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高一歷史學業測試必修三選擇題歸納

高一歷史學業測試必修三選擇題歸納

發布時間:2021-02-26 05:35:22

Ⅰ 高一歷史必修1,2,3會考知識點總結

第1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礎解讀】
一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1)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
(2)政治和經濟大變動,導致教育和學術領域也發生變化。社會上形成一些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這些學者和思想流派,被稱為「諸子百家」。
(3)學派之間的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2、評價: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人尊稱「至聖」。
2、早期儒學:
(1)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做到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於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孟子主張「性本善」。
荀子也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著名論斷。
(3)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他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慾。他指出社會動盪的根源,在於人們的行為違背了自然,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2)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學說。
2、法家:
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是戰國末期的韓非子。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權威來震懾臣民,提出了系統的法治理論。法家把君主的權力提高到極點,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基礎解讀】
一、 從「無為」到「有為」
(1)原因:秦末戰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
(2)目的: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減輕田租、赦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並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等。
(4)結果: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5)漢初面臨的社會問題:
內: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並嚴重,割據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為患,邊關危機,威脅著西漢的穩定。
(6)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形勢的發展需要,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董仲舒其人:
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漢武帝在位期間,董仲舒曾三次參加對策,闡發他的儒學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1)為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提出不在儒家六經范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
(2)為了加強君權,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
(3) 董仲舒還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准,後人歸納為「三綱五常」。
三、儒學成為正統
1、儒學興起的原因:
漢武帝起用很多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儒家學說成為政府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准。士人紛紛研習儒家經典,儒學得以大興。
2、儒學教育狀況:
(1)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設立專事研究和傳播五經的教官,稱為「博士」。自此,教育為儒家所壟斷。
(2)興辦太學,儒家五經博士負責教授,學完經考試合格後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使非貴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憑太學資格做官;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3)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儒學於各郡縣得到推廣,在民間開始處於獨尊的地位。
3、結果: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我加Q,發給你哈。望採納,給最好的評價

Ⅱ 高中歷史必修3考試要點,常考的

大體來講考得最多的是第一單元中國傳統主流文化的演變和第二單元西方人文主義精神的產生及其發展。
還有新文化運動,洋務運動還有三民主義,毛澤東思想,對小平理論這幾課很重要!

而第一單元

第一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學說

第一個重點是:孔子的思想。
(1)哲學思想:
【1】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2】「性相近,習相遠」的人性論。

(2)政治思想:
【1】主張愛惜民力,以德治民,取信於民,反對苛政與任意刑殺。
【2】希望恢復西周禮樂制度,主張「克己復禮」。

(3)教育思想:有教無類。

第二個重點是: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發展。

第一個人物是:孟子。

(1)主張「仁政」
(2)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
(3)「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論。

第二個人物是:荀子

(1)提出「仁義」與「王道」,「以德服人」。
(2)性惡論

影響:完善了儒學體系,更加適應社會的需要。

第二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第一個重點是:
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

(1)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滿足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2)提出「天人感應」「天人合一」「君權神授」以滿足加強君權的需要。
(3)提出「三綱五常」以滿足穩定社會秩序的需要。

第二個重點是:「有為而治」的原因(漢武帝以前漢朝為休養生息,採用道家「無為而治」的主張)

(1)經濟實力的增加與恢復。
(2)社會潛伏著危機,王國問題,土地兼並,匈奴為患。
(3)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第三個重點是: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措施

(1)政治上:大量啟用儒學者參與國家大政。
(2)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
(3)教育上:儒學壟斷中央和地方教育。

第三課:宋明理學

魏晉隋唐時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間廣為流傳,傳統儒學受到挑戰。
傳統儒學吸收一些其他學派的知識,形成三教合一。

第一個重點:程朱理學

(1)內容:

1、「理」是萬物的本源。
2「存天理,滅人慾。」通過克制自己慾望,只是自己不要違反三綱五常。
3 通過「格物致知」把握理,通過學習遵守三綱五常,倫理道德。

(2)影響:
1 理學符合封建專制統治需要,備受推崇,成為南宋以後居於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
2 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後世科舉的教科書。

第二個重點:陸王心學

(1)內容:
【1】陸九淵:提出「心:是萬物的本源,「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自身就可得到真理。
【2】明朝中期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王陽明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在認識論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第四課: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家

第一位:離經叛道的李贄(需要注意的是,李贄為明中後期,不是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家)

(1)李贄的思想:
【1】他認為是非標准應隨時代變化而變化,反對以孔子的是非標准為標准。
【2】批判道學家「存天理,滅人慾」的虛假學說,強調人正當的私慾。

(2)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時代要求。

第二位:黃宗羲抨擊君主專制

(1)思想:
【1】烈抨擊君主專制,忍住君主專制是天下大害。
【2】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
【3】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一家之法」,從而保證人民基本權利。

(2)作用:黃宗羲的政治主張猛烈抨擊的封建君主專制,具有重大意義,為後世反對專制具有推動作痛。

第三位:顧炎武經世致用

(1)思想:他主張走出家門,向外探索真知,力求解決國際民生問題。
(2)作用:他以崇尚致用的學風與鍥而不舍的精神,開一代朴實學風。

第四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內容
【1】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發展變化的,其發展變化有其規律可循。
【2】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

