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人教版歷史軍事專題知識線索

人教版歷史軍事專題知識線索

發布時間:2021-02-26 05:09:16

A. 歷史知識線索梳理【人教版七年級上下冊】的答案。可以從簡,答重點即可

你這個,簡直沒法答,就第一條,就得說多少,其實你找本現代漢語詞典看後面,你這些問題基本能解決一部分,除了事件(這個網路就行)剩下的除了第8條那個三言兩語說的清

B. 歷史人教版選修一專題七(俄國農奴制改革)的知識框架,,只要框架,或者大概內容,不要太多

政治上

農奴制和來沙皇專制源統治的基礎受到嚴重威脅

地主對於農民的窮凶極惡的壓榨和奴役,引起農民不斷地騷動。從而引發農奴制的危機。嚴重威脅著沙皇和貴族地主的統治

經濟上

農奴制使俄國資本主義緩慢發展,與西歐國家差距很大

農奴制給俄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消極影響(自由勞動力短缺、工業資本缺乏、國內市場狹窄)俄國工業發展的速度遠遠落後於其他西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社會上

革命民主主義者積極發動武裝起義,准備推翻俄國農奴制。新思潮的涌動,廢除農奴制的呼聲日益高漲

越來越多有識之士意識到,農奴制已經成為阻礙俄國社會發展的重要障礙,廢除農奴制的呼聲日益高漲,出現了十二月黨人起義.和知識分子的反沙皇斗爭,促進人民的覺醒對俄國專制統治造成了很大的沖擊

軍事上

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所帶來的消極影響(直接原因)

震撼了貴族地主的統治,使俄國統治者從政治昏睡中清醒過來,暴露了俄國經濟和軍事的落後客觀上加速了改革的步伐。

C. 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歷史知識點整理

《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復習綱要
第一單元 史前時代
1、第一單元內容列表
生活時間 特點
舊石器時代 距今約170萬年 雲南元謀人 我國境內發現的已知最早人類
距今約70萬-20萬年 北京人 保留猿的特徵、使用天然火、群居
距今約3萬年 山頂洞人 外貌與現代人一樣、懂磨光鑽孔技術、會使用人工火
新石器時代 距今約10000年 出現了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
距今約7000年 浙河姆渡人 長江流域干欄式房屋、水稻、黑陶
距今約6000-5000年 陝西半坡人 黃河流域半地穴房屋、種粟、彩陶
距今約5000-4000年 炎黃堯舜禹 人文初祖、禪讓制、大禹治水
2、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特點比較
特點

舊石器時代 生產工具上使用打制石器
生產生活靠採集狩獵為主
生活方式過著群居生活

新石器時代 生產工具上使用磨製石器
生產生活靠種植糧食和飼養家禽為主
生活方式上過著定居生活
開始使用陶器

3、河姆渡遺址與半坡遺址的比較
生活時間 生活自然環境特點 房屋建築特點 農作物 陶器
河姆渡
遺址
距今約7000年 位於長江流域的浙江餘姚,這里氣候溫暖濕潤,水網密布 干欄式建築
高於地面,通風防潮
水稻
(牛)
黑陶
半坡遺址 距今約6000-5000年 位於黃河流域的陝西西安,這里氣候乾旱少雨,河流少
半地穴式建築
避風避寒 小麥

(豬) 彩陶

小口尖底瓶


點 1、 都屬於新石器時代我國人類遺址
2、 都使用磨製石器和陶器
3、 都從事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生產,過著定居生活。

第二單元 文明的起源
1、得天獨厚的大河文明---------四大文明古國
文明古國 發源地域 出現年代 共同點 原因

古代埃及
尼羅河流域
約BC3000年 都發源於大江大河,受惠於大江大河的哺育 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資源豐富,地勢平坦,土地相對肥沃;氣候溫和,適宜人類生存,利於農作物培植和生長,能夠滿足人們生存的基本需要,可見早期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較強。
古巴比倫 兩河流域 約BC18世紀
古印度 印度河恆河 約BC2500年
古中國 長江黃河 約BC2070年
禹建立夏
2、早期國家的形成
文明古國 城市的出現 王權神聖 社會等級 軍隊與刑罰
古代埃及 BC3500年 法老,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王室僧侶貴族
自由民和奴隸 建有常備軍
古巴比倫 BC3500年,
烏爾城 漢謨拉比,自稱「世界四方之王」 奴隸主
奴隸 《漢謨拉比法典》
古印度 BC2500年,
摩亨佐達羅城 阿育王 種姓制度
四大等級
古中國 夏朝後期,
二里頭宮殿 禹,劃定九州,鑄造九鼎 商王貴族
平民和奴隸 有強大的軍隊

3、印度種姓制度
地位 等級 等級名稱 代表的社會階層 該階層的職責或義務
統治階級 第一等級 婆羅門 僧侶階層 掌握宗教祭祀大權
第二等級 剎帝利 國王武士和官吏 掌握行政大權
被統治階級 第三等級 吠舍 農民牧民商人等 供養前兩個階層
第四等級 首陀羅 貧困破產失去土地者 沒有任何權利

4、告別野蠻---文化
文明古國 文字 建築和工藝 科學技術 宗教
古代埃及 前3500年象形文字 金字塔(胡夫) 太陽歷、3.16 阿蒙神
古巴比倫 蘇美爾人楔形文字 空中花園 太陰歷、
星期制
古印度 阿拉伯數字 佛教
古中國 商朝時,甲骨文 司母戊大方鼎 西漢末年佛教傳入
第三單元 農耕文明時代上---相繼興衰的歐亞國家
1、 希臘文明
愛琴文明------公元前2000年--前1200年,以克里特島和邁錫尼城為中心形成了愛琴文明
城邦時代-----公元前8世紀開始,希臘進入城邦時代,以雅典和斯巴達為重要代表。
經濟特點 政治特點 差異原因
雅典 以對外貿和商業為主,工商業發達
實行民主制度 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是由城邦所在地區的具體情況決定的,雅典是沿海城邦,適合發展海上貿易,而斯巴達是內陸城邦,相對閉塞。
斯巴達 以農業為主 實行軍事獨裁
2、 羅馬文明
公元前700年左右,羅馬在亞平寧半島興起;
公元前700年-前500年,羅馬「王政時代」;
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建立;
公元前27年,屋大維 獨攬大權,建立羅馬帝國;
公元2世紀,羅馬成為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
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陷入危機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為日耳曼人所滅
3、西方文化之根-----古希臘羅馬文明
古希臘:①哲學:源於古希臘語,原意「熱愛智慧」,《雅典學院》②自然科學:阿基米德,螺旋提水器 ③人文科學:戲劇和歷史學,希臘是歐洲戲劇故鄉
古羅馬:①羅馬法:公元前5世紀中葉,羅馬就制定並頒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法和歐洲法學的淵源,成為近代西方各國法律體系的基礎。②建築和道路:凱旋門、宮殿、記功柱。理解「條條大路通羅馬」(由來和今意)。
4、世界三大宗教
創立時間 創始人 宗教經典 原創地 現在分布區域
佛教 公元前6世紀 喬達摩。悉達多 印度 亞洲地區
基督教 1世紀 耶穌 《聖經》 巴勒斯坦 歐洲北美地區
伊斯蘭教 7世紀(610) 穆罕默德 《古蘭經》 阿拉伯 亞非地區
5、阿拉伯文化的特點、成就和作用:
特點:先進性(P63第二段)和包容性(吸收、消化了帝國范圍內東西方不同文化)
成就:將阿拉伯數字傳播到世界各地;創造了伊斯蘭建築風格,並傳播到世界各地,與當地文化傳統結合,成為世界文化交流的結晶;在數學、天文學、化學、醫學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文學、詩歌方面的成就,如《天方夜譚》等。
作用:阿拉伯人把古希臘、羅馬的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然後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也把中國和印度等東方國家的一些文化傳到歐洲。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著橋梁作用。

