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快中考了如何記憶歷史
把重點的內容串聯記憶,不要一個點一個點的記,知識點太多,版這么短時間記不住權了。
關鍵記憶時間、人物、地點,至於過程有印象就可以,答題的時候可以含糊一些。不要想面面俱到。老師提示的重點事件要多下功夫。
臨陣磨槍更要有取捨,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祝你好運!
② 中考搶分36計的主要目錄
第1計 真題——中考方向的指明燈
第2計 代數的重要工具——因式分解
第3計 分式中不可忽視的陷阱
第4計 巧找等量關系列方程
第5計 速解一元二次方程
第6計 化動為靜巧解含參不等式(組)
第7計 巧用三個「二次」關系解題
第8計 2道題搞定反比例函數
第9計 聯姻解決一次函數與二元一次方程關系
第10計 庖丁解牛破解二次函數綜合題
第11計 理清事件搞定概率問題
第12計 中考統計題頻繁關注的三數
第13計 構造等腰三角形巧解題
第14計 邊定全等 角定相似
第15計 測高、測距有妙招
第16計 巧借「三角形」解「四邊形」
第17計 萬變不離其宗的圖形變換
第18計 8種輔助線解決圓問題
第19計 一「咬」二「抓」三「挖」來審題
第20計 會則對 ,對則全
第21計 巧用整體思維求值
第22計 識別陷阱有絕招
第23計 轉化與化歸——數學上的變身法
第24計 運算務必快而准
第25計 合理檢驗、自動糾誤——把丟失的分找回來
第26計 瞻前顧後分步得分
第27計 不會也能得幾分
第28計 一切閱讀題都是紙老虎
第29計 大膽設參 設而不求
第30計 四字決速解選擇題
第31計 目標定向 定位掃除解題障礙
第32計 「大」同「小」異求最值
第33計 分類討論 各個擊破
第34計 答題時間巧安排
第35計 思維短路巧連通
最後一計 放棄也是一種獲得
③ 初三歷史知識點總結
一、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一五」計劃:
1、1953年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國家開始大規模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根據總路線精神,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一五計劃」的主要內容是:「一化」,即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三改造」。
2、成就: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工礦業的建設成就尤其突出,建成了飛機、汽車、重型機械、精密儀器等近六百個重要項目。分布:主要項目都集中在適合重工業發展的東北地區。
3、評價:這些成就的取得使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二、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方針是積極發展、穩步前進,實行自願互利的原則,實行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道路;(農業合作化)
2、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方針是國家資本主義形式,實行和平贖買政策,走統購包銷、加工定貨、公私合營道路。
3、意義: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上完。基本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實現了從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三、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
1、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大會正確地分析了國內形勢和主要矛盾的變化,即社會主義改造已基本完成,階級關系已發生根本性變化,國內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生產關系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的矛盾。
2、因此,黨和全國人民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盡快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建設成為先進的工業國。中共八大的路線方針是正確的,是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四、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
1、大躍進的主要表現為大辦工業、農業,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的高速度。如:工業上掀起大煉鋼鐵、農業上虛報產量等。
2、人民公社化運動錯誤地認為社會主義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產關系的變革上盲目求快求純。人民公社化運動嚴重脫離我國國情,脫離農村生產力水平和廣大群眾與幹部的覺悟程度,挫傷了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3、後果:「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交織在一起,共同構成了黨在探索中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一次嚴重失誤。1959~1961年,出現了建國以來未曾有過的嚴重經濟困難。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民主政治制度建設
1、1949年9月在北平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國家,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
2、選舉毛澤東為主席。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選舉產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任命周恩來為,兼外交部長。
(3)中考歷史搶分知識點擴展閱讀
歷史學習整理方法:
1、時間歸納法。根據不同時間段,將不同的歷史事跡進行歸納。
2、人物歸納法。將不同影響的人物列出,並將該人物的事跡以及該人物生活年代所發生重大事件列出。
3、事件歸納法。將各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列出,且標明相關時間以及人物,並說明各事件所產生的影響。
4、表格歸納法。將歷史知識的重點製作成表格,在表格中將時間、人物、地點等羅列出來。
5、樹狀圖歸納法。將歷史知識點按照簡潔到詳細的順序,依次將內容按從左到右或從上到下的順序寫出。
④ 求答案~《中考總復習搶分計劃》數學
關於這個答案方面
的書籍,一般人
應該很難知道
⑤ 中考歷史復習資料總結
初三中考歷史復習提綱(中國古代史部分)
1、識記:元謀人、北京人的文化遺存。
1)雲南的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目前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
2)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是我國最具有代表性的原始人群。保留猿的體質特徵,直立行走,能夠用手製造和使用工具從事勞動,會使用天然火,過群居生活。
2、知道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
1)炎帝:傳說中,黃河流域部落聯盟首領,號稱神農氏,是中華原始農業和醫葯學的創始人。2)黃帝:傳說中,黃河流域部落聯盟首領,被認為是中華文明的創始人。3)炎帝和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4)堯、舜、禹先後成為黃河流域部落聯盟首領,堯、舜通過「禪讓制」推舉繼承人;禹是治水英雄。
3、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實: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定都陽城。禹死後,兒子啟繼承父位,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4、通過商鞅變法,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史實: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開始變法,主要內容:1)編制戶口,加強刑罰;2)獎勵生產;3)獎勵軍工;4)承認土地私有;5)推行縣制;6)統一度量衡。
