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足杯的歷史背景
在,曾出土過一件非常精緻的黑陶高足杯。以後各朝各代也出現過一些造型不一的高足杯,其中造型最為奇妙的當數1984年江西省南昌縣小蘭鄉南朝墓出土的一件青瓷高足轉杯,該杯整體似高足盤托高足杯,杯直接套坐在盤中杯足上,杯體可左右轉動,可謂構思奇巧,工藝精湛,為南朝青瓷中難得的珍品。對這種上部為杯或碗形,下部為高柄當足的器物,早期的歷史文獻不見記載,直到五代十國的周羽沖《三楚新錄》才出現「高足碗」的名稱。清代朱琰《陶說》卷六《說器中·唐器》之「高足碗(原註:十國南平器)」條記:「周羽沖《三楚新錄》:高從誨時,荊南瓷器皆高足,公私競置用之,謂之高足碗。」不過,熟悉唐宋瓷器的同行們應該都知道,《三楚新錄》文中的「高足碗」,並不是元明時期常見的那種高足杯,而是類似北宋青白瓷中常見的高圈足碗(圖一),這種碗的圈足通常高1厘米以上。有的高達1.8厘米左右,相對於唐、五代十國時期常見的矮圈足碗和玉璧底碗,這種高圈足碗確實可以稱為「高足碗」了。《中國陶瓷史》第八章第三節在論及元代瓷器的造型時,明確指出:「四系小口扁壺、高足杯、僧帽壺及多穆壺是元代的新創品種。」並說「高足杯是元代瓷器中最流行的器形。口微撇,近底處較豐滿,承以上小下大的竹節式高足,是高足杯的典型式樣。」有人對元代青花瓷的器形數量做過統計,得出「就國內所藏元青花總數說,高足杯約佔22%」的結論。1999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景德鎮湖田窯清理了一處元代「樞府窯」遺跡,「此次出土的樞府瓷,在器形上以高足杯最為常見,數量占總數的95%以上。」對元代瓷器中為什麼會突然涌現出來大量的高足杯,筆者至今沒有看到有專家給予滿意的解釋。著名陶瓷專家張浦生先生的簡單解釋也許代表了大多數人的看法:「高足杯始於元代,它適用於蒙人善騎喜飲的習俗,最初為馬上飲酒而制(所以高足杯又稱馬上杯),後來也稱靶杯,可以擺放果實。」似乎高足杯最初是蒙古人的飲酒器具,高足杯出現的歷史背景是隨著蒙古族入主中原,從而在國內大量出現。著名陶瓷專家劉新園先生稱高足杯在「朝鮮稱為馬上杯」。由於資料的缺乏,筆者尚不知朝鮮人為何要叫高足杯為「馬上杯」。但筆者知道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人外出時攜帶的酒具並不是高足杯,而是「革囊」。追隨成吉思汗西征的耶律楚材曾寫道:「天馬西來釀玉漿,革囊傾處酒微香。」元代後期許有壬也有「懸鞍有馬酒,香瀉革囊香」之句。「革囊」又稱「渾脫」,「北人殺小牛,自脊上開一孔,逐旋取去內頭骨肉,外皮皆完,揉軟以盛乳酪,謂之『渾脫』」。可以說,用「革囊」(「渾脫」)攜酒外出狩獵或征戰,才是蒙古人的特色。再說「靶杯」之名。朱琰《陶說》卷六《說器下·明器》之「紅魚靶杯」條:「?按?靶,轡靶也,從革。……總之,皆手把處。《稗編》刀靶,《古鏡記》劍靶,皆借靶,原可通用。然《妮古錄》哥窯八角把杯作把。靶杯從手,作把為是。」朱琰在這里明確說明了「靶杯」應該就是帶把的杯,「靶」與「把」可以假借和通用。因此,靶杯 或靶盞之名,與高足杯一樣,都是人們根據其造型給取的名字,就是指帶把(柄)的杯或盞,沒有其他什麼特別的意義。
2. 手拿酒杯和一隊兵猜一文化知識歷史事件
中國的話是杯酒釋兵權吧
北宋初年趙匡胤的事
3. 中國古代朝代重大歷史事件
武王伐紂 西周:國人暴動;犬戎之亂,西周滅亡。平王東遷,東周建立。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戰國開始。商鞅變法,秦國開始富強。長平之戰,奠定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
秦朝:陳勝吳廣起義,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巨鹿之戰,秦朝主力基本被消滅
楚漢戰爭,劉邦勝利,建立漢朝。
漢朝:七國之亂
張騫通西域
昭君出塞
西域都護府建立,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管轄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三國時期:夷陵之戰
晉朝:滅東吳,統一全國 八王之亂 永嘉之變(匈奴攻破長安,西晉滅亡)
隋朝:滅陳,統一全國 三征高麗
唐朝:玄武門兵變 文成公主入藏 玄奘取經 鑒真東渡 安史之亂
