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從春秋戰國時期到現代發生過的所有歷史事件
春秋
前期
平王東遷 · 攜王余臣 ·庄公小霸 ·楚國稱王 ·晉國分裂 ·共叔段之亂 ·王子帶叛亂 ·周鄭交惡 ·東門之戰 ·繻葛之戰·北戎侵齊 ·曲沃代翼 ·齊滅紀之戰
中期
管仲相齊 · 長勺之戰 ·北杏之會 ·齊桓公稱霸 ·九合諸侯 ·尊王攘夷 ·存邢救衛 ·召陵之盟 ·假道伐虢 ·葵丘之會 ·泓水之戰 ·重耳流亡 ·城濮之戰 ·踐土之盟 ·餚之戰 ·秦霸西戎 ·趙盾主盟 ·趙氏孤兒 ·問鼎中原 ·若敖氏之亂 ·邲之戰 ·初稅畝 ·鞍之戰 ·蟲牢之盟 ·華元弭兵 ·鄢陵之戰 ·晉悼公新政 ·湛阪之戰 ·三桓分公室 ·欒盈之亂 ·弭兵之盟
後期
崔慶之亂· 晏嬰相齊 ·子產相鄭 ·兵役制 ·世兵制·伍子胥奔吳 ·王子朝之亂 ·雞父之戰 ·役人暴動 ·刺殺王僚 ·鍾離之戰 ·柏舉之戰 ·墮三都 ·槜李之戰 ·卧薪嘗膽 ·黃池之會 ·田恆弒君 ·越滅吳之戰 ·徐州會盟 ·晉陽之戰 ·三家分晉 ·田氏代齊[4]
戰國
前期
三家分晉 · 士族崛起 ·李悝變法 ·魏滅中山之戰 ·三晉伐齊之戰 ·吳起變法 ·武卒制 ·陰晉之戰 ·田氏代齊 ·戰國七雄與泗上十二諸侯 ·棘蒲之戰 ·韓滅鄭 ·濁澤之戰 ·周分東西(東周公國、西周公國) ·商鞅變法 ·桂陵之戰 ·馬陵之戰 ·徐州相王 ·河西之戰 ·楚滅越
中期
合縱連橫 · 五國相王 ·函谷關之戰 ·秦滅巴蜀 ·齊破燕 ·爭奪九鼎 ·齊秦互帝 ·稷下學宮 ·百家爭鳴 ·胡服騎射 ·宜陽之戰 ·趙滅中山之戰 ·垂沙之戰 ·五國攻秦之戰 ·伊闕之戰 ·齊滅宋之戰 ·濟西之戰 ·田單復國 ·將相和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齊魏滅薛 ·楚辭 ·負荊請罪 ·鄢郢之戰 ·庄蹻入滇 ·遠交近攻 ·華陽之戰 ·閼與之戰 ·陘城之戰 ·都江堰
後期
戰國四公子 · 長平之戰·竊符救趙 ·義不帝秦 ·債台高築 ·秦滅周 ·荊軻刺秦王 ·秦滅六國之戰
秦朝編輯
秦滅六國之戰 · 皇帝 ·統一度量衡 ·書同文 ·郡縣制 ·馳道·車同軌 ·焚書坑儒 ·阿房宮 ·秦始皇巡遊 ·驪山陵 ·北擊匈奴 ·南戍五嶺 ·秦攻百越之戰·徐福東渡 ·萬里長城 ·靈渠 ·沙丘之變 ·趙高專政 ·大澤鄉起義 ·秦末農民戰爭 ·破釜沉舟·巨鹿之戰 ·望夷宮之變 ·入秦為王 ·約法三章 ·鴻門宴 ·戲亭分封·暗渡陳倉 ·楚漢戰爭(彭城之戰 ·成皋之戰 ·睢水之戰 ·四面楚歌·垓下之戰) [5]
漢朝編輯
西漢
郡國制 · 布衣將相·漢承秦制·白登之圍 ·和親匈奴 ·消滅異姓王 ·呂後稱制 ·諸呂之亂 ·蕭規曹隨 ·七國之亂 ·文景之治 ·漢武盛世 ·武帝建元(年號) ·張騫通西域 ·絲綢之路 ·夜郎自大 ·漢匈戰爭 ·馬邑之謀 ·漢武帝幣制改革 ·刺史制度 ·酎金奪爵(推恩令、附益法) ·尊儒尚法·漠北之戰·漢滅朝鮮之戰 ·李廣利降匈奴 ·蘇武牧羊 ·漢宛之戰 ·東甌內遷 ·巫蠱之禍 ·霍光輔政 ·鹽鐵論 ·昭宣中興 ·西域都護府 ·外戚干政 ·昭君出塞 ·王莽篡漢
新朝
王莽改制 · 綠林赤眉起義 ·昆陽之戰 ·劉玄稱帝(綠林軍) ·劉盆子稱帝(赤眉軍)
東漢
東漢統一戰爭 · 雲台二十八將 ·王景治黃河 ·取消都試·光武中興 ·交阯反叛 ·造紙術改進 ·匈奴內訌 ·漢傳佛教 ·白馬寺 ·明章之治 ·白虎觀會議 ·地動儀 ·班超再通西域 ·甘英使大秦 ·戚宦之爭 ·鄧氏稱制 ·鄧騭、梁冀專權 ·黨錮之禍 ·西域長史府 ·漢羌戰爭 ·漢鮮戰爭 ·鮮卑興起 ·黃巾之亂 ·涼州之亂 ·誅滅十常侍·董卓討伐戰 ·群雄割據 ·文和亂武·官渡之戰 ·潼關之戰·赤壁之戰 ·漢中之戰 ·南匈奴解體 ·挾天子令諸侯 ·樊城之戰·曹丕篡漢[6]
三國編輯
漢末
黃巾起義 · 董卓專權 ·董卓討伐戰 ·群雄割據 ·涼州軍劫天子 ·孫策平江東之戰 ·挾天子以令諸侯 ·唯才是舉 ·屯田制 ·袁術稱帝·徐州易主 ·易京之戰 ·官渡之戰 ·曹操征烏桓 ·倉亭之戰 ·赤壁之戰 ·合淝大戰 ·潼關之戰 ·南匈奴解體 ·建安文學 ·益州之戰 ·漢中之戰 ·樊城之戰 ·曹丕篡漢
曹魏
曹丕篡漢 · 九品中正制 ·石亭之戰 ·合淝新城之戰 ·蜀攻魏之戰魏滅燕之戰 ·高句麗討伐 ·提倡玄學 ·曹爽專權 ·嘉平之變高平陵之變 ·司馬氏專權 ·東興之戰 ·壽春三叛 ·司馬昭弒君 ·竹林七賢 ·魏滅蜀之戰 ·司馬炎篡魏
蜀漢
劉備稱帝 · 夷陵之戰 ·平定南中 ·諸葛亮北伐 ·姜維北伐 ·黃皓專權 ·魏滅蜀之戰
東吳
夷陵之戰 · 交州領化 ·石亭之戰 ·孫權建國 ·嶺南開拓 ·夷洲探尋 ·合淝新城之戰 ·呂壹專權 ·二宮之爭 ·諸葛恪專權 ·東興之戰 ·壽春馳援 ·孫峻、孫綝專權 ·孫皓暴政 ·西陵之戰 ·晉滅吳之戰 [7]
晉朝編輯
西晉
司馬炎篡魏 · 西陵之戰 ·禿發樹機能擾涼州(鮮卑) ·晉滅吳之戰 ·太康之治 ·八王之亂 ·郝散起兵(匈奴) ·齊萬年起兵(氐) ·流民起義 ·《徙戎論》 ·賈後弒君 ·張昌起兵 ·劉淵舉兵(匈奴) ·李雄稱帝 ·杜弢之亂 ·苦縣之戰 ·永嘉之亂 ·衣冠南渡 ·十六國紛立 ·三定江南 ·西晉滅亡
東晉
五馬渡江 · 司馬睿建國 ·王與馬共天下 ·祖逖北伐 ·庾亮輔政王敦舉兵 ·僑置州郡縣 ·士族門閥鼎盛 ·蘇峻舉兵 ·褚裒北伐 ·殷浩北伐 ·桓溫北伐 ·謝萬北伐 ·庚戌土斷 ·北府兵建立 ·淝水之戰 ·王恭叛亂 ·盧循、孫恩起義 ·桓玄稱帝 ·劉裕北伐 ·法顯求經 ·莫高窟·義熙土斷 ·東晉平蜀 ·劉裕篡晉[7]
十六國編輯
五胡亂華 · 永嘉之亂 ·拓跋部內遷 ·胡漢分治 ·石勒稱王 ·北魏建國 ·石虎亂政 ·慕容俊稱帝 ·冉閔稱帝 ·殺胡令 ·苻健稱王 ·張祚稱王 ·莫高窟開鑿 ·枋頭之戰 ·前秦滅前燕 ·前秦滅代 ·呂光西征 ·淝水之戰 ·姚萇舉兵 ·慕容垂稱王 ·拓跋圭復國 ·後燕滅西燕 ·後涼三分 ·慕容德稱王 ·赫連勃勃稱王 ·劉裕北伐 ·參合陂之戰 ·北魏統一北方[7]
南北朝編輯
南朝
劉裕篡晉 · 元嘉之治 ·宋室內哄 ·河南之戰 ·盱眙之圍 ·竟陵王之亂 ·蕭道成篡宋 ·唐寓之起義 ·永明之治 ·蕭衍篡齊 ·大明歷 ·浮山堰崩塌 ·鍾離之戰 ·元顥入洛 ·神滅論論戰 ·侯景叛梁 ·江陵之戰 ·陳霸先篡梁 ·隋滅陳之戰
北朝
北魏統一北方 · 蓋吳起義 ·北魏毀佛 ·國史之獄 ·雲岡石窟開鑿 ·孝文帝改革 ·均田制 ·三長制 ·龍門石窟開鑿 ·法慶起義 ·天竺取經 ·六鎮之亂 ·關隴起義 ·杜洛周起義 ·鮮於修禮起義、葛榮起義 ·河陰之變 ·孝武西遷 ·北魏分裂 ·沙苑之役 ·河橋之戰 ·邙山之戰·玉璧之戰 ·府兵制改革 ·水經注 ·北周武帝滅佛 ·北周統一北方 ·尉遲迥之亂 ·楊堅稱帝 [8]
