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下列歷史人物與乾旱災害有關A李自成起義B天平天國運動C陳勝吳廣起義D黃巾起義
這道題的正確答案是A選項:李自成起義
(1)李自成起義:李自成起義是明末農民起義的重要一方。明天啟、崇禎年間,陝北連年旱荒,農民紛起暴動。李自成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李岩和李自成在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並且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散布「迎闖王,不納糧」的歌謠。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農民戰爭中的主力軍。
(2)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咸豐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間,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組成的領導集團從廣西金田村率先發起的反對清朝封建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農民起義戰爭,是19世紀中葉中國最大的一場大規模反清運動。1864年,隨著太平天囯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標志著運動失敗。
(3)陳勝吳廣起義:「陳勝吳廣起義」,是秦末農民戰爭的一部分。此次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
(4)黃巾起義:黃巾起義,是東漢晚期的農民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民變之一,開始於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當時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斗不止、邊疆戰事不斷,國勢日趨疲弱,又因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巨鹿人張角的號令下,紛紛揭竿而起,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向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攻擊,並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為平息叛亂,各地擁兵自重,雖最終起義以失敗而告終,但軍閥割據、東漢名存實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終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
(1)與乾旱災害有關的歷史事件是擴展閱讀:
李自成起義失敗的原因:
(1)李自成起義完全符合「貧民起義」的特點,它的參加者都是在天災打擊下無法生存的農民,其行動是破壞社會秩序而不是建立社會秩序。借用毛澤東的話來說,就是他們善於破壞舊世界,但是卻無力建設新世界,所以他們的失敗就完全是必然的。
(2)貧民起義領袖並不代表歷史前進的動力,李自成也毫不例外。李自成的特殊性也許在於,他本人有良好的個人品德——與張獻忠相比,他並不是嗜殺成性的暴戾之徒,所以歷史資料中多有他得到部下和人民擁戴的記載,官書的《明史》也稱贊李自成「不好酒色,脫粟粗糲,與其下共甘苦」。但既然李自成並不亞於劉邦、朱元璋等帝王的個人品質,那麼他的失敗就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歷史條件使然。
