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科能力培養

歷史學科能力培養

發布時間:2021-02-25 23:48:32

❶ 初中歷史五大學科素養的培養

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要首先豐富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積累,再來一點點從思維層面上、認知層面上對於學生加以引導,逐漸構建學生的學科素養,讓學生對於這門課程的掌握程度更充分,學到的內容更加豐富立體。
一、夯實學生的學科基礎
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很有必要,這是學生學科素養能夠一點點形成的根基。對於歷史知識的學習來說,教師要在教學不斷深入的過程中慢慢構建學生自身的知識網路及體系,要讓學生對於學習方法和思維模式的掌握更充分。歷史知識間的關聯性體現的較為明顯,教師為了讓學生學得更輕松,不妨在學習方法和技能上加強滲透。比如,可以有意識的構建理論知識聯系的橋梁,可以以時間為軸線串聯同一時期內發生的歷史事件,方便學生理解記憶。教師還可以嘗試將那些存在內在聯系的歷史知識進行綜合教學,這也是夯實學生學科基礎,讓學生知識的體系化更強的一種方法。
比如「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這一節當中,教材的定位是處於封建社會解體過程當中的歐洲向資本主義的過渡,主要是新型的資產階級的發展,文藝復興運動與新航路的開辟。文藝復興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在其的指引下,歐洲人開始向外進行探索擴張,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的殖民掠奪使世界連成了一個整體。可以說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對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以及世界的近代史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時,要能夠有效的構建這段歷史發展演進進程中的內在聯系,讓學生保持清晰的思路認識這個歷史階段的一些典型事件,從而加強學生對於這一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
二、樹立正確的民族意識
隨著學生知識積累的不斷豐富,學生會慢慢自主展開對於很多問題的思考與分析,會逐漸形成看待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眼光。這其實是學生思辨能力形成的一種徵兆,這是一個好的開端,但是,仍然有一些問題值得教師留意。學生在對於歷史的認識不夠充分前,很容易在一些問題的理解上有失偏頗,會片面的或者偏執的認識一些事物,形成對於問題的過激或者不當看法。這時教師一定要多留意,並且給予指導點撥,讓學生以正確的思路和方向來理解與看待問題。
歷史課程的教學必然會和愛國主義情懷相聯系,這在很多課程的實施中都有所體現。但是,我們經常會看到,在教師不當乃至過度的引導下,學生愛國主義熱情泛濫,甚至失去了理智的認識與判斷事物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加以警惕。教師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意識,辯證的看待我們民族經歷的這些歷史進程,理性愛國,形成正確的民族觀念。比如中國與蘇聯都是走社會主義道路,但是蘇聯失敗了,中國卻成功了,這是為什麼?可以引導學生從我國有別於蘇聯,我國立足於本國的國情,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進而找到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在引導學生進行史料分析的時候,要通過歷史知識,運用歷史思維貫串歷史線索,最終學以致用,能通過歷史的學習正確的看待當今的現象與事物,在這樣的基礎上理性愛國,形成正確的民族情懷。
三、加強思辨能力的培養
加強對於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鍛煉,這是基於歷史課程的一種非常值得培養的學科素養,是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要充分關注的問題。隨著學生知識積累的不斷豐富,教師要逐漸將關注點放在學生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養上,讓學生具備獨立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技能,可以對於一些典型歷史事件有自己的思考與判斷。教師還可以列舉一些有一定開放程度的問題在課堂上和大家分析討論,這也是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方法路徑。
教師首先要從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著手,讓學生擺脫對於教師的依賴,以自主學習作為依託來獲取知識,這樣的背景下學生更容易體會到歷史學習的樂趣。同時,要讓學生養成勤於動筆的習慣,將自己的見解、觀點記錄下來,以便能夠在以後的學習、閱讀當中形成一個完善的知識鏈條,並能夠做到舉一反三,實現學科內的遷移。只有養成了這些習慣與技能,學生才能夠利用相關的歷史知識去評價歷史事件、揭示歷史現象、分析歷史的發展脈絡並最終形成歷史思維能力。

❷ 歷史學科怎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歷史學科怎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1997 年 12 月,國際組織提出了「核心素養」概念。近年來,在國際組織的推動下,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設計已成為國際教育改革共識,許多國家與地區紛紛開展了研製基於核心素養的教育或課程標准。受國際教育改革潮流的影響,也為了突破我國教育發展的瓶頸,通過借鑒國際上可資參考的經驗,我國提出了核心素養體系,這既是實現從知識本位到學生素養發展本位的轉型,也是「育人文化」的理性回歸。

