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洛陽大的歷史事件

洛陽大的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26 08:45:25

㈠ 洛陽歷史上的今天發生過什麼事情

2000年12月25日洛陽發生特大火災事故死亡309人
2000 年12月25日晚9時左右,王成太等4名均無證上崗的電焊工,在東都商廈地下一層焊接該層與地下二層分隔鐵板時,電焊火渣濺落到地下二層的可燃物上引發火災,王成太等人用水撲救無效後未報警,即逃離現場,並訂立攻守同盟。12月27日上午,逃跑後的4名電焊工已被公安機關全部抓獲,對其違法行為供認不諱。
公安消防、刑事偵查人員及技術專家已在起火點上部的鐵板處查獲電焊機、電焊槍、電焊條,並在起火點提取了電焊後形成的焊渣,認定火災是電焊焊渣濺落到地下二層的傢具、絨布後造成的。公安機關的鑒定結論已得到當時在地下一層搬運貨物人員的旁證。現洛陽市公安機關已對王成太、宋龍、來登閣、丁曉東4名電焊工及當時在現場工作並事後作偽證的8人依法刑事拘留。
經過對事故現場進行認真清理和二次復查,洛陽「12·25」特大火災事故調查處理領導小組今天確認這次事故中共有309人喪生,其中絕大多數因窒息而死。
據初步調查,發生火災的東都商廈位於洛陽市老城區,地下有兩層,地上有四層。商廈經營情況一直不佳,長期出租給個體商販經營使用。不久前,商廈與台商達成合約,對原有設備進行改造,火災發生前室內工程已經進入後期階段。
據了解,東都商廈從1997年就被河南省政府列為40家消防不合格單位之一,一直未得到有效整改,當地文化管理部門已經吊銷其文化經營許可證。但是個體經營戶卻違法承包東都商廈四層,用以經營歌舞娛樂。

㈡ 洛陽歷史上的大事件

董卓火燒洛陽城!

㈢ 洛陽的歷史故事,詩人

洛陽的歷史故事:

1、洛陽牡丹

自唐代以來,牡丹之盛,莫過於洛陽,以「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名流傳於世。據有關史料記載,宋代的洛陽牡丹有一百多個品種,而且有不少珍稀名貴的品種。

其中的「姚黃」、「魏紫」,被譽為牡丹的「王」和「後」,尤為人們所喜愛。 清代李汝珍《鏡花緣》中,記載了武則天怒貶牡丹花的故事:一年臘月天,武則天同太平公主在暖閣飲酒賞花。

卻發覺除臘梅、水仙、迎春之外,花圃盡是一片枯枝,於是武則天寫下一首絕句:明朝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次晨,果然百花齊放,武則天大喜,一一賞花。

然而武則天素愛牡丹,平日尤加愛護,卻唯獨牡丹無花。武則天大怒,遂吩咐將牡丹連根拔起,即刻燒毀,又下旨將4000 株牡丹貶去洛陽。自此,天下牡丹惟洛陽最盛。

2、白虎觀會議

白虎觀會議是東漢章帝時召集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和諸生在白虎觀召開的一次討論儒家經典的學術會議。

自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漢朝君主的統治思想支柱。但是由於當時各家儒學學派傳承不同,對於儒家經典的版本、內容多有爭議。

雖然漢宣帝時曾召開「石渠閣會議」加以統一,但是經歷王莽新朝的戰亂之後,各家的歧異再次抬頭。

漢光武帝劉秀於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圖讖於天下,把讖緯之學正式確立為官方的統治思想。

為了鞏固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使儒學與讖緯之學進一步結合起來,漢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召集各地著名儒生於洛陽白虎觀,討論五經異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虎觀會議。白虎觀於當時乃是朝廷修繕儒學之所。

3、神龍政變

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是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神都洛陽紫微城發動兵變,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復辟唐朝的事件。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鳳閣侍郎張柬之、鸞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

力圖擁立李顯為君,誣稱武則天男寵——麟台監張易之、司仆卿張昌宗謀反,率領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隨即包圍集仙殿,逼迫武則天退位。

次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為監國。第三天,禪讓。第四天,李顯正式復位。二月初四(3月3日),復國號為唐,武周朝廷終結,因為有改朝換代的因素,所以稱之為革命。

唐中宗打擊五大功臣的時候,先封他們為郡王,削奪他們的宰相權力:崔玄暐,博陵郡王;張柬之,封為漢陽郡王;敬暉,平陽郡王;桓彥范,扶陽郡王;袁恕己,南陽郡王。所以,神龍政變又稱五王政變。

4、董卓之亂

東漢中平六年(189),董卓率兵進入洛陽,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帝,自為相國,獨攬朝政。次年,關東諸侯推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董卓失敗後,挾獻帝西走長安,並驅使洛陽數百萬人隨之西遷,沿途死亡無數。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燒掠,洛陽周圍二百里內室屋盪盡,無復雞犬。

5、開鑿大運河

大業元年(605),隋煬帝命皇甫儀征河南、淮北各州縣男女百餘萬人開通濟渠,引黃河水達於淮河;同年,又開通山陽瀆(邗溝)。608年,開通永濟渠,北到涿郡(今北京)。

610年,開江南河,連通長江和錢塘江。至此,一條以洛陽為中心,南通餘杭,北達涿郡,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的人工運河全部竣工。大運河全長2500多公里,是中國古代最浩大的水利工程,對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過巨大作用。

洛陽的詩人:

1、杜牧

(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2、劉禹錫

字夢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 之稱。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

後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神龍政變

網路-董卓之亂

網路-杜牧

網路-劉禹錫

㈣ 一個洛陽名人歷史的全部是小故事白居易

以下的一百位歷史名人,或生於洛陽,或葬於洛陽,或長期生活於洛陽,或功業創立於洛陽。洛陽要想成為世界級旅遊城市就要大打歷史名人牌,或重建其故里故居或墓地,或建其紀念建築,至少也要為其建雕像或浮雕(據說這個計劃正准備進行)。