第四單元 農耕文明時代下—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
東周
西周 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 秦 西漢 東漢 魏蜀吳三國 西晉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國 宋遼夏金 元
1、 百家爭鳴
學派 創始人 生活時代 主要主張 經典格言

儒家 孔子 春秋 仁愛、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己所不欲,勿施與人
孟子 戰國 仁政、民貴君輕 富貴不能淫。。。。
道家 老子 春秋 無為,順應自然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墨家 墨子 戰國 非攻、兼愛 視人之身,若視己身
法家 韓非子 戰國 法治、強化中央集權

兵家 孫武 春秋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臏 戰國 事備而後動
2、 對秦始皇的評價:
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巨大貢獻的傑出的歷史人物,他的功績是主要有
(1)順應歷史潮流,兼並六國,統一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諸侯割據的戰亂狀態。有利於人民的安居樂業和社會的安定進步。(2)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專制制度的基礎。(3)為了鞏固統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大修馳道,開鑿靈渠等,促進了秦朝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發展,使秦的疆域空前遼闊。
同時也是一個殘酷的暴君。他的歷史罪過有:(1)焚書坑儒,摧殘了先秦輝煌的中華文明,鉗制了人民思想的發展;(2)實行嚴刑酷法和沉重的兵役徭役,嚴重剝削百姓。(3)大興土木,窮侈極欲, 修建宮殿陵墓和萬里長城。
3、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有:
政治上:確立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廢除分封制。
經濟上:統一全國貨幣為秦國的圓形方孔錢,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促進了全國經濟交流發展。
文化上:統一文字,統一的文字成為維系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重要因素。
思想上:焚書坑儒。雖有利於秦朝加強思想控制,但是也摧殘了文化和鉗制了人們的思想。
交通上:大修馳道,排除路障。有利於全國交通和經濟文化往來。
軍事上:北擊匈奴修築長城。南征越族開鑿靈渠。

4、漢武帝的歷史作為(西漢的新大一統局面是怎樣形成的?):
(1)政治上:繼漢景帝削蕃平亂之後,頒布推恩令,大大削弱諸侯王的封地和 勢力,加強監察制度,加強皇帝權威,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2)思想上:採取儒生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推行儒學教育,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3)軍事上: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解除了漢朝北部邊患。(4)疆域治理上:派張騫出使西域,開疆拓土。
還加強對南方的經營,管理南方越族地區,同時加強與西南少數民族聯系。
5、三國鼎立
國名 建立時間 建立者 都城 統治區域
魏 220年 曹丕 洛陽(洛陽) 長江以北的北方地區
蜀 221年 劉備 益州(成都) 益州,荊州
吳 222年 孫權 建業(南京) 江東地區
6、唐太宗「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唐太宗鞏固政權的措施):
1) 吸取隋亡於暴政的教訓,調整統治關系。正確處理君民關系,把君比作舟,把民比作水,提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2) 正確處理君臣關系,善於用人,虛心納諫。使決策正確,政治清明;
3) 完善三省六部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
4) 完善科舉制度,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擴大了統治基礎;
5) 經濟上重視農業生產,減免租賦,減少力役,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6) 民族關繫上,對少數民族一視同仁,促使民族關系融洽,民族大團結。
7) 注意節儉,去奢省費。
唐太宗的治國措施給我們現代化建設的啟示:
重視人才培養和選拔;進一步完善各項制度;重視農業生產,減輕百姓負擔;
艱苦奮斗,勤勞節儉;實行平等團結的民族政策。
7、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及原因:
過程:開始於魏晉南北時期,完成於兩宋。三國以前我國經濟重心在北方,西南、江南地區初步發展;魏晉時期我國古代經濟重心開始南移,並出現南北平衡之勢;五代南方經濟超越北方,後來居上;南宋時期完成了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原因:北方戰亂、社會經濟破壞嚴重,南方相對和平;北方勞動者的南移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與南方人民共同勞動開發;先進生產工具的應用和優良農作物的推廣,促進的南方農業的發展;南方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中原傳統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南移、隋大運河的南北貫通也促進了這一進程。
8、唐朝經濟繁榮的表現:
農業:生產力得到了發展,糧食產量增加,出現了新型的灌溉工具筒車和農耕工具曲轅犁;
手工業:絲織業與制瓷業的發展,出現了唐三彩
商業:商人、店鋪眾多,長安成為當時的國際性大都市之一;
社會生活:呈現出中西互通,胡漢交融,社會風氣開放自由的特點。
9、盛世文化
領域 代表人物 朝代 代表作 成就與評價
史學 司馬遷 西漢 《史記》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文學
(唐詩) 李白 唐
詩仙
杜甫
詩聖
宗教 佛教 玄奘 《大唐西域記》 取經,譯經,著書
鑒真 傳播佛教,交流文化
道教 尊老子為教主 東漢 《道德經》

藝術 書法 王羲之 東晉 《七月都下帖》 書聖
顏真卿 唐 《多寶塔碑》 顏體
繪畫 顧愷之 東晉 《女史箴圖》

閻立本 唐 《歷代帝王圖

10、絲綢之路與大運河:
中國的絲綢之路可以從長安出發,往中亞、西亞直達歐洲,這條古商道將東西方的經濟和文化連接起來,通過這條通道中國的陶瓷、鐵器、漆器等傳到西方,而西方的毛皮、香料、葯材、珠寶等物品被運到中國。
隋統一南北後,開鑿了一條貫穿南北的水路通道被稱為京杭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
11、農牧文化的交融
建立時間 國名 都城
民族 建立者
重大事件
916 遼 契丹 遼宋訂立「澶淵之盟」
960 北宋 東京(河南開封)
漢 趙匡胤
1038 西夏
黨項

1115 金
女真族

1127 南宋
臨安(今浙江杭州) 漢
岳飛抗金

1271 元
大都(今北京) 蒙古族 忽必烈 統一中國
12、宋元時期經濟繁榮的表現
兩宋時期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到南宋時全國的經濟重心完成了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的轉移。
農業:出現了新工具和新品種,秧馬的應用節省了體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占城稻的種植面積擴大,糧食產量增加。
手工業:陶瓷製造業很發達,景德鎮發展成為著名的瓷都。
商業:宋代城市的坊市制被打破,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還出現了商標、廣告,元朝發行了純紙幣。
世俗生活:「瓦子」是宋代大型的綜合娛樂場所,在勾欄里人們可以觀賞雜劇、說話等節目,一些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都已出現。
13、宋元時期的文化
北宋初年實行「重文輕武」政策,因此宋代的科舉考試非常發達,教育事業在民間有了較大的發展,宋代的詩歌較前朝更加註重哲學理性,同時詞作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得到很大的發展,梅、蘭、竹、菊是當時文人最愛描繪的景物,元朝的戲劇有很大的發展,元曲包括元雜劇和散曲,關漢卿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劇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是《竇娥冤》。
14、古代科技典範
宋元時期,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達到高峰。
火葯:唐朝末年開始應用到戰爭,宋元時期才被廣泛的應用於戰爭。
印刷術:隋唐時期發明了雕版印刷,北宋時期平民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元代時出現了轉輪排字盤。
指南針:戰國時人們就發明了指南儀器,宋朝時,人們製成了指南針,並開始應用於航海事業。
棉紡技術:宋元時期棉布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衣料,元代婦女黃道婆將海南島黎族的紡織技術廣泛傳播,松江迅速發展成為棉紡織業的中心。
15、宋元時期的開放與交流局面形成的原因及表現。
原因:元帝國的統治區域空前遼闊,掃除了諸多割據政權,實現了國家統一,在中央設中書省,在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建立起完善的驛站系統,交通的發達和暢通為中外交流提供了保障,創造了便利。
表現:各國商人來華經商,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威尼斯人馬可•波羅經由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並寫下一部見聞錄《馬可•波羅游記》;
宋元時期泉州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大港口,也是一個多種宗教匯合的地方。
宋元時期的「陶瓷之路」也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更加繁盛,中國的瓷器和茶葉等大量出口,遠銷亞非歐諸大洲。
16、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
政權分立與統一:西周一統,春秋、戰國分立混戰,秦漢一統,魏蜀吳三國鼎立,南北朝南北對峙,隋唐一統,宋、遼、金和西夏分立,元朝一統。
民族融合和交往:春秋戰國時期華夏族和周邊少數民族的戰爭和融合,兩漢時期漢族與匈奴等族的交往,東漢末年開始的少數民族內遷,最終融合與漢族之中,隋唐大一統局面下,漢族和周邊少數民族政治經濟文化往來密切,元代又是一個民族融合的高峰期。
區域發展和變化:北方領先地位的喪失和經濟重心的難以過程。

