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博物館的介紹
歷史博物館抄,指提供歷史、動態、文物藏品、文物照片和專業書籍介紹的博物館。以歷史文物保存、展示與介紹,盡量發揮現代的藝術文物,吸收世界各國古今的文化藝術並加以介紹為宗旨。在中國大陸,歷史博物館有時也被認為是原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簡稱,在台灣省台北市另有博物館名為「歷史博物館」。
2. 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人民英雄紀念碑地址
桐柏縣英雄紀念碑於1994年7月破土動工,1995年4月建成。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城區大同街中軸線南端翠屏山上。 桐柏紅色文化資源豐厚。桐柏縣是「二戰」時期的蘇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劉少奇、李先念、徐向前、賀龍、彭雪楓、王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里戰斗和工作過。從「二戰」到解放戰爭,桐柏先後成為 3 個中央級、 6 個省級、 9 個地級黨、政、軍領導機關所在地。1984 年桐柏 被河南省政府確認為老區縣。
桐柏縣光輝的革命歷史寓於紀念碑的結構里。主碑由三塊組合板組成,象徵「三軍會師桐柏」,碑環高2.57米,寓意中共桐柏黨組織於1925年7月誕生;9個放射狀碑腳,立意為在中國革命斗爭的不同時期,曾有9個地級領導機關先後在桐柏建立和活動;六邊基座座高1.919米,寓意馬列主義1919年在桐柏開始傳播;六邊基座平面,寓意中國共產黨在桐柏地區先後建立過六個省級領導機關。桐柏英雄紀念碑建成後,已成為緬懷先烈、弘揚革命傳統的教育基地。
每年清明節、建黨節、國慶節等重大節日,縣內外的黨員、幹部、青少年紛紛前來這里向先烈敬獻花藍,聽報告,進行演講或舉行人黨入團宣誓儀式。巍峨挺拔的桐柏英雄紀念碑,正在發揮著她不可估量的作用。
3. 桐柏縣的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屬楚屬韓,秦屬南陽郡。
西漢置平氏縣和復陽縣(晉廢)。
南北朝時西部為平氏內縣,東部容建制變化頻繁。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置桐柏縣,因位於桐柏山麓,以山為名。與平氏縣並立。
北宋開寶年間,桐柏縣治由固縣鎮移至今址,平氏縣廢。
南宋和元代桐柏縣數次經置廢,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重置桐柏縣至今。
4. 中國有哪些歷史紀念館
1、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坐落在北京豐台區盧溝橋畔宛平城內,距市中心約15公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文物藏品以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戰爭時期的各種歷史文獻和相關實物為主。
同時也收藏日本自1874年以來侵略和佔領台灣的各類文物,內容涉及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諸多歷史側面。截至2014年,館藏各類文物達兩萬余件,其中一級文物達百餘件。
2、抗美援朝紀念館
抗美援朝紀念館位於遼寧省丹東市桃源街附近,坐落在市中心北部風景秀麗的英華山上,是一座塔樓式建築群。該館是中國唯一一座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專題紀念館,紀念館始建於1958年10月。1993年7月27日,新館落成並正式開館。
抗美朝援紀念館共收藏文物19500餘件,分為兩大系列,即抗美援朝文物和歷史文物。現收藏抗美援朝文物12100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47件,如原志願軍副司令員洪學智同志的一級自由獨立勛章、平壤以北道路調查材料和朝鮮交通調查圖。
3、平津戰役紀念館
平津戰役紀念館,位於天津市紅橋區,是一座全面介紹平津戰役的現代化展館。紀念館於1997年建成,佔地4.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由勝利廣場、主展館、多維演示館和軍威園四部分組成。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平津戰役紀念館採用多維演示館運用現代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結合全景式超大屏幕環球電影、背景畫、戰場微縮景觀和音響,生動逼真地再現了平津戰役的宏大場面陳列內容比較豐富,有戰役決策、戰役實施、人民支前、偉大勝利、英烈業績等五個部分組成。
