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滑鋏戶一是什麼歷史事件

滑鋏戶一是什麼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26 12:27:15

① 歷史上有幾次重大的人口遷移,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一、中國歷史上的國內人口遷移
1 、先秦時期的人口遷移
黃帝為諸夏部落群結成的部落聯盟的首領,傳說他自己的氏族———有熊氏,興起於關中平原中部的岐水流域上,逐步發展,東遷到嵩山之外,一度定居在新鄭一 帶,與活動在大野澤(魯西的沼澤地帶) 周圍的蚩尤氏發生了涿鹿之阿的大戰。結果以蚩尤為首的夷族部落聯盟失敗了,諸夏部落群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商、周時,黃河中下游地區除活躍著以農業為主的華夏族 外,還分布著以游牧、漁獵為主的戎狄和夷族。商人建國前後,在這里曾進行過十幾次遷移。從成湯滅夏至盤庚遷殷,商朝前期有成湯前的8 遷和成湯後的5 遷,遷徙地都在黃河下游。
夏末,不 之孫公劉為躲避夏桀,帶領全氏族成員遷居到豳(今陝西邑縣) 。「徹田為糧」,即治理田畝,種植糧食。「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生產有了剩餘①。

西周初期「封藩建衛」,建立了71 個屬國,其中以魯、衛、晉、齊、燕等諸侯國為最重要。西周滅商後,很多分封之地存在著強大的敵對勢力。如:封周王的舅舅姜氏師尚父(姜尚、太公望) 統治原薄姑的土地和人民,包括山東半島地區,定都營丘(今山東臨淄) 。太公就國,其初頗為不順,通過對東夷的不斷兼並,齊國才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成為東方大國。可見,那時的分封是以集團性遷移為基礎的。人口遷移大多具 有一定的規模。
春秋期間,各少數民 族深入華夏族區域,而華夏族又散居到各少數民族區域,形成犬牙交錯的雜居局面,打破了原來各族間的地域界限。由於軍事、政治等因素,造成各民族頻繁遷徙。 如戎狄有往東、往東南遷徙之趨勢,甚至在東周附近的伊川也能見到戎人。除自然流動外,還有強制遷移,晉惠公遷姜戎於晉「南鄙之田」,齊悼公「遷萊於」。 各族雜居有利於經濟文化交流和融合。北方民族游牧技術,南方冶鑄青銅、製造漆器技術,以及東方種植的戎菽(大豆的一種) 等,也都傳播到中原地區。
戰國時期,大約有2000 萬人口,分布在北起陰山和遼河下游、遼東半島,東至於海,南到南嶺山脈,西抵今陝西北部、甘肅洮河、四川盆地和湖南西部這樣遼闊的土地上②。

2 、秦至元的人口遷移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建都咸陽。「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估計總人口在70 萬以上。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 年) 派大將蒙恬率30 萬大軍向河套(即所謂「河南地」) 征伐。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 年) 收復河套南北的廣大地區後,設置34 個縣,重設九原郡。為了鞏固在這些地區的統治,秦始皇於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 年) 遷3 萬戶居民到河北、榆中(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 ,墾田生產,開拓邊疆。當時稱這里為「新秦」。這次大規模的移民,在經濟上、軍事上均有重要意義。以後又有不少匈奴人遷移到中原,同秦人及其他各族人民一 起生活。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 年) ,秦始皇又派軍隊征服了南方的百越,在那裡設置南海、桂林、象三郡。次年,又遷徙50 萬人戍守五嶺,與越人雜居③。
西漢初年,為了「實關中」,劉邦由關東向關中移 民,總數不下30 萬人。西漢時期,隨著對匈奴戰爭的節節勝利,漢武帝向西北邊疆移民達70 余萬。
建武二十四年(48 年) ,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劉秀接受了南匈奴的歸附,令其入居雲中,不久又徙居西河郡美稷縣。南單於還分置諸部於北地、朔方、五原、雲中、定襄、雁門、代郡、 西河等緣邊8 郡,協助東漢防禦北匈奴的侵擾。使原先的緣邊郡縣得以恢復,內遷的民眾復返故居。後來北匈奴的一部分西遷,越過中亞細亞移往歐洲。
東漢以來,分布在西、北邊疆的少數民族人口陸續向內 地遷徙。魏晉時,內遷活動更加頻繁,主要民族有匈奴、鮮卑、羯、氐、羌,舊史上稱為「五胡」。晉武帝時,塞外匈奴、「雜胡」又源源入塞,達20 余萬之多,分布於今晉、陝、甘三省境內。魏晉時期,鮮卑族禿發一支數萬人遷到雍、涼二州間,乞伏一支遷到甘肅的隴西一帶。隨匈奴入塞的羯族,聚居於上黨武 鄉(山西長治市北) ,後散布在太行山一帶。氐族原分布於川陝甘三省交界處,集中住在武都(甘肅成縣) 一帶。魏蜀爭漢中,曹操先後徙武都氐人於天水、扶風和京兆。原居甘肅、青海間的羌族,大部分被遷往陝西。西晉時關中戶口百萬,其中有一半是氐族和羌族④。