D. 新課標下如何搞好歷史知識線索梳理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進步和素質教育在全國的不斷向前推進,新課程改革也在全國各地鋪天蓋地的展開,這就對現代高中課堂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名從事高中歷史教學的教師,身感責任之重大。今天就歷史知識線索的梳理及能力培養等問題談一點粗略的、不太成熟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知識線索梳理
歷史是一門知識性很強的學科,教與學的優劣取決於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但歷史學科又具有明顯的特點:知識點多,多而繁,繁而雜。所以要想學好歷史,掌握好歷史知識,就要在「再認、再現歷史知識」的教與學的過程中,除了再認再現重要的歷史事實、歷史結論外,還要再認再現歷史概念、歷史的階段特徵、基本線索等。這就要求我們,絕不能把基本史實當作孤立分散的知識點,而要抓住史實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由基礎知識、階段特徵、基本線索構成的有層次的歷史知識網路體系。這樣就能夠准確地了解到各個知識點在整個歷史知識體系中的方位和屬性,便於學生了解、掌握、理解、運用。那麼如何搞好知識梳理、形成知識網路呢?
(一)突出歷史概念,加強基本史實的聯系。
基礎知識是歷史知識網路體系中的點,也是最基本的單位。基礎知識主要是指基本史實(內含結論)和歷史概念。基本史實是在歷史的點、線、面、體中不可缺少的史實,其能力要求是准確記憶。歷史概念是史實內在的本質屬性的反映。歷史概念的形成是經過分析史實之間的聯系、對史實的表象抽象概括而成的。其能力要求側重於領悟。歷史概念是基本史實的拓展和深化,在知識網路結構的形成中更為重要。
由於現行教材中沒有對歷史概念進行集中完整的概括,因此在基礎知識的教學中應該在狠抓基本史實的同時,突出歷史概念的分析和概括。例如,凡爾賽體系這個綜合性很強的歷史概念。在要求學生准確掌握巴黎和會、凡爾賽和約、巴黎和約、戰後新興國家、國際聯盟這些基本史實的基礎上,分四個層次闡明何為凡爾賽體系。第一,體系的構成:《凡爾賽和約》連同協約國同戰敗國奧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土耳其簽定的和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第二,體系的作用是建立了帝國主義在西方的統治秩序。首先,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脫離俄國獨立;波蘭復國;德國疆界重新劃分;奧匈分立;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建立。其次,改變了中東的政治格局:土耳其只保有歐洲的伊斯坦布爾和亞洲的小亞西亞,成為單一的民族國家。再次,改變了帝國主義在中東和非洲的統治秩序: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土耳其的屬地,由戰勝國以委任統治的形式加以瓜分。第三,維系體系的國際機構是英法控制的國際聯盟。第四,體系的影響:凡爾賽體系隱含著許多矛盾。對戰敗國的掠奪,加深了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特別是德國與英法的矛盾,後來成為納粹撕毀和約發動戰爭的借口。分贓不均,加劇了戰勝國之間的矛盾:英美爭奪世界霸權的矛盾;英法爭奪歐洲霸權的矛盾;美日爭奪亞、太地區的矛盾等。犧牲弱小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深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與帝國主義的矛盾。這些矛盾的發展,對二三十年代的國際關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對凡爾賽體系的分析、概括可以看出,突出了歷史概念,有利於加強對基本史實內在聯系的領悟,有利於把基本史實放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發掘隱性聯系的前因後果,並起到深化基礎知識、加強知識結構化的效果。
(二)揭示階段特徵,加強歷史的橫縱向聯系。
不同歷史時期的階段特徵是歷史網路體系中的「緯線」,同一時期不同的歷史要素則可以看成是歷史網路體系中的「經線」。歷史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在空間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內容上,涵蓋政治、經濟、民族、軍事、文化等。而這些方面又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這就使歷史知識本身具有一種橫、縱向的網路結構。歷史知識體系揭示歷史不同時期各個方面發展的共性或個性差異,在對歷史的認識中,起著統括全局、加強橫向內在聯系、加強知識結構化的作用。
如中國古代史,可分為先秦史、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宋元史、明清史等歷史時期,這些時期連接起來,就形成了中國古代史縱向的知識線索。而其中任何一個歷史時期又可大體分為政治史、經濟史、對外關系和民族關系史及文化史等等,這些模塊連接起來,就會形成橫向的知識線索。二者有機的結合,就能形成中國古代史的知識網路。
再如中國近代史,它是一部西方列強的侵略史,同時又是中國人民的抗爭史和中華民族的探索史,這三條線索貫穿著整個中國近代史的始終,把握住這三條知識線索,也就掌握了中國近代史的全過程。
又如世界近代史,按照新課標的新理念,世界近代史是16世紀前後到20世紀初資本主義社會形態醞釀、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因此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1、醞釀時期。從14世紀到17世紀上半葉,地中海沿岸地區所發生的資本主義萌芽、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及早期的殖民擴張孕育了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基本要素,為資本主義的產生而鳴鑼開道。
2、發生時期。17世紀到19世紀中葉,資產階級通過革命或改革,相繼在歐、美、日取代了封建勢力,獲得了政治統治權。
3、發展時期。資本主義國家先後開始並完成了工業革命,生產力迅猛發展,為資本主義制度戰勝封建制度,進一步擴大以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為核心的世界市場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初步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世界格局。
同時,由於資本主義的殘酷剝削和列強瘋狂的擴張,造成了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的矛盾,列強與被壓迫民族的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工人運動、民族解放運動、共產主義運動蓬勃發展,應運誕生了馬克思主義。又產生了一條與資本主義發生、發展同時並存的無產階級爭取自由和被壓迫民族爭取解放的線索。
把握住歷史知識線索,就能更好地掌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知識點,所以把握歷史知識線索是歷史學習的基本要求,是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的重要保證。
當然歷史體系的構建要符合新課標的要求,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要盡量做到通俗化、簡易化。
以上是對知識線索梳理問題之拙見,不當之處敬請提出寶貴的、指導性的意見。

E. 歸納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歷史第一課至第二十二課的知識線索

1、鴉片戰爭背景,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2、虎門銷煙及意專義
3、鴉片戰爭爆發時間、屬經過、結果
4、《南京條約》簽訂時間、主要內容及影響
5、中國戰敗原因及影響
6、英勇抗敵民族英雄
7、鴉片戰爭給我們啟示

F. 人教版歷史必修1第一至六專題的復習提綱或練習試卷,好追加!!!!!

這樣發不方便。我有很多資料,你留一下郵箱我發給你。

第一單元復習提綱
學習本單元,一要把握一條基本線索:我國早期的國家政治制度隨著夏朝——古代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政權的建立而開始出現;商周時期,經過了從內外服聯盟到天下共主的轉變;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社會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同時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斗爭也長期延續,但整體趨勢是專制皇權日益加強。突出四個重點:一是商代的內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三是漢朝七國之亂和漢武帝的集權措施、唐朝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宋元時期的演變,明清君主專制制度日益強化,清朝達到了頂峰。