4、淞滬抗戰紀念館
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坐落於昔日上海軍民浴血抗戰的主戰場--寶山境內。是一座反映兩次淞滬抗戰的主題紀念館,採用塔館合一的建築風格,建築面積3490㎡,展廳面積1500㎡,室外展示區域近8000㎡,與上海淞滬抗戰紀念公園形成「館園合一」、「文綠結合」的模式。
紀念館共11層, 1—2層為陳列區,專題陳列「血沃淞滬」 八一三淞滬會戰史料,由中國抗日戰爭的爆發、八一三淞滬會戰、上海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日軍在上海的暴行、正義的聲援、歷史的審判、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等七個部分組成。
5、淮海戰役紀念館
淮海戰役紀念館位於江蘇省徐州市東南郊的鳳凰山東麓,建在淮海戰役紀念塔的東南,這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築。館頂是琉璃瓦,中間是廡殿重檐門廊,建築面積2800多平方米。2007年7月17日,坐落在江蘇省徐州市的淮海戰役紀念館新館經過三年建設,全部完工並免費對外開放。
該館藏品1.5萬多件,其中一級文物79件。展出文物、照片、圖表、美術作品等2000多件。其中有淮海戰役總前委用的電台、隨軍民工之前使用的小竹桿、烈士生前的筆記本等。館內另設放映廳,放映有關淮海戰役的歷史影片。陳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題詞15幅,照片約500幅,實物近40件。
5. 河南歷史博物館是不是又稱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是現代化的歷史藝術類博物館,坐落在河南省會鄭州市,由版1927年在開封創權建的河南博物館發展過來的,在70年的發展過程中,她曾先後易名民族博物館、省立博物館等,並於1961年由開封遷至鄭州。1997年7月,河南省博物館與中原石刻藝術館合並,更名為河南博物院。
6. 桐柏革命紀念館的歷史沿革
地處淮河源頭的桐柏縣是革命老區,早在1925年就建立了南陽地區第一個黨組織。戰爭時期,桐柏先後成為3個中央級、6個省級、9個地級、12個縣級黨、政、軍領導機關所在地。劉少奇、李先念以及304位元帥、將軍曾在此工作和戰斗過。長篇小說《桐柏英雄》和據此改編的電影《小花》是桐柏革命戰爭的真實寫照。1945年10月,李先念率領的新四軍五師、王震率領的三五九旅南下支隊和王樹聲率領的河南軍區部隊6萬餘人在桐柏勝利會師。10月30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軍區和中原行署在桐柏縣城郊葉家大庄宣告成立。鄭位三、李先念、王首道、陳少敏、王震為中原局常委,鄭位三任中原局代理書記兼軍區政委,陳少敏任中原局副書記,李先念任軍區司令員兼中原局副書記,王樹聲任副司令員,王震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首道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許子威任中原行署主任。桐柏成為當時中原解放區的核心區域和各級首腦機關所在地。三軍會師桐柏,大大加強了中原地區的軍事力量,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青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為了解放和保衛桐柏這塊革命根據地,犧牲了上至省委書記,下至黨員幹部、戰士和革命群眾1.2萬餘人。1984年,國家確認桐柏為老蘇區縣,原國家主席李先念親筆題寫「桐柏革命紀念館」和「桐柏英雄紀念碑」。2005年3月,桐柏革命紀念館被列為「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河南省四家,南陽僅桐柏一家。在國家資金尚未到位的情況下,桐柏縣千方百計籌資2000多萬元,建成了以「英雄桐柏、桐柏英雄」為主題的桐柏革命紀念館。
7. 歷史博物館在哪裡呢
都不知道你說的是哪個城市的歷史博物館 呵呵 不過看了你的資料了 你資料里寫你是北京的內 所以就寫給你北京的
北京博物館的地址:
中國革命博物館
國革命博物館在歷史博物館的北容部,陳列內容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近代中國」陳列是其基本陳列。開館時間:8:30~16:30 星期一休息。門票:2元