信史前:

伏羲:人文始祖,孟津龍馬負圖寺始建於晉永和四年,距今有1600多年的歷史,因傳說中伏羲在此降伏龍馬、創制八卦而得名,是河洛文化中「河圖」的出現地,「人根之祖」、「人文之祖」伏羲的祭祀地,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夏朝:

後羿,傳說中射日的英雄,為東方夷族的一個首領,他乘太康無道、夏民怨憤,入居斟(尋卩),執政,拒太康於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尋卩),後被其親信寒浞殺死。

夏桀:夏朝末位君主,名履癸,約於公元前一八一八年左右即位,履癸文武雙全,赤手可以把鐵鉤拉直,但荒淫無度,暴虐無道,於前一七六六年左右為成湯所敗,死於南巢,夏亡,商湯把他謚號桀(兇猛的意思)。

杜康:字仲寧,相傳為縣康家衛人,造酒祖師,在洛陽造酒。

商朝:

商湯,子姓,名履,滅夏後稱為武湯、成湯或成唐,甲骨文中稱太乙、高祖乙,是商王朝的建立者。 湯原是東方商族部落的首領。始祖契,曾輔佐大禹治水,封於商地,因以為族號。湯任賢臣伊尹為相,委以國政,以亳(在今唯陽區境內)為據點,積蓄力量,准備滅夏而代之。先後攻滅鄰近的葛國(在今寧陵縣境內)及韋(在今滑縣東南)、顧(在今山東省城鄄縣東北)等夏的羽翼國,最後終於利用夏的最後一個君主桀荒淫無道,夏內部矛盾激化的時機,攻滅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湯在位期間推行善政,減輕征斂,鼓勵生產,安撫民眾,停止人殉以保護勞動力。湯即天子位,定都西毫。位於洛陽市偃師城西、洛河北岸的屍鄉溝一帶。

伊尹 :生卒年待考。商初名臣。名摯,洛陽伊川人(亦說欒川人或嵩縣人)。因官封為尹,故稱伊尹,又稱阿衡或保衡。原為有莘氏女陪嫁於湯的媵臣,因精通治國之道,湯授以國政,在助湯滅夏中所建功勛卓著。湯死後,輔佐外丙、仲壬。仲壬死後,立太甲。太甲無道,伊尹將其放逐桐宮(今虞城南)。3年後,太甲悔過,復得其位。享年百歲,卒後商王沃丁葬以天子之禮,與湯並祀。傳有《伊訓》、《咸有一德》等,已佚。

周朝:

周武王:周武王伐紂時,聚八百諸侯於孟津,周武王克商後,遷九鼎於洛邑。

周公: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思想家。因以周太王所居地為其采邑,故稱周公。 營建洛陽邑,在洛陽制禮作樂。

伯夷叔齊:勸阻武王伐紂,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

周平王:名姬宜臼,一作宜咎(公元前?-前720年)。幽王子。幽王被殺,他被擁立為王。在位51年,病死於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葬於平丘(今河南省太康縣金堆鄉)。姬宜臼,幽王位時,原被立為太子。幽王寵愛褒姒後,廢黜了宜臼,改立為伯服為太子。戎攻破鎬京,殺死了幽王以後退走了。申、魯、許等諸侯國就擁立宜臼為王,於公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省南陽市北)即位。公元前770幽王太子宜臼將都城從鎬京遷至洛邑。自周平王東遷洛邑後,史稱周王朝為東周。

老子: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曾為東周王朝"守藏室之史",長期在洛陽管理圖書典籍。所著《道德經》,亦稱《老子五千文》,簡稱《老子》,是道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作。

孔子(前551-前479),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曾到洛陽向老子問禮。

白圭:生卒年待考。戰國著名商業活動家,魏惠王時大臣。洛陽人。主張用"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辦法貿易致富。遇到豐年,收買穀物,賣出絲漆;遇到荒年,賣出糧食,購進帛絮。被歷代商賈尊為鼻祖。?

蘇秦:東周洛陽人,戰國時期倡導合縱說的重要活動家。字季子。洛陽人。傳有頭懸梁錐刺股發憤讀書之故事。致力於縱橫之術,先後游說六國,勸其合力抗秦,形成合縱之勢。蘇秦為縱約長,佩六國相印。歸趙封為安君。後奉燕昭王命入齊,從事民間活動,被齊人車裂而死。

張儀,生年不詳,卒於秦武王元年(前310年),一說秦武王二年(前309年)。魏國貴族後裔,學縱橫之術,主要活動應在蘇秦之前,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葬於洛陽。

秦朝:

呂不韋:秦國相國,史記中稱他為秦始皇生父,著名政治家,主編《呂氏春秋》為秦的統一事業做出了貢獻,封地有河南洛陽十萬戶,在洛陽自盡,葬於洛陽

西漢:

劉邦:劉邦稱帝,定都洛陽三個月,置酒洛陽南宮,與群臣論所以取天下之道。他說,張良、蕭何、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田橫:劉邦稱帝,遣使詔齊王田橫降,橫不從,於洛陽途中自刎,葬於洛陽。島上五百壯士聞此噩耗,集體揮刀殉節。

賈誼(公元前200~前168),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洛陽(今屬河南省)人。18歲時,就以博學能文而聞名於郡中,得到郡守吳公的賞識,收為弟子。文帝即位後,因吳公的推薦,任為博士,掌文獻典籍。其時,賈誼不過20多歲,在博士中最為年輕,但以見識和議論,贏得博士中年長者的尊敬,受到文帝的重視,不到一年,被擢升為太中大夫。朝廷上許多法令、規章的制定,都由他主持進行。賈誼的才華和文帝對他的信任,引起了一部分朝臣的不滿。他們以「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的流言,動搖了文帝對賈誼的信任,結果文帝讓賈誼離開長安,去做長沙王的太傅。