(3)沒有具體可行的惠民政策是問題的關鍵。李自成的部隊變成土匪兵,當然不會出什麼惠民政策。他們想的就是搜盡錢財會陝西過日子!李自成的勝利太過突然,他沒有作好統治全國的准備。這些暴民的暫時勝利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明政府的腐敗!當時,明政府財政混亂,有些權利的人想方設法的剋扣餉銀。普通士兵沒有餉銀,自然不願意賣命打仗!加上張獻忠等牽制了明政府的大部分力量,這才使得李自成順利攻入北京城。這些暴民被突然的勝利打蒙了,哪裡想得到其他。最高統治者李自成的頭腦也不怎麼清楚!歷朝歷代,這個時候,應該安撫老百姓,安撫知識分子,安撫那些達官顯貴,否則,怎麼站得住腳。尤其是知識分子和達官顯貴,其影響力不可忽視。李自成忽視的恰恰是這一點,以至於這三種人對於新興政權恨之入骨!在李自成敗退的過程中,沒有得到士紳地主的任何支持,所以才一潰千里,最後身死「國」滅。
網路--李自成起義
⑵ 下列哪些歷史事件與乾旱災害有關
您的選項呢?麻煩您拍張照片
⑶ 乾旱的發生與什麼有關
乾旱與特定的地理環境和大氣環流系統相聯系。除了由於特殊的自然地理版環境(如戈壁、沙漠權地區)造成當地缺水少雨之外,旱災的形成主要取決於氣候。降水量少,蒸發量大是形成乾旱的直接原因,而大氣環流異常,海氣和陸氣相互作用會導致降雨偏少,蒸發加劇,這是乾旱發生的根本原因。
①定義:乾旱指某一地區長期無雨或高溫少雨,使空氣及土壤的水分缺乏。
②定義:乾旱(arid),是一種水量相對虧缺的自然現象。通常指淡水總量少,不足以滿足人的生存和經濟發展的氣候現象。乾旱使供水水源匱乏,除危害作物生長、造成作物減產外,還危害居民生活,影響工業生產及其他社會經濟活動。乾旱後則容易發生蝗災,乾旱是自然現象,乾旱並不等於旱災,乾旱只有造成損失才能成為災害。
⑷ 非洲乾旱災害的歷史與現狀
(一)非洲的氣候更替
干濕交替是非洲部分地區氣候的特徵,每隔一定的年份就要發生一次歷時數年的乾旱已成規律。據Nicholson的研究,16世紀到18世紀末,該地帶比較濕潤,但也曾發生過幾次嚴重的乾旱;18世紀以來氣候逐漸變乾旱,但又發生過多雨時期,在20世紀變乾旱時期,也出現過數次濕潤期,說明非洲氣候有明顯的干濕交替。
(二)20世紀60~80年代非洲特大乾旱災害
20世紀60~80年代非洲熱帶草原和熱帶荒漠地帶乾旱頻繁,災害嚴重,最嚴重的是薩赫勒地帶。薩赫勒地帶是蘇丹草原北部一條寬320~480km的地帶(包括塞內加爾北部、茅利塔尼亞南部、馬里中部、布吉納法索北部、尼日南部、查德中部),南部是荒漠化熱帶草原,北部是半荒漠,年降水量自南向北由700mm遞減至250mm。當地居民種植稻穀、高粱、花生、阿拉伯樹膠等,牲畜有牛、綿羊等。60年代該地區降水較多,經濟與人口增長很快,對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1968~1973年的特大旱災開始時,以牧井為中心周圍形成了直徑10~12km的裸露荒漠化地塊,向北擴張的農業耕作活動也形成了許多荒漠化地塊。乾旱繼續擴大,造成河流斷流,土地龜裂,莊稼失收,草木枯萎,人畜大量死亡,據統計約有20萬人喪生。1973年西非的塞內加爾、奈及利亞等國家發生大旱,乾旱奪走了30萬人的生命。1976年波札那、安哥拉、南非大旱,從蘇丹—撒哈拉沙漠地區擴展南至波札那的卡拉治里沙漠四周的南部非洲國家,東至非洲之角的索馬里,遍及34個國家。乾旱等引起了很多國家政治動亂,如安哥拉、衣索比亞、查德、烏干達等。進入 1977年,非洲每年都有多達20~30個國家發生糧荒,其中,經常嚴重缺糧的國家有15個,即賴索托、安哥拉、尚比亞、維德角、波札那、葛摩、布吉納法索、坦尚尼亞、莫三比克、烏干達和查德,人口約占非洲總人口的1/2。此後1982~1984年持續3年發生特大旱災,共有24個國家占非洲40%的人口受災,50多萬人死亡,600多萬人流離失所,2億人掙扎在飢餓死亡線上,大旱使茅利塔尼亞80%的草地變成沙漠。
