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證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觀點的事例
武王伐紂。
帝辛日益昏亂暴虐,周武王十一年(前1046 年),帝辛殺王叔比干,囚兄長箕版子,大師疵、少師彊權抱著他們的樂器去投奔周。這時武王姬發發覺攻打商的時機即將到來,向所有的諸侯宣告說:「殷犯下大罪,不可不合力討伐。」
因而遵循文王的遺志,率領戰車三百輛,虎賁三千人,穿戴甲胄的戰士四萬五千人,東進伐紂。十二月戊午日,軍隊全部渡過盟津,諸侯都來參加,武王說:「要勤勤懇懇,不可懈怠呀!」姬發因而作《太誓》,向眾人宣告:「現在殷王紂竟然聽信妻妾之言,自絕於上天,違背日、月、北斗的運行,疏遠自己的同祖兄弟,竟然廢棄其先祖的音樂,敢採用淫亂的音樂去竄改典雅的音樂,以取悅於他的妻妾。所以現在我發要恭敬地執行上天的懲罰。要努力呀,男子漢們,不會有第二次了,更不會有第三次了!」
B. 歷史上印證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一古訓的故事
清末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得道多助】
C. 請你根據文中多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句話的內容,回憶你學過的聞言課文舉出證明論點的史實
《鄒忌諷齊王納諫》中:
齊王能夠納諫,使燕、趙、韓、魏皆朝於齊。
《過秦論》(賈誼)
始皇「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導致滅亡!
D. 歷史上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的例子
1.周武王姬發伐商紂
2.隋末楊廣無道,各地農民起義,瓦崗軍得道多助
3.元末順帝無道,專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得道多屬助
4.二戰期間,德意日三國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戰國得道多助
5.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得道多助,國民黨失道寡助
在20世紀30~ 50年代左右,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先後捲入戰爭的達61個國家和地區. 以美,英,蘇,中等同盟國為一方,為了人類的正義和自由,與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一方展開殊死決戰. 中國的抗日戰爭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同盟國的作戰匯成一體. 1939年9月,法西斯德國入侵波蘭, 接著德國突襲蘇聯,日本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人類陷入亘古未有的戰火硝煙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線的共同努力下,正義最終戰勝邪惡, 德、意、日法西斯走向滅亡。
這是世界上也是中國史上最能證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
E. 證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史歷
〖解釋〗道:道義;寡:少。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正義,必陷於孤立。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示例〗彼以武力為後盾,我以公理為前驅,~。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百三十一回
【原文】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②,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 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 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7)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 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戰,戰必勝 矣。」
【解析】
我們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來表示:合乎正義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與幫助,違背正義的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這里,我們把「道」理解為「正義」。那麼,什麼叫「正義」?《現代漢語詞典》中說:「正義」是指「公正的、有利於人民的道理」。這是富於現代氣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義一脈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個著名論斷。《孟子·公孫丑下》中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對的意思。這段話是說,對得道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對失道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就連親戚都會反對他;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天下的人都會順從他。拿全天下都順從的力量,來攻打連親戚都反對的人,要麼不戰,一戰必勝。
孟子在這里說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個人,而是指一國之君。一國之君既是戰爭的總指揮,也是政治上的領袖。孟子通過論述戰爭勝負的問題,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觀點,然而在孟子看來,「民心向背」對於戰爭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對於政治也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孟子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說,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謂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擁護和幫助。所謂的「得天下」,是指通過施行仁政來「王天下」,而不是單靠武力來爭奪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悅誠服,自動來歸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來,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麼,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關愛和保護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們聚積起來,人民所厭惡的,不要強加給他們。人民所希望的是什麼呢,當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認為,這是行仁政的根本著眼點。做到了這一點,然後民心歸服、天下歸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史實和現代事例】
