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亨利·基辛格是誰有何作為
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的費爾特市,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外交家,哈佛大學教授,曾任尼克松和福特總統國務卿。
基辛格童年時代是在德國的巴伐利亞菲爾特鎮度過的。他本來應當有一個幸福的童年,但是,1930年時,希特勒的沖鋒隊開始在費爾特市進行反猶活動。基辛格是猶太人,基辛格一家因此受到歧視和迫害。1938年,希特勒的反猶活動愈演愈烈,基辛格全家遷往美國紐約,因而躲過了後來許多猶太人遭受的滅頂之災。
基辛格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很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來到美國後,他們把基辛格送到喬治·華盛頓中學上學。但是,由於是德國難民,所以基辛格還得在一家毛刷廠做工。當基辛格進入免費的紐約市州立大學夜校學習會計時,他白天還得在工廠幹活。不過,基辛格並沒有抱怨,而且很快適應了這種生活。
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打斷了基辛格的學生生活。1943年,基辛格入伍,同年6月加入美國國籍。1944年,基辛格認識了克雷默,這個人是美國政府軍政問題顧問,也是一個德國人。當1946年基辛格退役後,克雷默勸他到全國最好的大學去深造,基辛格接受了。
1947年春,基辛格申請進入哈佛大學。在這所著名學府中,基辛格深居簡出,如飢似渴,埋頭苦讀,並得到一位有傳奇色彩的老教授的指導,學習國際關系和國內政治。由於成績優異,基辛格被獲准從本科直接升為研究生,並開始研究國際問題,他希望自己成為一名研究國際事務的學者。在研究生階段,除了埋頭學習外,基辛格也積極參加多種實踐活動,後來還創辦了一份雜志,這些經歷充分鍛煉了他的才能。
研究生畢業後,他被導師推薦進入對外關系協會中任職。這個協會雖然是一個非官方團體,卻被人稱為「真正的國務院」因為該協會是美國政府的智囊。1955年3月8日,基辛格接受了這個職位,這成為他一生的轉折點。
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國內對艾森豪威爾的「大規模報復」戰略持懷疑態度,該協會立刻開始研究這個問題,基辛格發表文章批駁了這種戰略思想。1957年,他出版《核武器與對外政策》一書,提出「有限核戰爭」的思想,這本書一出版就轟動了美國,許多參議員都把這本書帶在身邊翻閱,基辛格也因此成為美國戰略政策的主要權威,成為一位國際聞名的國際戰略家。哈佛大學立刻聘請他擔任政治學講師,1962年被提升為教授。
1960年,肯尼迪總統上任後,任命基辛格擔任政府顧問。1969年,尼克松又任命基辛格為國家安全委員會顧問,希望他能把國家安全委員會打造成一個精乾的外交專家班子,成為尼克松政府決策層中的關鍵人物。
鑒於基辛格的重要作用,1973年9月,尼克松任命基辛格為國務卿,針對20世紀70年代國際形勢的變化,基辛格提出「連環套」的思想,認為在核時代,一個大國是不可能征服另一個大國的,所以美國必須謀求「相對安全」,而這必須依賴於雙方的合作和平衡。根據這種思想,基辛格在越南問題上。在中東問題上,在中美關繫上。以及在美蘇關繫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卡特總統上台後,基辛格辭去了國務卿一職,但馬上被聘為喬治敦大學的教授,還兼任全國廣播公司的顧問以及大通曼哈頓銀行的國際顧問委員會主席,繼續發揮著政治影響。
㈡ 為什麼將基辛格拒之門外
19世紀的哈佛校長昆西說:「大學最根本的任務是追求真理,真理本身,而不是去追隨任何派別、時代或局部的利益。」
數百年來,哈佛大學堅持學術自由、思想獨立,從不因任何政治權力而放棄自己的原則,也從不會改變自己的風格去討好當權人士。
1986年,時任美國總統的里根暗示哈佛當時的校長德里·鮑克,希望哈佛授予他榮譽學位。鮑克毫不客氣地拒絕了他,並宣布,他無意奉承「另一位President」(在英語中,「總統」和校長都是「president」)的虛榮。
哈佛並不吝於授予榮譽學位,但它只授給有資格擁有名譽職位的人。如果它沒有資格擁有,即使總統也別想得到它。
何謂資格?這並非由世俗的觀念來判斷,哈佛大學的事情,游戲規則要由哈佛大學來制定。世界著名外交家、政治家基辛格博士原先是在哈佛大學執教多年的教授。他步入政壇之後,先後出任美國總統安全顧問、國務卿等高級職務,離開了教授崗位。按美國大學的規定,凡從政者不能兼職,必須辭去教授職務,他雖依然具有大學教授的任職資格,但不再是哈佛大學的在職教授了。基辛格功成名就後,從美國國務卿職位上卸任,很想重回哈佛大學擔任教授,但被哈佛大學婉言謝絕,原因是他提出不給學生上課。對此,時任哈佛大學校長的博克教授解釋道:「基辛格是個學識淵博的人,論私交,我和他的關系也不壞。但我要的是教授,不是不上課的大人物。」