自西晉末年北方大亂以來,先後南下到長江中下游一帶的有70 多萬人。其中流寓在江蘇的有26 萬,安徽有17 萬,湖北約6 萬,江西、湖南各1 萬。另外還有一部分遷移往交、廣地區。未著籍的和依附大姓為客的,還未計算在內。北方流民的南下,不僅使南方增加了勞動力,且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耕作 技術,為南方的進一步開發起了重要作用⑤。
大陸商人很早就到流求(今台灣) 貿易。隋大業六年(610 年) ,煬帝派陳率軍攻佔台灣。從此以後,大陸人民移居台灣的日益增多,大陸和台灣的聯系進一步加強。
唐初,因隋末動亂遷入北方邊地的人口大部分返回了原籍。安史之亂, 藩鎮割據,黃河流域戰爭不斷,造成西起關中,東至青(山東益都) 、齊(山東濟南) ,南及荊(湖北江陵) 、郢(湖北鍾祥) ,北亘衛、滑(河南滑縣) ,千里無舍煙的慘狀⑥。人口大量南遷。
兩宋時期,宋金、宋元的對峙,促使北方民眾一次次南 遷。靖康之亂造成500 萬人南遷⑦ ,可見移民規模之大。同時,女真和蒙古等少數民族也漸漸在中原定居下來。
元統一後,許多漢族人到邊疆地區,為邊疆的開發作出了貢獻。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人口大批移入中 原、江南,同漢族等雜居共處。
自唐代以來,有 不少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國境內定居。元朝時又有大批波斯人遷到中國,他們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互通婚姻,形成新的民族———回 族。

3 、明清時期的人口遷移
在《明史》太祖本紀、成祖本紀、食貨志中,記載了明代十幾次移民的情況。明代移民主要集中於洪武、永樂年間,如:洪武四年(1371 年) 六月,「徙山後民三萬五千戶於內地。又徙沙漠移民三萬二千戶屯田北平。」⑧洪 武九年(1376 年) 十一月,「徙山西及真定無產者田鳳陽。」⑨永 樂元年(1403 年) 八月,「徙直隸江蘇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實北京。」(10)永樂二年(1404 年)九月「, 徙山西民萬戶實北京」(11) 。「屢徙浙西及山西於滁和北平、山東、河南。又徙登、萊、青民於東昌、兗州。又徙直隸、浙江民二萬戶於京師充倉腳夫。」(12)民間流傳甚廣的「洪洞移民」,始於金太祖天輔年間(1117 —1120 年) ,洪武、永樂年間達到高潮。山西移民主要來自晉南、晉中,遷往北京、河北、河南、山東等地。政府的移民機構設於平陽府洪洞縣,移民到那裡辦理遷移手續後, 再出發前往各地,所以洪洞就成了山西移民心中故鄉的代名詞。
明洪武年間,遷往雲南衛所的軍人及家屬多達100 余萬人。江西向湖南、湖北的移民始於唐代,結束於清朝中葉。其間遷移高潮迭起,尤以元末明初移民的聲勢最為壯觀。因此「江西填湖廣」的諺語廣為流傳。兩湖 則早在元代以前就開始了向四川的移民,明末清初,由於天災人禍,四川人口銳減。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 四川只有118 萬戶,僅9 萬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 以後,清政府採取鼓勵移民入川的措施,並以優惠政策招撫外逃的四川人,還把招來移民多少作為地方官員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有數以萬計的湖南、湖北、江西等 十幾個省的移民來到巴蜀大地,其中「十之六七為湖廣籍」,故民間有「湖廣填四川」之說。1840 年四川人口已達3833 萬。
清代不僅長江流域人口遷移頻繁,台灣、關東、口外等邊疆地區,也 開始成為移民熱點。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 平定反清的鄭氏政權以前,清政府嚴厲禁止向台灣移民。解禁後福建、廣東等地移民才不斷遷往台灣西部平原。乾隆年間(1736 —1795 年) 台灣有「閩人約數十萬,粵人約十餘萬」(13)。嘉慶 年間(1796 —1820 年) 台灣人口已接近200 萬,大部分為閩、粵移民。