桑弘羊(前152~前80)西漢大臣。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人。出身商人家庭。因自幼有心算才能,13歲即入侍宮中。武帝時,歷任大司農、搜粟都尉、御史大夫等職務。在他的參與主持下,先後制定、實行了鹽、鐵、酒官營、均輸、平準、算緡、告緡、統一貨幣等經濟政策,從富商大賈手裡奪回了鹽鐵和貿易的控制權,增加了西漢政府的財政收入,對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起了重要作用。又主張積極抵抗匈奴的攻擾,反對屈辱的「和親」政策,曾組織60萬人屯田戍邊,防禦匈奴。武帝後元二年(公元前87),他和霍光、金日碑、上官桀四人受遺詔輔佐昭帝,任御史大夫。始元六年(公元前81)昭帝召集鹽鐵會議,他在會上堅持鹽鐵官營政策(見鹽鐵之議)。次年,他因與霍光政見分歧,被捲入燕王旦和上官桀父子等謀廢昭帝的謀反事件,被處死。

東漢:

漢光武帝:劉秀,東漢建立者。建都洛陽。25-57年在位。漢高祖九世孫。字文叔,南陽蔡陽人。謚光武帝。

馬援(前14-49)東漢初將領。字文淵,右扶風茂陵人。任伏波將軍。有「以馬革裹屍還葬」的名言。

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使西域,漢明帝初年,北匈奴一再脅迫西域各國出兵,寇掠東漢的河西等地。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派遣班超出使西域,鎮撫西域各國,西域與漢斷絕65年的關系至此恢復。直到永元十四年(102年),班超才從西域返回洛陽。葬於洛陽。班超在西域30年,對鞏固我國西部疆域,促進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同時,東漢恢復對西域的統治,保衛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和中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班固:投筆從戎修《漢書》)。東漢建初七年(82年),蘭台令史班固在洛陽著《漢書》。(漢書}用了20餘年時間修成,從秦末農民大起義寫到王莽失敗,計120卷,分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班固死後,部分「表」、「志」由其妹班昭和馬續續成。《漢書》是我國第一部體例完備、內容豐富的斷代史。

竇憲:字伯度。抉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永元元年(公元89),竇憲、耿秉在稽落山(今蒙古國西南部)大敗北匈奴,並追至燕然山刻石立碑後班師回朝,因功任命為大將軍,封為武陽侯,位在三公之上。永元三年,竇憲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破北匈奴,出長城關塞 5 000餘里。從此威名顯赫。

蔡倫:東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宦官蔡倫改進民間造紙方法,用樹皮、麻頭、敝布、魚網作紙,獻給和帝,人稱「蔡侯紙」。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文化發展起了重大作用。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張衡::東漢文學家科學家,東漢順帝陽嘉元年(132年),太史令張衡在洛陽發明地動儀,並成功測知永和三年(138年)隴西地震。這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比歐州早1700多年。

許慎(約54年~約149年),字叔重,東漢汝南召陵萬歲里人,我國著名的文字學家、訓詁學家和詞彙學家,同時也是著名的書法家。初為郡功曹,後舉孝廉,入京為太尉府南閣祭酒,並從賈逵受古學。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許慎詔命為五經博士,校書東觀,兼教小黃門孟生、李喜等。安帝元初六年(公元119年),許慎稱病歸故里,審定其巨著《說文解字》,三年後(公元121年),《說文解字》定稿,遂遣子許沖上奏安帝。

㈤ 洛陽有過什麼歷史事件或歷史名人

先說洛陽的歷史大事件,下面說洛陽名人!夏太康遷都斟尋:夏朝前期,太康遷都斟尋其地在今洛陽市偃師境內伊、洛二水匯流處上游的二里頭村一帶。是為洛陽建城之始。

㈥ 我知道的一個洛陽歷史故事的作文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家鄉是個很美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河南,河南,簡稱「豫」,省會是鄭州。位於我國中部偏東、黃河中下游,處在東經110°21′~116°39′,北緯31°23′~36°22′之間,東西長約58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全省土地面積16.7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17位,佔全國總面積的1.74%),2008年底總人口9918萬人,居全國第一。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發源地。河南既是傳統的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又是新興的經濟大省和工業大省。少林寺、龍門石窟、黃帝故里、清明上河園、殷墟和雲台山、白雲山、伏牛山、石人山、雞公山是河南比較有名的旅遊景點。這是他的古老而悠久的歷史,在現在,河南已經發展成一個有著旅遊商業的城市。這個城市有著9918萬人的城市,變成一個繁華的大城市。
在原來的時候,河南還是一個小城市,發展不算太快,可是現在的河南已經飛躍的之快是我們無法想像的。河南還有很多名優特產品,如道口燒雞、原陽大米、新鄭大棗、開封西瓜、杞縣及中牟大蒜、信陽毛尖、信陽板栗、信陽板鴨、洛陽櫻桃、鄭州蜜桃、南陽月季、西峽獼猴桃、靈寶蘋果、林縣山楂、內鄉山茱萸、西峽琥珀、西峽香菇、洛陽牡丹、民權葡萄、永城辣椒、鄢陵花卉、焦作四大懷葯等,都已成為國內知名品牌。這是河南的農業特產。現在的人都爭先恐後的去河南買特產等等。使得河南才發展地這么快。

㈦ 洛陽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洛陽民間傳說

白 劍
白居易晚年在東都洛陽度過了十八個春秋,卒後葬於龍門東山琵琶峰上。後裔繁衍,世居洛陽。白氏後裔以先祖功德為榮,流傳許多傳說故事,神奇迷離、生動感人,充分反映了白氏後裔對先人的無限崇敬和愛戴。?