作用:經過變法,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以後兼並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知道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9年夏,陳勝和吳廣率眾在大澤鄉起義。起義失敗,但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6、張騫通西域的史實。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作用: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
7、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絲綢之路是一條橫穿歐亞大陸的著名古代陸上商貿通道,從長安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西亞,直到歐洲。作用: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有力地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中國人民與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在我國當今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仍然發揮著重大作用。
8、了解秦兼並六國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史實: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意義: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國長期割據爭戰的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順應了歷史潮流,有利於當時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對歷史發展起了促進作用;秦的統一,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統一的趨勢則成為此後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
9、了解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和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項目\ 皇帝 措 施
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規定國家最高統治者稱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2、在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對皇帝負責;3、在地方實行郡縣制,官吏由朝廷直接任免;4、統一車輛形制、文字、貨幣、度量衡;(A、秦統一後,把小篆作為全國規范的文字,以後又在民間流行更為簡單的隸書。B、貨幣:統一使用圓形方孔的秦國銅錢。)5、組織修補長城;6、焚書坑儒。
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 1、 頒布「推恩令」,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2、加強監察制度; 3、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 4、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用儒家經書教育青年子弟。5、大力反擊匈奴,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6、派張賽出使西域,開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評價漢武帝:漢武帝是西漢時期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在西漢初年經濟繁榮與政權鞏固的基礎上,使西漢進人全盛時期。他在位期間,西漢出現了大一統的格局。漢武帝的大一統的措施順應了建立統一國家的潮流,符合歷史發展的方向。
101、唐朝工匠用各種礦物燒制出青、綠、黃三種艷麗的彩色陶器,所以叫唐三彩。唐三彩作品多為人物或動物俑,個個造型生動,栩栩如生,為藝術珍品。
102、唐代的繪畫風格十分注重線條的變化,不論是凡人常物,還是雲中的飛天神仙、反彈琵琶的歌女舞妓,都給人以「天風飛揚,滿壁風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的美感。
103、唐代天文學家中最有成就的是僧一行(原名張遂),他通過觀測,證實了太陽的運行速度是不均勻的,時快時慢。僧一行還大規模實測了子午線的長度,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104、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六大古都」,它們分別是陝西西安、河南洛陽、江蘇南京、北京(以上四地曾是幾個朝代的都城)、河南開封和浙江杭州(分別是北宋和南宋的都城)。
105、唐朝時期,中國是東方最先進的國家,日本先後派了十多批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人數多時達五六百人。這些日本譴唐使回國以後,積極傳播中國的社會制度和文化,促進了中日的友好關系和文化交流。
106、公元907年,唐朝節度使朱溫廢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歷史上稱為後梁。此後的50多年裡,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相繼統治黃河流域,合稱五代(公元907——960年)。同一時期,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後出現了10個割據政權,總稱十國。到公元960年,宋朝建立,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結束。
107、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今河南開封東北)發動兵變,手下將士們把黃袍加到他身上,擁立他為皇帝,取國號為「宋」,定都在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108、宋太祖為了鞏固統治,採納宰相趙普的建議,加強中央集權。他設酒宴,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
109、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被宋神宗任命為宰相後實行變法,整理財政和軍政,稱為「王安石變法」。後來由於司馬光等人的強烈反對,變法維持不到十年就結束了。
110、北宋時期官員包拯,為官清廉,剛正不阿,人們把他當作清官的典型,尊稱他為「包公」、「包青天」或「包龍圖」。中國民間流傳著許多有關包公的動人故事,表達了人們對他的敬仰之情。
111、五代十國時期,各地佛教盛行。宋朝時宋太祖下令雕版刻印《大藏經》,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印刷佛經。
112、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相當發達,火葯、造紙、印刷術和指南針一起被稱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
113、沈括是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對天文、歷法、音樂、醫葯、數學等很是精通。他在所著的《夢溪筆談》一書中,記載了自己豐富的研究成果。此外,他還記錄了當時勞動人民的許多發明創造,比較有名的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等。
114、印刷術的發明和推廣被譽為世界文明之母。北宋時期,畢升在雕版印刷的基礎上發明了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大約200年後,這一技術傳到其他國家,對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起到推動作用。