隋朝編輯
尉遲迥之亂 · 楊堅稱帝 ·三省六部 ·營建大興 ·隋與突厥之戰 ·統一南北 ·夷平建康 ·開皇之治 ·楊廣奪位 ·開鑿大運河 ·開創科舉制 ·吐谷渾擾境 ·三征高句麗 ·瓦崗軍起義 ·隋末民變[9]
唐朝編輯
初唐
晉陽起兵 · 武德之治 ·唐朝統一戰爭 ·武德律 ·玄武門之變 ·渭水之盟 ·唐滅東、西突厥之戰 ·唐滅薛延陀之戰 ·貞觀之治 ·昭陵六駿 ·玄奘西行 ·守捉制 ·租庸調制 ·行道制度 ·都護府制 ·羈縻政策 ·兵募制 ·房謀杜斷 ·經營西域 ·文成公主入藏 ·馮盎歸唐 ·市舶司 ·翰林院 ·近體詩 ·永徽之治 ·律疏 ·唐滅百濟之戰(白江口之戰) ·唐滅高句麗之戰 ·二聖並稱(天皇天後) ·唐長安城 ·三彩 ·中亞方孔錢幣(寶文錢制) ·印刷術
盛唐
神都洛陽 · 武則天奪權 ·徐敬業討周 ·武周之治 ·唐朝與契丹、奚的戰爭 ·渤海國興起 ·神龍革命 ·武舉制 ·東突厥復國 ·五王政變 ·三受降城 ·七河地區 ·韋後之亂 ·重俊之變 ·唐隆之變 ·太平公主之死 ·開元之治 ·節度使 ·募兵制 ·唐玄宗封禪 ·李楊專權 ·專任蕃將 ·怛羅斯戰役 ·南詔國興起 ·安史之亂
中唐
藩鎮割據 · 五京制 ·唐朝與吐蕃的戰爭 ·裴度平淮西之亂 ·隴右十八州 ·兩稅法 ·海上絲綢之路 ·唐蕃清水之盟 ·六次出幸 ·涇原兵變 ·平涼劫盟 ·貞元之盟 ·河朔三鎮 ·宦官當權
晚唐
永貞革新 · 元和中興 ·甘露之變 ·牛李黨爭 ·會昌滅佛 ·大中之治 ·歸義軍 ·唐詔之戰 ·唐末民變 ·龐勛之變 ·黃巢之亂 ·白馬之禍·火葯 ·飛錢 ·南青北白 [10]
五代十國編輯
五代
唐末民變 · 白馬之禍 ·割讓燕雲十六州 ·洛陽兵變 ·契丹滅
晉
·郭威滅漢 ·高平之戰 ·鄴都之亂 ·後周世宗滅佛 ·後周攻南唐之戰 ·陳橋兵變 ·北宋統一戰爭
十國
劉䶮稱帝 · 王建建蜀 ·孟知祥稱帝 ·吳越建國 ·李昪稱帝 ·白藤江之戰 ·北漢建國 ·後周攻南唐之戰 [11]
宋朝編輯
北宋
陳橋兵變 · 杯酒釋兵權 ·李重進之亂 ·交趾獨立 ·北宋統一戰爭 ·禁軍 ·更戍法與養兵彌亂 ·金匱之盟與燭影斧聲 ·宋遼戰爭 ·白藤江之戰 ·雍熙北伐 ·禁榷 ·咸平之治 ·澶淵之盟 ·割夏靈六州 ·東封西祀 ·劉太後臨朝 ·慶歷增幣 ·慶歷和議 ·儂智高起事 ·宋夏戰爭·六穀部抗夏 ·五鬼用事 ·仁宗盛治 ·慶歷新政 ·濮議 ·宋詞 ·交子 ·熙寧變法 ·宋越熙寧戰爭 ·元豐改制 ·王安石變法 ·新舊黨爭 ·元祐更化 ·紹聖紹述 ·收取青唐 ·汴梁 ·六賊當政 ·海上之盟 ·宋江起義 ·方臘起義 ·平州之變 ·宣和北方大暴動 ·海上之盟 ·宣和和議 ·區希范起義 ·徽宗內禪 ·東京保衛戰 ·靖康之難(被俘女性) ·活字印刷術
南宋
建炎南渡 · 黃汪壞政 ·維揚之變 ·苗劉兵變 ·宋金戰爭(郾城之戰 ·宋金川陝爭奪戰) ·順昌大捷 ·紹興和議 ·採石之戰 ·隆興北伐 ·隆興和議 ·乾淳之治 ·紹熙內禪 ·慶元黨禁 ·開禧北伐 ·程朱理學 ·永嘉學派 ·嘉定和議 ·韓侂胄專權 ·史彌遠專權 ·四木三凶 ·端平更化 ·端平入洛 ·賈似道誤國 ·泉州市舶司 ·宋元戰爭(襄樊之戰 ·回回炮) ·文天祥勤王 ·崖山海戰
遼金夏編輯
遼國
阿保機建國 · 頒制文字 ·取燕雲十六州 ·滅後晉·橫渡之約 ·宋遼戰爭 ·君子館之戰 ·澶淵之盟 ·重熙增幣 ·景宗中興 ·遼夏戰爭 ·重元叛亂 ·十香詞冤案 ·阿骨打稱帝 ·北遼 ·金滅遼之戰 ·西遼(東遼 ·後遼)
金國
阿骨打稱帝 · 猛安謀克 ·海上之盟 ·宋金滅遼 ·宋金戰爭 ·靖康之變 ·偽楚偽齊 ·紹興和議 ·頒制文字 ·海陵王篡位 ·東京兵變 ·採石之戰 ·開禧北伐 ·嘉定和議 ·章宗文治 ·蒲鮮萬奴據東京 ·宗浩北伐 ·紅襖軍民變 ·九公封建 ·三峰山之戰 ·蒙金戰爭
西夏
李元昊建國 · 頒制文字 ·宋夏戰爭(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 ·慶歷和議 ·遼夏戰爭 ·母黨專權(惠宗、崇宗) ·靈州之戰 ·北宋五路伐夏 ·永樂城之戰 ·金夏同盟 ·任得敬分國 ·李安全篡位 ·蒙夏戰爭 [12]
元朝編輯
大蒙古國
蒙古統一 · 攻西遼 ·征服花剌子模 ·蒙夏戰爭 ·蒙金戰爭 ·窩闊台攻宋之戰 ·西征歐洲 ·乃馬真後稱制 ·海迷失後稱制 ·高麗蒙古戰爭 ·征西亞 ·蒙哥攻宋之戰 ·四大汗國
元朝
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爭位戰爭 · 李璮叛亂 ·宋元戰爭 ·塔拉斯河庫里爾台大會 ·蒙越戰爭 ·元日戰爭 ·元緬戰爭 ·元爪戰爭 ·海都之亂 ·延祐復科 ·南坡之變 ·至正新政 ·元代民變 ·亦思巴奚兵亂
北元
洪武北伐 · 金山之戰 ·捕魚兒海之戰 ·元益宗遇害[13]
明朝編輯
前期
元代民變 · 鄱陽湖之戰 ·明朝治藏歷史 ·衛所制 ·徐達北伐·洪武北伐 ·洪武之治 ·海運弛禁 ·明初四大案 (胡惟庸案·空印案 ·郭桓案 ·藍玉案) ·南北榜案 ·建文改制 ·靖難之變 ·永樂盛世 ·鄭和下西洋 ·南征安南 ·統治安南 ·貴州建制 ·唐賽兒民變 ·明成祖北伐·遷都北京 ·朱高熾監國 ·朱高煦叛亂 ·仁宣之治 ·宣宗廢後
中期
王振擅政 · 麓川之役 ·浙閩民變 ·土木之變 ·午門血案 ·京師保衛戰 ·奪門之變 ·曹石之變 ·汪直擅政 ·鄖陽民變 ·藤峽盜亂 ·哈密之爭 ·固原盜亂 ·弘治中興 ·九邊建制 ·滿倉兒案 ·海運嚴禁 ·劉瑾擅政 ·寘鐇之亂 ·劉六劉七民變 ·川蜀盜亂 ·武宗南巡 ·宸濠之亂 ·南贛盜亂 ·江彬擅政 ·陽明學 ·大禮議 ·佛朗機人(葡萄牙)東來(屯門海戰 ·西草灣之戰 ·雙嶼港 ·租借澳門) ·大同兵變 ·更定祀典 ·世宗崇道 ·岑猛之亂 ·壬寅宮變 ·嚴嵩擅政 ·北虜南倭 ·李福達之獄 ·河套之役 ·庚戌之變
晚期
隆慶新政(隆慶開關 · 俺答封貢) ·江陵柄政 ·萬曆中興 ·萬曆怠政 ·萬曆三大征(寧夏之役 ·朝鮮之役 ·播州之役) ·礦稅之弊·東林黨爭 ·國本之爭 ·荷蘭人東來(沈有容諭退紅毛番 ·澎湖之戰 ·崇禎明荷海戰) ·天主教再次傳入(西學東漸 ·利瑪竇 ·聖教三柱石 ·南京教案 ·崇禎歷書) ·明末三大案(梃擊案 ·紅丸案 ·移宮案) ·建州女真叛明 ·薩爾滸之戰 ·奢安之亂 ·徐鴻儒民變 ·魏忠賢擅政 ·王恭廠大爆炸 ·崇禎治亂 ·清兵入塞 ·己巳之變 ·沙普之亂 ·吳橋兵變 ·明末民變(王二起義 ·張獻忠起義 ·李自成起義) ·甲申之變
