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近代史上冊知識體系結構圖(侵華史.斗爭史.探索史.近代化歷程.)
近代前期 舊民主主義革命 (1840-1919)
列強侵華史 1840年鴉片戰爭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
斗爭探索史 1851年到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
1861年到1894年洋務運動
1898年戊戌變法
1900年義和團運動
1911年辛亥革命
近代化歷程 1861年到1894年洋務運動 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1898年戊戌變法 中國政治近代化
1911年辛亥革命
1914年到1919年新文化運動 思想近代化
經濟成分狀況 自然經濟占絕對的主導地位
洋務運動 地主階級的近代企業
19世紀6,70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19世紀末20世紀初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和進一步發展。
近代中國有自然經濟 洋務運動的近代經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 外資經濟
新民主主義革命
大規模的侵華史幾乎沒有
斗爭探索史 新文化運動 五四運動 國民大革命
新文化運動是1915年到1919年,從這個方面講,他屬於新民主主義革命。
㈡ 中國近代史上冊知識體系結構圖
近代前期 舊民主主義革命 (1840-1919) 列強侵華史 1840年鴉片戰爭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 斗爭探索史 1851年到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 1861年到1894年洋務運動 1898年戊戌變法 1900年義和團運動 1911年辛亥革命 近代化歷程 1861年到1894年洋務運動 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1898年戊戌變法 中國政治近代化 1911年辛亥革命 1914年到1919年新文化運動 思想近代化 經濟成分狀況 自然經濟占絕對的主導地位 洋務運動 地主階級的近代企業 19世紀6,70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19世紀末20世紀初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和進一步發展。 近代中國有自然經濟 洋務運動的近代經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 外資經濟 新民主主義革命 大規模的侵華史幾乎沒有 斗爭探索史 新文化運動 五四運動 國民大革命 新文化運動是1915年到1919年,從這個方面講,他屬於新民主主義革命。 一.侵華史 : 1840年--1842年鴉片戰爭 ,1856年--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 ,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 ,1900年--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 二.斗爭史: 1851年--186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 ,19世紀60--90年代的洋務運動 ,1898年戊戌變法 ,1899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 (如果斗爭是針對侵華的話,不要答辛亥革命 ,因為三民主義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 三.探索史: 1.農民階級:1841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1851年--186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1899年--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 2.地主階級: 鴉片戰爭時期的新思想(師夷長技以制夷),洋務派的」中體西用」及其實踐,1901年的清末」新政」,20世紀初立憲派的」預備立憲」. 3.資產階級: 維新派:1898戊戌變法,提出君主立憲; 革命派:提出三民主義,1911辛亥革命; 激進派:新文化運動(1915年開始). 4.無產階級:中共一大確定黨的中心目標和中心任務,二大制定符合中國革命實際的民主革命綱領. 四.近代化歷程:洋務運動--經濟、軍事、教育近代化(近代化的開端),辛亥革命--政治近代化(戊戌變法是開始在制度層面進行探索,未取得制度的改變,而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取代了封建專制,是真正意義上的政治近代化),新文化運動--思想、文化近代化. 五.經濟成分:傳統的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外資企業的外資經濟 ,洋務運動的近代經濟(洋務企業),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後來產生了官僚資本主義經濟) 註: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劃分界線是1919年的五四運動,標志是無產階級的登台(新文化運動開始於1915年,由資產階級激進派領導,不屬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
㈢ 歷史知識結構表
先給你個歷史知識結構復習綱要
歷史知識結構復習綱要
一、 中國古代史:
朝代: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對外關系、思想文化
政治:制度的更替(在春秋戰國時),國家統一或分裂,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在中央、在地方,軍權、財權、行政權、司法權,選拔官吏制,思想控制),積極性和消極性;改革(背景、目的、性質、內容、作用、結果及原因),朝代興衰。
經濟:背景、措施(土地制度、賦稅制度)、分農業、手工業、商業。封建經濟發展的一般原因:(1)國家統一、政局穩定。(2)統治者重視,調整政策。(3)工具的改進。(4)水利工程的建設。(5)人民的辛勤勞動。(6)中外間,民族間經濟交流頻繁。(7)耕作技術的提高、推廣。(8)人口遷移。
影響:有利於政治的穩定、文化教育的發展、賦稅的增加、促進民族間和對外的交流、戰爭的勝利、國家的強盛。
農業發展的原因:以上原因。表現:工具的改進、水利工程建設、土地的開墾、農作物品種的推廣和引進、產量的提高、專業化和商品化、著作。影響:
有利於政治的穩定、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賦稅的增加、文化教育的發展、社會風氣的好轉、民族間和對外的友好交流。手工業:原因:農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政府的重視、技術的提高、人身依附關系的鬆弛、手工業者的勤勞。表現:部門、產量、分工、技術水平、著作。影響:有利於商業的發展和最終產生資本主義萌芽、豐富人民的生活、促進民族間和對外的交流。商業:原因: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賦稅政策的調整(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鬆弛)、政府重視(管理和稅收)、交通便利、開明和開放的對外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表現:商品多、貨幣、城市的繁榮、店鋪和旅店眾多、政府的管理、市(城市中)和集市(農村)、商人多、夜市。影響:推動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豐富人民生活、加強了民族間和中外間的經濟交流、市民文學的產生、到明清時期推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反封建專制的民主思想產生、人們的價值觀發生變化。
民族關系:民族間的友好交流是主流。少數民族的興起和發展、如何管理少數民族、民族間的戰爭、經濟文化交流、人口遷移、接受漢文化(接受先進的制度等)、民族融合的程度。意義:有利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促進民族融合、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加速了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和發展。
對外關系:開放或閉關鎖國。原因:經濟發達、科技文化高度繁榮、世界領先、陸路和海路交通發達、造船技術發達、政府重視(管理或鼓勵)、開放的對外政策。對外交往的途徑:官方和民間的貿易、官方派遣使節和留學生、宗教傳播、戰爭。
古代貿易的特點:(1)先以陸路貿易為主,後以海路貿易為主。(2)官方貿易不以盈利為目的,而著力加強友好往來。(3)外貿伴隨著文化交流。西亞不少商人帶來了西方宗教,中國科技也相繼西傳。(4)外貿促進了民族融合。回族的形成。
古代對外關系的特點:(1)范圍:東達朝鮮、日本、西至西亞、歐洲。(2)內容:有使節往來,也有經濟文化交流,也有戰爭與侵略。(3)路線:有陸路,還有海路,還有海陸並舉。(4)地位:明清以前中國文化居世界領先地位,對外是開放的;明清開始中國社會的發展逐漸落後於西歐各國,對外是閉關鎖國的。(5)影響:不僅增進了中外雙方的了解、聯系和友誼,促進了中外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而且促進了人類歷史的進步,促進了民族融合——回族。
明清時期中國對外關系出現的新特點:(1)中國逐漸落後於西方,西方殖民者開始對中國殖民擴張和掠奪。如荷蘭入侵台灣。(2)我國政府和人民面臨著維護國家主權和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並進行了英勇的斗爭。如戚繼光抗倭寇。(3)封建統治階級對外政策由開放交往趨向閉關保守。如清朝的禁海令。(4)但也有友好往來,如鄭和下西洋,西方傳教士來華,出現「西學東漸」,又把中國的儒學和道學介紹到西方。
思想文化:條件:政治穩定,疆域遼闊,經濟繁榮,開明的民族政策和開明開放的對外政策,民族間和中外間經濟文化交流頻繁,科技工作者或人民的開創精神、勤奮和實踐精神,選官制的影響,政府的重視。
表現:思想(百家爭鳴、唯物思想、唯心思想、民主思想),科技(四大發明、中醫學、自然科學如數學、天文歷法、建築、物理、地理,農學著作,手工著作等),教育,史學,文學藝術。
特點:科技發達、世界領先,思想活躍,文學藝術繁榮等。
世界史
生產力
政治 民主政治,無產階級運動
資本主義國家 經濟 調整生產關系, 經濟發展情況
各國經濟實力在國際上的變化(經濟格局)
國際關系體系
資本主義國家之間
國際關系 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之間
資本主義列強與亞非拉國家間(經濟、政治格局)
發展狀況(政治、經濟、外交、各種矛盾)及原因
亞非拉地區 民族解放運動情況
存在的問題
如何走上人民民主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
社會主義國家 發展情況
存在問題及其改革、成效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原因及影響、教訓
人文主義(文藝復興)、理性主義(啟蒙運動)
思想、科技 自由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民族主義