115、火葯的發明與中國古代的煉丹術有密切關系。因為火葯具有很強的殺傷力,唐朝末年,被廣泛應用到軍事上。宋元時期,火葯技術有了更大的改進。後來火葯的製造方法傳到阿拉伯,又從阿拉伯傳到歐洲各國。
116、在很早的時候,中國就發明了指南針。北宋時期,人們創造了適用於航海的指南針,把航海事業推向了新的時代。這一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在世界上也最為先進。
117、北宋時期大量開採金、銀、銅、鐵等礦藏,銅錢是當時的本位貨幣,鑄造量非常大,在今天東到日本、西至歐洲、非洲的廣大地區都有出土。
118、兩宋時期的制瓷業非常發達。宋瓷品種繁多,花紋秀麗,並大量出口海外,江西的景德鎮已成為中國著名的瓷都。
119、宋朝時期,市場上流通貨幣以銅錢、鐵錢、金銀等金屬貨幣為主。為了攜帶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紙幣的使用為商業繁榮提供了便利條件。
120、宋代的針炙學和法醫學成就突出,《洗冤集錄》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法醫學著作,比西方同類專著早了300多年。
121、司馬光是北宋著名歷史學家,他用了19年的時間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著名編年體通史,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1300多年的歷史。
122、宋朝末年,宋江領導的一批民眾在山東省梁山一帶起義。後來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就是以此為背景創作的。
123、宋朝時期,中國境內還有一些其他民族建立的政權,如契丹族建立的遼,女真族建立的金,黨項族建立的西夏等。1127年,金朝的軍隊攻破開封,俘虜了北宋的皇帝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徽宗的另一個兒子趙構稱帝。逃到南方,在杭州建立政權,歷史上成為南宋(公元1127-1279年)。
124、岳飛是南宋的抗金名將,他率軍北上以收復被金軍佔領的宋朝領土,卻被秦檜等人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岳飛葬在杭州西湖邊上。後人為了紀念他,在他的墓前放了用生鐵澆鑄的秦檜等人的跪像,表示對奸臣的強烈憎恨。
125、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後,大舉進攻南宋,南宋著名的將領文天祥組織軍民抵抗,失敗後被俘虜。元朝統治者採用各種方式勸他投降,他寧死不屈,寫下了《正氣歌》和《過零丁洋》等詩篇,表現了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成為千古名言。
201、1898年,俄國強迫「租借」旅順和大連,將長城以北和新疆據為其勢力范圍。
202、1898年,法國強迫「租借」廣州灣,把廣東、廣西及雲南據為其勢力范圍。
203、1898年,英國強迫「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區及附近島嶼(統稱新界),並將長江流域10個省據為其勢力范圍。
204、日本在割佔台灣和澎湖列島之後,又於1898年強據福建為其勢力范圍。
205、19世紀末,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時,美國正忙於同西班牙爭奪菲律賓。為擴大其在中國的侵略權益,1899年提出「門戶開放」的侵略政策,此後,美國在中國雖然沒有強占、「租借」中國領土和劃分勢力范圍,但卻以更狡猾的方式擴大對中國的侵略。
206、《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是英國強迫清朝廷訂立的關於「租借」九龍的條約,於1898年6月9日在北京簽訂。主要內容為:九龍(不包括九龍城)租給英國,租期99年。
207、1898年英國強迫清朝廷「租借」九龍半島,激起九龍人民的義憤。1898年4月15日16日,九龍民眾武裝數千人在大埔墟阻擊英國侵略軍。後在英軍和清軍的鎮壓下,斗爭失敗。
208、中美華工條約是美國強迫清廷訂立的關於限制旅美華工的條約,1894年3月在華盛頓訂立。主要內容有不準華人入美國國籍等。
209、《中葡北京條約》是葡萄牙在英國支持下強迫清廷訂立的不平等條約,1887年12月1日在北京簽訂。主要內容有:中國准許葡萄牙永駐和管理澳門以及屬澳之地等。
210、1895年5月2日,康有為發動正在北京參加考試的舉人1300多名,上書光緒帝,反對簽定《馬關條約》,提出遷都抗日,請求變法,史稱「公車上書」(古時中國朝廷用車馬接送到京城考試的讀書人,後來人們就用「公車」作為到京城考試的舉人的代稱)。
211、1898(戊戌年)中國發生了一次政治改革運動。是年,清朝光緒帝接受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提出的變法主張,頒發了一系列變法詔書,推行新政,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進行改革。華僑華人中國文化常識華僑華人中國文化常識但戊戌變法只進行了103天,就在慈禧太後的鎮壓下失敗。
212、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大學,1898年開辦於北京,是戊戌變法的「新政」措施之一。1900年因八國聯軍侵佔北京被迫停辦。辛亥革命後改為北京大學。
213、譚嗣同,戊戌變法中的重要人物。慈禧太後鎮壓政變後,譚不願逃走,表示甘為變法流血犧牲,後慷慨就義,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著名詩句。
214、義和團原名義和拳,是貧苦農民、城市貧民等在華北、東北等地自發組織的反帝武裝,1900年發展到北京、天津地區。義和團英勇抵抗八國聯軍的侵略,迫使侵略軍多次退卻,最後在八國聯軍和清軍的聯合鎮壓下失敗。
215、八國聯軍指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個帝國主義國家侵華的聯合軍隊。1900年為鎮壓義和團的反帝愛國斗爭,擴大侵略,八國聯軍大舉進攻中國,攻陷天津、北京,到處燒殺搶掠,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216、1900年(庚子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強迫清廷於次年訂立《辛丑條約》,其中規定中國賠款白銀4億54萬多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抵押。這筆賠款通稱為「庚子賠款」。
217、《辛丑條約》是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強迫清廷訂立的喪權辱國條約。1901年(辛丑年)7月由清廷與英、美、意、西、荷、比等十一個國家的代表在北京簽訂。
218、《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為:中國賠償白銀四億五千多萬兩,以海關等稅收作保;清廷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廷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這個條約進一步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統治,並表明清廷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219、海蘭泡和江東六十四屯大慘案:1900年7月,趁八國聯軍進攻天津之時,俄國出動17萬人軍隊,分六路侵入東北三省。16日,俄國侵略軍突然包圍位於黑龍江東岸的海蘭泡,把6000多中國人或用刀槍屠殺或驅入黑龍江活活淹死。第二天又強占江東六十四屯,用同樣的手段殘酷屠殺當地居民。
220、慈禧太後是清末同治、光緒兩朝的實際統治者。自1861年發動政變實行「垂簾聽政」後,統治中國將近半個世紀。
221、1905年,清朝廷宣布廢除科舉制度,中國各地開始興辦新式學校。
222、1905年,為了反抗美國虐待華工和限制華工入境,上海、廣州、長沙、漢口、天津等城市發起抵制美貨的愛國運動,中國留日學生和海外華僑也紛紛響應。
223、1903年,年僅19歲的中國留日學生鄒容在上海寫成《革命軍》一書,號召中國四億同胞起來推翻清朝廷,建立一個獨立、民主、自由的「中華共和國」。這本書暢銷100多萬冊,轟動了知識界和海外華僑。
224、1903年,留學日本的陳天華寫出《猛回頭》、《警世鍾》兩本書,用通俗的文字、唱詞的形式,沉痛指出中國面臨亡國的危險,呼籲中國人要警醒,共同擔負起救國的責任。這兩本書在當時宣傳革命影響很大。
225、孫中山名文,字逸仙,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人,偉大的民主革命家。他領導了推翻清朝統治和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