按我們一般的理解,基辛格博士作為資深政治家、外交家,政績不凡,不管在美國國內,還是在國外,他都聞名遐邇。尤其在中國,他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正是他在上世紀70年代對中國的一次秘密訪問,促成了美國總統尼克松對中國的正式訪問,終於砸開了中美兩國的堅冰,使斷絕20多年的外交關系得以恢復。基辛格博士不僅有相當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而且知識淵博,學術水平不同凡響。從情理上來說,聘請一個這樣的人來當教授,對學校的知名度大有好處。
但是,哈佛大學從來不想藉助誰的知名度,因為這里就是一個盛產名人的地方,6位美國總統、3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27位普利策獎得主,以及各行各業的頂尖人士都從這里誕生,它用不著借某個人揚名。所以,它招聘教授,只看求職者的任職條件,不考慮他的資歷及社會背景,更不看他當年所擔任過的什麼高級官銜。不管你是誰,資歷再老,名氣再大,只要你不給學生上課,不履行教授義務,就不聘任你。對基辛格這樣擁有教授資格的大牌人物,哈佛照樣不給面子。
哈佛大學不向權勢人物折腰,絕不是因為妄自尊大。它的校訓是「與真理為友」,而不是「與權勢為友」,唯其如此,才能保障學術自由、思想獨立。這正是它屹立數百年而不倒的根基。再者,師資力量的強弱,直接關繫到一個學校教學和學術研究的質量,關繫到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如果因為某個人擁有特殊地位就網開一面,此風一開,各種類似的事情會隨之發生,它如何能繼續維持自己的競爭力呢?
大學是一個教書育人的地方,眾多的大學生走上社會後,他們所受的教育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無論是一所大學還是一家公司,都要有自己的原則與個性,一旦它因為迎合某些人的口味而隨時遷就,原則和個性就失去了,競爭力也將同時消退。哈佛大學不向權勢人物折腰,無疑給它的學生們做出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寫到這里,不禁想起基辛格博士另一件「吃癟」的事:有一次,基辛格出訪中東,來到耶路撒冷,想順便造訪在當地名氣頗大的「芬克斯」酒吧。他親自打電話預約。接電話的是該酒吧的老闆羅斯恰爾。出於安全考慮,基辛格要求在他造訪時,酒吧謝絕其他客人。
按國際慣例,基辛格這個要求並不過分,而且這似乎是一個提高酒吧知名度的好機會。
但「芬克斯」老闆一口回絕:「您想光顧本店,我很榮幸。但我不能因為您的緣故拒絕其他客人。因為他們都是支撐本店生意的人。」
基辛格雖然受到拒絕,但很欣賞羅斯恰爾做生意的原則。第二天,他又打電話給羅斯恰爾,說明天將造訪,不必拒絕其他客人。
羅斯恰爾再次表示拒絕:「明天是星期六,本店例休。對我們猶太人來說,星期六是一個神聖的日子,在這天營業,是對神的褻瀆。」
這樣,基辛格終究沒能去成「芬克斯」。
「芬克斯」對客人一視同仁的態度讓人們更加敬佩,從此它更是名聲遠揚。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人以為只有抱名人的大腿才能出名,巴結討好權勢人物才有做強做大的機會,所以,平時總是對名家和權威機構小心呵護,視同神明,何曾想過掃掃他們的面子?不管怎麼說,如果不能堅持自己的個性,隨時向權勢人物折腰,那麼,人生事業的發展必然是畸形的、不健全的。
更有一些人,完全靠權勢人物支撐自己的事業,但是,「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權勢這種東西是非常靠不住的。一旦失去了權勢人物的扶持,事業根基馬上就開始動搖了。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感悟百年哈佛》
㈢ 如何評價歷史學家尼爾 弗格森
尼爾·弗格森 (英文:Niall Ferguson 1964年4月18日--),英國籍蘇格蘭人,英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內家之一,哈佛大容學歷史系勞倫斯·A·蒂施教授、牛津大學耶穌學院高級研究員、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羅斯柴爾德家族史研究權威。他是極少數能橫跨學術界、金融界和媒體的專家之一。2004年被《時代》周刊評為「影響世界的100人」之一
㈣ 因猶太人基辛格論文,哈佛大學被迫制定了什麼規則
基辛格的本科論來文《歷史的真義自-關於施本格勒、托因比及康德的感想》長達377頁,埃利奧特教授僅看了前100頁,就提筆批了「最優「。基辛格的論文至今在哈佛仍被人提起,因為他的論文篇幅過長,學校被迫制定了「基辛格規則「,這條規則限定未來的大學生在撰寫本科畢業論文時,長度不得超過基辛格論文長度的1/3。
㈤ 猶太人基辛格留校任教的願望卻被哈佛大學拒絕後回到了哪裡
雖然學習是成功的,但是,基辛格留校任教的願望卻被哈佛大學粗暴地拒絕了。1955年,基辛格不得不回到故鄉紐約,擔任美國對外關系協會研究小組的研究主任,負責起草帶有結論性的研究報告,並准備出版專著。
㈥ 基辛格讓我明白了什麼道理
1 1971年,基辛來格博士為恢復中美外交自關系秘密訪華。在一次正式談判尚未開始之前,基辛格突然向周恩來總理提出一個要求:「尊敬的總理閣下,貴國馬王堆一號漢墓的發掘成果震驚世界,那具女屍確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寶啊!本人受我國科學界知名人士的委...