2. 核心素養內涵的解讀

2014 年 3 月,我國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核心素養」這個嶄新的概念首次出現在了國家的文件中,並被置於「未來基礎教育改革之靈魂「的地位。那麼,究竟什麼是「核心素養」? 由於我國目前對核心素養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對其內涵尚未有一個精確的定義,但國外關於核心素養的研究成果可啟發我們對該問題的認識。國際經濟 合 作 與 發 展 組 織(OECD)從 1997 年開始就進行了「素養的界定與遴選」的專 題研究。 2005年 OECD 專門發布《核心素養的界定與遴選:行動 綱要》。該《綱要》指出,核心素養包含了認知和實踐技能的應用,創新能力以及態度、動機和價值觀,同時認為反思性思考和行動是核心素養的核心。

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

根據對核心素養的認識, 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我們認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所養成的相對穩定的、必備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徵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方法以及情感價值觀的有機構成與綜合反映,主要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五大方面。

1.時空觀念

歷史的時空 觀念是指將 所認識的史 事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 掌握「時空 觀念」是學生學好歷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基本途徑。 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科學地使用與時空有關的概念術語、古今地圖、大事年表等闡述中國及世界進程;依據歷史的紀年與時序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性;從歷史年表、歷史地圖中獲取所需的信息;有意識地將重大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置於具體的時空框架下進行考察。

2.史料實證

史料實證是指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並據此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歷史學是一門實學,對歷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實為目標,以史料為依據,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將符合史實的材料作為證據,進而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有一分史料說一分話」。史料既是我們揭示歷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證據,更是我們評析歷史人物、歷史現象與歷史事件的基石。因此,「史料實證」既是歷史學習與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釋歷史和評判歷史的重要能力體現。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和發展學生運用史料進行實證的能力,教會學生如何搜集、辨別、選擇和使用各種歷史資料,在史料中發現線索和有效信息,並經過思辨與探究而判斷史料是否可以作為實證的證據;引導學生根據學習與探究的問題自行進行史料的甄別,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價值;教會學生運用相關史料形成新的問題視野,構建屬於自己的歷史敘述,從而培養學生「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證據意識。

3.歷史理解

歷史理解是 指要從歷史 實際的角度 盡可能客觀地、實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過去發生的事情。 從一定意義上說,建構歷史解釋的關鍵是理解歷史。 要想真正理解歷史,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一種「了解之同情」的態度、一種博大的襟懷和一種豐富的想像力,以此引導學生盡可能地收集可靠的史料,突破 時空的界限, 設身處地理解和感悟歷史上發生的各類事情;將歷史事件的發生、進程與結果,歷史人物的言行、貢獻與地位,歷史現象的出現、狀態與後果等等都放在歷史的條件中進行具體的考察,並實事求是地做出公正而貼切的解釋,在理解歷史中構建自己的歷史敘述,從而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

4.歷史解釋

歷史解釋是 指以史料為 依據, 以歷史 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 歷史是過去的歷史,具有不可重復性和不可實驗性,所有的歷史敘述在本質上是一種對過去事情的解釋,既包含了敘述者對史事描述的整理與組合,又體現了敘述者對歷史的立場、觀念等。培養和發展學生對歷史的解釋能力,就是要幫助學生在歷史情境和當代背景下,思考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的重要性;了解歷史敘事與歷史解釋之間的關系;以公正的角度去理解歷史敘述中不同的歷史解釋,以辯證的眼光評析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客觀的態度評判人類社會的歷史與現實問題,進一步揭示歷史解釋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培養學生敘述歷史和形成歷史認識的能力。

5.歷史價值觀

「歷史價值觀」是從歷史研究的求真、求 通、立德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即對歷史的探究以不斷接 近 歷 史 的 真 實 為 目 的;以「通 古 今 之 變、成 一 家 之言」,揭示歷史發展的趨勢;以豐富的思想觀念、文化傳統、情感認同等,提供歷史的經驗、人生的哲理和人類的共同追求。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歷史價值觀,就是要幫助學生養成求真求實的意識和精神;從歷史發展進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財富,養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具體國情,形成對祖國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具有關注國家命運的情懷;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形成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念;同時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國際理解意識,尊重、理解、包容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形成面向世界的開放心態和胸懷。

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核心素養的發展離不開教育,歷史教育教學是實現培養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因此,課堂教 學 必 須 緊 緊 圍 繞 著 培 養 學 生 核 心 素 養 這 一 主 線展開。

1.設計教學目標——培養核心素養的出發點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而教學目標的設計則直接關繫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深刻領會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仔細研讀歷史課程標准,把握好歷史核心素養的具體目標及其之間的內在聯系,並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深化的過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養目標都能在一節課中完成的。衡量教學目標是否有效,一看它是否貼切,即目標是否准確,與實際的教學內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徵相契合,具有可檢測性;二看它是否具體,即目標闡述是否細化、多層,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適度,即目標是否符合學生的內在需求,是否適合學生已有的思維結構與能力層次;四看它是否落實到位,即目標是否落到了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去。例如,針對「時空觀念」和「歷史價值觀」這二項核