南明與明鄭
南明紛立(弘光 · 魯王 ·隆武 ·紹武 ·永曆等) ·入關戰爭 ·聯虜平寇·太子案 ·左良玉清君側 ·滿清大屠殺·揚州十日 ·嘉定三屠 ·姜瓖大同反正 ·廣州大屠殺 ·沙定洲之亂 ·聯寇抗清 ·李定國兩蹶名王 ·十八人之獄 ·孫可望投清 ·夔東十三家 ·磨盤山血戰 ·鄭成功北伐 ·鄭成功征台 ·咒水之難 ·明鄭王朝
清朝編輯
前期
叛明立國 · 薩爾滸之戰 ·八旗制度 ·入侵朝鮮(丁卯胡亂、丙子胡亂) ·進兵蒙古 ·清兵入塞 ·松錦之戰 ·入關戰爭 ·綠營 ·剃發易服 ·清初六大弊政 ·揚州十日 ·嘉定三屠 ·江陰慘殺 ·庚寅之劫 ·反清復明 ·三藩之亂 ·澎湖海戰 ·南北黨爭
中期
康乾盛世 · 康熙歷獄 ·中國禮儀之爭 ·清中期禁教 ·密折制度 ·盟旗制度 ·清朝治藏歷史 ·文字獄 ·攤丁入地 ·火耗歸公 ·軍機處 ·雅克薩戰役 ·多倫會盟 ·改土歸流 ·十全武功 ·乾隆帝南巡 ·中國風 ·平定準噶爾 ·大小和卓之亂 ·撤驛之變 ·鎖國政策 ·大小金川之役(大金川之戰、第二次金川之戰) ·清緬戰爭 ·林爽文事件 ·清越戰爭 ·平定廓爾喀 ·英使禮節爭議
晚期
平定苗疆 · 川楚教亂 ·癸酉之變 ·張格爾之亂 ·嘉道中衰 ·第一次鴉片戰爭 ·七和卓之亂 ·太平天國 (捻亂、廣東洪兵起義、小刀會起義) ·廓藏戰爭 ·雲南回變 ·陝甘回亂 ·新疆回亂 ·貴州苗亂 ·第二次鴉片戰爭 ·辛酉政變 ·同治中興 ·洋務運動 ·天津教案 ·左宗棠戡定新疆 ·伊犁危機 ·阜康錢庄擠兌倒閉 ·中法戰爭 ·丁戊奇荒 ·北洋水師 ·甲午戰爭 ·乙未廣州起義 ·三國干涉還遼 ·新軍 ·中俄密約 ·瓜分中國狂潮 ·戊戌變法 ·己亥建儲 ·唐胥鐵路 ·通商銀行 ·京師大學堂 ·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東南互保、海蘭泡事件) ·清末新政 ·英國侵藏戰爭 ·日俄戰爭 ·立憲運動 ·國會請願運動 ·保路運動 ·戕官事件 ·武昌起義 ·辛亥革命 ·外蒙古獨立 ·麥克馬洪線·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民國肇始
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發動成功武昌起義,並在隨後的兩個多月
孫中山
帶動中國各地的革命響應。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個行省中業已獨立的17個省,派出代表,推選剛剛返國的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1912年1月至3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臨時憲法,南京為臨時首都。2月12日,在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等大臣的勸說下,宣統帝溥儀的母親隆裕太後發布退位詔書,「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為一大中華民國」;至此,中華民國正式取代與繼承大清帝國。
1912年4月孫中山辭職,臨時參議院選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首都遷至北京;此後至1928年間稱為「北洋時期」,該時期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稱為「北洋政府」。代表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巴黎和會的即是北洋政府。北洋時期的中華民國國旗為紅黃藍白黑五色旗,象徵五族共和之意。國歌為取自尚書大傳虞舜篇的《卿雲歌》,其中名句:「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北洋時代
臨時政府正式遷京後,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政權建立起來。袁世凱對內鎮壓國民黨,對外出賣國家主權,孫中山號召武力討袁,「二次革命」發生了。由於國民黨力量渙散,北洋軍力量強大,「二次革命」很快失敗。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後,開始了復辟帝制的活動。孫中山再次組織武力討袁,護國運動爆發,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在絕望中死去。
袁世凱死後,中國出現了軍閥割據的局面。徐州軍閥張勛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進北京擁戴溥儀復辟,但復辟丑劇只持續了短短的12天。段祺瑞再次執政後,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召集國會。為維護共和制度,孫中山倡導了護法運動,但不久也失敗了。
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反對封建軍閥的統治,新文化運動應運而生了。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提出的口號。新文化運動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李大釗宣傳十月革命,在中國第一次舉起了社會主義的大旗,從而使新文化運動有了新的發展。[16]
北伐與統一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國民黨「一大」的
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接著,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國民黨在廣州黃埔建立了陸軍軍官學校,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17]