⑥ 中考搶分36計怎麼樣
如果自己覺得不錯的話,可以看看,但不要太沉浸在其中
⑦ 中考歷史復習資料
八年級上冊歷史期末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侵略與反抗
第一課 鴉片戰爭
1.林則徐虎門銷煙
(1)背景:19世紀上半期,為了開辟中國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英國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
(2)鴉片的危害:使許多白銀流入英國,加劇了中國的貧弱。同時,鴉片還嚴重摧殘吸食者的體質。鴉片的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
(3)時間&地點&人物:1839年6月3日,林則徐,在虎門海灘。
(4)影響: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領導這場斗爭的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2.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
(1)時間&地點&雙方:1840年6月,廣東海面,中英
(2)結果:英勝中敗
3.中英《南京條約》
(1)時間&雙方1842年,英國侵略者和清政府簽訂。
(2)條約內容:1.割香港島給英國;2.賠償2100萬元;3.開放廣州,上海,廈門、寧波,福州五處為通商口岸;4.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需同英國商定。
4.鴉片戰爭(簽訂《南京條約》)的影響: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二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1.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
(1)目的: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2)時間&侵略者: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為主凶,美俄兩國為幫凶。
2.俄國侵佔我國大片領土
時間 名稱 領土范圍 面積
1858年 《璦琿條約》(割地最多) 中國東北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 60多萬平方千米
1860年 《北京條約》 中國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 約40多萬平方千米
1860年
1864年 《北京條約》
《勘分西北
界約記》 中國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 44萬多平方千米
19世紀80年代 《改定條約》以及以後五個勘界議定書 中國西北部 7萬多平方千米
3.太平天國運動
(1)簡介: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 1853年,太平軍佔領南京,改名天京,定為都城
第三課 收復新疆
(1)收復特點:先北後南,緩進急戰
(2)過程:1865年,中亞浩罕國派陸軍司令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佔領喀什臈爾;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其中發生了他與李鴻章的海塞之爭);1876年,左宗棠率清兵分批進入新疆;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回到祖國懷抱;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了行省
第四課:甲午中日戰爭
1.甲午中日戰爭(一共有三大戰役:黃海戰役、遼東戰役和威海衛戰役)
(1)發動戰爭的目的:為了實現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夢想。
(2)時間&地點&遇襲艦:1894年9月,黃海大東溝,致遠艦
(3)結果:日艦慌忙躲避,同時放炮,擊沉致遠艦,全部犧牲。
(4)其次發生了遼東戰役和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在威海衛戰役中全軍覆沒。
(5)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犧牲後,人們為他寫了一副輓聯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2.《馬關條約》的簽訂
(1)時間&地點&雙方:1895年4月,在日本馬關春帆樓,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2)條約內容:1.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2.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3.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4.增闢通商口岸(分別是蘇州、杭州、沙市、重慶)。
(3)《馬關條約》的影響: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五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時間:1900年春 (2)侵略目的:鎮壓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
(3)義和團運動興起的直接原因:外國教會猖狂地欺壓人民。
(4)義和團運動興起的根本原因:帝國侵略主義加劇,民族危機嚴重。
(5)八國是指英、美、俄、日、德、法、意、奧八個國家。
2.《辛丑條約》的簽訂
(1)時間:1901年。
(2)國家:英、美、俄、日、德、法、意、奧、(比利時、西班牙、荷蘭)11個國家。
(3)主要內容是:1.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擔保;2.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3.清政府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4.劃定北京東郊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4)影響:《辛丑條約》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重點:《南京條約》——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馬關條約》——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
《辛丑條約》——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六課 洋務運動
(1)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內外交困,其中,內是指「太平天國運動」,外是指「第二次鴉片戰爭」
(2)洋務運動的目的: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統治。
(3)洋務派的代表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地方代表)、奕昕(中央代表)
(4)時間: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5)前期口號:「自強」,主要發展軍事工業,有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和李鴻章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遠東第一大船廠——福州船政局
(6)後期口號: 「求富」,主要開辦一些民用工業,有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
(7)為適應中外交涉和開展洋務運動的需要,於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
(8)洋務運動破產標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9)洋務運動的評價:它發生在中國近代社會新舊交替的特殊歷史階段中,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它的主觀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而不是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