心素養,在設計「秦漢大一統國家的建立」這課的教學目標時,就不能簡單籠統地設定為「通過了解秦漢大一統的史實,形成時空觀念和歷史價值觀」,應該將其設計為:「能夠運用秦朝疆域圖和西漢疆域圖,明確秦漢疆域的四至;在梳理和概括秦始皇鞏固統一 的措施、漢武帝開疆拓土、獨尊儒術等重要史事的基礎上,認識秦漢時期大一統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意義。」這樣設計的教學目標,不僅時空觀念和歷史價值觀的指向性很具體、明確,而且操作性與檢測性都很強,學生通過學習便可達到。

2.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核心素養的切入點

所謂「問題情境」是指在具體目標指引下,能夠通過分析、理解、歸納等策略達成目標的空間學習環境,它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啟發性、新穎性、趣味性、互動性。創設問題情境能夠激發學生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思維活動,真正促進學生變被動學習 為 主 動 學 習,由「學 會」向「會 學」的 學 習 方 式 轉變,是實現培養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手段。 在教學中,教師要找准「問題情境」這個切入點,創設形式多樣的問題情境,挖掘學生的潛能,以提高學生對問題探究的內驅力,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精神。教師可用懸念創設問題 情境以培養 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和歷史解釋的能力。 例如,教師在上課時可先就拋給學生這樣一個懸念:「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自 1851 年爆發以來,勢如破竹,1856 年在取得東征勝利以後,便進入了一個全盛的時期。然而,就因為一件事情改變了太平天國的命運,使其迅速走向滅亡,正所謂是「興也速,衰也快」,這到底是什麼怎麼回事呢?」在這個懸念的激發下,學生很快就對這個問題產生了興趣,忍不住開始翻書查資料,並急於想要找到答案。 這樣,在問題的探究與解決中使學生發展了思維,獲得了新知,提升了核心素養。教師也可用假設創設問題情境以培養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這一課時,可以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如果你是秦始皇,你會採取什麼措施來鞏固自己的皇權統治?」在問題情境的氛圍中,學生很快就會以秦始皇的角色,進行換位思考,各抒己見,不但深化了學生對該問題的認識,而且培養了學生能夠從當時的歷史角度出發,設身處地感悟和理解相關歷史問題的素養。

3.倡導合作探究——培養核心素養的著力點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學生重要的核心素養。在教學中,教師應抓牢「合作探究」這個著力點。所謂「合作探究學習」就是從學科領域或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探究的情境,通過學生分工、合作、閱讀、思考、討論、交流等活動形式,獲得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例如,教師在教學中確定「探討中國古代史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的活動主題,開展合作探究學習活動。其探究步驟為:讓學生圍繞探究的核心問題,分組制訂計劃,明確分工;各組通過多種渠道搜集、研讀史料,梳理中國古代史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各組對所搜集的材料進行整理、辨析,通過組內的討論交流,在教師的引導下,撰寫本組的研究報告;組織全班的交流會,各組代表介紹本組的研究成果,並解答其他組同學提出的質疑,並進一步修改、補充與完善本組的研究報告;將各組的研究報告匯編成冊,作為合作探究學習活動的成果。這種以小組合作方式進行的專題探究活動,一方面,通過自己動手搜集史料,促進學生帶著證據意識對歷史問題進行探究,既培養了學生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和技能,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形成了史料實證的意識;另一方面,通過小組的分工與合作,尤其是對研究成果的不斷研磨,不僅提高了學生理解歷史與解釋歷史的素養,而且提升了學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4.實現情感體驗——培養核心素養的立足點

從學科教學的角度來看,歷史核心素養的形成不僅需要知識與技能的習得,更需要習得過程中的體驗和感悟,並內化為優秀的品格,外化為崇高的行為。可見,歷史教學過程是一個知識與情感相互交織的學習和體驗過程,但情感教育不是在朝夕之間便可速成,而是一種「情動—體驗—理解—內化」的過程。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運用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無痕地滲透到歷史課堂教學中,陶冶學生的情操。例如,有些史事比較枯燥無味,很難激 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便可以運用富有魅力講述法,以豐 富沛的情感, 生動形象的語言和抑揚頓挫的聲調,再現歷史人物的容貌與言行, 如威武不屈的民族氣節;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奮發精進的人生態度;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等等,這些都是撥動學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學生在教師繪聲繪色的講述中,接受精神熏陶,汲取前人智慧,提升精神境界。為了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教師還可以藉助多媒體播放相關的影視和圖片資料,創設聲、像、圖、文並茂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如歷其事之感,