國民黨一大後,全國反帝反封建的國民大革命運動迅速開展起來,廣東革命政府還創辦了培養農民運動骨乾的講習所;兩次東征陳炯明後,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了鞏固和統一;第一次東征後,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並將所屬軍隊編為國民革命軍。[17]
為了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統一中國,國民政府於1926開始了北伐。北伐軍勝利進軍,不到半年打到長江流域。[17]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完成二次北伐,攻克北京,改北京市為「北平特別市」(簡稱「平」),並立南京為首都(簡稱「京」)。國民政府所用之「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取代北洋政府的五色國旗(其後東北易幟),並訂於國府的《訓政時期約法》中。「約法」相當於憲法。卿雲歌亦停用,改以1924年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訓典禮所撰訓辭「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為國歌。
根據1924年國民政府建國大綱,「軍政」時期在1928年北伐成功、全國
中華民國國旗(1929—1949)
統一後結束,「訓政」時期開始。由於國共內戰繼續,以及日本侵華,直到1946年方訂定中華民國憲法並於1947年頒行,訓政時期始告結束。1936年5月擬定「五五憲草」預備正式立憲。後因中日戰爭爆發,立憲遂向後拖延。當時國民政府主席為林森(1932年-1943年),行政院長為汪精衛(1932年-1935年),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為蔣介石(1932年-)。汪精衛因屢遭國民黨內壓力,後出亡河內,與日本接觸,應允反共,停止抗日,於1940年在南京另組一個汪偽國民政府。該政府僅獲教廷、義大利、納粹德國、偽滿洲國的承認。汪精衛於1944年病死東京。
抗日衛國戰爭
1937年,日本先後攻陷華北、淞滬、南京,占據中國大量領土,國民政府被迫自南京遷往重慶,展開十四年抗戰的後八年全面抗戰。當時,中華民國所屬國民革命軍投入戰爭計步兵128個師、46個獨立旅﹔騎兵9個師,又6個獨立旅﹔炮兵4旅,20個獨立團,正規軍合計170萬人。
1937年-1945年間,國民革命軍所屬第五軍、第十軍、第十三軍、第十八軍、第
抗戰形式圖
二十六軍、第五十二軍、第五十九軍、第七十四軍,新一軍及新六軍總計與日軍共在38,931次小型戰斗、1,117次重大戰役、22場大會戰中較量,傷亡人數高達330餘萬人(含1937年至1945年間的補充兵員)。國民革命軍雖因裝備等因素無法取得絕對優勢,但也於台兒庄、淞滬、長沙、獨山等正規戰,上海、筧橋等空戰中給予日軍重創。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中美英正式對日德意宣戰,中國戰區遂正式成為二戰盟軍反法西斯戰爭戰場。盟軍委託蔣中正任中國戰區(含越南、泰國、高棉,高棉為今柬埔寨、寮國)統帥,派史迪威中將任蔣參謀長。英國封鎖之滇緬路亦開放向中國後方運補。同時,國軍也派出精銳部隊遠征南方,留下了轉戰緬因、血戰昆侖關等事跡。
1945年8月初,美國在日本廣島與長崎先後投下核武器,日本天皇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日本帝國於9月2日與盟國簽訂降伏文書,接受《開羅宣言》及《波茨坦宣言》規定、歸還佔領之外國領土。遂即滿洲國瓦解,汪精衛政府覆亡,台澎諸島後由中華民國進行接收。
戡亂護國
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有利於人民的決議,受到全國人民的歡迎。國民黨雖然也宣布批准政協決議,但提出許多保留條件。接著,在3月間召開的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上則公然不承認政協會議的約束力,繼續鼓吹一黨專政。同時對全國人民要求遵守政協決議和反對內戰的活動橫加破壞鎮壓,製造了「較場口事件」、「李聞血案」及「下關慘案」等流血事件。
1946年5月,國民政府從重慶還都南京,國共談判也轉到南京舉行。蔣介石借口共產黨拒絕從蘇北、皖北等地撤退,公然調集二十萬軍隊,於6月大舉圍攻以宣化店為中心的中原解放區,發動全面內戰。
1949年4月21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令。 百萬雄師強渡長江, 摧毀了國民黨軍的防線, 於23日解放南京。 中華民國在大陸最後一屆反動政府垮台,宣告國民黨在大陸二十二年統治的結束。接著,解放軍攻佔上海、 杭州、 南昌、武漢等城市,共殲滅國民黨軍四十三萬餘人,取得了渡江戰役的勝利。殘余的國民黨軍隊紛紛退向兩廣、西南、西北及台灣等地。蔣介石從幕後走到前台,在廣州成立國民黨非常委員會,直接掌握軍政大權,後又退到四川,企圖負隅頑抗。為了徹底消滅國民黨反動派,人民解放軍分路展開追殲戰,席捲兩廣、福建、西南及西北地區。在人民解放軍勝利進軍的形勢下,綏遠、新疆、湖南、雲南等省的國民黨軍政人員通電起義。蔣介石帶領余部逃往台灣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
請採納
② 中國近代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按時間順序排列
近代前期: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1919年)
近代史上列強的五次侵華戰爭
1、鴉片戰爭(1840~1842年)
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3、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年)
5.抗日戰爭(1937—1945)
晚清、民國概念
1、晚清:1840——1912年
2、民國:1912——1949年(台灣至今還是用中華民國紀年)
3、北洋軍閥政府時期:1912——1928年
4、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7——1949年
近代前期重大歷史事件順序:(西學東漸過程)
1、林則徐、魏源開眼看世界:1840年前後