清順治時曾以優惠條件吸引關內漢族到遼東墾殖。後來為保「聖地」之純潔,康熙七年(1668 年) 廢止招民開墾,實行封禁政策。乾隆、嘉慶時還多次重申禁墾政策。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以前,東北除奉天的內地移民較多外,黑龍江、吉林等地都長期處於人煙稀 少的狀態。
盡管清政府一再禁止蒙、漢通婚及漢人到蒙古地區墾荒,但漢族人民前往墾種的還是不斷增加。康熙時,山東、山西、直隸、陝西等省的漢族人民,到蒙古地區墾荒 的就有數十萬之多(14)。他們在那裡安家落戶,開荒 種地,有的成了蒙古王公的佃戶。以畜牧為主的蒙古地區,在漢族的影響和幫助下,農業生產也有了發展。
清政府在新疆地區推行屯田制度,大批綠營兵攜帶眷屬到天山南北闢田屯種,稱為「軍屯」。內地的漢人也大批移居新疆進行屯墾,稱為「民屯」或「戶屯」。促進 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

4 、近代的人口遷移
由 於內地人口迅猛增長、邊疆局勢緊張等原因,清道光以後,我國人口大量向關外、口外遷移。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沙俄輕易地割佔了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大片土地,清廷內外出現了「移民實邊」的議論,封禁政策漸漸放鬆。光緒時東三省全部開禁, 內地移民湧向關外,東北地區的人口迅速增加。光緒三十三年(1907 年) ,東三省的人口已達1445 萬,四年之後的宣統三年(1911 年) 又增至1841 萬人(15)。到了民國時期,遷往東 北的移民仍有增無減,並向北部的吉林、黑龍江擴展。從民國十二年至民國十九年的八年中,遷移到東北三省的人口就有300 萬。東三省的總人口由民國十年的2315 萬上升至民國十九年的2919 萬(16)。
口外蒙古地區也於光緒年間開禁放墾。哲里木盟首先設局招墾,後套地區迅速跟上。盡管「走西口」也是習慣性的人口遷移,但由於自然條件等種種原因,移民規模 比「闖關東」的要小得多。攜家帶口,遷往口外的漢人以山西、陝西、河北等省的為多。

② 穿有鼻環的牛尊反映了什麼歷史事件

戰國時期穿有鼻環的牛尊標志了奴隸社會正在向封建社會過渡,說明牛作為代替人力的重要工具被諸國的統治者所重視。具體歷史意義表現在以下3點:

1、鐵器得到發展,逐漸取代青銅器,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2、私田得到發展,井田制逐漸崩潰,標志奴隸社會正在向封建社會過渡。

3、牛耕技術在農業動力發展史上的意義是革命性的、是農業生產力顯著提高的標志,所以也證明在那時我國農業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2)滑鋏戶一是什麼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穿有鼻環的牛尊是在戰國墓葬出土的鐵器。

牛尊在首、頸、身、腿、臀等部位飾有紋路相對較細的雲龍紋給人以輕盈、飄浮、靈動的美感;

說明青銅器的紋飾藝術在弱化適應權力與祭祀需要的示象垂戒功能的同時,增強了適應平民需要,注重人們精神需求的審美功能。

另外牛頸及中間之孔的口沿上所飾的虎、犀等動物的浮雕,形態生動、憨態可掬、製作精美,毫無凶神惡煞之感,這些動物形狀紋飾在青銅器上的出現說明春秋晚期隨著人們認識與對抗自然能力的逐漸增強,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心理在逐漸減弱,人與自然間的關系趨向和諧。

所有這些紋飾藝術的變化,都反映了春秋晚期人文主義的興起。

春秋戰國時期,做為中國最後一個青銅器時代,由於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青銅器逐漸退出歷史舞台,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同時也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

雖然社會生產力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但是在整個戰國時期,鐵相對地說依然是很少的,當時的鐵常常是鑄鐵,而不是鍛造的,因此比較軟而脆。

參考來源資料:網路_春秋戰國(中國歷史時期)

③ 兩次鴉片戰爭與相應的歷史事件是什麼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到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簽回訂了中答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在1856年-1860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英國與法國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並在北京洗劫和燒毀了融匯中外建築藝術精華的萬園之園——圓明園。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進入中國內地,並日益擴展,外國公使駐京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中國社會進一步半殖民地化。

④ 是一個歷史故事,我只記得大概了。誰能幫我還原故事,告訴我故事裡的人物,急!!