㈦ 基辛格退出政壇後,到哪所大學任職
隨之卡特總統的競選失利,基辛格退出政壇,後來,他受聘擔任了喬治城大學教授,喬治城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顧問,並擔任阿彭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大通曼哈頓銀行國際顧問委員會主席等職。
㈧ 基辛格的簡介
亨利·阿爾弗雷德·基辛格,德國猶太人後裔,畢業於哈佛大學,美國著名外交家、國際問題專家,美國前國務卿。
1923年5月27日生於德國費爾特市,由於納粹黨的迫害,1938年移居美國,1943年入美國籍。與越南人黎德壽一同為1973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原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後擔任尼克松政府的國務卿並在水門事件之後繼續在福特政府中擔任此職。
作為一位現實政治的支持者,1969年到1977年之間,基辛格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發揮了中心作用,並在中美建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8)基辛格歷史學家尼爾擴展閱讀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之際,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基辛格對中共十八大召開表示祝賀,他贊賞中國的發展成就,並相信「中國會繼續前行」。
基辛格有著「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的美譽。40多年來,他一直在關注著中國,曾出版《論中國》一書,闡述他對中國的見解及對美中關系的現實思考。
基辛格談到十八大報告時說:「我對報告中強調改革、對中國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及和平友好的外交基調印象深刻」。
隨著中國融入全球金融體系並成為這一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基辛格認為,世界其他地方發生的危機,無論是2008年源於美國的金融危機,還是當前的歐洲主權債務問題,都可能給中國帶來影響。
㈨ 找基辛格的詳細資料
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 (Henry Alfred Kissinger)-),當代美國著名外交家、國際問題專家,1973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曾任美國尼克松政府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國務卿,福特政府國務卿。
基辛格1923年5月27日生於德國費爾特市的一個猶太家庭,1938年因逃避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隨父母遷居紐約。在30年代的希特勒大屠殺中,基辛格至少有13個親戚被送進了毒氣室。對此,基辛格的傳記作者之一沃爾特•伊薩克森評論說,基辛格的幾乎所有個性特徵—他的哲學悲觀主義、他的信心與不安全感的共存、他的因自己易受傷害而覺得空虛、以及他的因渴望贊譽而顯得傲慢—都可以追溯到那場歷史災難。基辛格到美國後,他父母把他送進了華盛頓高級中學讀書。這所學校有5000學生,其中猶太人很多,當時基辛格的最大願望是畢業後做一名會計師。
但是,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件事卻改變了基辛格的命運。1943年他加入美國籍,不久應征入伍,在美國陸軍服役。在軍隊中,他有幸遇到了同是德國裔的列兵克雷默爾,後者成為發現基辛格的第一個伯樂。在他與基辛格的初次交談中,克雷默爾就認定基辛格是一個天生的奇才。1944年9月,基辛格所在的部隊—美軍第84師被派赴歐洲戰場。第二年初,他們開進了德國。由於克雷默爾的建議,基辛格被調到師部擔任德語翻譯,軍銜也從列兵提升為軍士。在二戰的最後幾個月,他從第84師調到第970反諜報部隊,並被任命為陸軍中士參謀。1945年3月,基辛格還被任命為接管德國被佔領城市的官員。在其任職期間,基辛格表現了卓越的行政能力,並克服了對德國人的報復心理而謹慎地使用了自己的權力。