1、防禦階段:1937.7——1938.10(南京國民政府組織了正面戰場四大會戰)
2、相持階段:1938.10——1945.4(南京國民政府守住了大西南、大西北國土)
3、反攻階段:1945.5——1945.8.15(國共兩黨配合蘇、美、英盟軍大反攻)
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年)
1、和平談判階段(1945.8—1946.6),重慶談判和重慶政治協商會議召開
2、國共內戰階段(1946.6——1949.10)
1946.6—1947:防禦階段
1947.6—1948:反攻階段
1948.9—1949.:三大決戰
1949.4—1951:渡江作戰、解放全中國
③ 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發生什麼大歷史事件(送1912年到1949年)
有五四運動、南昌起義、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西安事變等。
1、五四運動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一個劃時代的歷史事件。「五四運動的傑出的歷史意義,在於它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這就是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封建主義。」
五四運動是一次真正的群眾運動,這是它比辛亥革命大大向前跨進了一步的地方。正是在五四運動中,中國的無產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對於這場斗爭的勝利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2、南昌起義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國民黨反動派瘋狂地屠殺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企圖用血腥的屠殺來消滅革命。
在這種嚴峻形勢下,中國共產黨人並沒有被敵人的屠刀所嚇倒,而是積極地行動起來,拿起槍,用革命的武裝反對反革命的武裝。
1927年7月12日,根據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的指示,黨中央政治局進行了改組,成立了臨時中央常務委員會。臨時中央委員會根據當時的形勢,作出了在江西南昌舉行武裝起義的決定。
8月1日2時,在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的領導下,南昌起義開始,起義總指揮部設在江西大旅社。
起義部隊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的番號,由賀龍兼代總指揮,葉挺兼代前敵總指揮,劉伯承任參謀長,郭沫若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軍。經過激戰,南昌守敵幾乎全部被殲滅,起義部隊佔領了南昌城。
南昌起義後,汪精衛命令張發奎、朱培德向南昌進攻,起義前委會按原計劃向南挺進。8月3日至5日,起義部隊先後撤離南昌。
但是起義沒有注意與當地農民運動相結合,到9月下旬,起義部隊在廣州潮汕地區遭強敵圍攻,起義宣告失敗。
保留下來的起義部隊一部分在朱德、陳毅等率領下,轉戰到湖南南部,另一部分轉入海陸豐地區繼續斗爭。
南昌起義打響了中國共產黨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開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武裝斗爭的新階段。南昌起義的勝利大大地震動了敵人的反動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鼓舞了革命人民的鬥志。
1933年7月1日,中央工農民主政府作出決議,規定每年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紀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規定以「八一」兩字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和軍徽的主要標志。
3、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關東軍在沈陽北大營南約800米的柳條湖附近,將南滿鐵路一段路軌炸毀,稱是中國軍隊破壞鐵路。
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即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發動進攻。次日日軍佔領北大營。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4、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
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5、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也叫「雙十二事變」。
1936年,日本帝國主義不斷擴大對中國的侵略,蔣介石堅持不抵抗政策,繼續進行內戰。以張學良為首的東北軍和以楊虎城為首的十七路軍被蔣調到陝甘一帶進攻中國工農紅軍。
因受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及人民抗日運動的影響,張、楊與紅軍實現了停戰,並要求蔣介石聯共抗日。
蔣不僅拒絕了張、楊的要求,而且調集嫡系部隊至豫陝邊境,壓迫張、楊繼續進攻紅軍。12月4日,蔣介石飛往西安督戰。
7日,張學良到臨潼華清池向蔣「苦諫」,請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遭蔣拒絕,蔣堅持不改「剿共」政策。9日,張向遊行示威的學生表示,一周內用事實答復他們的愛國要求。