(2)作用:開啟近代唯物思想。

我是全手打,想要下面的內容關注我。

Ⅲ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單元一 中國古代思想寶庫

第1課 孔子與老子
課標要求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落實課標
一、孔子(前551——前479年)
1、「仁」的思想:
①含義:「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義是「愛人」,即體貼別人、關心別人、尊重別人,是美德的總合。②實現方法: 「忠恕」之道。「恕」是低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忠」是高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忠恕」的關鍵是自我修養。③對統治階級來講,「愛人」就要「為政以德」, 反對苛政嚴刑,實行仁政,體貼民情,愛惜民力。對普通人來講,要做君子,不當小人,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目標。而修仁的標準是「禮」。
2、「禮」的思想
①含義:孔子所講的禮是周禮,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等級制度為核心的各種典章制度。從廣義上可以理解為社會准則和政治制度。②實踐方法:一是「正名」:面對春秋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各階層要貴賤有序,各守其份,以此恢復社會秩序。其二是「克己復禮」:每個人都要剋制自己,不能為所欲為,這實際上還是講自我修養。③仁與禮的關系:仁是美好的道德,禮是社會的規范;仁是內在自覺和自律,禮是外在約束和他律。孔子試圖以仁愛為根本,藉助倫理道德的作用,化解個人與他人、與家庭、與社會的種種矛盾,按照禮制,重新建立起充滿人情味的倫理關系,最終治國安民,使社會由亂變治。而把握仁與禮兩者關系的方法論就是「中庸」。
3、「中庸」的思想:
「中庸」是「執其兩端而用乎中」,既不過分,也不走極端,不偏不倚,謙和持中,恰到好處。中庸既是為人處事的方法論,也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4、天命思想:
孔子主張理性,反對迷信,把探討和解決實際問題放到首位,而對「鬼神」則「敬而遠之」,這奠定了中國知識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傳統。
5、孔子思想不被統治者重視的原因:
①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分裂割據,缺乏一個實行禮制的強有力的中央政權;② 當時各諸侯國熱衷於兼並戰爭和改革古制,以圖自強,對孔子恢復周禮和仁政愛民的主張不符合他們的需要。
6、教育思想:①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等;②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恥下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③教學對象:有教無類;④教學方法:因材施教、舉一反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等。
7、孔子的教育地位:
①孔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將畢生精力貢獻給教育事業的教育家,被後世稱為「第一位老師」、「萬世師表」;②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有教無類,打破學在官府的壟斷局面,擴大教育范圍,使學術下移等;③總結出一套很好的教學方法;④整理六經,保存了典籍,傳播了文化。
8、孔子的歷史地位
①孔子的思想在當時雖未受到重視,但經歷代學者發揚和統治者的改造,逐漸成為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對我國的政治、倫理、文化和民族性格產生深淵遠影響;②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產生重要影響;③孔子本人被推崇為聖人,受到後人景仰。
二、老子
1、「道」的思想:「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道」既是自然的規律,又是世界的本原。在天命論盛行的春秋時期,這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2、辯證法思想:老子認為,世界是運動和變化的,事物都會向著它的對立面轉化:比如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前和後、生和死、貴和賤等等。
3、政治思想:①他認為世間萬物的發展都有規律,人們遵道而行,順其自然。所以主張「無為而治」、「無事取天下」、「治大國如烹小鮮」等;②面對春秋亂世,老子消極避世,知其不可為而不為。
4、老子的歷史地位:
①老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原的哲學家。②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對中國的哲學、論理學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人格,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孔子與老子思想的主要區別
1、孔子的思想是積極入世,甚至「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體現的是一種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執著精神;而老子是「知其不可為而不為」,是避世思想,是一種看破規律、尊重規律的超脫精神;
2、孔子的思想主要研究社會人際關系,對「天道」避而不談;而老子思想則研究「天道」,用「道」來解釋宇宙的起源和演變;對現實社會則恰恰消極避之。