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在感知、體驗和思考歷史的過程中,深化對史事的認識與判斷,進而生成鮮明的歷史價值觀。此外,還可以編演歷史劇,通過扮演歷史角色,讓學生穿越時空,與歷史人物「對話」,進行心靈的碰撞,進而對歷史做出價值評判;通過參觀博物館、紀念館等,觀「景」生「情」,讓學生在體驗歷史的基礎上,生成鮮明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5.構建多元評價——培養核心素養的支撐點

教學評價是課程改革的一大難點,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個支撐點。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建構一種多元的評價模式:評價目標 的多元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和評價標準的多元化。評價目標的多元化,是指在對學生學習歷史課程的評價時,既要重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歷史技能的掌握,也要重視對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更要重視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的評價;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是指要充分重視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僅僅是教師評價學生,還應該有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甚至家長參評等;評價方式的多元化,是指要以過程性評價為主,既要看學生對歷史知識掌握的結果,更要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感悟歷史,進而體驗到一種歷史情懷。評價的手段也要靈活、多樣,除了紙筆測試外,還可以採用歷史劇表演、歷史小論文撰寫、歷史調查活動、歷史檔案等方式;評價標準的多元化,是指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不同學生的優劣勢與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尤其是對於缺乏信心學生的評價更要鼓勵和支持,以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和發展性作用。

總之,培養與發展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靠一線歷史教師在觀念上更新,在專業上提升,在教學中滲透,在日常中積累,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與創新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❸ 如何培養學生歷史學科能力

歷史學科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它包含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思維能力、想像能力、記憶能力、表述歷史問題的能力等一般能力,也包含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的特殊能力。所有這些能力可歸並為閱讀理解、語言和文字表述、整理和歸納、分析與運用四大類。它們指向的目標各有側重,其培養訓練的方式也不一樣。
1 閱讀是獲得新知識的重要途徑
歷史學科的閱讀不同於一般語文課,它要求學生領會教科書的篇章結構、大小子目和內在聯系,哪些是基本史實,哪些是基本原理或觀點。學生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通過感知,參與了觀察、思維、想像分析、歸納、綜合等多種思維活動。教師在指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時,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①介紹閱讀方法,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可把每個歷史事件分成背景、經過和結果三個方面進行,從閱讀中尋找答案;②指出閱讀內容中的重點與難點,講解閱讀過程中學生不夠明確的概念;③設計一些旨在提高能力的問題,幫助他們通過閱讀去進行思維、分析、判斷、提高閱讀能力;④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單純地按課本順序看書,提高到從各個角度看;從基本史實上升到概念,最終進行理論概括。閱讀能力是各種能力形成的基礎。學生閱讀能力的體現與提高是通過表達來進行的。
2 日常的教學活動應貫穿表達能力的系統訓練
歷史學科的表達能力就是用口頭或書面形式將閱讀與聽講後掌握的歷史知識表述出來。表達的對象不同,其表達的構成也不盡相同。例如歷史人物情況的表達要結合所處的時代背景與活動作出概括和評價;歷史事件的表達要概括其發展過程,尤其是發生的原因及帶來的結果和影響。要通過表達達到再現或再認的目的,且向表達的全面、快捷、正確方向努力。訓練其表達能力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強化學生主體意識。教師要表現出耐心與熱情,以營造課堂表達的良好環境和氛圍;②精心設計課堂提問與練習。俄國民主主義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善於提出問題,並能逐漸增加答案的復雜性和難度,這是最主要和極其必要的教學技巧之一」。教師所提問題必須具有思考性且有一定的思維層次,即通過歷史基礎知識的再現上升到概念推理,分析並作出評述的思維過程。表達能力是考試水平高低的直接反映,表達能力的提高又依賴於對知識整理歸納的訓練程度。
3 整理歸納是歷史學習中能力形成的重要一環
歸納整理就是要求學生按類別將分散的歷史知識整理成板塊或線索。通過整理,從中概括出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它所反映的實質內容。例如通過對中國封建社會歷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措施的整理,可了解封建社會產生、發展、強盛到衰亡的歷史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歸納整理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做:①整理歸類必須強調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完成,不使用現成答案,也不贊成抄襲資料,否則無益於學生能力的培養;②整理的類別由教師列出提綱。歸類方法可按大專題進行,以便系統把握歷史知識。如中國古代史可分政治改革、中央集權、賦稅制度、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科技文化等專題作知識歸類;中國近現代史可按屈辱史、抗爭史、探索史進行歸類;世界近現代史按國別史、國際共運史等方面進行歸類。歸類方法也可按小專題進行,以便從微觀上系統掌握歷史知識。如同一地區、同一時期發生的大事,同一目的知識等進行歸類。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自己進行分類整理,讓學生舉一反三,學會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整理歸納線索越多,對歷史知識網路熟悉的程度就越深,其能力也會同步提高,在知識的運用中就能駕輕就熟。對學生自己的歸納,教師要進行批閱或指導,及時糾正可能出現的錯誤;③整理歸納的最好形式是列提綱,或制圖表。
4 分析與運用是能力體現的關鍵
在培養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最困難的既不是閱讀理解、背誦記憶,也不是整理歸納,而是對材料的取捨和歷史知識的運用。分析與運用是學生諸多能力是否能發揮出來的關鍵能力。運用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是一個艱苦而復雜的過程,為此需要做到這樣幾點:①教師精選精講典型例題,並作深刻而全面的剖析,尋找答題有關規律;②認真審題,精選與題目有關的素材;③結合政治課教學,講清常用的哲學原理,加深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④結合課本加強馬克思主義史學觀的滲透,尤其要突出那些理論性較強的章節和段落。如中國古代史上的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對當時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產生的影響,正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這一原理最好的體現。
以上論述了能力培養的四個方面,其中閱讀理解與整理歸納是基礎,表達與運用是結果。歷史學習能力的培養除學生因素之外,教師還必須進一步鑽研教學大綱和課本內容,加強業務學習,尤其是教學理論的進修,提高教師自身素質,這是教學能力培養能否成功的主要制約因素。