第1課 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知識結構:
1.夏:出現公共權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點。
2.商:政治制度是內服與外服制度,具有濃厚的神權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義:
目的:鞏固周的統治(奴隸主的統治)
主體:同姓親族
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內容:確立大宗、小宗體系
作用: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
工具:禮樂制度

第2課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知識結構:
1.統一
(1)群雄割據 A.春秋爭霸 B.戰國變法:秦國商鞅變法。
(2)統 一: 時間:前221年;人物:贏政。
2、中央集權的確立
(1)確 立: A. 「皇帝制」:皇權至上、皇位繼承製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縣制(地方)
(2)加強皇權的措施:制定官吏選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細苛、嚴密的法律。
(3)影 響: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統王朝制度基礎。

第3課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知識結構:
1. 漢初郡國並行,導致諸候尾大不掉,引發七國之亂。
2. 漢武帝集權措施:建中朝、設刺史、頒布推恩令。
3. 藩鎮割據與五代十國:唐朝中後期,地方勢力增強,出現藩鎮割據局面;唐滅亡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五代十國是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這一時期,南方經濟得到較大發展;後周世宗改革,為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
4. 宋加強中央集權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樞密院、原則;
②削實權:設通判、文臣任州郡長官;
③制錢谷:財賦大部分運往京師;
(2)影響 利:改變藩鎮割據分裂局面,加強中央集權;
弊:造成「積貧積弱」的後患。

第4課 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知識結構:
1. 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
(1)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權:設「中書門下」省(宰相辦公機構)、樞密院管軍政、「計相」管財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 丞相制度的廢除:明太祖誅殺胡惟庸,廢除丞相;明成祖設立內閣。
3. 清朝的軍機處
(1)清初: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
(2)雍正設立軍機處
A.特點:軍機大臣品級不高,受皇帝召見,跪奏筆錄
B.影響: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專制皇權高度發展

1. 君主專制特點:由君主個人全權佔有和控制整個國家機器,其統轄范圍內的任何人物對君主都是絕對隸屬和臣服的關系。
2. 中國封建制度發展的內在邏輯:一方面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另一方面各種權力結構和權力關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這一權力的軸心上。二者關系: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相輔相成,中央集權是君主專制的前提和基礎,君主專制是中央集權的必然產物。其目的都是要從政治制度上保證中央政府的權威和君主個人的絕對權威。
3. 中央集權化進程大致體現在 :
(1)財政上,「利出一孔」,歸於中央
(2)剝奪地方人事權,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頒,律由國掌。
(4)軍事上,「強干弱枝」,中央宏觀調配全國軍隊,皇帝總攬兵權
(5)意識形態領域,推行「別黑白而定一」的文化專制主義。
4. 君主專制的加強突出表現在相權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權力轉移和分散機制上。
秦漢: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體制,則把相權一分為三,體現皇權的加強
宋朝:削弱宰相實權(三省長官沒有實權)
明朝:明太祖廢中書省,罷丞相不設;明成祖設內閣
清朝又設軍機處

5. 秦至清的中央與地方機構
朝代 中央機構特點 中央機構 地方機構
秦 傳承開創 三公九卿 郡縣制
漢 漢承秦制 中朝 外朝(三公九卿) 郡、國並行
隋唐 承前啟後,有所創新 三省六部 道州縣三級
宋 進一步加強 二府三司 路州縣三級
元 有新發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明 空前加強 廢丞相、設內閣 省府縣
清 達到頂峰 設軍機處 省府縣

6. 評價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使得整個國家都處於皇帝的一元化領導之下,皇帝具有絕對權威和至高無上的權力。正如美國費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樣:在這樣一個專政社會里,皇帝把教會和國家的職能集為一身,他是軍事也是精神的領袖,是行為的楷模和正義的主宰。他的全能總括了國家的一切主要職能,包括國家對於全人類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會政治殿堂前的帥旗。

(1)積極作用
它在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抵禦外來侵略、組織水利工程、發展社會經濟、防止分裂割據、加強民族交流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
(2)消極作用
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十分殘酷;導致了思想禁錮和文化專制主義,使科技的運用和發展受到抑制;為了爭奪皇權,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間不惜血刃;宦官專權、外戚干政是君主專制統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以後,它還束縛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延緩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當時西方許多國家則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從而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社會的發展步伐,從此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從而埋下日後被動挨打的禍根。

第二單元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學習本單元,要把握兩條線索,一是希臘、羅馬的政治體制演變;二是羅馬法的制定與演變。注重三個重要知識點:一是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二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三是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三要形成一個觀念:西方政治文明的源頭,在於古希臘和羅馬。無論是古希臘的民主制,還是古羅馬的共和制與元首制,無論是他們創造的法律制度,還是哲人們的政治智慧,都給後人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經驗。

第5課 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
知識結構:
(一)愛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宮建築、象形文字
2.邁錫尼文明:王宮、衛城、王室陵墓、線形文字B、尚武好戰
(二)黑暗時代:300年
(三)城邦時代
1.城邦的定義:前8~前6世紀,一種國家形態
2.城邦殖民
原 因:多山多島、人多地少;航海業發達
影 響:促進發展,開拓眼界,為創造自己的獨特文明奠定了基礎
城邦特點:小國寡民,各邦長期自治
政治類型:貴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第6課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知識結構:
1. 發展歷程
君主制:終身制、世襲制
貴族制:集體領導的任期制、選舉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倫改革將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軌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確立。
2. 特點: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通過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等機構的設置來體現其特點)
3. 評價:創造了一系列民主運作的方式,有利於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才智,為後世民主政治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隸、他國公民和婦女沒有享受到民主權利,了這一部分成員的自身發展能力。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又是社會不估的暴力機器。

第7課 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知識結構:
一、政制發展
1. 共和制
(1)貴族共和制:由執政官、元老院、公民大會三層機構組成
(2)保民官的設置:監督政府,維護平民利益
2. 帝制
(1)元 首 制: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
(2)君主統治:公元3世紀,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銅表法》
背景:共和國時期平民長期斗爭的結果
內容:基本上是習慣法的匯編,維護了貴族利益。
評價:沒有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仍是平民的勝利;貴族再不能像過去那樣隨意解釋習慣法;始終是羅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會》
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說匯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對羅馬法的評價: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是世界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
學習本單元,要把握一條線索:從新航路開辟到工業革命,從英國到德國,在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後都建立起以議會的設立為標志的資產階級政治統治。把握四個重點:一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二是美國1787年憲法的誕生與聯邦政府的建立;三是法蘭西共和制的確立;四是德意志統一的完成與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發展。 理解一個重要觀點:盡管英、法、美、德各國民主政治發展程度不相同,但在形式上都建立以議會為核心的代議制度,並且議會的權力在不斷發展。

第8課 漸進的制度創新(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和發展)
知識結構:
一、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大憲章》:給王權設定了界限
2.《權利法案》
背景:1688年「光榮革命」
內容: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力受到議會的明確限
影響: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從人治走向法治)
二、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1. 1721年,羅伯特•沃爾波成為第一任首相
2. 內閣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
3. 兩黨制逐漸形成,首相和內閣從多數黨中選出
三、民主化趨勢:1832年議會改革法,擴大的選舉范圍,確保資產階級民主正體穩定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第9課 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美國的新體制)
知識結構:
一、聯邦憲法的制定
背景:鬆散的州際聯盟弊端暴露
制定:1787年費城制憲會議制定了1787年憲法
原則:中央集權原則;分權制衡原則;民主原則
發展:1789年制定出憲法的前10條修正案
二、聯邦制的鞏固
1. 1787年聯邦憲法頒布後,美國建立了聯邦制國家,政體為資產階級總統共和制,但州權主義觀念仍很活躍。
2. 內戰結束後,美國憲法修正案進一步肯定了聯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國家的統一,鞏固了聯邦的統一。
三、兩黨制的形成和發展
1.兩黨製成為美國分權制衡體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美國的兩黨有其截然不同的歷史傳統和基本群眾;
3.兩黨操縱著美國生活的政治選舉。