三次科技革命:原因(生產關系的調整、科技自身的發展、經濟發展的需要、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政府的重視)、標志、內容、影響(生產力、生產關系、世界經濟格局、世界政治格局、經濟結構和生活結構、工業布局、城市化、價值觀、政府對科技的重視、各國經濟依賴程度加深:出現區域集團化、全球一體化、知識經濟)
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原因: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科技的推動、生產關系的調整(資本主義國家制度的確立、出現壟斷和壟斷組織、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頒布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對亞非拉地區的掠奪(二戰後國際經濟舊秩序依然存在)
資產階級革命:原因(資本主義發展水平,舊的體制阻礙它的發展),過程,結果確立資本主義基本原則(建立民主制、頒布文件和法律或措施):民主制、以法治國、權力制衡機制、政黨政治、人權規定、代議制。
原發性的資本主義國家是英、法、美,後發性的國家是德、意、俄、日
國際關系體系:背景、概念、實質、操縱者、組織、內容、影響(積極和消極)、瓦解。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執政者、社會性質、革命性質主要矛盾、統治者自身的改革、農民運動、資產階級改革或革命
經濟: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列強對中國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洋務運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產生,初步發展,短暫的春天(原因、地點、表現、人物、特點、影響)
外交:列強對中國的侵略、被迫開放、「以華治華」。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思想:新思想的萌發(「師夷長技以制夷」、「向西方學習」),提出發展資本主義(以法治國、民主政治、設新聞官和聽取社會輿論、發展工商業、獎勵技術發明、提倡興辦新式學堂、平等往來),「師夷長技以自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自強」、「求富」,拜上帝教,資產階級維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頑固派和義和團的盲目排外思想,辛亥革命後的「民主共和」和「實業救國」兩大思潮、尊孔復古、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民主科學思想、後期傳播馬克思主義。
政治:主要矛盾、國共關系、工人運動、學生運動、中共的建立及不斷完善和成熟、不斷根據情況的變化調整策略,最終取得勝利
經濟:官僚資本的出現與發展、民族資本發展艱難、抗日戰爭時期的根據地的大生產運動。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外交:列強侵略的方式
思想: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毛澤東思想的形成、中共的思想錯誤與糾正
政治:政治制度、鞏固政權、黨風建設、制度建設、民主與法制建設
過渡時期:(1949、10——1956年) 經濟:恢復經濟的措施、工業化的建設、成就、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到逐漸形成單一的公有制經濟。
外交:國際形勢、國內形勢、政策、方針、成就。
科技:如何重視
政治:自身建設、「左」傾錯誤
經濟:正確的指導方針、出現了失誤、困難、取得的成就、計劃經濟體制形成。
曲折發展時期: 外交:50年代中到60年代:國際、國內形勢、方針、成就。70年代:國際、國內形勢、成就
政治:十一屆三中全會、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經濟:改革開放政策、農業和工業成就
外交: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外交政策的調整、取得的成就
思想:真理標準的討論,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指導
科技:認識:科技為第一生產力,成就
㈣ 把中國歷史按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分段按時間順序整理出知識結構
中國古代史:1840年以前
中國古代史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原始社會(170萬年前-公元前2070年)
(2)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3)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可分為五個階段:
A.戰國、秦、漢是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階段;
B.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階段;
C.隋唐五代時期是封建社會的繁榮階段;
D.遼、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階段;
E.明、清(鴉片戰爭前),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和封建制度漸趨衰落階段。
1840年鴉片戰爭是古代史與近代史的分界點,標志著中國由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歷史王朝簡記: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王朝就此完。
中國近代史: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1919年五四運動