你記錯了,這是戰國時期的故事,孟嘗君與馮驩的故事,剩下的你自己網路一下就出來了

⑤ 關於歷史事件

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0年~1842年
雙方:英國 中國
原因:貿易不均衡,英國向中國傾銷鴉片。
經過:英國戰艦東南沿海北上,一路攻城克地。
結果:中國簽訂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
性質:初步使中國進入半封建辦殖民地時代。
感人故事:三元里抗英
~~~~~~~~~~~~~~~~~~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1860年
雙方:英國聯合法國 中國
原因:其實質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經過:廣州被攻克,大沽口陷落,世界園林的精華圓明園被劫掠焚毀
結果:與諸列強簽訂《北京條約》,中國再次損失了大量主權和領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進了一大步。外國公使駐京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中國社會進一步半殖民地化。
感人故事:1858年6月25日,英法聯軍突然向大沽炮台進攻。在僧格林沁的指揮下,守軍英勇抵抗,戰斗異常激烈。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身先士卒,先後陣亡。激戰結果,英法聯軍慘遭失敗,損失艦艇多艘,死傷四百多人,英艦隊司令何伯也受重傷。
~~~~~~~~~~~~~~~~
甲午戰爭 1894年~1895年
雙方:日本 中國
原因:作為朝鮮當時的宗主國,中國在朝鮮請求下出兵同試圖吞並朝鮮的日本作戰。
經過:清政府屢戰屢敗,丟失了朝鮮半島,最精銳的北洋水師被摧毀,日本長驅直入,在東北大肆破壞,****。
結果:簽訂了最恥辱的《馬關條約》,失去對朝鮮的宗主權,賠償日本白銀2億兩,割讓台灣。
感人故事:鄧世昌的定遠號成為精神符號激勵後世千千萬華夏兒女保家衛國。

⑥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描述的是什麼歷史事件

描述的是唐代唐玄宗荒淫無道,沉迷酒色而導致發生的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唐代經歷唐太宗「貞觀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則天的「治宏貞觀,政啟開元」「貞觀遺風」及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後,成為了一個國富民強的國家,經濟在唐玄宗天寶年間達至鼎盛。安史之亂發生後,對唐朝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6)滑鋏戶一是什麼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意思是:春季寒冷皇上賜她到華清池沐浴,溫潤的泉水洗滌著白嫩滋潤的肌膚。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的意思是:漁陽叛亂的戰鼓聲震耳欲聾,宮中停奏霓裳羽衣曲。

【處處節選】《長恨歌》——唐·白居易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白話譯文】春季寒冷皇上賜她到華清池沐浴,溫潤的泉水洗滌著白嫩滋潤的肌膚。宮女攙扶起她如出水芙蓉軟弱娉婷,由此開始得到皇帝的恩寵。鬢發如雲臉似花頭戴金步搖,溫暖的芙蓉帳子里與皇上共度春宵。只恨春宵太短一覺就睡到太陽高高升起,君王從此再也不早朝了。