第10課 走向共和的艱難歷程
知識結構:
一、共和國的建立
1.法國大革命
①1789年法國制憲議會通過《人權宣言》
②1791年9月,制憲議會頒布1791年憲法,規定法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2.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792年9月,國民大會宣布法國為共和國
二、政體的曲折發展
1.1804年,拿破崙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2.1848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
3.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三、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1875年1月,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法國為共和國,標志著法國共和政體的最終建立。

第11課 民族國家的統一之路(德意志的統一之路)
知識結構:
一、德意志國家的統一:
1.統一的背景:德意志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使德意志境內各地經濟連成一體
2.統一的方式:王朝戰爭
3.統一的標志: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成立
4.統一的意義:結束割據局面,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使德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二、德意志帝國的統治
1.德意志帝國憲法帶有濃厚專制色彩的帝國憲法正式頒布
2.德意志帝國的統治: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
三、「沒有共和主義者的共和國」
1. 一戰後,德意志帝國覆滅
2. 1919年8月,魏瑪共和國建立(沒有共和主義者的共和國)
3. 20世紀30年代德國建立起法西斯專政

第四單元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學習本單元,要把握兩條基本線索:從鴉片戰爭開始。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伴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中國各階層勢力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中華民族奮起。五個重點:鴉片戰爭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中日甲午戰爭及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五四愛國運動。理解兩個觀點:落後就要挨打;中國人民堅貞不屈,最終勝利一定屬於中國。

第13課 鴉片戰爭
知識結構:
一、鴉片戰爭
1.原因:1840年6月,英國以虎門銷煙為借口發動戰爭,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
2.經過:1842年,中國戰敗,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3.影響: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中國被迫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產品銷售市場、原料產地;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英法為了擴大在華利益聯合發動戰爭,中國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三、清政府的變化
1.權力結構:設總理衙門、總稅務司、同文館。
2.思想:官員出現了林則徐、魏源等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張之洞等人發起的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洋務運動。

第14課太平天國運動
知識結構:
一、 運動的興起
1. 背景:人禍(外國侵略者及清政府給人民造成極大痛苦)、天災(自然災害)
2. 准備: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會)
3. 開始:1851年金田起義
二、 太平天國的全盛時期
全盛時期的事件:
1. 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權與清政府對峙)
2. 北伐西征(軍事全盛)
3. 《天朝田畝制度》
目的:建立四同社會
評價:進步性(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要求廢除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局限性(沒有真正實行過,因為一沒有安定的環境,
最主要是絕對平均主義,違背了歷史發展規律,是空想,根本無法實施)。
三、 天國的衰敗
1.天京變亂(由盛轉衰)
2.重建領導核心
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4.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是一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
⑴它掃盪了王朝秩序,沖擊了舊綱常名教,動搖了清朝統治的政治基礎;⑵它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國第一個具有發展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改革方案《資政新篇》;(3)沉重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勢力。

第15課 從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知識結構:
一、中日甲午戰爭和民族危機的加深
1.戰爭爆發的原因
2.爆發及經過
3.影響
4.民族危機的加深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各階層都以自己的方式開展救亡愛國的運動,有清政府的軍事改革、愛國知識分子的維新變法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發起辛亥革命、農民階級的義和團運動
二、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
1.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民族危機嚴重。影響:)
2.八國聯軍侵華(時間、目的、影響)

第16課 辛亥革命
知識結構:
一、 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1. 興起的背景
2. 興中會的成立與同盟會的建立
3. 革命派與立憲派的論戰
4. 發動武裝起義
二、武昌起義及其對全國的影響
1.武昌首義和湖北軍政府的建立
2.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三、民國的建立和帝制的終結
1.中華民國的建立和《臨時約法》的頒布
2.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成果
3.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第17課 五四運動
知識結構:
一、運動爆發的原因(國際、國內)及導火線
二、過程(兩階段,前後期的主力運動中心)
三、意義(五四精神)
第五單元
把握一條基本線索: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無論是巴黎公社、俄國十月革命以及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都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息息相關,反過來它們又在實踐的過程中,。印證、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突出四個重點:一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基本理論和意義;二是巴黎公社成立的特殊歷史條件、政權的性質、失敗原因和教訓;三是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重大歷史意義;四是中共成立的歷史條件、內容及意義;革命統一戰線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過程;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及意義;土地革命。理解一個重要觀點:馬克思主義在指導各國革命實踐的同時,又通過各國的實踐印證、豐富和發展了自身。
第19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知識結構:
一、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
二、誕生的標志: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1.《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
2.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意義:成為國際工人階級斗爭銳利的思想武器,促進工人運動蓬勃發展。
三、巴黎公社
1.公社建立的背景
2.公社政權的性質

第20課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知識結構:
一、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
二、革命的前奏
1.二月革命(結果、性質)
2.四月提綱
三、十月革命的過程
1.開始
2.結果
四、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歷史意義

第21課 新民主義革命與中國共產黨
線索:
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社會變革產生的影響
1.中國一大(中共誕生)、中共二大(指明中國革命的任務:反帝反封)、國共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南昌起義(建軍)、井岡山道路(找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努力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礎)、堅持全面抗戰路線(抗戰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領導人民解放戰爭(結束國民黨獨裁政府在大陸的統治)、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新民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當家作了主人)。

第六單元
把握一條線索:我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首先是從鞏固新生政權開始的;新中國成立後,逐步建立起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制度,構成中國政治體系的基本框架,但政治建設既有曲折又有發展;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是歷史發展的潮流。總之社會主義建設並不是一帆風順,它既有曲折又有發展。突出三個重點: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的頒布;二是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基層民主制度;三是「一國兩制」的構想,香港、澳門回歸和解放台灣問題的意義。理解一個重要觀點:政權的鞏固、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發展、祖國的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

第22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線索:
一、新中國的成
1. 新政協會議(新中國成立的籌備會)
2. 新中國的成立
二、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1. 《1954年憲法》中國政治制度基本建立起來(規定我國的根本的政治制度和其他一些重要制度)
2. 中國民主政治的三大特色:(1)人民代表大會制
(2)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第23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線索:
一、「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破壞(曲折)
二、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發展)
1. 新時期民主法制建設的成就
2. 基層民主選舉

第24課 祖國統一的潮流
線索:
一、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形成、含義)
二、香港、澳門的回歸(一國兩制構想的實施)
三、海峽兩岸關系的新發展

第七單元
理清一條線索:二戰後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瓦解,六起七十年代以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出現並加強。把握三個重點: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和瓦解過程及其主要對抗形成「冷戰」興起的原因和表現;六七十年代以來西歐的聯合自強、日本的崛起,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中國的振興等多個力量中心的出現,使世界格局開始從兩極對立走向多極化;當今的世界格局正處在新舊交替之中,多極化趨勢加強。
形成三個觀點和認識:20世紀世界格局經歷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多極化趨勢三次大的變動,每次新舊格局的交替,都有一個緩慢的過程;當今世界格局還沒有完全形成,多極化只是一種趨勢,但不可避免;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根源於世界經濟力量的多極化,它自六七十年代初露端倪,七八十年代日漸明朗,九十年代初兩極格局瓦解,多極化趨勢更加不可逆轉。

第25課 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知識結構:
一、「冷戰」的興起
1.「冷戰」興起的背景
2.「冷戰」的表現
(1)杜魯門主義的出台(興起的標志)
(2)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3)北約和華約的建立(兩極格局的形成)
二、「冷戰」時期的「熱戰」
1.朝鮮戰爭
2.越南戰爭