宋朝:杯酒釋兵權 宋遼澶淵之盟 靖康之變 宋金紹興和議
明朝:胡藍之獄 靖難之役 土木堡之變 北京保衛戰 薩爾滸之戰
清朝:設台灣府,平定三藩之亂,葛爾丹叛亂,大小和卓叛亂 打敗沙俄簽訂
尼布楚約。
1840年鴉片戰爭,標致中國開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近代開始。
4. 酒桌文化在歷史上曾有過哪些故事
我記得有張飛,通常張飛喝酒會要求下屬陪他喝“盡興”不服從就會被張飛拳打腳踢
5. 歷史事件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6. 茶杯的歷史
杯盞的歷史
瓷杯,日用器皿,從古至今其主要功能都是用來飲酒或飲茶。基本器型大多是直口或敞口,口沿直徑與杯高近乎相等。有平底、圈足或高足。考古資料表明最早的杯始見於新石器時代。無論是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還是河姆渡文化遺址中都見有陶制杯的存在。這一時期杯型最為奇特多樣:帶耳的有單耳或雙耳杯;帶足的多為錐形、三足杯、觚形杯、高柄杯等等。
戰國至漢代出現了原始青瓷杯,其中漢代的橢圓形、淺腹、長沿旁有扁耳的杯最具代表性。隋代杯多是直口、餅底的青釉小杯。唐代的三彩釉陶杯和紋胎陶杯最有特色,當時還流行盤與數只小杯組合成套的飲具。宋元時期的杯多直口、淺腹、圈足或高足,高足底為喇叭狀。宋杯多以釉色取勝,如龍泉窯及官、哥、汝、均各窯。其中磁州窯釉下黑彩裝飾頗為鮮明。元杯胎骨厚重,杯內心常印有小花草為飾,明清時其制杯最為精緻,其胎輕薄,其釉溫潤,其彩艷麗,其型多樣。明代有著名的永樂壓手杯、成化鬥彩高足杯、雞缸杯等,中早期多見高足杯。清代杯多直口、深腹、腹部有把或無把,還有帶蓋或無蓋的分別,裝飾手法豐富多樣,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各種單色釉。
瓷盞,飲茶用具。基本器型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較飯碗小,較酒杯大。據考古或文獻資料證明,瓷盞在東晉時已有製作,所見實物器形為直口直腹壁,餅狀平底足,施青釉,開細碎紋片。南北朝時飲茶之風逐漸流行起來。唐代及五代時期的茶盞以南方越窯和北方邢窯最富盛名。唐時茶盞又稱「甌」,陸羽《茶經》中說:「甌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而已」,由此可見越窯盞的大致形態。越窯盞多配有盞托,其托常常設計成荷葉卷邊狀,上托蓮瓣狀茶盞,頗為精巧動人。越窯盞胎質細膩,釉層均勻,釉色青綠,被陸羽稱為上品是理所當然的。邢窯盞以"白如雪"而聞名,且"天下無貴賤而通用之",由此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唐時南北茶盞均以敞口,斜直腹壁、玉壁底足為常見器型。
宋代鬥茶之風大盛,因便於觀察茶沫白色的緣故,所以特別崇尚建窯和永和窯的黑釉盞。連宋徽宗趙佶皇帝也不例外。他在《大觀茶論》中直言:"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有玉毫條的盞即是人們常說的兔毫盞,產自福建建陽窯。宋時盞型大致有兩種:一為小淺圈足,斜弧腹,口沿直;另一種為撇口,如喇叭,小淺圈足,腹壁斜直。有的以描金裝飾,書"壽山福海"字樣。除建窯外,宋代的官窯、哥窯、定窯,鈞窯、龍泉窯、吉州窯都普遍燒制茶盞。
元代黑釉茶盞相對減少,多見青白釉製品。元代茶盞多直口、胎體較為厚重。明代以宣德白釉盞製作最為精美。成化、嘉靖青花盞次之。明代盞中早期多小折沿、深腹、高深圈足。中晚期多小撇口、深腹、上闊下窄、圈足較淺,裝飾上多繪釉上青花圖案,亦有鬥彩、五彩和單色釉裝飾。清代茶盞的器形、裝飾手法、製作工藝均勝過前朝,其粉彩和琺琅彩繪畫裝飾的小盞更是精美絕倫。基本器形為敞口、弧形腹壁,圈足前期高、大、深,後期相對低、小、淺,皆修制規整。
杯盞的發展史上,兩者相較,杯的產生在先,盞在後,杯多用以飲酒,盞多用以飲茶,杯的器形較小,盞的器形較大,杯多高腳,盞多圈足,杯的紋飾簡約,盞的紋飾繁雜。透過杯盞演變,可窺悟中華民族茶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茶杯中的歷史