第2課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課標要求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第1課相同)
落實課標
一、百家爭鳴出現的歷史條件
1、社會條件:春秋戰國時期面臨劇烈的社會大變革,舊的思想觀念受到沖擊,帶來思想的大解放,
2、物質基礎:鐵器和牛耕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鎮興起;
3、階級條件:社會變革導致階級關系變動,不同階級的思想家分別對各種社會問題發表見解;
4、政治條件,王室衰微,諸侯紛爭,沒有一統的思想形態,各國基於爭霸戰爭和政治需要,紛紛網路人才,養士成風,寬松的局面為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創造了環境;
5、文化條件:私學興起,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局面,培養出大批知識分子,士人階層壯大、活躍。
6、科技條件:自然科學領域成就突出,人們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這為古代的唯物論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創造和夏商周文化發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與儒家
1、孟子:①4個思想要點:仁政學說——思想核心;人性本善 ——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養浩然之氣和重義輕利的精神品格。②評價:孟子繼承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為「亞聖」;《孟子》一書在唐代被當作經典,在南宋被列為四書,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2、荀子:①4個思想要點:「明天人之分」與「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性惡論」;禮法並施與王霸兼用治國思想;民水君舟思想。②評價:綜合了儒家與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戰國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長時期被視為儒家異端;對中國哲學具有深遠影響。
三.墨子和墨家
1、墨子的8點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尚力、上天、節用、節葬。
2、評價: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在戰國時期成為顯學;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學派廣泛吸取徵引;戰國之後趨於沒落。
四.莊子和道家
1、3個思想要點:①哲學觀點:齊物(任何事物本質相同);②人生態度:逍遙(旁觀、超然,無所恃);③天人關系:不相勝(人必然順從自然)。
2、評價:①不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貢獻,在文學和美學方面也很有建樹;②他的寓言和散文蘊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風格,對後世文風有深遠影響。
五.韓非和法家
1、5個思想要點:①法、術、勢相結合;②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③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今必勝古;④主張變法革新;⑤以法為本,主張法治。
2、影響:①韓非的主張符合社會發展潮流,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②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互為表裡,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六.兵家
1、吳起:文德與武備兼重的戰略思想
2、孫臏:①強調把握戰爭規律,取得桂陵之戰勝利;②重視人的作用;③創造利己形勢;④著有《孫臏兵法》,軍事思想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七、「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
1、「百家爭鳴」 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有力的推動了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繁榮;
2、「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後世思想文化的基礎,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則,道家構成了傳統哲學的基礎,法家變革的精神成為歷代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因而,百家爭鳴對當時和後來的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斷作用。

第3課 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課標要求
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落實課標
一、西漢初年的黃老之學
1、 原因:①西漢初年,社會經濟殘破,百廢待興,社會經濟需要恢復和發展;②西漢初年統治者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③黃老之學適應了當時的統治者的需要。
2、 內容:①是道家學說中黃帝和老子的學派,以早期道家理論為基礎,又兼采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國兩個主要內容;②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③無為而治,與民休息。
3、 作用:使漢初政治寬松,社會迅速恢復發展。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 原因:
①漢朝面臨王國問題和匈奴威脅,道家無為思想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②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統治者要求加強中央集權,開拓大一統事業;③儒家學說經過調整,整合出了一套為中央集權服務的新的理論體系,宣揚「有為」而治、積極進取,適應了社會需要。
2、董仲舒的思想:
①以《公羊春秋》為骨幹,融合陰陽、黃老、法家思想;②大一統思想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③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神化皇權,但人君要仿效天道實行仁政;④三綱五常學說;⑤針對土地兼並嚴重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現實,提出限田、薄賦、省役等主張
3、鞏固措施:
①漢武帝起用文學儒者數百人參政;②中央設太學、地方建立完備的教育系統,學習儒家經典,傳播儒家思想。
4、歷史影響:
①有利於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打擊地方割據勢力,更有利於政治和精神上控制百姓;②其宣揚的「天人感應」也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目的;③是中國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學從此在政治上占據正統地位,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③興辦學校,有利於教育的發展;④消極影響是禁錮了思想,扼殺了才智。

第4課 宋明理學
課標要求
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
落實課標
一、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晉南北朝:佛、道傳播,儒學出現危機;
2、唐朝:調和之風興盛,「三教合一」彌漫各個領域;
3、儒學豐富、更新深受佛道影響。
二、程朱理學
1、概念:理學是宋代出現的新儒學體系,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產物,完成了更為理論化、思辯化的過程,既貫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運,又繼承孔孟正宗、服務於治理國家的學說,理或天理為其核心觀念。
2、代表:程顥、程頤、朱熹
3、主張:①世界觀:理,在世界是本原,在社會是儒家道德倫理,在個人是人性;②方法論:格物致知;
4、影響:①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元朝成為科舉考試內容;②明初程朱理學確定了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③流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地產生很大影響。
三、陸王心學
1、南宋陸九淵:
①世界觀:心是萬物淵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②方法論:發明本心以求理,內心反省。
2、明朝王守仁:
①學術流弊導致道德淪喪和社會動盪,主張以心學代替理學;②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四、理學影響:
1、理學從哲學上發展了儒學,是宋明時期儒學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會教化方面影響深遠
2、消極: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強調尊卑等級觀念,重男輕女,因循守舊,片面地重義輕利,壓制和扼殺人的自然欲求;
3、積極:重視主觀意志,注重氣節品德,講求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具有和諧意識、憂患意識、崇尚道德、強調力行,強調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其了積極作用。