第26課 世界多極化趨勢
線索:
一、歐洲共同體的形成
1.形成的背景
2.過程
3.影響
二、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1.日本經濟迅速騰飛的原因
2.日本成為經濟大國
3.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三、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1.興起的背景
2.興起的標志
3.含義及宗旨
4.意義
四、跨世紀的世界格局
1.蘇聯解體與兩極格局瓦解
2.緩和與動盪並存
3.多極化趨勢加強(多極化趨勢的表現、意義)
第27課 中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外交
時間 主要對手 外交政策 外交活動

50年代
美國
三大政策,一邊倒 1.中蘇友好
2.獨立自主
3.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提出、實踐)
60年代 蘇、美 爭取兩個中間地帶
70年代 蘇 三個世界,一條線 1.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1年)
2.中美關系的改善、中日建交(1972年)
3.中美建交(1979年)
80年代 霸權主義 兩個重要轉變 加強與世界各國及組織的經貿交流與合作、參加各種經濟組織(WTO、APEC)
90年代以後 霸權主義 多邊外交

G. 八年級人教版歷史復習提綱

1.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19世紀上半期,為了開辟中國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直接原因:為了扭轉貿易逆差.
2.1839年,林則徐被道光帝派往廣州進行禁煙,進行暗訪密查,緝拿煙販,收繳鴉片.6月在虎門海灘銷毀鴉片,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領導這場斗爭的林則徐,成為民族英雄,這次活動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3.1840-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4.1856-1860年,英法聯軍為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佔領北京後,火燒圓明園.
5.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佔了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結合第8頁表格和第9頁圖掌握)
6.1851-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1853年佔領南京改為天京,定為都城,建立起與清朝對峙的政權.為推翻清朝統治,派軍隊北伐和西征.
7.左宗棠作為欽差大臣,採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策略,收復了新疆.為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8.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失敗後,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地化程度.
9.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矛頭直指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10.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學生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1.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師夷長技"的洋務運動,前期以"自強"為口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後期以"求富"為口號,開辦了一些民用工業,如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從70-80年代籌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1862年創辦的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
12.評價洋務運動(第30頁內容,重點掌握)
13.1895年春,康有為領導的"公車上書"揭開了變法維新的序幕.
14.1898年6月到9月,光緒帝發布了一系列變法令,內容( P33):要求從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思想五個方面掌握.
15.1894年,孫中山組織了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他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孫中山當總理,通過了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綱領,它的成立,大大推動了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創辦的機關刊物《民報》,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16.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袁世凱竊取,沒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17.1915年,陳獨秀等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以《新青年》雜志為主要陣地,掀起新文化運動.以四提倡四反對為主要內容,向尊孔復古逆流進行攻擊,從而在社會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18.1918年,李大釗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文章,進行宣傳馬克思主義.
19.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不過,新文化運動中也對東西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影響到後來.
20.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校學生舉行示威,要求"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懲辦賣國賊要求,遭到北洋軍閥政府的鎮壓.6月初,上海工人舉行罷工,商人罷市,支持學生斗爭,工人階級起了巨大的作用,結果政府被迫釋放學生,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取得初步的勝利.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21.1921年7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共一大通過了黨的綱領,確定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
22.1922年中共二大,確定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建立民主共和國.這是在中國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23.1924年創辦的黃埔軍校由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
24.1926年,廣東國民政府北伐,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主要戰場:湖南,湖北;主要戰役:汀泗橋,賀勝橋;在兩湖戰場消滅了吳佩孚主力;出師不到半年,北伐軍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
25.1927年4月,蔣介石叛變革命,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它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鎮壓人民革命運動.
26.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朱德等人,領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第一槍.
27.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進攻敵人力量較為薄弱的農村,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始.
28.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在未能粉碎敵人第五次"圍剿"後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進行長征.
29.1935年1月,黨中央召開遵義會議,會議解決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肯定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確定軍事上由毛澤東,周恩來等負責指揮.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0.長征途中,渡過金沙江跳出敵人的包圍,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同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31.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時,蔣介石要求駐守東北的張學良實行不抵抗政策,使東北三省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到半年時間全部淪於敵手.全國人民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內戰,抵抗日本的侵略.東北人民和部分東北軍部隊,組織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的侵略.中共派楊靖宇組織東北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
32.九一八事變後,中共提出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要求國民政府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張學良,楊虎城接受了中共主張,為了逼蔣抗日,1936月12月12日,發動"西安事變".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33.1937年日軍向盧溝橋中國守軍發動進攻,製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的全國性抗日戰爭從此爆發.在事變中,佟麟閣,趙登禹先後為國捐軀.平津相繼陷落,這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34.1937年12月,日軍佔領南京,製造了南京大屠殺,在六周時間內,屠殺中國居民達三十萬人以上.
35.在全面抗戰期間,中共領導的八路軍取得"平型關大捷",這是抗戰以來第一次大捷;為粉碎敵人的"囚籠"政策,1940年8月在彭德懷指揮下組織了百團大戰,這是抗戰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國民黨軍隊在1938年春取得台兒庄大捷.
36.抗戰勝利前夕,1945年4月,在延安召開中共七大,大會主要討論奪取抗戰勝利和勝利後中國將走什麼道路的重要問題.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發動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37.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標志著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38.在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在美國的支持下陰謀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為了進一步贏得准備內戰的時間,也為了欺騙人民,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1945年8月到10月,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毛澤東在周恩來,王洛飛的陪同下,同國民黨進行談判,最後達成和平建國的"雙十協定".
39.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對中原解放區發動進攻,標志全面內戰爆發.
40.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軍挺進大別山威脅南京和武漢.標志戰略反攻的開始.
4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淮海戰役的勝利,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陳毅曾說,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掌握P98圖)三大戰役的勝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了,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42.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佔領南京,標志統紿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的垮台.
43.狀元實業家張謇,在《馬關條約》簽訂後,中華民族面臨嚴重民族危機情況下,提出"實業救國"的口號,創辦了大生紗廠等一系列企業,同時興辦學校和開展慈善事業.一戰期間企業由於帝國主義放鬆了對中國民族資本的壓迫,獲得進一步的發展,但大戰結束後被吞並.
44.中文報紙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
45.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
46.揭開制鹼奧秘的侯德榜撰寫了《制鹼》一書,他的制鹼法被命名為"侯氏制鹼法".
47.近代開眼看世界的思想家中代表人物有魏源和嚴復.魏源他編成《海國圖志》一書,系統介紹了南洋,歐美各國的歷史地理,並說明編寫的目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嚴復是戊戌變法時期的啟蒙思想家,他翻譯了《天演論》,闡述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世道必進,後勝於今"的進步觀點.
48.戊戌變法期間,創辦了京師大學堂,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
49.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
50.魯迅代表作有《狂人日記》,《孔乙已》等;徐悲鴻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被稱為人民音樂家的聶耳的代表作是《義勇軍進行曲》,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黃河大合唱》.

歷史該如何復習?