中國歷史博物館
在天安門廣場的東側,與人民大會堂遙相對應,有一座巍峨壯麗的建築,這就是中國歷史博物館 和中國革命博物館。 這座建築於1958年開始修建,1959年落成,是向國慶十周年獻禮的十 大建築之一。歷史博物館和革命博物館以中央大廳為界,各佔一半建築,南部為歷史博物館, 其展覽面積8,000平方米,珍藏文物30多萬件。《中國通史陳列》(古代部分) 是它的基本陳列。 陳列內容從170萬年以前的元謀猿人起,至1840年鴉片戰爭前夕止。 有9,000餘件的文物資料陳列展出,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開館時間:8:30~16:30 星期一休息。門票:5元
參考出行的話看參考資料吧
8. 桐柏山的人文歷史
桐柏山主峰太白頂,海拔1140米,又名凌雲峰、白雲山、胎簪山,以水分界,主峰湖北省隨州市隨縣與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各佔一半。
淮河被華夏兒女尊為「風水河」,與黃河、長江、濟水並稱為中國古代的「四瀆」,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詔令祭祀名山大川,其川有二:曰淮曰濟。此地始建淮祠,即淮瀆廟。之後歷代帝王為賜福消災,對淮河之神由東瀆大淮之神,封到長源公、長源王,其廟宇在歷次修復中也按王公規模愈發宏偉壯觀,各種殿堂、樓、台、亭、閣及各種顯示其崇高權威的飾物如石獅、水獸、旗桿、華表等應有盡有。每年初春朝廷欽差前來祭淮神,在淮瀆廟前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步行入內,一般隨員則要匍匐前進。廟院內碑碣林立,古柏參天。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親自撰文,刻巨碑立於廟內;清康熙御書「靈瀆安瀾」致祭;雍正書「惠濟河漕」賜廟,淮瀆成為中國當時建廟時間最早、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廟宇。獨特的淮源景勝引來諸多名人騷客到這里賞游詠嘆,漢劉邦、唐李白、杜甫、宋蘇軾、蔡襄等都首漫遊至此,明代「弘正七子」之一的何景明則自號大復山人常住這里(桐柏山又名大復山)。歷代文人墨客來這里賞景吟詩的不下百人,傳世作品多達360多件。
如今主峰太白頂上建有一井,稱之「小淮井」。淮河從這里開始奔涌千餘公里,流域面積達27萬平方公里。大淮井終年豐沛,從未枯竭。唐代茶聖陸羽考察天下沏茶名泉時,將淮源之水列為「天下第九佳水」。 桐柏山是盤古文化、神話傳說十分集中的地方。三國吳人徐整所著的《五運歷年記》載「盤古開天地,血為淮瀆」。桐柏民間有關盤古的傳說神話十分豐富,盤古廟、盤古山、盤古船、盤古井、盤古磨等相關盤古文化的質證性建築隨處可見。中國著名神話學專家袁珂多次來桐柏山考察後認為:「桐柏山是中原盤古文化產生的中心」。
桐柏山還流傳著許多「大禹治水」、「禹王鎖蛟」及「太陽神」的傳說,《禹貢》載:「(禹)導淮自桐柏……」。相傳大禹治淮,發現淮水泛濫有一水妖巫支祁在作怪,即令太陽神的兒子庚辰手拿定水神針捉拿,捉住後用鐵鏈束於淮井之中。而庚辰因迷戀桐柏山水美景,不願隨大禹東征治水,大禹一怒之下將其斬首。當地百姓念庚辰伏妖功高,就用石塊將大禹怒斬庚辰的整個山頂圍砌,叫作「太陽城」。盤古文化、太陽神文化在積淀沉厚。
傳說東周周靈王之子王子喬,曾在桐柏山天台觀修仙,號桐柏真君;戰國時楚人鬼穀子棲此修真;太白金星於此修仙得道。據傳桐柏山更是漢代名臣張良的隱居地。洞名曰張良洞。
此外,明嘉靖年間吳承恩曾在桐柏鄰縣新野作過縣令,期間多次到桐柏山游覽,後根據「禹王鎖蛟」的故事及結合此地的水簾洞、通天河、放馬場、太白頂、花果山、老君堂等地名完成了傳世名著《西遊記》。魯迅先生在其《中國小說史略》中亦明確指證「巫支祁就是孫悟空的原型」,桐柏山淮源景區為「西學」提供了起源。這在國內景區文化中也是十分罕見的。 相傳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處遊憩之地。世人以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懷仰慕。道教潛隱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靜之山林,故多擇有仙跡傳說之處,興建宮觀,期蔭仙風而功道園融。歷代以來,道侶棲止,香客遊人絡繹不絕,故洞天福地已成為中國綿綉河山之勝境。洞天福地,又名三十六小洞天。
第四十四福地桐柏山在河南省桐柏縣 桐柏山又是楚文化與中原文化的銜接地帶。