第5課 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
課標要求
列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
落實課標
一、歷史背景
1、政治: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封建社會漸趨衰落;
2、經濟:商品經濟迅猛發展,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3、文化:程朱理學走向極端,八股科舉使思想界出現陳腐習氣,士人試圖跳出四書五經窠臼,沖破傳統儒學束縛。
二、李贄主張
1、有《焚書》和《藏書》等多種著作;
2、鞭韃程朱理學,批判綱常倫理,反對絕對權威,人人都有權做出自己的判斷;
3、認為人皆有私,追求物質享受,尊重個性解放;
4、萬物的本原是陰陽二氣,根本否定天理,搖撼了理學的理論基礎。
三、經世致用
1、背景:
①明王朝內外交困,危機四伏;②士大夫面對危局,尋求改革方案,提倡以史為鑒,提倡研究與現實結合,形成經世致用思想。
2、代表:顧炎武、黃宗羲、顧炎開
3、主張:①為學應求務實,關乎國計民生,致力社會變革,並身體力行;②提出拯救時弊主張;③主張工商皆本(黃宗羲)。
4、影響:
①實事求是、博學考據的治學方法開清代考據學術之風;
②立足現實、學以致用的觀念為後世提供了思想源泉。
四、批判君主專制
1、主張:
①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君主專制是社會許多弊端的根源(黃宗羲);②區分亡國與亡天下(顧炎武);③提出限制君權的設想:倡導言論自由、建立監督機構、保證清正廉潔等;
2、影響:
①對君主專製造成強烈沖擊;②對後世民主思想具有深刻的啟蒙和啟迪作用。
五、整體認識
1、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是商品經濟發展、封建制度衰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反映;
2、批判思想繼承批判了傳統儒家思想,批判君主專制,抨擊綱常倫理;
3、提倡經世致用,追求個性解放,構建起富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開啟了近代思想啟蒙的先河,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但在當時沒有形成主流,影響有限。

第6課 中國古代的科技思想與實踐
課標要求
概述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成就,認識中國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落實課標
一、天文學
1、天象觀測:
戰國《甘石星經》是我國最早的天文還著作,其中《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
2、天體測量:
①秦漢:發明渾儀;②東漢:張衡發明水運渾象儀,證明渾天說,其地圓見解比歐洲早1000年,發明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③ 唐朝:僧一行與梁令瓚制黃道游儀,世界首次發現恆星位置變動;實測子午線;制水運渾象儀;④元朝:郭守敬制簡儀;測定黃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學推崇。
3、歷法:郭守敬編制《授時歷》是我國古代最精密的一部歷法。
4、中國古代的天文學領先的原因:
①滿足農業生產「授農以時「的需要;②為封建王朝統一天下提供「授命於天「的依據,宣示政權統治的合理性、合法性能;③朝廷集中人力對天文歷法乾地觀測和研究,取得顯著的成就。
二、數學
1、計算方法:
①春秋出現九九乘法口訣;②春秋時發明度量;③春秋戰國出現算籌
2、數學專著:
東漢《九章算術》總結周秦到漢代的數學成就(有面積、容積、正負、數加減、一元二次方程等世界最先進的成就),標志著解決實際問題為內容、以算籌為工具、以十制位計算的數學體系形成。
3、圓周率:
三國劉徽精確到3.1416;南朝祖沖之精確到七位,領先世界1000餘年。
4、數學思想:
明朱載育提出「理由數顯,數由理出」,以計算為基礎,構築韻律體系。
三、農學----四大農書
1、《齊民要術》:南北朝賈思勰,介紹北方生產經驗,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
2、《農桑輯要》:由元代大司農司主編,最早官修農書;
3、《農書》:
元朝王禎,綜合南北經驗,涉及農林牧副漁,附有《農器圖譜》(有水排、 木活字等記載)
4、《農政全書》:明代徐光啟總結歷代農業、手工業經驗,吸收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創作,達到傳統農業科學頂峰。
四、醫學
1、《黃帝內經》:編於戰國,提出陰陽五行、臟象、經絡、形神、天人五大核心理論,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
2、《傷寒雜病論》:東漢張仲景撰寫,論述「望、聞、問、切」四診法,是臨床經典,張仲景被稱為醫聖。
3、《神農本草經》:東漢出現,較早的葯物學著作。
4、《本草綱目》:明李時珍著,創立世界最先進的分類法,體現了生物進化的思想。
五、四大發明
1、造紙:
西漢發明植物纖維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魏晉成為主要書寫材料;
2、印刷:
最早有明確時間的印刷品是唐代《金剛經》;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13世紀中期傳到朝鮮,後從西域傳到歐洲。
3、火葯:
最早記載於唐孫思邈的《丹經》;唐末用於戰爭;五代和宋廣泛使用;14世紀阿拉伯人傳往歐洲。
4、指南針:
戰國司南;北宋航海;13世紀傳入西歐,促進地理大發現。
六、中國古代科技小結
1、主要特點:
①在內容上,實用性很強,對事物的發展規律探討不夠,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和學科體系;
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採用傳統的典籍整理和經驗總結,具有較強的經驗性,缺少觀察實驗和歸納推理的研究方法;
③在應用上,主要服務於封建農業的需要,缺乏將科技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的意識,缺乏進一步促進科技發展的動力。
2、 中國古代科技長期領先於世界的原因:
①經濟:封建生產關系的確立,促進了農耕經濟的迅速發展,為科技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②政治:國家統一,疆域遼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發展,統治者出於鞏固統治的需要,重視和支持科技發展; ③對外、民族:民族融合和對外開放促進了民族間、地區間的文化交流,吸取我國少數民族和外來的優秀文化;④古代教育的發展,為科技進步培養了大量人才;⑤人民:古代人民在與自然界長期斗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經驗;⑥科學家:古代科學家們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個人努力。

內容太多,如果你確實想要,麻煩發QQ或郵箱過來吧。

Ⅳ 高中歷史必修三學考知識點總結 急 急!