1.心理狀態穩定是正常發揮的關鍵
其實這個不僅對於歷史有用,其他也是如此了.但是歷史考試中一定么心裡保持號哦.因為我高考那次好像真的比較緊張的說啦..有的地方真的是一下子想不起來,短路.所以如果真的心理狀態不穩定,其結果則必發揮失常。
所以要學會自我調節,注意幾點
①通過考前練兵,(摸擬考試)了解並盡快適應准高考型的試題,緩解考試緊張症。
②查缺補漏,完善知識點的不足,增強應考自信心。
③吃好,睡好,身體好是健康心理二大前提,切忌打"消耗戰",同時不斷告誡自己"往前看,(高考過後)實現目標需努力,往回看(中考會考)難關能過要自信"。
2.爭取全面拿分,切忌輕易放棄任何部分。
3.抓總體櫃架結構,切忌撿芝麻丟西瓜。
最後一個月鞏固提高,應該從櫃架結構入手,准確抓住主要線索及階段特徵,再對應基礎史實,如重要事件、人物及評價問題。這樣由大及小,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如中國古代史,從縱向(按時間)抓住六大階段--先秦、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遼宋夏金元、明清,橫向抓住四個方面--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這樣構成網路體系,並准確掌握基本史實,總之,抓線索,突出重點,帶動整體。
4.應考時抓審題,站史實,注意史論結合。
審題是做題的前題和關鍵,歷史知識內容厭雜,但題目設計都有針對性:時間、空間、程度不同,相應內容也會有所變化,審題時要仔細抓住每個關鍵詞,再確定落筆的角度,材料題要有針對性地審查是否將有效信息,抓信了,抓全了。問答題則要按設問結構分層解答,切忌從頭到尾"一段論",否則會失"踩分點"。
最後注意:回讀考綱、回讀課本、回讀歷史地圖、回讀錯題,記信,只要穩定心理正常發揮就不會出現成績滑坡,所以以穩為准,爭取穩中提高。
自始至終抓好「三個著力點」
著力點一:狠抓歷史基礎知識,准確掌握重要的史實、概念和結論,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階段特徵和內在聯系,形成學科內容的主幹系統和知識網路:
1.准確記憶基本史實,力求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使知識網路化。
2.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和結論,這是形成歷史思維能力的基本途徑。
3.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階段特徵和發展過程,從宏觀角度去認識歷史。
4.強化專題史復習,融會貫通,形成知識主幹。
呵呵,其實歷史真的比較容易復習,但是問題在於很多時候不容易拿高分,但是很多時候也拿不了低分.所以看大家平時復習的功力咯...

中國歷史(八年級 上)
速 記

第一單元 侵略與反抗
第一課 鴉片戰爭
英國為開辟市場,走私鴉片危害廣。
民族英雄林則徐,虎門銷煙為國強。
一八四零鴉戰起,《南京條約》喪權益。
賠款通商又割地,半殖半封近代史。
第二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戰爭
英法起禍端,火燒圓明園。
沙俄割領土,一百五十萬。
南有太平軍,反清抗洋兵。
奇兵殺華爾,千古留美名。
第三課 收復新疆
俄英垂延爭新疆,入侵稱汗阿古柏。
海塞並重左宗棠,先北後南好策略。
新疆收復回祖國,治理西北行省設。
第四課 甲午中日戰爭
一八九四甲午戰,割地賠款喪主權。
世昌殉國黃海間,開設工廠增口岸。
北洋艦隊全軍沒,大大加深殖民地。
《馬關條約》被迫簽,民族危機險空前。
第五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八國聯軍侵滿清,北京二度被佔領。
賠巨款,派駐兵,辛丑年裡淚盈盈。
嚴禁人民反列強,清朝變成洋人庭。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六課 洋務運動
內憂外患陷困境,地主階級忙自救。
19世紀60至90,師夷長技辦洋務。
自強求富為口號,奕忻曾李又左張。
軍事民用和學堂,富國強兵未達到。
資本主義得發展,啟動中國近代化。
第七課 戊戌變法
公車上書給皇帝,維新變法運動起。
《中外紀聞》強學會,康梁奔走救危機。
光緒詔書要變革,救亡圖強改現狀。
維新百日終失敗,愛國憂民精神揚。
第八課 辛亥革命
孫中山建同盟,三民主義作指導。
興民族,爭民權,改開土地為民生。
武昌起義震華夏,辛亥革命創民國。
推翻清朝帝制結,民主共和入民心。
第九課 新文化運動
《青年雜志》運動搞。
「民主科學」搖大旗,陳李胡魯作代表。
十月革命送曙光,馬克思主義響中國。
新文化運動載史冊,人們思想大解放

跟上面的不一樣

H. 高中歷史的知識點線索梳理

高中歷史必修一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西周實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這樣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點和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3、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過程: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中央實行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實行郡縣制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贏政規定封建最高統治者為「皇帝」,自稱「始皇帝」;秦始皇規定:皇帝稱「朕」;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本質特徵是:皇權至上
4、秦朝時,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太尉掌軍事。
唐朝時:中書省掌決策,門下省掌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三省的長官均為宰相。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 。後增設參知政事 、樞密使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政,以削弱相權。(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合稱「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 (除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戰國和秦朝實行郡縣制,漢初郡國二制並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將兵權收歸中央(杯酒釋兵權);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地方賦稅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東歸中央的中書省管,其餘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 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6、 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廢除中書省和丞相,殺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
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 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史稱「內閣」。內閣制度正式確立。
7、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帝親政後,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足鼎立 ;雍正帝時,設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
8、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積極:我國多民族大一統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有得於社會安定,促進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等。
消極: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約束和監督。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從而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總之君主專制的加強,極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國家。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公元前6世紀,梭倫改革,按財產多寡劃分社會等級,打擊氏族制度殘余,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
2、公元前6世紀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緣部落打破了血緣關系,確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公民大會是城邦的最高權力機構。五百人會議處理公民大會閉會期間的日常事務,召集公民大會。陪審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與監察機關 。
4、雅典民主政治存在著明顯缺陷。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成年男性,婦女、奴隸、外邦人及下層公民都沒有真正的民主。
5、公元前5世紀中期,《十二銅表法》標志著成文法誕生;
6世紀,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組織編撰法律匯編《民法大全》它是羅馬法編纂的結晶,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從習慣法到成文法——平民反貴族斗爭的結果,因此,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特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
從公民法到萬民法——羅馬對外擴張的必然結果公民法的發展(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
萬民法的創立(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
6、 羅馬法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承認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作用是維系帝國,影響後世: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是為了維系和穩定羅馬帝國統治。 它是歐洲歷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 對近代歐美資產階級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1、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它以明確的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責任內閣制是英國政治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 負責。首相實際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首相由下院中的多數黨領袖擔任。
現代英國君主立憲制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主要特點是議會權力至上,君主統而不治(國王的作用:對外代表英國,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一的象徵,維系英聯邦)
3、美國1787年憲法:制定時間:1787年;地點:費城
主要內容:規定聯邦的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聯邦政府分為行政、立法、司法三個相對獨立的部門。
立法權歸國會。行政權歸於總統。總統由選民間接選出。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的總司令。美國的最高司法機關是聯邦法院。
5、美國聯邦制的實行,既避免了邦聯制的鬆散,又防止了中央權力的過於集中,既團結了各州,又給各州一定的自治權
性質: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法。
6、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內容:行政權力歸總統,立法權歸於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
7、《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①統一後的德國為聯邦制的君主國家。②皇帝擁有巨大的權力(國家元首,有權統率全國的武裝力量;帝國宰相主持帝國政府工作,帝國宰相對皇帝負責,不對議會負責)。③帝國設立兩院制的的議會作為立法機構。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1840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的主要史實
①1840----1842鴉片戰爭《南京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②1856----1860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
③1894----1895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1901 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丑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完全確立
2、1842年,中英兩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其中規定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5處為通商口岸;關稅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鴉片戰爭後中國的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95年《馬關條約》規定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瓜分中國的侵略要求(開設工廠),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1900年6月初,八國組成侵略聯軍。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劃定北京東郊民巷為「使館界」;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首。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3、禁煙運動的高潮是林則徐在廣東的虎門銷煙,以此為借口,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侵佔了香港島;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洗劫並焚毀了皇家園林圓明園。
到19世紀80年代,俄國共侵佔我國150多萬平方千米。
4、1840年至1900年間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
鴉片戰爭中:廣州北郊三元里人民抗英,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
甲午中日戰爭中:黃海海戰中鄧世昌壯烈犧牲;台灣人民的反割台斗爭。
義和團運動提出的口號是「扶清滅洋」,性質:反帝愛國運動。(注意:不反封建)
5、1851年的廣西金田起義,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永安建制標志著太平天國政權的初步建立;1853年,佔領南京,改為天京,定為國都,同清朝對峙,正式建立與清政府對峙的農民政權。
1856年,天京變亂標志著太平天國由盛轉衰 。1864年天京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6、《天朝田畝制度》的土地制度是以戶為單位,按人口和年齡平分土地,產品分配方式是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聖庫。《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反映了農民階級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
1859年洪仁王干提出了《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7、日本東京和上海成為資產階級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兩個中心。民主革命思想家有:章炳嶙、鄒容、陳天華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骨幹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中國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
8、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武昌率先發動起義,湖北新軍中革命黨人紛紛響應,史稱 「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 ,以中華民國紀元。
1912年2月,在袁世凱威逼下,清帝頒布退位詔書,清王朝結束。
9、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約法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還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篡奪的標志是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0、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歷史功績),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11、五四運動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導致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加深。
五四運動發生的導火線是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從6月起,五四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運動主力軍由學生轉移到工人。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運動。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12、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黨今後的中心工作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還決定成立黨的中央機構——中央局,選舉陳獨秀為總書記。
1922年,中共二大召開,大會制定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中共二大中心任務是制定最低綱領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1923年中共三大,通過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的決定。
13、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中國國民黨一大,大會還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的形成。
14、1926年7月,國民政府出師北伐,北伐的主要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
15、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成立了南京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對抗。
1927年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此後不久,寧漢合流。 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全面破裂,標志著國民大革命失敗。
16、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領導共產黨發動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共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1927年,毛澤東領導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毛澤東的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稱為「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1931年冬,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大會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毛澤東當選臨時中央政府主席,定都瑞金。
17、1934年10月,紅軍被迫進行長征,其原因是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其失敗的原因是由於博古、李德「左」傾冒險主義。
1935年,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
18、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標志著抗日戰爭的爆發。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是中國抗戰勝利的重要保證(作用)。
193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洛川會議,制定了全面抗戰路線。
19、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會戰: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均失敗。勝利的戰役有:平型關大捷、台兒庄戰役總體失敗
20、日軍的滔天罪行:①1937年,南京大屠殺,被殺的總計三十萬人以上。②1941年,日軍在河北製造潘家峪慘案,③日在中國東北成立專門研究細菌戰的「七三一部隊」
21、1940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在華北主動出擊日軍,取得百團大戰的重大勝利。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大規模戰役。中共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最終取得了八年抗戰的偉大勝利。
22、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國內: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國際: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23、1945年8月,毛澤東等赴重慶談判,10月10日雙方簽署了《雙十協定》。
24、1946年,國民黨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標志著全面內戰的開始。內戰初期,人民解放軍先後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陝北和山東的重點進攻;1947年6月,劉鄧率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共中央領導解放軍先後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
25、1949年,中共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指出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並提出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方針。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標志著國民黨統治覆滅。
26、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①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 。②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③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第五單元 從科學社會主義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1、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揭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
2、1871巴黎公社的成立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3、俄國二月革命 1917.3直接結果是推翻了羅夫王朝封建王朝。二月革命後,出現了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四月提綱》提出了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任務,還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爭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權。
4、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
①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②十月革命的勝利,在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繫上打開了一個缺口,它成功地將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實踐。
5、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實現(1953年~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實質是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這樣,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第六單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召開,毛澤東當選主席。大會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
2、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會議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一屆人大選舉國家毛澤東為主席、劉少奇為委員長
3、1949年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初步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人民政協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
4、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更明確規定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進一步加強和擴大基層民主,推進農村的民主制度建設。建立村民民主自製制度
5、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此後為劉少奇案平反。
6、1982年,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現行憲法。
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把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憲法,使中國的民主法制建設達到新的高度,成為中國法制建設的里程碑。
7、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發出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呼籲。19.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首先在解決香港問題上得到成功的運用(最早是針對台灣問題提出)。
8、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香港、澳門回歸的根本原因是改革開放後我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
9、台灣成立海基會。祖國大陸成立海協會。1992年兩會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這就是「九二共識」。