▲「茶」字的起源,最早見於我國的《神農本草》一書,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葯物書。據有關專家考證,該書為戰國時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國茶聖一-唐代陸羽於公元758年左右寫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系統而全面地論述了栽茶、制茶、飲茶、評茶的方法和經驗。根據陸羽《茶經》推論,我國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茶葉在我國西周時期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時代茶鮮葉被人們作為菜食,而戰國時期茶葉作為治病葯品,西漢時期茶葉已成為主要商品之一了。從三國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時間內,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飲茶來解除坐禪瞌睡,於是在寺院廟旁的山谷間普遍種茶。飲茶推廣了佛教,而佛教又促進了茶灶的發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所謂「茶佛一味」的來源。到了唐代,茶葉才正式作為普及民間的大眾飲料。
▲茶葉自古以來就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唐朝時,日本僧人最澄來我國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研究佛學,回國時帶回茶籽種植於日本賀滋縣(即現在的池上茶園),並由此傳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時,日本榮西禪師兩次來到中國,到過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贈他「千光法師」稱號。榮西撣師不僅對佛學造詣頗深,對中國茶葉也很有研究,並寫有《吃茶養生記》一書,被日本人民尊為茶祖。南宋開慶年問,日本佛教高僧禪師來到浙江徑山寺攻研佛學,回國時帶去了徑山寺的「茶道具」、「茶檯子」,井將徑山寺的「茶宴」和「抹茶」製法傳播到日本,啟發和促進了日本茶道的興起。
▲我國宋代時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運銷茶葉;明代鄭和下西洋,茶葉也隨著銷售到東南亞和南部非洲各國。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蘭商船首先從澳門運茶到歐洲,打開了中國茶葉銷往兩方的大門。
▲我國關於茶館的最早記載,要算唐代開元年間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了,其中有「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唐宋以後,不少地方都開設了以賣茶水為業的茶館。到了清朝,民間曲藝進入茶館,使茶館成為文化娛樂和休息的場所。
▲相傳我國最大的茶館是四川當年的「華華茶廳」,內有三廳四院。成都茶館設有大靠背椅,飲茶聊天或打盹都極為舒適。
▲我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古代的齊世祖、陸納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劉貞亮贊美「茶」有十德,認為飲茶除了可健身外,還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時期,眾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劉禹錫、皮日休、韋應物、溫庭筠、陸游、歐陽修、蘇東坡等,他們不僅酷愛飲茶,而且還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頌和描寫過茶葉。
7. 杯弓蛇影的歷史故事(要簡短一些,清楚一些)謝謝
晉朝有一位名叫樂廣的人,請他的好朋友到家中喝酒。那位朋友拿起酒杯,忽然看見酒杯中有一條小蛇在晃動,但是出於禮貌,還是勉強把酒喝了下去。但是,那位朋友回家後就生了重病。
聽說朋友病了,樂廣特地前去看望,並且問明了得病的原因。樂廣心裡很納悶:酒杯里怎麼會有小蛇呢?會不會是他看錯了呢?