一、神鹿引路

元朝末年,洪武兵伐中原,元順帝失位,洛陽大亂。白氏族人百餘人,各奔他鄉避亂,大多外逃未歸。白居易32代孫白介、白超兄弟二人,為避兵亂,西逃宜邑,居宜陽城北門里。洪武定位十四年,介公歸遷洛城南庄,超公則安居宜邑。介公歸洛後的第一件事便是赴香山拜祭先人。家人備好祭品,一行十餘人,經伊河,船夫聞訊,爭相擺渡。介公欲付銀兩,船夫連忙謝絕:「不能收,不能收,若不是白氏先人當年開鑿八節灘,我們仍得下水推舟矣!」
由於連年戰事,白公墓碑毀塋平。琵琶峰周圍,雜草叢生,介公等人幾經周折,仍未找到先塋。介公心思:「難道我白氏裔孫從今無從祭祀祖宗不成?」忽然,眾人面前出現一隻黃色神鹿, 介公對眾人言:「定是先人顯靈,神鹿引路。」於是,眾人尾隨神鹿而行,至公墓前,神鹿消失。介公等人果然在草叢中發現白公墓殘碑。介公等人見祖塋如此殘狀,愴然淚下,決定重修白公之墓。經過兩年的精心籌劃,於明洪武十六年春,重修白公之墓,又將白氏宗譜整理成冊,使白氏譜系免於斷續。迄今,白氏後裔對介公修墓立石,續修族譜之事,有口皆碑。

二、將軍拜墓

民國年間,大軍閥吳佩孚住兵洛陽,欺上壓下,獨霸一方。馮玉祥大將軍奉命討伐,圍城三天,仍攻不下,且士卒傷亡殘重,軍心混亂。馮大將軍心如火焚,當晚,視察軍情,月光下,發現白公之墓,令隨從退下,親拜白公墓。叩畢,仰頭道:「詩神在天之靈,倘若保佑吾順利攻克洛陽,定為汝修墓。」馮將軍拜墓後,次日,再次組織攻城,果然,一舉攻克洛陽。吳軍節節敗退,吳佩孚也被趕出洛陽。
慶功宴後,馮將軍繼續西征,因軍務繁忙,竟忘記了修墓之事。行至陝西潼關,忽有一白發老翁從天而降,攔住大將軍的高頭大馬,大將軍問道:「哪道神仙,因何擋道?」老翁反問:「將軍可記得洛陽之戰,琵琶峰前許諾老翁之事?」馮將軍如夢初醒,立即下馬道:「詩神請回,三日之後,定返洛修墓。」待馮大將軍話音剛落,老翁已悄然消失。馮玉祥將軍迅速回馬,重返洛陽,專程修復了白公之墓。修墓時,他驚奇地發現,琵琶峰乃是一座石山,唯有一天然洞穴安葬白公,驚嘆:「真乃絕地也!」從此,大將軍馮玉祥拜修白文公墓之事在洛陽民間傳為佳話!

三、白牡丹

白公墓前有一牡丹池,種植著清一色的白牡丹,盛開時節,如玉似雲,十分耀眼。據說,這是白公生前的蓄意安排。
相傳,唐元和年間,不知從何處吹來一陣風:「紅牡丹為富貴,白牡丹不吉祥。」片刻,白牡丹被一一掐掉,有些種花者乾脆將白牡丹連根拔掉,任意遭踏。此時,白公因母病逝,辭官丁憂三年,初回朝中,任太子左贊善大夫,公「兼濟天下」之志不能實現,十分苦惱。見白牡丹被如此冷落,聯想自己的處景,隨吟詩道:「白花冷澹無人愛,亦占芳名道牡丹。應似東宮白贊善,被人還喚作朝官。」白公憐憫白牡丹,他將被拋棄的白牡丹收集起來,「眾嫌我獨賞,移植在中庭。」從此,白府只植白牡丹,至晚年居洛陽履道里,所養植的白牡丹已是瓊玉滿園。這年冬季,白府院內的白牡丹忽然開放,與白雪競美,而且花大出奇。白公請來親朋友好友以及「九老會」的成員前來賞花,轟動洛陽。賞花畢,公設酒宴招待眾人,送別客人回府,忽見一群美貌少女著白衣,戴玉花,從牡丹叢中走來,在他面前翩翩起舞,放聲高唱:「絕代只西子,眾芳唯牡丹,月中虛有桂,天下漫誇蘭……」白公酒醒後,欣喜不盡,意識到白牡丹才是真正的「牡丹仙子」。臨終,他囑咐家人一定要在墓前種值白牡丹。


四、一白二姓

在河洛白氏後裔中流傳最廣泛的當屬「一白二姓」,或叫「石白之分。」即洛陽地區一部分白姓為「石敬塘」之後繁衍。白字一撇出口的「白」姓為石白,不出口的「白」姓為正宗白居易後裔。
傳說,白居易與「石敬塘」同朝奉君時。有一次,「石敬塘」與皇上娘娘下棋,一陣風吹過,棋子撒落滿地,「石敬塘」撿棋子時,不慎措到了娘娘的腳,娘娘大哭,告於皇帝,皇上大怒,傳旨:「將調戲娘娘罪人石敬塘家滅九族。」白公弄清真相後,急忙上殿面君,皇上見白居易上來奏本,賦詩一首:「大膽石敬塘,敢摸娘娘腳。居易來保奏,究竟為什麼?」面對皇上的質問,白公也賦詩對答:「不是石膽大,並非想作惡。風吹棋子落,誤摸娘娘腳。」盡管白居易全力保本,「石敬塘」仍未逃脫家滅九族之厄運。部分石姓將祖塋的「石」字上面一橫塗去,真於「口」字中,變「石」為「白」,逃脫了朝廷的追殺。這些「石」姓人家也世代改為白姓了。
該傳說實為荒唐之傳說,因石敬塘為後晉人,比白公所處的唐代晚百餘年,不可能同朝奉君。這個故事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白公當朝面君,直言敢諫。編選此故事的人用意在於此也!