(10)洋務運動的積極作用:1.它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2.它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3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第七課 戊戌變法
1.公車上書
(1)起因:1895年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了北京,正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康有為和梁啟超,邀請各省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議和,請求變法圖強,史稱「公車上書」。
(2)影響:雖然對清政府觸動不大,卻轟動了全國。從此,變法維新運動揭開了序幕。
(3)後來,康有為和梁啟超創辦了《萬國公報》,通過介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情況,繼續宣傳維新變法。隨後,他們將其名改為《中外紀聞》,作為強學會的機關報發行。維新派的政治團體形成了。
2.百日維新
(1)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主義的運動 (2)目的:要皇帝出面,倡導變法
(3)時間:1898年6月到9月
(4)變法內容: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軍隊等等,
(5)意義:在當時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有利於資產階級思想化的傳播,是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啟蒙運動。
第八課 辛亥革命
1.孫中山創建革命黨(性質: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黨)
(1)1894年,孫中山聯合一些反清志士,在檀香山組織了革命團體興中會。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2)1905年,孫中山提出團結革命力量,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8月,成立大會在日本東京召開,大會推舉孫中山為總理,通過了:1.推翻清朝統治;2.廢除君主專制;3.建立民主共和國,4.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綱領。它的成立,大大推動了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
(3)中國同盟會創辦的機關刊物《民報》,孫中山在《民報》中將三民主義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2.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的高潮)
(1)時間&地點&起義軍: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發動起義
(2)12月,宣布獨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開會,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3)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1.推翻了清朝的統治;2.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3.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第九課 新文化運動
(1)背景:袁世凱為實現獨裁和專制,頒布《中華民國約法》,規定「國民教育,以孔子之道為修身大本」 ,新舊思想發生了沖突。
(2)時間:1915年九月。 (3)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
(4)他們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以《新青年》雜志為主要陣地,掀起新文化運動。
(5)內容:1.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2.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3.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4.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6)目標:像尊孔復古的逆流展開猛烈進攻,從而在社會上掀起一股生氣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7)《每周評論》的創辦:1.目的:為了擴大宣傳馬克思主義;2.創辦時間:1918年底;3.創辦人:李大釗等人;4.意義:從此,中國的先進分子用馬克思主義為精神武器,教育和組織人民,將革命推到一個新時期
(8)新文化運動的意義: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不過,新文化運動中也對東西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影響到後來。
◎重點:1.近代化的探索是指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尋求新出路的過程。
2.一切涉及外國的事務稱洋務。
3.1644—1912念是清朝時期,而-221—1912年是封建社會。
第三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第十課 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五四愛國運動
(1)背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2)時間&地點&人員:1919年5月14日;北京天安門;北京大學等校學生。
(3)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懲辦賣國賊曹汝霖等人
(4)重心:由學生階級(北京)發展到工人階級(其他地方)——勢力擴大
(5)結果:政府被迫釋放學生、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取得初步的勝利。
(6)意義: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7)五四精神:不畏強權、頑強不屈、寧死不屈愛國精神,極強的民族責任感。
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思想基礎:五四愛國運動時,馬克思主義得到進一步傳播,中國了解馬克思主義的人也越來越多,出現了一批馬克思主義者。
(2)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階級基礎:這些馬克思主義者到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促使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
(3)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組織基礎: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先後在上海、北京等地建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
(4)中共一大召開時間&地點&人物:1921年7月;上海;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人。
(5)會議內容:一.通過了黨的綱領,確定黨的奮斗目標是:1.推翻資產階級政權,2.建立無產階級專政,3.實現共產主義。二.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三.選舉了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選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
