理想的國王的體現者,把自己贊賞的斯巴達的教育方法搬到了波斯。書中提供了關於軍事方面的許多實際知識,例如,武器的種類,兵力的布置,進攻和退卻的策略,等等。書中也不乏對一系列人物的生動刻畫。
《斯巴達的政治制度》一文,對斯巴達的政治制度極力加以美化,對斯巴達的教育制度備加推崇。他認為斯巴達的立法制度是最好的,而其基礎是能夠在公民身上培養一系列他認為值得贊美的品質——克制、勇敢、善於服從和指揮,等等。
色諾芬在《論雅典的收入》一文中,列舉了一些具體事實,論證改善雅典財政狀況的辦法。他建議由國家出錢購買一批奴隸,用以從事銀礦的採掘。
在《阿格西拉於斯》一文中,色諾芬對他的亡友備加稱贊,顯然言過其實。他贊揚阿格西拉於斯具有種種優秀品德:虔敬神明,忠誠待友,對祖國無限忠誠,對下屬寬厚仁慈,作戰時身先士卒,生活質朴勤謹。
《論騎兵司令的職責》、《論騎術》、《論借獵犬之助進行狩獵》等篇,表明色諾芬在關於馴馬、組織騎兵和打獵方面有廣博的實際知識。
從上面所列色諾芬著作的簡略介紹中可以看出,他的興趣是非常廣泛的。但是他缺乏深刻的思想。對於色諾芬在史學史上的地位,古今學者沒有一致的意見。由於他政治觀點有所偏頗,所愛者著意渲染,所惡者避而不談,我們對於他提供的材料必須進行認真的分析。

Ⅷ 高中歷史--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 c
2 a
3 c
4 a克里斯提尼改革肅清了氏族制的殘余,標志著雅典一個多世紀以來平民與貴族內斗爭的勝利結束,確立了奴隸容主民主政治。也就是說全體的公民都有權參加國民大會,商討大事
5 D 不選B是因為古希臘城邦政治~~
6 不選A是因為古希臘的民主政治是奴隸主階級的民主政治,奴隸階級是沒有政治權利的,17世紀的英國則不存在沒有政治權利的階層
7 A
8 D 十二銅表法對貴族濫用權力作了一些限制,按律量刑,貴族不能再任意解釋法律,是後世羅馬法的淵源,對於中世紀和近代歐洲法學也有重要影響。
該法典禁止貴族與平民通婚。繼承法既實行遺囑自由,又規定財產在氏族內繼承;懲罰方法既採用罰金,又保存同態復仇。這表明當時社會中還存在氏族制度的殘余
9 ~~~~~---——————自由民的子女也是自由民
10 A
11 雅典時期還沒有成文法,應該屬於判例

也許跟高中階段的有所不同,我提供的這類答案是屬於大學階段的
每個階段的側重點是不相同的。

參考資料是世界古代史

閱讀全文

與最早劃分政體類型的古希臘歷史學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