❹ 歷史教育應培養學生什麼能力

一、來 著重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
二、自 著重培養學生的答題能力
三、 提高學生解讀材料、 分析問題的能力
新課程改革以來, 大部分的高中歷史教師在結合教學實際的情況下, 不斷回顧和總結教學經驗, 在經驗的參考下改善教學手段, 完善教學內容, 在教學中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是, 學生能力的培養是教學的核心內容,是教師不能忽視的一個問題, 因此, 高中歷史教師必須立足於教學, 通過各種教學努力提高學生的答題能力、 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記憶能力, 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❺ 如何培養高中生歷史學科的比較能力

所謂歷史的比較能力是指在歷史思維過程中,對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比較,找出異同,發現本質,探尋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它既是歸納、概括、綜合、評價等更高思維能力的基礎,又是提高學生記憶能力的重要手段。現行《中學歷史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都對比較能力作了明確的界定。歷史高考試題中考學生比較能力的試題每年均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比較能力的培養。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呢?筆者的做法是:
一、循序漸進,由易到難
循序漸進是我們必須遵循的認識規律,學生比較能力的培養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般說,應先具體、後抽象;先簡單、後復雜;由局部到整體;由現象到本質。為此,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就具體歷史事件、人物、現象的某一個方面進行比較,從而得出較為正確的結論,以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如講王莽改制時,我讓學生與商鞅變法進行比較。因其內容較多,學生一下子無從下手,我只讓學生比較其改革的內容。由於這些內容很具體,學生兩相對比,很快就發現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是廢井田,即廢除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允許土地買賣;而王莽改制則是實行王田制,即土地國有,不許土地買賣,經過比較從而得出「商鞅變法適應了地主階級土地私有制的需要,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王莽改制是要恢復井田,違背了社會發展潮流」這一歷史結論。又如,在講歐洲封建君主的改革一節時,我先讓學生比較法、俄、普、奧四國封建君主改革的措施,然後再進一步讓他們比較改革的作用。通過比較,不難發現:四國君主都不同程度地加強了中央集權,建立專制統治;都推行重商主義的經濟政策,鼓勵和發展工商業;都積極推行對外擴張政策的措施等共同點以及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增強了國家經濟軍事實力;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的作用的相同點。從而對四國改革有了一個較正確的認識,也為進一步認識這些改革是歐洲封建群主被迫適應世界資本主義潮流而進行的這一結論打下基礎。隨著學生知識的積累和比較能力的逐步提高,再開始讓學生比較整個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異同點,進而透過歷史現象看本質。就這樣,學生的比較能力逐步得到了提高。
二、明確要求,把握規律
長期以來,學生對比較題都害怕。從學生答題的情況看,比較題的失分也嚴重。之所以會造成這種局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並未真正掌握比較題的答題要領。事實上,比較題的回答是有規律可循的,教學中,教師應盡量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把握各種題的比較規律,開拓學生的解題思路,從而掌握解答比較題的要領。一般說來,對歷史事件的比較,應主要從事件發生的原因、事件的性質、簡單經過及其結果等方面去著手比較;對歷史人物的比較應從其生活的時代背景、主要主張、主要活動對歷史所產生的影響等方面去進行比較;對歷史現象主要應從現象產生的原因、現象的特點、現象所反映的本質及出現這種現象的歷史意義等方面去比較。掌握了一般規律,還應對具體的比較對象作具體分析,確立相應的比較角度。如對新民主主義革命和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比較,可引導學生從社會性質、革命的對象、革命的性質、革命的領導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革命的范疇、革命的前途及徹底性等方面進行比較。在這里,從大的方面來說,它是屬於歷史事件的比較,但比較項目的設置,則不完全拘泥於教師所歸納的一般方法,必須根據事件的本身去增減一些項目。又如對工業革命前後的世界的比較,則應從生產力、階級關系、城市化進程、世界格局、意識形態等方面去設置比較項目,由此可見,項目的設置既要遵循一般規律,又要靈活運用,同樣是屬歷史事件的革命和改革,其比較項目的設置就不可能完全一樣,但不管怎樣改變,認識事物的規律是不會變的。
三、精選試題,舉一反三
學生比較能力的提高,要有適當的訓練,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讓學生練習一些精選試題,或口頭作答,或討論作答,並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為此,筆者認真研究了近年高考試題,體會命題者的意圖。通過研究發現:高考題中,考學生比較能力的試題一般都是考的重點內容。如重要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或重要的歷史概念。這些試題大都不是讓學生整體比較,而只要求學生比較其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但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基於對高考試題的這種認識,在教學中,筆者精選了一些試題,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如在講西漢時,筆者讓學生比較漢高祖與漢武帝的政策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有這些不同?從而使學生明白漢高祖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分封同姓王,對匈奴搞和親政策是為了鞏固劉家的天下,漢武帝大肆徵兵征稅,興修水利,實行推恩令,剝奪王國勢力,對匈奴採取戰爭政策也是為了鞏固西漢的統治。之所以有這種不同是與當時的國力分不開的。然後,讓學生舉一反三,把漢武與秦始皇進行比較,比較他倆在軍事行動、役使百姓和加強思想控制三方面的相似之處,進而說明秦亡漢興的道理。
總之,歷史比較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遵循認識的規律,把握比較的原則,並配合其它方法,長期堅持,才能真正把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