參加資料來源:網路-安史之亂

⑦ <過秦論>中的人物介紹和歷史事件

我來說,寧越,中牟人,漢書藝文志有寧越子一篇,屬儒家,他大約和吳起同時期也就是戰國中早期的人,趙人,他讀書15年事周威公《呂氏春秋》曰:齊攻廩丘,趙使孔青將而救之。與齊人戰,大敗齊人,得屍三萬,以為二京。甯越謂孔青曰:惜矣!不如歸屍以內攻之。彼得屍而府庫盡於葬,此之謂內攻之
帶佗:《易林·益之臨》說:「帶佗、兒良,明知權兵,將師合戰,敵不能當,趙、魏以強」可知他們是趙,魏的將領
事跡不詳
倪良就是兒良
杜赫:《呂氏春秋》曰:杜赫以安天下說周昭文君。昭文君謂杜赫曰:願學所以安周。高誘曰:杜赫,周人也。
齊明:《戰國策》:東周齊明謂東周君曰:臣恐西周之與
楚韓寶,令之為已求地於東周也。高誘曰:齊明,東周臣也
周最:《戰國策》:齊令周最使鄭,立韓擾而廢公叔,周最患之。高誘曰:周最,周君之子也。仕於齊,故齊使之也。
陳軫:《戰國策》:秦王謂陳軫曰:吾聞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軫曰:然。高誘曰:陳軫,夏人,仕秦亦仕楚也
邵滑:《韓非子》:於象謂楚王曰:前時王使召滑之
越,五年而能成之。《史記》:范蠉對楚王曰:王前嘗用召滑而郡江東。召音劭。滑音依字。
樓緩:《戰國策》:秦王伐楚,魏王不欲樓緩謂魏王曰,不與秦攻楚,楚且與秦攻王,王不如令秦楚戰,王交制之。高誘曰:樓緩,魏相也
蘇厲:蘇秦的弟弟因燕子而求見齊王,齊王怨蘇秦,欲囚蘇厲,燕子為謝,遂委質為齊臣。又曰:樂毅賢而好兵,為魏昭王使於燕,燕昭王以客禮待之,樂毅遂委質為臣,燕昭王以為亞卿也。
王廖:《呂氏春秋>:王廖貴先,兒良貴後,此二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第二問的答案是這樣的,戰國時代關東合縱攻秦,自前318年-前241年共發生5次,第一次,魏國發動,在公元前318年,魏相公孫衍聯合韓趙魏3國出兵,在函谷關被秦擊敗,三國聯軍死傷8萬多人
第二次,前289年,戰爭持續三年,齊,韓,魏三國趁秦攻楚疲憊,聯合攻秦,戰爭持續3年,秦國失利,秦國歸還韓的武遂和魏的封陵
第三次,前287年,齊,燕,韓,趙,魏5國攻秦,因為5國目的不同,還未與秦交戰,聯盟即告瓦解,秦歸還魏國的溫,軹,高平,還有趙國的失地
第四次,前247年,楚,燕,韓,趙,魏5國攻秦,這一次是諸侯感到長平之戰之後,秦國已經成為最大威脅而聯合
由魏國信陵君為指揮,聯軍追擊秦軍到函谷關後撤退
第五次,前241年,楚,燕,韓,趙,魏5國攻秦,進入函谷關,到達距離咸陽很近的地方,秦集中兵力進行抵抗,聯軍失敗。
所以說,沒有9國攻秦的事情,從上面5次的戰況來看,過秦論說的應該是第三次攻秦的情形,我們還能看出,5次攻秦,魏,韓這兩國都參加了,因為這兩國是秦國進攻的重點,過秦論這篇文章,有些誇張的成分,顯露出來一些對戰國策士文詞的繼承

⑧ 世界重大歷史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美國獨立 中國成立
三次工業革命 美國內戰 中國近代的戰爭 第一次內鴉片戰爭 第二容次鴉片戰爭 中法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抗日戰爭 中國的內戰 蘇聯解體 東歐劇變 海灣戰爭 伊拉克戰爭 ......

⑨ 中國歷史事件有哪些

最家喻戶曉的:
盤古開天闢地(傳說)
大禹治水
武王伐紂
烽火戲諸侯
平王東遷
楚王問鼎回
三家分晉
圍魏救趙
商鞅答變法
長平之戰
秦王掃六合
焚書坑儒
楚漢爭霸
文景之治
武帝獨尊儒術
張騫通西域
昭君出塞
王莽改制
劉秀建漢
挾天子以令諸侯
三顧茅廬
八王之亂
侯景之亂
開皇之治
宣武門之變
貞觀之治
文成公主入藏
開元盛世
安史之亂
永貞革新
王安石變法
范仲淹變法
狸貓換太子(傳說)
澶淵之盟
岳飛抗金
文天祥抗元
成吉思汗西征
馬可波羅游華
鄭和下西洋
張居正改革
袁崇煥抗清
鄭成功復台
清朝文字獄
鴉片戰爭
火燒圓明園
甲午海戰
戊戌變法
辛亥革命
D的成立
國、共倆次合作
抗日戰爭
新中國成立
文、革
改、革、開、放
三、個、代、表
十六大
……

⑩ 步輦圖 反映了什麼歷史事件文中公主有何歷史貢獻

唐蕃和親,唐朝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
文成公主為密切唐蕃關系做出了巨大貢獻。

閱讀全文

與滑鋏戶一是什麼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