戰爭結束後,基辛格回到了美國。1947年9月,他根據《士兵權利法案》獲得獎學金並進入哈佛大學政治系學習。在哈佛讀書期間,基辛格榮幸地得到了威廉•埃利奧特做他的導師。埃利奧特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是哈佛的一個傳奇人物,為黑格爾的信徒。他教授給了基辛格一套完整的保守主義政治哲學,並成為發現基辛格的第二個伯樂。1950年,在埃利奧特教授的指導下,基辛格完成了他的本科畢業論文,題目為《歷史的真義—關於施本格勒、托因比及康德的感想》。這篇本科論文長達377頁,埃利奧特教授僅看了前100頁,就提筆批了「最優」。基辛格的論文至今在哈佛仍被人提起,因為他的論文篇幅過長,學校被迫制定了「基辛格規則」,這條規則限定未來的大學生在撰寫本科畢業論文時,長度不得超過基辛格論文長度的1/3。由於本科學習成績優異,基辛格被免試推薦進入研究生階段的學習。1952年,他獲得碩士學位,1954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基辛格的博士論文題為《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爾累與和平問題,1812-1822年》,該文集中研究了1815年維也納體系的建立與維持,實際上是對歐洲古典均勢學說的評述,它奠定了基辛格作為現實主義學派中第一流學者的聲譽。由於傑出的學術成就,基辛格被授予夏季獎。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曾擔任一門社會學概論課程的教學;他還組織了國際問題研究班,並創辦了一份名為《合流》的季刊。但是,基辛格留校任教的願望卻被哈佛大學粗暴地拒絕了。1955年,基辛格不得不回到故鄉紐約,擔任美國對外關系協會研究小組的研究主任,負責起草帶有結論性的研究報告,並准備出版專著。1957年,基辛格出版了《核武器與對外政策》一書,該書首次提出了有限戰爭的理論,從而使基辛格在學術界和對外政策研究領域一炮而紅。同年,哈佛大學決定聘用基辛格,授予他講師等級。1957-1969年,基辛格歷任哈佛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與此同時,他還在校外擔任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特別研究計劃主任、國際問題中心成員、國家安全委員會和蘭德公司顧問等兼職。
在1968年的總統競選中,基辛格擔任了納爾遜•洛克菲勒的外交政策顧問,但是後來尼克松卻戰勝了洛克菲勒,獲得了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並最終贏得了大選。在競選中,基辛格曾經把尼克松罵得狗血噴頭,但是尼克松卻不計前嫌,他看中了基辛格的外交才能,他決定聘請基辛格擔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並成為發現基辛格的第三個伯樂。1969年1月,基辛格離開了哈佛校園,到華盛頓走馬上任,實現了由文人戰略家到政策制定人的轉變。1969-1973年,基辛格任尼克松政府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並兼任國家安全委員會主任到1975年。1973-1977年,他兼任美國國務卿,獲得了了一個外來移民所能得到的最高政治職務。在任期間,基辛格信奉均勢外交,積極推動尼克松政府與中國改善關系,對蘇聯推行「緩和」戰略,從而構築一個以均勢為基礎的穩定的世界和平結構。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了結束越南戰爭的談判,並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同時,他對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關系的緩和也起了重要作用。1977年1月,福特總統授予基辛格總統自由勛章,並稱贊他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務卿」。不久,基辛格退出政壇,起初想回哈佛任教,但為哈佛校長博克婉拒。後來,他受聘擔任了喬治城大學教授,喬治城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顧問,並擔任阿彭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大通曼哈頓銀行國際顧問委員會主席等職。1982年,基辛格創建了基辛格聯合咨詢公司,他本人擔任董事長,他的好友和前助手斯考克羅夫特擔任副董事長兼總經理。離開政界以後,基辛格仍在不斷地撰寫論文,發表演講和出版著作,他對里根政府和布希政府的外交政策均發生過重要影響。1983年任美國廣播公司新聞分析員。1983年7月,里根總統曾任命他為中美洲政策兩黨委員會主席。1986年,基辛格榮獲自由獎章。1986年9月任美印委員會主席。1987年3月任美國—中國協會兩主席之一。在1989年以後中美關系處於危機的時候,基辛格曾多次訪問中國,並呼籲保持中美之間的正常交往。2002年3月5日,基辛格博士在華盛頓國家記者俱樂部發表演講,介紹中美建交30年來的歷程,並展望中美關系的未來。2002年11月27日,基辛格被美國總統布希任命為調查「9•11」事件的一個獨立委員會的主席,12月14日,基辛格辭去該委員會主席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