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在華清池武裝扣留了蔣介石,囚禁陳誠等十餘人;宣布取消「西北剿匪總部」,成立抗日聯軍西北臨時軍事委員會,張學良、楊虎城任正副委員長,並通電全國,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停止內戰,共同抗日,實行民主政治。
16日,南京政府下令討伐張、楊,並任何應欽為總司令。親日派汪精衛、何應欽企圖借機擴大事態,奪取蔣介石的統治權力,進一步和日本妥協。中共中央從民族利益出發,應張學良、楊虎城電請,派代表周恩來、葉劍英等到西安調停。
周恩來等於16日到達西安以後,做各方面的工作,提出:只要蔣答應抗日就釋放他。並於15、19日通電南京國民黨政府,促其接受張、楊主張,和平解決。
22日,宋美齡、宋子文與蔣介石顧問澳大利亞人端納飛往西安談判。經周恩來等的努力和全國人民的斗爭,24日,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戰議和、聯共抗日、釋放政治犯等條件。
25日蔣介石獲釋,由張學良陪返南京,「西安事變」到此和平解決。蔣介石飛回南京後,立即把張學良拘禁起來。
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發動的西安事變以及中國共產黨促成的這次事變的和平解決,對推動國共再次合作、團結抗日,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日報——1936年12月12日 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七七事變:全民族抗戰的開端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九一八事變中,東北軍能否與關東軍一戰?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南昌起義(軍史鉤沉·建軍90年)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五四運動」紀念館
④ 中國近現代史、當代史最有尊嚴的事件都是什麼
中國當代史,近現代史里最有尊嚴的歷史事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亞非拉朋友把中國“抬進”聯合國、“兩彈一星”等。可我感覺除此之外,中印自衛反擊戰、抗美援朝、中蘇珍寶島戰役這三場立國戰爭讓中國人民真正的挺直腰桿站立起來。
這三場戰爭是最揚眉吐氣的三場戰爭。受世界列強蹂躪一直受到,甚至於日本軍隊肆意侵略蹂躪的國家在新中國成立幾年前才剛剛結束,然而幾年後世界上當時最強軍事同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被我們突然打了。在人類戰爭史上創造了首例單獨打敗世界力量是一個國家的先例。這三場戰爭,世界知道了中國,尤其是讀懂了中國讓美國,更敬畏中國。從而贏得了中國幾十年的和平安定的建設環境。
⑤ 現代人是如何知道遠古時期發生的歷史事件的
主要通過以下途來徑:
1、古址遺自跡,例如古墓、歷史名跡等,還有遺物。
2、古人遺留的古書、圖畫,像《史書》、《晉書》,好多寫歷史的,還有雜史(野史)。
3、遺留的文獻,如小說,可以反映當時的社會風貌和社會變遷,曹雪芹的《紅樓夢》至今很多人研究。
(5)前現代歷史事件是擴展閱讀
歷史作為反映過去事實的工具,其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從而為人類整個階段的發展進程奠定基礎。因此,合情合理的歷史應具有以下特點: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為依據。人們了解古代的歷史主要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分析,內容翔實的古書大大提高了歷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2、有古物或遺址可以做比較。從古墓中發掘的古物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可以使人們了解古物所屬年代的風土人情。而對於遺址而言,科學家通過化學元素分析法,或對地質層進行研究,就可以對歷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們的普遍意願。即使是神話傳說,也絕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經過長期的生產過程中,被廣大勞動人們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對於童話而言,是人全憑自己的思想編造的故事,並非歷史。
⑥ 中國近現代史重要歷史事件
1、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George Elliot)、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鴉片戰爭也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2、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3、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又稱辛亥首義、武漢首義,是指1911年10月10日(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4、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5、解放戰爭
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國民黨方面稱為「動員戡亂」,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國共內戰第二階段。
⑦ 中國近現代史起止年代是哪些主要有哪些歷史事件
1840年,鴉片戰爭。
1841,英國佔香港島
1842 南京條約,《海國圖志》