1968~1973年間,在西非,特別是地處撒哈拉沙漠南緣的薩赫勒地帶的年降水量一般不到正常年份的一半。1983~1985年間,西非大西洋沿岸向南直到南非又發生了不同程度的乾旱和飢饉,至少有20個國家的3000萬人挨餓,1000萬人離家出走。衣索比亞1983年10月中旬開始,各地區發生乾旱,到1984年2月末,仍未降雨。以後的幾年中,該國又持續發生嚴重乾旱,成千上萬的牲畜死亡,森林火災不斷。據估計,有上百萬人死亡,同時,人口大規模地南遷造成嚴重的難民問題。非洲從1991年開始又不斷發生旱災。早在1991年6月18日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表的一項報告中指出,3000萬非洲人正處於嚴重營養不良和飢餓之中,以衣索比亞、蘇丹、安哥拉和莫三比克最為嚴重。據世界銀行行長普雷斯頓說,非洲的這次乾旱危機是幾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次,有1.15億人受災。據報道,1992年3~5月,衣索比亞南部和肯亞北部約有75%的牲畜死亡,撒哈拉周圍國家近4000萬人由於乾旱和內戰面臨著飢餓的危險,索馬里已有30萬人死於飢荒,有100萬人流落他鄉;南部非洲大多數國家穀物收獲量減少一半。
⑸ 乾旱帶來的災害有哪些
災害一般為作物水分遭到破壞,減產。
乾旱對作物危害程度與其發生的季節、作物的種類、品種、生育期有關。春季於早影響春播,或造成春播作物缺苗斷壟,並影響越冬作物的正常生長。
危害
1.乾旱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
2.乾旱是危害農牧業生產的第一災害
氣象條件影響作物的分布、生長發育、產量及品質的形成,而水分條件是決定農業發展類型的主要條件。乾旱由於其發生頻率高、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後延影響大,成為影響我國農業生產最嚴重的氣象災害;乾旱是我國主要畜牧氣象災害,主要表現在影響牧草、畜產品和加劇草場退化和沙漠化。
3.乾旱促使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
a.氣候暖干化造成湖泊、河流水位下降,部分乾涸和斷流。由於乾旱缺水造成地表水源補給不足,只能依靠大量超采地下水來維持居民生活和工農業發展,然而超采地下水又導致了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區面積擴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
b.乾旱導致草場植被退化。我國大部分地區處於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的生態脆弱地帶,氣候特點為夏季盛行東南季風,雨熱同季,降水主要發生在每年的4-9月。北方地區雨季雖然也是每年的4-9月,但存在著很大的孔徑異質性,有十年九旱的特點。由於氣候環境的變遷和不合理的人為干擾活動,導致了植被嚴重退化,進入21世紀以後,連續幾年,乾旱有加重的趨勢,而且是春夏秋連旱,對脆弱生態系統非常不利。c.氣候乾旱加劇土地荒漠化進程
d.氣候暖干化引發其他自然災害發生
冬春季的乾旱易引發森林火災和草原火災。自2000年以來,由於全球氣溫的不斷升高,導致北方地區氣候偏旱,林地地溫偏高,草地枯草期長,森林地下火和草原火災有增長的趨勢。
⑹ 乾旱造成的自然災害
(1)東北抄華南 (2)春該地春襲季降水少,並且春季氣溫升溫較快造成蒸發量大,形成春旱夏該地在7、8月份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降水較少,氣溫較高,形成伏旱冬冬季我國大部分地區受冬季風影響降水少,但此地緯度低,冬季氣溫較高,形成冬旱 (3)①地石灰岩廣布,形成喀斯特地貌,多地下暗河,地表水滲漏比較嚴重。②地地形中央高四周低,河流短小流急,很快注入海洋,使當地地表水缺乏。 (4)因地制宜實行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業結構,改善乾旱區農業生態環境,有利於減輕和避免乾旱的威脅;在乾旱多發地區,選擇耐旱的作物;開墾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營造防護林,改進耕作制度等,都是防禦乾旱的有效措施。 本題主要考查乾旱災害及其成因、分布。第(3)題,雲貴高原乾旱並不是降水少,而關鍵是岩溶地貌導致地表水不易保存所致;海南乾旱關鍵是地形地勢導致地表水流失快。
⑺ 中國歷史上的旱災由政府進行賑災的災害有哪些,受災情況如何希望能詳細一點兒,謝謝!