相傳遠古時期,洛陽南面有一大片煙波浩淼的湖水,周圍青山蒼翠,芳草萋萋。人們在山上放牧,在湖裡打魚,過著平靜的生活。村裡有個勤勞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聽到從地下傳出「開不開」的奇怪聲音,回到家,便把這件事告訴給母親。母親想了想,便告訴他,如果再聽到的話就回答:「開!」誰知一聲未了,天崩地裂,龍門山傾刻從中間裂開,洶涌的湖水從裂口傾出,奔騰咆哮地繞過洛陽城,一瀉千里流向東海。水流之後,無數清泉從山崖石罅中迸出,蓄為芳池,瀉為飛瀑。兩山的崖壁上則出現了無數蜂窩似的窟隆,窟隆內影影綽綽全是石像,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輪廓不清,千姿百態,蔚為奇觀。從此,龍門石窟便名揚天下了。

話說牡丹被武則天貶到洛陽城以後,便在美麗的邙山紮下了根。來年暮春,溝溝壑壑、田間地頭,到處開滿了牡丹花,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民薈萃古都洛陽,人海花潮,傾城觀賞。

武則天聽說被貶到邙山的牡丹,花開得碩大無比,心中很不高興。於是就乘著華麗的鳳輦來到了邙山。舉目望去,邙山簡直成了花的海洋,各種姿態的牡丹,向高貴的女皇示著威,怒放傲開,嬌艷無比,女皇當即氣得拂袖而去。

回到皇宮,武則天招來朝內武將,命他們帶領官兵,速去邙山,這次要將牡丹連根鏟除,然後焚燒,讓它斷種絕後,一棵不留!

這為首的官兵頭領,姓朱名頭,接旨後馬上帶領小嘍羅們殺氣騰騰地上了邙山,他們趕走了遊客,布下了衛兵,不多會兒,牡丹就堆的象小山似的,布滿了整個山樑。就在官兵們放火焚燒牡丹之時,颳起一陣狂風。這狂風將官兵手中的火把刮滅了,吹起的沙礫迷了他們的眼睛,顆顆碎石,砸在官兵的頭上。等狂風過去,官兵們一看,傻了眼,牡丹全被狂風颳走了。說來也怪,這牡丹象長了翅膀,到處亂飛。朱頭帶領他的小嘍羅們,四處追趕,直到黃昏,也沒抓住一棵牡丹。原來,牡丹都飛到了老百姓家中,百姓們把牡丹都藏了起來。

第二天,朱頭下令老百姓們交出牡丹。挨家挨戶的大搜查開始了,全村被這些官兵折騰得烏煙瘴氣,礙於官兵們的淫威,許多牡丹被搜了出來。

卻說在這邙山的山腳下,住著一位美麗的姑娘,名叫春紅,自小父母雙亡,靠街坊鄰居的幫助長大,如今年芳十八,出落得象花兒一般。自武則天將牡丹貶之洛陽時,姑娘便與牡丹結下了不解之緣,愛護牡丹甚於自己的性命。這姑娘有一個相好,名叫貴生,小夥子精明能幹,兩條濃眉象劍一樣,被日頭曬得黑黝黝的臉膛泛著紅光,顯得很健壯。貴生和春紅兩個人從小一塊兒長大,兩小無猜,那貴生自是十分珍愛這份感情,對春紅百般照顧。在春紅的影響下,貴生對栽植牡丹十分在行,他們種下的牡丹,品種繁多、花色奇美,被當地稱為「牡丹之王」。

如今看到武則天派人來焚燒牡丹,兩個人的心如刀鉸一般,為了保護牡丹,他們決定將牡丹藏之地窖中。就這樣,兩個人從早忙到晚,大多數牡丹被他們藏了起來,只有栽植在後院中的牡丹沒來得及藏,官兵們已經搜查到了這里。

這朱頭領著一幫官兵一到春紅姑娘家,便翻箱搗櫃,任憑貴生如何阻攔,這幫強盜依舊張牙舞爪,剛才尚十分整潔的小院頃刻間雞飛狗跳。而此時的春紅正躲在後院的大石後聆聽動靜。最終還是被官兵闖進了後院,那朱頭是有名的老色鬼,一見後院藏著一位如此貌美的姑娘,眼睛立刻直了,結結巴巴說不出一句話。片刻貪心漸起,欲霸佔春紅姑娘。只見他慢慢靠近春紅姑娘,滿臉堆笑地說:「姑娘,看你一個人生活,怪可憐的,不如我納你為妾,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如何?」

春紅本就為朱頭們的行為感到氣憤,如今更加憤慨,對著朱頭大罵道:「要想我嫁給你,除非日頭西出,江河倒流,讓閻王挖了你的心肝割了你的頭!」朱頭一聽氣急敗壞地說:「來人,把她給我捆了,將院中的牡丹統統挖完,燒凈!」在與官兵撕打的過程中,貴生被打暈在地,臉上的鮮血直流,看著心愛的人被打,院中的牡丹被掠,春紅忍痛對昏倒在地的貴生說:「貴生哥,我去了,你一定要保護好咱洛陽的牡丹吶!」說完一頭撞在了大石上,鮮血濺在了院中的牡丹花上,花兒立刻變成了紫紅色。朱頭一看這陣勢,害怕接外生枝,急忙命令官兵挖走院中的牡丹。可是,官兵一靠近牡丹,牡丹花立刻就發出耀眼的光芒,將武士們照的暈頭轉向。最終,院中的牡丹一棵未損,連以前搜獲的牡丹也不翼而飛。

無奈,那朱頭回去復命,武則天聽了官兵們的稟報後,十分吃驚,也很佩服春紅姑娘的勇氣,她仰天長嘆一聲:「看來,牡丹在洛陽繁衍生殖,乃天意民意也,罷了罷了。」從此,牡丹在洛陽徹底紮下根來。

再說那貴生看到心愛的姑娘為保護牡丹而死,本想就此了斷一生,又想起春紅姑娘的臨終遺言,下決心與牡丹為伴,他將濺有心上人鮮血的牡丹好好培育,慢慢地,洛陽的大街小巷、田間地頭,開滿了這種牡丹,貴生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花匠。人們為紀念春紅姑娘,也為紀念洛陽人們為保護牡丹的矢志不移,給這種牡丹起名為:「焦骨紅牡丹」,後來經過人們的精心培育,這種牡丹越開越紅,就改為了現在的「洛陽紅」。

洛陽北邊的邙山上有條金水河。河源於新安縣境內,上游有「養馬水庫」、「舜王廟水庫」,下游有「金水河水庫」,像一條銀線串起的幾顆明珠,各庫區都形成了水光瀲灧、樹木蔥郁的消夏景點。

金水河緣何而名呢?