專題一:中國古代的思想
本單元主題: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儒家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歷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現 戰國孟子荀子發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書坑儒 西漢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 魏晉南北朝儒學危機 唐宋
後三教合一 宋明理學 明清對傳統儒學的批判
一、孔子與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魯國人,「三家一創」;《詩》《書》《禮》《易》《春秋》和《樂》
2、學說:
①政治學說:A、「仁」(仁者愛人 ) B、「禮」(「克己復禮」) C、「為政以德」
②哲學觀點(天命觀,畏天命):「敬鬼神而遠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當仁不讓於師」
3、歷史地位:
①所倡導的儒家思想被後人發揚光大,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
③後人整理孔子言行為《論語》,尊孔子為聖人,歷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學派創始人;《道德經》
2、學說:
①哲學思想:
A、「道」是萬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辯證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對立的,並可互相轉化;
②政治學說:「無為而治」
3、歷史地位:
①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 ②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
1、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大變革是百家爭鳴出現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會變革時代,造成思想和言論的空前自由
3、私學興起,教育相對普及,培養了大批人才
4、動盪的兼並局勢,各國君主都想稱霸爭雄,所以竟相禮賢下士、招攬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學說 B性善說 C義利觀:養浩然之氣;先義後利、捨生取義;
②歷史地位:A《孟子》成為四書之一 B他被稱為「亞聖」

Ⅳ 高中歷史必修一至必修三的總結知識點(以單元總結)

,loloo00

Ⅵ 高一歷史:三道選擇題

第一題如果不知道 可以排除法,首先A B不可能,因為民族資本主義興起於洋務運動之後。D則更不可能新中國成立後廣告詞不應該說為國家挽回利權 。其實只通過替國家挽回利權則可判斷為C
第二題其實康梁已提取段辨易發,清末新軍大部分已為短發。

第三題中注意說的是民國初期。民眾沒有接受新思想,舊道德仍存。
純手打望採納

Ⅶ 高中歷史必修三試題,要正規的,附答案。

1.(•廣東文綜•12)「夫仁政,必自經界(土地的分界)始,……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孟子的這段話認為( )
A.輕徭薄賦是實施仁政的手段 B.均貧富是實施仁政的障礙
C.解決土地問題是實施仁政的前提 D.貴民輕君是實施仁政的途徑
2.(2011•福建文綜•16)《唐律疏議》記載:「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這表明( )
A.德禮是刑罰的本體 B.刑罰是德禮的體現 C.德禮相較於刑罰無足輕重 D.德禮和刑罰對政教皆不可缺
3.(2011•安徽文綜•12)安徽境內歷史遺存豐富,人文景觀眾多。圖3中體現儒家倫理思想的是( )