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旱災記載,應是距今3800多年前(公元前1809年)伊洛河流域的大旱,即所謂「伊洛竭而夏亡」。民國時期國內外學者如何西(A.Hosie)、竺可楨、陳達、鄧拓等,都曾利用《古今圖書集成》、《東華錄》以及其他文獻記載對中國歷史時期的水旱災害進行統計,其結果均無一例外地顯示旱災發生的次數多於水災。據鄧拓《中國救荒史》的統計結果,自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37年,旱災共1074次,平均約每3年4個月便有1次;水災共1058次,平均3年5個月1次(《鄧拓文集》第二卷第41頁,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新中國成立後,旱災發生的頻率總體上小於水災,但自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華北、西北大部分地區開始出現的乾旱化(並非單指降雨量的減少)趨勢,從生態系統變化的角度來看,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就災害的後果而言,旱災引發重大飢荒的頻次以及由此導致的人口死亡規模,更非其他災害所可比擬。據美國學者鄭麒來對歷代正史資料的統計,自漢代以來,因各類自然災害導致的求生性食人事件經常周期性發生,而其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以上是由乾旱引起的。近代以來特別是民國時期,此類求生性食人事件顯然進入新一輪周期,且有愈演愈烈之勢。據不完全統計,從1840年到1949年這110餘年間,全國各地共出現此類食人事件50年次,平均兩年左右即發生1次。其中緣於旱災的共30年次,緣於水災的10年次,其他的則為旱水、旱蝗、旱雪、霜災以及不明原因的大飢、春荒、冬荒,旱災依然是求生性食人的主要原因。
在災害造成的人口損失方面也同樣如此。明清至民國時期,全國共發生死亡萬人以上的重大災害221次,其中水災65次,颶風53次,疾疫46次,旱災22次,地震21次,但各災型的死亡人數並不與其發生的次數成正比,尤其是旱災,為數僅居第四,死亡人數卻處於諸災之首,共計30393186人,佔全部死亡人數(42737008)的71%。而且明代如此,清代如此,民國時期更是如此,可謂愈演愈烈。其中1876―1879年的華北大旱災,山西、河南、陝西、直隸等受災各省共餓死病死人口950萬至1300萬,最高估計多達2000餘萬人; 1892―1894年晉北大旱,死亡100萬人;1942―1943年中原大飢荒,河南1省死亡人口約300萬人;1943年廣東大飢荒,死亡50萬人(一說300萬人)。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今,由旱而荒並因之導致大規模人口死亡的事件,除1959―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之外,殊屬罕見,但僅此一次,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中國災情報告:1949―1995》公布的數字,即已造成千萬人以上的人口損失,可見旱災危害之巨大
⑻ 災害中與乾旱沒有關聯的是
D 乾旱導致草木枯黃,可能誘發森林火災;蝗蟲孳生誘發蝗災;土壤水分長期缺失導致土地荒漠化。
⑼ 乾旱的影響和災害涉及哪些方面
在一系列的自然災害中,乾旱的影響和災害涉及面極廣,它涉及到經濟、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等多個方面。中國是一個乾旱災害頻發的農業國家,據不完全統計,自公元前180年至1949年,中國歷史上因旱災死亡萬人以上的事件至少24起,共死亡1185.4萬人。而1873年~1879年中國北方的這次特大旱災及其引起的飢荒,其嚴重程度在中國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⑽ 我國歷史上的重大乾旱事件(舉例)
華北大旱災、1959—1961年大旱、1978—1983年大旱
1、華北大旱災
從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續了整整四年;受災地區有山西、河南、陝西、直隸(今河北)、山東等北方五省,並波及蘇北、皖北、隴東和川北等地區;大早旱不僅使農產絕收,田園荒蕪。
由於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為主,而這兩年的陰歷干支紀年屬丁丑、戊寅、所以人們稱之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稱「晉豫奇荒』、「晉豫大飢」。
2、1959—1961年,歷史上稱為「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全國連續3年的大范圍旱情,使農業生產大幅度下降,市場供應十分緊張,人民生活相當困難,人口非正常死亡急劇增加,僅1960年統計,全國總人口就減少1000萬人。
3、1978—1983年,全國連續6年大旱。累計受旱面積近20億畝,成災面積9.32億畝。持續時間長,損失慘重,北方是主要受災區。
4、2010雲南旱災,2010年雲南遭遇百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災,乾旱范圍之廣、時間之長、程度之深、損失之大,均為雲南省歷史少有。雲南大部、貴州西部和廣西西北部已達特大乾旱等級,其中楚雄市尤為嚴重,20餘萬農村人口缺水。
5、2011貴州旱災,2011年7月以來,持續的高溫少雨天氣導致貴州部分地區發生較為嚴重旱情,至8月16日貴州乾旱監測顯示,全省30餘個縣市出現特旱和重旱。全省各地多雲到晴,赤水河谷、遵義東部、銅仁地區、黔東南大部、黔南南部、黔西南東南部午後有35℃以上的高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