傳說,金水河旁的官道邊早年住著一位獨身老漢,名叫劉義,以開飯鋪為生。老漢待人厚道善良,買賣公平,遇上付不起店錢飯錢的人從不起眼,還常常將攢下來的錢周濟附近村裡的窮苦人,因而,方圓左近的人都敬重老漢。老漢每天都要跑遠路去山上的泉源里擔水,因為泉水比河水干凈、清甜。老漢說:「待人實誠,心才安生。」

有年三月二十三,老漢起早挑擔來到泉源邊,忽然聽到有說話聲。四下瞅瞅,大清早,山嶺上冷清清的沒個人影,老漢以為是自己人老耳朵背,聽錯了,就放下桶去舀水。他一彎下身子,說話聲更清楚了,是從泉水裡冒出來的:「劉老漢,心實誠,四鄉八鄰都稱頌;每年三月二十三,來我口中取金錠。」老漢呆住了,想:莫非世上還真有仙有鬼哩!驚疑間,泉口湧出一股水泡,水泡升盡,下面露出一塊黃燦燦的金子。

老漢拾起金子,挑著泉水下了山,他邊走邊想;這金子是因為我待人實誠厚道才來的,我更不能獨自貪佔了!於是,他仍用這金子周濟窮人。

從此,年復一年,每年的三月二十三,老漢去泉源挑水時,總能取回塊金錠。老漢就用這錢行善助貧。

劉老漢慢慢老了。有個叫王貪的過路人見老漢對貧窮人施吃施穿,心想老漢一定積蓄不少,就腦瓜兒一轉,主動留下來侍候老漢,說老漢人好,要為老漢送終。老漢臨終前,果然鄭重告訴了王貪泉源吐金錠的秘密,並告誡說:「給多給少,不能強求;白得的金子,不能獨自享用,要周濟周濟貧窮人。」

王貪埋葬老人後,疑疑惑惑捱到三月二十三,挑上水桶跑到泉源邊來。果然,隨著水泡,泉口吐出一塊金錠。王貪伸手撈出來,驚喜得嘴都笑歪到耳朵根上了。他想:這泉源每年才吐出一塊金錠,這得等多少年呀!他就下山取來鐵鍬、钁頭,對著泉口挖起來。挖一下就是一塊金錠,坑越挖越大,金子越挖越多,後來,水裡明晃晃映出的竟都是金塊兒!王貪高興得跳進水裡要往外撈金塊兒,誰知他一進去,泉水就洶涌地冒大了,一下子成了一條河,把王貪給沖沒影兒了。

那以後,人們在這河水邊偶爾能拾到些碎金子,當然,也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有這福氣。於是,人們就把這條河稱作「金水河」。

很早很早以前,龍門還未鑿開,伊水流到這里被子龍門山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了一個大湖。

居住在黃河裡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孟津的黃河裡出發,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水濺口的地方,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只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一條大紅鯉魚對大家說。「那麼高,怎麼跳啊?」「跳不好會摔死的!」,夥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線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說:「我先跳,試一試。」只見它從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雲里,帶動著空中的雲和雨往前走。一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於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條巨龍。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一個個被嚇得縮在一塊,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這時,忽見天上降下一條巨龍說:「不要怕,我就是你們的夥伴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你們也要勇敢地跳呀!」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一個個挨著跳龍門山。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客頭上呢。

後來,唐朝大詩人李白,專門為這件事寫了一道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洛陽民間傳說】龍池金魚的傳奇故事

洛陽八小景中有"龍池金魚",龍池,即今日郊區辛店鄉延秋村北面的秦嶺幽谷。這條山谷,人稱龍池溝,也叫龍潭溝,是歷史上素負盛名的花溝,春天桃李芬芳,夏日荷花滿塘,秋季野菊萬朵,冬日臘梅飄香。谷深處,有一深潭,潭中有泉,清水終年淙淙沿谷流下,滋潤得滿溝花木旺盛,充溢靈氣。此潭即"龍池"。池內過去有五色魚,紅、白、黃、青、黑,游起來五彩繽紛,令人稱奇。潭後原有龍潭寺,又名"九龍聖母寺",殿堂宏麗,綠樹掩映,景色極美。可恨的是,日寇至洛時,炸毀古寺,並且往龍潭中投擲數枚手榴彈,連無辜的游魚也沒能逃生。近年,鄉民將深潭重砌,築起圍牆,又在潭中放養了黑色小鯽魚,在潭旁建起一間寺房,並將流下的潭水攔成水庫,造富鄉里。水庫中養魚放鴨,又成新景。

說起龍池裡的魚,那才叫邪呢!為啥?據說年復一年,不多不少,總是360條,不見老的死,不見小的生,一律的一樣長。那魚游動開,映著樹隙里撒下的縷縷陽光,潭面上就放射出五彩的光。人都知道這五色魚是神靈,誰捉了就要送命,因此千多年來,沒人敢傷害它們。哪來的五色魚呢?說起來,這和九龍聖母的來歷有關。