第七單元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1、新中國建立初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內容包括「另起爐灶」(使中國改變過去半殖民地的地位),「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清除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特權);「一邊倒」,(倒向社會主義陣營一邊 )。
2、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為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相互關系、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准則。
3、1954年在日內瓦舉行會議,這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重要會議。
4、1955年,亞非首腦在印尼的萬隆會議。這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會議,周恩來代表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5、70年代中國外交成就:
1971年10月,聯合國第26屆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席位 。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得益於第三世界國家(發展中國家)的幫助。
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在上海簽訂了《中美聯合公報》,公報闡述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和中有一個中國的原則。這樣, 中美兩國結束了二十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台灣問題是中美間的最大難題。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
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應 訪華,雙方簽訂了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聲明。 日本早於美國正式同中國建交。
6、中日建交和中美關系的正常化,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許多國家紛紛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在國際上掀起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這樣美國遏制中國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終於被打破,我國外交出現了新局面。
7、 新時期中國國外交政策的目標是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8、 2001年在中國上海成功舉辦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2001年由中國領導創立的「上海合作組織」,標志著一個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區域合作組織的誕生。

第八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雅爾塔體系的建立,確立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系,奠定了戰後兩極格局的框架。
2、美國的冷戰政策,目的:遏制共產主義;表現主要有:
美國方面:政治上:杜魯門主義——標志美國「冷戰」的開始;經濟上:馬歇爾計劃(援助西歐)軍事上:成立北約 1949年 ,加劇冷戰程度;
蘇聯方面: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1955年6月,成立華沙條約組織,從此在歐洲出現了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3、「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德國分裂 ( 德國首先成為美蘇「冷戰」的主要地點);古巴導彈危機(冷戰);朝鮮半島的分裂;越南戰爭(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為熱戰)
4、歐洲共同體:1967年,三個共同體(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並為一個,統稱為歐洲共同體
5、20世紀80年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提出成為「政治大國」的目標。
6、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從20世紀七十年代,不結盟運動把反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作為重要任務。
7、1989年,波蘭成為第一個發生劇變的東歐國家。1990年兩德統一。
1991年底,正式宣布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阿拉木圖宣言),這標志著蘇聯解體。
兩極格局瓦解的標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也標志著「冷戰」結束)。
9、目前世界格局呈現「一超多強」的局面。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只是一個發展趨勢。多極化格局的形成,將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

必修2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一課)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火耕)
(2)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志: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3)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春秋時期,小件鐵農具問世。牛耕是我國農用動力上的一次革命。戰國時,牛耕初步推廣。此後,鐵犁牛耕逐步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第二課)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了解古代中國在冶金術、制瓷業、絲織業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利鼓風冶鐵。3.魏晉南北朝發明灌鋼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5.宋代江西的景德鎮,到元代發展為全國制瓷中心,明清時是全國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琅彩。7.明清時蘇州、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使用花樓機機構復雜精密。
(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第四課)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極其影響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I. 什麼叫做歷史知識線索

由知識點,到線,再到面;
以時間、空間、知識點,三個因素為主軸原點,將歷史事件、知識元素、人物等串聯起來。延伸知識,之後與現代需要解決的問題結合,創造一個新起點,再延伸知識,最後達到解決問題。

J. 九年級上冊人教版歷史各單元知識結構圖

1、古代亞抄非文明:

(10)人教版歷史軍事專題知識線索擴展閱讀:

九年級上冊人教版歷史各單元知識結構圖好處:

1、知識結構圖能提高學生對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

知識結構圖本身是對歷史知識的再建構,是對整節課的一個整理過程,通過簡易的結構圖能建立知識的聯系,幫助學生記憶知識,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2、知識結構圖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構建知識結構圖脈絡清晰,在整理知識結構同時可以調動與學生參與,引起學生的思考,從而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3、知識結構圖能幫組學生化難為易,提高教學效率:

歷史學習中得難點,往往是學生不容易弄懂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以及史實所放映出的實質它們之間的聯系。

閱讀全文

與人教版歷史軍事專題知識線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