圖3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2011•上海單科•8)當代某學者談及自己為人處世的宗旨時說:對己學道家,意思是清靜寡慾;做事學法家,意思是按原則辦事;待人學儒家,即( )
A.愛無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滅人慾
5.(2011•廣東文綜•14)「虎溪三笑」講的是儒者陶淵明、道士陸修靜、僧人慧遠一起品茗暢談、樂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虛構的,卻在唐宋詩歌、繪畫作品中時有出現。據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實的結論是,當時( )
A.儒道佛出現融合的趨勢 B.佛教開始傳入中國
C.詩歌創作呈現繁榮局面 D.繪畫風格以寫實為主
6.(2011•上海單科•13)理學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說。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惡標准 B.聖人獨有的是非道德標准
C.通過學習獲得的良好知識 D.存在於外部世界的規律
7.(2011•天津文綜•3)長期以來,儒學是一種士大夫之學。明代思想家李贄則提出要正視「世間惟下下人最多」的現實,強調「我為下下人說,不為上上人說」。這說明李贄( )
A.反對儒家的正統思想 B.倡導只為下下人說
C.批判地發展傳統儒學 D.抨擊君主專制制度
8.(2011•北京文綜•15)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在清代被列為禁書,其主要原因是該書( )
A.將人性與天理對立起來 B.質疑孔子的權威性 C.主張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擊君主專制制度
9.(2011•海南單科•7)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經世致用,反對君主專制,這主要是基於他們( )
A.對先秦諸子學說的闡釋 B.對宋明理學的批判與繼承
C.受西方啟蒙思想的啟發 D.對現實政治與社會的叛逆
10.(2011•江蘇單科•3)據《與公肅甥書》記載:「憶昔時邸報,至(明)崇禎十一年方有活板(版),
自此以前,並是寫本。」對「活版」理解正確的是( )
A.活版技術從明代開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傳遞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發明中出現最晚
11.(2011•安徽文綜•13)圖4為蘇軾的《枯木怪石圖》,有評價說,枝幹「虯(qiu,盤曲)屈無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體現其風格的是( )
A.「意存筆先,畫盡意在」
B.「筆才一二,像已應焉」
C.「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D.「以清雅之筆,寫山林之氣」 圖4
12.(2011•福建文綜•17)某中學研究性學習小組擬出一期題為「走進京劇」的牆報。同學們就欄目標題提出四組方案,其中准確的是( )
A.乾嘉落戶 同光揚名 民族瑰寶 B.戲曲之祖 生旦凈丑 曲苑奇葩 C.元末初創 京城獻戲 聲名鵲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獨領風騷
13.(2011•北京文綜•20)某位古希臘哲學家首次讓哲學「成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與惡所必需」的學問,這位哲學家是( )
A.普羅泰格拉(普羅塔格拉) B.蘇格拉底 C.柏拉圖 D.亞里士多德
14.(2011•安徽文綜•18)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學說「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雖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經濟的事實中」。最能印證其主旨的是( )
A.商品經濟催生了歐洲近代啟蒙思想 B.人文主義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學色彩
C.古典文化孕育了義大利的人文主義 D.人民主權學說豐富了法國啟蒙思想
15.(2011•上海單科•4)拜占庭帝國瓦解前後,許多學者和藝術家遷居義大利半島,從而大力推動了該地區( )
A.波斯文化的傳播 B.伊斯蘭文化的傳播
C.古希臘文化的研究 D.基督教神學的研究
16.(2011•安徽文綜•17)奧利維爾•克里斯汀說:法國的宗教改革邁出了猶豫不決的步子。這時,對福音的嚮往、路德教的影響、激進派的誘惑等都交錯在一起。」與之相關的正確史實是( )
A.法國由鎮壓胡格諾派最終轉為宗教寬容 B.法國因篤信上帝在新舊教之間搖擺不定
C.法王因尊重教皇權威而不願改革天主教 D.胡格諾戰爭後新教在法國占據主導地位
17.(2011•上海單科•5)中世紀的一位教皇把他的母校巴黎大學稱作「為整個世界烤制麵包的烤爐」,這一比喻的含義是希望母校( )
A.開展世俗教育 B.成為傳播神學的中心
C.自由探討真理 D.多出學術研究的成果
18.(2011•天津文綜•8)「這一啟蒙運動除了自由而外並不需要任何別的東西,而且還確乎是一切可以稱之為自由的東西之中最無害的東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作出這一論述的思想家應該是( )
A.孟德斯鳩 B.伏爾泰 C.盧梭 D.康德
19.(2011•四川文綜•20)狄德羅《網路全書》說:「自由是天賜的東西,每一個同類的個體,只要有理性,就享有自由的權利……不是國家屬於君主,而是君主屬於國家。」此言體現的主張有( )
①個人自由 ②權利平等 ③聯邦共和 ④主權在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011•江蘇單科•13)「人民的議員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們只不過是人民的辦事員罷了;他們並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決定。凡是不曾為人民所親自批準的法律,都是無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這段話體現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張?( )
A.盧梭 B.伏爾泰 C.孟德斯鳩 D.康德
21.(2011•上海文綜•11) 17~18世紀,歐洲興起了新一輪思想解放運動,法國人引領了時代潮流,涌現出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狄德羅等傑出思想家。這場運動是 ( )
A.文藝復興 B.宗教改革 C.啟蒙運動 D.文學革命
22.(2011•海南單科•10)17世紀,處於科學革命中的西歐,「肯定自然知識的實用價值,以及肯定它對科技進步的前景所包含的意義,已經成為普遍接受的常識,但科學的素養對於人類,以及對於人類所處的環境實際產生的作用還是很小」。這一現象說明( )
A.民眾僅從實用角度理解科學革命 B.科學素養的提高不受社會重視
C.科學革命隻影響到知識階層 D.科學方法已獲得廣泛認同
23.(2011•福建文綜•21)當沉浸於對文藝復興時期的思索之中時,人們能夠回想起探索與發現的諸種輝煌成就……看起來彷彿是在每一個方面,人類行動的疆界都變得更為廣闊。能反映此觀點的是( )
①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②馬丁•路德倡導宗教改革 ③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 ④拜倫的《唐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2011•北京文綜•22)19世紀上半葉英國著名詩人華茲華斯對當時社會強烈不滿,卻又否定文學反映現實的社會作用。他強調作家的主觀想像力,認為詩歌應該是人的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華茲華斯的作品應該屬於( )
A.古典主義 B. 浪漫主義 C. 現實主義 D.現代主義