很早以前,這龍池溝旁有戶人家,姑嫂兩人有次進溝采蘑菇,走著走著,嫂子感到口渴了,就來到深潭旁,撥開水面漂浮的落葉,喝了兩捧清清的泉水。泉水又甜又涼,嫂子咂咂嘴直腰站起時,忽覺肚子里陣陣作痛,就又捂住肚子蹲下去,緊聲喊小姑子。小姑子過來一看,覺得嫂子是臨產了,忙飛身跑回家,一邊托鄰居去喊下地幹活的家人,一邊自己取了早已備好的襁褓,提了一瓦罐灶上熬的雜豆湯,匆匆趕回那深潭旁。到了潭旁,只見嫂子躺倒在地,肚腹裂開,身上爬著九條小龍。小姑子啊呀一聲,嚇得暈倒在地,瓦罐一下摔碎在潭旁,豆湯流進了潭裡。那豆入水,竟化作游魚,由於豆有五種,那魚竟分出五色。姑嫂的家裡人趕來時,只見潭邊籠罩金輝。正驚疑呢,金輝化作幾道金光,飛入潭中。大家近前一看,潭邊只剩下暈倒的小姑子一人。

後來,人們在這潭旁建了一座寺廟,塑了嫂子的聖像,在房梁檐柱上雕了九條騰雲駕霧的飛龍,尊這塑像為"九龍聖母",寺因此得名,亦叫"龍潭寺"。

聖母生的這九條龍,人言性格各異。據李東陽《懷麓堂集》說,大龍叫"囚牛",喜好音樂,就是現在胡琴頭上刻的那獸;二龍叫"睚毗",喜愛廝殺,就是刀劍柄上那"龍吞口";三龍叫"嘲風",喜險,即殿角走獸;四龍名"蒲牢",喜鳴,即古鍾上的獸鈕;五龍名"狻猊",愛坐,即佛座上那雄獅;六龍名"霸下",愛負重,就是俗稱馱石碑那"老鱉";七龍名"狴犴",好訴訟,成了舊社會獄門上那獅子頭;八龍好文,即石碑兩旁雕的"文龍";九龍名"蠻吻",愛吞,即殿脊獸頭。

㈧ 洛陽歷史大事件的論文高中,不少於500字

我給你材料,你自己總結著寫吧!

洛陽,簡稱「洛」,地處古洛水北岸而得名,有4000餘年建城史和1529年建都史,自夏朝開始有13個王朝、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河圖洛書在此誕生,儒、釋、道、玄、理肇始於此,絲綢之路與隋唐大運河在此交匯,邙山古墓群與天子駕六震驚世界,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中國」一詞便源自洛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洛陽是世界「四大聖城」之一,新興的重工業城市和新能源節約型城市,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全國文明城市,歐洲人最嚮往的城市,位居中國休閑城市榜首。洛陽,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都城。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置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19縣。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於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 1932年,日軍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為行都,並一度遷洛辦公。1938年6月,華北大部分地區淪陷,洛陽成為北方抗日前哨,國民政府第一戰區長官司令部駐洛陽。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 1948年,洛陽解放,析洛陽縣城區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 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 1954年,洛陽市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並入洛陽市,其餘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等縣。1956年,建成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和郊區,次年成立瀍河區。 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區。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洛陽所轄登封市劃歸鄭州市管轄。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1993年,偃師縣改為偃師市。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洛陽郊區更名為洛龍區。 洛陽附近的各縣中,跟洛陽歷史聯系最密切的是偃師、孟津、鞏義、登封。其中偃師、孟津從周朝以來三千年如一日,從未改變。其次是鞏義,從周朝一直到新中國,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從三國時期到新中國,有1700多年。而其他的各縣(市)如新安、宜陽、伊川、澠池、汝州等則與洛陽時分時合,而欒川、盧氏、陝縣、禹州等隸屬洛陽的時間就更短了。另外,自從西晉置滎陽郡後,今天鄭州市大部地區就跟洛陽地區分道揚鑣。

{千年帝都,華夏聖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 絲路起點,運河中樞,牡丹花都,山水之城; 三代創世,魏晉風流,漢唐雄風,宋家文氣。}這個當題記寫

㈨ 關於洛陽的歷史故事

關於洛陽的歷史故事:

伊闕,是伊河流域的最後一段峽谷,由熊耳山東端懸崖和嵩山西端峭壁夾峙而成。它南臨伊川盆地,北系洛陽盆地,為兩個盆地間之咽喉。因其兩山對峙,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故被稱為「伊闕」。

與其它峽谷不同,伊闕所系的兩個盆地幾乎處在一個地平面上,因而這個峽谷幾乎不見落差。

伊水從上游山區瀉出,進入低平的伊川盆地,形成幾度彎曲,經過狹窄的伊闕水道緩緩北流,至洛陽盆地腹部與洛水匯合成「伊洛河」。伊洛河繼續向東北流,至盆地邊緣的神堤穿過黃土丘陵溝谷,注入黃河幹流。

伊水、洛水滋潤的兩個盆地,土質肥沃,自流灌溉便利,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就是著名的兩大糧倉。散居在嵩山周圍的崇部落是開發這兩個糧倉的主人。以兩個糧倉為經濟支柱,崇部落是當時「萬國」之中經濟實力最強者。

距今約4000多年,由於氣候變熱,西部高山冰雪融化,黃河流域大小河流暴漲,發生了上古史上史無前例的洪水大災難。黃河中游南岸的伊川盆地、洛陽盆地成了重災區。伊河在伊闕之南的伊川聚成湖海,洛河在伊闕以北、神堤之南的洛陽盆地匯成汪洋。

湖海汪洋淹沒了崇民的家園、良田,阻絕了崇民的交通,威脅著崇民的安全:為了生存,崇部落在首領鯀領導下,與洪水展開了殊死的搏鬥。由於鯀治水失當,處處防堵,治水九年不成,還造成重大損失。部落聯盟首領舜按律行事,將鯀處死。

鯀的兒子禹,處事謹慎有謀略,悉心為公不辭勞苦,在崇民中享有厚望;為發揮崇部落治水的骨幹作用,帝舜令禹繼承父職,為崇部落首領。

禹繼首領之位後,首先要解決的是威脅祟部落生存的伊洛水患問題。他登上高山,舉目望去:伊河受阻於伊闕,洛河受阻於神堤,兩個咽喉造成了兩個陸中海洋;欲使兩處湖水消退,必先疏通兩個咽喉部位。鑒於伊闕是石質峽谷,神堤是土質溝谷,禹決定先易後難——先治洛後治伊。

他率眾北赴神堤,掘溝挖谷,拓寬疏通神堤水道,十日之後,洛川之水瀉人黃河,洛陽平原重見天日。此後,禹揮師伊闕。由於伊闕水道太狹,即使洛陽盆地湖水瀉去,伊水出伊闕的流量仍然不大。而要疏通拓寬這岩石峽谷,僅憑他們的石制、銅質工具談何容易!