❻ 結合歷史學科實際教學,談談自己如何進行學生關鍵能力培養

一、轉變教師教學觀念,實施創新教育
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歷史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首先,教師自身要有創新精神,要樹立科學的教學觀,培養學生「學、思、創」的精神。教學要從知識的傳授過渡到對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著重教給認識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思維方法,教會學生如何掌握知識,學會獨立獲取知識的本領,應當追求「知識的創新應用」。同時,教師還要尊重學生對教學的意見,要研究學生個體的特點,因材施教,鼓勵學生勤學好問,大膽質疑,開展合作學習。其次,教師要樹立科學的學生觀。現代科學的學生觀要求教師要以全面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應以學生為本,學生是獨立的個體,在素質教育和教育創新的進程中,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要關注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位學生的優勢潛能。
二、激發興趣,促進創新思維的發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當學生對歷史產生興趣,就會從內心迸發出求知的強烈慾望,並激發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增強創新意識。在課堂上,教師要注意溝通學生的心靈,增進互相了解,營造民主、寬松和諧、溫馨的課堂。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習的主動性。新課伊始,學生的注意力與思維往往處於分散鬆弛狀態,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用自己從教材中獲取的「情」給學生創設一種「境」。
三、歷史與社會學科素養中的綜合思維
歷史與社會其實就是一門綜合性人文學科,立足於學生認識社會、理解社會、發展社會的綜合能力培養,以期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能力,全面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為此,新課標明確提出「把握相關知識的聯系,充分顯示綜合的追求」。本課程的教學要抓住相關內容,不失時機地凸顯綜合的意義,以鼓勵和指導學生以綜合性知識內容為媒介,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等主動獲取知識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性思維。通過多次公開課的實踐驗證與教師研討,我們發現,「綜合性學習」能讓學生通過思考和體驗完成知識到能力的遷移,能達到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根本目的。
四、以綜合思維為例,分析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歷史與社會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涉及的知識和內容較多,如果我們按照傳統的方式割裂地學習,肯定不能完成知識到能力的轉化和遷移,也就無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歷史與社會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以綜合性的學習內容為載體,通過學習和體驗學會從多角度、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方法綜合分析和解決歷史或社會問題,最終達到提升綜合能力和培育健全人格的目的。所以,我們以歷史線索為主導,從「古今綜合」「中外綜合」「時空綜合」三個角度來指導學生貫通知識,進行綜合思維等核心素養方面的培養。

1.古今綜合

歷史與社會中的「歷史」就是古,「社會」就是今,其實學習的就是古往今來,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古今知識聯系和體驗完成知識到能力的遷移。學習歷史內容可以指導學生對照地圖來加深印象,還可以啟發學生對當前社會現象進行思考,學習當前的地理知識還可以參照古今大歷史變遷來深刻認知。

比如學習「遼闊的疆域」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古代不同時期的疆域。為了加深印象,教師可以製作成動漫視頻,以漸變的形式,將不同時期的歷史疆域展現給學生。這樣不但可以使學生了解我國地理位置和歷史更迭,還可以啟發學生結合歷史進行綜合分析,更加深刻認識到領土是國家的根本利益,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操。
2.中外綜合