為了弄清事實,樂廣回到家裡,便坐在那位朋友曾坐過的位置上,斟滿酒杯,查看起來。忽然,他看到了酒杯中的小蛇———原來是掛在牆上的一張弓映在酒杯里的影子。樂廣大喜過望,立刻到朋友家裡,把真相告訴了那位朋友。那個人解除了心病,身體立刻好了起來。
(7)帶杯字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杯弓蛇影」的近義詞
1、風聲鶴唳
解釋: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
讀音:fēng shēng hè lì。
引證:唐代房玄齡《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翻譯:秦軍失敗後,聽到風聲,聽到鶴叫,都以為是晉朝的軍隊趕來了。
引用:郁達夫《出奔》:「直到後來,聽到了那些~的傳說,見到了舉室倉皇的不安狀態。」
例句:這些罪犯從獄中逃出後,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每天都心驚膽戰地過日子。
2、草木皆兵
解釋:把山上的草木都當做敵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讀音:cǎo mù jiē bīng。
引證:唐代房玄齡《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翻譯:苻堅和苻融登上城樓瞭望晉軍,看見晉軍兵陣整齊,將帥與士兵都很強悍,又從北面望見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很像人的形狀,苻堅於是回過頭來對苻融說:「這些敵人都很強大啊,怎麼能說晉軍沒有人馬呢?」苻堅的神情茫然而恐懼。
引用:清代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九回:「這一天大家都是驚疑不定,草木皆兵,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無動靜。」
例句:敵人嚇得驚恐萬狀,草木皆兵。
8. 以「杯子」為話題寫八百字文章,有什麼內容可寫
杯子屬於杯具的一種,附帶的還有托盤、餐具和茶幾
9. 杯子的來歷
最早的杯始見於新石器時代。無論是在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還是河姆渡文化遺址中都見有陶制杯的存在,這一時期杯型最為奇特多樣:帶耳的有單耳或雙耳杯、帶足的多為錐形、三足杯、觚形杯、高柄杯等等,根據製作材料不同,可以分為玻璃杯、塑料杯、陶瓷杯、木杯等。
戰國至漢代出現了原始青瓷杯,其中漢代的橢圓形、淺腹、長沿旁有扁耳的杯最具代表性。隋代杯多是直口、餅底的青釉小杯。唐代的三彩釉陶杯和紋胎陶杯最有特色,當時還流行盤與數只小杯組合成套的飲具。宋元時期的杯多直口、淺腹、圈足或高足,高足底為喇叭狀。
宋杯多以釉色取勝,如龍泉窯及官、哥、汝、均各窯。其中磁州窯釉下黑彩裝飾頗為鮮明。元杯胎骨厚重,杯內心常印有小花草為飾,明清時其制杯最為精緻,其胎輕薄,其釉溫潤,其彩艷麗,其型多樣。
明代有著名的永樂壓手杯、成化鬥彩高足杯、雞缸杯等,中早期多見高足杯。清代杯多直口、深腹、腹部有把或無把,還有帶蓋或無蓋的分別,裝飾手法豐富多樣,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各種單色釉。
(9)帶杯字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選購方法:
1、真空保溫性能簡易識別法:將開水倒入保溫杯內順時針旋緊瓶塞或杯蓋2-3分鍾後用手觸摸杯身外表面,如果杯身有明顯的溫熱現象,說明產品已經失去真空度,不能達到良好的保溫效果。
2、密封性能識別法:在杯加水後,按順時針方向旋緊瓶塞和杯蓋,把杯平放在桌面,應無水滲漏;杯蓋與杯口的旋合應靈活,沒有間隙。
3、塑料配件識別法:食品級新塑料的特點是氣味小、表面光亮、無毛刺、使用壽命長不易老化。普通塑料或回收塑料的特點是氣味大、色澤灰暗、毛刺多、塑料易老化容易斷裂。
4、容量簡易識別法:內膽的深度與外殼的高度基本一致,(相差16-18MM)容量與標稱值相符合。有些質量較差的保溫杯在杯中添加沙子、水泥塊來彌補缺失的重量。誤區:杯(壺)較重不一定就是好。
5、不銹鋼材料簡易識別法:不銹鋼材料規格很多,其中18/8表示此不銹鋼材料成分含18%鉻,含8%的鎳,達到此標準的材料,符合國家食品級標準是綠色環保產品,產品防銹、耐腐蝕。
普通不銹鋼杯體色澤呈現發白和發暗,如果放入濃度1%的鹽水浸泡24小時後會產生銹斑,其所含的部分元素超標,直接危害人體的健康。
10. 以杯字開頭的古代故事
一、
【成語】: 杯弓蛇影
【拼音】: bēi gōng shé yǐng
【解釋】: 將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誤認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懼。
【成語故事】: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裡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裡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後,心裡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裡想:酒杯里絕對不會有蛇的!於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牆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裡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後,病就立刻好了。
後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二、
【成語】: 杯水車薪
【拼音】: bēi shuǐ chē xīn
【解釋】: 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成語故事】:
有一天傍晚,有個叫趙大的人砍柴回來路過一個茶館,看見裡面坐著很多人,有的在喝茶,有的在乘涼。趙大把拉柴的車停在外面,也走進了茶館。他剛喝完一杯茶,就看見茶館外面一片紅光,飽到門口一看,原來是自已的一車柴草著火了,火苗直往上躥。趙大一邊大喊:不好了,著火啦,快救火啊!一邊跑進茶館,端起桌子上的一杯茶水往柴草上潑去。茶館里的人聽到喊聲,也都端起茶杯往車上潑。可是火不但沒滅,藉助風勢反而更大了。趙大揪住衣襟,垂頭喪氣地蹲在地上直嘆氣。
薪:柴草。這個成語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