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為實現現代化而斗爭的歷史。
1919年的五四運動是近代史與現代史的分界點,這標志著中國的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為新民主主義革命。
中國現代史:1919年五四運動-1949年中戶人民共和國成立
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1919年-1956年,中國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推翻帝國主義、以地主階級為代表的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這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
直到1956年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三座大山從中國社會被徹底清除,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結束,中國開始步入社會主義社會
中國當代史:1949年至今,也有將中國現代史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1956年: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過渡
1956-1966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時期
1977-1978年徘徊中前進的兩年
1978年至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補充說明:對於中國現代史的說法是有爭議的,一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二是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始算起,在以上的劃分在,使用的是第一種說法。
但是不管怎樣,都改變不了中國在過去100多年的時間里經歷的滄桑巨變,歷史的長河還在流淌,對於中國的進步,世界有目共睹。
㈤ 求高中中國古代史、近代史知識結構
我高三的時候總結了很全的,大小專題都有,問題是太多了怎麼給你呀
㈥ 中國近代經濟結構發展圖像高中歷史
中國近代經濟結構發展如此下,原來在古代是自然經濟,到了近代,隨著侵略的到來,自然經濟逐漸解體,產生了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洋務經濟。
㈦ 嶽麓版高中歷史書的 古代、近代、現代的中外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知識框架
童鞋啊、我作為一個成績不錯的被保送的文科生來說, 知識框架還得自己弄,不要要求別人,那樣一點兒用都沒有。
㈧ 中國近代和古代歷史經濟發展的知識(農業、工業、商業等)
中國古代的經濟基礎是小農經濟,由於統治階級長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導致中國古代的的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十分艱難。從宋朝宋太宗開始,就有了「海禁政策」,接下來的元、明、清的政策更加嚴格,清朝便達到了頂峰——閉關鎖國。工業發展較多是輕工業,如:麻紡織業、棉織業、陶瓷業、造紙業 ,也有重工業,像:冶鐵業、造船業。
至於近代,洋務運動興起,近代洋務派創辦軍事工業和民辦工業;19世紀60年代,洋務派在「師夷長技」的思想指導下,創辦了一批軍工企業。從此,中國就有了使用機器進行生產的工廠。
中國近代商業是指從清代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的新式商業。
1840年鴉片戰爭前中國的傳統商業已有發展。但最大宗的商品糧食和土布還都是農民家庭生產,並主要是自給有餘的產品。商業網集中城鎮,廣大農村基本上還處於自然經濟狀態,商業屬於前資本主義性質,大商人資本集中在鹽、絲綢、茶、木、葯材等行業。
進入20世紀後,通商口岸的近代工業(包括外商工廠)發展很快。它們的產品也進入這個商業網。棉花、小麥、煙葉等工業原料的貿易也經這個商業網向口岸集中。隨著口岸人口膨脹,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也改變了傳統流通渠道,而以通商口岸為中轉和消費中心。據1936年國內埠際貿易統計,機制工業品已佔貿易總額的34%,並以上海等地的生產為主;埠際貿易中大米的40%,葯材的46%都是運到上海。估計1936年埠際貿易總額約達47億元,比19世紀末增長約20倍。
中國近代商業缺乏完整統計,總計約有100多個行業,趨勢是不斷發展的。以上海為例,1900年前後有棉布商一百三四十家,五金商58家,百貨商約100家,西葯商6家;到抗日戰爭前,棉布商增至七八百家,五金商897家,百貨商約1000家,西葯商165家,分別增長幾倍乃至一二十倍。從業人員、資金、營業額等也都有相應增長。根據30年代的一些調查估計,全國約有坐商164萬戶,從業人員859萬人,另有行商312萬人。估計1936年私人商業資本約達30億元。 官僚資本和商業投機化 1927年以後,出現另一種新的商業資本,即官僚商業資本。它是在國民黨政府實行金融壟斷的基礎上,憑借政權力量發展起來的。首先插手的是出口貿易,1936年起先後壟斷了鎢、銻、錫的運銷。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借口統制經濟,實行多種物資的統購統銷、公營專賣,獨占絲、茶、桐油、羊毛、豬鬃的收購和出口,管制棉花、紗、布貿易。同時國民黨政府大官僚的私人商業也利用特權,投機壟斷,發「國難財」。抗戰勝利後,它們又勾結美帝國主義,壟斷了部分進口貿易。
㈨ 高中歷史教材必修二,與政治發展史相對,梳理近現代中國,近現代世界經濟史知識框架
自己照著目錄捋一遍,映像會更深刻,想當年我也是這么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