25.(2011•浙江文綜•22)19世紀誕生的印象主義繪畫,追求光色變化中表現對象的整體感。圖9中,屬於後期印象主義繪畫代表作的有

①《向日葵》 ②《有藤椅的靜物》 ③《星月夜》 ④《彈曼陀玲的少女》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26.(2011•天津文綜•4)右圖為1878年天津首發的中國第一套郵票中的一枚。與該郵票設計理念無關的是( )
A.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B.近代西方佛手影響
C.「師夷長技」的思想 D.興民權、倡新學思想
27.(2011•全國文綜大綱卷•14)徐繼畲在《瀛環志略》中對華盛頓有如下評述:「嗚呼,可不謂人傑矣哉!米利堅合眾國以為國,幅員萬里,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及之規,公器付之公論,創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華盛頓為稱首哉!」這表明作者( )
A.鼓吹共和制,反對君主制 B.對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時代前列
C.已成為洋務運動的先驅 D.主張仿效美國發展資本主義
28.(2011•安徽文綜•13)對中西學的態度是區分近代中國不同政治派別的依據之一。下列言論屬於維新派的 是( )
A.「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
B.「吾國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濟西洋文明之窮者」
C.「中學有中學之體用,西 學有西學之體用,分之則並立,合之則兩亡」
D.「近代歐洲之所以優越他族者,科學之興,其功不在人權說下,若舟車之有兩輪也」
29.(2011•上海單科•22)嚴復譯著的《天演論》被譽為「中國西學第一」。以今日之見( )
A.該書解釋人類社會發展的理論並不科學,但警醒國人的作用巨大
B.該書正確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在中國思想界起了振聾發聵的作用
C.該書的理論是中國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D.該書是中國近代第一本介紹西學的著作
30.(2011•上海單科•31)有人說:「康有為不是一個政治家,實是光緒皇帝以及全中國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謹慎能像他的熱情那樣,他也許能在十三年前展開維新,早就帶來了『未來的中國』。」這段話主要說明了( )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帶來「未來的中國」 B.康有為性格對維新運動的重要影響
C.康有為性格中的弱點與優點 D.改革家應兼具謹慎與熱情的性格

31.(2011•天津文綜•5)《新青年》創刊即大力提倡民主與科學,但其後十餘年間所發表的專門論述民主與科學的文章並不多。盡管如此,「民主」與「科學」被認為是新文化運動的兩大基本口號。這主要因為民主與科學是( )
A.改造中國的迫切要求 B.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
C.西方興起的歷史經驗 D.倡導文學革命的需要
32.(2011•浙江文綜•16)詩人徐志摩(1896-1931)說:「在24歲以前,我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我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社會契約論)的興味」這段經歷可以作為個案反映( ) A.當時「文學革命」的影響還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賽先生」 C.當時的青年知識分子並不重理輕文 D.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33.(2011•江蘇單科•5)某思想家在20世紀初大聲疾呼:「吾寧忍過去國粹之消亡,而不忍現在及將來之民族,不適世界之生存而歸削滅也。……其不能善變而與之俱進者,將見其不適環境之爭存,而退歸天然淘汰已耳!」從中可見,該思想家主張( )
A.打破保守觀念,為新文化營造空間 B.剔除傳統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揚改革理念,為康梁變法造聲勢 D.遵循進化理論,任憑自然選擇
34.(2011•安徽文綜•15)辛亥革命「不過是宗法式的統一國家及奴才制的滿清宮瓦解之表徵。至於一切教會式的儒士階級思想,經院派的誦咒書符教育,幾乎絲毫沒有受傷」。這一評價( )
A.代表了新文化運動時期的認知水平 B.對思想啟蒙方面的局限性認識不足
C.肯定了反對專制、追求民主的願望 D. 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歷史事實
35.(2011•山東文綜•12)1918年陳獨秀曾撰文嚴厲指責義和團野蠻、保守、盲目排外和傳播迷信;1924年,他又認為義和團是反對帝國主義的愛國者。促成這一轉變的主要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影響 B.民族主義的高漲
C.民主主義成為時代主流 D.社會性質發生變化

Ⅷ 高一歷史必修三 第三單元知識總結

第三專題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1、了解魏源、林則徐、嚴復、康有為、梁啟超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
(1)林則徐:近代中國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
《四洲志》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世界地理志
(2)魏源:《海國圖志》「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第一部由中國人編撰的最詳備的世界史地著作
(3)嚴復:翻譯《天演論》,敲響警鍾,為維新變法服務
①人類社會同樣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天演法則的支配,不能及時進步的民族會被別的民族滅絕。
②「世道必進,後勝於今」,弱國只要肯發憤圖強,奮起直追,就能夠在競爭中由弱變強。
(4)康有為:
①著作:《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等
②思想特點:把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學說與儒家思想相結合
③借用進化論的觀念,論證君主立憲制是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
(5)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指出變法中國的唯一出路
2、理解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
(1)戊戌維新是一場資產階級啟蒙運動,開闊了知識分子們的眼界,提高了他們參與政治的熱情。
(2)戊戌維新是近代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真理的一次愛國運動。他們將救亡與政治變革結合在一起,雖然沒有成功,但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維新派對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觀上有利於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
3、了解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
(1)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
(2)代表人物:李大釗、胡適、魯迅,蔡元培(兼容並包)等
(3)指導思想:民主與科學 (4)主要陣地:《新青年》 (5)中心:北京大學
4、了解新義化運動的主要內容
① 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愚昧與專制
② 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尊孔復古思想的實質是:復辟帝制; 封建倫理道德是封建統治的思想基礎
③ 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主張文學從形式上革命:寫白話文
陳獨秀:《文學革命論》:內容革命
5、認識新文化運動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1)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為各種新思想的湧入開辟道路。
(2)促進民眾的覺醒,喚起人們對國家政治事務的關心。
(3)是一場全面的文化轉型運動:對中國的政治、思想、倫理觀念等方面產生深刻影響,為中國現代文化的發展提供新模式。
(4)局限性:動東西方文化的看法過於偏激,絕對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中國傳統文化。
6、了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從開始傳入、廣泛傳播到成為主流思潮這一過程中的主要史實
(1)十月革命前,馬克思主義的開始傳入:梁啟超是中國較早介紹馬克思的人
(2)十月革命以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正式傳播:
李大釗:①發表第一篇介紹十月革命的文章
②發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號召學習十月革命,建立勞工社會奮斗
(3)五四運動以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
①撰寫文章: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馬克思主義專號》,李大釗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介紹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
②開設課程:李大釗還在北京大學和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分別開設了與社會主義有關的課程,利用講壇向學生宣傳社會主義思想。
③論戰:問題與主義之爭:實質: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之爭(李大釗和胡適)
④成立組織:①1920年,李大釗在北京:「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
②陳獨秀等人在上海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
望採納~