中國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員,所以在學習歷史與社會時我們要把中國的發展置於世界舞台上,才能更清晰地在人類文明的歷程中認知歷史得失,進而為現實生活問題提供借鑒和幫助。比如,學習「絲路明珠」時,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可結合張騫出使西域、馬可·波羅來華等歷史事件,讓學生認識到絲綢之路是自古中外交流的紐帶之一,讓學生全面了解這種交往對中國和世界產生的影響的同時,認識到社會發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直處於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中。這就啟發學生認識到在實際生活中考慮問題要全面,要注意從多個視角、用不同方式分析問題,這樣才能產生積極的思考效果。

3.時空綜合

時空綜合顧名思義就是聯系時間和空間進行綜合分析。歷史和社會發展是多樣性的,但是又呈現一定規律。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並抽象、總結認識到歷史規律,達到培養核心素養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結合時空進行綜合分析歷史線索。

比如,在學習「紅軍長征的路線」的習題時,先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毛澤東的詩《長征》,然後要求學生對照中國地形圖找出紅軍長征所經過的地區,最後讓學生談談讀這首詩的體會。運用中國地形圖比區域圖更能直觀地幫助學生理解紅軍行軍的艱難;將歷史和地理知識作為背景知識,有助於學生加深對這首詩的理解。

以「綜合思維」能力歷史培養為契機,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進行分析與理解。總之,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有利於學生形成對客觀世界的整體性認識,有利於學生形成更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

❼ 歷史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

看這篇論文,很全面了
歷史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孟秋伶
能力培養問題是學生在受教育階段應引起教師重視的一個問題。學生能力的高低影響學生學習效率、 影響教師的在高中階段, 歷史課程中所涉及的知識比較多, 並且知識間的聯系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內容, 因此, 歷史學科內容的繁雜以及知識結構的緊密性決定了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
在實際的教學中, 部分高中歷史教師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 導致課堂教學模式的僵化和學生學習興趣的下降, 最重要的是其教學手段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幫助不大, 由此導致教學效果的不理想。
伴隨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實施, 高中歷史教師必須與時俱進, 不斷完善教學理念, 更新教學手段和方法, 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只有這樣才能在保障教學質量和水平的前提下, 進一步促進學生的進步與成長。 那麼, 高中歷史教師應該著重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呢?
一、 著重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歷史屬於文科學科, 其主要的特點就是需要學生掌握記憶的知識點比較多, 並且知識點比較雜亂。 事實上, 高中生的學習任務是比較重的, 除了上課時間和寫作業的時間之外, 他們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並不是特別多, 那麼, 高中生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去記憶知識點, 如何高效的記憶知識變成為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
眾所周知, 教師在教學中起到主導的作用,因此, 在學生提高記憶力這一方面, 教師依然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可以說, 教師在引導學生記憶的過程中, 對於記憶方法的選擇以及記憶時間段的安排,都是影響學生記憶效果的因素。那麼, 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如何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呢?
首先, 歷史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 應該將自己總結出來的記憶方式傳授給學生。 每一位歷史教師都擁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 與此同時, 其對知識點的認識也是有著自己獨特的間接, 因此, 他們懂得怎樣將知識點聯系起來進行快捷記憶, 所以, 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將自己認為便捷的方式告知給學生, 從而給學生的記憶活動提供一定的指導。
其次, 教師應該合理安排復習時間。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 伴隨著新知識的不斷湧入, 其對舊知識會不斷的遺忘, 但是, 其遺忘是有規律的, 因此, 歷史教師要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規律對學生的復習進行合理的安排,在教學中恰當的對舊知識進行回顧和總結, 從而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 提高學習效率。 最後, 教師應該傳授給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會學生對自己的記憶學習活動進行自我調節。
比如說,學生對書本第一頁的知識總是很熟練, 因為, 大部分的學習都喜歡從第一頁開始復習, 所以, 多次的重復讓學生對第一頁的知識特別熟悉。可以說, 這樣一種情況是比較常見的, 可是, 學生們卻依然如故, 原因何在?原因就在於學生對自我學習的調控能力不強, 由此導致其記憶知識的活動出現問題, 所以, 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將學習調控的知識以及如何對自我學習進度進行監督和調整的方法傳授給學生,從而提高學生自我處理能力, 借學習進度的優化提高記憶的效率。
二、 著重培養學生的答題能力學生的答題能力是學生綜合能力的一種體現。 高中歷史題目的難度在不斷增大, 出題人對學生的考查不再局限於簡單知識的記憶上, 而是重點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對知識間聯系的掌握情況。比如說, 不同的民族在一定時期有著相同的行為舉措, 但是, 其影響因素卻是不一樣的, 如地理環境、 人文因素等的不同, 所以, 出題人對學生的考查往往集中於同中有異的部分或是異中有同的部分。 那麼, 結合教學實際情況, 高中歷史教師如何提高學生的答題能力呢?
一方面, 教師在傳授新課的過程中, 應該將比較典型的習題展現給學生, 讓學生從出題人對知識的考查方式上了解重難點知識。 可以說, 教師在新課階段對典型習題的引入, 能夠讓學生初步了解此部分知識點所涉及到的習題類型, 這為學生將來習題的解答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另一方面, 教師應該加強對知識間的分析和建構,幫助學生整體上認識到知識間的異同之處, 提高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 此外, 學生對錯題的分析和整理也是幫助學生提高答題能力不可忽視的學習習慣。 錯題集的分析能夠幫助學生正確認識錯誤出現的原因, 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總結經驗, 避免相同題型的再一次出錯。
三、 提高學生解讀材料、 分析問題的能力歷史是與過去有關的事, 尤其是歷史教材中的歷史更是那些發生年代比較久遠的事情, 因此, 在歷史習題的考察中, 出題人在選擇材料的時候往往需要藉助古代的材料, 對學生的知識點進行考查。因此, 高中歷史習題中的材料很多都是文言材料或是報刊選登的實例, 出題人以此為出題點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考查。 如果學生對文言知識或是對材料中的信息提取的不夠充分, 那麼, 學生在答題的時候就缺少針對性, 就無法解答到核心內容上。針對這種情況, 高中歷史教師應該著重提高學生對材料的解讀能力和分析能力。首先,教師要對教材中涉及到的文言材料進行詳細的解讀。 很多習題中的文言材料都是從教材中截取出來的, 因此, 歷史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必須對教材中涉及到的每一個內容都做到詳解解讀, 只有這樣, 學生才能全面掌握教材能容, 才能進一步提高對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此外, 教師在平日授課的過程中, 應該將往年習題中出現的文言材料對學生進行補充, 或者是將文言材料的答題技巧傳授給學生, 從而提高學生的解讀能力, 為習題的解答奠定基礎。
其次,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 部分習題材料之間的聯系性或是可比性比較高, 如果學生遷移運用能力不高, 那麼, 學生在分析材料, 解答習題的過程中就無法做到「對症下葯」 , 從而導致學生的回答不切合題意, 導致失分現象。因此, 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 應該對教材中的材料以及習題訓練中的材料進行詳盡的分析, 讓學生在材料中進一步回歸教材知識, 從而建立材料與知識之間的聯系。當學生通過對材料的分析能夠進一步回歸教材知識後, 學生的答題能力就會得到進一步提高, 從而其分析問題的能力也會得到強化。
最後, 高中歷史教師需要通過綜合性比較強的習題對學生所掌握的能力進行進一步的強化訓練。
眾所周知, 綜合性題目難度較大, 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多, 因此, 其具有較大的訓練價值, 是教師教學中不可缺少的輔助材料。新課程改革以來, 大部分的高中歷史教師在結合教學實際的情況下, 不斷回顧和總結教學經驗, 在經驗的參考下改善教學手段, 完善教學內容, 在教學中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是, 學生能力的培養是教學的核心內容,是教師不能忽視的一個問題, 因此, 高中歷史教師必須立足於教學, 通過各種教學努力提高學生的答題能力、 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記憶能力, 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❽ 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的內容