1843年,《南京條約》附件,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租界特權
1944年,《望廈條約》《黃埔條約》
1851年,金田起義
1853年《天朝田畝制度》
1856,天京變亂,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
1858年,《天津條約》
1859年《資政新篇》
1860年《北京條約》
1864年 天京陷落,天國失敗
十九世紀六十至九十年代,洋務運動
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1894 甲午戰爭,興中會在檀香山成立
1895 《馬關條約》
1895年以後,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1898年,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興起
1900年——1901年,八國聯軍清華
1901年 《辛丑條約》兩半社會統治秩序最終形成
1901——1905年,清新政
1905年,同盟會成立,三民主義誕生,
1905——1911預備立憲
1911年,辛亥革命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結束了專制政體。
1912,2月12日,清帝退位
1912年3月——1928年,北洋軍閥統治
1912——1919,民族工業短暫春天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新文化運動興起
1915——1916年,護國運動,
1917——1918,護法運動
1919 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
1919拒絕巴黎和會對德和約簽字。
1921年,中共誕生
1922年,黨的二大制定黨的最高最低綱領
1923,中共三大,決定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1924年,國共合作實現,大革命開始,新三民主義,三大政策
1926年,北伐
1927年 大革命失敗,兩大政變
1/6頁
1927年 八一南昌起義,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國共十年對峙開始
1927——1936,國民經濟建設運動,使得民族資本主義取得較快發展,四大家族的官僚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
1928年 井岡山會師,紅軍出現
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臨時政府成立。都瑞金
1932年,一二八事變,日軍進攻上海
1934——1936年,紅軍長征,兩次會師
1935年,遵義會議,華北事變,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1936年,西安事變,導致國共兩黨從對峙走向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942年遠征軍赴緬甸參戰,海外戰場開辟
1943年,開羅宣言,聲明日本竊取中國的領土必須歸還中國。
1945年,波茨坦公告,同開羅宣言的內容。八年抗戰取得最後勝利,中共七大,毛澤東思想
整個抗戰時期,民族經濟日益萎縮
1945年,中國成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國內主要矛盾變化,美國扶蔣反共,重慶談判和雙十協定
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
1947年,戰略反攻開始
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三大戰役
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陷入絕境(原因同抗戰:戰爭破壞,帝國主義侵略,官僚資本主義擠壓)
1949年1月,三大戰役結束
1949年3月,七屆二中全會
1949年4月 北平和談以及破裂,渡江戰役,南京國民政府覆亡。
1949年:9月,新中國一屆政協召開,籌組新中國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誕生了。
1950——1952年土改
1950——1953年抗美援朝
1952年:國民經濟的恢復,為國家開展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
1953年: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
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4年:1954年9月,一屆人大,五四憲法
1954年日內瓦會議。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重要的國際會議。 1955年:有共同遭遇的亞非29個國家的政府首腦,在印尼的萬隆舉行國際會議。 195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
1956年底,我國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 1956年,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
1956年,《論十大關系》
1956年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正式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即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
1957年:《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
2/6頁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1959—1961年:我國出現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打破美蘇核壟斷。