Ⅸ 高一歷史必修三總結

歷史必修三知識整理
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第1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礎解讀】
一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1)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
(2)政治和經濟大變動,導致教育和學術領域也發生變化。社會上形成一些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這些學者和思想流派,被稱為「諸子百家」。
(3)學派之間的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2、評價: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人尊稱「至聖」。
2、早期儒學:
(1)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做到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於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孟子主張「性本善」。
荀子也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著名論斷。
(3)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他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慾。他指出社會動盪的根源,在於人們的行為違背了自然,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2)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學說。
2、法家:
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是戰國末期的韓非子。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權威來震懾臣民,提出了系統的法治理論。法家把君主的權力提高到極點,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基礎解讀】

一、 從「無為」到「有為」
(1)原因:秦末戰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
(2)目的: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減輕田租、赦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並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等。
(4)結果: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5)漢初面臨的社會問題:
內: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並嚴重,割據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為患,邊關危機,威脅著西漢的穩定。
(6)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形勢的發展需要,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董仲舒其人:
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漢武帝在位期間,董仲舒曾三次參加對策,闡發他的儒學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1)為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提出不在儒家六經范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
(2)為了加強君權,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 (3) 董仲舒還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准,後人歸納為「三綱五常」。
三、儒學成為正統
1、儒學興起的原因:
漢武帝起用很多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儒家學說成為政府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准。士人紛紛研習儒家經典,儒學得以大興。
2、儒學教育狀況:
(1)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設立專事研究和傳播五經的教官,稱為「博士」。自此,教育為儒家所壟斷。
(2)興辦太學,儒家五經博士負責教授,學完經考試合格後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使非貴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憑太學資格做官;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3)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儒學於各郡縣得到推廣,在民間開始處於獨尊的地位。
3、結果: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第3課 宋明理學
【基礎解讀】

一、三教合一
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新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間廣為傳播。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
2、隋朝:
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和並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3、唐朝:
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二、程朱理學:
1、程朱理學產生的背景原因:
(1)統治者支持:長期的混亂,不利於大一統的穩定和鞏固,宋代統治者倡導尊儒讀經。
(2)儒家學者的努力: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
(3)代表人物:北宋時期的程顥、程頤兄弟和南宋時期的朱熹,成就最為突出,所以「理學」也稱為「程朱理學」。
2、程朱理學的內涵:
(1)程顥、程頤的思想主張:
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主張先有理而後有物。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張:
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強調理之源在於天理,而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慾」。
3、程朱理學的影響: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後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朱熹的學術思想還傳播到日本、朝鮮乃至歐洲;在日本和朝鮮,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三、陸王心學
1、陸九淵的思想主張:
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
2、王陽明心學出現的背景:
(1)明中期以後,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社會動盪不安,封建專制統治陷入危機。
(2)王陽明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
3、王陽明的思想主張: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無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
(2)在認識論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
4、評價:
明朝中期以後,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宋明理學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並不能科學地說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

第4課 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基礎解讀】

一、李贄的離經叛道
1、李贄離經叛道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
(1)中國社會內在矛盾空前尖銳。
(2)江南一帶工商業者成為社會上不可忽視的力量。
(3)社會吏治腐敗,奸佞當道。
(4)李贄目睹了官場的污濁和道學家的偽善,不願與他們同流,形成了離經叛道的不羈性格。
2、李贄的思想主張:指出孔子不是天生聖人,儒家經典也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理論。他認為是非標准依照時代變化而變化,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准。他批判道學家「存天理,滅人慾」的虛假說教,強調人正當的私慾。二、明清時期的三大進步思想家
1、黃宗羲的思想主張:
(1)對君主專制制度進行猛烈抨擊,尖銳地揭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
(3)影響:黃宗羲的政治主張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以後反專制斗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顧炎武倡導經世致用:
(1)主張走出家門,到實踐中求真知,力求解決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
(2)著述《天下郡國利病書》。這部書記述了山川形勢、物產風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3)影響:顧炎武以他崇實致用的學風和鍥而不舍的學術實踐,開一代朴實學風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來源:他繼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並加還有一部分,傳不上去了,太多了。資料來源:www.daixielunwen010.com

閱讀全文

與高一歷史學業測試必修三選擇題歸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