桐柏山古為南北交爭,豪傑聚義的必爭之地,留下了許多遺跡,遺址和傳說,構成了豐富的人文景觀。山下古寨城堡林立,其中有盛家寨、磨雲山寨、義和寨、小寨、田王寨等。其中田王寨位於主峰太白頂以東,山勢險峻,奇峰橫出,海拔1018米,寨牆以山勢而建,圍有九個山頭,苑如長城。寨內約5平方公里,寨內建有金鑾殿,設有五營四哨。此寨被專家譽為「華中第一寨」。宋朝名將岳飛當年屢出桐柏戰信陽,阻金南下,曾屯兵太白頂山南腳下;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開辟了桐柏解放區,解放軍桐柏軍區第一軍區機關設在桐柏山下新城李家溝(今湖北省隨州市隨縣萬和鎮),現遺址尚存,另外在今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境內現存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軍區、中原行署駐地舊址,豫鄂邊省委舊址,七七工作團舊址,桐柏軍區舊址等多處革命遺址。
9. 歷史博物館有幾個展館介紹的是什麼
歷史博物館,位於台北市南海學園。1956年3月12日正式成立,1957年10月10日前稱歷史內文物美術館,1958年起得美國亞容洲協會等資助,增建館舍,1961年畫廊正式落成啟用。現有館藏文物八萬余件,以出土文物為主,包括陶器、銅器、玉器、甲骨文、錢幣、袍服等類,均為1956年以來當局部門及社會各界捐贈。以歷史文物保存、展示與介紹,盡量發揮現代的藝術文物,將歷史文物宣揚到海外,吸收世界各國古今的文化藝術並加以介紹為宗旨。設有固定性館藏展覽、特展、一般性書畫及其它展覽,台灣島內外巡迴展覽,並設有機場畫廊。曾任館長有包遵彭、何浩天等。 現任館長為黃光男。
10. 歷史博物館。古跡或遺址的報告
「半坡遺址」挖掘主持者石興邦、「兵馬俑之父」袁仲一等史學大腕與陝西歷史博物館館長成建正、研究員王世平等知名學者一起,28日登上由省委宣傳部與省文物局、省社科聯共同主辦的「長安講壇」,作了「歷史陝西」系列的精彩首講,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薛保勤等出席了啟動儀式。
昨日的講壇可謂精彩紛呈,主持人王世平從柯林頓、薩科齊等國際政要訪華首站均定在西安入手,談起了陝西歷史文化的魅力。85歲的石興邦先生介紹了仰韶文化的最新研究進展,還提到了關於乾陵開挖的爭議,同時也表達了對乾陵地宮文物的憂思。而袁仲一先生則就歷博的鎮館寶物之一「煤精印」,笑言印主——楊堅岳父、李淵外祖父獨孤信,是「中國第一老丈人」。王世平認為用13朝或14朝古都來概括陝西並不全面,陝西稱得上是亞洲人類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中華民族及其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沖突融合之地等等。成建正則稱:「陝西是一支歌,她將黃土高原的豪邁、關中平川的坦盪和秦巴山區的婉約,融匯在自己悠揚而久遠的旋律之中;陝西是一首詩,她用獨特的語言和優美的韻律,描述了遠古的艱辛勞作、西周的森嚴儀禮、秦代的赫赫軍威和西漢的漫漫絲路,還有魏晉的兼並融合與隋唐的強盛輝煌。」
據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周敏介紹,「長安講壇」系列講座,除史學外,還將涵蓋哲學、社會、經濟等主要社科領域,各方面權威專家將依次登壇開講。另悉,「長安講壇」之「歷史陝西」系列,近期將有張豈之、劉雲輝、袁仲一、焦南峰、王學理、韓偉、李浩等著名學者,就炎黃文化、西周文明、秦俑與秦文化、漢文化與茂陵、法門寺、唐長安文化等,將周秦漢唐挨個兒過一遍。本報記者 王鋒
第一期
史學泰斗漫談陝西歷史文化
2008-6-29 09:32 來源:三秦都市報
●柯林頓、薩科齊爭著來西安,是把陝西看成中華文明的集中象徵。。
●2000多年前,陝西人走在「對外開放」的最前列。
●純而又純,封閉的,保守的文化是沒有前途的,註定是要消亡的。
「長安講壇」昨日開幕
本報訊(記者 夏明勤)醞釀已久的「長安講壇」昨天在陝西歷史博物館開幕。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周敏主持儀式,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薛保勤、陝西省文物局副局長劉雲輝到會並致辭。
薛保勤指出,「長安講壇」是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引領社會科學界、服務社會、滿足幹部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設人文陝西和文化強省的現實需要和基礎性工作。