(6)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意義:中國共產黨不僅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她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7)「煥然一新」的「新」在於:新核心——中國共產黨;新思想——馬克思主義;新目標——實現共產主義
第十一課 北伐戰爭
1.黃埔軍校的建立
(1)背景: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召開,實現了國共兩黨的第一次合作,直至1927年,這段時期我們稱作國民革命運動時期。
(2)時間&地點:1924年5月;廣州黃埔
(3)名稱: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簡稱黃埔軍校
(4)校長:蔣介石 (5)政治部主任:周恩來
(6)辦學宗旨:培養有理想、不怕犧牲,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的新一代軍人。
(7)意義:培養了大量軍事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2.北伐戰爭
(1)時間:1926年7月 (2)主要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個軍閥
(3)總司令:蔣介石 (4)主要戰場:湖南、湖北(兩湖戰場)
(5)在攻打吳佩孚軍閥中著名的三大戰役:汀泗橋戰役、賀勝橋戰役、武昌戰役
(6)北伐軍在打敗吳佩孚後,又集中力量進攻江西,消滅了孫傳芳的主力
(7)北伐軍攻打的范圍:從珠江流域到長江流域
(8)1927年初,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
(9)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標志(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四一二反革命事變
3.南京國民政府
(1)建立時間:1927年4月
(2)性質:1.他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2.他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鎮壓人民運動。
第十二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義
(1)背景:國民黨實施斬盡殺絕的恐怖政策
(2)時間:1927年8月1日 (3)人物:周恩來、賀龍、朱德等人
(4)地點:南昌 (5)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2.秋收起義和井岡山會師
(1)背景:1927年8月7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在漢口召開會議,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並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會後,派毛澤東回湖南領導秋收起義。
(2)時間&地點&人物:1927年9月;湘贛邊界;毛澤東和工農革命軍
(3)戰略思想:毛澤東分析了敵強我弱的形勢,決定放棄攻打中心城市長沙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城市轉向農村),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4)三灣改編:將一個師改為一個團;在各級部隊建立共產黨組織;班設小組、連設支部、營設黨委、連以上設黨代表。全團由毛澤東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統一指揮。部隊還進行民主改革,成立士兵委員會,實行官兵一致的原則。意義: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5)井岡山會師時間:1928年4月 (6)會師地點:井岡山
(7)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率領南昌起義的隊伍和湘南的農民武裝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兩軍會師後,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3.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歷史意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始。
◎重點:1.毛澤東為什麼要到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
答:因為城市裡敵人力量強大,在當時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攻打和佔領城市是不可能的。而以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作為落腳點,利於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以便形成農村包圍城市,打到最後奪取城市的目的。這是把革命的退卻和進攻巧妙結合起來的正確選擇。
2.秋收起義後工農革命軍為什麼要去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
答:因為:(1)井岡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2)井岡山附近農產品豐富;(3)離大城市較遠,敵人力量薄弱;(4)群眾基礎好,便於建立根據地。
第十三課 紅軍不怕遠征難
1.長征的開始
(1)背景:1933年10月,蔣介石調集50萬軍隊,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由於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和軍事顧問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雖然紅軍英勇奮戰一年,付出重大傷亡,但是未能粉碎敵人的圍剿。黨中央被迫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
(2)初期長征開始時間:1934年10月
(3)初期路線:革命地出發→湘江(損失慘重)→烏江(改變路線到貴州)→遵義(遵義會議)
2.遵義會議
(1)時間&地點:1935年1月;在遵義
(2)內容:1.集中全力解決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博古在軍事上的指揮權;2.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3.確定軍事上由毛澤東、周恩來等負責指揮;4.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3)意義: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長征的勝利
(1)後期路線:遵義(遵義會議)→四渡赤水河(打亂敵人計劃)→巧渡金沙江(擺脫敵人包圍圈)→飛奪瀘定橋→爬雪山(扎金山)→過草地(潘籬草地)→吳起鎮
(2)長征的勝利:1935年10月,黨中央和紅一方面軍到達吳起鎮,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和紅四方面軍長徵到達甘肅。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宣告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
(3)長征勝利的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把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轉危為安。
(4)長征精神:1.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2.面對困難永不言敗的革命主義樂觀精神;3.舍己為人、軍民團結的集體主義精神;4.實事求是、獨立自主的創新精神。
◎重點: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指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第四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第十四課 難忘九一八
1.九一八事變
(1)時間:1931年9月18日