禹愁眉不展,在伊闕山上轉來轉去,驀然間,一顆斗大的石頭被蹬動,那石頭向山下滾去,接著發出一聲巨響!禹十分驚訝,尋聲趕到崖底,只見一個山洞被砸毀。原來,這伊闕山下有許多溶洞,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峽谷底部。由於長氣水浸和風蝕,這些溶洞質地鬆脆,一經重擊,便成碎石。

這一發現,使禹感奮不已,他立即調動人馬,一部分持石錘、銅釺打擊溶洞;一部分搬運碎石,清理谷底。他身先士卒,揮動大錘,砸擊之聲震撼峽谷。

這是華夏先民力戰洪水的英雄史詩中扣人心弦的一幕:

一個個溶洞被銷毀,一筏筏碎石被運出,一月之後,奇跡出現,湖水從峽谷中呼嘯而出!急流搬走了峽谷中淤積的泥沙,急流動搖著失去溶洞根基的懸崖峭壁,破裂後的岩石不斷落人急流被捲走,狹窄的伊闕逐漸開闊,久積的湖水迅速消退,伊川終於亮出了肥壤沃土。

伊河象一條玉帶從伊川盆地伸向洛陽盆地,在伊洛平原上靜靜地流淌。

久困於嵩山的崇民們終於重返伊洛平原,恢復了他們的自流灌溉農業,一年後,伊洛平原上五穀豐登,人丁興旺,呈獻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9)洛陽大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打開塵封的歷史畫卷

洛陽從史前時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到夏、商、周三代,從氏族社會到3000年間迭相更替的封建王朝,文化淵源一脈相承。源於洛陽的河洛文化體系影響著整個中國的文化脈絡。

自夏朝起,先後有13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歷時三四千年,積淀了以五大都城為代表的古城遺址,以龍門、白馬為代表的佛教勝跡,以北邙山為核心的貴族墓地,以傳統文化為內涵的名人故里等。它們都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透過風霜雪雨熠熠閃耀著華夏歷史文明的光輝。

截止到1996年,洛陽的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家級8項,省級54項,市縣級1074項,一般文物不計其數。僅洛陽出土的文物數量就占河南省的1/3,約佔全國的1/13,堪稱「地下文物寶庫」。

其龍門石窟、五大都城城址(夏、商、周、漢魏、隋唐)、白馬寺等都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另外洛陽自然資源也別具特色,正在建設的小浪底水庫區、黃河濕地水禽自然保護區、白雲山國家森林公園等,都是生態旅遊中的精品。

漢魏洛陽城位於洛陽市與偃師縣、孟津縣的相鄰處。早在東漢以前,西周成周城曾修建於此。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又一次將都城建立在此。東漢以後,曹魏、西晉也曾建都於此,「永嘉之亂」洛陽城毀於戰火,北魏孝文帝再次將都城遷至這里。

漢魏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政治、軍事、民族沖突頻繁的時期,以漢魏洛陽城為背景,既有中原漢臣的雄才大略,也有草莽英雄的赫赫神威;既有文壇俊秀的不朽篇章,也有影響世界的科技發明。

這一切不但使漢魏洛陽城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而且使留在這里的不僅限於城市遺址,還有許多文化、科技遺址。

㈩ 洛陽的歷史

1. 洛陽是中國建都時間最早最長的古都
2. 洛陽是中國古代都城建築的最早樣板
3. 八卦產生於洛陽
4. 黃帝「密都」——青要山
5. 鷺鳥石斧圖是中國最早的繪畫珍品
6. 世界上最早的書寫工具毛筆誕生在洛陽
7. 二十四節氣最早在洛陽總結提出
8. 夏都斟鄩是中國最早的都邑遺址
9. 中國發現最早的鑄銅遺址在洛陽
10. 中國最早的排水管道發現於洛陽
10. 中國最早的排水管道發現於洛陽
11. 中國文明社會的第一次戰爭「甘之戰」
12. 西亳為商代第一都
13. 世界上最早的大學在洛陽萌芽
14. 東周王城是當時世界上的第一流城市
15. 洛陽苑囿為中國園林之祖
16. 東周狩獵紋銅鏡是中國最早的人物鏡
17. 《尚書》和《詩經》最早結集於洛陽
18. 《詩經》中的《周南》、《王風》產生於洛陽
19. 中國古代財政預算創設於洛陽
20. 商高定理(勾股定理)最早在洛陽提出
21. 道家學說形成於洛陽
22. 中國最早的圖書館在洛陽出現
23. 杜康是最早使用糧食釀酒的人
24. 中國最早的關隘設於洛陽
25. 中國古代第一軍校——雲夢山
26. 蘇秦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縱橫家
27. 洛陽最早使用鋼鐵的熱處理技術
28. 東漢洛陽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城
29. 洛陽為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
30. 司馬遷在洛陽編寫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31. 洛陽太學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大學
32. 經學集大成於洛陽
33. 儒家刻經——《熹平石經》產生於洛陽
34. 白馬寺是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
35. 讖緯之學集大成於洛陽
36. 洛陽是產生漢賦最著名的城市
37. 中國最早的文藝大學鴻都門學產生於洛陽
38. 中國第一部字書《說文解字》著成於洛陽

閱讀全文

與洛陽大的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