1.周武王姬發伐商紂
2.隋末楊廣無道,各地農民起義,瓦崗軍得道多助
3.元末順帝無道,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得道多助
4.二戰期間,德意日三國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戰國得道多助
5.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得道多助,國民黨失道寡助
F. 舉出一則證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一結論的事例
1.商湯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湯得道多助
2.周武王姬發伐商紂,商紂王失道回寡助
3.公元前209年,答秦二世失道寡助,陳勝和吳廣得道多助
4.隋末楊廣無道,各地農民起義,瓦崗軍得道多助
5.瓦崗軍首領失道寡助,英雄豪傑紛紛投靠得道多助的李淵(唐)
6.元順帝無道,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得道多助
7.二戰期間,德意日三國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戰國得道多助
8.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得道多助,國民黨失道寡助
G. 例舉一個可以證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史實
美國侵略越南戰爭。美國的霸權行為是違反國際道義的,那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美國在越南戰爭中越陷越深,最後被迫忍辱撤軍。
H. 歷史上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的例子
公元239年魏帝曹叡病逝於洛陽,和他父親曹丕一樣,也是個短命帝王,時年三十六歲。曹叡病逝後,年僅8歲的曹芳繼立為帝,由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剛開始司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擠,別貶為無實權的太傅,從此曹魏大權盡落於曹爽之手。公元249年,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掃魏明帝的墳墓,其親信均跟隨一起。這時司馬懿看準時機,乘機上奏太後,請廢曹爽兄弟,並帶兵控制了整個京城,史稱高平陵之變。
當時司馬懿為了穩住曹爽,他不斷派說客勸曹爽投降,而且司馬懿還讓蔣濟給曹爽帶去了一封書信,信中司馬懿談到:只要曹爽交出兵權,就會保住他們的性命,而且可以保證他們的榮華富貴。由於事出突然,曹爽當時也是信以為真,不過曹爽的手下桓范等人並不贊同,他們勸曹爽挾持天子曹芳到許昌,然後向各地發布勤王詔書,同司馬懿做殊死決斗,不過當時的曹爽已經全然聽不進去這些進言。經過一晚的掙扎後,曹爽還是決定自免其職,跟隨魏帝曹芳回京。
在曹爽一行人剛到京城,就被司馬懿率兵包圍,關進了大牢,再後來,司馬懿違背了信中的諾言,以謀反的罪名誅殺了曹爽三族及其黨羽。因為司馬言而無信,當時朝廷中許多大臣都拒絕和司馬氏家族來往。司馬懿得到權利後,他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他,甚至在關鍵時候可以出賣朋友,這是司馬懿的可怕之處,也是西晉王朝的起家之路。
公元266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定國號晉,我們都知道晉王朝是一個短命王朝,在司馬炎稱帝後不久,就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亂」,此次動亂前後延續了16年之久,到最後,這八王之中的七個都死了,只剩下一個東海王司馬越,他毒死了晉惠帝,另立其弟司馬熾,這就是歷史上的晉懷帝。
八王之亂給中原帶來了一場大災難,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國進入五胡亂華時期。在這期間,漢族文化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當時漢人死傷無數,這一時期也是漢族人民的屈辱歷史。
公元420年劉裕廢晉自立,建國宋,史稱南朝宋,是為宋武帝, 東晉至此滅亡。晉朝作為一個被滅亡的中原政權,其亡國程度猶如北宋的「靖康之恥」,劉裕篡位後,對司馬家族進行了大量的屠殺,據傳當時只要跟司馬氏沾邊的皇族子弟無一倖免,司馬家族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滅族的皇族。
(8)用歷史事件證明失道者寡助擴展閱讀: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介紹:
1、表達意思: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2、出處:出自《孟子》中的一篇《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翻譯: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
I. 孟子在兩千年前就發出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的警示 請舉出一個事例談談你的認識
可以結合新中國入聯的情況分析,當時就是得道多助啊
J. 根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舉出歷史故事
1.商湯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湯得道多助。 2.周武王姬發伐商紂回,商紂王失道寡助。 3.公元前答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陳勝和吳廣得道多助。 4.隋末隋煬帝楊廣無道,各地農民起義,瓦崗軍得道多助 5.瓦崗軍首領失道寡助,英雄豪傑紛紛投靠得道多助的李淵(唐)。 6.元順帝無道,朱元璋率領的紅巾軍得道多助 。 7.二戰期間,德意日三國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戰國得道多助。 8.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得道多助,國民黨失道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