(2)背景:南滿鐵路柳條湖一小段鐵軌被炸,日本侵略軍早有預謀地製造了柳條湖事件,卻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以此為借口進攻沈陽城。九一八事變爆發了。
(3)在此同時,蔣介石卻採取不抵抗政策。由此形成了:1.東北人民和未撤走的東北部隊組織的抗日義勇軍;2.中國共產黨派楊靖宇等在東北組織游擊隊,兩只抗日力量。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了。
2.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
(1)目的:要求蔣介石聯共抗日 (2)時間:1936年12月12日
(3)簡要過程:張學良、楊虎城聯合行動,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他們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4)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
(5)黨中央派遣代表:周恩來
(6)結果及意義: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第十五課 「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
1.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
(1)時間&地點:1937年7月7日;在盧溝橋附近
(2)簡要過程: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到宛平縣城內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的拒絕。日本軍隊想盧溝橋中國守軍發起進攻,並炮轟宛平城,中國守軍奮起抵抗。
(3)意義:全國性的抗日戰爭從此爆發。
(4)國共二次合作:國共兩黨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始領導全民族抗戰。西北的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2.南京大屠殺
(1)時間:1937年12月 (2)攻佔城市:當時中國的首都南京
(3)國民政府後來遷都至重慶,作為戰時的陪都
第十六課 血肉築長城
1.平型關大捷和台兒庄戰役
(1)平型關大捷的時間&地點&參戰部隊&意義:1937年9月25日;山西平型關;林彪和聶榮臻領導的八路軍一一五師;是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
(2)台兒庄戰役的時間&地點&領導者&結果及意義:1938年春;徐州;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中國共殲敵一萬多人,取得抗戰以來重大的勝利
2.百團大戰
(1)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敵後戰場的戰略總後方
(2)「囚籠政策」是指:日軍修築了無數的碉堡、封鎖牆和封鎖溝,利用鐵路和公路,把根據地包圍起來。
(3)「三光政策」是指:對抗日根據地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政策
(4)百團大戰的目的:為了粉碎敵人的「囚籠」
(5)時間&部隊&主要目標:1940年8月;彭德懷領導的八路軍;破壞敵人的交通線,摧毀日偽軍的據點。
(6)意義: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
3.中共七大
(1)時間&地點:1945年4月;延安
(2)內容:①討論奪取抗戰勝利和勝利後中國將走什麼道路的重要問題。 ②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這就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3)意義:為爭取抗戰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准備了條件。
4.抗日戰爭的勝利
(1)簡介: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取得了偉大勝利,台灣也回到祖國懷抱。
(2)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中國人民堅持抗戰、自強不息的精神,國共兩黨的合作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援。
(3)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1.扭轉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屢敗局面;2.洗刷了近代以來的民族恥辱,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3.中國人民為反抗法西斯侵略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4.為世界的反法西斯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第五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第十七課 內戰烽火
1.重慶談判
(1)蔣介石的目的:為了進一步贏得准備內戰的時間,也為了欺騙人民。
(2)毛澤東的目的: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
(3)時間&地點&人物&達成的協定:1945年8月;重慶;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人;雙十協定。
2.全面內戰的爆發
(1)背景: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對中原解放區發動瘋狂進攻。
(2)簡要過程:1947年3月,國民黨二十多萬大軍,大舉進攻陝甘寧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彭德懷、賀龍率領西北人民解放軍,進行多次戰役,粉碎了敵人的進攻。
3.挺進大別山
(1)進攻部隊: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晉冀豫解放軍主力
(2)在挺進大別山之後,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
第十八課 戰略大決戰
1.三大戰役
(1)進行時間: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
(2)三大戰役: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
(3)遼沈戰役:時間:1948年9月;領導者:林彪、羅榮桓;結果:解放軍攻克沈陽,解放東北全境;戰術:關門打狗
(4)淮海戰役:指揮者: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等;作戰部隊:中原解放軍和華東解放軍;意義: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戰術:猛虎掏心
(5)平津戰役:作戰部隊:東北解放軍和華北解放軍:結果: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意義: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
(6)三大戰役的歷史意義:三大戰役中,人民解放軍共殲敵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從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2.渡江戰役
(1)時間:1949年4月 (2)國民黨政權垮台時間:1949年4月23日
第六和第七單元看看書,中考一般就考一道選擇,我教了幾屆歷史了,比較清楚的。
⑧ 求初三中考歷史的學習方法
一、系統復習,夯實基礎
根據考試內容和時間,擬訂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內容包括復習進度、教學案的編寫、周練的安排,整個復習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梳理教材」。時間大約在2月26-5月13日左右,即按照教材的編寫體系,以《中考說明》規定的考試內容為重點,提綱挈領地復習,此階段約佔了整個復習階段的一大半時間,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識,同時對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教材的整體線索有一定的了解。第二階段是綜合訓練,時間是在5月14日-5月27日,將六本書的知識有機融合,根據中考的具體要求,選擇若干題目進行一系列綜合訓練,目的是將第一階段古今中外的歷史知識進綜合、形成能力。第三階段是查漏補缺。模擬測試,時間大約在5月27日——中考,根據列次訓練的情況,找出學生的薄弱環節,再進行講解、訓練,進一步鞏固知識、提高能力。