歷史學科的來五大核自心素養
1.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包含: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等。
2.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以歷史紀年、歷史時序、年代尺、階段特徵、歷史大事年表、歷史地圖等形式呈現。
3.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和方法,以史料分類、史料辨析、史料運用、觀點論證的形式進行呈現。
4.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以材料整理、對史料的解讀、追溯起源、探討因果、分析趨向、說明影響、判定地位等形式進行考查,培養敘述歷史和形成歷史認識的能力。
5.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情懷,包含: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學精神、世界意識、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健全的人格、聯系現實等。

❾ 怎樣培養歷史學科的表述能力

1. 拿出課上五分鍾時間讓學生講一個歷史小故事或者是對一個歷史版小問題作簡要闡述。權這樣做既提高他們當眾口頭表述能力,也提高了他們閱讀、概括總結的能力。
2.課堂教學中對教師設計問題的回答。在日常教學中要規范學生回答問題的條理性,例如對人物及歷史事件的評價要從進步性和局限性兩個方面作答。而且要依據生產力發展的標准。對人物的主要活動必須按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思想文化幾個固定的順序回答等等。這樣做就是要給學生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以訓練學生的條理表述。
3.在課外還積極運用各種形式培養學生的表述能力。經常組織歷史題材的演講比賽如每年的「七·一」、「八·一」、「十·一」都組織歌頌黨,歌頌祖國的講演會,鴉片戰爭、五四運動、抗日戰爭的勝利等重大事件的紀念日都舉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演講會,通過這些活動也提高了學生的表述能力。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科能力培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