為將「長安講壇」辦成一張繁榮學術、服務陝西、服務文化、服務大眾的文化名片,薛保勤強調要通過百姓化的視角、通俗化的表述、學術化的理論支撐、學者化的報告團隊,打造我省公共文化的服務亮點,構建我省公共文化的服務平台,生產我省公共文化的精神產品,形成我省公共文化的服務體系,在服務大眾和服務決策、服務黨政兩條戰線展開,在通俗化與學術化兩個領域同時推進,在普及的過程中提升、提煉、提高,在提高的實踐中進一步普及。
隨後舉行的首場講座中,專家們漫談陝西歷史文化,剖析深刻、幽默風趣,讓大家開闊了視野,活躍了思維,受益匪淺。
嘉賓主持
王世平:陝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
嘉賓
石興邦: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及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袁仲一:陝西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原館長,研究員
成建正:陝西歷史博物館館長
陝西是亞洲重要的人類起源地
王世平:1998年,美國總統柯林頓正式訪問中國,把西安作為訪華的第一站。去年,新上任不久的法國總統薩科齊首次訪華,第一站又是直奔西安。他們把訪華的第一站選在西安,實際上就是要表達美國和法國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明的一種尊重、一種敬意。也許柯林頓個人未必就那麼喜歡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但他是代表美國來到西安,表達的是對中華文明的一種尊重。他們爭著搶著要來西安,實際上是把陝西看成中華文明一個集中的象徵。
一說到西安,人們總喜歡說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但我認為僅僅用十幾個王朝不足以概括陝西。我給陝西下了幾條定義,第一個就是陝西是亞洲重要的人類起源地,請石興邦先生給大家做一個闡述。
石興邦:河南是最早發現仰韶文化的,在後來的進一步考古發掘中發現,仰韶文化的范圍極大。中國的北方,甚至中國的南方,以及泰國、越南這樣一些地方,都受到仰韶文化的影響。而陝西發現的有關仰韶文化的數量和重要性都比澠池有很大的增長。僅寶雞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存數量,就相當於一個河南省的。
王世平:石先生談到仰韶文化,我給各位稍微補充一下,仰韶是一個地名,在河南的澠池縣。1922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澠池仰韶發現了一種彩陶文化,他將之命名為仰韶文化。
第二個定義,陝西是中華民族和起文明的發祥地,這一點請成建正先生做一個闡述。
陝西是中華民族和文明的發祥地
成建正:我是晚生後學。黃帝一直是被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陝西無論從古史傳說還是古遺跡來說,都理所當然的成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第二,中國是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和建都朝代最多的國家,在西安建都的朝代總共是14個,有說13朝。大夏在陝北統萬城曾經建過都,如果從整個陝西省的角度來說,應該是14個王朝。建都的時間累計起來長達1077年,這恐怕在世界上都很少,在中國是絕無僅有。
第三,陝西是中國各種文明相融合、發揚光大的地方,陝西四周跟七個省、一個直轄市相接,是和周邊省份交往最多的地方。對絲綢之路各省都很重視,我們和鄰省之間關於絲綢之路也有過爭議,但是絲綢之路從長安開始,由張騫完成是肯定的。
還有一點,陝西是中國的大地原點所在地,涇陽有一個「永樂鎮」,這里是測定的中國大地原點。作為封建的中央政權,恐怕在這建都是最合適的了。
我還想說陝西是中國歷史上發生大事最多的地方。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100件大事》,從人的起源一直列到中共十六大,在中國發生的100件大事,發生在陝西28件,占將近30%。
另外我們陝西一直是富庶之地,黃土自肥,是一種天然的沃土,只要一下雨,他就產生肥力,最適合人的生活。
我插一件小事,今年3月26日我們館正式對外開放,全國各省和直轄市的博物館館長看了這3002件文物之後,有五六個館長給我表達一個類似的意思,就是你這么個搞法我們以後還做不做展覽了。他們的意思就是你們的東西太豐富了,這也反映了我們陝西歷史文化的厚重。
王世平:剛才成建正館長激情洋溢地講了炎黃,說陝西是中華民族和文明的發祥地,我給他稍微補充一下,輕松的話題。