歷史復習內容較多,一共考六本書,但課時少,雖然《中考說明》規定了考試內容,但歷史知識是相互聯系的,因此我們必須合理地利用時間,全面地有重點地復習,這樣才能為學生奠定堅實的基礎。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從容面對中考。為了更好地提高復習效果,我們在以課本為主的前提下,為學生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案,包括知識結構和習題兩部分,知識結構使學生對本課內容有提綱挈領的認識,習題涉及所有題型,突出重點知識。使所復習的知識得到鞏固,以提高學生的能力。
二、抓住重點,加強訓練
六本書的內容很多,在復習時教師首先要全面系統地進行復習,同時又要有側重點,重點是什麼呢?就是《歷史考試說明》里的考查內容及要求,復習時這部分內容要強化。此外,我們認為八年級上冊第一、二、三、四單元,下冊第一、二、三單元,九年級上冊第四、六、七單元,下冊第一、二、三、四、七單元是整個初中階段歷史復習的重點內容。對於上述內容,教學時要強調,平時的訓練要強化,我們每兩周進行一次周練,每月進行一次考試,每次周練、月考的內容都是滾動式的,帶著學過的內容一起考察,對學生常犯的錯誤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能力。
三、注重應試能力的提高
基礎知識掌握了,能力提高了,還要提高考試、答題的能力。特別是應試的技巧,通過近幾年的教學,我們認為學生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審題,在平日練習和考試過程中一定要仔細審題,題目問的是什麼要弄明白,然後根據題目要求回答,千萬不能草草看一眼就解答。(2)對課本內容一定要熟悉,我們對學生的要求是,做選擇題盡量不看書,材料題和問答題一定要看書。(3)注意合理地安排考試時間。
四、歷史復習中的困難與解決方法
(一)、今年對我縣來說歷史是真正的第一次中考,在日常教學中我們面臨不少具體困難:
①時間太少一般每周3節課算很給面子,工作量太大(6本書)。
②信息不通,材料有限,上學期幾乎沒有配套練習。
③學生基礎薄弱,過去兩年根本沒有重視(學校、家長及學生)這給九年級的老師造成困難,復習課需象新課一樣詳細。
④缺乏經驗,由於是課改第一年參加中考,老師們大多都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鑒,新課教完之後總復習應如何進行,我們感到十分茫然,有點老虎吃天——無從下手。
(二)、解決的辦法:
①加強復習的力度和廣度,使學生更加熟悉課本,保證基礎的方面少丟分。第一輪,全面復習,細化知識點,打好基礎.即講課時要注意課程標準的要求,要線索清楚,重點突出,邏輯嚴密,時間空間概念明確,語言精煉,並輔以條理化的板書.通過看、讀、寫、記等方式強化訓練,一章一節的基礎知識,做到人人過關。第二輪,比較對照,縱橫串連,辨異求同.經過系統復習,學生掌握的知識是更牢固了,但知識是零碎的、混亂的、孤立的,這一段復習要求師生雙邊互動,進一步使知識系統化,重新組合教材,進行知識歸類,觸類旁通.把已掌握的知識前後左右貫通起來,形成網路,把同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對外關系等方面進行聯系,總結尋求歷史事件的異同點,強化學生的對知識的掌握。
②九年級下學期加大學生的練習量(盡量尋找一些較好的材料,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多創設一些與生活情境相關的試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知識點,促使知識轉化為能力,以史為鑒,評論古今,提高能力。
③增加考試次數,把握好時間和解題速度,練練學生的應試能力。我市歷史中考雖為開卷考,但開放性的試題有一定的份量,考試時間又固定,致使考卷大部分內容要用閉卷形式完成,而很多學生對開卷考寄予不切實際的奢望,不早採取措施會對他們的中考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我們要指導學生緊扣課程標准,扎實基礎,以課本為本,全面系統地做到"五看三抓",即看提示、看正文、看插圖、看資料、看大事年表;抓線索、抓網落、抓重點。
④加強學校之間、縣與縣之間,新老課改區之間的交流,特別老課改區已參加中考兩年,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通過與老課改區的交流,我們這些新課改區會少走不少彎路,也希望縣教研室能為我們提供這樣的平台(教研員與教研員之間)。
(三)、教學與計劃
1、第一輪總復習,以課為單位(范圍1-5冊),力求詳細。到本學第2周結束。
2、九年級下冊教授,到本學期期中考前結束到此作為中考第一輪總復習結束
3、期中考後轉入第二輪復習,以單元為單位,此期間加大練習量幫助學生鞏固
4、中考前模擬訓練
五、備戰中考
(一)、時間緊,任務重,緊扣教材,精選練習
由於九年級《歷史》下冊本學期(寒假)剛到,我在網上給同學們下載了簡易教材進行了熟悉趕課。拿到課本後,我們馬上制定計劃,熟悉教材,經過緊趕慢趕,本學期結束課程。新課講授雖然緊張,但是鞏固不能忘,於是利用晚自習和周六輔導時間完成相應的作業、練習,通過單元目標檢測來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
從3月26日起,准備用一個半月的時間,按照《新課標》要求,緊扣教材,結合《河南省中考總復習指導》一冊,進行全面而系統的第一輪復習,迎接5月中旬的模擬考試。
模擬考試後,再進行第二輪復習,此輪復習應有所側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主要依據是《中考說明》。
(二)、提高效率,向課堂要質量
歷史教學,往往是一頭熱。教師熱情洋溢,學生無所謂,甚至是冷淡,要求他們讀歷史,有時候真的是需要連哄帶騙。中考實行等級制,學生、家長、語數英的老師們不願意我們占學生太多的時間,因此,我們只能淋漓盡致地向45分鍾要質量。
為了提高效率,這就要求老師們巧妙地組織課堂教學,通過聲情並茂的語言,生動緊湊的授課環節,活潑有趣的教學活動(討論、搶答、競猜等等)來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從而最大限度地解決應該掌握的知識點,相關的練習,以便實現學生能力的培養。
(三)、研究試題,提高作答技巧
我認真研究了兩年來(包括七、八年級的期中、期末)試卷,現在的歷史試卷變得可人疼了,人文語言的表述,時政熱點的結合,圖文並茂,讓歷史不再只是「古董」。於是,我們設計出類似的練習,培養學生學會愉悅讀題,沉著思考,從容作答。作答時力求語言文字簡潔,中肯、生動,而不是拖泥帶水,更不能答非所問。同時,養成學生規范作答的習慣。
另外,根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實行分層次教育,教師採取形式多樣的方式來批改作業,批改試卷,有打分的劃等級的,也有面批、面改的。努力做到穩住A等生,重點推進B、C等的學生進入A、B等,盡量減少D等的學生數。
(四)、明確開卷考≠抄書,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首次參加中考,大部分學生會簡單地把開卷考誤認為抄書,因此,我們應該講清兩者的要害,說明開卷考,實際上更注重知識的運用,能力的培養。在復習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理清歷史線索,掌握基本的史實和史料,牢記知識點,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理解、應用、表達等綜合能力,為扎實基本功,平時練習以閉卷形式為主。
(五)、抓住有利時機,獲取中考信息
像今年的歷史學科會,希望市裡的領導,市、縣各位曾經取得碩果的老師們,不惜賜教,多多指導,我們將多學習多提高。
⑨ 2014河南中考政治歷史搶分秘訣。
我不是河南的來但可以自給你提供些幫助;
歷史和政治的共同點都是要熟記,不是背過,但起碼要知道大概是什麼。
歷史主要是時間,有隱含時間和表面時間,表面時間就是20世紀30年代。。。。。,隱含時間就是後面還有個」之後「,這時需格外小心。
歷史就是要知道在那一年發生了什麼事情,多翻課本,學會歷史語言,比如「推動了社會發展」,使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之類的話,這些都是課本上的,不妨多學學這種語言,即使遇上不會的題瞎蒙兩句也是可以的。
歷史就像串項鏈,一環接一環,要把時間和事件記得滾瓜爛熟,考試不用翻書,我考歷史不翻書的。
政治嘛就注重解題套路了,評價類用什麼什麼來回答,他的意義啊,重要性啊,這些都是多做題之後要總結規律的,不一定要多做題,一定要注重套路。
說了一遍也是給我復習呢!希望你政史能考個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