1964年,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中近程導彈試驗成功。
1965年,牛胰島素結晶
1966年,文革開始,高考制度廢止。
1970年,東方紅一號衛星
1972年,中美關系正常化,《中美上海聯合公報》中日建交
1973年,周恩來主持工作,國民經濟恢復
1973年,南優二號水稻
19
⑧ 對中國近現代史哪個歷史事件感興趣
中國近代史應該是一部屈辱史,唯獨記得比較清的應該是林則徐在虎門銷煙
⑨ 近代,現代,近現代各指什麼時候
近代: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
現代:指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時期。
近現代:是指中國自1840年以來直至現在的170多年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的時間為,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這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現代即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歷史學上通常指無產階級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時代,稱「現代」,也就是說赤色革命,用鮮血換回的年代,應該是鮮血和汗水凝結的時代,為「現代」。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標志著世界現代歷史的開端(後現代)。一般認為,中國現代歷史始於1919年五四運動(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超現代。
中國近現代史,是指中國自1840年以來直至現在的170多年的歷史。中國近現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眾和仁人志士為救國存亡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
是中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的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是中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舊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
(9)前現代歷史事件是擴展閱讀
中國近現代史有以下一些大事:
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1842年 鴉片戰爭
1840年
1月29日 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率水勇夜襲長沙灣運銷鴉片的走私船,燒毀煙船23艘。
2月25日 英軍向虎門發起攻擊,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率軍守衛炮台,與敵人殊死格鬥,身負重傷,後壯烈殉國。
6月22日 英國東方遠征軍總司令喬治·懿律率領兵船16艘,武裝汽船4艘,運輸船28艘,士兵4000餘人,大炮540門,集結於廣東珠江口海面,宣布28日封鎖廣州。戰端遂啟,中英鴉片戰爭爆發。
7月6日 英軍攻陷浙江舟山島上的定海,後英軍北上到達天津白河口,恫嚇北京清政府,致使清政府答應撤辦林則徐、鄧廷楨。
8月6日 英軍抵達天津大沽口外炫耀武力,並致函清政府,誣稱林則徐在廣東禁煙「凌辱」、「殘害」了英國官員,要求「昭雪」。同時,提出割地、賠款等無理要求。
8月30日 琦善與查理·義津在大沽海灘帳棚會晤。琦善轉述道光帝答復英方的內容,強調林則徐在廣東禁煙「辦理不善」,今後一定「秉公查辦」,為英國「代伸冤抑」。英方得此答復後,決定撤軍南下。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⑩ 歷史問答題匯總:世界近現代史上有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1.林則徐 虎門硝煙:他最大的功績是領導了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虎門銷煙,指揮了抗英斗爭,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的尊嚴,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愛國者。同時,他編譯《四洲志》等外文書籍、資料,開創了中國近代學習和研究西方的風氣,是中國近代維新思想的先驅。
2.孫中山 辛亥革命:孫中山確系近代倡導共和革命,成功組織成分復雜的各種反滿勢力,並注入西方現代政治理論與憲政思想成分的領導人。而孫中山雖亦重視掌握領袖權力,但較具理想色彩,較能為制度建設之需要而放棄政治資源。孫中山雖倡導武力推翻君主專制,武力弭平軍閥割據,但使用之手段較為溫和,善後措施較為寬容,不採徹底鏟除之作法,與蔣介石或毛澤東等強調組織紀律而嚴厲懲處反對者不同。
孫中山亦為中國政治經濟現代化之重要階段性人物。孫中山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憲政民主,人民主權(選舉、罷免、創制、復決),權力分立制衡,與社會主義等等。另加上其個人認為有必要保留的中國傳統制度機構——監察權與考試權,形成五權憲法學說。對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國的普及,具有推動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產主義派對中國未來建設的深入探索。而孫中山在其中採取某種折衷立場,卻堅持共和民主之憲政體制,至今仍有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