1961年中國確定了180處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基本要根據這個地方有什麼重要的文化遺存,有沒有經過比較重大的科學發掘。但有一個是完全根據傳說定的,就是咱們的黃帝陵。黃帝陵並沒有非常確鑿的、可靠的歷史記載,但它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且被定為古墓葬第一號,根據的是中華民族的感情。早在戰國時期,中國人就在黃陵這個地方開始祭祀軒轅黃帝,一代一代傳下來,有東西沒東西已經不重要了,人心所向,已經變成了一種文化認同、一種血緣認同。
現在很多地方在爭歷史古跡,比如說我現在用推土機半個鍾頭就可以推起一個土堆,現刻一塊碑,現蓋一個房子,把它做舊。但黃帝陵有一棵大柏樹,高23米,七摟八拃半,這個柏樹大約5000年,正好和傳說中軒轅黃帝的時代相吻合。我們只要知道在5000年以前,一直有後代不斷地在這兒種樹,黃帝陵有5000年的樹,有3000年的樹,有2000年的樹,一直種到現在,整個山上現在有八九萬棵柏樹,這個東西做不了假,是鐵證。
我給陝西的第三個定義,曾有十多個王朝在陝西建都,具體是13個、14個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周、秦、漢、隋、唐在陝西建都,這是中國古代的精華,其他多一個、少一個的沒關系。請袁仲一先生給大家講一講!
史上最強大的朝代在陝西建都
袁仲一:西周、秦、西漢、新、東漢獻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這就13個,如果加上大夏是14個,另外還有。這是可以研究的問題,但是這些王朝里頭,最主要的還是周、秦、漢、隋、唐這五朝,其他幾個朝代時間都比較短,影響較小一些。
這幾個朝代就是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都是極其輝煌的時代。陝西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漢唐時代就有長安了,她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世界性的大都市、國際性的大都市。這一部輝煌的歷史,不單純寫在文字上,而且大量刻印在三秦大地的實物上,是一部活生生的可以觸摸的歷史。
西周時代燦爛的青銅文化,埋藏著豐富的地下文物寶藏。寶雞農民要動土,經常有大批的文物被發現,像1976年扶風庄白村的一個農民,在平整土地的時候,一下發現一窖青銅器,達103件,有一個都達到了284千克。其他的就多了,窖藏墓葬的,經常動土就會發現。再舉一個例子,1966年扶風一個農民在修豬圈的時候,挖出來青銅器,兩件大型物體。所以講西周文明不能不提到燦爛的青銅器文化。
另外,周王室採取了分封制、禮樂制和宗法制,這個整體的文化體系,像一個精神紐帶一樣,從政治、經濟、社會、信仰等各種層面上,把華夏聯系在一起,在中國歷史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到了秦始皇時代,消亡六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在中國歷史上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上是有跨時代意義的。
當然漢代的東西就更多了,走在這個地方,不由得引起你的遐想。漢代在文化上的成就,在中國文明的發展史上,具有輝煌的意義。到了唐代就更為輝煌了,用宋代史學家司馬光的話來說,從夏商周以來,中國的強盛、發展的高度沒有超過唐的。咱們歷博庫房裡頭藏有敦煌壁畫500多幅,每一幅都是價值連城。你往碑林博物館走一走,看一看那些大家書法,它們成為後世書法的典範。
唐代那種包容性、那種廣納百川的精神,是很重要的,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無窮的創造力,這種包容、開拓的精神直到今天也鼓舞著我們進一步的改革開放。純而又純的文化,事實上是沒有的,封閉的,保守的和外圍不接觸的文化是沒有前途的,是要消亡的。
陝西是中華民族和文明融合的中心
王世平:剛才袁先生用全方位的眼光把陝西的歷史文化做了一個勾畫。我關於陝西還有一點定義,簡單的說就是,陝西是農業民族和草原民族包括他們的文化,長期沖突、交流、融合的中心,也就是說陝西是一個民族融合的中心,是一個文明融合的中心。
我們今天一說起陝西,可能給人的印象是比較封閉、保守,但是在2000多年前,中國歷史上 「改革開放」的先驅,「對外開放」第一人就是張騫,他就是陝西漢中人;維護絲綢之路的一個著名的人物班超,他也是陝西人,也就是說2000多年前,陝西人走在這個「對外開放」的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